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寺镇历史文化简介_第1页
房寺镇历史文化简介_第2页
房寺镇历史文化简介_第3页
房寺镇历史文化简介_第4页
房寺镇历史文化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25房寺镇历史文化简介一、房寺镇概况房寺镇历史悠久,人文荟粹,交通便利,是一座有14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清朝时房寺属禹城县七都二里,八都一里、二里、三里及九都一里(在明清时代,县以下行政机构,实行都里制,在农村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十里为一都).1945年12月属禹城县的房寺区,区址设在时庄;1948年5月属禹城县10个区中的5区;1950年5月属禹城县16个区中的11区;1952年1月-1953年8月调整后,禹城县10区1镇124个乡中的7区。1954年9月属禹城县8区1镇中的房寺区;1956年12月7区1镇中的房寺区;1958年2月24日全县建19个乡镇中的房寺乡;1958年9月10日全县改为11个公社中的房寺公社;1958年12月,高禹合县,房寺公社为高唐县的一公社建制。直到1961年7月,恢复禹城县建制,房寺公社仍为禹城县一公社建制。1965年3月31日全县调整为19个人民公社中的房寺公社;1984年4月公社改称乡(镇)中的房寺镇。2000年5月8日区划调整后的新房寺镇(禹城市唯一的中心镇)。现在的房寺镇是山东省和德州市的重点中心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版图总面积140余平方公里,辖62个社区村,7万人口。耕地面积11万亩。2010年1-7月,全镇工商税收入库1。344亿元,工业投入7亿元,同比增长38%和40%,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房寺镇先后荣获“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点"、“安全文明镇”、“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德州市经济强乡镇"、“德州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2009年,房寺镇被确定为学习实践活动试点镇,并作为雷建国书记的联系点,先后有省委书记姜异康,原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省委组织部长李玉妹、副省长王军民,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市长吴翠云等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到房寺镇指导工作。二、房寺镇文化遗迹(一)白塔院白塔院(现为中心小学)位于尉庄、董桥以南,王李东北,老徒骇河西岸。据石碑记载,白塔院初号为“古法海禅寺”,大概是金元时改名“白塔寺”.元朝初年,来自河南的僧人了成率他的徒弟们将寺院翻修过一次;明嘉靖癸卯年(221年)寺里的僧人妙恒(禹城人),带头捐资并在社会上宣传吸纳资金,利用三年的时间在旧址上重建寺院,使其规模更大,建筑更宏伟了.此碑就立于新寺院建成时的明嘉靖25年秋天。无历史记载的古槐树位于现学校后面硬路的东侧,高5-—6米,树身只剩北侧一硬皮(厚10--15厘米),硬皮呈弧状(弧长1米有余),根据现树身的形状,可推测树身直径可达1.5米以上,周长约5米。就是这柄苍老的树皮支撑起巨大的树冠(直径约6米古树向北半米,有一棵同品种的槐树,有一搂粗(直径约半米),枝繁叶茂,人们把它与古树称为母子树,学校传达室的同志讲,每年春天子树比母树早一周发芽。自明清至建国前期,白塔院香火一直很旺盛,几十名僧人,数百亩庙地,车马农具一应俱全,几十里地以外的信徒到此烧香拜佛的、许愿还愿的绝不少见。每年春天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一般庙会时间安排在麦前,会期4——5天。介时,说书的、唱戏的云集此处,各类农产品、牲畜、用具都上市交易,饱子铺等服务行业也布置在显眼的地方。庙会成交额一般较大,对促进地方民族融合及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原白塔寺的规模比目前学校的院子还要大,分东西两个院子。东边的院子略小于现学校,南北长约80多米,东西宽50米,进得南门(山门)是一个前院,东西各有厢房3间,院正中有硬路(砖铺)通往北边的大殿。古槐树就在硬路的西边,距大殿所在的高台(约高出地平面1.2米)4-5米。大殿名为大佛殿,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8米,高约10多米,有三大间,门庭廊沿雕梁画柱。进得殿门,哼哈二将列两旁,浓眉大眼,形状怪异;殿中央为释加牟尼,有4米多高,安祥地坐在高台(底坐)之上;殿周围有18罗汉,形态各异,像貌逼真。西院与东院毗邻,有梢门相通,位置稍靠前,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有北屋4间,西屋5间,是僧人饮食起居之地。1943年地方绅士区长段仁升(原大程乡曲庄人),主持在白塔院建立高级小学,成为周围几十里内最早的高级小学.解放战争中(1945年)学校停办师生解散(因是敌伪势力所建).1950年春,继安仁完小、郝屯完小建成之后,在时任禹城县长的大力协助下,经洛北专区批准,正式建立“白塔寺小学”(石屯区完小),首任校长于洪祥.1950年秋,因大殿成为危房,于洪祥校长上报县文教局,经批准把大殿拆除。原位于寺院硬路两侧的石碑(一为“重修白塔院记”,一为“功德主善人”,即建寺院时赞助者的姓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弃于学校院内空地。1996年,时任白塔寺小学校长杜传礼(安仁吴庄人)同志牵头,由市文化局与原善集乡政府协商,出资1万元,请曲阜工匠(正在我市修建禹王亭)补修龟趺(原毁坏的碑座龟头),并由杜传礼校长操办,重新把碑树起于现在的位置.重修白塔寺记乡进士承德郎挟西平凉府通判新庵李守正撰文禹城县儒学贡元云津李腾蛟禹城县儒学案元初石于篆额书丹禹城西南十五里许,有兰若曰白塔院,初号古法海禅寺。疑金元时废或有感而易今名。至元初年,有僧了成,来自河南,率其徒而增新之.巳记诸元人王若济之笔矣。大明龙兴,垂二百年以来,相演其教者不绝。岁久,殿于凋零,墙壁倾颓,盖尘世奉佛一劫一劫如此。嘉靖癸卯岁,寺僧有妙恒者,世为禹人,戒行素严。概欲重修,乃扬言曰:“佛氏言舍利非专欲责人也,己得费舍何化人为”。即先出其所有,不贵锱铢。至诚,动物善类乐从,会乡耆宋得玉十数辈,各捐厚资而赞襄之。不三年,次第落成,其址没改于其旧,而规模弘远壮丽。是过之或曰斯寺初建不知起于何时处.了成修时将数百年逮罹金元至我。圣朝又不下数百年,天下名山大川号称福地,而荒废泯灭者弗知有几?斯寺僻居荒野,兴而废、废而兴,充世不知几变,乃孑然独存,且世奉其教者,有人岂佛将有庇于斯土欤?不然,数百年之前,了成岂预知有妙恒今日继其志而修之耶?又安知数百年之后岂无若人承其续而世守之?于不替耶野史氏,取其事,有禅于僧教,因会刻诸石以记岁月云。大明嘉靖二十五季、岁在丙午季秋月,呈本院主持妙恒.本寺旧主持明宣,寺代笔善坤立石;僧梨东德美篆书。同事乡社耆老宋得玉、王隆、王振、庞杰、于信、程茂、杨松、张臻、张坦、张焕、苏玉、王栾、刘章、刘江、张惠、李克正、宋堂、曹洪、李守富、王旬、宋守高、宿守用。本邑石匠:王秀、刘自然、赵斋仝镌。(二)公主陵明朝朱元章的四子燕王朱棣(史称明成祖)镇守燕京(今北京),闻父驾崩,带家眷去南京奔丧。行至禹城西南的张帝庙(今石门王村)时,朱棣的女儿突发不治症暴死。于是将公主葬于此地,并留相当于现在一营的兵力守公主陵三年。公主陵离张帝庙约400米,在张帝庙的西北方,规模宏大,墓前设有祭田、御祭翁仲、石猪、石羊等俱全。公主陵的正门是一巨大的石制牌坊。大移民时期,有一王姓人家自山西至此定居,并繁衍后代,人称石门王庄。现石门王村约500口人,主要为王姓。公主陵位于村东头,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泯然,而残缺的御祭翁仲、石猪、石羊尚在。(三)宫人坟在漯河(苇河)西岸石佛寺,旧有上帝庙,庙西有古坟,系砖砌成,坟前翁仲、华表俱备,似古置者。乡传为明武宗南巡时路死宫人,葬于此.(四)马家林马家林位于房寺镇西马庄村西,距村的西部边缘约100米,是禹城乃至德州市现保存完好的松树林。松林占地约10亩,呈南北长(120米)东西窄(60米)的态势.其中松树横竖成行排列整齐(有13行,每行22棵),树林四周的行(列)树较内部密度稍大,总数约300棵左右。现有松林中的松树除原始的一棵祖树外,其余皆为1958年和1964年分两次更新补种的。此松林是西马庄祖上的茔地,始形成年代约在明朝(具体时间已难以考证)。可作为依据的是林中的祖树,它位于松林的东南部,其形态与任何松树迥然不同,树身直径约1.2米,高出地面0。8米,即开始分出1枝(已于清末丢失),到1.2米处又分出两枝,再到1。5米再分出两枝,所让人称奇的是所出分枝开角很小,现存4个大枝直径都在1尺以上,顶部分别伸向东、北、西北、西南(丢失1枝原伸向东北)。它们离开树身轴心角度均在30°以内(相传,建林时为证明弟兄五人团结一心,而将五棵松树栽在一起)。据本村的老人们讲,此祖树是松林中最古的树,它历经苍桑,向人们暗示着本族的发展史。据传马庄始祖马曰礼,于明朝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于此,他生有五个儿子,后繁衍为本村的五大支,分别居住在本村的东部、东北部、北部、西北部、西南部。至清末,居住在东北部的一支,随着祖树上分枝的丢失,人口逐渐减少至再无后人。有人说这是巧合,也有人说祖树在显灵气。现在的西马庄原名是以马姓始祖的名字命名的,即马曰礼庄,后简称马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于侯庄合为一个大队,称马侯庄,文革以后改名西马庄(意与本镇东马相区别),2002年有人口416人,绝大部分为马姓,分四大支。马家林中部较完好保存着一通石碑,面南背北,高约2米,宽约0。8米.正面有光绪16年春,禹城名人庞寿清(巳丑科恩贡)所撰,姜玉宾(后姜园乙酉科拔贡)书写,石工段兴林刻凿的题为马氏先茔的碑文。碑文有行有列,全文371字,大意为:本族谱书所记情况,立碑意义,教育后代知本源,兴仁孝,文意通达,书法艺术精湛,碑文四周刻有莲花莲蓬图案.背面为族谱,磨损较重(因文革时推倒,后群众自发于1992年3月3日重立).附:碑文(标点系编者所加,繁字改今字)马氏先茔马氏之盛散于天下,其安居禹邑,西南马庄,今昔近传亦已久矣。实禹邑之盛族,鬲津之钟(此处缺二字)。观其谱之所序分支派别,昭穆不紊,而上追厥,初则以所记之人为始,此诚得谱系之善者也.(此处缺二字)有不务修德而妄夸其先世以为重者,冒昧攀缘,意以绝其类而乱其宗。不知桀纣幽万之出于禹汤,文武而颜闵,曾孟之先未始有显者也,抑或同始尊荣心契意投,遂滥入谱内,此不过藉以为荣,而其实则无所统纪。所谓人无实行,家无信谱者也。若马氏之谱诚可以为法也,而其茔无谱碑,尤其族老之所甚忧,马濭见世人族盛户繁或各卜一茔,各自为祭,而于祖茔或不及焉。久之,竟不知祖茔之坟墓为何代之坟墓,况茔之局象乎?是其屬愈疏而益涣世愈隔而易忘也,安能动追远之情,发维则之恩哉?以故有临公,抡英公,抡先公、抡公既振声公,振玉公,按谱勒石以垂诸,久使知祖考之讳,遂知其墓而昭穆之列,可例考焉,并使知何支尚守祖茔,何支已遷,他所而后裔之上塚者,瞭如指掌,不唯兴仁孝,而且和宗族此水源木本之情,亦源远流长之意也夫。已丑科恩贡庞寿清谨撰乙酉科拔贡姜玉宾谨书石工段兴林镌光绪拾陆年岁欤庚寅二月毂旦立(五)磨盘松磨盘松因其形状酷似磨盘(过去人们磨面的石器)而得名。由其四棵(解放前丢失一棵,仅剩三棵。)长在一起的松树组成(南北一字排开,现间距不足0。5米)。生长在房寺镇苑庄村东北(距村约300米),其栽值年代已无法考证(相传磨盘松自汉代就有其名),据苑九延(83岁)老人讲,磨盘松生长地原是他家祖上墓地,(概苑氏祖先因有奇松而在此建造墓地)其苑氏家谱记载,此墓地已葬13代苑氏祖人。明清时,磨盘松东侧不远有一驿道(南京-北京),来往客人经常在此乘凉小憩。因此,民间流传有“南京到北京,都知苑庄有棵‘磨盘松'”一说。磨盘松在明清时代生长最为旺盛。树高八丈,中间树枝向东西两侧延伸(争光热),可谓枝繁叶茂,整个(组)树冠直径不下10丈,远远望去,上下尖,中间圆,形状酷似磨盘。走近便看到古树枝丫向四周伸展开去,低处的接近地面,向上一层一层排列,在地上抓住树枝向上攀援,不接触主干就能上到树稍.苑九延老人讲,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太平军队伍约360余人,被清军追赶至此地,情急之下,藏于树中,清军沿官道追过,却没能发现松树藏军之秘密。磨盘松枝干生长古怪,形态各异,有的象桌,有的象椅,有的象方凳,也有的象长凳………。据苑九延的三子苑吉照(现年57岁)讲,人民公社化时期,他们年轻人在生产队劳动,休息时经常坐在树枝上打扑克、睡觉,好不优哉游哉。磨盘松历经沧桑,还时常被贼人砍枝伤丫做为他用,但仍安然处之,顽强的长出新枝新叶,冰霜风雨中向人们诉说着遥远的过去.据苑九延老人讲,解放前,曾有一当地官员看中磨盘松,想出重金买下为其父做寿木,后被他宛言谢绝,因此磨盘松得以保留至今.(六)广胜寺房寺镇九圣庙(又名九神庙)村,明朝万历年间由当地百姓募捐,在该村西首修建了一座占地4676平方米的寺庙-广胜寺,亦名“广胜禅林”。民国前曾被官方列为禹城“古迹胜地”.解放初至文革期间被毁.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山西僧人化斋路经该村时,细观此地藏风聚气,地润天合,实乃一风水宝地。遂建议村人在村西首修建寺庙。据说修此寺庙可普渡众生,保佑百姓安泰吉祥。于是,有好事者,便游说周边诸村,募捐钱粮等物,随即兴师动众修建了广胜寺。当地百姓也无不为这一人文景观欢欣鼓舞。后因该寺年久失修成破旧状,至清道光十二年该村又一次募捐重修广胜寺。经能工巧匠精心施工施工雕作,其貌如初,香火更旺.据《禹城县志》(民国版)记载:广胜寺“地势空旷,环境幽雅,古木高耸,绿荫遮天……”该寺坐北朝南,前后设南海大士殿、佛爷殿和白玉菩萨殿,殿门上悬“大慈大悲”、“佛光普照”等金字横匾。进山门两侧设钟、鼓二楼,大殿两旁设东西廊房数间。全寺为三进院落,设大小门庭12个,僧人住宅数间.殿后有一宽敞大院并植树木花草,供游人小憩。寺庙为砖木结构,其做工精良典雅别致,静穆壮观。殿内雕梁画栋,奇光异彩,鸟兽虫鱼,山峦奇峰跃然其上。庙内神像高约两米,均用香木雕刻而成,其姿态各异且惟妙惟肖。寺内每日晨钟暮鼓,香火缭绕,佛事兴旺,前来祈福许愿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令游人流连忘返。(七)兴国寺寺院座落在兴国村的西北角,占地约15亩,前山门内四通雕龙石碑的碑帽上刻有“唐建敕封兴国禅寺"字样。明万历年间,四外乡民集资大翻修,建庙48间.主要寺庙有前大殿(白玉菩萨殿)、后大殿(佛爷殿),东西廊房等。本村老人记忆清晰的是,清朝时新建的木制前山门(距今120年),是由冯庄村木工秦士文设计雕刻而成。后来,各殿分别在解放初及文革时毁坏。1987年,房寺供销社在此建棉花收购站,将遗迹(高岗)推平,还发现有多处穹隆状僧房。(八)五龙寺五龙寺,始建于唐宋时期,毁于建国初期,曾是禹城境内著名的佛教圣地。该寺位于房寺镇崔李村,系本村三个寺庙(西寺、南寺、北寺)中的北寺,它座落于村子的东北部,由前殿、后殿(各三间)组成,前殿正中供奉着西天如来佛祖,两个门柱及两个梁和脊檩上分别雕有一条盘柱巨龙,五龙寺由此而得名.(南寺与北寺一道相隔,名曰三圣奶奶庙;西寺位于村西南,名曰关帝庙。)据81岁(2002年)的李清山老人讲,清末时,佛教在本地很盛行,除五龙寺外光本镇著名的佛教寺院就有白塔寺、邢店寺、九圣庙等多处.五龙寺的主持(先后有然立、吉顺、然竹等)统管禹城、高唐、平原三县的佛教事务.所以五龙寺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京城里的人都知晓。佛教徒于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聚会寺庙念经、拜佛;六月初一至三十和腊月初一至三十的晚上,寺庙撞钟。此外,还进行“打醮",即教徒聚会于治丧之家奏乐、颂经,为死者超度灵魂,平时还常到患病者家中为病人祈祷。五龙寺有庙地50亩,以出租土地为主要活动经费来源.解放后土改时,庙地被分给本村民众。在五龙寺的历代主持中,较有影响的当属然竹和尚。他知识渊博,积善修德,不仅懂佛法,主管三县佛教事务,而且知晓国家法条(常帮助乡民打官司)、社会人文,通文理、善彩扎、书法(其书法一方秀才所不及)。此人根出于房寺,长于南店,出家在五龙寺,只到1957年还俗在崔李,圆寂于1961年前后,葬于村西南,享年约73岁。据《禹城县志》记载,五龙寺是解放后留存时间最长,最完好且有僧人主持寺院事务最长的寺院(1955年全县仅存两处)。(九)百年藤萝在本镇新里(原名佛李)村的东南角有一口老井,老井东侧长有一棵古藤。藤的直径一尺有余,盘根错节缠绕在一棵已干枯的柳树上。藤的根部距树的根部约有2米。老柳树于1998年前后枯死,而苍老的古藤前端仍枝繁叶茂。据本村李希青老人讲,老柳树的年龄距今已有60多年,枯死时一搂半粗,而藤长于何时,无人记得,只记得原来曾缠在一棵槐树上,槐树死后,又缠绕柳树.令人称奇的是,2001年开始,老藤的旁边又长出小藤,这是几十年中不曾有过的现象.三、房寺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一)神笔李道志相传在明朝年间,房寺镇李大资村有一贫苦书生李道志,他自幼聪颖才智过人、苦读史书尤爱书法而闻名遐迩。有一年,皇帝出榜,在全国招贤纳士,李道志闻讯便报名赴长安应试。他长途跋涉历经数日按时应试.试毕后,各主考大人观其答卷无不赞叹李道志才华出众,书法超群,当即特报皇帝。次日恰逢皇帝六十大寿,即令道志书写匾额悬挂于大殿之上。李道志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福寿康宁”四个大字。其书体苍劲灵动,令围观者赞叹不已。且说另一同窗考生张氏嫉贤妒能,买通内院侍从,在悬匾之前偷偷将福寿康宁四字各一“点”抹去,妄图陷害于他.待庆典乐起悬挂匾额时,皇帝观其福寿康宁各缺一“点”,便怒问李道志欺君之罪。李道志知有奸人陷害,忙跪毕申辩之后,便让待从取来笔墨。但见他不慌不忙,手握斗笔,仰望匾额,右臂用力将斗笔向匾额一“福”字投去,不偏不倚正中福字一“点”,连投四笔,笔笔不空,福寿康宁四字各补一“点",更显灵动。皇帝目睹,连声赞曰“神哉,飞笔也"。当即封李道志为“飞笔书郎”,并留也在宫内翰林院供事。嗣后,本村人为纪念李道志,故把李庄(原村名)改为李道志庄,今传称为李大资庄。(二)关于红沟河的传说相传在“兴国禅寺"的北边曾有过一条河流,名叫红沟河,河流自西南(辛章与朱庄间)向东北(高庄、杨架后)顺势而下。此河的形成在“兴国禅寺建成之后。一天,寺院主持高僧在禅房打坐,发现西南方一股洪水向着寺庙袭来,而洪峰的前头是一头红毛大猪,在用它的硬鼻子往前拱,有一巨大泥鳅摇头摆尾紧跟其后,眼看着直朝着寺院而来,高僧有力地呵一志:“猪羔子,哪里拱?!”大猪闻听,乖乖地向北调头,在寺院后向东北而去,红沟河形成了。文革前在据“兴国寺(西)1200米的辛章东街外,玉皇庙中悬挂有一巨型大铁钟.据说此钟就是随红沟河水冲而来。当时,河水中还有一个大钟与其在上游相撞,发出清脆的对话声:"你去哪里?”,“我到辛章,”玉皇庙大钟:“你去哪里?”,“我去东光!"按此说在河流下游的河北省东光县也应有一巨大铁钟。玉皇庙中的大钟在建国后大炼钢铁之际,已被人们砸碎送进了炼钢炉。而红沟河也不知何年被风沙填平,难见踪迹.现在,这一带的百姓中仍流传着“先有兴国寺,后有红沟河,没了红沟河,还有兴国寺的佳话。(三)兴国村奇闻在1987年以前的兴国村西首路北有一自然形成的塘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状,此湾西临兴国禅寺有人说湾是建寺院时用土所至。让人称奇的是,自兴国村有历史以来,就没有人听到过这个湾里的蛤蟆叫.所以四面八方一直流传着“兴国湾里的蛤蟆—干鼓肚的歇后语.有人传说,当年兴国禅寺的高僧,怕影响寺院僧人坐祥禅,特意施法不让它叫。此湾现不复存在。(四)关于房寺的古老传说(1)“四街"、“四庙”、“四官家"相传,房寺在明朝时已是南方多省至北京的官道要冲,古老的小镇在此基础上初具维形(沿街店铺栉比)十字街地势最高,仅四个方向逐渐降低(1991年村里铺柏油路推平),形成“四街"。在各街外侧都建有庙宇,其中东街建有三关庙(庙内塑有刘、关、张神像),西街建有大觉寺(又一说大觉寺还被周围乡民称之为房家寺),南街一庙为巴拉奶奶庙,(清朝后期出南街已没有正道,据说,官家在南街处行刑,房寺村人逢喜事庆典等从不出南门.文革后才把南街以南的路垫好。此街一庙为郑公庙.四庙中以大觉寺为最宏伟,所以本村人又称西大寺.四官家是说仉姓大户人家,在村南有一块良田,四面临路而南北方临的东西路向两方延伸,恰似一轿杆。有一观相的先生路经此地,就对地的主人说,你的下一辈会出四个大官。自然主人喜不自胜。后来,该主人果然相继喜添四子,他就给孩子分别起名:大官、二官、三官、四官,去迎观相先生的预言。后来,主人的四个儿子都长大成人,终也没有做成官。但此事此名却在广大乡民中广为流传。(2)传奇人物“杨大脚"400多年前,有一杨姓族人,自山西洪洞县移民至临清。之后,其中兄弟二人又移至房家寺,哥叫杨士太,定居房寺十字街北;弟叫杨士和,定居小李(房寺西)。杨士太生得人高马大发长一尺二寸,人称杨长发,其人因脚大的出奇,人送外号“杨大脚”.给人打工干活锄地时,因脚大时常踩坏庄稼,故常找不到活干。有一天,他烦闷无聊,在一路树下酣睡.这时,有一商人从此路过,见一人在路边大睡有些纳闷,停下脚步细瞧,见其头上有一黄色小蛇从他的耳中爬进爬出,竟安然无恙,商人很是惊异,想必此人与众不同,定有大福大贵。后来,这一商人专程到杨大脚家登门为女儿求婿,并成婚配。从此,男耕女织,勤劳有加,合家幸福。有一天,杨大脚在他宅子西北角的破棚子里的土堆低下,发现有很多金元宝,很是喜出望外.杨大脚从此成了一方巨富.这天。有一道士从他门前路过对他说:“你如果盖得起来100座楼,你的后代定是达官贵人。从此,杨大脚开始在房寺北街大搞修建。三年之后,九十九座楼拔地而起,但第一百座怎么也盖不成,只得作罢。所以他的四个儿子(杨焕、杨灿、杨绍、杨卓)也没做成大官。而房寺却有了“房寺镇四街洼,喊天动地杨长发"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3)传奇人物“仉老九”“仉老九"原名叫仉九渠。此人中等个,瘦身才,精明强干,传说他手心中长有一撮红毛。家住房寺东街路南,是明清时房寺一代有名的财主,其家财不计其数。据传,他家西南角的阁楼里,楼顶上全是钱,楼旁钱堆上长出的椿树有1丈多高,与其同期的高唐县尹集贺家大财主不认为仉老九有多少钱,有意试探其家财多少,出面向仉老九借钱,老九慷慨答应。贺家大财主派12套马车拉铜钱月余,老九家的铜钱仍不见少,贺家财主明白老九有财神相助,这才彻底服了气。关于仉老九家财来源,还有一说,是明末南方各省的皇家进贡,沿官道行至房寺,得知明朝已被满人推翻,遂将贡品拜托给了地方大财主仉九渠掌管,使他成为富甲一方的传奇人物。据乡民回忆,解放初人们整平土地时,挖了他的坟墓,其三套棺及衣物仍然完好。随藏的金砖、玉器、珠子等不计其数。还传说仉老九出葬时,千人空巷,帐棚从家中一直搭到墓地,威震四面八方。(五)锅饼口的传说传说徒骇河开口子淹北京,就在锅饼口。大约在八百年前,徒骇河发大水,洪水猛涨冲开了河堤。两坝上的人群黑压压的一片,与洪水搏斗着……这时,突然一个老汉推着独轮木车,车上有三口锅,从东往西而来,说:“你们这些人连口子也挡不住,看我的!”说着从车上背下锅来放在口子上.连放了三口锅,河堤安然无恙了。一刹时,老汉不见了.锅饼口便由此而来。锅饼口的位置在徒骇河中游,南邻张家梨行,西靠马庄、孙庄.在孙庄南有一白玉大殿。殿里有正宫大厅,内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南海老母。白玉大殿有十字沟。每到深更半夜这里是人声嘈杂象一个喧闹的集市.因此,人们叫做“阴集”。从十字沟往南走,有座当燕桥。路过当燕桥往南走到盛原集(善集).锅饼口直通北京仙家胡同,还通高唐胡集胡家林。这三个地方的孤仙是亲戚。它们互有来往.如附近村里婚丧嫁娶,借桌板凳,只要在锅饼口烧纸烧香,等到第二天,所要的东西就会在河坝上出现。用完送回原处给个赏钱,桌椅板凳不见了。有人常到那里偷看,见有两匹金骡驹子,出来一个回去两个.传说大赵庄有个叫赵常法的,因报杀父之仇杀了人。被县衙戴上枷锁充军发配云南。一路上千辛万苦,一年半才到了云南。差人回报路上情景,说犯人不服刑。云南某县长看到刑枷上有“山东禹城县”字样,说“不服刑再充!充往山东禹城锅饼口。那里红蚊子一个半斤,去喂红蚊子吧!”不知多长时间,赵常法又被发配到锅饼口。回到了老家。后来一打听,这个云南某县长原来是房寺骚户李庄人—-沾了老乡的光。之后,赵常法到天津混事.有一次去戏院看戏,演的正是赵常法替父报仇之事。演赵常法的扮了个花脸,赵常法一看急了,跑到后台对老板说:“你们演赵常法,可曾见过真人?”老板说:“没有.”“为什么弄成个花脸呢?请看一看真人吧!”从那以后,戏里的的赵常法不再扮花脸了。(七)三步两眼井长里庄东头有两眼水井,相距只有三步(一双步为五尺).故名三步两眼井。一百多年前,有一个风水先生路过此地,对长里庄一老汉说:“实不相满,敝人专相风水,看阴阳宅。今日借路至此已多时,我观贵庄风水极好,只是……"老者追问道:“只是什么?先生为何不直说?”风水先生说:“我观贵庄是只虎相,这脚下的小湾是虎头,宽敝的大街是虎身.庄西头的一个胡同便是虎尾。”他又转过身来指着通往正东、东北、东南的三条大道说:“这三条路就是虎须。"先生继续说:“虎倒是虎,只是一只瞎虎,而瞎虎怎能觅食哉?!老汉催问先生有何妙方调治,先生伸出两个手指,慢慢地说:“给瞎虎安上两个眼睛,使虎重见光明,风水就调治好了。待到明年惊蛰这天,在村东路旁靠近小湾三步(双步)之内打两眼砖井。这样,老虎就有了眼睛。"村里人果然于第二年照风水先生指点在村东在三步之内开挖了二眼水井。(八)白塔寺的神碑在禹城县城西南十五里的地方,有一片大洼.大洼之中矗立着一个很有名气的寺院-—白塔寺.为什么叫白塔寺呢?顾名思义,这里有许多白塔。白塔都是已故的和尚的基碑,这白塔有四五百之多,形成了一片不小的塔林.塔林之中有一个三米多高的石碑,刻着龙飞凤舞、潇洒遒劲的碑文。在碑的南面左上角,有一个直径1。5公分,深30公分的圆洞,洞底附有一颗金元,金元上有一颗夜明珠.每到夜晚,洞中总是放出一道柔和的光亮。这洞直而圆,洞口的边沿也象刀口一样锋利。以至人们都怀疑,这洞是不是用金钢钻打出呢?可是,就是真正用金钢钻,也很难做到如此的程度。这个洞到底是怎样弄出来的呢?当时,白塔寺周围方圆几百里,香火鼎盛,人才倍出。人们都说这白塔寺是一块宝地.白塔寺石碑洞中放出的光是神光,是来普渡世人的。所以方圆几百里才这么兴旺。可是,自南方来了一个化缘和尚,在白塔寺住了一夜后,这洞中的金光和夜明珠就不翼而飞了。从此再也不见那白光了。白塔寺也就渐渐地衰落了!人们都奇怪,和尚是怎样把这如生在洞底的金元和夜明珠取出的呢?游览的人总是对着这个圆洞沉思良久,最后一笑了之。(九)火龙相传在清朝道光年间,禹城西南杨家林村有个姓杨的拔贡.他家大业大,骡马成群,是这一带有名的旺族大户。因为有钱有势,那些攀亲的、求情的、送礼的、人来人往,门庭若市。这一年春天,杨老太爷病故,杨拔贡免不了痛哭一番。之后,便与族人商议为老太爷料理后事.他抹干了眼泪,请来了前几年流落本地的湖南风水先生程亚仙为老太爷选一块好墓地,并且表示要付给他高封来酬谢。风水先生心里想:“我已年过半百,又没有妻子老小,自身一人,背井离乡,哪里是最后的归宿?而且两眼还有毛病。如果再不想个安身之计,谁来白送衣食与我?”想到这里,他眉头一皱对拔贡说:“大人,好墓地容易选。只是……”拔贡惊恐地说:“只是什么?"风水先生深情地说“只是这块地太绝纱啦!它是盘龙福地,一经改为墓地,便一家兴旺,一家遭移山倒海。如果你家老太爷占了这块墓地,你家以后代代出举子,辈辈有功名。富贵荣华流芳百世。可我却因此双目失明不能自食其力,这如何是好?”杨拔贡想了想说:“先生,不必担忧,如果是这样的话,先生由我奉养,死后由我安葬。”风水先生心里想:就是要你这句话。他故意呻吟半响,叫苦不迭,最后才免强答应.接着对拔贡说:“在你家庄后有一条火龙,被黄土覆盖,他的头朝东,可饮漯河水;尾向西,伸向石佛寺,这是龙盘虎踞的宝地。在龙背上选好墓地,下葬时刻好,可能有奇观胜景。到那时你的名声大震、财势大增。子孙个个金榜题名,荣宗耀祖、不可一世.”一番话说的拔贡心里开了花。只因重孝在身,脸上不敢露出笑容来.于是,一边把风水先生请到上房安歇,天天以酒肉款待;一边派人把风水先生指定的地点修建墓宅,定期出丧。三月初四这一天是安葬的日子.消息传开了,看热闹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人山人海,挤的水泄不通。下葬的时候,墓地上礼炮声声,鼓乐齐鸣.刹时,乐声停了,孝男孝女的哭声也停了.原来他们要追打一只叼着供肉的大黑狗。这只狗被追打得乱窜,慌不择路一头撞在乐队的铜锣上。风水先生便喊:“天狗鸣锣,火龙游河。”喊声刚落又见空中一队大雁受惊,长鸣一声,鼓动着翅膀飞过去了。嘴里叼着的一条二寸长的小鱼,可巧掉落在乐队的皮鼓上。风水先生接着喊:“鱼打鼓,水族献舞。”说来也巧,就在人们后边有一辆大车上拉载着九十九辆小纺线车,从这儿路过。风水先生抽身来到车前,问了个明白,便故弄玄虚地说:“百车送灵,登临仙宫。”话音没落,风水先生觉得眼前一黑,天旋地转,跌倒在地上,两眼白瞪着,却什么也看不见了.众人见了都赞叹不已,最受感动的还是杨拔贡.他派人把瞎先生送回家进行调养,每天里问寒问暖,精心服侍。心想:“如果真象先生说的那样,我家就算得上是显贵门庭了。到那时……”他越想越高兴,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忘了自己是正为老太爷安葬。随手拉下遮羞布,又哼了几声,被搀扶着从墓地走回家中。光阴似箭,弹指之间匆匆三年。杨家没有什么大变化,更没有什么可以庆贺的事情。杨拔贡心里狐疑:确实是上了当了,瞎子骗了我,对他的厚爱不能继续下去了。于是把瞎先生撵到马棚里与长工们一起去吃住。这一来,风水先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被看破,不能再掩盖了.没想到拔贡对富贵荣华没个足,望子成龙这么急。更出意料的是过早地虐待自己。今后即便能活下去也没有什么好结果.思来想去别无良策,于是心头一横,自言自语地说:“只有如此。”第二天夜里,杨拔贡的大院里火光冲天,楼台亭阁,粮仓马棚,顿时化为灰烬,杨拔贡以及全家老小都葬身于火海里了。(十)鬼哭五十年前,鲁西北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胡庄有个姓潘的大妈和女儿小英,娘儿俩过日子。母女俩你疼我爱,相依为命。这年秋天,小英因病离开了人间,大妈哭得死去活来,几次晕倒在地,邻居们都来劝说。有的说:“治了病,治不了命,人的寿命是有数的,还是想开点好.”有的说:“不能光哭哭啼啼的,哭坏了身子不是玩的,还是保重为好。”经过大家劝说,大妈也就暂时不再放声痛哭了。可是一到晚上,孤灯下想起女儿,就又哭起来。一个月过去了,大妈的哭声由哭诉变为哼哼叽叽,由高到低,似乎有一定的韵律了.这天晚上,大妈刚要关门睡觉,只听得院子里有人哭.她一怔,毛发悚然,不禁问了一声:“谁?”哭声没有了,开门一看,什么也没有。大妈战战惊惊地合衣躺下,一夜不曾睡着。第二天晚上,她找来李婶做伴.李婶说:“昨天晚上,那是你的耳朵上了火,听邪了,怕什么?”话音刚落,又听见院子里呜呜地哭声,李婶把铜脸盆扔到地上,哭声停了。可她俩的腿酥软了,全身哆嗦着爬上炕,蜷坐一团,谁也说不出话来。第三天晚上,潘大妈搬到李婶家住宿,再没有听到哭声.后天,李婶把这事告诉给王妈,这样一来,一传十,十传百,全村都知道了。小胆的人家到天黑就关门上闩,不敢外出。大胆的人们便好奇的结伙到大妈的住宅旁去看个究竟,结果他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只听到了怕人的哭声,脚踏乱棉似的跑回家去。不久,这“鬼哭”的奇闻传遍了方圆几百里.后来惊动了官府派专人到大妈的住宅内仔细观察,也没有得出结果。虽然他们说不必怕,却也不能解释这种离奇现象。这一天,一支军队驻进了小胡庄,村长把“鬼哭”的事告诉给驻在潘大妈家的士兵们。晚上,李班长把士兵们安排好.熄灯之后,把钢枪上好刺刀,子弹上膛,做好战斗准备,便合衣躺下,盖好棉被,并克制自己不能入睡,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了半夜,他真的听到了哭声。这哭声从院中冲到屋里,从地上来到炕上。一会儿,便觉得这东西边哭边爬到自己的腿上。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将棉被向腿上一蒙,把那东西盖在里面.喊醒士兵,大家七手八脚捉住了那东西。一看.原来是只灰色的狐狸.捉住以后,它还呜呜地哭呢!从那以后,小胡庄“鬼哭”结束了。(十一)张帝庙及其传说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之四子燕王朱棣被派镇守燕京(今北京)后,马皇等把持朝政,预加害燕王,燕王得知,随招兵买马,打回南京惩治了奸党贼臣,(史称清君侧)。燕王继位,并举部北迁,寻找建都宝地。在经过山东禹城西南约30里的的一片旷野时(现房寺镇石门王村周围),见此地三面(东西南)环水,此地珠光宝气,很是高兴。但经风水先生仔细察看,称此地缺少囚地,不宜建都.于是继续北行到燕京建都。等燕王想念禹城的这个地方时,到此游历时,此地“长出”一座寺院,即后来人们所说的张帝庙。张帝庙原叫上帝庙或玉皇庙,后如何又称为张帝庙却不得知。张帝庙谁人所建已无从考起,所以人们传说是自己长出来的,它位于现房寺镇石门王村的东南的1里许。占地10多亩。据石门王村现年70岁老人徐长河(小时全家曾为看管寺庙的人,自小生长在寺庙里)讲,被称为张帝庙的寺院,建筑宏伟,进得前山门,左侧为钟楼,右侧为皋(大土堆),再向后便是东西廊房,与东西廊房错开,正中就是大殿(座落于高台之上),殿后为“禁宫",在主体建筑的西侧还有一配搭建筑,那就是“娘娘庙”。在“娘娘庙”的前院及大殿的前院各有大石龟底座的石碑数通;东廊房为“地狱门",塑有“五帝阎王”;西廊房塑有多路神仙及“十八罗汉”。据传,在多路神仙中,有两尊神是真人所化。在塑神人为找不到原型而冥思苦想之际有表姊妹二人从此经过(二人分别是北乡范庄、李庄人),塑像大师遂将二人模样塑为神仙,结果二人回家后,便相继无病而逝。后人便把二尊神仙叫做“李师傅”、“范师傅".东西廊房有廊道与大殿(也叫正殿)相通,大殿正中为汉白玉的玉皇大帝(抗日战争时,被汉奸送给日本人带回日本,后补泥塑)两侧为站班童子等。大殿的前方几米处,有一火池,为善男信女焚香烧纸之处。特别是每年正月初九的香火庙会和四月廿八戏会(交易会)。池中香火甚旺,会赶几天,香火烧几天,类似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火炬).张帝庙的庙会最为有名,本县(市)稍有年纪的都知道。因张帝庙所处地方交通发达,道路纵横交错,地表水、地下水都很丰富,素有“九龙口”(九条道在此交汇)“九眼井”(庙周围有九眼甜水井)的美传。这里的庙会规模宏大,热闹非凡,每年定期集会,日期如同法定。到时,买卖交易者、唱戏杂耍者、观赏者云集于此,就连乐陵、宁津到此赶会者绝不鲜见.有关张帝庙的传说很多,顺便采集一二以食读者。相传,安仁一陈氏,学做豆腐,但收入甚微,勉强度日。每天起早去卖豆腐,都经过张帝庙,而每天经过张帝庙时,总有一女孩出来赊豆腐,连续月余,天天如此。老陈到庙里去要帐,怎么打听也没有人知道他所说的女孩,却见庙中各“神仙”的嘴角有豆腐渣.老陈好不纳闷,悻悻然回到家,晚间入睡,有一老者带那女孩入梦来,对他说:“谢谢陈家的豆腐,你苦尽甜来,就要发豆腐财了!”随即领着那女孩远去。老陈想喊住他们问究竟,醒来方知是梦。此后,老陈做豆腐更上心了,他的豆腐价又高、又好卖,很快靠做豆腐富起来了。在他的影响上,小村子各家都做豆腐,这才有了“豆腐陈"庄的村名.现今石门王村及张帝庙所在的区域,过去一直被人们传说是“阴城"。在现今石门王村的正北方曾建有正宫庙,被认为是阴城的北门,而现杜桥村后,原有一大石牌,被认为是阴城的南门,而张帝庙被认为是阴城的中心繁华地带.相传,每年农历腊月28日各路神仙回家,大年30晚回庙。晚12点,打着灯笼可看到神来神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到现在在禹城西部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人死去不说死去,而说到张帝庙了(意为到阴城了)。当然这些都是迷信传说,绝无半点科学依据。只说明张帝庙在当时当地,宗教信仰上的地位非同一般而已。张帝庙几经修缮,几经毁坏,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已不复存在。(清朝未年东明屯的巴贡爷带人拉倒了神仙;解放前伪杂团长马连达带人扒庙,将砖石木料运至安仁殷庄修了学校;1964年前后,人民公社时期,雕龙碑有的做了杜桥的底柱,有的被砸坏做了善集面粉厂的石料)现今,张帝庙遗址只是一个巨大的土堆和残留的两个大石龟碑座.往日的“辉煌”早已无有了踪迹。(十二)村名谈说起大李店、长里庄、邱庄、吕庄、骚户李庄、木锨头王庄,你可能知道这几个村庄紧密相连,有的甚至一箭之远。可是,你未必知道这几个村的名字还有点血缘关系呢!相传,在很久以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