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基础理论_第1页
文物学基础理论_第2页
文物学基础理论_第3页
文物学基础理论_第4页
文物学基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文物学基础理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学分数2,周学时2;•基本要求:1、理解文物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2、熟悉文物的价值构成与评价标准,对文物学价值理论有所思考;3、完成三篇平时作文(计30分),期末考核论文(计70分)。详细要求见讲义。•参考书目:1、《文物学基础理论》,自编讲义;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4、《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国家文物局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5、《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文物学基础理论》大纲绪论1、研究对象2、研究目的3、保护的目的4、教学目的第一讲、文物的定义第一节、有关的解释1、物质类文化遗产2、口述及非物质遗产3、文物第二节、文物的类型1、不可移动文化遗产2、可移动文化遗产3、口述及非物质遗产第二讲、文物的价值第一节、价值观1、全面的价值观2、变化的价值观第二节、价值构成1、艺术价值2、科学技术价值3、社会人文价值第三节、判断标准附:作业一第三讲、文物的时间性第一节、文物的产生时间1、制造证据2、制造过程3、变动过程4、完整程度第二节、历史的遗产第三节、文物的时代性附:作业二第四讲、文物的空间性第一节、空间功能1、空间有用性2、空间的复杂性第二节、空间形状第三节、空间位置1、位置的表现形式2、定位的依据3、位置的变化第四节、环境空间第五讲、文物的存量第一节、物的保存数量1、自然损耗2、破坏第二节、存量与信息量附:作业二第六讲、文物的材质第一节、稀有的材料1、产量的“稀有”2、难得的材料第二节、材质的选用1、常规的材质要求2、特殊的材质要求第七讲、文物的完整性第一节、完整的价值观第二节、物的完好程1、绝对的标准2、相对的标准3、物品完好的表现第三节、信息的完整性1、物品完好程度与信息价值的关系2、从价值特征看信息的完整性第四节、文物修复中的完整性问题1、判断残缺2、修复完整第八讲、文物的真实性第一节、真实性的意义第二节、真实性的鉴定1、器物核证2、文献考证3、仪器测试第三节、真实性与可靠性第四节、真实性与文物管理第九讲、文物的财产属性第一节、物的法律意义第二节、文物的所有权与权能1、文物的所有权2、文物所有权的权能第三节、文物法的意义附:期末考核论文《文物学基础理论》讲义绪论1、研究对象以“公共的或人类的遗产”为对象。2、研究目的以“保护”为目的。“遗产保护”区别于其它保护学科,区别于不以保护为目的的学科。“保护”是“遗产”价值体系与对象体系的核心和根源。3、保护的目的保存或废弃是人类不可回避的选择,人类总在保护着某些东西。问题只是“保护”什么东西。“保护”是文化价值观的产物,人们总在保护他们以为有价值的东西;“保护”是出于人的天生的依恋情感;“保护”是理性的预见,是一种智慧;“保护”是持久的投入;“保护”是社会需求和社会实践。4、教学目的激发思考与批判的热情。这是基础性、理论性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专门器物课程之前,思考文物的一般性问题,激发探索批判的热情。理论问题有:文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文物有什么价值?价值是怎么形成的?怎么算有价值?保护管理的要求与标准是什么?实践问题有:中国文物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国文物界需要怎样素质的人?个案问题有:你是否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希望从事什么器物的研究?希望从事理论研究、管理还是保护技术工作?怎么学习?第一讲、文物的定义第一节、有关的解释遗产一一(heritage),是指人们继承从祖先传下来的财物,它有法律依据。1972年,UNESCO第十七届会议于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与《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提出了“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自然遗产”(naturalheritage)、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名录)、国家(级)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概念和保护对象,它具有公共财产的属性,即所有权与继承权具有公共属性。文物学实质上就是研究公共遗产的公共属性与公共价值。1、物质类文化遗产UNESCO关于物质类文化遗产(财产)的各种定义,基本内容包括两大部分,抽象表述:具有什么方面重要价值的什么东西。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不可分离。物质类型的内容,如建筑群、遗址以及各种物品;价值类型的内容,如历史、艺术、科学、人类学等价值。这些价值有一定的意义,如普遍的、或突出的价值等。概述:社会发展历史中遗留下来的、被认为是有保护价值的见证物。2、口述及非物质遗产口述及非物质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UNESCO早先的文化遗产概念,不适用此类;1989年,UNESCO第25届会议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97年,UNESCO第29届会议通过建立“宣布人类口头遗产优秀作品国际鉴别”决议;由于“口头”与“非物质”的不可分,UNESCO执委会第154次会议规定在“口头遗产”加上“非物质”;口述及非物质遗产概念的提出,使文化遗产的外延扩大到“非物质的”,这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大进步。但在习惯上,我们仍将这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分别称呼。3、文物“文物”既有传统内涵,又有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依据,是国内文化遗产领域最具权威性、使用最广泛的概念。无论研究或职业领域,中国“文物界”很难界定,它与博物馆、考古混合。第二节、文物的类型文物是一类对象的总称,几乎所有的物品都可能是文物,只要我们认为是有价值的;文物的分类是多样的,分类的差异只是因为思路的不同;一组最基本的对称的概念:物质类文化遗产;口述及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物质的”包含着“不可移动的”(或“固定的”)与“可移动的”两种最基本的空间存在状态;“非物质的”的存在特征不用空间状态来评价。•根据上述分析,将文物的各种对象组合分类见下表:文化的类型相关其它名称序号口述与非物质类的遗产民间创作或传统民间文化1物质的不可移动的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区、历史园林、某些古迹遗址2可移动的遗产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31、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常见名称有:历史地区、古迹遗址、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都是从某种角度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或遗址的一种指称;它们所指的物质类型是不确定的,对象关系是相互交错的;它们属于不同分类体系中的一种统称。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是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地区一一见于UNESCO1976年第十九届会议于内罗毕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它侧重于大范围的、地区性的对象。它既包括自然遗产,又包括文化遗产,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其中属于文化遗产的部分。古迹遗址一一见于1964年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于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和197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五届全体大会于莫斯科通过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章程》。它包括的对象与“历史地区”有许多重叠。其中,“历史园林”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82年登记的《佛罗伦萨宪章》中有专门的解释。历史文化名城一一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它属于“历史地区”或“古迹遗址”中的一部分,即专门指定古代城镇类。文物保护单位一一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它们可能是建筑组群,或是单体建筑物,或是遗址空地,或是人工艺术景观等。与的对象比较具体,规模小,但类型很宽泛。综合上述各种对象的特征,为分类简明清晰,我们将“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分为两类。(1)地型地貌的人工加工物其特征是:人工创造的,因依附于天然的山体而“不可移动”;其本身往往不形成固定的使用空间,而是作为固定的观赏对象,如岩崖雕塑、雕刻、绘画、题记等。(2)建筑物其特征是建筑空间的“固定性”,也称不动产,如古建筑、古墓葬、纪念建筑物。参照建筑学常用的分类方法,将这些对象按使用功能体系分类,如居住类(含历史住宅区、老村庄、老村落、人类居住地、窑洞等)、宗教礼制(含石窟寺、纪念建筑物等)、园林类(含历史公园与园林等)、墓葬类(含古墓葬等)、宫殿类(含帝王宫殿、行政管理官署)、军事类、城市类(含历史城镇、老城区X环境工程类(城市或乡村的人工环境设施等)等;在使用功能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其它文化与物质特征,如建筑物的时代特征(史前、古代或近现代)、规模特征(室内、单体或群体)、现状(遗迹遗址或实物)等,构成分类框架。2、可移动文化遗产(物品、物件类遗产)其特征是空间位置的“可移动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多属此类。这里的分类思路是不同一的,有艺术与非艺术、古代与非古代、纪念性与非纪念性等,这是保护的价值标准问题。要使它们的分类比较有序,可以以物件的功能为依据,将无数的物品归入几大类中,然后再按时代、规模、现状等具体的物质特征,建立更加准确合理的分类体系。3、口述及非物质遗产(技艺活动类遗产)其特征是“非物质属性”,不以空间特征为分类依据。如《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它艺术。”除此之夕卜,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从民间创作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都不可能脱离物质媒介来传播,都不能理解为非物质的,只能理解为是非物件(品)的。“民间创作”是以“人”来传播、表现和传承的“技艺”,它的生存与保护需要解决“人”的问题。所以,它不能归入“物质类文物”。“技艺”的作品是可以通过物质手段记载的,这种“记载工具”也可以被认为“移动类文物”。附:第一讲“常见概念"参考材料文化遗产一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第一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的)结构、铭文、窑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古迹:建筑物、不朽的雕刻和绘画作品,包括穴居和题记以及在考古、历史、艺术或科学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组成部分或结构;建筑群:因其建筑、协调或风景中的位置而具有特殊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单独或相连建筑群;遗址:因风景秀丽或在考古、历史、人种或人类学方面的重要性而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形区,该地形区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产物。”文化财产一一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通过了《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其中第一章第一条:“对每一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的移动或不可移动的财产,例如建筑、艺术或历史纪念物(而不论其为宗教或非宗教);考古遗址;作为整体具有历史或艺术价值的建筑群;艺术作品;具有艺术、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手稿、书籍及其它物品;以及科学收藏品和书籍或档案的重要藏品或者上述财产的复制品。”——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关于保护受到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其中第一章第一条:“不可移动之物体,无论宗教的或世俗的,诸如考古、历史或科学遗址,建筑或其它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或建筑价值的特征,包括传统建筑群、城乡建筑区内的历史住宅区以及仍以有效形式存在的早期文化的民族建筑。它既适用于发现的考古或历史遗存,又适用于地上现存的不可移动的遗址。文化遗产一词也包括此类财产周围的环境。”——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六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第一条:“文化财产”是指每个国家,根据宗教的或世俗的理由,明确指定为具有重要考古、史前史、历史、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的财产并属于下列各类者:1、动物群落、植物群落、矿物和解剖以及具有古生物学意义的物品的稀有收集品和标本;2、有关历史,包括科学、技术、军事及社会史、有关国家领袖、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之生平以及有关国家重大事件的财产;3、考古发掘(包括正常的和秘密的)或考古发现的成果;4、业以肢解的艺术或历史古迹或古遗址之构成部分;5、一百年以前的古物,如铭文、钱币或印章;6、具有人种学意义的文物;7、有艺术价值的财产,如:(1)全部是手工完成的图画、绘画和绘图,不论其装帧框座如何,也不论所用的是何种材料(不包括工业设计图及手工装饰的工业产品);(2)用任何材料制成的雕塑艺术和雕刻的原作;(3)版画、印片和平版画的原件;(4)用任何材料组集或拼集的艺术品原件。8、稀有手稿和古版书籍,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学等)古书、文件和出版物,不论是单本的或整套的;9、邮票、印花税票及类似的票证,不论是单张的或成套的;10、档案,包括有声、照相和电影档案;11、一百年以前的家具物品和古乐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九届大会在内罗毕通过的《关于文化财产国际交流的建议》第一章第一条:“文化财产应被认为指各个国家主管机构认为具有或可能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或技术价值和意义的作为人类创造或自然进化表现和证明的实物,包括下列各类中的实物:(1)动物的、植物的及地质的标本;(2)考古实物;(3)具有人种学意义的物品及文献;(4)美术和工艺作品;(5)文学、音乐、摄影及电影作品;(6)档案及文献。”可移动文化财产一一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议》第一章:“可移动文化财产应被认为指作为人类创造或自然进化表现和证明并具有考古、历史、艺术、科学或技术价值和意义的一切可移动物品,包括下列各类中的物品:(1)于陆地和水下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的收获;(2)古物,如工具、陶器、铭文、钱币、印章、珍宝、武器及墓葬遗物,包括木乃伊;(3)历史纪念物肢解的块片;(3)具有人类学和人种学意义的资料;(4)有关历史,包括科学与技术历史和军事及社会历史、有关人民及国家领导人、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生活及有关国家重大事件的物品;(5)具有艺术意义的物品,如用手工与任何载体和以任何材料做成的绘画与绘图(不包括工业设计图及手工装饰的工业产品);作为原始创造力媒体的原版、招贴、照片。用任何材料组集或拼集的艺术品原件,任何材料的雕塑艺术品和雕刻品,玻璃、陶瓷、金属、木材等质地的实用艺术品;(6)具有特殊意义的手稿和古版本书、古籍抄本、书籍、文件或出版无;(7)具有集币章(徽章和钱币)和集邮意义的物品;(8)、档案,包括文字记录、地图及其他制图材料、照片、摄影电影胶片、录音及机读记录;(9)家具,挂毡、地毡、服饰及乐器物品;(10)动物、植物及地址标本。”口述及非物质遗产一一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定义为:“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它艺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通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执行指导宣言》,确定了“口述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0历史地区一一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九届大会于内罗毕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第一章第一条;“1、历史和建筑(包括本地的)地区系指包含考古和古生物遗址的任何建筑群、结构和空旷地,它们构成城乡环境中的人类居住地,从考古、建筑、史前史、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其凝聚力和价值已得到认可。在这些性质各异的地区中,可特别划分为以下各类: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2、环境系指影响观察这些地区的动态、静态方法的、自然或人工的环境。”古迹遗址一一1964年,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于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逼近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也适用于随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古迹遗址一一197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五届全体大会于莫斯科通过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章程》第二章:“1、古迹一词应包括历史、艺术、建筑、科学或人类学方面具有价值的一切建筑物(及其环境和有关固定陈设与内部所有之物)°这一定义应包括古迹的雕刻与绘画、具有考古性质的物品或建筑物、题记、洞窟以及有类似特征的一切综合物。2、建筑群一词应包括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单个的或是相连的一切建筑及其环境,这些建筑在环境中由于其建筑风格、同种类型或所处位置的原因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或人类学方面的价值。3、遗址一词应包括一切地貌的风景和地区,人工制品或自然与人工的合制品,包括在考古、历史、美学、人类学或人种学方面具有价值的历史公园与园林。”文物一一2002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十五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第十八条“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第二讲、文物的价值文物价值问题是文物学永恒的主题。第一节、价值观1、全面的价值观文物具有一般物与见证物的双重价值。1-1、一般物的使用价值文物具有一般物品的共性,它有使用价值,即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物质或精神生活需要的效用;为便于区别表述,我们将物品的使用价值分为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部分。尽管有些物品的价值比较单一,但在文物研究中,这两部分必须综合考虑。1-2、见证物的信息价值文物具有见证物的特殊性,即特殊的见证价值(或称信息价值)。在文物中,这双重价值有时是吻合的,有时不吻合的,这需要分析和区别。2、变化的价值观文物的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文物学不是自然科学,它是价值评价的学问,它指导人们去发现最有价值的东西。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有些是相对稳定的,如对结构、材质、数量、时间等;有些是有差异的、变化的。一般物在被评定为文物的前后,其原创时的使用功能趋向衰落,其见证价值成逐渐显著。文物的见证价值往往不是与生俱有的,我们对此的认识往往是滞后的。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新的文物不断发现,有些文物则会被淘汰。从我国古代的古董概念,到现代的文化遗产概念,可以看出文物价值观的转化;研究重点从物的构成向无形价值转化,即强调文物的信息功能,侧重物的文化研究;文物对象从个别类型向综合类型转化,即在艺术类文物为主的基础上,更注重价值类型的多样性,包括自然遗存等;文物管理从物的收藏向信息传播转化,即在文物保存与观赏的基础上,更注重其价值利用,强调传播效益。文物的需求主体从私人或少数人,趋向于社会化、公众化。第二节、价值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列有艺术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历史价值等三种价值类型。这可以理解为是文物的内容构成(种类),或叫信息种类。我们将这种价值分类修正为:艺术、科技与社会人文三种。这里不用“历史”而用“社会人文”,主要是考虑到“历史”与“艺术”、“科学”两个概念使用上的对称性。“历史”类价值包含着时间与内容两种意义,如科技史、艺术史等,价值内容不具备排它性。1、艺术价值纯粹的自然物不存在艺术范畴的问题。人们创造任何物品都尽可能地显示一定的艺术性,这与艺术起源有关。1-1、艺术品与艺术价值对艺术品的界定,有两种不同的依据。一种是物品的制造动机或功能性质。一般来说,专门为观赏而制造并专门用于观赏的物品,我们称为艺术品,包括装饰品、陈设品等;不是专门为观赏而制造并不专门用于观赏的物品,我们称为非艺术品。一种是物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事实上,艺术品或非艺术品的界限往往不明确的,非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可能很高,而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可能不高。这种现象在文物中尤其突出,集中反映在对古代工艺品的认识上。物品的艺术价值是文物价值的重要部分,文物学研究的是物品的艺术价值,而不仅仅是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艺术品的价值按艺术法则评价,而物品的艺术价值,需要结合其它功能综合鉴别。艺术反映了一定的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其创作门类与手法都可以选择。艺术反映了一定的价值观,它是对物品重要性的承认和肯定,人们总是把艺术优先献给他们认为是重要的东西。艺术反映了一定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力,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创新。1-2、创作主题的价值艺术创作的主题(题材)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信息,包括社会文化内容,如宗教、政治、生活习俗等,和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如信念、信心、悲观等。艺术创作有动机或立意的追求,有理论、学说或观念上的支持,有社会性流派的活动。文物学要了解各种艺术理论与历史、社会或民间审美意识,理解一定时期具有社会性的艺术追求和目标。1-3、艺术门类的价值艺术表现方式直接反映在艺术门类上。艺术门类有专门的工具、材料和作品,这是艺术门类概念的物质特征。艺术门类很多,各种门类的价值是不能比较的。文物学尤其要注意古代工艺美术类的作品,这是古代最普及的艺术门类之一。每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历史,时间与状态是考察艺术门类进化的品质或水平的两种关键信息。艺术门类的多样化,反映了社会一定时期的艺术繁荣程度、创作能力和创作环境。艺术门类的流传范围有大小,如世界性的或民间的,而且这是变化的。民间艺术的价值是“唯一的”,它有特殊的见证价值。艺术门类的组织形态、传承体制、流传机制等都具有社会文化与经济的信息。4、艺术表现的价值每种艺术门类、流派都有表现手法上的特征,重点反映在造型、纹饰和色彩等方面,尤其是工艺美术。表现手法可以产生直观的效果,表现力是评价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表现手法与工具的运用有直接关系,俗称“技法”,这也是表现手法的物质基础。表现手法的运用具有易变性、灵活性。因此,它有时代特征,集中体现在“流行”与“流派”中;它有个性特征,体现了多样化与教育规训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环境。表现手法反映了人们对创作对象以及材料的认识,它基于对象及材质的可塑性创作加工,并体现工艺技术的能力与水平。造型主要受物品物质功能的限制;纹饰主要是受材料性能的限制。物品艺术加工的深度与产品成本有关。2、科学技术价值技术是物品产生的基础。工艺技术反映了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能力,其价值核心是先进性。全面考察科学技术价值,应该包括科学原理与工艺技术两方面,原料加工到物品制造全过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1、工艺技术价值基本问题是:物品是怎样制造产生的?什么叫技术与工艺?工艺技术是知识与方法,它不属于物品,而工具是物品。工艺技术考察内容包括:(1)技术运用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原料采集、加工制造等;(2)技术运用的目的。包括制造各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规范等;(3)规定需用的工具。包括工具运用的工序和质量标准等。2-2、科学原理价值基本问题是:物品是根据什么制造产生的?什么叫科学原理?科学原理考察内容包括:(1)支撑工艺技术的各学科的原理;(2)科技发展的时代性与先进性。3、社会人文价值社会人文价值的内涵很广泛。一般指文物在见证社会生产、生活、民俗风情、政治制度、宗教礼仪、重大事件与活动、重要人物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其基本问题是:物品制造与使用的原因、能力、动机等。这种价值往往不是物品原创时具备的,而是在它们使用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这种价值的保护,对物质载体有特殊的要求。第三节、判断标准基本问题是:如何确定某物是否具备作为文物的价值,如何确认其珍贵程度。要对物品作全面的价值判断:(1)价值内容;(2)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内容包括:基本物质信息;价值内容信息。价值标准包括:完整性;代表性(包括稀有程度、时间先后等);真实性等。内容与标准综合而成评价体系,见下表。内容标准基本物质信息内容特征生产时间空间材质数量科学技术艺术社会人文完整性评价意见代表性稀有程度先后关系真实性判断文物价值是困难的。因为文物类型很多,判断也不是纯粹客观的。文物学研究要正视这种现象,应该力求经过综合比较而形成意见。作业一(计5分)题目:你对上述讲课内容有什么疑问?要求:1、疑问不论多少与大小,只求真实。2、写在A4大小的纸张上,打印更好,下周上课时交。第三讲、文物的时间性“遗留的见证物”,首先表述了文物的时间属性。第一节、文物的产生时间任何一个物品,都有诞生[被制造]的时间定位。“这个文物”是指制造时的那个东西,即特定时间的原物。见证的内容与时间必须同一,这是文物时间性的基本内容,也是文物鉴定的基本任务。断定物品的时间问题是复杂的,涉及到我们对文物的认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1、制造证据考证文物的制造时间需要大量确凿的证据,包括旁证。2、制造过程要确定文物的时间特征,必须了解其完整的制造过程。一个文物可能是在短期内一次制造成功的,也可能是长期一次制造的。一个文物可能是分期制造或不断修造而成。3、变动过程“这个文物”是指我们看到的那个东西,它与制造时的那个东西往往有区别。要对文物重要变更的原因、时间与结果有完整的认识。4、完整程度“这个文物”,从物质构成上看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器型;从文化构成上看可能包括相关若干独立文物的组合。两种完整性的差异关系到我们对文物时间的界定。文物鉴定既要鉴定“原物”,也要鉴定相关物、环境的时间信息。第二节、历史的遗产文物时间性是历史的概念,不仅是纪年,还有文化内涵。它表现在制造时间与文化周期的关系上,诸如时代、朝代、时期等,即“断代”;它表现在制造时间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如起源、发展、成熟、衰落、终结等。文物有相对于制造时间上的早晚,有相对于文化兴衰上的早晚。文化上绝对早的文物具有绝对重要的文物价值。文物的“早与晚”相对于文化背景,其在文化史上的代表性是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不同文化系列的见证物,不能简单地以制造时间来评判其价值。从文物的制造时间看物体的新与旧;从文物的见证价值看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价值观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是判断文化先进性与文物见证价值的坐标。第三节、文物的时代性文物作为见证物,它由客观材料与信息构成;每个时代对文物有相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看法。当我们认为这是文物时,事实上已经表达了我们的判断。我们对文物的价值判定掺入时代精神,这就形成了文物的时代性。文物的社会人文价值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文物观反映了时代的社会意识,如对传统、文化资源、文明的看法等。文物事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精神使文物研究与管理工作是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业二(计10分)题目:如何理解“遗留”的形成及原因?要求:1、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但要注意逻辑性。2、写在A4大小的纸张上,打印更好,下下周上课时交。提示:事物都有创造、运行使用到衰亡的过程,停止创造意味着什么?失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怎么会失去的?第四讲、文物的空间性凡是物,都空间存在的规定性,这是视觉观感知的基础。物品的空间规定一是受制于物质功能,一是来自于人文艺术,它们表现在形状与位置的存在方式和表现特征。这些特征都有价值,都包含着信息,文物学从物品的空间特征判断价值。第一节、空间功能1、空间有用性空间不是“无”,而是重要的信息;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和制造物品的空间形状;器物的空间有不同的使用方式,或用材料实体;或用空的部分。2、空间的复杂性人用的空间最复杂,集中体现在建筑空间上;建筑空间由室内与室外两部分构成;建筑空间的功能是动态的,变化的,它取决于人的活动;建筑空间的功能是多样的,城市空间的功能最综合。第二节、空间形状器物的空间形状,简称“器形”。它包括形状、尺寸与尺度等要素。器形是价值考察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器形有不同的价值,特别的器形有特别的信息。器形反映了使用功能,使用功能越复杂,器形越复杂;器形反映了使用方式与效应,使用越有效,器形越合理,尺寸越精确;器形反映了加工技术水平,技术越先进,器形越丰富;器形反映了文化艺术水平,文化与艺术越繁荣,器形越丰富。器形的艺术特征与功能特征会相互作用与转化,如实用品向艺术品的转化。第三节、空间位置1、位置的表现形式位置表现形式有两类:(1)固定的,如建筑类;(2)移动的,如日常用品。位置是不是定位,2、定位的依据定位是物与物关系在空间上的表现,单个物品的位置往往是没有意义的。定位是选择的结果,反映了人们某种看法和判断,包括使用上的依据与文化上的依据。人们根据使用要求来决定物的合理位置,如方便、安全、牢固等。固定物依据人们的生活要求选址,如城址、宅址等;移动物可随意放置,但也有功能上的空间规定。特殊的位置有特殊的信息。定位与社会制度和习俗等有关,如地位、等级、尊卑、主从、次序等方位意识。2、位置的变化物的位置变化是重要信息,它伴随着信息的流传,如文物流传等。位置变化的距离与范围,是评价文化影响的重要概念,它们一般与价值呈正比。位置变化的远近和大小有文化内涵,跨越文化地域是实质性的问题。固定物的位置与环境不可分离,原址具有特殊的信息价值。第四节、环境空间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器物与周围事物的功能、运行状况等有关,这是对环境问题的一般认识。文物研究需要考察器物存在的环境构成与质量,尤其是对不可移动文物。空间位置是研究器物与周围事物关系(包括功能关系与文化关系等)的重要信息。地下文物也有环境问题。人为埋藏的文物,埋藏地的环境与埋藏物的价值有关系;被动掩埋的文物有地层与文化层的关系。第五讲、文物的存量文物作为遗留物,直接表示了存量关系,即:遗留物的数量。同类物的现存数量(简称“存量”)会影响其中个体的价值,稀有性是判断标准。文物的这种价值标准,我们称为存量标准。第一节、物的保存数量遗留物提示我们什么,它有多少?它为什么会保存下来?它的同类为什么会消亡?存量与价值的关系有客观依据,它反映了物质从产生走向消亡、由多至少的客观规律。“损坏”是物品(种)减少的直接原因。其主要原因分为自然损耗与破坏两种;1、自然损耗自然的损耗,指正常使用中的损耗,包括折旧与报废;一般来说,物的使用是绝对的,不使用是相对的。物品在正常使用中,损坏是绝对的,不损坏是相对的,遗留物总是特别幸存的少数。物品寿命与使用状况、材料与结构等有关;使用越多,物品损坏越快。在特殊使用状态下,物品损耗较小。材质越不坚实,物品损坏越快。由特别耐用材料制造的物品,寿命较长。结构越不牢固,物品损坏越快。结构性能特别牢固的物品,寿命较长。物品制造时间较早,损坏的机会较多,存量较少。文物“越早越好”等于“越少越好。2、破坏破坏是非使用性的、不正常的,是违背物品寿命规律的结果。破坏有人为的与自然界的两种情况。破坏具有直接的、突发的、毁灭性的特点,难以预料和预防;集中破坏的规模与次数,对文物存量影响特别大。人为的破坏有故意的与无意的之别,人为破坏反映了人们对物品价值的态度。第二节、存量与信息量文物存量与价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见证功能上。一类文物的存量越少,信息来源越少,每个遗留物见证作用越突出,其珍贵程度相对提高,同类物的存量与遗留物的价值呈反比。绝对少的文物,其价值几乎得到绝对的认同,如唯一的某物。存量问题揭示了文物价值研究的客观矛盾,遗留物总是少数,文物研究总有存量问题;我们在认定文物时,就意味着已经失去了足够多的见证物;文物研究总是缺乏足够多的信息,所以,要使少量的见证物发挥最大信息见证作用;文物存量越少,我们可供比照和印证的同类信息越少,其真实性越难确定;作业二(计15分)题目:比较文物存量与一般产品的库存,列出各种异同。要求:1、分小组讨论并撰写书面报告;2、每组推选代表汇报,全班交流和评议,小组成绩即小组成员成绩;3、书面报告两周以后上课时交,评议时间与要求另行布置。4、写在A4大小的纸张上,打印更好,下下周上课时交。提示:产品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原理:文化、需求、生产、产品;产品生产过程中因需要而出现的库存;文物的存量是否属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第六讲、文物的材质材料是文物价值评价的要素之一。要理解材料、原料、原材料、劳动对象、天然资源、加工、人工合成等概念。材料可以独立显示价值,或加工成物品而显示更多的价值。具体物品使用的材料,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具有特定的加工和制造信息。材料评价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材料的稀有性和质地的特殊性。第一节、稀有的材料材料的“稀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来源产量少;(2)得到机会少。1、产量的“稀有”特别稀有的原材料本身就具备了“珍贵”的潜质。某类材料总量的“稀少”,实质上意味着品种的特殊性;有些属于资源总量稀少的材料,资源枯竭以后,原材料总量有限;有些属于人工获取的原因,停止获取以后,原材料总量有限。储藏总量少,现有存量少的资源及其人工材料,最具备珍贵性,反之,不具备珍贵性;储藏总量多,现有存量少的资源及其人工材料,也具备珍贵性;材料本身可以属于遗产。当它们失去了产生或加工条件以后,这类材料就会趋向消亡,幸存者就会成为稀有物,它们见证了自然界或人类文化曾经有过的生存环境。珍贵的稀有材料与其它价值结合的遗产,价值相对更大,具有“稀世珍品”的潜质。材料使用的不断变化和更替是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2、难得的材料除了储藏量因素以外,凡是人们难得的材料,都可以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这类材料不是遗物,但它们对自然界或人类文化有特殊的见证作用。从信息意义上讲,见证价值是以我们的得到证据的难度来衡量的。第二节、材质的选用质地是不同材料具有的纹理、结构特质的总和,如软硬、轻重等。1、常规的材质要求材料有性能的特征,如硬度、可展性等。人们利用材性加工物品,如牢固、加工等。这是常规的选材标准,社会化产品往往是这些标准平衡的产物。2、特殊的材质要求人们往往不按常规的标准选材。这往往是表现出特殊的制造动机,用特殊材料制造的物品,往往比同类常规材料制造的物品的价值大。珍贵的材料,用于制造珍贵的东西,珍贵的东西,用于重要的事情或人物。珍贵材料制造的物品,往往具有复合的价值。第七讲、文物的完整性这是文物的价值判断标准之一,属于文物的品质问题。文物讲究完整,也就是常说的器形完整,收藏界俗称“品相”。第一节、完整的价值观文物的完整性,有两层次含义:一是指物件的完好程度,一是指某种信息的完整性。两种含义相互依赖,完整性的类型界限难以确定。第二节、物的完好程对文物完好程度的认识,有两种标准,一是绝对的标准。一是相对的标准。1、绝对的标准逻辑上,这是以“现状比原状”,以“原创时的物”为标准,衡量“经历了一定时间或使用过程的这个文物”,以“自比”的标准追求完整。“自比”的意义在于发现物品现有使用功能的完整性,文物研究需要知道“原状”。这是理想的标准,因为文物实际上总有损坏;文物收藏总排斥“有损”,残器总让人遗憾。2、相对的标准现实上,文物的完整是相对于现存同类物而言,即以“自身比其它”。这里指的是文物的“完好程度”。这种“完好程度”不排斥“有损”,追求的是“更完整”。3、物品完好的表现器形的完好程度主要表现在结构构件、装饰构件、纹饰和色彩等几个层次。它们的缺陷对文物价值的影响程度不同;缺纹饰或色彩,可不影响使用或造型;缺装饰构件,可不影响使用;缺结构构件,可能影响存在。第三节、信息的完整性1、物品完好程度与信息价值的关系当文物的价值就是原创物的价值时,我们要关注物的完好程度,如旧石器;当文物的价值并不等于原创物价值时,器形未必与价值对应,应注意使用变化的信息。文物不一定是原物,经历了使用过程的物品都会有变化,应该承认文物的不完整;变化就是不完整,变化的痕迹、物品的残损可能是重要的信息。器形残损而图案完整的器物,未必没有价值;遗址遗迹是最不完整的一类文物,正因其不完整,才构成了特殊的价值;物的损坏程度并不一定与价值破坏成正比。2、从价值特征看信息的完整性文物的价值构成很复杂,但总有其价值特征。文物的价值特征决定了它的信息种类,我们要关注这类信息的完整性。完整的信息有时有一系列物品构成。第四节、文物修复中的完整性问题1、判断残缺文物的残缺,先要看其性质,再看程度。若其特征信息未损,这是物的损坏;若其特征信息受损,这就破坏文物价值。2、修复完整修缮文物,主要是为了达到其完整性的要求。修复要以信息保护为前提,要注意特征价值的完整;器形修复,要防止信息减少甚至价值破坏。遗址遗存的复原应特别谨慎。第八讲、文物的真实性文物的真实性是文物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文物的真实性是收藏和鉴赏的基本依据。第一节、真实性的意义文物的真实性包括了物的真实与价值判断两方面,两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首先,文物的真实性是客观的,它指“原物”的真实,包括时间、空间、形状、材料等各方面真实。其次,文物的真实性是相对的,它相对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程度,我们的认识方法、手段和价值观。只有被确定为是真实的东西,我们才会在乎其价值;只有被以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才会在乎其真实。第二节、真实性的鉴定文物的真实性是需要鉴定的。鉴定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