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宝格丽酒店全套项目施工图-实景照片2_第1页
北京宝格丽酒店全套项目施工图-实景照片2_第2页
北京宝格丽酒店全套项目施工图-实景照片2_第3页
北京宝格丽酒店全套项目施工图-实景照片2_第4页
北京宝格丽酒店全套项目施工图-实景照片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形式和风格篇设计准备2012年3月上旬KPF提交了概念规划方案的正式成果后,整个团队为后续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工作的正式开展做了如下准备工作:各方对概念方案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后汇总KPF协调相关顾问调整修改方案业主方根据设计进展梳理需求并调整方案设计任务书深化设计进度计划并确定更明确和固定的设计沟通机制,开始实行与业主的设计沟通会(DCM)和顾问之间的技术协调会(TCM)3月29日举行DCM01开始景观设计师考察甄选开始公寓室内设计师考察甄选基本确定美术馆设计师由安藤忠雄替代KPF设计管理团队启动结构设计高级经理招聘任务和目标华都项目建筑方案设计是宏观城市维度上的决策明确之后,“中观”设计的开始,意味着在总体邻里布局、规模体量、体形空间、主要动线等基本条件下,设计逐步进入建筑外部风格形象、内部功能空间流线和系统组织设计,满足使用者从接近建筑,到进入室内以后,最基本的使用和体验要求,同时规划出合理有效可行的后台和隐蔽工程体系,和它们所需要的空间。在项目进程中,这个阶段还包括了一系列与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以保证设计的合规性,主要包括规划方案、人防、消防、绿化和市政设施;另外,造价顾问对成本的概算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依据。按照计划,方案设计阶段为四个月,随后是四个月初步设计和四个月施工图设计。实际的情况是,2012年7月26日,上报方案顺利获得规划意见复函,确立了地上和地下总建筑面积指标和层数、总高度、布局形式、绿化率和停车数量。而此时设计方案的建筑立面和很多内外空间,在名义上进入初步设计阶段以后,仍然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初设中后期才得以确定。这个情况源于项目要求的逐步完善和调整,也因为本项目在报审流程上避免了初步设计审查环节,为方案设计调整与初设同时进行,创造了可能。这里所指的重大变化包括,简化建筑外立面形式、办公楼标准层层高和面积、办公斜屋面和北立面轮廓线、中庭大堂平面轮廓和玻璃屋顶、酒店公寓入口位置和首层平面动线、酒店塔楼结构柱网由大改小、地下室由五层改为四层、取消下沉庭院等等。方案设计可以说是最直观、最强烈影响用户体验,从而形成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的工作,上述种种设计的一波三折,都反映了华都项目团队在这方面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是思想理念的具体实践。形而上的思考 这是一个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等设计交织在一起的思辨过程,互为条件和结果,伴随着所有参与者大量的探索和演绎,是启皓品牌内涵孕育成熟的过程,对华都项目的功能构成和视觉形象、启皓未来产品以致推广经营,都有决定性的意义。下面按发展的先后顺序予以简要说明。含有中国元素的现代城市地标在当代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地产开发领域里,对于中体西用的探索,是一个持续的文化现象和广泛命题,表达了一种历史使命感和志在未来的追求。具体的切入点和形象载体,需要在设计中发现和创造。这里面的中国元素经常被具体化为地域元素或地方特点,结果往往就是形式的移植或抽象符号化。华都项目建筑造型和立面方案设计的初期语言,就包含了从这个思路出发的尝试,所谓的风帆、水波等手法,以比较抽象的立面肌理构成方式表达。虽然拟人、拟物是中国传统艺术表达的常用手法,但远非文化价值的核心,逻辑上无法形成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关照,更妄谈引领。而且,这样的设计陷入了纯粹形式及其构造的花样翻新,难言孰优孰劣。这一方向上的问题是在看到了一系列的设计结果之后,逐渐意识和理解到的。换言之,形象设计的文化内涵表达需要基本价值切入点,它应该来自创造者自身,就华都项目而言,是启皓,而不是建筑师。但是KPF作为优秀的设计师,用了大量的视觉类比手段进行沟通,也是给业主反复验证和思考创造条件。KPF建筑设计造型灵感(部分)泰鸿理念及核心竞争力自身价值体系的完善和推广理解,及其与设计本身的关联,从项目一般层面,越来越到了需要具体化的境况,也就是说,需要把理念目标特点转化为手段和方法,乃至空间视觉形象。当时,泰鸿以目标是以两种地产形态,即城市综合体和传统社区两个产品类型,探索当代城市生活和文化传承的关系和机会;注重四个核心竞争力-前瞻力、创新力、整合力、执行力;追求商业价值和人文理想的双重成功,意识它们互为条件和因果,努力在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执行上实现价值突破。在同设计顾问(不论是到位的还是潜在的)、合作伙伴、自身管理团队沟通和工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追求卓越、迎接挑战的价值传播和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尽管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第一次合作,但是设计团队的氛围和状态表现为积极、受到鼓舞的,都努力地适应新模式,期待一个不一般的作品,而不是一个普通项目。这种精神状态是这些富有经验的设计顾问愿意拥抱的,因为普遍的感受是,自身设计的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启皓(Genesis)-从“光之所在”(HomeofLight)开始因为上述的创新、引领未来的的价值观,赋予原本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理念一个新视点,从文化和品牌的角度,理念获得提升,也给处于徘徊中的设计打开了构思的维度,项目开始具备了性格特征,是一种可复制的广义价值。从项目管理的模式上,富有人文理想和使命的房地产开发管理商业模式应运而生,一种象征性有了存在的基础–“光之所在”,开始了一个积极的、多元的、启发性的探索过程,尽管后来体会到,一个具体元素的应用,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品牌价值、语言、形象、视觉要素、空间应用,都成为有助于设计创新塑造的顶层判断依据,和底层设计语言的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构-精致生活的引领者结合市场和营销需要,创新引领的价值,在寻求文化传承和商业成功的交叉点的同时,落地在生活中,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这就引发了对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思考,从精致生活的引领者开始,上升到生活美学的高度。其后,研究设计要素的表面化隐喻,落地形式的探索,包括空间、造型、材料、色彩以及相互关联,最终形成启皓美学设计原则:“简凝、雅致、灵动、飘逸”创意城市及生命哲学、生活美学、建筑科学的辨证思考下探到生活美学之后,再整合拓展到营销和传播策略的角度,反思城市综合体的服务对象及其整体环境、城市化进程的普遍意义、困境和未来、开发理念关照层面的内涵,到物、身、心、灵的依存关系,再逐步具体化为启皓价值追求诗意城市。伴随着设计过程的深入,敦促着思考的总结和衍生,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反馈到设计中。城市回归人文与3C,品牌DNA此时的形而上思考已经超越了单纯为设计、为项目的单一、具体范畴,思想和行为方式、做事方法和态度、共同发展和未来的责任感,形成了文化价值。3C是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和Creation三个方法论原则。回顾开发管理行为深度融合开发理念的实践,不断清空、照镜子的过程,既痛苦又富有收获,尽管对于不同个体和专业背景的共鸣度是很不一样的,但其持续广泛的影响是无疑的。体形造型深化尽管建筑设计过程是综合和延续的,而不是单一或割裂的,这里仍然希望从体型设计的专题入手,回顾华都项目的一段发展历程,因为它反映了抽象理念的成熟和具体呈现,关乎用户体验从城市尺度递进到建筑单体的第一印象。通俗地说就是,体形外轮廓是视觉认识环境事物的第一步。城市设计阶段只确定了体形轮廓的大体趋势,调整深化以后才真正具有表现力和落地性。轮廓和天际线即地上建筑在高度方向的轮廓线,特别是最令人瞩目的屋顶部分。办公塔楼两个先决条件约束了华都办公塔楼体形范围的基本形式:1.建筑平面的大小和轮廓,2.日照模型分析得到的符合日照规范的最大体形包络线(面)。办公楼如果不充分利用体形包络线,且基本做成一个平屋面的话,总面积和高度都会减少很多,从建筑长高比来看,将会是两个名副其实的板楼。实际上,两栋办公楼在各自大约一半的高度往上,就从北端开始向南逐层后退,形成了阶梯形的屋顶。因为退台屋顶,一度尝试了北侧边缘设计为室外绿化平台,不过在综合了实际使用价值、造型和安全管理等因素以后,放弃了室外平台,取而代之的是封闭的采光屋顶,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可以形成“第五立面”,外部体形也显得干净、精致。即便后期设计过程中出现过任何可能损害这个形象的苗头,都被消化在了斜屋面之下。建筑立面在顶层屋面之上继续延伸,形成20多米高的塔冠,使体形更显高耸挺拔。塔楼东西两侧逐渐汇聚的弧形长边,削弱了巨大体量的产生的压抑感,以及可能出现的呆板形象,借助与斜向屋面交汇形成的弧形天际线,形成了强烈的动势。“20120723_2063Huadu_DCM09”办公楼平面约束下的楼体是一个比较特异的形式(参见1.2.1.3),方案设计的结果可以比较容易地看成一个异形柱体,被从上面斜向切掉了一部分,为了呼应,北端底层也向内斜切了一块(功能上可以略微缓解建筑与用地边界之间紧张的空间)。这种造型手段没有获得普遍认可,显得比较生硬,与平面形式的表现力缺乏关联,甚至是武断和冲突的。在长时间多次讨论和试探之后,KPF团队提出了形成最终方案的体形调整,虽然彼时“风帆”和“水”的概念促成了这个变化,但是其本质却是协作突破表面现象,细致梳理周边环境关系,区分南北两侧城市的性质,寻求内在和谐和完整性的结果。“20120914_2063_DCM12”这个体形方案加强了建筑的动感和飘逸感,用同一种态度(玻璃)两种语汇(横线条和竖线条),分别与城市对话,本身也自然优雅地咬合为一体。更为难得的是,两栋楼一高一矮,斜向错位地置于非常有限的空间里,得以形成交相衬托、步移景异的丰富体验。它给后续建筑和幕墙设计的挑战见后文。“20120925_2063_DCM13”(IMG_4418)酒店/公寓楼与办公楼相比,酒店/公寓的体形截然不同,其发展过程也另有“故事”。酒店的标准层平面,是一个近似于方形的不规则多边形,面积在1600多平方米,因此体形基本呈现为柱体,顶部北侧因为日照包络范围的限制,会出现两三层的后退,大部分为平屋面。除了上述规划方面的制约,酒店平面布局的均好性原则,也是柱状体形的形成原因,甚至初期方案是没有北向房间的。后来的方案设计中期,应业主和经营管理方的要求,标准层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北向客房,更充分地利用了体形包络线,北立面也更符合业态逻辑,也促成日后北立面产生变化,以顺应华都项目“南北有别”的环境关系解决思路。塔冠类似办公楼的斜面设计,可以取得相对弱化的一致性,北侧外扩未影响塔冠设计。“120308_100pct_Concept”–概念阶段平面“20120430_DCM04”–方案阶段客房数量调整“20120615_2063_DCM06”–“中和”的平面轮廓“20120723_2063Huadu_DCM09”–“柔和”的平面轮廓“20120816_2063_DCM10”“20120831_2063_DCM11_final”–确立“硬朗”的平面轮廓在上述基本体形框架内,建筑的深度表达,仍然要解决下面交织在一起的三个问题:1.体形是否需要与已经确立的办公楼形态特征取得呼应;2.体量是否需要再分割以调整尺度;3.体形与品牌形象、内部功能格局、外立面材料和风格的内在关系。从体形轮廓角度,在斜坡塔冠天际线基本一致的基础上,酒店/公寓塔楼基本经历了三个类型:“中和”(直线圆角)以及“柔和”(全曲线),都呼应了办公楼圆润的体形特征,另外则是不同切分的“硬朗”(全直线)风格,各种类型都尝试了不同的立面的构成肌理。最后落实为“硬朗”轮廓,主要因素来自:加工和安装工艺难度和成本、室内视觉体验、宝格丽品牌性格,以及坚定的差异化和谐共生的审美理念。实际的方案推演、试探过程还综合了酒店和公寓的室内设计、结构开间和层高优化、幕墙材料和标准化加工体系的选择等相关工作。可以说,体形的深化设计最终摆脱了单纯的就形式论形式的思路,放弃与产品品质、品牌基本理念无关的表面化设计,让适当的建筑本体(功能、造型、材料、搭配)展示内在的理念,讲自己的“故事”。由于酒店的体量比办公楼小很多,凸显竖向感的塔楼立面轮廓的作用更为主要(相对屋顶轮廓),业态性质也需要表达更细致、近人的特点,自身与项目整体的关系问题,需要在体形细节这个层面上予以应对。可以再次验证的一个经验是,在宏观维度有效控制下,中观设计应该在充分地考虑和做好个体的同时,与周边协调矛盾,这是更以终端用户为中心,整体效果也更丰富的价值判断方法。“20120430_DCM04”-“中和”的酒店轮廓“20120615_2063_DCM06”–“柔和”的酒店轮廓“20120626_2063_DCM08”“20120816_2063_DCM10”–弧形体形和轮廓“20120723_2063Huadu_DCM09”–与办公楼一致还是不一致?“20120816_2063_DCM10”–“硬朗”的酒店轮廓“20120831_2063_DCM11_final”–“硬朗”轮廓的变化方案落地线建筑落在地面上首层的轮廓线(脚印),是内外空间的交界线,反映了内外规划设计的综合成果,有时甚至完全超出了首层范围(例如后文会谈到的顶部公寓户型对电梯布局,乃至公寓入口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位置、几何形状、开口位置几个要素。办公办公楼的位置和大小在规划方案确定之初,就基本定型了。为舒缓办公楼室外的空间狭窄,曾经提出首层幕墙后退和北端悬挑,但由于影响体形的完整性而放弃,后来两栋楼的北侧都设置了坡道,首层商业采用大面积超白玻璃幕墙,增加通透感。办公大堂南北入口边界位置,是外部落客区交通规划和内部消防分区面积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北入口立面(落地线)的走向,有平行于城市道路和垂直于主体建筑结构两种方案。实施方案是平行道路,给予入口空间一定的秩序感,但是造成室内空间和结构对位关系的问题,需要内部设计解决和实际效果验证。除了办公大堂入口,落地线上还有很多商业和疏散开口,还需要和景观设计配合,提升商户形象,改善用户体验。“120308_100pct_Concept”–概念阶段办公楼首层轮廓,北端悬挑(红圈),坡道,中庭入口“20120329_DCM01_FINAL-2”–中庭入口比较方案,坡道调整“20120421_DCM03”–中庭入口比较方案,坡道调整,疏散通道“20130221_2063_DCM22_lowres”–确定中庭入口平行街道和河道公寓酒店尽管同处一楼的公寓和酒店都是生活居住性质,但是其用户人群的行为和需求还应尽量避免直接互相干扰,建筑的落地线设计随着对内外空间以及用户需求的理解不断加深,发生过一次重大调整,即落客区从裙房西侧偏南改为完全在裙房北侧,这对整合这个区域内的各种因素,产生了重大影响。(参见1.3.5.1)调整方案的好处是:1.场地空间利用合理、高效,形成了从北到南的内外空间序列和适度的领域感,西侧的夹道成为与办公楼之间,是可以注入内容的过渡空间;2.有助于室内布局的主次均衡,人流大的酒店裙房功能可以充分施展,人流小的公寓首层极为紧凑、私密,更贴近美术馆的静谧艺术氛围,与处于顶部的、空间和景观视野都比较开阔的公寓户内体验,形成对比,恰如其分地阐释了低调、奢华的品牌理念。不利的结果是,入口花园的流线交叉,酒店宾客、宴会厅活动人流、公寓住户和一部分后勤服务,共用一个落客空间;宴会厅与酒店共用的入口前厅也相对狭小,需要通过室内设计和运营管理加以改善。“20120430_DCM04”–落客区调整研究,后退的落地线和西南角精品店“20120723_2063Huadu_DCM09”–落客区和裙房首层调整“20120925_2063_DCM13”–初设50%阶段,首层平面轮廓确定美术馆12年4月安藤忠雄(TAAA)正式接手美术馆设计之前,KPF已经在项目总体设计中,做出了美术馆的基本规划格局,北侧主入口、连廊、与酒店交接、下沉花园、主体建筑的序列业已形成,包括初步的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规划、建设规模和体形趋势。KPF此前曾负责纽约MoMA的改造项目,对美术馆设计有一定的经验,其美术馆设计专家后来以专业顾问(museoplan)的形式,配合TAAA和其它工程顾问,参与了华都项目美术馆的设计和策划工作。“120308_100pct_Concept_4pm_EMBEDDED-jc”,“20120329_DCM01_FINAL-2”-KPF“内外夹击”这里是指空间的内外部限制条件比较苛刻,场地规划、交通市政等边界条件几乎造就了美术馆的主体体形,而且是一个相当特异的体形(参见1.1.1.3)。设计师完全没有对抗这个既定条件–“无为”,而是从其它三个方面把这个条件掩盖,或者确切地说,利用起来:1.精细研究内部空间的需求和可能性,建立一个宛若天成的内部空间逻辑和布局;2.赋予特定的体形体量以纯粹和令人信服的表达形式–具有雕塑感的清水混凝土墙体,让设计显得顺理成章、浑然一体;3.注重空间的流通和内外部空间在体形界面(窗)上的持续对话。(参见后文)可以称得上是设计构思和策略上的“无不为”。“120430_modelphotosforthemeeting_TAAA”“120430_plansforthemeeting_TAAA_1“,“120430_plansforthemeeting_TAAA_2”理性浪漫这种似乎对立的和谐,是随着对建筑整体的体验过程逐步深入之后获得的,存在于设计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关系处理、和造型、材料、细部的设计选择中。比如,为了理性地给地下展厅带来自然光,南侧的下沉庭院居然做得超过四层住宅楼的高度,而且南侧边界墙是向内倾斜的,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甚至心灵的共鸣。“siteplan”“elevation”“01_sunken+court+_更新”,“stepgalleryFINAL”与启皓美学价值的异曲同工安藤的设计风格一贯以简单、纯粹的形式,表达贴近人本的精神意味,善于借助自然元素(水、光、风)与人工的雕琢融合,解释人与环境和物质世界的关系。“entrance-20130912”体量衔接项目主体之间的妥善衔接形成空间过渡和视觉平衡,就华都项目而言,衔接部分无一例外都是至关重要的功能和理念核心。办公大堂屋顶作用和效果:用“虚”(通透的中庭)连接“实”(东西塔建筑实体)实际上是针对给定的概念规划布局,非常自然的一个设计手法推论。这个“虚”连接最显著的构成部分就是屋顶了,然而具体造型的高低、曲直、平斜和结构选型,是最先要考虑的设计问题。影响造型的因素:项目的核心地位、品牌的象征意义、景观意念、室内功能定位、建筑和工程规范、结构和机电可行性、实施和运行。因为中庭对于项目核心形象地位,它给人的印象应该是开放并具有活力和张力的,建筑的语言需要相通。经过多轮综合比较之后,双曲面的网状格构成为确定方案。实际上,这种自身灵动“耐看”的造型,并不过分地强调自身的存在,从整体关系上却能最大限度地“隐身”,因为它的语汇简单清晰,结构轻盈完整,感觉柔和通透;后续的技术实施对细节的控制和推敲仍然经历了漫长的协同努力过程。问题和挑战: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对室内外外观的实现,双曲造型对主体结构加工和施工安装的精度要求;装修材料和工艺;幕墙玻璃、金属单元的制作、安装、维护方法;简约造型与建筑屋面构造、机电(特别是风管)路由、消防规范等方面的配合;节能和室内环境舒适度(参见后文)。当中庭的平面落地线从梯形演变为初始的平行四边形之后(参见2.2.2.1),与双曲面屋顶的平面形状的对应关系更为合理,这也简化了屋面与两侧建筑立面交接的变异。“20120421_DCM03”–KPF方案初期中庭屋面方案“20120430_DCM04”–方案归纳“20120517_DCM05_HighRes”-大堂屋面与斜屋面和室内效果关联对比设计,或不关联“20120925_2063_DCM13”–深化方案灵感“20121023_2063_DCM15_final”–双曲面屋顶的比较方案(俯视)入口室外比较室内比较纵剖面比较“20121117_2063_DCM16_updated”,“20121129_2063_DCM17”,“20121206_2063_DCM18”方案深化研究结构和排水方案酒店裙房结合建筑体形和立面设计(参见2.2.1.2,2.3.1.2),酒店裙房在承载塔楼、容纳功能的同时,用几乎完全不同的设计语言建立了与四面周边的一一对话,一种视觉体验上的链接。南面与最开阔的、自然的城市界面,西面与办公楼,北面是城市面客方向,东面是另一个非常特异的建筑个体。诚然,上述的最终成果是随着整体方案的发展,逐步探索形成的,没有先入为主的固定方式,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不断寻找自身的所有可能性中,可以与“对话方”舒适和谐相处的状态,更抽象一点说,就是对和谐共生理念的信奉和坚持,以及一些基本美学价值可以达成共识和长久共享、传播的理想驱动。酒店建筑在概念设计完成时,就是连续性比较强的南、西、北三面裙房围合,东面落地的形式,美术馆是以嵌入的方式与酒店连接的,并且延续到最后。直到裙房平面调整,北侧外扩使两个入口并列,西侧对应办公楼东塔,做反向弧形立面,南侧强调面向自然和城市大空间的界面,区别对待各个关系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120308_100pct_Concept”“20121213_2063_DCM19”–裙房与东侧美术馆交接方案“20120517_DCM05_HighRes”,“20120615_2063_DCM06”-依然连续的裙房立面,出现北侧变异和办公立面呼应“20120723_2063Huadu_DCM09”-基于平面和空间调整,裙房开始区别对待不同方向的关系“20120816_2063_DCM10”美术馆入口连廊安藤忠雄的美术馆设计方案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业主和其它顾问太多的挑战(参见2.2.3)。一是因为,虽然美术馆的文化意义非常突出,但在实际功能和空间位置上,与华都整体都关联较弱,二是安藤的确出手不凡。唯一一个引起了特别担心的地方,就是处于酒店北花园东侧的入口和连廊,因为这个部分与酒店、办公建筑共同围合成了复合度最高的室外公共空间,是一个场地赋予的必然使命和创作机会。其内部功能是链接入口和主体,做引导和少量展示;外部是对接环境、项目,展示设计风格和品牌。连廊剖面形式、外部材料选择、景观配置都会对公共空间施加影响。初始的美术馆入口共用北花园,是高度达18米的连廊一侧的一个平放的三角形体量,虽然后来改为在连廊尽端,此时的希望都是连廊尽可能屏蔽东侧昆仑公寓对北花园的影响,但是经过核实,规范限制了相邻新建建筑的高度,入口的设计因而改为单独体量,连廊也降为一层,高度不到10米。在深化设计阶段,设计顾问对连廊的材料是金属板还是清水混凝土、剖面形式是三角形还是矩形都进行了论证,因为关系到北花园的效果、施工难度和外观的长期维护问题。“20120510_TAAA_site”,“120430_modelphotosforthemeeting_TAAA”-初始入口和连廊方案“siteplan”“20120901YUANMUSEUMREPORTimagesandmaterials”-入口单体和一度重现的共用花园落客“20120901YUANMUSEUMREPORT”–连廊内空间“entrance-20130912”美术馆入口和连廊一是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连接问题,把背向主要街道的主体建筑在功能和形象上,与城市和大众联通;二是作为华都项目的东边界,与近在咫尺的昆仑公寓妥善对接,使其23米多高的黑色实体裙房,在视觉和气势上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过渡,即便两个项目没有任何功能性关联。建筑(和室内)风格有关建筑(或室内)外观呈现出的特征性(主要是视觉)效果和普遍感受的集合,伴有强烈的地域、时代、文化、物料、形式、技术的特点,源自客观存在,经过主观的集成、传承、提炼、传播、再创造、阐释和研究,形成审美方面的外在规律和思维方式。相比其它艺术形式,建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实用性问题经常是首先和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不论风格和审美的偏好选择什么。因此,任何人(不论是用户还是观察者)都可以对建筑的形象,基于自身的背景,产生感觉或发表意见,亦即“同化”和“顺化”过程(皮亚杰认识论)。换言之,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的外在形式,传递一种集成的信息,去影响建筑生命中的参与者和所有被建筑形象吸引的人,尽管创造风格魅力的本身并不是建筑设计或项目开发的唯一目的。前文谈及的城市设计人文要素和理念,在建筑(风格)设计的过程中,自然有同样的诉求。但是,在这个维度上,由于观察和体验的位置、距离、角度的不同,设计的关注点和解决方案,将更为贴近建筑功能、技术和材料与视觉认知方式和形式规律之间的关系。建筑立面设计演变虽然可以作为一个专题,但是建筑立面设计一直是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要素,在概念设计的中后期,随着体形方案的逐渐确定,构思就开始了。后来不同方案的更迭,也是与体形深化、功能研究、品牌理念、材料构造等许多因素的互相影响息息相关。办公楼玻璃幕墙肌理和象征性鉴于办公楼的体量大,而且是项目的主体,其设计效果从开始就希望采用比较“虚幻”的玻璃幕墙,以竖向肌理为主,并传达出项目特有的理念和象征意义(参见1.2.1.3)。开始主要尝试了体形-表皮(当代大型公共建筑常用)的设计手法。这种手法的优势是利用日益完善的设计工具和构造、制造工艺技术,赋予变化多端的建筑体形,某种抽象语义或细节表情的外表幕墙,以加强建筑的可识别性和城市的丰富性。办公楼立面肌理曾有面纱、编织、堆叠、流线、网格多种可能,深入探索了其中三种,同时考虑了酒店塔楼立面的协调设计。此时的设计思维基本是就形式论形式的发散状态,尽管有一些视觉类比元素的线索,判断方式还只能是凭借主观感觉。比如,肌理的疏密、方向,构件的宽窄、断续,色彩的强弱、对比等等,大体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可以看得出,这个阶段办公楼立面的共识包括了一些共同的形式特征;与形体关系密切的竖向肌理、细腻流畅、色彩纯净淡雅;与酒店塔楼立面有颜色和质感区别,但也有肌理形式关联。”20120421_DCM03“插图对比分析了一系列形式探索之后,延续建筑体形带来的风帆意向,希望更能表达项目的人文理念,形式上隐喻地段特有的亮马河滨水环境,试探幕墙单元肌理的各种幕墙翼板造型,模拟动态的波纹效果,显示项目的独特属性和追求,使设计向前进了一步,虽然实际上,设计成果仍然没有脱离表皮设计的单一逻辑。重要的形式和意念收获是,通过对水波、流云、沙漠、草浪等自然元素的关注和模拟,建筑外在与动态的自然,通过人的感知介入,开始发生潜在的联系。”20120430_DCM04“办公楼主立面的设计探索,从方案设计延续到初步设计阶段,也启发办公楼斜面屋顶和酒店等相关设计,循着这个思路同时开展,从更广泛的角度验证设计思路的可行性。当酒店立面风格趋势逐渐明朗时(参见下文),办公楼立面的对比效果显得十分强烈。如前文提及,这个时期同样是品牌意识酝酿和显示对设计影响的开端,时间感、未来感、精致、自然、简单、内敛、创新、启发性等价值点,渐渐以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12年9月上旬,办公楼的体形深化出现重大进展,“interlocking”方案很快得到认可(参见2.2.1.1),立面上翼板的作用受到品牌和体形设计思路的挑战,开始寻求改变,覆盖面积、尺寸材料、布局图案、幕墙构造、光影效果都做了重新思考。“20121023_2063_DCM15_final”当建筑整体具有比较好的“完形”(格式塔)时,任何多余的元素都越来越显得是干扰或矛盾,只有增强和“闭合”完形的元素才是容易被认知的。因此,办公楼主立面上的波纹、竖向、随机分布的幕墙翼板,与“interlocking”的形态动势格格不入,只有水平肌理和经过效果图比较后的水平向“褶皱”与整体更显和谐,形成了办公楼主立面的确定方案,进入初步设计、施工图和构造节点设计。直到13年8月,幕墙视觉样板建成后,“褶皱”的实际效果得以检验,因为其渐变和弧形设计造成的复杂构造和高成本投入,带来的体验价值不及预期,甚至对立面的整体性反而形成干扰,于是被放弃。当在中、近距离观察时,立面效果更多的是反射周围环境,而不是凸显自身。最后主立面幕墙的实施方案,可以说没有任何附加的装饰,几乎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理性设计,这让中间经历的思考和探究,比结果对项目更有意义,因为其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方法,沉淀了当代文化和价值结晶。这样的设计对工程的实际影响包括:构造简化、成本降低、易于施工和维护;同时,对制造和安装的工艺质量精度的要求更高,因为微小的瑕疵会非常容易被察觉,例如玻璃色彩、平整度、单元板块的平直度等等。(参见下文)“20130731-DCM27-Webex”-取消“褶皱”对比效果“第五立面”“20120517_DCM05_HighRes”–斜屋面对比设计研究当建筑的屋面视觉效果超出一般观感要求,成为重点设计对象的时候,屋面会被理解或称为第五立面,获得与立面相当的设计关注,斜坡屋面自然更容易成为第五立面。华都办公楼的斜坡屋面源自体形设计(参见2.2.1.1),最后与北立面连续过渡为同一个视觉对象(“interlocking”方案),因此,斜屋面幕墙外观可以说几乎是按立面的方式设计的,没有任何屋面突出物,电梯机房、屋面设备和管线完全隐藏;只有避雷网、维护走道和安全索扣等必要的设施是露明的,并且采用精细的设计和精致的材料。屋面自身的完整性和与建筑立面的协调统一,在大量的去繁就简、“去芜存菁”的努力后得以实现。斜屋面研究(参见2.2.4.1)“20120626_2063_DCM08”–斜屋面颜色、材料方案“20120816_2063_DCM10”–方案阶段斜屋面材料对比“20120703_HuaduFangAn”,“20121011_2063_DCM14”-方案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北立面方案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20130116_2063_DCM20_final”)北侧效果图“20121023_2063_DCM15_final”-平均划分和渐变划分“第五立面”幕墙方案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玻璃单元划分、表达方式,包括主导方向是横向还是竖向(参见前文)、宽度是平均还是渐变、表面肌理的粗细(装饰翼板形式)。渐变的划分方式和玻璃宽度,与建筑体形轮廓的配合较好,作为发展方向并继续研究,但是逐渐发现设计和施工难度非常大,也会造成室内隔墙和天花的衔接困难。最后的选择是均匀分布的方式,同时装饰翼板也大大减小和简化了(参见下文)。后来北立面得以增加开启窗,也证明平均划分单元的有利之处。“20130116_2063_DCM20_final”-统一协调屋面设计装饰翼板建筑垂直立面上的翼板取消之后,屋面上的翼板设计得以保留,除了起到增强流畅而统一的竖向视觉效果之外,翼板还可以减少炫光、阻挡部分阳光摄入、缓和风雨直接作用力。翼板设计的材料选择包括了金属、玻璃、石材,截面形式做了折线、矩形、三角形、扭转等多种尝试,还结合了灯光设计。最终的翼板实施方案(14年3月出图)是连续的、矩形截面(约4x20厘米)的铝合金型材,颜色与整体一致,远比讨论过程中的方案简单。除了成本因素之外,这个近乎“全光谱”的试探式设计,可以印证和得到一些经验:简单的设计往往走的最远,特别是与项目整体理念、品牌价值观相合的情况下;一个设计同时影响远观(屋面)和近景(首层)的时候,近距离感受往往能起决定作用;实物(视觉)样板能够有效地帮助决策判断;对缺乏对标物的关键设计问题,快速多方案比较是必要和充分的。“20121011_2063_DCM14”–材料对比“20121023_2063_DCM15_final”–造型方案“20121117_2063_DCM16_updated”–造型方案补充“20121129_2063_DCM17”–渐变划分带来的问题“两侧灯正前视”,”顶端灯侧后视”(13/03/11)–玻璃翼板及灯光模型“20130518_2063_100FacadesUpdate”-翼板备选方案及成本对比“IMG_2536””IMG_2560”(13/08/10)-翼板视觉样板“201401124-NorthFacadeFinStudies”“201311101-DCM30-Final”–确定翼板造型,继续构造工艺设计“20140314_O_northfinreviseddetail”,“IMG_5891”,“Photo_2015-11-03_12_07_24”“20121213_2063_DCM19”-比较翼板底部方案“20140207_RevisedFin”-方案施工确认边缘沟槽指的是沿着北立面和斜屋面边缘,与立面相交(interlocking)部位,由铝合金面板组成的沟槽形造型。除了建筑造型上的收边过渡,沟槽还提供具体功能,安装装饰照明灯具,提供屋面行走步道,辅助立面维护操作。综合这些设计要求,沟槽的方案设计、构造深化、加工安装遇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难题,诸如扭曲面构件实现、与玻璃的衔接、保温防水、照明、避雷、擦窗装置等。建筑体形特点导致了沟槽的难点在其弧形转角位置,作为庞大体量上最显著的实体构件(相对于玻璃),它需要精致平滑的同时做出凸凹转折,每一条纵向轮廓线都是三维空间曲线。“20130923-DCM29”-沟槽造型和照明设计方案调整“IMG_2560“(13/08/10),”IMG_5670”(15/02/16)-招标视觉样板,施工工艺视觉样板擦窗机(BMU)和百叶擦窗机经历了必要性论证、方案设计和修改、深化设计及招标准备、再论证和取消、替代方案比较研究和试验等,一系列随着工程进度和成本估算演变的过程,是汇聚了大量设计、工程和管理资源,应对一个非常规、风险较高的工程构成单项的经典案例(参见3.3.2)。机械式擦窗机对建筑外形设计的影响,来自它运行时对建筑效果的明显干扰,和转入停放状态时,穿过幕墙而造成其整体性的削弱和损坏的可能。“工作盘\projecthuahu\华都\doc\lettersandmails\in\consultant\KPF\130420BMU方案调整\SK-107”,“20121003_2063_DesignUpdate”-机械BMU的调整首层立面及东塔东立面办公楼首层立面的设计,在“interlocking”造型确定前后,基本的构图逻辑发生改变,初期“柱体”的所有落地方式(即首层悬挑、后退、局部直接落地等)都失去了意义;“interlocking”之后,北立面和其它(东西南)立面各成体系,在解决了二者相交部位的处理方式后,其余就是各自的细节设计了:翼板的造型和长短、收头方式;商业店面的单元和门头、通风百叶和雨篷形式等等。“20120723_2063Huadu_DCM09”–办公东塔裙房借用酒店元素,“20120831_2063_DCM11_final”–办公东塔商业立面延伸到二层唯一出现了一番周折的地方是,办公东塔东立面与酒店裙房相对的首层设计,而且它还是围合酒店北花园的一个界面。面对的仍然是如何处理不同业态和风格关系的问题,设计是否要呼应、如何呼应,这个问题实际先于“interlocking”造型出现,在景观概念设计早期就开始讨论了,可以说“interlocking”的强概念加速了问题的解决,多样共生、对比和谐的品牌美学放开了一些固有的观念。“20120831_2063_DCM11_final”–解决与酒店的对视问题,研究办公东塔立面百叶“20121213_2063_DCM19”-东塔裙房东立面方案比较与酒店裙房呼应的方案“20130116_2063_DCM20_final”-东立面与酒店呼应方案深化对比“20130131_2063_DCM21_FINAL”-东立面深化首层轮廓设计对比“20130408_DCM24Final-partIIsmall”-东立面深化首层设计细部对比“20130116_2063_DCM20_final”-首层设计深化(翼板长度、雨篷、玻璃宽度、店标位置、金属颜色等)“20130518_2063_100FacadesUpdate”-首层东立面非特殊设计和措施比较中庭南北立面中庭是最大的室内人流集散空间,是项目的视觉形象核心,也是品牌理念的集中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交融的场所,希望营造室外的感觉,立面本身要尽可能轻盈通透,连接贯通北侧的城市空间与南侧的自然氛围。由于双曲屋面的高度在三层,使立面最高点超过了18米,其结构和构造形式直接影响通透效果。“20121213_2063_DCM19”-框架式结构张拉结构类型(单向悬索和双向张拉索)的幕墙轻、透,但是需要周边较大的结构“框”,特别是上部超过2米高(跨度约26米)的弧形梁;重力构件支撑结构排除了阻碍视线的混凝土和金属结构之后,只有玻璃肋可行,但是因为需要同时承载横向风力,方案阶段初步测算的宽度尺寸将在70厘米以上(后来经过工程和安全深化设计,实际达到了90厘米),而且长度需要用金属缀板拼接2至3段完成。通过多方案比较和测算,遵循全局优先局部,和保证宏观第一印象的原则,确定了玻璃肋的方案。通过优化设计和视觉样板的验证修改,业已完成的实际的安装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0116_2063_DCM20_final”-拉索和玻璃肋结构的玻璃固定/传力方式对比(框架、抓点)“20130408_DCM24Final-partIIsmall”–立面细部深化设计开启扇和塔冠通风玻璃幕墙开启的问题关系到多个方面的考虑和设计,建筑的室内外视觉形象希望简洁通透,单扇开启面积达1.5米宽2.9米高,非常少见;幕墙建设成本会因开启扇而显著增加;部分使用者的习惯是在室外条件许可时,室内空气环境能够实现自然通风;而封闭的幕墙则需要尽量均匀分布的机械排烟系统,天花高度会相应下降,导致核心筒管井面积增加;从绿色建筑和节能规范的角度,开启扇对过渡季节能在理论上是有利的;但开启扇也带来安全性和维护管理的问题。最后的方案是采用外倒式隐框开启幕墙单元,配置消防联动的电动推窗器,建议非应急排烟时限制使用开启的管理方式。“20121023_2063_DCM15_final”-开启扇方案对比塔冠的通风要求来自屋顶安装的暖通设备,希望建筑南立面提供至少总面积50平方米的通风百叶,以保证设备运行峰值时的需要。此问题在外方建筑、机电顾问和本地设计院、设备供应方之间产生了分歧,因为双方对特定的不利安装环境下,设备实际工况的判断存在不同,通过设计优化、计算机模拟等手段,最终形成了解决方案,保证了建筑立面的完整统一。“(131106coolingtower)H_opt1”,”O_opt2”,”2063_20131023_RooftopLouverStudy”酒店公寓塔楼风格与肌理“20120517_DCM05_HighRes”–酒店风格基本理念和立面肌理方案“20120615_2063_DCM06”-建筑立面设计初始方案“20120723_2063Huadu_DCM09”–材料、颜色和肌理方案(石材、金属,框架、网格、波纹、渐变)“20120914_2063_DCM12”–风格和肌理确定后立面设计方案比较“20120925_2063_DCM13”–塔楼转角封闭和开放的室内外对比方案塔冠和北立面“20120914_2063_DCM12”–塔冠设计方案比较裙房北(主入口)立面“20120925_2063_DCM13”–雨篷材料(古铜和玻璃)对比方案“20121011_2063_DCM14”–酒店入口宽度设计比较方案“20121213_2063_DCM19”-初步设计完成北立面效果“20130116_2063_DCM20_final”-北立面石材和玻璃幕墙深化设计“20130131_2063_DCM21_FINAL”-北立面构图深化比较方案“20130221_2063_DCM22_lowres”,“20130311_2063_DCM23”-立面构成确定,增加门斗裙房西立面“20121011_2063_DCM14”–垂直翼板设计比较方案“20121117_2063_DCM16_updated”“20121213_2063_DCM19”-初步设计完成西立面,翼板局部取消“20130221_2063_DCM22_lowres”-西立面翼板间隔和宽度调整,室内效果示意“TypicalDetailAlternatives”–深化阶段翼板构造比较方案裙房南立面同时考虑建筑立面和景观“20120723_2063Huadu_DCM09”–裙房南立面造形、材料和颜色配合塔楼主体方案“20120831_2063_DCM11_final”–“框架式”南立面变体方案“20121011_2063_DCM14”–单柱形式“20121206_2063_DCM18”–壁柱宽度方案比较“20121206_2063_DCM18”–壁柱深度方案比较,选择体积感较强的厚壁柱“20121213_2063_DCM19”-裙房南立面金属框方案开窗与室内空间和结构“20121011_2063_DCM14”–公寓开窗美术馆清水混凝土的角色窗型的挑战结合内部功能设计(入口屋顶、进出风口)材料和色彩玻璃效果和性能“20121023_2063_DCM15_final”“20121117_2063_DCM16_updated”–幕墙效果石材诠释品牌“20121117_2063_DCM16_updated”“20130311_2063_DCM23”-石灰岩与花岗岩对比清水混凝土落地升级室内设计风格:室内设计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公共(或称前台面客)和后台(或称后勤辅助)两大部分,根据具体设计要求和工作量,一般由境外设计顾问和本地设计院分别承担方案(和深化)设计,然后由本地设计院完成施工图(招标图)设计,投标(中标)单位完成加工(工艺)图。项目室内整体和重要空间的风格,也经常会受到建筑和建筑师的影响,形成更为统一协调的完整效果。华都项目汇集了不同的功能业态,因而各业态的室内设计就相应地设想由不同的设计师承担,后来实际情况出现的变化,为灵活处理设计过程中的情况,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办公楼鉴于KPF是经验丰富的办公楼建筑设计顾问,也具备大量成功的办公楼室内设计业绩,办公楼室内公共部分的设计最初属于KPF的合约工作范围,并且KPF从项目设计早期,就对办公室内设计开始了构思,随着建筑设计的深入,一直持续到建筑施工图完成之后。在反复确认了KPF的设计方案,难以从细节和韵味把握上创新并反映项目理念以后,ACPV从参与设计转变为接替KPF,对办公楼室内设计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核心问题是室内风格以及产生设计风格的思路和方法。问题和思路办公楼室内设计的问题(或者说问题的焦点和特殊性)是逐渐显示出来和被深刻认识到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a市场和产品策划定位,b规划和建筑设计限定的空间秩序和形态,c美学设计理念的演绎和应用表述,d材料和工艺细节把握和专业协调性。办公楼室内概念方案设计的过程,以大堂为代表,无疑又是一个认知和理念成长、路径和方法探索的生动案例。KPF和ACPV一直参与其中,可以说二者的角色缺一不可,不过是主配角戏剧性地经历了一次转换。大堂设计演变建筑设计概念之初就确定了办公楼入口大堂的基本位置、流线、大小和基本空间形状,之后的方案设计深入到了室内的相关功能、土建空间、内外关系、界面范围、系统路由等方面(参见1.2.1,2.2.2.1,2.2.4.1,2.3.1.1),此间大堂室内的设计风格,也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考证。“20120421_DCM03”-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大堂平面和空间方案之一“20120430_DCM04”-结合建筑屋顶设计的室内空间效果探索之二“20120626_2063_DCM08”-大堂和地下一层商业平面方案,影响首层室内功能定位“20120723_2063Huadu_DCM09”-大堂室内品牌形象指引和初步方案“20120914_2063_DCM12”-首层平面和周边功能布局“20120925_2063_DCM13”-大堂平面空间规划和铺装、景观、材料组合概念方案“20121023_2063_DCM15_final”-空间划分对比“20121117_2063_DCM16_updated”-大堂核心功能定位和室内设计策略“20121129_2063_DCM17”-大堂两侧天花方案对比“20121213_2063_DCM19”-方案对比后确定大堂空间形式,及部分细部概念在确定了大堂的空间形式和基本功能之后,KPF随即开始深入规划,营造和设计室内品质和气氛。大量的探索和方案设计展示,许多工作已经到了材料和配饰的细节,提高设计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整体设计风格与品牌和文化理念的关联,显得零散和模糊,似乎故事的情节很丰富,但是核心的主题没有突显出来,各种造型、组合、材料、色彩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够深刻。“20130131_2063_DCM21_FINAL”品牌研究和空间定位Eight空间规划KPF“20121129_2063_DCM17”,“20130221_2063_DCM22_lowres”-楼梯问题和调整形式比较初期位置和形式调整位置和形式通往二层(当时考虑的是商务中心,即合作办公)的楼梯是大堂空间里一个重要的构件,其位置和形式设计都随着需求、效果和专业配合等方面的因素,经过了反复调整,直到最终被取消。对初始方案曾经的问题包括:楼梯除了满足功能,作为大堂视觉造型的意义如何判定和把握;高层高影响楼梯行走体验和使用率;消防分区复杂化;楼梯与室内造型天花的关系;东西塔是否都需要;大堂的空间整体性、灵活性、使用率会受影响。“20130311_2063_DCM23”-座位布置平面方案“20130408_DCM24Final-partIsmall”-独立造型楼梯形式方案“20130519-DCM25interior”-造型楼梯深化“20130311_2063_DCM23”景观方案组团形式效果电梯厅入口材料方案“20130408_DCM24Final-partIsmall”-大堂功能和体验定位平衡研究室内氛围塑造补充方案–GRC板涂料白橡木板“20130408_DCM24Final-partIIsmall”-大堂消防分区面积控制“20130519-DCM25interior”-空间和场所氛围的再提炼空间、景观、家具、材料、照明、楼梯等元素综合效果呈现“20130815-DCM28”-方案深化“20130923-DCM29”-比较金属银色和木色屋顶构件“201311101-DCM30-Final”-采光屋顶构件色彩对比,室内材料样板在ACPV全面接手了办公楼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之后,仍然从概念设计开始逐步深入,只是节奏快了很多,因为不用过多地重复KPF已经验证过的东西了,工作以继承、发挥、调整和落实为主。尽管ACPV是宝格丽酒店的设计师,他们也有不少办公类型的经验,这种融合性的尝试,也契合了启皓对办公大堂未来定位的特点和独特需求,设计试图营造的这种复合型空间感受,在如此大规模的室内空间上实现,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成就。ACPV在大堂概念设计阶段的快速探索主要包括,石材和主要木饰面、金属色彩色调的变化;电梯厅拱形天花造型的可行性;南北两端实墙处商业店面设计;天花上端与玻璃幕墙衔接处的造型。大堂的风格气氛和主要设计元素基本延续到其它公共空间,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重要性和用户特点,略作调整或设计变异,例如卫生间设计在材料选择上区分了男女不同,长走廊的墙面增加竖向灯槽。基于丰富的酒店设计经验,同时呼应项目本身既有的酒店和公寓业态,华都写字楼室内设计在以精炼简洁的品质体现高端办公的个性之外,又用暖色、木饰、弧线等增加环境的近人尺度和感觉,有意模糊了工作和居住环境的视觉程式化印象,是一个有待实践验证的设计尝试。“131220officeatriuminteriorconcept”-大堂风格再探索,空间、造型、材料、色彩都尽可能规整简化和统一“BHRPechinoslides01_14”-视觉语言灵感和设计调整,探索多功能用途“BHRPechinoslides-Atrium5_14_low”-大堂设计方案完成电梯厅/轿厢“20130408_DCM24Final-partIsmall”-大堂电梯厅墙面“花格屏风”材料方案“20130519-DCM25interior”-大堂电梯厅深化方案“20130712-DCM26”-电梯厅墙面材料和效果方案“20130815-DCM28”-方案深化“20130923-DCM29”-首层电梯厅主要材料比较“BHRPechinoslides01_14”-ACPV大堂电梯厅设计方案“BHRPechinoslides-Atrium5_14_low”-大堂电梯厅设计方案完成“20130408_DCM24Final-partIsmall”-标准层电梯厅方案“20130519-DCM25interior”-标准层电梯厅深化方案“20130923-DCM29”-标准层电梯厅调整方案“201311101-DCM30-Final”-电梯门头形式对比“BHRPechinoslides01_14”-ACPV标准层电梯厅设计方案,14_03_20调整“20130519-DCM25interior”-电梯轿厢概念方案“20130712-DCM26”-材料、色彩调整方案“20130731-DCM27-Webex”,“20130815-DCM28”-增加方案和变化“20130923-DCM29”-电梯轿厢内饰方案“BHRPechinoslides01_14”-ACPV电梯轿厢设计方案“20130712-DCM26”-首层转换电梯厅概念方案“20130731-DCM27-Webex”-地下室电梯厅方案“201311101-DCM30-Final”–材料、色彩调整卫生间“20130311_2063_DCM23”-概念方案“20130519-DCM25interior”-同类造型的材料对比方案“20130712-DCM26”-造型、材料、色彩调整方案“20130731-DCM27-Webex”-增加方案“201311101-DCM30-Final”-方案调整“BHRPechinoslides01_14”-ACPV卫生间设计方案,提出男女差异化的设计风格,强调洗手台的体验公共走廊“20130712-DCM26”-概念方案“20130815-DCM28”-首层商业走廊方案调整“20130923-DCM29”-首层商业走廊材料和色彩比较“BHRPechinoslides01_14”-ACPV首层商业走廊设计方案“BHRPechinoslides-Atrium5_14_low”-首层商业走廊设计方案完成“20130815-DCM28”-标准层走廊方案“BHRPechinoslides01_14”-ACPV标准层走廊设计方案,14_03_20调整“BHRPechinoslides-Atrium5_14_low”-标准层走廊设计方案完成酒店和公寓酒店和稍后增加的公寓业态,产品的构成和定位的层级始终没有过根本变化,宝格丽的设计导引十分详尽,管理方和设计顾问ACPV对风格的总体把握也有比较稳定的方向。从项目启动会开始,他们就参与了规划设计,对酒店室内设计的基本条件非常熟悉,对启皓项目理念的体会也比较完整并且逐步加深。酒店的室内设计大约是在土建初步设计的中期正式开始的。公寓业态在土建概念设计中确认后,其产品规模和户型配置有过长时间的研究,也曾尝试与多个设计顾问探讨公寓规划和设计风格,直到酒店设计开始之后(12年11月)落实为ACPV承担标准层的户型设计。这样的安排,减轻了设计协调的难度,有利于酒店和公寓产品形式和管理的统一,也保证了产品研究、设计和工程进度的按计划推进。室内空间体验的印象,是从其形式、功能序列以及明暗、色彩、材质等视觉构成开始的,酒店和公寓的室内设计难点,存在于他们自身和二者之间,和与建筑及各工程专业之间,从规划和功能布局就不断遇到的协同设计,以及探求经典意大利品牌在北京,与本地文化、启皓理念相融合和展现的方式。艺术+宝格丽+北京与宝格丽珠宝传统的绚丽多彩、丰满新奇风格相比,其酒店的整体风格截然不同,给人以返璞归真的印象,用材和用色都倾向精简,注重品质和时间感的同时,注入特异和时尚元素,具体而言就是艺术氛围的营造。设计上的这种理念契合了启皓美学原则中的简凝雅致观念,因此在设计整体调性上基本没有发生分歧,更多的讨论和调整,是对功能的用户体验以及局部视觉效果与文化融合的尺度把控方面。“20120816_2063_DCM10”-自然形态的现代艺术品酒店公共空间主要包括:首层的入口门廊、前厅和前台、大堂吧、西餐厅、电梯厅、宴会厅楼梯间;二层的宴会厅和前厅、会议厅、卫生间、夹层酒吧;地下的spa、泳池等。这里的每一个空间的室内风格设计,几乎都经过了与建筑师一起,对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的反复修改甚至重新设计,很多情况下,室内设计的调整,让原本非常难以避免的建筑设计难点,得以化解。“20120925_2063_DCM13”-首层和二层平面“20121011_2063_DCM14”-裙房结构调整、增加首层门廊“ACPVslidesBHRPec14_9_12”“ACPVslidesBHRPec25_9_12”-概念研究平面、空间形态、个性和规模“ACPVslidesBHRPec25_9_12”-空间特性参考和平面布局初步方案“2012.10.03_L1”-首层建筑和室内前后台结合调整过程平面,入口前厅、夹层、西立面结构概念设计阶段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空间规划、平面功能和流线布局,ACPV在以酒店品牌和视觉体验为目标的同时,适应复杂的建筑条件并作出快速、积极的反馈方面显示了很强的能力和经验。事实上,创造性地利用特异性的建筑条件,对小众品牌的个性化室内效果和体验,经常是一个有利的组合。宝格丽其它地点的酒店基本都是依托于传统街区和原有建筑的改造,形成具有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氛围。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宝格丽酒店品牌的总体形象打造,启皓基本没有给予指令性的意见,更多的是基于项目用户定位和使用特点,做选择性判断和与启皓、北京文化结合,提出调整性建议;另一个方面是从材料和设备的选用上,对未来成本的影响加以控制。“ACPVslidesBHRPec23_10_12”-概念设计平面,功能和流线布局首层和入口夹层和二层地下一层和二层中餐厅概念方案平面“BHRPechino11_12”-概念设计深化,全面展示视觉形象方案构思“BHRPechinoslides1_13_low”-方案设计深化,材料、色彩、配饰、流线、室外平台“BHRPechinoslides4_13”-方案深化,细节设计入口艺术品宴会厅楼电梯厅西立面屏风设计研究,作为解决与办公对视问题的措施之一,在取消了幕墙翼板之后更显必要室外平台功能细分“BHRPechinoslides18_5_13mod”-方案设计50%,细部设计调整和优化“BHR%20Pechino%20slides%2023_9_13”-75%方案设计,细部优化调整补充“BHRPechinoslides11_13_low”–100%方案设计,设计补充“BHRPechinoslides12_13”-100%方案设计工作营,优化补充“BHRPechinoslides5_14”-首层西立面屏风、夹层酒吧设计调整酒店客房客房是酒店数量最多、对用户体验影响最大的核心功能,其室内设计的标准化程度最高,也是对建筑的系统性影响最深刻的空间,与整体的建筑、结构、机电、消防等都关系密切。“ACPVslidesBHRPec14_9_12”-酒店标准层概念研究平面–非典型客房布置“ACPVslidesBHRPec25_9_12”-标准客房布局方案“BHRPechino11_12”-概念设计深化,全面展示主要空间设计效果“BHRPechinoslides1_13_low”-方案设计深化,材料、色彩、文化感“BHRPechinoslides4_13”-配饰和细节“BHRPechinoslides18_5_13mod”-50%方案设计,细部调整补充“BHRPechinoslides11_13_low”–100%方案设计,设计补充“BHRPechinoslides12_13”-100%方案设计工作营,优化补充公寓:“20120405_guestrooms-rev”-KPF公寓初步方案平面市场因素从概念设计开始到方案设计阶段,对公寓设计一直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在ACPV承担公寓设计之前,来自纽约的两位知名设计顾问TonyChi(季语堂)和TherryDespont都分别参与了早期的业态规划和概念设计,协助了建筑规划和设计的研究和推进,也为公寓发展思路的梳理和形成,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启发,虽然他们的成果看上去很不成熟。“TCA_043012_SlideShowPresentation”-TonyChi(TCA)公寓概念初步探索环境和典型意向,首层规划标准层户型平面和室内意象“120511conceptfloorplansforGO”-TherryDespont(TD)概念规划、户型平面“16_5_12_Concept_Pres”-TD概念方案,一层两户,双层户型;同时协助酒店建筑设计和空间规划“Huadu_Simplex_Duplex_Layouts”-户型概念平面设计深化“CONCEPT_7_31_12”-概念设计方案,户型平面、室内风格、建筑立面和公共空间意向室内空间风格意向参考概念设计初期主要针对大户型分析和调研,装饰风格、等级和交付标准也没有形成决定,与酒店运营管理的关系未定,整体建筑、结构等设计还处于方案阶段,因此室内设计过程中的探讨多于执行。直到初步设计开始,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时候,伴随酒店室内设计开始考虑ACPV承担公寓设计。“ACPVslidesBHRPec23_10_12”-ACPV公寓标准层初步平面布局,一层两户“BHRPechino11_12”-概念设计深化,平面布局比较方案“20121213_Schemeapt_options”-标准层多户型布局基本概念“BHRPechino12_12slides”-公寓概念设计方案,多套型研究“BHRPechinoBeijingslides3_13_low”-方案设计深化,户型平面“BHRPechinoslides4_13”-全面方案效果展示“BHRPechinoslides11_13_low”–100%方案设计,平面整理“BHRPechinoslides12_13”-100%方案设计工作营,优化补充公寓地下室门厅美术馆美术馆的室内设计与建筑在空间利用和环境效果上的关系十分密切,安藤忠雄有丰富的美术馆设计经验,室内设计自然就是其工作的一部分。现代艺术+安藤+光影艺术对于华都项目是在理念追求的道路上更接近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美术馆作为主要功能是承载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空间实体,在安藤忠雄的手中,自身的艺术性也得以充分地发挥,而且与启皓的美学理念十分吻合。在严格到近乎苛刻的对功能和质量的要求之上,其设计造型、选材、颜色都崇精尚简,甚至挑战一些技术常规,在创造新鲜感受的同时启发艺术和文化思考,在实物和视觉的本真规律(如大尺度素混凝土构件)和动感变幻(如不规则分布的三角形窗和因此产生的光和影)的矛盾性体验中,寻求自身的存在感悟和价值判断。“YUAMMUSEUMREPORT-cn-p”-方案设计“20120901YUANMUSEUMREPORT”,“004interior”-50%初步设计,补充效果、材料图片和做法表、分层模型启皓运营理念艺术的存在对于华都(启皓北京)项目一直都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不论是业态功能构成还是文化理想的建设,抑或新型城市社区概念的倡议和推动,成为了一种品牌基因;美术馆建筑自身及其承载的、辐射出的文化艺术讯息,都会成为启皓北京这部和谐生活乐章中,一段特别令人回味的音符。标识设计综合性地产项目的标识设计,对整体外观和使用功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其强烈的专业特点:1.可能出现在任何位置;2.多数情况下是建筑、景观、室内环境的附着物形式(具有较强的可变性);3.可以大到代表城市尺度上的项目品牌,也可以小到一个房间门牌或箭头符号;4.严格固定的形式和材料规范较少,表现手段非常广泛;5.设计顾问的工作成果是招标文件,投标和中标单位完成深化设计和加工图,没有本地设计院配合。本设计回顾报告仅包括标识概念设计的部分工作。CORLETTEDESIGN(CRLT)和GRAPHIA(GRPH)先后参与了概念方案设计。认识标识的意义和工作方式在启皓项目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标识设计顾问在建筑初步设计的中期就加入了设计团队,探讨标识设计理念并配合其它专业(幕墙、景观、交通、灯光、室内等)的设计。设计工作按业态分成三个部分,办公、酒店/公寓和美术馆各自基本独立由不同的顾问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品牌形象要求。宝格丽酒店的品牌及形象已经比较成熟,办公和美术馆都是全新的,在其品牌形象没有定论前就做标识设计,未尝不是品牌研究的一个途径。然而,在场地标识方面,三个业态需要建立一定的统一和呼应,以形成项目的整体风格。楼体标识一般位于建筑顶部的,针对城市较大区域展示项目、业主或主要租户品牌名称或logo的大型标识,兼具标志、导向和广告宣传作用。任务经历了从是否需要、放谁的标识、什么位置,到标识设计和加工施工配合等一系列过程。一种意见认为,造型设计独特的建筑本身已经足以代表项目的品牌价值和形象了,在附加标识是画蛇添足;另一种观点是,尽管建筑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并不能与品牌直接关联,对于一个尚未形成认知度的新品牌,推广宣传信息的传达不够充分。对于租户楼体命名权,也在办公楼东塔保留余地。楼体标志的位置在塔冠部位,对比了南侧和东侧,最后基本决定在两个办公楼塔冠的东侧幕墙上,都预留标识安装条件。“121022_HCB_SKY”-项目标识在塔冠南侧示意(泰鸿logo)“130125_HCB_CD3_hyperlink”-项目标识在塔冠东侧方案(启皓原logo)“HCB_CD_130430”-logo更新“HCB_CD_140509_LR”-办公logo位置,酒店标识“HCB_CD_Exterior_140718”-酒店楼体标识深化“HCB_CD_Exterior_140818”“20141216+-+CONCEPT+PRESENTATION+-FINAL-B”,“20150127-CONCEPTPRESENTATION-wip-FACADESIGNAGEREVISION”-GRPH,启皓新logo“20150127-CONCEPTPRESENTATION–WIP”,“20150206-facadesignage”场地标识设计实际是从场地标识开始的,因其关系到总图规划、景观、交通和品牌形象,概念方案进行了很长时间,设计顾问工作范围还做了调整,在本回顾报告所涵盖的时间内,做了数轮尝试,但尚未完成。“130125_HCB_CD3_hyperlink”-场地标识分类和位置规划概念平面位置标识尺度示意导向标识尺度示意标识设计理念和灵感来源项目标识艺术表达Logo变体铺装嵌入型照明“HCB_CD_130430”-造型、选材研究和概念方案(摘选)“HCB_CD_130502”-道边项目标识材料调整方案“SINAGE_CD_130715”-补充概念方案“HCB_CD_140509_LR”-概念新方案酒店和美术馆道边标识“HCB_CD_140630_LR”-补充概念方案场地标识规划梳理平面“HCB_CD_Exterior_140718”-场地标识深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