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_第1页
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_第2页
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_第3页
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_第4页
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注释】①释:放下。②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③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④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州纪纲,州府的主簿。⑤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⑴藉背(垫、衬)⑵顾州纪风(回头看)⑶咸无答者(都)⑷得其实矣(结果、事实)2、翻译下列的句子。⑴同释重担息树阴。一同放下重重的担子在树阴下面休息。⑵以杖击之,见少盐屑。用手杖(棍子)击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3、评价一下李惠。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多。4、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狄人杰审案等等。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杨万里忧国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en)。④韩侂(tuO)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an):超越本分。⑦邸(d1):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善②用事③属④恚⑤怏怏⑥遽⑦亟⑧社稷⑨言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皆其柄国之日也专权无上【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参考答案】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其足,而置②之其坐,至之③市,而忘操④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⑤。”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注】①履(临):鞋。②置:放置,搁在。③之:到……去,往。④操:携带。⑤度(du):量好的尺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先自度其足()(2)宁信度()2•翻译(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何不试之以足?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返回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du6(2)ning(1)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2)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宁信度,无自信也。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2)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dai](3),辄[zhe]以水沃面(4);食不给[ji],啖心沁](5)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chan]受贬(6),由参知政事谪[zhe]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7)。”【译文】(1)孤:幼年丧父;(2)每:常常;(3)或夜昏怠:有时晚上昏睡懈怠;或:有时;(4)辄以水沃面: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沃:洗。(6)乃至被谗受贬: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谗:说别人坏话;(7)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决心努力刻苦读书,有时读书读到夜晚疲惫困倦,就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使自己头脑清醒。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点。啖粥而读。(吃)②辄以水沃面。(往往,总是)③食不给。(供应)④乃至被谗受贬。(说别人坏话)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经常朗诵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的什么文章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这句话在本文中起了什么的作用。答:《岳阳楼记》点明中心,揭示主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王昭君出汉宫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i)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dnzhl)。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思考与练习]解释:①图②但③中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常者”向货赂。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译文】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王明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明君充当出行。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明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明君就去了。【参考答案】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3•容貌平常;画工4•报出。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杨维桢执教蒋氏,姑苏巨家①也。有子甫八龄,欲为求师,慕郑明德先生,具礼延之。先生不屑往。蒋亦跌宕②者,遂厚延铁崖杨先生③,县道郑不就之意。时先生居吴淞④,放情山水,曰携宾客妓女⑤,以文酒为乐,谓蒋曰:“能从三事则可,币⑥不足计也。一无拘日课,二资行乐费,三须卜别墅以贮家人。”蒋欣然从之。铁崖竟留三年,后其子亦有名于时。(选自明.刘绩《霏雪录》)[注释]①姑苏巨家:苏州大户人家。②跌宕:潇洒不拘。③铁崖杨先生:即杨维桢,他号铁崖,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④吴淞:今上海市郊区。⑤妓女:歌女。⑥币:聘金。[文言知识]说‘‘竟”。“竟”属“音部”,下面的“儿”似人的脚,意为音乐到底了,引申为“终”、“结束”。上文“铁崖竟留三年”,意为杨维桢最终在蒋家留了三年。“竟年”、“竟月”、“竞日”分别指“终年”、“终月”、“终曰”。谚语有“有志者事竟成”,意为有志气的人最终能获得成功。它在文言中不指“竟然”(出乎意外),这点要特别注意。[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甫②厚③资④卜⑤贮2•翻译:①具礼延之具道郑不就之意能从三事则可3.理解:上文“欲为求师”中省略了介词宾语【参考译文】蒋氏,是姑苏城的大户。有一个儿子8岁了,想给他找一位老师,仰慕郑徳明先生,备了礼物去请他,先生不愿意去。蒋氏是一个不想放弃的人,于是又送厚礼给铁崖的杨维帧先生,仔细的说郑先生不同意的事。当时杨先生住在吴淞,放情山水,每天带着宾客和妓女,以作诗喝酒为乐,和蒋氏说:“能顺从我三件事就行,钱就不用计数了。一是不能拘泥于每天的课上,二是资助我的游玩费,三是给我一处别墅送给我的家人。”蒋氏高兴的答应了他。杨先生竟在蒋家留了三年,后来他的儿子也在当时出了名。【参考答案】1.①才、刚②重(礼)③供给④买⑤安顿2.①准备了重礼邀请他;②地说明郑明德不肯前往(为师)的经过③能够听众我三件事便可以。3.之;欲为[之]求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文化常识]“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思考与练习]解释:①少②逸③殊量④纳既⑥拜2•翻译:①时人异焉;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③权既宿服仰备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之战。【译文】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参考答案】1•①年轻时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④交⑤已⑥任命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3•赤壁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8:余文坼意外遂愿余文圻(che),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注释]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③贷:办货。④浸:水。⑤諰諰(xixi):恐惧的样子。⑥喁喁(ydyU):小声读书的样子。⑦脚气:指脚气病。[文言知识]“常”与“尝”。“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尝”,通“常”,又解为“曾经”。[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孤②寄居③甘④旨⑤贾⑥贮⑦膏⑧迄⑨匝翻译: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译文】余文圻,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什么病不是很确定)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参考答案】1.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2.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9: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2•术未尽也(穷尽)先则恐逮于臣(被)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0:学奕奕①之为数,小数②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③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④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注:①奕:古代一种围棋。②数:技艺。③奕秋:善奕者,名秋。④为:谓,说。【译文】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来说),只是小技艺,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起弓去射它。(他)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效果却不及那个人。能说是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字。通国之善奕者也(擅长)②惟奕秋之为听(只、单)③思援弓缴而射之(弓箭)④虽与之俱学(共同)2、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答: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答: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4、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答: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女口果自恃聪明,二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1:杭世俊喜博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③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yd):轿子。⑤学使:即“视学”。[文言知识]说“固”。“固”是个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一、指“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二、指“坚持”。上文“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其中两个“固”均指“坚持”、“坚决”。三、指“本来”、“诚然”。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四、指“岂”、“乃”,表反诘。如“仁者固如此乎?”意为有仁慈心肠的人难道会这样吗?偲考与练习]解释:①或②博③酣④揖⑤业却⑦反翻译:①张盖往访先生;正诣宅谒前辈耳;③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中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①指代“你”②看见;③被;④同“现”。【译文】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归家以后无事,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桥下赌博。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正要到宅子去拜访杭世俊。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博兴致正浓。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前辈是在这里吗?”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却已经知道不可以躲避了,立即转过脸说:“你已经见到我了吗?”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杭世俊)说:“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杭世俊坚持推辞他。(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钱文敏离开后,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吃惊地问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杭世俊)说:“这是我衙门中后辈。”就不告姓名离开了。【参考答案】1•①有时②赌博③兴致正浓④拱手⑤已经⑥推辞⑦同“返”2.①坐轿子前去拜访杭世俊;②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③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3•①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2: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口叫容。融谓使者曰:“冀[ji]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fou]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注释】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同“否”。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寻,不久。【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逮捕)(惊恐)2•冀罪止于身(希望)(自身)二儿可得全不(同“否”)寻亦收至(不久)(到来)二、翻译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3: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可之山,其上多柘[zhe]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i],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m]于东海。漳水出漹.[y^n],东流注于河。【阅读训练】1.翻译。北(向北)其(代发鸠之山)焉(不译,补充音节)溺(被淹死)以(用)河(海)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答: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3•精卫以前叫什么?为什么变成了鸟?(简要回答)答: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4.翻译: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状像鸟一样,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5•此神话,表达了远古人名怎样的精神?答:表达了古人坚持不懈,勇敢的精神。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4: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放弃)2.尊君在不.(同“否”)3.下车引.之(拉)4.元方入门不顾.(不回头)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那朋友)去后乃至:(太丘那朋友)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答: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5:老马识途管仲、隰凶]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rang]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春往而冬反.(通“返”,返回)迷惑失道.(道路)3.遂得.水(找到)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三、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6: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予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④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节选自《韩诗外传》【注】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諠(xuan)遗忘。④戒:警告。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其母方.织()(2)其母引刀裂.其织()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1)失:(2)此: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能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译文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来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正,刚好(2)割断(1)谊(2)是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7:目贵明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cou[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选自《管子•九守》)【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辏: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⑦塞:受蒙蔽。【文言知识】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参考译文】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阅读训练】1、解释贵:(以……为贵)②聪:(听力好)智:(思维敏捷)④塞:(受蒙蔽)翻译: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及意思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8:答李几仲书①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文言知识]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或“成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偲考与练习]1.解释:①长者②然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4.翻译:其自废惰欤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当继续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译文】天才不是天生的,但才子是需要仔细思考,潜心钻研,以成就相对较晚的大器不能成材的,不能去怨恨上天.现实世界需要人才,但是人才未必被任用,可君子不曾因为不被任用就荒废学问;那些自己荒废的人,就不能归咎于现实世界了.凡是能够被你称道的人,都是那些在中朝的时候有机会听到了那些年长的有学识与德行的官员的言论的人,你如果也觉得是这样的话,应该借这次机会把他们调到你的身边去帮助你。【参考答案】1•①德高望重的人②对的2•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3•大器晚成4•那些自暴自弃与懒惰(的人)。5•④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9:千轴不如一书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独轮车。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主司:主考官。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⑦引试:面试。⑧襕(1a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文言知识]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思考与练习]解释:①少②凡③擢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之2.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译文】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一共有一千轴,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柳开)穿着圆领大袖外套亲自围裹着车进入(考场),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他)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指张景的文章)。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柳开的一千轴书卷,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参考答案】1•①年轻时②共③选拔2•只用袖子装了一篇文章献给主考官。3.质与量的问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0: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犊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逹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渭南文集》【注】①犊(du):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出)相见。③间:偶尔。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2)未尝不与书俱()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笑”的含义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陆游的书房是“书巢”?(用文中语句回答)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A•酷爱读书B•喜爱建筑不拘小节D.乐观幽默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无非都是书。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叹息,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容人也笑着说:“它确实像鸟窝啊!”(1)看(2)—起B(1)自嘲。(2)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稿枝A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1: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穡,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文言知识]“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③何尔鲁钝之甚也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躬身稼穡“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译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参考答案】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3.③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2:康德涵救李梦阳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常识]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亲②脱③致2.翻译:①海不与通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译文】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康海和太监刘瑾同乡,刘因为他的文才,想和他亲近,康海不与之来往。刘瑾把梦阳拘禁,想置死他。有宾客跟梦阳说,非康海不能救他。梦阳说:“我死不足惜,怎么能连累德涵?”宾客强迫梦阳给康寄去两句话:“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高兴地说:“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于是上门求刘瑾,第二天就放了梦阳。【参考答案】1.①接近②使……摆脱③转达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3:炳烛而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汉•刘向《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文化常识]“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⑺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思考与练习】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参考答案】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3•下面一段话。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4: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①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②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始蜀鄙之僧哉?(节选自《白鹤堂文集》)【注】①之:去,住,倒。②越:至U。③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难道、反而。TOC\o"1-5"\h\z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B.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D.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贫者语于富者曰()(2)西蜀之去南海()3•翻译画线的语句。富者曰:“子何恃而往?”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译文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买舟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蜀地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这个和尚吗?C(1)告诉(2)距离富和尚问:“你凭借什么前往?”对比立志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5:对牛弹琴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diexie[⑨而听。(选自汉•牟容《理惑论》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exie):小步走。【参考译文】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阅读训练】1.解释:①为:(给)②如故:(像先前一样)③鸣:(叫声)④奋:(竖起)2.翻译: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写出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6: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选自《百喻经》)【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昔有愚人(从前)②既得盐美(已经)少有尚.尔(尚且)④返为其患(同“反”,反而)2、翻译下面句子。主人闻已,更为益盐。主人听了,再给他加些盐。3、写出这则短文的寓意。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7:郑玄对应劭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11)之徒不称官阀(12)。”劭有惭色。(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u):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⑧太山:泰山。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11)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2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1弓I。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参考译文】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参考答案】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8:盲人识日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n]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y说],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瞎)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古代乐器,形状像笛)3.而人之未达也(洞晓)4•扪烛而得其形(用手摸)二、翻译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答: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9:吴起守信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si]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y®?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派、使)故人来,方与之食(才)恐其自食其言也(害怕、担心)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讲信用、守信)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D)A、(吴)起食待之。B、故人来,方与之食。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暮,傍晚,天黑;食,吃饭。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答: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0:蔡邕听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后汉书•蔡邕传》)[注释]①吴人有烧桐爨(cua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②Kyo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③裁:制作。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将命者:侍从。⑥怃然:惘然的样子。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文言知识]说“向”。“向”是个多义词。一、指“面对”、“朝向”。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二、指“接近”、“临近”。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向晚”即临近晚上。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昏黑”即临近昏暗。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译文】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