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宗白华:诗集《流云》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1、 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2、 主观性。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美学研究反思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3、 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鲍姆嘉通通过对美学学科的辩护:哲学不会想把自身同人类知识中如此伟大的一部分财富疏远开来美学研究对象鲍姆嘉通的观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但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正确,哲学观。怎样以正确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高级认识方式的科学。美,指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对他的看法的理解:1、他把美学作为与逻辑学相并列的学科来认识,美学是低级认识论2、他认为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以美的方式去思维3、他认为美学是美的艺术的理论,这至少意味着艺术是美学的对象当代美学界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学研究美;美学研究艺术;美学研究审美意识,美感经验;美学研究审美活动或审美关系一个综合性观点一、美学研究美这种看法主张美学要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其理论倾向是本质论的,即追问美的根源,探讨美之为美的道理它面对广阔的审美现象,研究各种具体形态的美。如自然美,艺术美假定了美是实体性的客观存在,认为美可以被认识这观点被西方美学所批评,本质论,本质主义已不占主导地位二、美学研究艺术此观点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美学就死“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因为艺术是人的心灵的创造,心灵及其产品高于自然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创造在美学中的重要性。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可以有助于理解低级的自然美总的看,这种观点还是狭窄了,现实生活,自然美和许多审美现象并不属于艺术却仍在美学范畴内三、美学研究审美意识和美感增强人类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人类的美学思想是从审美意识发展而来的,因此,美学当然要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或美感经验这种观点是随着19C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把美学的研究从外在客观世界转移到人的内心的主观反映,重视审美过程人的意识活动的规律以及心里和生理的活动规律距离说,移情说,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说等。都是把美感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而产生的结果四、美学研究审美活动或审美关系这种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为依据,特别是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或强调审美活动,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最确定的事实。不是在人和自然界之上,之外存在着一种独立的美,然后才有人类的审美活动,而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产生和形成了美或强调审美关系,认为人家之所以能够欣赏美,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审美关系。那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美学要研究这种审美关系本身五、一个综合性观点蒋孔阳《美学新论》把各家观点加以综合形成一种他认为比较全面的看法:“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会美感经验,通过艺术来研究各种形态范畴的美”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所面对的审美现象极其广阔,绝非艺术所能局限,都能通过艺术反映出来。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等。都集中的反映到艺术中来,因此,以艺术作为美学关系来研究的主要对象,既可以防止美学研究对象的漫无边际,又可以把人类审美活动和客观存在的种种审美对象,都纳入美学研究道德范围。什么是美学?传统美学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等三大课题美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统一;多元选择方法论:历史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时间系列,有偶然性,感性的逻辑:排除了偶然性,含规律合目的,理性的从美学来说,就是美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的审美活动的符合规律的逻辑展开。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由于其逻辑思维起点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面貌,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美学:审美对象、审美意识艺术家-创作活动-艺术品-欣赏与批评2、主要方法举例:哲学方法(最基本)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哲学方法:1、运用哲学的观念来思考美与审美的问题,不同的哲学观点产生不同的美学观念,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海德格尔等哲学与美学。2、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与方法:如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语言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想等对美学的影响。3、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儒释道经典观点1:柏拉图:美是理念A、 柏拉图将观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划分了两个世界。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即现象界与观念界B、人们认识现象世界只能获得“意见”只有认识观念界,才能得到真理C、“美是什么”只能到理念界中去追寻1、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2、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3、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他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个别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念;个别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模仿了美的理念。艺术是模仿的摹仿,与真理隔了三层。艺术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的价值,它不是由人的理智产生的,不能发展人的理性,而培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所以诗人被他逐出“理想国”。评价:A、柏拉图把个别与一般对立起来,把现象与本质对立起来。把艺术与真理对立起来,在理论上遇到很大困难B、 贡献影响,他是第一个对美的研究提出更深刻的要求的人,即美的真理不在于现象的规律性,而在于本质的普遍性,他把美的本质论思考方式突出出来,把美的本质问题突出出来,影响深远,以至今日。C、 英哲学家怀特海认为:一部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对柏拉图的诠释经典观点2:康德: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康德哲学是批判哲学,即对人的心意能(知、情、意)进行批判。从美学方面说,他要考察1、对象成为美的对象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2、审美者的心理成为审美的其条件是什么?他抓住审美意识的心理特征,提出了美的分析康德:美的分析1、美不在于事物的存在,审美不包括利害关系,审美超脱了任何利害关系,包括(道德的和生物的)对对象存在存在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一个自然欲望的对象,和一个由理性律令加诸我们的对象,都不能让我们有自由去形成一个对我们是愉快的对象。2、美是不借助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对象判断在先,还是愉快在先,是由愉快而判断,还是由判断而愉快,这是审美的要害所在,如果愉快在先,由愉快而生判断,这判断就只是个性的,经验的,只是一种感官愉快。只有判断在先,由判断而引起愉快,才是有普遍性,才是审美。3、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美的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我们主观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自由和谐活动,这就是美的合目的性4、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做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康德假定了一种“共通感”,作为审美普遍必然性的必要条件,所谓“共通感”即感情上的共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感”。“共同感”是限定表明审美情感的普遍性质,它不是私人的感情,因而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要求别人必然赞同我们的判断。5、美是善的象征美是德性——善的象征,并且也只有在这种考虑中(一种对每个人都很自然的,是每个人都作为义务向别人要求着的关系中),美才伴随着对每个人都来赞同的要求而使人喜欢,这种内心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某种高贵化和对感官印象的愉快的单纯感受性的超升,并且对别人也按照他们判断力的类似标准来估量其价值评价:康德关于美的分析是深刻的,他突出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突出审美活动中主体的能动性,揭示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如审美与功利,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审美的普遍性必然性问题等康德美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他的影响是深远的经典观点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是理性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理性逻辑系统,是一个有秩序的存在,它的根据是理念或绝对理念,理念的合规律运动,使世界成为合理的,使现实成为合理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因为“一切存在的东西只有在作为理念的一种存在时,才有真实性”因为理念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从属于他的哲学学说,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二是感性显现,这是外在表现。三是二者统一,即“感性显现的理念成为美”这就是说,在美中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是自由的“美本身即是无限的,自由的。美的内容固然可以是特殊的,因而是有局限的,但是这种内容在它的客观存在中却必须显现为无限的整体,为自由。”(《美学》第一卷P.143)个别的感性形象表现了具有普遍性的意蕴,这就是黑格尔关于美的理想。“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但是把一切结合成一体的绳索以及结合的力量都在于主体性,统一,灵魂,个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是认为美是自由心灵的感性显现。评价:黑格尔美学强调美的欣赏和创造中人的心灵自由,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缺点在于他的唯理主义。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的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按照他的观点,现实生活的美高于自然美,生活美和自然美高于艺术美。他说:“真正的最高的美还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他认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又说“艺术的力量通常就是回忆的力量”。“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论的评价与黑格尔的美论相比,车氏从抽象的理念世界回到了人的现实生活,强调艺术和审美都以现实为根基,这是他的贡献;但他没有看到生活与艺术和审美的复杂性及其辨证关系,他把审美与功利的关系模糊了,这是比较严重的缺陷。海德格尔:美是真理之无比的光辉1、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林中路》,美学代表作是《艺术作品的本源》2、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是探讨存在的意义,也即人存在的意义。他认为西方哲学由于受到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方式的束缚,对存在的思考走入了歧途。不但没有达到存在的真理,而且遗忘了存在,海德格尔用现象学(胡塞尔)的方法,把存在置于时间中加以考察。现象学的方法即“回到事情本身”。把对世界了解的观念悬置起来。3、海德格尔所讲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他以“此在”表示人,个人。此在有两个性质:第一,此在要去存在或生存,第二,此在之在总是我的存在。他在“此在与存在”的关系中思考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由就是让人生存,这就是真理,人生存的理想是“人诗意的栖居”4、海德格尔立足于存在的真理来思考艺术和美的性质。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艺术和美的实质是建立世界,呈现存在的意义。5、评价:海德格尔的美学理论,改变了黑格尔思想中的唯理主义倾向,改变了西方传统思想中主客二分的对象性的思考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高尔太:美是自由的象征著作:《论美》《论美是自由的象征》《寻找家园》观点:1、否认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认为美是人类对事物自发的评价,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2、人为什么能赋予客观事物以美?因为人是价值主体,价值是人的东西,只有对人来说,它才存在。价值尺度,只能是“人的尺度”3、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自由,“美的形式是自由的信息,是自由的符号信号,或者符号信号的符号信号,即所谓象征,美是自由的象征。所以一切对于自由的描述,或者定义,都一概同样适用于美。”人的自由如何表现出来?他认为“创造,这是人类自由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也是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作为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是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激进的活动。评价:高尔太关于美学的观点摆脱了当时美学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充分肯定人在审美活动中的自由创造特性,这是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把美与美感混淆了;他对于客观事物,历史现实对美和审美的制约性重视不够。二、蔡仪:美是典型代表作:《新美学》观点:1、客观现实事物的美,就在于客观现实事物本身,绝不是外加的,“客观事物的美不是为观赏者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也不是因观赏者的主观意识而变化的”2、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事物在个别性中充分他显现了种类一般性,充分的表现了这类事物的本质。美的事物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事物,就是由于它的本质更好的渗透于现象,而它的现象充分的体现着它的种类型。在蔡仪的思想中,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艺术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3、评价: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遇到很多困难。例如,如果说美是不依赖于人存在的,那么自然美是否人类未有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哪?如果说美是典型的,那么典型的杀人犯是否也是美?蔡仪的美学观具有直观唯物主义的特征,在方法上,他把美学当成了认识论,对人在审美中的主体创造性有所疏忽。三、朱光潜: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艺心理学》观点:1、他的美学思想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49年以前和1950年美学大讨论以后前一阶段他主要受到了尼采、克罗齐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形成了直觉主义美学观;后一阶段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批判自己解放前的美学思想,重新思考美学问题,形成许多新观点。2、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指客观事物必须加上主观意识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所以,“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3、把物与物的形象,美的条件与美区别开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物”是自然形态的加工,使“物”成为“物得形象”才是美。.4、80年代初,朱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对从抽象概念出来讨论美是什么,主张从现实生活经验和艺术作品的实际出发来开展美学研究,而不要纠缠什么是美的本质。另一方面,他结合马克思《巴黎手稿》等著作的观点,认为不可能脱离人的实践来谈美和美感,肯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坚持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的看法。评价:朱先生的美学观点主要是肯定人和人的创造性,肯定艺术的价值;在教条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盛行的年代,他坚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维护艺术和审美的独立性,这是难得可贵的,实践证明,他的许多主张是正确的。四、李泽厚:美是自由的形式1、李泽厚的哲学是主体性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它建立在马克思的是将观点之上。所谓实践观点,在李泽厚的思想中,就是以自然的人化为根本的理论基础。2、“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巴黎手稿》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和思想,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说人类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所认识,改造,利用成为人化的自然,自身也因此被改变,人的内在自然也人化。3、实践是人类自身形成的历史活动,是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对象被改造,劳动物化,劳动对象化了,对象对人说来促成了人的对象化,就是说在对象身上凝聚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样,对象就不是完全与人无关的客观对象,就是人化了的对象,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自然的人化”4、“自然的人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一个事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必然与自由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和根源也要从“自然的人化”中来探索。5、正是在实践中,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了真正的渗透,交融与一致。理性才能积淀在感性中,内容才能积淀在形式中,自然的形式才能成为自由的形式,这也就是美。所谓“自由”,不是任性和偏见。所谓“形式”,首先是一种主动造型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上的形式特性,“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然后才是这种现实的成果,产品或痕迹6、审美能力是人性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人性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自由意志和审美能力,他们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才是人性的归宿。认识总是有限,伦理主宰感性,只有在审美中,人才可以超出理性的控制,理性融化在感性中,以美为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哲学探寻录》7、李泽厚:美学作为第一哲学美学在李泽厚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期的论著中他提出“美学作为第一哲学”命题比较:美不是自由的象征,因为象征不过是一种精神性的,符号性的意识,观念的标记或活动,自由的象征局限于意识,观念领域,自由的形式则关系与生产的实践活动。评价:李泽厚的美学观点视野开阔,意蕴深奥,他关于美的思想追求感性与理性,自然与历史,真与善的统一,但总的来看具有较强额理性主义特征。五、叶朗:美在意象观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美带有历史性不存在一种实体性的,纯粹性的“美”:康德:自我不是实体。禅宗:消消解实体性的心的本体破除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考方式,才能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自心自性,进入主客二分和谐的状态。美在意象,意象即情景交融的世界:意象的性质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充满意蕴和情趣的感性世界2、 审美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3、 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4、意象世界给人以人审美愉悦美,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得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境域,是回到人生的家园,因而也是回到人生的自由世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4、评价:1、“美在意象”的观点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华的发掘,是对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和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总结:是把禅宗的思考方式和现代西方现象学方法相结合,对美是什么问题的新阐释2、“美在意象”的观点消解了美论研究中的实体性和主客对立的思考方式,肯定了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对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具有重要意义。讨论:批评和转向1、对实践美论的批评:把实践本质等同于美的本质的倾向;理性化的倾向;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2、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研究的转向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以解构主义为代表,主要人物有法里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解构世界的观念系统,它以寻求本质,意义为目标,把多样差异的客观现象归结为一。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从美学上说,即以为找到了美的本质,就能理解一切美的现象德里达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有缺陷的,因为其中设置了多重二元对立,如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理性与感性,同一与差异,能指与所指等,而且在这些二元对立中,前者高于后者。逻各斯中心并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真理,所以要加以解构。解构的结果:德里达“放弃一切深度,外表就是一切”,“放弃一切深度”就是要放弃对本质,根据,意义的追求;“外表就是一切”就是肯定现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按照解构主义的思路,在美学研究中,把美的现象作为一个总体来追究其根据或本质的思考方式就要放弃。2、 美论研究的转向A、从以美学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或审美活动为重心,即把审美或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基点。B、转向审美文化研究C、美学研究的多元化。问题多元,思维多元,观点多元美感第一节美感的性质一、 美感的概念:1、 美感这个概念有着多层的内涵。一般意义的“美感”是指审美意识或审美心理;广义的“美感”是指审美经验,包括审美知觉和审美愉悦。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愉快。2、 美感就是欣赏美的心理活动。二、 美感研究的内容:1、 现代美学的研究重点是美感经验,或审美经验2、 传统美学对于“美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从哲学上规定美感的实质,一是从经验上探讨美感心理过程,构成因素及其规律。三、 美感的不易把握美感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和经验,它的规律不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因而不易把握首先,美感的差异性很大,所谓“说道趣味无争辩”其次,美感是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第三,美感是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往往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四:美感的性质:1、 美感不是认识认识是通过概念,思维把握事物的规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思维方式是对象性的;认真求实,排除主观情感的干扰;美感超越了“主体-客体”解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融合的关系,即“人-存在”结构,其特点: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万物相通相融。2、 美感是体验1、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知觉中创造一个意向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质的生活世界。2、审美体验代表了一般的本质类型(伽达默尔)王夫之论“现量”对认识美感的启发:1、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玄虚。2、比量,“比”者,以种种事比度种种理;以相似比同,如以牛比兔,同是兽类,或以不相似比异,如以牛有角比兔无角,遂得确信,此量于理无谬,而本等实相原不待比,此纯以意计分别而生。3、 非量。情有理无之妄想,执为我所,坚自印持,遂觉有此一量,若可评可证。“现在”即当下的直接的感兴,“现成”即通过自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世界。“显现真实”,即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它本身就是真理,圆满自己,真美统一。第二节美感特征一、形象直觉性:1、所谓“形象直觉性”,即美感通过对形象的直观而感受到审美愉快,他不是抽象的逻辑活动。在美学上,提倡“直觉说”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2、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只觉得,就是逻辑的,不是从理想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3、直觉就是创作活动,就是表现,美学就是研究直觉知识的科学。美感的直觉性是不经过逻辑的思考而直接感受对象的美;美感直觉是形象的直觉;形象的直觉具有个性色彩;美感直觉具有非自觉性的特点。二、情感体验性:1、所谓情感体验性,是指美感活动中情感的兴发,投入,感染而获得审美愉快2、情感体验是一种情感的对象化和人情化的双向互动3、情感体验要深入到审美对象的深层,在艺术中,就是要进入到艺术形象的灵魂傅雷先生说,艺术的欣赏,必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离合怒化为自己的情绪”三、价值制约性1、美感是没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活动,所谓“审美无利害”。但这并不是说美感是任意的,是没有意向性的。2、美感具有价值制约性的特征。价值是审美主体对人生所具有的某种理想的观念和取向。它潜在的制约着美感活动。这表现在对审美对象的亲近,排斥拒绝以及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上。第三节对于美感的经典学说一,直觉论二、移情论:1、以德国美学家里普斯为代表,著作《空间美学》所谓“移情”,就是把人的情感投射到物上去,仿佛外物也有了情感似的,从而达到物我交感,物我同一的境界。2、里普斯把“实用的移情”和“审美的移情”加以区别,美感是一种移情,但移情并非是美感。审美移情需要主客观的特定条件,从主观看,条件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伴随的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从客观看,美感移情的对象不是物质内容,而是它的形成”。里普斯:“审美快感的特征就在于此,它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这个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或则换个方式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是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移情的境界是物我同一三、心理距离论:1、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代表作《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布洛认为美感来源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2、布洛说:“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后获得,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心理距离”摆脱了实际厉害的考虑,把事物推在我们实用的种种需要和目的之外,这就是美感态度。3、布洛提出“距离的矛盾”的观点在美感经验中,主体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就是所谓的“距离的矛盾”。4、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具有阐述了心理距离的学说。他认为,心理距离有消极和积极两面,就消极的方面说,它抛开实际的目的和需要,就积极的方面说,它着重形象的观赏,它把物我关系由实用的变成欣赏的,美感的心理距离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来。四、精神分析论1、佛洛依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学说之一,人称第三次“哥白尼革命”。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美学文艺方面有《佛洛依德论美文选》2、佛洛依德的无意识升华论:A、 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佛洛依德概括为“两个信条”或“两个创见”第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第二,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主要起因,并对人类文化贡献巨大。B、 传统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了解人类精神事件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乃精神生活的基础”,他区分了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意识,是无法进入意识层的,另一种是前意识,它能达到意识层,弗洛伊德后期倾向于以“无意识”包括潜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是人类心灵中潜隐的本能,它盲目,冲动,不受时空限制,完全依情感和欲望的支配和追求满足和发泄,其核心力量是性本能,即“力比多”C、 他的三重人格理论提供了认识人的心灵的一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超我、自我和本我是个体心灵的三个领域。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它所实行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的“行政机构”,它控制和管辖着ID和超我,协调与对象的关系,所奉行的是“唯实原则”,超我是人的道德律,奉行“理想原则”,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或快乐操心。D、 人类文明建基于本能的压抑上面,佛洛依德认为“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的满足,将文化创造起来”“每个人都要牺牲一部分—他人格中的好胜心,领袖欲,侵略性以及仇恨的倾向,从这些来源积聚其文化的素材,理念的财富,而归诸公众享有这就是所谓无意识升华。佛洛依德关于审美以及文艺创作的思想就是建立在这种本能升华的基础上”文化艺术是本能升华的一种形式,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就是艺术家的原始本能冲动转移的升华过程;创作是白日梦。E、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升华论突出了审美中无意识(本能及其显像)的地位和作用,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审美的奥秘,对于我们认识审美和艺术创作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把审美和一切文艺现象仅仅归结为性欲的冲动,升华,梦幻的满足,显得过于单纯,片面,对此我们应有自觉地认识。F、 弗洛伊德的理论受到了荣格的批评,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A、 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批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同意把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灵推动力。B、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他有时也称为“原始意象”,“原型概念对集体无意识观点是不可缺少的,它指出了精神中各种确定形式的存在,这些形式无论何时何地的都普遍的存在着。,原型与人类特定的存在模式或典型情境息息相关。“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C、 荣格关于艺术和审美的思想就是基建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之中,审美与艺术创作的根源和动机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谓的“艺术家个人被压抑的欲望的升华,,而是来自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E、荣格的理论纠正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偏颇,把艺术和审美表现个体日常心理引导关注社会化心理。五、格式塔心理学理论1、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这一学派产生于20C初的德国,代表人物有魏特墨,柯勒,考夫卡。2、 主要观点:心理现象是整体,反对把它分析为可以彼此独立的元素,反对把整体认为只是多数元素的拼合;心理学要描述现象而不死要分割现象以追求它的“构造,,他们认为在心理现象中,整体先于元素,整体先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学和艺术上的应用,首先就坚持了对整体性强调的观点,在美感中,同样的“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每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美感对象的魅力来自它的整体结构。所谓整体结构,阿恩海姆认为就是一种力的结构,客观事物,艺术形式。主观知觉,内在情感,虽然性质各不相同,却都可能具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力的结构,即“异质同构,。所谓“异质同构,,就是说事物的运动或形体结构本身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有相似之处,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与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有一一对应的同构关系。人之所以感受到美,就是因为同构关系的存在,他认为移情恰恰要用同构来解释。3、美感思维是一种意象思维,意象是把思维与感觉统一起来的媒介。在意象思维中,审美主体的视知觉实际上是一个构形、赋形的过程,美感中的意象是“完形之象,,即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不是零碎的,割裂的。3、评价A、不同于精神分析重视美感中无意识,非理性的内容,阿恩海姆重视审美心理的形式、结构因素和规律,他的观点具有理性主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无意识理论的偏颇,这是有意义的。B、其局限性在于,对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无意识,直觉等内容有所忽略,容易陷入刻板的理性主义,这与他的科学主义的研究取向相关联。第四节一、美感的三个阶段:美感作为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效应阶段。准备阶段是美感的初始阶段,这时心理机制进入审美注意状态。实现阶段是美感的兴发阶段,它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因素参与审美活动,这时审美的高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审美者获得审美愉悦。效应阶段即美感效果的延续阶段,通过美的欣赏,审美者可能沉浸在一种审美回味和反思中,从而强化自己的审美趣味,调整自己的额审美观念,养成自己的审美理想,激发新的审美欲望,长期的美感实践,形成个人的审美能力。二、 审美注意:1、 审美注意就是进入一种审美态度,或者说审美态度到场,日常意识状态中断,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摆脱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对象上面。在这种状态下,审美主体有一种心理预期和审美欲望。它使审美者发现审美对象及其审美特征,使主体调动一切审美心理功能去感受美和创造美。2、 审美注意与一般注意的不同:它“不直接联系也不很快过渡到联系思考,概念意义,而是更为长久的停留在对象的形式或结构本身,并从而发展其他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的渗入活动。”——李泽厚《美学四讲》3、 审美注意的心态特征:虚静虚:去欲,即摆脱实用功利态度。静:专注,凝神于审美对象。三、 审美心理“四因素”1、审美感知:A、 审美感知是对审美中感觉和知觉的合成,或称“审美知觉”“审美知觉”又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审美知觉即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广义的审美知觉则指人的美感能力,或美感经验。B、 感觉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分别对对象属性的把握。在人的各种感觉中,具有审美作用并成为审美感觉的基础的,主要是视、听。为什么试、听成为主要感觉器官。从生理方面说,试听具有更大的感觉范围,对对象的感觉最少受到距离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使之“人化”了。因而能够摆脱动物功利性,具有超越性。C、 不同艺术载体,对于感觉的要求不同。文学艺术通过语言唤起感觉印象,比之其他艺术要抽象,它可以把各种感官印象加以描绘。D、 知觉是一种完整的、综合的心理组织过程。知觉中有思维作用。审美知觉的第一个特征是完整性,知觉有一种构形能力;审美知觉的第二个特征是选择性,选择显示美。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理解的含义:1、最基本层面是,在审美中主体总是意识到自己处在非实用状态,不必对所见所闻做出行动的反应,能够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加以区分。2、其次,审美理解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各种因素的认识,如对艺术作品的题材,人物,故事,情感性质。技术特征等方面的理解,这涉及到知识的积累,文化背景的了解等。3、更重要的是,审美理解是指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并与它们融为一体的某种非确定性的认识。所谓“非确定性认识”即对审美对象的意蕴难以用确定的概念去限定,理解,它朦胧多义。可意会不可言传。原因:首先是因为审美对象是以感性形象的方式而存在的,形象的东西难以用科学方法去进行逻辑分析。而形象又是富有包孕的。其次,在艺术作品中,由于审美触及了人类生存的实质,提出了人类生存中的难题,作品具有一种未知的结构,这需要个体或历史在生存的过程中来思考领悟,它没有答案,这也就造成理解的不确定性;再者,审美主体自身的生活经验,学识积累,审美经验等也使审美理解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审美愉快:1、审美愉快是审美的收获,它发生在审美活动的全过程,而非只是出现在审美活动的结束,不过在结束阶段可能更强烈、集中。2、通过审美活动,获得审美愉快,使人陶情冶性,这对于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3、审美愉快不同于一般的愉快,如感官愉快,道德,情感愉快,或实用需求被满足后的精神愉快等。审美愉快是超越了实用欲求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陶醉,是一种高级的纯粹的精神生活特征。4、审美愉快与人的生理愉快的联系德国心理学家古鲁斯提出所谓“内模仿说”,即美感经验中都带有一种“内模仿”,而“内模仿”时带有筋肉活动,或者一种生理冲动,这种“内模仿”就给人一种快感。审美快感是其生理基础的,但美感愉快毕竟超越生理基础,是心灵世界的奢侈品。5、审美愉快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感受过程。审美愉快不仅仅是快感,也有痛感,不仅仅是喜悦,也有忧伤。不仅这痛感,忧伤都是美感愉快的组成部分,是快乐的痛,快乐的忧伤。6、审美愉快的层次:A、 悦耳悦目:指人耳目感到欢乐。虽然是感官的愉快,但其中已包含了社会性的内容。B、 悦心悦意:指内在心灵的愉悦。如果说愉快受感官生理的制约的话,那么心意的范围和内容要宽泛得多。C、 悦志悦神:这是美感愉快的一种“高峰体验”所谓悦志:是对某种合目的性的道德理念的追求和满足;所谓悦神,则是投向本体存在的某种融合,是超道德而与无限性同一的精神感受。这种愉悦,是对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愉悦,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至乐”或“极乐”。五、审美趣味:1、 审美趣味是指在一定审美观念指导下,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意象,情趣和能力。它一方面体现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性及创造或欣赏的行为指向,即审美偏爱;另一方面,它反映了主体审美行为中所显露出来的判断力及其相应的价值规范。2、 夏夫兹博里论“趣味”夏夫兹博里认为,趣味是人的本质中天然存在的一种专门欣赏美的器官。每当我们采取一种非功利的态度去注意事物时,这种感官即开始工作,象其他五官一样,这种感官的工作是直接的、不假思索的和瞬间完成的。为美丑的感受,就像味觉之尝受酸甜苦辣,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和品位,正是在这种同味觉器官的类比中,他把审美器官称为“趣味”。3、审美趣味有差异性个人的差异:民族的差异,地域的差异,阶级的差异等。民族的,地域的、阶级的差异都要通过个人来表现。4、审美趣味的区分:审美趣味有文野,精粗,雅俗,以及健康,病态之分。5、培养纯正的审美趣味:第三章审美意象:所谓“审美意象”,是对客观上与人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的总称,只有当事物与审美者处在审美关系中,客观事物才成为审美的对象。所谓“处于审美关系”,是指主体以审美态度来知觉事物。二、审美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其他客观存在的对象)1、审美对象不是知识对象,不是意志对象,也不是快感对象。2、审美对象是非功利性的对象。3、审美对象既是自在的,又是为我们的4、审美对象是感性开放的对象三、审美对象的分类:审美对象的分类有助于对审美活动的具体认识,因为不同类型的审美对象有其不同特征,并对主体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节自然美一、研究自然美的意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生和哲学的永恒课题,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2自然是艺术创造的永恒启示和题材,研究自然美有益于艺术创作。3、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得社会发展趋向改变了自然,破坏生态,也影响了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自然美,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思考社会发展模式及其产生的问题。二、自然美的实质: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中的美。关于自然美的实质的主要观点:1、自然美在自然本身2、自然美是一种雏形的起始阶段的艺术美,也还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客观统一。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命题,它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同一命题,即把事物、现实、感性2、“自然的人化”有广义和狭义,狭义是指经过人的改造过的自然对象。广义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根本转变。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历史发展,自然不断的“向人生成”,成为人的自然,自然才能成为美的对象。三、自然美的特征:1、自然美具有非人力可为的自然性2、侧重于形式美3、具有多样性四、自然美与艺术1、自然是艺术创造的永恒启示2、自然是艺术取之不尽的题材3、艺术对自然的审美寄托了人的生存理想4、艺术描绘自然美图画,培养人热爱自然的情感自然美成为艺术的对象或题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三个阶段:致用、比德、畅神。所谓“比德”,即将自然物得各种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所谓“畅神”,即认为自然美可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愉悦,人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标志着对自然美和表现自然美的艺术的审美意识的独立。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表现自然美契合心绪情感自然美显示生存状态第三节社会美一、社会美1、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生活的美。2、社会美不同于自然美,它是社会生活中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所创造的美。而自然美则是非人为的自然事物之美。社会美典型的表现了人类实践的自由本质。社会美也不同于艺术美,它真实的存在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之中,与社会生活没有距离,而艺术美则是艺术家的创造,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在社会美更直接的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实况。二、社会美的特征:1、社会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社会美首先存在于、显现于各种活生生的、艰难困苦的人对自然的改造,人的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社会生活的过程之中,其次才呈现为实践成果或劳动产品,表现为一定的形式。2、社会美有其历史的尺度或标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形式不同社会美的面貌,标准。社会美在变化之中。3、社会美重内容,重功利。与现实生活没有距离感,“身在美中不知美”。社会美的欣赏,必须把社会事物化作观照的形象或形式。三、社会美的内容:1、人物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人之美可以划分为人体美和心灵美。人体美侧重形式,心灵美注重内容。人体美与心灵美的统一,是真理,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心灵美是内在的,但它要外在的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人体美侧重形式,但它并非纯形式的。总的来看,与西方相比,把人体作为纯美来欣赏,来作艺术的表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审美意识是封闭的,没有西方发达开放,这是由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西方从古希腊到现代,人体一直是绘画和雕塑的主要题材和审美对象。2、科技美:A、 科学本身有美的因素,科学研究发现物质结构及运动规律,其中就有着美的形式和韵律。B、 科技产品具有美感特点C、 科技工艺改变社会面貌,生活节奏。科技所带来的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D、 我们也注意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科技中所包含的模式化,均衡化,平均化以及实用倾向,可能损害人的精神生活,使其精神生活表层化,模式化。技术的发展使人的情感空间压缩了。3、环境美:社会环境包括劳动环境,生活环境第四节艺术美一、关于艺术和艺术美:艺术比艺术美更根本: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惯例说艺术美:康德说“一种自然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美则是对一个事物的美表现。”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戈蒂耶二、艺术美的特征:第一,艺术美符合主观的目的性A、 艺术的创造是以某种目的为前提的,这与自然美不同。艺术家把目的赋予艺术作品。人类通过艺术表现自己对自然、社会、人自身的理解,追求真善美,并且以美启真,以美储善。B、 由于艺术美的合目的性,所以艺术与现实,与道德、政治不可能毫无关联。艺术也才能美丽的描写那些在自然界是丑的、或者讨厌的事物。如复仇、死亡等。这些都能被艺术描述的很美。所谓“化丑为美”。第二、艺术美在于把形式赋予艺术作品艺术美要通过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目的,艺术的内容,都要转化为艺术形式。第三、艺术美的理想在于创造审美意象。对康德(审美意象)的理解:审美意象是想象力的创造审美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审美意象是气韵生动三、 艺术美的表现:1、 传统的分析方式:内容—形式二元结构现象学美学的分析方式:语音层面-意义单元-图式化观相-再现客体-形而上的性质李泽厚《美学四讲》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2、 符号层:符号概念有宽有狭,狭义即有一定意含的艺术媒介形式。如色彩、语言等,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层面,它构成各类艺术的基础。绘画美不能脱离色彩美,音乐美不能脱离声音美,文学美不能脱离语言的魅力等。3、形象层:A、 通过符号创造形象,构成艺术美的关键,因为形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形象的符号,只不过是物质材料,不成为审美意义的对象;离开符号的形象。要么不是艺术形象,要么是不确定的形象,从而不可感知。B、 形象表现为画面、物象等。艺术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形象世界,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特征鲜明,个性独特的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审美价值。C、 不同种类的艺术,由于媒介不同,形象呈现的方式不同。D、 中外艺术史和美学艺术理论中,人们创造大量的概念,范畴来表达艺术形象的审美特色。4、意蕴层:A、艺术形象的生命来自艺术家,对自然、宇宙的观察和领会,对人生的感受和探索,对神秘的直觉和妙悟。所以艺术美最终要指向意蕴层面。意蕴是指艺术品深层所蕴含的情感意象、道德评价和形式追求,它是艺术家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之奥秘的领会和体味,是艺术品的灵魂和精神,是令艺术接受者惊异,震撼和回味的东西。在具体作品中,符号、形象、意蕴这三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共同凝成艺术之美。四、 艺术的分类1、康德:把艺术类比于人类用语言来传达感觉的表达方式,并据此对艺术加以分类语言艺术:造型艺术感觉艺术2、黑格尔观点:其根据精神与现实的不同关系。把艺术划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在象征型艺术中,理念是抽象的,通过客观事物隐约暗示得到表现在古典型艺术中,理念与现实凝为一体,内容与形式适合统一在浪漫型艺术中,理念回到自身,独立自由,内容溢出形式。3、当代一般的观点1、从时、空角度,把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2、根据作品再现和表现,以及所用的物质媒介不同,把艺术区分为: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关于“艺术的终结”黑格尔的命题:绝对理念:逻辑-自然-精神精神: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2、法国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预言第四章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是对审美形态或美的形态的理论概括,在审美范畴中,对象的审美特征与主体的知觉特点紧密结合。第一节崇高与优美罗马朗基努斯《论崇高》1、主要从文章的风格入手来探讨崇高的,他认为构成崇高有五个条件,首先是庄严伟大的思想,其次是强烈的激动的情感,然后才是技术,措辞与结构。2、强调了要达到崇高,必须重视人的精神力量,重视人自身的价值。3、他认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英国博克《论崇高与美》1、主要从心里学的角度,对崇高作了经验的描述解释。2、他认为人有两种情况,自我保存的情欲和社交的情欲。这两种情欲分别是产生美和崇高的心理根源。3、如果这些产生恐惧和痛苦的对象,离开我们的距离太近。威胁到我们的自我保存,那么就不会产生美感。相反,如果这些对象和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并不威胁到人的安全,那么感觉就不是可怕,崇高产生。因此崇高实际是来自于恐惧与痛苦的清除,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是客服痛感之后所取得的审美快感。4、崇高与优美的比较:崇高对象的体积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博克的崇高论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握了作为对象的崇高的形式方面的某些特征。二是抓住了作为主体的崇高感得心理方面的特征康德《判断力批判》1、在康德看来,崇高的基本特点是“绝对的大”,一种是数量上的,一种是力量上的。所谓“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上的崇高主要是指体积的大,如高山的体积;但这种体积的大,只能在单纯的直观中来掌握。靠直观来观照它那无限的大,从而在心理唤起无限大的观念。对象在心灵中所唤起的这种无限大的观念,方才是崇高。力学上的崇高,主要指威力,如暴风雨的气势。2、康德认为一种来自理性观念的力量使我们超越自然的威力。它和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有关。3、在康德看来,崇高虽然是由对象所激发起来的,但对象本身不是崇高的,当对象激发起我们的感情,把我们提升到无限的理性观念的世界。这时,人的精神力量扩大超越自然界,才有了崇高的感受。评价:康德评价崇高不在客体对象,更深入地揭示崇高的特征,他通过美与崇高的研究追求人的感性和理性,必然与自由的统一,使崇高范畴具有了哲学的深度。二、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崇高:1、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与西方“崇高”相似的概念有“大”“阳刚”等“大”,既是道德范畴,也是审美范畴。与西方的崇高相比,既是有对象形式上的特征,也包含了对于对象的“敬畏”之情。2、比较:A、 不重视逻辑论证,而诉诸经验感知和领悟。亦可看出“重了悟不重论证”的思维缺陷。B、 它与道德范畴、与诗文风格密切相连C、 西方的崇高论强调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内容与形式的对立,冲突,因而痛感是崇高所引起的主要情感。但我国古代关于崇高的思想强调阴阳和谐,刚柔并济。崇高的特征:1、 崇高是审美范畴之一,它表现这样一种审美形态,其对象具有强大的威力,使审美主体受到震撼,引起主体的庄严感或者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哥痛苦。2、 从对象和主体两个方面来把握崇高的审美特性A、 从对象上来说,崇高具有更强大的威力,它的形式与内容都非常大,大到超越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于我们的理解控制不了它崇高的对象在表现形式上,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所谓不确定性,就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模糊性即它的形式始终不清楚,因为崇高的对象巨大,牵涉到许多因素。有许多层次,以至于难以分清彼此,所以模糊。正因为崇高具有这种模糊性,所以高深莫测,叫人不可思议,从而产生恐惧敬畏之情。B、 从主体上说,人的精神力量在崇高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还是艺术中,崇高都给人一种激荡的,令人奋发的精神超越和提高的审美感觉。3、 关于“躲避崇高”王蒙1993年第一期《读书》杂志发表《躲避崇高》,为王朔作品辩护当代文学创作对崇高的消解,破坏有余,建设不足。重建对于意义,价值,理想的信仰,呼唤崇高。崇高与优美的比较:1、 不同于崇高,主客体出于对立,冲突的状态,在优美中,主客体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2、 不同于崇高在形式上的巨大,粗犷,模糊,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是柔媚,秀雅,明快3、 不同于崇高给人以恐惧,敬畏,痛苦的感受,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感受第二节悲剧与喜剧一、关于悲剧的基本概念:狭义悲剧是指戏剧艺术的一种形式,表现人生的悲惨命运和痛苦情感的戏剧即悲剧。广义悲剧又称“悲”或“悲剧性”,是指反映和表现人生悲惨事件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乃至社会生活中的悲剧事件。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的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取叙述方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2、两个要点:悲剧是严肃的,悲剧的“陶冶”功能评价:亚氏的悲剧观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剧理论的基础。黑格尔《美学》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他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三个因素:A、 悲剧中真正的题旨是“神性的东西”他把这种“神性的东西”揭示为伦理性的力量。B、 伦理力量转化为具体因素的相互对立,即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并导致悲剧的发生C、 悲剧的冲突导致这种分裂的解决。黑格尔由此提出“悲剧调和说”,认为“悲剧情感主要起于对冲突及其解决的认识”悲剧的效果是单纯的恐惧和悲剧的同情之上,还有调节的感觉。评价:黑格尔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揭示了悲剧矛盾冲突中的必然性,其缺陷在于他没有说明冲突的伦理力量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叔本华1、 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哲学家,代表作是《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哲学观念:世界本身是意志,是“意志和他自己的矛盾斗争”所谓意志,包括本能、冲动、欲念和感情,意志是盲目的,而且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及其矛盾斗争在人身上的本质表现,就是“生活之欲”。2、 悲剧艺术就是对人生痛苦的最好表达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文艺上这种最高成就以表现出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是在我们面前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人的偶然性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3、 悲剧里唯一基本的东西就是写出一种巨大的不幸,而造成不幸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类型:A、 剧中某一人物异乎寻常的发挥的恶毒,成为肇祸之人。《奥德赛》B、 盲目的命运(即错误称偶然)造成不幸C、 悲剧既非由恶毒至极的人物也非由可怕的错误或者意外所造成的,而是由剧中人物彼此不同的关系和地位造成,这些人物在道德上平平常常,同时还不能说单是哪一方面不对,叔本华认为这种悲剧最好也最可怕,因为它是一种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4、 叔本华认为,观众目睹了悲剧中的冲突和苦难,便对世界的本质有了完整的认识,认识到人世生命都不能彻底满足我们,因而不值得我们苦苦依恋,这种认识是“意志的清净剂”,它使人清心寡欲,淡泊宁静从而放弃生命,放弃整个生命意志。5、 评价:叔本华的悲剧观带有浓厚的悲剧主义色彩,他的贡献在于使悲剧的理论更切近人生实况。尼采:《悲剧的诞生》1、 叔本华哲学信徒,发展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但反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哲学。2、 《悲剧的诞生》这部书不只是谈悲剧的作品,而且是尼采哲学的发源地。3、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借希腊神话里的酒神和日神,这两个形象来说明悲剧的实质和功能。尼采认为酒神和日神代表了人性中两种本能,酒神代表人性中激情冲动的一面,日神象征人性中理智智慧的一面。酒神状态为醉,日神状态为梦。执着超脱悲剧艺术是这两种精神的结合。酒神是意志力的释放,生命力的放纵,酒神即是“强力意志”的代名词悲剧的本质只能被解释为酒神状态的显露和形象化,为音乐的象征表现,为酒神陶醉的梦境。4、 悲剧的本质是生命意志不息冲创所带来的毁灭和痛苦。尼采高扬生命激情,肯定生命意志5、对于悲剧的审美效果,尼采提出“形而上的慰藉”(玄思的安慰)。尼采不同意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他认为悲剧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认识那永恒的生生不息的喜悦本身—这种喜悦也包含了对毁灭的喜悦。6、评价:尼采的悲剧观不是否认生命,而是肯定生命意志,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把悲剧理论完全建立在生命本能的冲动上,脱离政府历史和社会现实,并有明显的反理性注意色彩。(5)马克思与恩格斯1、马克思根据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来解释世界,在悲剧问题上,马克思主要关注或注重悲剧。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把个体的悲剧放到人类的生存情况下。2、两个要点:A、 马克思认为旧制度的灭亡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历史是悲剧性的”恩格斯说:“悲剧是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这是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中所提出的著名观点。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合理要求思想等。“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B、 马克思关于悲剧的另一个著名论是“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C、 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看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不能脱离历史,不脱离人类社会实践来理解悲剧,具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思想启示。二、 悲剧的实质1、 悲剧产生于矛盾的冲突中,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及其理想追求的毁灭和灾难,引起人怜悯和恐惧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2、 悲剧特征:A、 悲剧导致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一人生追求,人生理想,乃至生命的毁灭。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B、 悲剧人物的挫折或毁灭具有某种普遍的社会、历史、人生意义。C、 造成美或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因素,某种人,或某种势力,必然引起人们的情感上的激愤或理智上的反思,3、 悲剧的类型:A、 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的主要形态,它表现人生难以理解,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都是人所不能理解的神秘,与人对立。B、 性格命运:近代文艺复兴后的悲剧形态,他表现社会原因,社会现实的不可理所造成的悲剧。C、 社会悲剧:十八世纪的悲剧形态,它表现社会原因、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性所造成的人生悲剧。命运,性格、社会等因素可以结合一起难以截然割裂,总体来看,都是人性的悲剧。人的伟大在于人能够认识到人的悲剧性命运,并战胜它。三、 关于“告别悲剧”1、告别悲剧的说法认为“自八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悲剧逐渐在中国审美文化中失宠。或至少可以说,它已经失去了以往曾有过的审美震撼力和吸引力。”在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悲剧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它像一个过时的风格范畴,开始为作家、艺术家和大众冷淡,甚至抛弃。2.、原因:A、 在温馨而艺术中,悲剧这个范畴逐渐被抽去它固有的社会历史内涵,把悲剧变成一个世俗的平常事件,消解了悲剧本来所具有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把悲剧世俗化,因而缺少震撼人心的内在力量。B、 大众文化潮流的冲击,大众文化具有娱乐和消遣的特征,决定了悲剧是显然不合格的。我们的看法:一、 悲剧并没有失宠,也没有过时,更没有被大众冷淡抛弃,大众文化与欣赏也不是对立的二、 悲剧的形态的确在发生变化。关注和体验人的生存的悲剧性:A、人的生存本身就具有悲剧性的因素B、悲剧的主角可以是每一个人,而不只是英雄。三、 悲剧创作呼唤天才作家。四、 关于“喜剧”概念:狭义喜剧,是指喜剧的一种类型。广泛的喜剧则泛指生活中与艺术中一场令人感到可笑的对象。生活中可笑的人和事很多,艺术的喜剧原则是对生活的喜剧性的集中,典型的反映和表现。喜剧最突出的特征是引人发笑。2、关于“喜剧”的各种观念:1、 亚里士多德的喜剧性: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2、 英霍布斯:笑的原因在于“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3、 康德: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4、 叔本华的观点:笑的根源在于“客体和概念的不吻合。”5.、叔本华:喜剧、滑稽和可笑性并不是一回事。首先,喜剧本质上与滑稽有别。滑稽的态度是把实际上一个道德的行为、一个真理、一个本身有真实内容的东西表现于某个人身上,而又借这个人证实他们是空虚的。其次,喜剧性与可笑性也不能混淆。黑格尔认为在喜剧中人物并不严肃的对待他所追求的目的,这才把自己表现为可笑的人物。喜剧人物都自己笑。6、 法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笑的研究》他从生命哲学出发,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的创造进化过程,生命就是变化。笑的根源在于生命的机械化。7、 佛洛依德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究喜剧性A、 认为人的行为都由无意识所控制,在无意识的领域中,潜藏着很多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维护生命力的正常运转,保持心理的平衡,就需要使受压抑的本能从无意识中释放出来。B、 喜剧性就具一种释放性的作用。本能的控制需耗费大量的精神能量,巧智可以使这些冲动得到变相的满足。C、 丑角的行动一般都极为夸张,装腔作势,实则内容空洞无物,并不耗费多少心力,当我们在笑丑角的空洞无能时,心理便会想到自己的优越,平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敌意本能就以笑的形式发泄出来,于是压抑暂时得以解释。五、 喜剧的本质与特征1、 本质:在充满了矛盾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本质力量会异化和受到扭曲,如果把异化了的被扭曲的本质力量当成自己的本质力量,人就会变成非人,把非人的东西当成人的东西,拿来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担保期限最长与担保物处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经销商融资租赁合同3篇
- 2024年食品安全检测协议
- 2025年仁爱科普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统编版2024选修6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统编版高一生物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人教版PEP七年级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年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合同
- 2025年苏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中图版选修1化学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教师培训课件信息技术与数字素养教育
-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课下注释
- 全套消防管理记录本
- 相关方人员入场安全告知书
-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 环境监理大纲的编制 环境监理大纲的编制
- 完整版供应商质量审核检查评分表(供应商审核表)
- 项目工程安全管理责任区域划分表
- 公卫执业医师述职报告
- 02jrc901b电子海图操作jan中文说明书
- 教育培训学校(机构)课堂教学反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