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中医药》课件_第1页
《儒释道与中医药》课件_第2页
《儒释道与中医药》课件_第3页
《儒释道与中医药》课件_第4页
《儒释道与中医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1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2内容提示:“儒、道、释”对中医药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掌握中医药学“道德”的儒、释学基础理解“致中和”与中医思想的相互作用了解道、释的养生哲学《儒释道与中医药》内容提示:“儒、道、释”对中医药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掌握中医药3儒、墨、道三家秦汉以前文化思想唐、宋以后文化思想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墨、道三家秦汉以前文化思想唐、宋以后文化思想儒、释、道三4民国以来“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复兴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xwzx/200911/t20091105_5147945.htm美国纪念孔子的背后:表达与中国平等对话的姿态/apps/list/press/mo08_emerson/10_28_2009Confucius.html《儒释道与中医药》民国以来“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复兴http://ww5儒家思想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6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7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弟子入则孝8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左传》--《黄帝内经》:很少涉及医德《伤寒杂病论》序批评居世之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左传》--《黄帝9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称专门。……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医家十要和病家十不要》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明·龚廷贤《医10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五戒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贫窘者药金可壁,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五戒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11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十要: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自无差谬矣。……七要:贫穷之家及游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十要: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12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13“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也是《内经》的基本观点【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释道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14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和—整体和谐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中庸—行为的适度,无过也无不及1988.1,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和—整体和谐多样的统一15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致中和”是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动态趋向和动态稳定自然界中,有冬去春来,寒极生热,日月运行等,均是在一定“度”内的消长变化;而人亦如此,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致中和”是在时间、空间16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过度伤身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各种情志活动太过,都能伤及心脏“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17“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子贡曰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注:师,颛孙师《儒释道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子贡曰【论语·先进】注:师,颛孙师《儒释18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中和汤(《鸡峰普济方》)白术--补气健脾燥湿黄橘皮--理气调中,燥湿人参--补脾气甘草--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厚朴--长于行气燥湿诸药使脾胃升降得宜,既不太过,又非不及,达到“中和”的目的。功效:调阴阳,和荣卫养脾胃,增饮食治:胁肋胀满止呕逆恶心“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中和汤(《鸡峰普济方》)白术--补19“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台论》: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陈嘉谟《本草蒙筌》: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儒释道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清·徐大椿《20《素问·至真要大论》日:“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举例:麻黄汤(《伤寒论》)处方:麻黄9桂枝6杏仁6甘草3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日:“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21“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治疗法则的影响“阳盛”或“阴盛”相当于“过”,“阴虚”或“阳虚”相当于“不及”,“过”与“不及”都将产生疾病,要“无过无不及”亦即“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伤寒明理论》:“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儒释道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治疗法则的影响“阳盛”或“阴盛22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23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尊天之德,以人为本笃谨孝道,养身待为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24【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与中医药》【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25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孔子《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传》:“有生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孔子《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思26《荀子·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礼记·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朱熹《朱子语类》):“人受天地之气而生”,“人气便是天地之气”,指出人有自然之特质。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与中医药》《荀子·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27《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孝经·圣治》:“天地之性,人为贵。”“伤人乎?不问马”的典故,则生动体现了孔子珍视生命的人道主义光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与中医药》《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28笃谨孝道,养身待为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奉养父母的准则,珍惜生命,养护身体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儒释道与中医药》笃谨孝道,养身待为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孝道是儒29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如何面对死亡?《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日:未知生,焉知死?”说明:孔子对死亡采取了一种听之任之的自然观同时,也表现出冷静与理智“死生有命,富贵由天”《吕氏春秋》说的“尽数”,《黄帝内经》说的“天年”宿命论??《儒释道与中医药》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如何30儒家如何面对死亡?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在自然生命无法延长时,可以通过道德价值的途径,使之死而不朽,达到永恒。《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的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久而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朽”说,对后世儒家的安身立命产生深远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如何面对死亡?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在自然31纵使不能建功立业,或为贤圣、著书立说、流芳于百代,也应率性顺生,安居若素,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意即为反对轻视生命的行为,追求养天命之性,达到自然的寿数,正命而死。后世所谓尽享天年、寿终正寝的生命思想,即渊源于此。

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释道与中医药》纵使不能建功立业,或为贤圣、著书立说、流芳于百代,也应率性顺32生死抉择关头,是贪生怕死,还是向死而生,是考验儒家精神意志和气魄品格的试金石。儒家自孔、孟起就告诫人们,当自然的个体生命和社会道义发生冲突时,正确的选择应当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气贯长虹、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典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儒释道与中医药》生死抉择关头,是贪生怕死,还是向死而生,是考验儒家精神意志和33儒家思想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34道文化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关系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与中医药》35道家与道教关系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儒释道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关系什么是道家?《儒释道与中医药》36什么是道家?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道魏晋以后,道家实质上被道教取代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与中医药》什么是道家?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先秦老庄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37什么是道教?东汉顺帝(126-144)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率弟子7人入蜀,于鸡鸣山创立道教弘扬“不死之道”

“神仙长生之道”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与中医药》什么是道教?东汉顺帝(126-144)永和元年(公元136年38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都尊“老子”,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经》、《庄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是道教真经相同点不同点道家诉诸于心灵或理性道教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都尊“老子”,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39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道文化的核心-“道”《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儒释道与中医药》40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41道文化核心内容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今安徽蒙城)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42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道文化核心内容《儒释道与中医药》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道文化核心内容43道文化核心内容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道是无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以“道”为本的44道文化核心内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反者道之动”的45道文化核心内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有物混成,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儒释道与中医药46道文化核心内容以“道”为本的天道观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生天生地,无始无终。︻庄子︼《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以“道”为本的天道观有情有信,︻庄子︼《儒释道47道文化核心内容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人之生,︻庄子·知北游︼以“道”为本的天道观《48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49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法自然,精气说《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阴阳者,阴阳者,《素问·阴阳离合论》《5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法自然,精气说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道生一,︻道法自然,精气说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51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道法自然,精气说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也是由气化生的。此后,宋鈃(xing)和尹文提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进而推论,思维这种心理活动也是生命之气高度发展的产物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人始生,︽灵枢·经脉︾道法自然,精气说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也是52王冰接受并充分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并充实了道的内涵,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有形的物质。包括人类本身,都来源于气,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产物,云道乃“谓变化生成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文),“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物。故万物之根,悉归于此。”“生气不竭者,以顺其根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文)。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王冰接受并充分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并53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庄子:“神”的旺盛决定“形”的长生形神合一《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恬淡虚无,--︽内经︾庄子:“神”的54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天地》“形本于神”的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之说《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留动而生物,《庄子·天地》“形本于神55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道教文化的“房中术”梁大医药学家、道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即辟专章《御女损益篇》阐述房中术;唐著名道教医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又辟专节阐述“房中补益”;王焘医书《外合秘要方》引录《素女方》。宋代,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倡言下,房中术成为首先被冲击的对象,加上当时有人专事张扬房中术之糟粕,使其沦为玩弄妇女的淫秽之术。房中术遭到社会的摈弃,很多人不敢或不屑于修习和研究《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道教文化的“房中术”梁大医药学家、道56房中术虽然精华糟粕杂呈,但就其主体说,实为我国性医学性心理学最早的记录。它所记述的性卫生知识、治疗性机能障碍的方法、以及注意男女情绪的和谐、促进性高潮到来的方法等,都有研究的价值。性腺的分泌,除保证性功能外,还有助于造血、代谢和水电解质的平衡。反之,没有性生活,内分泌将紊乱,生理平衡遭到破坏。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房中术虽然精华糟粕杂呈,但就其主体说,实为我国性医学性心理学57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道学中的“德”就是以“中和”为基本特征,“中”、“和”二字的含义相通。《老子》:多闻善变,不如守中(第五章)

道,中之用也,或不盈(第四章)

知常为和、和之至……

万物法自然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庄子》:和之以为天倪、游心乎德之和、以和为量《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道学中的“德”就是以“中和”为基58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中医和法的概念,最初由清·成无己《医学启源》提出,专门针对少阳证,特指小柴胡汤而言。少阳证半表半里,正邪相争,非汗下所宜,唯有和解一法乃为“正道”。后世医家又将其拓展为治疗肝脾、胆胃、肠胃、寒热、虚实、表里等不和证,是对和法的发展。广义和法:组方遣药的原理解表清里:防风通圣散:防风、麻黄等解表,黄芩、大黄、石膏等清里,解表的发散之性与清里的苦泻之性,一阴一阳,各行原始功效,又互相受到制约,可谓“不能全其特性”。《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中医和法的概念,最初由清·成无己《59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人不服石,庶事不佳,恶疮疥癣温疫疟疾,年年常患,寝食不安,兴居常恶,非止己事不康,生子难育。所以石在身中,万事休泰,要不可服五石也。……所以常须服石,令人手足温暖,骨髓充实,能消生冷,举措轻便,复耐寒暑,不著诸病,是以大须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解毒并杂治︼

《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人不服石,庶事不佳,孙思邈《儒释道与60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崔立)夸药力,终日不衣绵。或疾或暴天,悉不过中年。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退之(韩愈)服硫黄,白居易︻白氏长61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点化药多用诸矾石、消硇之类,共结成毒。金砂入五脏内未有不死之兆,甚错矣!世人不知以前服者有不死之人。阴真人︻玄解录︼

《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点化药多用诸矾石、消硇之类,阴真人︻62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炼丹术及金丹最大的贡献即是为医学宝库创制出一大批外治化学药物。如中医外科学常用的提脓祛腐的主药升丹即是由炼丹的丹药演化而来的,丹药能加速坏死组织脱落,促进肉芽组织新生《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炼丹术及金丹最大的贡献即是为医学宝库63现代科学证明,升丹化学成分主要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红升丹中还含有氧化铅。汞化合物多含有毒,能杀菌,起消毒作用,药理作用机制是由于汞离子能和病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合,使之凝固而失去原有活动力终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趋于死亡硝酸汞与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病变组织与药物接触面积的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后脱落,产生了所谓“祛腐”作用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现代科学证明,升丹化学成分主要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64儒家思想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65佛教与中医药佛教传入佛教核心思想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佛教传入《儒释道与中医药》66佛教传入创立于古印度汉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昌盛成长为中国国教,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儒释道与中医药》佛教传入创立于古印度《儒释道与中医药》67佛教核心思想早期的佛教,又称小乘教,主张学习戒、定、“三学”,以期达到自我解脱、证得罗汉果。后来出现大乘教,主张兼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既求自我解脱,又能“普渡众生”,以期证得菩萨果乃至佛果。因此,大乘教要求菩萨行者必须立普渡众生之愿,发大慈大悲之心,认为“众生平等”,“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儒释道与中医药》佛教核心思想早期的佛教,又称小乘教,主张学习戒、定、“三学”68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医学理论医术方药医德《儒释道与中医药》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医学理论《儒释道与中医药》69中国佛教医学的“四大”学说和“百一”理论,与中医五行学说相似,都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都不是永恒的,而是生死变幻。患病有二因缘:兵刃刀杖、坠落推压、寒热饮渴为外缘,饮食不节、卧起无常为内缘。同时指出七情五志亦可致病,与中医学的外因、内因基本一致。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医学理论《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国佛教医学的“四大”学说和“百一”理论,与中医五行学说相似70唐·孙思邈《千金方》序例中云:“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又云:‘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

医学理论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唐·孙思邈《千金方》序例中云:“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71佛教医学的“四大”学说和“百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中医辨证思想五行学说格格不入,因而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影响不大。相对而言,对我国藏医、蒙医影响较显著。如藏医认为人体存在气、火、水、土“四因素”蒙医也认为气、火、水土是生命赖以生存的“三元”这些与古印度医学的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学说基本一致。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医学理论《儒释道与中医药》佛教医学的“四大”学说和“百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中医辨证思想72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医术外科手术与金针拔障术例如,汉安息僧人安世高译的《女祗域因缘经》记载了印度王祗域(耆域)的神奇医术,其中开颅、剖腹、神膏之类与《后汉书》记载的我国神医华佗事迹相仿南北朝时两次译入的《大般涅磐经》卷8记载有目盲者求医,“良医即以金篦决其眼……(盲者)乃言少见”。可知印度当时已有金针拔障术。《儒释道与中医药》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医术外科手术与金针拔障术《儒释道与中医药》73中国佛教医学的“天下物类,皆是灵药”的思想,开拓了中医药学的视野.丰富了药物学知识和治疗手段。佛典中载论草类、木类、动物类等生物达数千种,其中常用药物约320种,这些缘于印度、东南亚和西域等地的外来药物,如术香、丁香、龙脑、豆蔻、乳香、郁金、阿魏等2O多种,伴随佛经传入我国,成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许多药物亦传入印度,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麻黄、细辛等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方药《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国佛教医学的“天下物类,皆是灵药”的思想,开拓了中医药学74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医德佛教“慈悲”、“平等”、“爱人”、“行善积德”等观点,经历代消化吸收,已经成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传统医德的重要依据《儒释道与中医药》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医德佛教“慈悲”、“平等”、“爱人”、“行75儒、道、释对生命认识上有何异同?儒、道、释分别对中医养生学有何贡献?讨论儒、释对医德建设的积极意义。思考题:《儒释道与中医药》儒、道、释对生命认识上有何异同?思考题:《儒释道与中医药》76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77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78内容提示:“儒、道、释”对中医药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掌握中医药学“道德”的儒、释学基础理解“致中和”与中医思想的相互作用了解道、释的养生哲学《儒释道与中医药》内容提示:“儒、道、释”对中医药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掌握中医药79儒、墨、道三家秦汉以前文化思想唐、宋以后文化思想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墨、道三家秦汉以前文化思想唐、宋以后文化思想儒、释、道三80民国以来“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复兴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xwzx/200911/t20091105_5147945.htm美国纪念孔子的背后:表达与中国平等对话的姿态/apps/list/press/mo08_emerson/10_28_2009Confucius.html《儒释道与中医药》民国以来“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复兴http://ww81儒家思想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82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83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弟子入则孝84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左传》--《黄帝内经》:很少涉及医德《伤寒杂病论》序批评居世之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左传》--《黄帝85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称专门。……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医家十要和病家十不要》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明·龚廷贤《医86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五戒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贫窘者药金可壁,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五戒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8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十要: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自无差谬矣。……七要:贫穷之家及游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者十要: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88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89“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也是《内经》的基本观点【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释道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90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和—整体和谐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中庸—行为的适度,无过也无不及1988.1,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和—整体和谐多样的统一91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致中和”是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动态趋向和动态稳定自然界中,有冬去春来,寒极生热,日月运行等,均是在一定“度”内的消长变化;而人亦如此,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致中和”是在时间、空间92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过度伤身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各种情志活动太过,都能伤及心脏“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93“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子贡曰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注:师,颛孙师《儒释道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子贡曰【论语·先进】注:师,颛孙师《儒释94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中和汤(《鸡峰普济方》)白术--补气健脾燥湿黄橘皮--理气调中,燥湿人参--补脾气甘草--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厚朴--长于行气燥湿诸药使脾胃升降得宜,既不太过,又非不及,达到“中和”的目的。功效:调阴阳,和荣卫养脾胃,增饮食治:胁肋胀满止呕逆恶心“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庸思想对方剂名称的影响中和汤(《鸡峰普济方》)白术--补95“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台论》: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陈嘉谟《本草蒙筌》: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儒释道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清·徐大椿《96《素问·至真要大论》日:“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举例:麻黄汤(《伤寒论》)处方:麻黄9桂枝6杏仁6甘草3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方剂制方原则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日:“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97“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治疗法则的影响“阳盛”或“阴盛”相当于“过”,“阴虚”或“阳虚”相当于“不及”,“过”与“不及”都将产生疾病,要“无过无不及”亦即“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伤寒明理论》:“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儒释道与中医药》“致中和”与中医思想中庸思想对治疗法则的影响“阳盛”或“阴盛98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致中和”与中医思想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99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尊天之德,以人为本笃谨孝道,养身待为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释道100【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与中医药》【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101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孔子《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传》:“有生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孔子《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思102《荀子·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礼记·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朱熹《朱子语类》):“人受天地之气而生”,“人气便是天地之气”,指出人有自然之特质。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与中医药》《荀子·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103《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苟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孝经·圣治》:“天地之性,人为贵。”“伤人乎?不问马”的典故,则生动体现了孔子珍视生命的人道主义光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以人为本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释道与中医药》《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尊天之德,104笃谨孝道,养身待为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奉养父母的准则,珍惜生命,养护身体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儒释道与中医药》笃谨孝道,养身待为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孝道是儒105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如何面对死亡?《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日:未知生,焉知死?”说明:孔子对死亡采取了一种听之任之的自然观同时,也表现出冷静与理智“死生有命,富贵由天”《吕氏春秋》说的“尽数”,《黄帝内经》说的“天年”宿命论??《儒释道与中医药》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儒家如何106儒家如何面对死亡?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在自然生命无法延长时,可以通过道德价值的途径,使之死而不朽,达到永恒。《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的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久而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朽”说,对后世儒家的安身立命产生深远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如何面对死亡?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在自然107纵使不能建功立业,或为贤圣、著书立说、流芳于百代,也应率性顺生,安居若素,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意即为反对轻视生命的行为,追求养天命之性,达到自然的寿数,正命而死。后世所谓尽享天年、寿终正寝的生命思想,即渊源于此。

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儒释道与中医药》纵使不能建功立业,或为贤圣、著书立说、流芳于百代,也应率性顺108生死抉择关头,是贪生怕死,还是向死而生,是考验儒家精神意志和气魄品格的试金石。儒家自孔、孟起就告诫人们,当自然的个体生命和社会道义发生冲突时,正确的选择应当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儒家生命的人文关怀三立不朽,舍生取义气贯长虹、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典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儒释道与中医药》生死抉择关头,是贪生怕死,还是向死而生,是考验儒家精神意志和109儒家思想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佛教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儒家思想与中医药儒道释与中医药《儒释道与中医药》110道文化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关系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与中医药》111道家与道教关系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儒释道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关系什么是道家?《儒释道与中医药》112什么是道家?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道魏晋以后,道家实质上被道教取代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与中医药》什么是道家?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先秦老庄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113什么是道教?东汉顺帝(126-144)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率弟子7人入蜀,于鸡鸣山创立道教弘扬“不死之道”

“神仙长生之道”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与中医药》什么是道教?东汉顺帝(126-144)永和元年(公元136年114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都尊“老子”,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经》、《庄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是道教真经相同点不同点道家诉诸于心灵或理性道教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道家与道教关系《儒释道与中医药》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都尊“老子”,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115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道文化的核心-“道”《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儒释道与中医药》116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道文化创始人-老子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117道文化核心内容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今安徽蒙城)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118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道文化核心内容《儒释道与中医药》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道文化核心内容119道文化核心内容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道是无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以“道”为本的120道文化核心内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反者道之动”的121道文化核心内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有物混成,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儒释道与中医药122道文化核心内容以“道”为本的天道观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生天生地,无始无终。︻庄子︼《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以“道”为本的天道观有情有信,︻庄子︼《儒释道123道文化核心内容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以“道”为本的天道观《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核心内容人之生,︻庄子·知北游︼以“道”为本的天道观《124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125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法自然,精气说《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阴阳者,阴阳者,《素问·阴阳离合论》《12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法自然,精气说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道生一,︻道法自然,精气说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127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道法自然,精气说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也是由气化生的。此后,宋鈃(xing)和尹文提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进而推论,思维这种心理活动也是生命之气高度发展的产物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人始生,︽灵枢·经脉︾道法自然,精气说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也是128王冰接受并充分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并充实了道的内涵,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有形的物质。包括人类本身,都来源于气,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产物,云道乃“谓变化生成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文),“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物。故万物之根,悉归于此。”“生气不竭者,以顺其根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文)。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王冰接受并充分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并129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庄子:“神”的旺盛决定“形”的长生形神合一《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恬淡虚无,--︽内经︾庄子:“神”的130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天地》“形本于神”的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之说《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留动而生物,《庄子·天地》“形本于神131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道教文化的“房中术”梁大医药学家、道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即辟专章《御女损益篇》阐述房中术;唐著名道教医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又辟专节阐述“房中补益”;王焘医书《外合秘要方》引录《素女方》。宋代,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倡言下,房中术成为首先被冲击的对象,加上当时有人专事张扬房中术之糟粕,使其沦为玩弄妇女的淫秽之术。房中术遭到社会的摈弃,很多人不敢或不屑于修习和研究《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道教文化的“房中术”梁大医药学家、道132房中术虽然精华糟粕杂呈,但就其主体说,实为我国性医学性心理学最早的记录。它所记述的性卫生知识、治疗性机能障碍的方法、以及注意男女情绪的和谐、促进性高潮到来的方法等,都有研究的价值。性腺的分泌,除保证性功能外,还有助于造血、代谢和水电解质的平衡。反之,没有性生活,内分泌将紊乱,生理平衡遭到破坏。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儒释道与中医药》房中术虽然精华糟粕杂呈,但就其主体说,实为我国性医学性心理学133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道学中的“德”就是以“中和”为基本特征,“中”、“和”二字的含义相通。《老子》:多闻善变,不如守中(第五章)

道,中之用也,或不盈(第四章)

知常为和、和之至……

万物法自然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庄子》:和之以为天倪、游心乎德之和、以和为量《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道学中的“德”就是以“中和”为基134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中医和法的概念,最初由清·成无己《医学启源》提出,专门针对少阳证,特指小柴胡汤而言。少阳证半表半里,正邪相争,非汗下所宜,唯有和解一法乃为“正道”。后世医家又将其拓展为治疗肝脾、胆胃、肠胃、寒热、虚实、表里等不和证,是对和法的发展。广义和法:组方遣药的原理解表清里:防风通圣散:防风、麻黄等解表,黄芩、大黄、石膏等清里,解表的发散之性与清里的苦泻之性,一阴一阳,各行原始功效,又互相受到制约,可谓“不能全其特性”。《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中医和法的概念,最初由清·成无己《135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人不服石,庶事不佳,恶疮疥癣温疫疟疾,年年常患,寝食不安,兴居常恶,非止己事不康,生子难育。所以石在身中,万事休泰,要不可服五石也。……所以常须服石,令人手足温暖,骨髓充实,能消生冷,举措轻便,复耐寒暑,不著诸病,是以大须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解毒并杂治︼

《儒释道与中医药》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人不服石,庶事不佳,孙思邈《儒释道与136道文化对药物学发展的影响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崔立)夸药力,终日不衣绵。或疾或暴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