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VS洋节热_第1页
国学热VS洋节热_第2页
国学热VS洋节热_第3页
国学热VS洋节热_第4页
国学热VS洋节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热VS洋节热”考场作文导写一、作文真题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小姑娘武亦姝最近成了网络名人,在2月7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决赛中,她以最高成绩摘得桂冠。她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大赛评委的赞誉,更被网友夸赞为“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摘自《中国文化报》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表明我们社会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被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摘自《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白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信息。

二、思路点拨该文题属于典型的“思辨型题目”,材料触及当代中国的热门话题——中西文化比较,要求学生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国学热、洋节热的现象发表见解。文题贴近现实且非常接地气,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探讨此话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契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倡导文化批判精神的新课标写作理念。该文题提供的两则材料内涵相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它不同于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的材料,其最大的特点是“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非一般议论文那样“缘事发挥、谈古说今、类比对照”。在审题时,应注意考题中的提示语:“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材料列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对两种现象进行辩证地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接着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挖掘问题的根源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结构上看,这类论述性文章一般可以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模式: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充分论证,分析原因;然后挖掘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三、立意分析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注重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只有对材料的内涵深入挖掘,才能发掘出材料的本质,才能立意深邃。就此材料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思考:继承国学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自然责无旁贷。然而,唐诗宋词等国学再好,也不可能替代现代化建设。而圣诞节等洋节是西方文化的表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它被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热捧似乎也无可厚非。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国学热”与“洋节热”,两者亦有优缺点,不能厚此薄彼。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类立意: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类立意:

1、一类立意:分析传统与时尚、国学与西方文化等辩证关系。如:让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生活;洋为中用,改造文化传统;在坚持国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国学与西方文化兼容,传统与时尚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等。2、二类立意:只片面强调传统、国学或时尚、西化等重要性。如:弘扬文化传统,反对追求时尚;时代在发展,时尚是必然;月亮不是西方圆,文化还是国学好;坚守国学是故步自封,大胆西化是与时俱进等等。3、三类立意:只就事论事评论武亦姝或圣诞节。如:武亦姝用唐诗宋词点亮了人生;背诵唐诗宋词可增进文化修养;背唐诗宋词不能让中国现代化;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过圣诞无可非议;圣诞节是西方人节日,中国人过圣诞是崇洋媚外等等。4、四类立意:脱离材料内容范围写作或由材料片言只语引申写作。【考场一类文】

何当共剪西窗烛千年以前,李商隐低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问语,一声叹息,亲人相见总是山长水阔,杳杳无期。而我们所希冀的东西文化兼容并包的时刻也总是太远。诚然,我们是看到了国人的努力,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将“国学”诗歌的种子播撒在许多少年的心田上。而同时,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也总是悄无声息地渗入我们的生活。但可惜的是,“国学热”就像黄河,浩浩汤汤,却不知其下游是否一如既往地清明澄澈?而“洋节热”恰似三江,流过边陲而终不被视为正统,不知何时,才能化为长江?更不知两者何时才能交融汇合于浩瀚的文化大海?我想,我们为什么会在文化融合上看到如此巨大的反差?究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思想未跟上我们的步伐。我们渴望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却又担心丢失了国学根本,就像在那邯郸学步的寿陵人,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以致最终忘记了如何走路。这是困惑的我们,处在迷茫时代的迷茫。既然如此,何不以古为鉴,消解这份困惑,走出这份迷茫?让我们回首唐代,那是一个气象万千,兼容并包的朝代。那时的中国对异族文化的包容是空前绝后的。当伊斯兰教在欧洲遭到迫害的时候,大唐胸襟开阔地接纳了他们,并说明了自己的见解:“道无常名,圣无常体。”而这样的大唐,在中国文化上更是创造出了一座无可逾越的高峰——唐诗。文化的相融并未使大唐异化而是为它他注入了新的血液。回首唐代,我们明白:只有自身的胸怀开阔,我们才能共剪西窗。再让我们回眸民国,那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按理说,新旧体制的冲击,东西文化的冲击,哪一样都比我们这个时代更令人迷茫。但那却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既有梁启超的推广西医学,亦有钱穆的根植于国学;既有李叔同引入西洋乐器,亦有张大千的国画生涯。也许,他们每个人都很片面,但他们将自己认定的方向做到了最好,做到了极致,成为了后人们难以逾越的一座座文化巅峰。回眸民国,我们知道:只有个人的切实行动,我们才能共剪西窗。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要像唐代一般胸襟开阔,让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我们也要如民国一般,通过每个人的切实努力,找到汇聚点,成就文化交融的大同。何当共剪西窗烛?在此应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在整体上,开放胸怀;在个人,砥砺前行。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巴山,在西窗外,下一场温情的文化雨,滋润干涸的土地……点评:如果说武亦姝的出色表现“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那么该文满足了我们对考场一类文的些许期待。1.立意上,本文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的“东西文化兼容并包”之观点,较之“片面强调传统、国学或时尚、西化等重要性”等观点,远胜一筹。凭此立意,文章已高屋建瓴,亦为“成品”的出彩奠定了基础。2.结构上,本文起笔援引李商隐的诗句对接“东西文化兼容并包”,匠心独运。接着回扣材料,分析“国学热”和“洋节热”的表征,并用黄河、三江、长江设喻,新颖独特。然后选用“回首唐代”和“回眸民国”两个典例论证如何做到“东西文化兼容并包”这一主体问题,论证充分。最后回扣论点,劝勉呼吁,简洁有力。“引议联结”,运用精当。3.表达上,本文文辞雅致,富有文采。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在此应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在整体上,开放胸怀;在个人,砥砺前行。”句式整齐,意蕴丰富,巧妙地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又如“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巴山,在西窗外,下一场温情的文化雨,滋润干涸的土地……”文辞雅致,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考场二类文】

求新诚可贵,传统价更高自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落下皇榜,明经求仕,八股取材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国学这个话题却历久弥新,依然是求新求变的人们在热情退去之余去品味的一坛老酒。从新文化运动的呼声涨起直到二十世纪,古老的典籍历经从神坛到故纸堆的数次往复,终于在近百年的浮沉之后,又被人们推上了热议话题的榜首。诸子百家的言论,在念惯了数字和外语单词的现代人口中传诵。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还有人愿意拂去古老线装书上的灰尘,这自是令人欣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们站在文化的岔路口,要想望见中华民族的未来,自是要登上传统文化这座“高楼”的。儒道法墨,唐诗宋词,一部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美学的巨著是文化的高峰,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更重要的是,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体内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在传统文化的高山上,我们是不会水土不服的。我们像一棵扎根的松树,面对西洋文化的“西风”劲吹,我们只有立足于传统,才能放眼于未来,既与时俱进又不数典忘祖,在时代巨变的“天涯路”上找到自己的航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传统文化之美,亦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和《蒹葭》中的水边伊人,让每一代中华儿女为之倾倒,吸引着几辈学人探求其中的美丽和智慧。美籍华人大提琴大师马友友自幼生长在美国,中文说得并不流畅,但黄皮肤黑眼睛的马老师始终不忘故土,在每一次的签名时,马老师始终庄严地写上三个正楷大字“马友友”。近日,马友友又创作中国音乐乐曲《丝绸之路》,融入笙、箫等中国民乐器,表达了自己对血脉故乡的铭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国学热并不是国学的突然得势,而是国学从未失势。无论是政权的更迭还是外来文化的涌入,学者、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从未断绝,也永远不会断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国学是屹立不倒的,又是低调朴实的。在民族危亡的“百丈冰”下,她“犹有花枝俏”,唤醒人们奋起抵抗的斗志;而当文化百花四处绽放时,她又娇羞地在“从中笑”。“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对国学再发掘的新尝试,无疑是文化复兴的大创举。它将国学从“灯火阑珊处”带出来,带到聚光灯下,让更多的人欣赏她古朴典雅的美丽,感受她跨越千年的智慧。国学热是国人在“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迷茫之时清醒头脑,指明方向的良药。我愿时代变迁之时,依然有人顺着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登上国学的高峰。我更愿在钢琴激越恢宏的西洋之风里,黄钟大吕依然有着属于她的那份天籁。

点评:本文标题“求新诚可贵,传统价更高”直接亮出观点,显豁鲜明。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模式:开篇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传统价更高”的观点;主体部分以王国维的三境界进行统领,分别论述了“国学”之作用、“国学”之美以及“国学”之重要性,安排合理;结尾进行呼吁,“我更愿在钢琴激越恢宏的西洋之风里,黄钟大吕依然有着属于她的那份天籁。”简洁有力,且颇具文采。整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这是其优点。然而本文的立意不够深刻,没能透过现象抓住材料的本质,只片面强调了“国学传统”的重要性,这是其“硬伤”。另外,本文在回扣材料方面尚待改进,只在第二、五段两段一笔带过材料,没有做到“论述围绕材料,迁移回到材料”的要求。因此,若能在审题时深入思考,揭示事物内在的辩证关系;表达上有基于材料的意识,定会成为一篇考场佳作。五、应对策略

考场作文不同于生活随笔,它需要遵循考场写作的特定规则。从立意到选材,从拟题到表达,均需在“规定动作”范围内施展。通过分析以上两篇考场作文,可以发现要想写好考场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研读材料,精准审题。古语说,审题如审贼,讲究“精准”。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更忌一步到位。因为文题中所出现的材料,一般都有命题者的特殊要求,命题者往往通过它们设置审题障碍,借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吃透材料的精神实质,避免偏离所给材料的特殊要求。如何精准审题呢?简言之,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纠缠局部的细节,同时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筛选出观点比较新颖、自己有话可说又服从材料整体的角度来立意。通观以上两则作文材料,命题者侧重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因为崇洋媚外、全盘西化虽不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选项,但墨守陈规、畏葸不前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唐诗宋词等国学再好,也不可能替代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该在坚持国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从而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鉴于此,第一篇《何当共剪西窗烛》所提“东西文化兼容并包”的观点契合材料的含义,当属上乘立意;而第二篇《求新诚可贵,传统价更高》只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失偏颇,正如清代王原祁所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因此其难以出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精巧构思,结构严谨。朱自清先生曾说:“阅读当读纯文学,写作当写报章体。”从某种程度上说,考场作文可谓“报章体”,是用写作来解决“作文材料”所提出的问题的,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同时,考场作文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因此要想自己的作文能打动阅卷老师,除了立意的“高度”外,构思上就要下一番功夫。最简便的构思方法莫过于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无论是“起承转合”、“引议联结”,还是“总分”、“递进”,都要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体》中所说:“写作文字,因所写的材料与要写作的标的不同,就有体制的问题。”材料不同,目的不同,文体应不同,而文体所对应的结构也应不同。就以上这则作文题目而言,最恰当且实用的结构方式莫过于《何当共剪西窗烛》采用的“引议联结”式结构,因为其两则材料的内涵相反,在构思时需要把两者的优点融合起来立意。若单独强调某一方面(当然这不是最佳立意),那么《求新诚可贵,传统价更高》采用的“总分总”式结构乃最佳选择。3.文采斐然,铸就华章。文采斐然,即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这无疑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个人丰厚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阅卷老师愉快阅卷的基本保障。千篇一律的文章只会让阅卷老师倦怠,但语言优美,文采飞扬的句子会使你的文章从千万篇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高分。如何让作文语言灵动起来,从而吸引阅卷老师呢?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首先用词要贴切。就是要求我们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把所阐发的事理表现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要想达到用词贴切的效果,一靠考生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巧记一些好词好句;二靠推敲锤炼,对意义相近的若干词语进行比较和挑选。只有平时做到了这两点,才有可能在考场上运筹帷幄。如《何当共剪西窗烛》一文中:“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要像唐代一般胸襟开阔,让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我们也要如民国一般,通过每个人的切实努力,找到汇聚点,成就文化交融的大同。”该句中“汇聚点”“成就”“大同”等词语运用贴切,准确地写出了如何做到“东西文化兼容并包”。其次句式要灵活。就是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句式。一篇文章,一段话,选择句式,要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变换,综合使用,这样才能使语段更为和谐流畅,从而达到文采斐然。如《求新诚可贵,传统价更高》一文中:“我们站在文化的岔路口,要想望见中华民族的未来,自是要登上传统文化这座‘高楼’的。儒道法墨,唐诗宋词,一部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美学的巨著是文化的高峰,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该片段整句和散句结合,形式参差变化,给人以视觉、节奏的美感。最后要巧用修辞。《考试说明》中就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如比喻、排比、借代等八种修辞手法。巧用修辞,可以达到感情充沛、气势宏伟、结构清晰的效果。如《何当共剪西窗烛》一文中“但可惜的是,‘国学热’就像黄河,浩浩汤汤,却不知其下游是否一如既往地清明澄澈?而‘洋节热’恰似三江,流过边陲而终不被视为正统,不知何时,才能化为长江?更不知两者何时才能交融汇合于浩瀚的文化大海?”三个反问,三层设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国学热”与“洋节热”的关系,层层推进,并且强化了观点,让人不得不佩服考生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佳作欣赏

理性对待文明碰撞

“国学热”与“洋节热”的相互对立,说到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有碰撞就会有摩擦和融合。“国学热”让我们认识、了解了传统文化,“洋节热”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文明。面对从未中断的文化交流,我们应当理性对待文明的碰撞。(开篇点题,快速入题,点明了中心论点)

纵观中外古今历史,文明的碰撞总是伴随着血腥与杀戮,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与历史的进步。而在如今的这个和平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的文化碰撞,不要让保护传统成为我们固步自封的狭隘理由,不要让学习西方成为我们崇洋媚外的堂皇借口。文明的碰撞势必会带来摩擦,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机遇和可能。古有“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今有“一带一路”“亚投行”。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就日益结合为一个整体,世界文明的交流也在逐渐深入。中国古人披荆斩棘开辟了通往世界的道路,如今的中国也在积极寻求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秩序。这其中,必然有文明的交融,“洋节热”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我们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理性认识和对待。在中国,“洋节热”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