艺术导论期末资料_第1页
艺术导论期末资料_第2页
艺术导论期末资料_第3页
艺术导论期末资料_第4页
艺术导论期末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仿的艺术:古希腊人认为,在艺术的广大领域里面有两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一类是不模仿自然的艺术,如外科手术、赶马车;另一类是模仿外部世界的艺术,如绘画、雕塑、史诗、悲喜剧、音乐等。古希腊人用“模仿的艺术”这一观念来指称这些模仿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的艺术:18世纪法国理论家巴特在《内涵共同原理的美的艺术》这本著作里,将“美的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概念真正确立起来。首先,巴特所说的“美的艺术”的门类是音乐、绘画、诗歌、雕塑和舞蹈。其次,从巴特选择的五种“美的艺术”类型看,他是认同“美的艺术”也是“模仿的艺术”这一古老艺术观念的。康德的形式论: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他提出“先验形式”的概念,认为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利害和目的,却是普通令人愉快的。首先,康德定义道:“美是无任何利害的愉悦对象。”其次,由于这种审美判断不涉及主体的私人欲念,不涉及概念并且普遍使人愉快,再加上人类具有“共同感觉力”的假定,因此尽管审美判断是个人主观的单称判断,但仍具有普遍性。再次,康德由此区分了“纯粹美”和“依存美”。最后,在康德的理论体系里,审美判断之所以可能,主要不在审美客体,而在于审美主体头脑中的“先验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审美的假设,是艺术的基本性质,也是检验艺术和非艺术的标准。依据贝尔的论述,这个命题是由“纯形式”和“审美情感”两部分组成。形式必须是人们以对象本身为目的而产生审美情感的“纯形式”,这种纯形式必须排除现实生活的全部内容。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我们可以得到某种对“终极实在”之感受的形式。同时在对这种“终极实在”的感受中,“对纯形式的观赏使我们产生了一种如痴如快的快感,并感到自己完全超脱了与生活有关的一切观念。”格林伯格的媒介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批判家。格林伯格运用形式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构建了理论支持。格林伯格提倡的所谓的“媒介论”,就是形式论的美学形态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延伸。他认为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应该抛除错觉主义,不再力图复制三维立体空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按照对应其特殊内在形式而产生的标准进行发展,并用这样的内在标准加以评判。表现论的基本含义:艺术理论中的表现论是在模仿论之后产生的,甚至是对模仿论的一种反动和超越。同时,它也是一种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表现论认为艺术的真正本质是表现主体内在的情感,强调主体情感在艺术中的绝对价值,关注从挤压到释放的艺术创作特征。克罗齐的表现论:直觉即表现。由于直觉具有与个体、意象相关的特征,所以“直觉是表现,而且只是表现”。由于直觉只与个体的、意象的知识有关,所以表现和直觉就是艺术,反过来说艺术也即直觉和表现。说到底,直觉、表现、艺术是同一的。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由于直觉与艺术是同一的,所以艺术也即抒情的表现。科林伍德的表现论:科林伍德得出了“表现情感”的艺术即为真正的艺术。表现情感的真正艺术是:第一,在未表现之前,情感不知为何物,所以表现就是一个探究情感性质的过程;第二,对于表现者来说,在不明白表现的情感是什么时,他处在一种或烦躁或兴奋激动或压抑的心理状态中,而明白并表现之后则轻松和解放了、第三,对于表现者,表现情感本身就是目的;第四,表现情感只与表现者有关,所以表现情感也就是自我表现。科林伍德的艺术表现论,还包含着另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表现情感之所以必须是自我的,是因为只有表现者才知道是否真有某种感情,这涉及艺术家的真诚问题,也涉及艺术的真理性问题。惯例论的艺术定义:迪基提出了对艺术和艺术品的定义:1.人工制品。2.代表某种社会制度的一个人或一些人授予它具有欣赏对象的资格或者地位。迪基对自己的艺术定义给予了详尽的解释。首先,所谓艺术的基本或类别的意义,在迪基的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迪基总结了艺术的三种意义:第一种是基本或类别的意义。第二种事次属的或衍生的意义。第三种是评价的意义。其次,艺术的基本意义还指艺术是代表某种社会制度,也即艺术世界中的一个人或一些人授予它具有欣赏对象的资格或者地位。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在这一构成关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机器,一是意识形态。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有一个空间是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治公共领域,主要讨论权力和政策问题,跟以国家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关有一定的对抗性;另一部分是文学公共领域,主要就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自由发表看法。布尔迪厄的艺术场域理论: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也是用来精确地界定艺术在社会上得位置的。他的理论也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来考察艺术的存在形态的。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们能够在理性的基础上相互交往、达成共识。从布尔迪厄的观点看,艺术领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律特征,但并不是完全隔绝于社会其他领域和势力的。艺术场和外部社会环境之间有一种结构关系。丹托的艺术世界理论:丹托的艺术世界理论面对的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即普通的日常物品何以能够成为艺术作品。艺术世界是指围绕艺术活动形成的一个圈子,其中包括各种机构和相关的从业人员。艺术世界的另一个功能是使艺术作品在社会上得流通成为可能。艺术家“死亡”说: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艺术家的“死亡”成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当然,这里所说的死亡,并非真正意义的死亡,而是表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于零。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个体或文化群体在文化归属上的界定以及个体或文化群体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斯图亚特霍尔区分出两种看待文化身份的方式。一种方式“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许多其他的、更加肤浅或人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的人们也共享这种‘自我’。另一张方式认为,“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它属于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艺术制造:在人类历史上,创作艺术作品的第一种方式可以称为制造。这个概念主要用来讨论人类早期艺术以及民间艺术的创作方式,主要目的是要说明艺术制作与艺术创造的区别。说艺术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的原因:首先,从艺术创作的对象来看,画家仅仅是模仿自然事物,没有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其次,从创作过程和方式上看,古希腊的画家和雕塑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照章办事,遵循特定的规则。因此可以看出,重视技术和规则是“制造”这种艺术观念的基本特点。艺术创造:19世纪人们开始明确地把艺术跟创造性联系起来,把艺术家看做创造者。这种19世纪观念认为创造只存在于艺术领域,科学领域的发明和发现则不属于创造。这就是说,创造是艺术独有的属性。艺术创造意味着主体也即艺术家具有较强的主体性,能意识到这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劳动。艺术生产:把艺术作品的生产理解为一种生产活动,是马克思的创造。马克思的生产理论首先要肯定的就是,艺术作品的创造并不神秘,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这个创造过程予以说明。我们也可以把艺术的生产分为两种:古代自发的生产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意识的生产。挪用与拼贴:艺术作为一种对象产生的最后一种方式是挪用与拼贴。挪用是对已有文化产品的直接借用。拼贴是对借用来的文化产品的重新组合。挪用的代表人物是杜尚,作品是《泉》,拼贴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和勃拉克。这两个概念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挪用是指直接搬用,强调原材料是现成的;拼贴指用这些原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以期获得新的意义。挪用和拼贴都是使原来的图像和物品进入一个新的语境之中,从而改变了原材料的意义。构思:所谓构思,指的是艺术作品正式创作之前对构图、风格、手法、主题等方面的准备性思考,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也叫做“立意”。古人说,“意在笔先”,就是说创作之前需要对作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意”的基本含义是想法、意图。灵感:灵感是描述艺术创作思维特点的一个概念,具有很久的历史。最早对灵感现象作出解释的是柏拉图。灵感的一个特点是:思维跳跃、不合常规思维。灵感是一种神秘的心理现象,以致于我们很难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解释。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也把灵感和天才联系起来,认为它是天才的标志之一。不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艺术创作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可以进行解释的,即瞬间领悟实际上是长时间思考的结果。无意识:无意识也叫潜意识,这个概念是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来的,指的是我们意识之下的一个领域。从定义上说,无意识就是意识不到或者说不能进入意识的心理内容,可是这一点很容易引起质疑。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冲动或者说一种心理能量,其中最著名也最常见的一种是性本能,或者叫做里比多。观念艺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艺术上兴起了一个持久的大开放,延续了整整10年,豪放豁达,花样繁多,被叫做观念的艺术。这些作品要么非常明显地将以前作品所强调的视觉重心消除,要么完全抛弃对于艺术品必须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作品"的永恒追求,而代之以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和反映。它的影响极为广泛,似乎正是它的非物质性使得它渗入到每个角落,影响着同时期的各种倾向,甚至对70年代后期形式上较为保守的艺术倾向也产生了影响。题材:题材是艺术家在审美地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在艺术作品中具体描写一定的现实生活。题材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人们按照艺术作品直接描写的生活性质活范围来划分题材类型,指的就是广义的题材。而狭义的题材指的是具体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题材,即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后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现实生活。主题:主题是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属于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观因素。它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认识,是艺术家主观情思与题材本省所具有的客观意义融合汇聚后发出来的思想。主题思想来自于对题材的开掘,如果仅有题材的意义内蕴,而没有艺术家在处理过程中的深入开掘,题材本身的固有意义便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题材是明显的,容易展现出来的,而主题是一种蕴涵的、隐蔽的问题。结构:艺术品的结构,就是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题材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样式。这个“结构”指的是存在于具体的作品中、与艺术语言等其他形式因素一起体现作品内容的因素。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结构是为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和主题服务的。从课题角度讲,艺术作品的结构也要服从题材的内在需要。语言:艺术语言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带有约定俗成性质或比较固定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是感性的、表象性的和情感化的。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与结构紧密结合。在结构的安排下,艺术语言承担着描绘、叙述、抒情等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品内容的任务。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中一个重要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中就有了“意象”和“境象”的说法,中唐时期“意”与“境”俩个概念结合成“意境”这一新的审美范畴。“意境”不仅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格调:格调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又有自己独特的含义。格调是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的表现。艺术作品的格调首先体现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创意方面,它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即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对作品格调高低的看法是不一致。高格调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独立的思考方式以及对世界和自我的独特态度。低格调的艺术作品往往很难看出艺术家本身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理品位:品位是在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艺术作品中再细分出更加明确的差异、层次和等级范围。品位虽然也涉及艺术作品的内容,但与作品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有更多的关联。相对于格调来说,品位是一个更为细化的对艺术品价值进行把握的概念。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艺术风格是本质地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艺术风格的本质意义还在于,它既是艺术家对审美客体独特而鲜明的表现产生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体会、品位以及理解的结果。艺术风格也是继承性与创造性,以及多样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体。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流派形成的情况十分复杂的,最为普通的是以艺术家的主观态度作为划分艺术流派的依据,另外是一些由观众或评论家在欣赏或批评艺术品的过程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艺术流派。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受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而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具有开拓性和较大影响的思想和创作倾向的潮流。艺术思潮具有影响的广泛性,它反映了某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对各种艺术门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艺术思潮侧重于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把握某种创作思想或创作主张。一、

历史上关于艺术产生的主要学说

(1)摹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均持这种观点。

(2)游戏说

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同时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均持这样的观点。

(3)表现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

(4)巫术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在近代西方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个学说最早由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提出,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也持这一观点。

(5)劳动说

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对艺术产生根本原因最具影响的揭示。俄国普列汉诺夫等人对此进行过阐释。

总之,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本能、表现的欲望和游戏的冲动。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多因的而并非是单因的,但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二、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和造型等要素的艺术样式

三、

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摄影艺术的造型手段

四、

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为基本手段

五、

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六、

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合称

七、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的总称,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

八、

两千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

九、

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艺术构想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

1.

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

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2)

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

(3)

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1)构思的方式及运作

①整合;②变形;③移情;④意蕴的凝结。

(2)艺术意象的形成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3.

艺术表现

(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艺术内涵的深化

①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②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③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④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十、

书法艺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可以分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十一、

园林的分类可分为东方园林、欧洲园林和阿拉伯式园林

十二、

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拙政园

十三、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方式,是11世纪经意大利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圭多发明的一种科学的记录音乐的方法

十四、

蒙太奇:原为法语,原意指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就是“剪接”的意思,后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

十五、

艺术活动及其四个构成环节

艺术活动是人们运用审美的方式,对于客体世界予以认知、反映和创造的过程,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由四个环节构成

1、

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2、

艺术创造与制作。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它更多地体现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显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3、

艺术作品。即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4、

艺术传播与接受。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十六、举例论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

1、

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例如:我们可以从《诗经》中认识两三千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当时人民的苦难与追求、婚姻和爱情以及他们的智慧、反抗和斗争;也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中认识我国早期

封建社会的文化、信仰、和统治阶级的奢侈豪华的生;更可以从敦煌艺术宝窟中比较全面的认识从十六国

到宋元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民族生活的情况。

2、

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孔子曾经用绘画比喻礼,用雕

刻比喻教育,用诗和音乐来比喻他的政治思想,希望以艺术为手段,通过诗教和乐教达到克己复礼的政治

目的。再比如一些文论诗论作家都非常强调艺术的政治和道德教育功能。

3、

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例如我们欣赏傣族舞蹈《孔雀舞》就会给人已经身上的享受,我们看那些周星驰的喜剧片和相声就能感到很愉快,我们在欣赏这些经典的作品时就可以得到积极的休息。

4、

此外,艺术还有宣传功能、交际功能、疏导功能、个性塑造功能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1、马克思认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2、美的范畴是指美学中用来概括审美对象各种审美属性的基本概念,如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等,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美学基本范畴。

3、中国画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4、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三位意大利艺术巨匠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5、20世纪立体主义运动的主将是布拉克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6、西方音乐古典乐派出现于18世纪初,主要作曲家有奥地利的海顿、莫扎特和德国的贝多芬,三人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

7、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新疆维吾尔族代表性舞蹈有赛乃姆、多朗舞和麦西来甫。

8、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有自己的特点。美育具有生动的形象性;美育具有较强的情感性;美育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9、意大利的比萨教堂是罗马式教堂。

10、藏族代表性舞蹈有锅庄、弦子、热巴、藏戏。

11、西方音乐浪漫乐派出现于

19

世纪初。该乐派在思想上着重自我意识的表现与刻画。作品着重于个人生活感受的细致表现、内心情感的抒发、自然和生活现象的描绘。主要作曲家有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韦伯、瓦格纳、勃拉姆斯等,意大利的罗西尼、威尔第等,以及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匈牙利的李斯特、奥地利的舒伯特和约翰·施特劳斯、俄国的柴科夫斯基等。

(1)中西艺术相同之处(美术、音乐、舞蹈):

1、

艺术都是表现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

2、艺术都表现人类的创造性

四、艺术修养跟大学生素质的关系。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艺术修养和大

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甚密:

1、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新时期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2、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有利于与专业学习的提高

3、加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事实上,高品质的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的元素。

1、艺术导论的性质

答:简单来说,艺术导论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和特征就是对艺术领域中的一切现象和观念给予反思,同时发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阐释它们出现的原因,解释产生它们的动力,分析它们得以存在的各种根源和依据。要注意的是,艺术导论这门课只讲述艺术理论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所谓的“最基本的问题”,一方面是指它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共同关注的艺术问题。

2、艺术导论的对象和范围

答:艺术导论讲授的对象和范围主要是那些在中外艺术史上已被经典化的艺术理论、艺术观念和说法,其次,它还涉及古今中外重要的艺术现象。

第一章

什么是艺术

3、西方关于艺术的观念有哪些?“美的艺术”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答:西方关于艺术的观念主要有四点,即:作为“技艺”的艺术、“模仿的艺术”、“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和“美的艺术”。

在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佩罗开始提出“美的艺术”这一概念,将其限定于雄辩术、光学和力学、建筑、绘画、雕塑、诗歌、音乐这几类艺术之中。到了18世纪,巴特将“美的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概念真正确立起来。首先,他将其门类划分为音乐、绘画、诗歌、雕塑和舞蹈;其次,从上一点来看,巴特是认同“美的艺术”也是“模仿的艺术”这一观点。由此巴特奠定了后来理解艺术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美,他所理解的美是以愉悦快乐为目的,而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美的艺术”这一概念的确立,在艺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将艺术与科学完整地区分了开来;其次,它将纯艺术与实用艺术区分开来;再次,它将艺术与手工艺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