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课件环境民事法律责任_第1页
环境法课件环境民事法律责任_第2页
环境法课件环境民事法律责任_第3页
环境法课件环境民事法律责任_第4页
环境法课件环境民事法律责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第十二章

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第十二章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目录第一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第二节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第三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第四节环境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目录第一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第一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一、环境民事责任环境民事责任是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未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侵害了他人环境权益所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除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环境单行法外,侵权责任法第八章也是有关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四条: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第一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一、环境民事责任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第六十五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六十六条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第六十七条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第六十八条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第六十五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二、环境侵权的特征1、主体: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与不特定性;2、侵害对象:广泛性与客体多样性;3、原因行为;价值双重对立性;4、侵害过程:间接性、持续性与复合性;5、损害结果:潜伏性、滞后性与放大性。二、环境侵权的特征三、环境民事责任的特点

1.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具有特殊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2.环境民事责任的权利依据具有特殊性一般民事责任的权利依据是人身权、财产权,而环境民事责任的权利依据不仅包含人身权、财产权,还包括环境权,如采光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空气权和清洁水权等。3.环境民事责任的功能具有特殊性环境民事责任具有补偿受害者损失、预防损害发生和分散风险的功能。三、环境民事责任的特点第二节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传统侵权行为:要求行为违法性、损害结果、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环境污染侵权:以环境污染行为、环境损害事实、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构成要件。第二节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环境民事责任一般可分为环境污染责任和环境破坏责任。环境破坏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由四要件构成,即行为违法性、损害后果、因果关系和过错。环境污染损害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三个:一是致害嫌疑方实施了排污行为,二是受害方有遭受或可能损害的事实,三是该排污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环境民事责任一般可分为环境污染责任和环境破坏责任。直接财产损害:现有财产减损——既得利益的丧失间接财产损害:未来财产减损——可得利益的丧失对生命健康权的损害对一般人格权的损害对权利人日照权、眺望权、宁静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等的损害丧失环境原有的和谐与美感对某种生物过度捕杀、滥伐导致食物链中断与生态失衡等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环境损害直接财产损害:现有财产减损——既得利益的丧失对生命健康权的损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环境民事责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民事侵权责任,因果关系比较复杂。表现为: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潜伏性和累积性,侵害后果往往在侵害行为发生许多年后才显现出来。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长期潜伏性,证据也易灭失。侵害后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复合造成的,多因一果。污染认定具有极强的技术性,要查明环境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关系尚非力所能及。

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二、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1、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确立《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二、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1、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确立2、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理解(1)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和当事人的过错,其过错可以成为行为人责任减免的事由;(2)在无过错责任中,只要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就要承担侵权责任;(3)受害人不必举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行为人也不能以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来抗辩;(4)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由法律作出特别规定。

2、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理解3、破坏环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过错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第三人可以理解为环境“破坏者”,而不是“污染者”,对此应与环境污染损害区分开来。对于追究“破坏者”的责任,须查其过错。因此,《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实际上规定了两种原则:对于污染环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第六十五条);而对于破坏环境则适用过错责任(第六十八条),必须根据一般民事责任的四个要件追究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八条: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3、破坏环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1)环境污染行为一般不以违法及排污是否达标为必要前提行为的违法性并不是构成环境侵权行为的必要前提,而行为的致害性才是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国家环保局1991年10月10日《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问题的复函》指出:“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是环保部门决定排污单位是否需要缴纳超标排污费和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而不是确定排污单位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界限。”即使加害人的排污行为没有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但是其排污行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也就违反了保护他人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的法律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排污是否达标也不影响污染行为违法性的认定,污染行为本身包含了行为的违法性,或者说,污染造成损害就是违法。(1)环境污染行为一般不以违法及排污是否达标为必要前提(2)环境污染行为以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为必备要件的特殊情形目前关于各环境保护单行法对是否将违法性或者排污是否达标作为污染者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还不完全统一。《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第二款: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2)环境污染行为以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为必备要件的特殊情形(3)环境污染的损害事实应包括现实威胁情形《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造成损害”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要件。这里的损害应以造成损害的现实威胁和已造成损害两种情形。若仅以损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环境一旦污染或破坏,对人类损害往往很大,治理成本高,甚至有时不可恢复。若在具有造成损害的现实威胁时即可构成环境侵权,从而可以及时采取预防救济措施。所以,损害结果不是环境侵权行为的要件,只是承担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要件。尽管《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没有将环境污染的现实威胁纳入其中,但在发生环境污染危险时,受危及的当事人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请求救济,即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3)环境污染的损害事实应包括现实威胁情形

三、环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将抗辩事由的举证责任分配给提出抗辩的污染者,并将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第六十六条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三、环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将抗辩

1、目前我国有关法律的减责、免责事由(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2)《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条第二、三、四款规定:“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1、目前我国有关法律的减责、免责事由(3)《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4)《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造成污染损害的有关责任者免予承担责任:(一)战争;(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三)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5)《侵权责任法》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包括:被侵权人过错、受害人故意、损害由当事人造成、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3)《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第二十六条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第二十七条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第二十八条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二十九条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三十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第三十一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第二十六条被侵权人对损害(6)我国加入的《1992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第3条第2款与第3款、《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第3条第3款与第4款均规定:“船舶所有人如能证实损害系属于以下情况,即对之不负责任:(1)由于战争行为、敌对行为、内战或武装暴动或特殊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抗拒性质的自然现象所引起的损害;(2)完全是由于第三者有意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不作为所引起的损害;(3)完全是由于负责灯塔或其他助航设备的维修、保养的政府或其他主管当局在履行其职责时的疏忽或其它过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如船舶所有人证明,污染损害完全或部分地是由于受害人有意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不为,或是其疏忽而引起的,则该船舶所有人即可全部或部分地免除对该人所负的责任。”

(6)我国加入的《1992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第3条第2、法定减责、免责事由的适用(1)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规定与《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同属于侵权法的一般规定,但属于新法与旧法的关系,优先适用前者。《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2、法定减责、免责事由的适用《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规定与各环境保护法之间是一般法与特别法关系。《环境保护法》与《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单行法之间也属于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法》与《1992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之间也属于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规定与各环境保护法之间是一般法(2)《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与特别规定的关系在《侵权责任法》内部,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的规定与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有不相容之处。第一、损害由第三人造成的,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与第六十八条规定不一致,对于环境污染责任应适用第六十八条,第二十八条关于“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不适用,污染者仍不能免责,除非法律另有规定。第二、尽管理论上作为一般民事免责条件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也适用于环境污染侵权。但从环境污染的成因、特征及所适用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看,第三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免责与减责的规定在环境污染责任中几乎没有适用的余地。综合侵权责任法,环境污染免责与减责事由主要有三项:不可抗力(免责)、受害人故意(免责)、受害人过失(减责),法律依据为《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六条。(2)《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与特别规定的关系(3)《水污染防治法》将受害人重大过失为减责事由的特殊情形在法律解释和适用上,受害人一般过失不能减轻污染者责任,应限于《水污染防治法》。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围则不能适用。《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条第三款: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3)《水污染防治法》将受害人重大过失为减责事由的特殊情形(4)《海洋环境保护法》三项免责事由与《侵权责任法》三项免责、减责事由相互交叉《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二条表述为“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有关责任者免于承担责任”,可知其与《侵权责任法》规定不冲突。所以,在《侵权责任法》生效后,在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调整范围的免责事由共有四项(战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主管部门的过失;受害人故意)、减责事由一项(受害人过失)。(4)《海洋环境保护法》三项免责事由与《侵权责任法》三项免责

四、环境民事责任举证责任倒置

基于环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技术性及污染者与受害者在能力上的不平衡性、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等现实情况,为整体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明确了对环境污染案件的因果关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此前,2001年《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三)项已作出与该条相同的规定,应当说本规定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对受害人的保护更彻底。对于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不应固定并机械地理解所有具体环境污染案件一旦受害人起诉就简单以举证责任在污染者一方就判决受害人胜诉。从审判实践看,如果在此类案件中被告(污染者)之所以不能举证因果关系不存在的原因在原告(受害人)一方,则应按照妨碍举证的规定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原告。四、环境民事责任举证责任倒置基于环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技例如:王某在一承包水域养鱼,水域旁边有一造纸厂,该厂有一未做防渗处理的废水池,常年有未处理的废水存放。一段时间后王某的鱼开始逐渐死亡,但王某未及时将死鱼送鉴,也未保存死鱼。王某以被告排污池渗透导致鱼死亡为由起诉,要求赔偿损失。造纸厂答辩时让王某提交死鱼样本进行鉴定,但最终因王某不能提供样本,法院认为原告无法完成初步举证责任,被告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前提不成立,应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例如:五、环境污染竞合侵权构成及责任承担

1、环境污染竞合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区分《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七条中所指的“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仅适用于两个以上污染者没有共同意思联络的一般情形。如果出现两个以上污染者存在意思联络共同实施污染行为的特殊情形,则构成狭义的共同侵权,应按照《侵权责任法》第八条的规定判令这些污染者承担连带责任,但污染者之间的内部责任可按照本条规定判定。

五、环境污染竞合侵权构成及责任承担1、环境污染竞合侵权与共2、第三人参与的共同排污的责任认定《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七条仅适用于两个以上污染者共同排污情形,即数个污染源的控制与排放者,不包括之外的第三人(环境破坏者)参与其中的情形。如果污染损害由污染者与破坏者的共同行为造成,可以由受害者选择依据无过错责任原则单独起诉污染者,或者依据共同侵权的一般规定起诉污染者和破坏者,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责任。2、第三人参与的共同排污的责任认定六、因第三人过错污染环境责任的承担

1、《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八条适用范围的注意事项第一、该条的第三人指污染者与被侵权人以外的第三人,非环境污染者,而是环境破坏者;第二、该条规定的“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系指环境损害完全因第三人的过错所造成的情形,不应当包含第三人与污染者共同过错造成的污染;第三、该条的规定中,涉及污染者的责任和第三人的责任,对污染者实行无过错责任,对第三人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被侵权人起诉第三人,必须举证侵权行为的四个要件。

六、因第三人过错污染环境责任的承担1、《侵权责任法》第六十2、被侵权人起诉选择权的问题第一、被侵权人不仅可以按《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另外也可以同时请求污染者和第三人共同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第二、在法院审判中,虽然已经通过审理发现污染损害完全系因第三人过错造成的,但经法官释明,被侵权人仍坚持要求污染者和第三人均承担赔偿责任,不作出任何单独起诉污染者或第三人的选择的,法院可以认定由污染者和第三人均对被侵权人承担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给付义务,该给付义务因其中一人履行而对污染者和第三人均归于消灭,但污染者对第三人有追偿权。2、被侵权人起诉选择权的问题第三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是指应当承担环境民事责任的人承担责任的具体方式,又称环境民事责任形式。《民法通则》第134条、《侵权责任法》第15条均规定了10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包括赔偿损失、排除危害、恢复原状等。第三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是指应一、赔偿损失对于环境侵权而言,有关赔偿金额的计算标准和方法,农业部1996年制定的《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办法规定》给出了一个评估公式,只要套用这个评估公式,通过损失量、每亩投放苗种数、成活率、受污染面积等6项数据,就可以计算出水产品的损失金额。请求赔偿损失的主体除了单位和个人外,国家亦可因国有财产遭受污染损害而成为赔偿请求人。如《海洋污染防治法》第90条规定,造成海洋污染者应赔偿国家的损失。复合污染造成的损失,所有加害人都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某个或者某些加害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这个或者这些加害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赔偿损失二、排除危害是强令排除对受害人可能的危害,或者停止对受害人已造成的危害,并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一种责任方式。环境侵害具有持续、反复的特点。许多排污行为本身具有合法性、效益性的特点,对于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一律予以排除是不可能的,必须进行利益衡量。对于严重危害人身健康的危害要坚决予以排除,对于一些危害较小、社会效益巨大的危害,则主要适用财产责任形式,对受害人给予补偿。但前提是责任人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二、排除危害三、恢复原状是要求环境侵权行为人将被侵害的环境权利恢复到被侵害前原有的状态的责任形式。发生在环境被污染、破坏后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能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的情况下。

三、恢复原状四、环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新发展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同时也伴随着责任保险、责任分担制度,包括环境基金、环境责任保险和国家补偿等,而且通过这些制度实现无过错责任的承担,也是环境民事责任分散风险的功能体现,是环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发展趋势。四、环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新发展第四节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一、环境民事诉讼是指环境法主体在其环境民事权利受到或者可能受到损害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据民事诉讼的条件或程序,向人民法院对侵权行为人提起的诉讼。放宽起诉资格实行因果关系推定举证责任倒置适用较长的诉讼时效第四节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一、环境民事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二款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环境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环境污染民事诉讼适用特殊的诉讼时效。《环境保护法》第66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限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受污染损害时起计算。环境污染民事诉讼适用特殊的诉讼时效。二、行政处理适用范围特定行政处理的主体特定行政处理的法律效力特定二、行政处理三、自力救济及其他方式当事人自行自力救济是指权利人为保护合法权益,在情事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示国家机关公权力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财产或者自由采取的扣押、拘束或者其他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许可的行为。自力救济是在公力救济不能为时的应急措施,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而且一旦公力救济实现,自力救济则失去合法性。三、自力救济及其他方式四、追究环境民事责任的程序环境行政调解程序:一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若调解不成,当事人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环境民事诉讼程序:由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裁决。因此,环境民事诉讼是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最终程序。四、追究环境民事责任的程序关于环境行政调解程序《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规定:“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的单行法也均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关于环境行政调解程序需要注意:不是必经程序;请求启动;居中调解;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需要注意:案例1983年春,被告张建东、张建波随其父在野外开垦了一块荒地,种植土豆等蔬菜以解决家中吃菜问题。种至1992年时,两被告因上山工作等原因,仅在此地边缘种植,其余大部分地未予种植。1994年秋季,原告刘宝在听他人说此地已几乎无人种植的情况下,遂与家人对此地进行了平整。1995年春季,原告刘宝准备在平整后的土地上种植时,两被告前来阻止,说此地是其早年开垦,这几年虽然未种,但并没有放弃使用权。案例1983年春,被告张建东、张建波随其父在野外开垦了一块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后经呼中镇司法所主持调解未果。1996年春,刘宝又准备在此地进行种植时,发现地已由两被告种上,遂向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人民法院起诉,以此荒地是自己在1994年秋开垦的,被被告种植为理由,要求两被告归还此地的使用权。问题:当事人之间的这种争议是否属法院的管辖范围?

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后经呼中镇司法所主持调解未果。1996本案应属人民法院可直接受理的民事案件。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使用权的纠纷有两种表现形式和两种相应解决途径。一种是属该法第13条规定的土地使用权争议,不属人民法院可直接受理的民事案件。另一种是属该法第53条规定的侵犯土地使用权的纠纷,被侵权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本案应属人民法院可直接受理的民事案件。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是依原告起诉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所定,并不取决于其实体权利是否成立和享有。本案原告起诉,是基于自己对争议的土地有使用权,并在自己做好了耕种准备的情况下,被被告所种植,据此认为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受到了被告侵犯,因而要求法院判令被告退还已种植的土地。此诉讼请求所直接提出的是侵犯土地使用权并排除妨碍,没有提出要求确认此地使用权归属的问题,故按《土地管理法》第16条的规定,本案应属人民法院可直接受理的民事案件。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是依原告起诉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所定,并不原告、被告争执的土地应收归国有。根据《土地管理法》第11条、第17条之规定,非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任何个人都无权对国家所有的荒地进行开垦使用。因此,原告、被告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开垦荒地,是错误的。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第81条第1款和《土地管理法》第13条的规定,于1996年6月5日判决如下:将原告刘宝,被告张建东、张建波争执的土地收归国有。原告、被告争执的土地应收归国有。根据《土地管理法》第水事纠纷处理

《水法》第五十七条: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水事纠纷处理《水法》第五十七条: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第十二章

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第十二章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目录第一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第二节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第三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第四节环境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目录第一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第一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一、环境民事责任环境民事责任是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未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侵害了他人环境权益所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除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环境单行法外,侵权责任法第八章也是有关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四条: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第一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一、环境民事责任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第六十五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六十六条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第六十七条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第六十八条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第六十五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二、环境侵权的特征1、主体: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与不特定性;2、侵害对象:广泛性与客体多样性;3、原因行为;价值双重对立性;4、侵害过程:间接性、持续性与复合性;5、损害结果:潜伏性、滞后性与放大性。二、环境侵权的特征三、环境民事责任的特点

1.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具有特殊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2.环境民事责任的权利依据具有特殊性一般民事责任的权利依据是人身权、财产权,而环境民事责任的权利依据不仅包含人身权、财产权,还包括环境权,如采光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空气权和清洁水权等。3.环境民事责任的功能具有特殊性环境民事责任具有补偿受害者损失、预防损害发生和分散风险的功能。三、环境民事责任的特点第二节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传统侵权行为:要求行为违法性、损害结果、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环境污染侵权:以环境污染行为、环境损害事实、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构成要件。第二节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环境民事责任一般可分为环境污染责任和环境破坏责任。环境破坏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由四要件构成,即行为违法性、损害后果、因果关系和过错。环境污染损害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三个:一是致害嫌疑方实施了排污行为,二是受害方有遭受或可能损害的事实,三是该排污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环境民事责任一般可分为环境污染责任和环境破坏责任。直接财产损害:现有财产减损——既得利益的丧失间接财产损害:未来财产减损——可得利益的丧失对生命健康权的损害对一般人格权的损害对权利人日照权、眺望权、宁静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等的损害丧失环境原有的和谐与美感对某种生物过度捕杀、滥伐导致食物链中断与生态失衡等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环境损害直接财产损害:现有财产减损——既得利益的丧失对生命健康权的损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环境民事责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民事侵权责任,因果关系比较复杂。表现为: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潜伏性和累积性,侵害后果往往在侵害行为发生许多年后才显现出来。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长期潜伏性,证据也易灭失。侵害后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复合造成的,多因一果。污染认定具有极强的技术性,要查明环境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关系尚非力所能及。

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二、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1、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确立《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二、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1、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确立2、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理解(1)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和当事人的过错,其过错可以成为行为人责任减免的事由;(2)在无过错责任中,只要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就要承担侵权责任;(3)受害人不必举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行为人也不能以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来抗辩;(4)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由法律作出特别规定。

2、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理解3、破坏环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过错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第三人可以理解为环境“破坏者”,而不是“污染者”,对此应与环境污染损害区分开来。对于追究“破坏者”的责任,须查其过错。因此,《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实际上规定了两种原则:对于污染环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第六十五条);而对于破坏环境则适用过错责任(第六十八条),必须根据一般民事责任的四个要件追究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八条: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3、破坏环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1)环境污染行为一般不以违法及排污是否达标为必要前提行为的违法性并不是构成环境侵权行为的必要前提,而行为的致害性才是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国家环保局1991年10月10日《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问题的复函》指出:“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是环保部门决定排污单位是否需要缴纳超标排污费和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而不是确定排污单位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界限。”即使加害人的排污行为没有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但是其排污行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也就违反了保护他人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的法律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排污是否达标也不影响污染行为违法性的认定,污染行为本身包含了行为的违法性,或者说,污染造成损害就是违法。(1)环境污染行为一般不以违法及排污是否达标为必要前提(2)环境污染行为以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为必备要件的特殊情形目前关于各环境保护单行法对是否将违法性或者排污是否达标作为污染者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还不完全统一。《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第二款: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2)环境污染行为以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为必备要件的特殊情形(3)环境污染的损害事实应包括现实威胁情形《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造成损害”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要件。这里的损害应以造成损害的现实威胁和已造成损害两种情形。若仅以损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环境一旦污染或破坏,对人类损害往往很大,治理成本高,甚至有时不可恢复。若在具有造成损害的现实威胁时即可构成环境侵权,从而可以及时采取预防救济措施。所以,损害结果不是环境侵权行为的要件,只是承担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要件。尽管《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没有将环境污染的现实威胁纳入其中,但在发生环境污染危险时,受危及的当事人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请求救济,即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3)环境污染的损害事实应包括现实威胁情形

三、环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将抗辩事由的举证责任分配给提出抗辩的污染者,并将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第六十六条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三、环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将抗辩

1、目前我国有关法律的减责、免责事由(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2)《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条第二、三、四款规定:“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1、目前我国有关法律的减责、免责事由(3)《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4)《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造成污染损害的有关责任者免予承担责任:(一)战争;(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三)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者其他过失行为。”(5)《侵权责任法》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包括:被侵权人过错、受害人故意、损害由当事人造成、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3)《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第二十六条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第二十七条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第二十八条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二十九条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三十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第三十一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第二十六条被侵权人对损害(6)我国加入的《1992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第3条第2款与第3款、《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第3条第3款与第4款均规定:“船舶所有人如能证实损害系属于以下情况,即对之不负责任:(1)由于战争行为、敌对行为、内战或武装暴动或特殊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抗拒性质的自然现象所引起的损害;(2)完全是由于第三者有意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不作为所引起的损害;(3)完全是由于负责灯塔或其他助航设备的维修、保养的政府或其他主管当局在履行其职责时的疏忽或其它过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如船舶所有人证明,污染损害完全或部分地是由于受害人有意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不为,或是其疏忽而引起的,则该船舶所有人即可全部或部分地免除对该人所负的责任。”

(6)我国加入的《1992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第3条第2、法定减责、免责事由的适用(1)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规定与《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同属于侵权法的一般规定,但属于新法与旧法的关系,优先适用前者。《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2、法定减责、免责事由的适用《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规定与各环境保护法之间是一般法与特别法关系。《环境保护法》与《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单行法之间也属于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法》与《1992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之间也属于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污染侵权规定与各环境保护法之间是一般法(2)《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与特别规定的关系在《侵权责任法》内部,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的规定与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有不相容之处。第一、损害由第三人造成的,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与第六十八条规定不一致,对于环境污染责任应适用第六十八条,第二十八条关于“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不适用,污染者仍不能免责,除非法律另有规定。第二、尽管理论上作为一般民事免责条件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也适用于环境污染侵权。但从环境污染的成因、特征及所适用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看,第三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免责与减责的规定在环境污染责任中几乎没有适用的余地。综合侵权责任法,环境污染免责与减责事由主要有三项:不可抗力(免责)、受害人故意(免责)、受害人过失(减责),法律依据为《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六条。(2)《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与特别规定的关系(3)《水污染防治法》将受害人重大过失为减责事由的特殊情形在法律解释和适用上,受害人一般过失不能减轻污染者责任,应限于《水污染防治法》。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围则不能适用。《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条第三款: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3)《水污染防治法》将受害人重大过失为减责事由的特殊情形(4)《海洋环境保护法》三项免责事由与《侵权责任法》三项免责、减责事由相互交叉《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二条表述为“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有关责任者免于承担责任”,可知其与《侵权责任法》规定不冲突。所以,在《侵权责任法》生效后,在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调整范围的免责事由共有四项(战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主管部门的过失;受害人故意)、减责事由一项(受害人过失)。(4)《海洋环境保护法》三项免责事由与《侵权责任法》三项免责

四、环境民事责任举证责任倒置

基于环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技术性及污染者与受害者在能力上的不平衡性、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等现实情况,为整体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明确了对环境污染案件的因果关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此前,2001年《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三)项已作出与该条相同的规定,应当说本规定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对受害人的保护更彻底。对于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不应固定并机械地理解所有具体环境污染案件一旦受害人起诉就简单以举证责任在污染者一方就判决受害人胜诉。从审判实践看,如果在此类案件中被告(污染者)之所以不能举证因果关系不存在的原因在原告(受害人)一方,则应按照妨碍举证的规定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原告。四、环境民事责任举证责任倒置基于环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技例如:王某在一承包水域养鱼,水域旁边有一造纸厂,该厂有一未做防渗处理的废水池,常年有未处理的废水存放。一段时间后王某的鱼开始逐渐死亡,但王某未及时将死鱼送鉴,也未保存死鱼。王某以被告排污池渗透导致鱼死亡为由起诉,要求赔偿损失。造纸厂答辩时让王某提交死鱼样本进行鉴定,但最终因王某不能提供样本,法院认为原告无法完成初步举证责任,被告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前提不成立,应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例如:五、环境污染竞合侵权构成及责任承担

1、环境污染竞合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区分《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七条中所指的“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仅适用于两个以上污染者没有共同意思联络的一般情形。如果出现两个以上污染者存在意思联络共同实施污染行为的特殊情形,则构成狭义的共同侵权,应按照《侵权责任法》第八条的规定判令这些污染者承担连带责任,但污染者之间的内部责任可按照本条规定判定。

五、环境污染竞合侵权构成及责任承担1、环境污染竞合侵权与共2、第三人参与的共同排污的责任认定《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七条仅适用于两个以上污染者共同排污情形,即数个污染源的控制与排放者,不包括之外的第三人(环境破坏者)参与其中的情形。如果污染损害由污染者与破坏者的共同行为造成,可以由受害者选择依据无过错责任原则单独起诉污染者,或者依据共同侵权的一般规定起诉污染者和破坏者,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责任。2、第三人参与的共同排污的责任认定六、因第三人过错污染环境责任的承担

1、《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八条适用范围的注意事项第一、该条的第三人指污染者与被侵权人以外的第三人,非环境污染者,而是环境破坏者;第二、该条规定的“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系指环境损害完全因第三人的过错所造成的情形,不应当包含第三人与污染者共同过错造成的污染;第三、该条的规定中,涉及污染者的责任和第三人的责任,对污染者实行无过错责任,对第三人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被侵权人起诉第三人,必须举证侵权行为的四个要件。

六、因第三人过错污染环境责任的承担1、《侵权责任法》第六十2、被侵权人起诉选择权的问题第一、被侵权人不仅可以按《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另外也可以同时请求污染者和第三人共同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第二、在法院审判中,虽然已经通过审理发现污染损害完全系因第三人过错造成的,但经法官释明,被侵权人仍坚持要求污染者和第三人均承担赔偿责任,不作出任何单独起诉污染者或第三人的选择的,法院可以认定由污染者和第三人均对被侵权人承担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给付义务,该给付义务因其中一人履行而对污染者和第三人均归于消灭,但污染者对第三人有追偿权。2、被侵权人起诉选择权的问题第三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是指应当承担环境民事责任的人承担责任的具体方式,又称环境民事责任形式。《民法通则》第134条、《侵权责任法》第15条均规定了10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包括赔偿损失、排除危害、恢复原状等。第三节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是指应一、赔偿损失对于环境侵权而言,有关赔偿金额的计算标准和方法,农业部1996年制定的《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办法规定》给出了一个评估公式,只要套用这个评估公式,通过损失量、每亩投放苗种数、成活率、受污染面积等6项数据,就可以计算出水产品的损失金额。请求赔偿损失的主体除了单位和个人外,国家亦可因国有财产遭受污染损害而成为赔偿请求人。如《海洋污染防治法》第90条规定,造成海洋污染者应赔偿国家的损失。复合污染造成的损失,所有加害人都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某个或者某些加害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这个或者这些加害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赔偿损失二、排除危害是强令排除对受害人可能的危害,或者停止对受害人已造成的危害,并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一种责任方式。环境侵害具有持续、反复的特点。许多排污行为本身具有合法性、效益性的特点,对于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一律予以排除是不可能的,必须进行利益衡量。对于严重危害人身健康的危害要坚决予以排除,对于一些危害较小、社会效益巨大的危害,则主要适用财产责任形式,对受害人给予补偿。但前提是责任人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二、排除危害三、恢复原状是要求环境侵权行为人将被侵害的环境权利恢复到被侵害前原有的状态的责任形式。发生在环境被污染、破坏后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能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的情况下。

三、恢复原状四、环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新发展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同时也伴随着责任保险、责任分担制度,包括环境基金、环境责任保险和国家补偿等,而且通过这些制度实现无过错责任的承担,也是环境民事责任分散风险的功能体现,是环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发展趋势。四、环境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新发展第四节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一、环境民事诉讼是指环境法主体在其环境民事权利受到或者可能受到损害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据民事诉讼的条件或程序,向人民法院对侵权行为人提起的诉讼。放宽起诉资格实行因果关系推定举证责任倒置适用较长的诉讼时效第四节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一、环境民事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二款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环境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