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会计学1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2引言社会保障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福利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商品经济越发达,它就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形式,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保障是由政府在社会范围内组织实施的,因而不同于劳动者就业单位自己为职工举办的经济保障计划;第二,社会保障的受益人为公民中遇到生、老、病、残、失业等事故而亟待获得物质帮助者,这种受益的选择性,是社会保障区别于政府举办的、旨在使公民普遍受益的一般公共福利事业的重要标志。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处于核心地位,社会救济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被视为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社会优抚起着安定特定阶层生活的功能。第1页/共74页2引言第1页/共74页3理论基础社会保障支出中对劳动供给产生影响第2页/共74页3理论基础第2页/共74页4社会保障支出对储蓄的影响
生命周期模型第3页/共74页4社会保障支出对储蓄的影响生命周期模型第3页/共74页5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社会保障由强制性的退休储蓄项目、保险项目和再分配项目组成。从储蓄这个角度来说,公平性表示人们得到的利益与他们的付出应该相对应。政府为推行社会养老保险计划而开征的税收,具有一种“强迫储蓄”的功能。人们在年轻时被迫进行的储蓄,如果能在年老退休后,可以以养老保险金的形式全部收回,那么,其结果则是公平的;反之,则不公平。从保险项目来看,保险项目有可能使一些人得到的利益比他们的付出要多。如果人们的退休年龄、寿命是一致的,那么其结果就较为公平。如果人们的寿命、退休年龄不一致,那么寿命长的人或早退休的人得到的利益有可能比他们的付出要多。这里所说的公平表示人们的付出与其获得的平均收益相对应。如果从再分配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公平意味着一部分财富要转移给福利少的人,穷人得到的利益将比他们付出的多。即如果养老保险能有效地缩小人们退休后的贫富悬殊的差距,那么其结果则是公平的;反之,则不公平。第4页/共74页5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公平的影响第4页/共74页66.4.1.社会救助计划6.4.2.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6.4.3.社会保险支出第5页/共74页66.4.1.社会救助计划第5页/共74页76.4.1.社会救助计划6.4.1.1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6.4.1.2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项目6.4.1.3农村反贫困计划6.4.1.4城市反贫困计划6.4.1.5救济救灾计划第6页/共74页76.4.1.社会救助计划6.4.1.1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81.1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贫困的衡量贫困线(povertyline)一般以收入或消费支出为标准确定,那些收入水平低于收入标准,或者消费水平低于消费支出标准的人被界定为“穷人”。每年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调整,且取决于家庭规模。贫困率(povertyrate)指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常被用以衡量一国收入分配状况。第7页/共74页81.1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贫困的衡量第7页/共74页9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状况:表9-1中国标准(约0.66美元/天)国际标准(1美元/天)第8页/共74页9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状况:表9-1第8页/共74页10表9-1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年
份
中国政府估计
国际标准(1美元/天)
贫困线(元/年·人)
农村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率
乡村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率
1978
100
25000
30.7%
—
—
1985
200
12500
14.8%
—
—
1990
300
8500
9.5%
28000
31.3%
1995
530
6500
7.1%
20000
21.8%
1998
635
4210
4.6%
10600
11.5%
2000
625
3412
3.7%
—
—
2002
627
2820
3.0%
—
—
第9页/共74页10表9-1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年份中国政府11中国城镇贫困人口规模按亚行专家组(2001)估计采用人均收入贫困指标,1998年城镇贫困人口1470万,贫困率为4.73%;采用人均支出贫困指标,1998年城镇贫困人口3707万,贫困率为11.87%。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人口估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为2140.3万。第10页/共74页11中国城镇贫困人口规模第10页/共74页12中国贫困人口规模按国际贫困线标准——1美元/天·人,贫困人口总量约为15000-21000万人;贫困率约在11%-17%之间。第11页/共74页12中国贫困人口规模第11页/共74页131.2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项目农村扶贫资金其中:扶贫贷款发展资金
以工代赈264.50148.5069.0047.00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34.50
传统社会救济支出59.71
自然灾害救济支出47.50
累计额406.21
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2.56%
第12页/共74页131.2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项目农村扶贫资金264.50城141.3农村反贫困计划中国反贫困进程1978-1985年间,主要借助经济增长推进;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农村反贫困计划第13页/共74页141.3农村反贫困计划中国反贫困进程第13页/共74页151986-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支出计划:表9扶贫贷款发展资金以工代赈第14页/共74页151986-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支出计划:表9第14页/16农村扶贫支出计划(1986-2000年)单位:亿元
年份总计扶贫贷款以工代赈发展资金1986422391019874223910198839290101989413011019904630610199163351810199267411610第15页/共74页16农村扶贫支出计划(1986-2000年)单位:亿元17续表1993763530111994974540121995984540131996108554013199715385402819981831005033199925815065432000264.5148.56947合计1313726364223第16页/共74页17续表199376353011199497418扶贫贷款最大的农村扶贫项目;资金投向种植业养殖业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发展进程早期:信贷到户1990年代初期,支持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农户小额信贷:指是由金融机构实施的、以农户的信用为基础、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第17页/共74页18扶贫贷款第17页/共74页19发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资金投向贫困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条件项目。资金使用状况缺乏系统评估;可能存在一系列问题。第18页/共74页19发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第18页/共74页20以工代赈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项目逐渐多样化。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物质基础;为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缓解贫困人口的食物短缺问题。第19页/共74页20以工代赈第19页/共74页212000年后扶贫开发的战略由解决温饱转向缩小差距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财政投入,占财政扶贫资金70%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占财政扶贫资金10%产业化扶贫第20页/共74页212000年后扶贫开发的战略由解决温饱转向缩小差距第20页221.4城市反贫困计划城市贫困问题的大量出现直到1990年代初期,城镇贫困的严重性都远远小于农村;1994年以后,国有部门的大幅缩减,导致大规模的城镇失业问题。第21页/共74页221.4城市反贫困计划城市贫困问题的大量出现第21页/共2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8月,经试点推广之后,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制度正式确立;第22页/共74页2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第22页/共74页24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以收入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采取补差机制给付方式一般采取现金救助方式;有些地区实行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结合的方式。第23页/共74页24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第23页/共74页25表9-4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
(1997-2002)单位:亿元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1.51219.729.654.2112.6第24页/共74页25表9-4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
(1261.5救济救灾计划项目传统救济项目既覆盖城镇也覆盖农村面向真正的穷人“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居民“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或保教自然灾害救济第25页/共74页261.5救济救灾计划项目第25页/共74页271986-2000年间中国政府用于社会救济和救灾的财政支出
第26页/共74页271986-2000年间中国政府用于社会救济和救灾的财政支282.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2.1概述2.2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2.3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2.4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第27页/共74页282.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2.1概述第27页/共74页292.1概述社会救助计划的途径市场途径在农村实施的以项目开发为基础的各种扶贫计划;一般被认为具有“造血”功能,而不只是“输血”功能。转移支付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和救灾救济项目;除现金补助外,还提供实物救助方式。第28页/共74页292.1概述社会救助计划的途径第28页/共74页302.2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差机制等同于对受助者增加的收入以100%税率课税。经济效应分析张三的工作决策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第29页/共74页302.2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差机制第231举例—获得补助前张三的工作决策
张三在这有限的时间长度T内,工作时间用l表示,闲暇时间用L表示,小时工资用w表示,则张三每个月得到的收入m满足等式:
假定:张三的效用最大化公式:第30页/共74页31举例—获得补助前张三的工作决策张32图形表示
图9-2效用最大化时的闲暇和收入选择
结论:张三在E1点实现效用最大化。此时,张三的闲暇时间是OF,收入是OG,工作时间是FT。第31页/共74页32图形表示图9-2效用最大化时的闲暇和收入选33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不工作
假定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每月人均200元则张三的预算约束线的变化为DRP,如右图,但他有两种反映:工作或不工作图9-3在救助制度下选择不工作
不工作时,张三在P点实现效用最大化。第32页/共74页33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不工作假定当地的最34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工作
在救助制度下选择工作
工作时,张三的效用最大化可能在E2点。
比较张三在救助制度的反映,工作或不工作两种情况,可以得出结论:救助制度可能对工作激励产生负面影响
第33页/共74页34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工作在救助制度下选择工35证据表明:救助制度对工作产生负激励。福利依赖问题指社会救助改变某些人的行为习惯,使之养成以获得补助为生。第34页/共74页35证据表明:救助制度对工作产生负激励。第34页/共74页362.3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负所得税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基本设想:低于贫困线的人可获得现金补助,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须缴税。第35页/共74页362.3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负所得税第35页/共74页37负所得税的基本原理在收入达到B元之前,个人收入是免税的,此后以税率t对个人收入课税,即B为起征点。图9-5第36页/共74页37负所得税的基本原理第36页/共74页38负所得税方案图9-5负所得税方案
负所得税方案的实质:首先给予个人一次性转移支付或基本补助金,然后对个人的其他所有收入课税。而从净税额看,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第37页/共74页38负所得税方案图9-5负所得税方案负所得税方案的实质:39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同,在负所得税方案下,受助者得到的补助只减少其劳动所得税的一部分而不是100%。负所得税方案下的劳动供给决策:图9-6第38页/共74页39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第38页/共74页40图9-6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
假定月基本补助额是100元,负所得税方案对增加的劳动所得课以20%的税收,工资率为5元/小时。图9-6负所得税方案下的劳动供给决策
第39页/共74页40图9-6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假定月基41有关负所得税方案的争议赞成的声音与实物补助相比,现金补助能够给予低收入者以自由选择购物的空间;该方案将所有人一视同仁地处在一个保护伞下,保证所有人都获得基本的收入保障。不赞成的声音实施该方案的成本高昂:它意味着税率的大幅提高,对劳动供给产生严重的负激励。第40页/共74页41有关负所得税方案的争议第40页/共74页422.4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食品券(foodstamp)一种凭证,获得该凭证的低收入者有权借助该凭证每月购买一定数量的食物。一种实物转移形式。第41页/共74页422.4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食品券(foodstamp)43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与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相同:图9-7(a);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图9-7(b)。第42页/共74页43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第42页/共74页44图9-7(a):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向低收入者的实物转移是一种提供固定数量实物的补贴计划。对接受实物转移的多数穷人来说,实物转移相当于现金补贴。结果导致预算约束线AI变为。实物转移与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相同
均衡点由E1变为E2,结论:实物转移和现金补贴对张三消费决策的影响是一致的
第43页/共74页44图9-7(a):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向低收入者的实45
图9-7(b):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实物转移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
实物转移无法体现现金补助的全部效用,如E3,结论:实物转移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第44页/共74页45图9-7(b):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463.社会保险支出3.1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3.2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3.3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3.4养老金的给付3.5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问题3.6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3.7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3.8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第45页/共74页463.社会保险支出3.1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第45页/共7473.1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由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得到补偿。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一种制度。
第46页/共74页473.1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第46页/共48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农村居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覆盖多数城镇劳动者。我国城镇社会保险项目:表9-5第47页/共74页48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第47页/共74页49表9-5我国城镇社会保险项目(2002年)
项目
基金支出(亿元)
养老保险
2842.9
医疗保险
409.4
失业保险
186.6
工伤保险
19.9
生育保险
12.8
累计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15.8%
资料来源:劳动和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2003);项怀诚(2003)
第48页/共74页49表9-5我国城镇社会保险项目(2002年)项目50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共同特征参加的强制性;它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保险制度。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劳动者,都必须参加。受益资格和受益水平部分取决于职工以往的缴款;只有在某些可确认的事件,如失业、疾病和退休等发生时才能获得给付。领取福利时无须接受收入状况调查。第49页/共74页50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共同特征第49页/共74页513.2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特征可分性:保险面向个人提供;排他性:先尽交费义务,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该服务;竞争性:增加一个人的保险会带来额外的成本。第50页/共74页513.2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特征第5052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弥补保险市场的市场残缺问题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贫困保险不存在;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特别长寿者工作期间的积累可能不足以维持晚年生活;因意外事故而导致的提前退休问题令个人福利状况大大下降社会保险是优值品个人缺乏远见,政府介入体现父爱主义(paternalism)观念相对于商业保险的其他优势节约交易成本更有利于分散风险可以实行指数化,以抵御物价上涨风险第51页/共74页52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第51页/共74页533.3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养老保险的含义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即认定其进入老年,解除其劳动义务。而在劳动者进入老年后由社会给予工资补偿的制度。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项目。第52页/共74页533.3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养老保险的含义第52页54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第53页/共74页54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第53页/共74页55现收现付制
原理
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具体做法如图:图9-8现收现付制第54页/共74页55现收现付制原理现收现付制(pay-as56完全积累制
原理
完全积累制(fullyfunded)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具体做法如图:图9-9完全积累制第55页/共74页56完全积累制原理完全积累制(fully57部分积累制
原理
部分积累制(partiallyfunded)在通过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需要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储备以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是一种结合了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的筹资方式。第56页/共74页57部分积累制原理部分积累制(partially58养老金的筹集形式社会统筹政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集资金,记入专门的社会统筹账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职工的养老开支。在这一形式下,养老金的给付水平通常事先确定。现收现付制一般采取社会统筹形式。个人账户由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强制储蓄,账户基金属个人所有。完全积累制一般采用个人账户形式。第57页/共74页58养老金的筹集形式第57页/共74页593.4养老金的给付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给付水平给付条件指数调节机制第58页/共74页593.4养老金的给付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第58页/共74页60给付水平影响因素依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确定;具体保障目标;其他保障形式的发展程度等因素。衡量指标之一:总替代率第59页/共74页60给付水平第59页/共74页61给付条件参加养老保险计划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第60页/共74页61给付条件第60页/共74页62指数调节机制旨在应对通货膨胀和收入波动;较为松动的指数调节,会使保险费用急剧膨胀。第61页/共74页62指数调节机制第61页/共74页633.5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问题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国家强制实施实行部分积累制第二层次:企业年金国家政策扶持用人单位自行实施第三层次: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税收优惠自愿性第62页/共74页633.5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问题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64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筹集在职职工的缴费率为8%,企业缴费率为20%,合计缴费率为28%。纳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为职工本人缴费工资的11%,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的3%从企业缴费中划入。第63页/共74页64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筹集第63页/共74页65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给付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累计额除以120。第64页/共74页65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给付第64页/共74页66亟需解决的问题隐性债务:关键问题“空账”资金来源国有股减持或土地批租收入从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开征社会保障税或提高税率发行债券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可行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第65页/共74页66亟需解决的问题第65页/共74页673.6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对储蓄的影响负效应:财产替代效应正效应退休效应遗产效应由于三种效应作用方向不同,仅靠理论无法弄清养老保险如何影响储蓄,这有赖于经验分析。第66页/共74页673.6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对储蓄的影响第66页/共74页68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影响途径负效应:征税(或缴费)→收入减少→降低当期消费→抑制劳动供给正效应:征税(或缴费)→收入减少→增加劳动供给,以使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影响程度与筹资模式和给付结构密切相关第67页/共74页68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第67页/共74页69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个人收入再分配完全积累制:效应明显现收现付制:效应较间接代际间收入再分配现收现付制同代间收入再分配体现为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第68页/共74页69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第68页/共74页703.7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医疗保险的含义指劳动者在患病后,由政府给予假期和收入补偿,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
第69页/共74页703.7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医疗保险的含义第69页/共771医疗保险引致的效率损失产生原因: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导致效率损失图9-10道德风险导致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过量第70页/共74页71医疗保险引致的效率损失第70页/共74页72道德风险问题导致的后果
图9医疗保险引致的效率损失
结论:医疗保险的引入导致了效率损失,其数量可以用左图的三角形EAE'的面积来衡量第71页/共74页72道德风险问题导致的后果图9医疗保险引致的效率损失733.8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失业保险的含义指政府和社会对那些由于非本人原因而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给予物质补偿的制度。第72页/共74页733.8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失业保险的含义第72页/共774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道德风险问题使失业者比在没有保险时花更多的时间找工作;使部分失业者倾向于在失业概率很大的行业中就业。
失业保险增加失业持续期未必是坏事失业者花更多时间找工作,可能有利于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第73页/共74页74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第73页/共74页会计学75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会计学1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76引言社会保障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福利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商品经济越发达,它就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形式,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保障是由政府在社会范围内组织实施的,因而不同于劳动者就业单位自己为职工举办的经济保障计划;第二,社会保障的受益人为公民中遇到生、老、病、残、失业等事故而亟待获得物质帮助者,这种受益的选择性,是社会保障区别于政府举办的、旨在使公民普遍受益的一般公共福利事业的重要标志。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处于核心地位,社会救济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被视为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社会优抚起着安定特定阶层生活的功能。第1页/共74页2引言第1页/共74页77理论基础社会保障支出中对劳动供给产生影响第2页/共74页3理论基础第2页/共74页78社会保障支出对储蓄的影响
生命周期模型第3页/共74页4社会保障支出对储蓄的影响生命周期模型第3页/共74页79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社会保障由强制性的退休储蓄项目、保险项目和再分配项目组成。从储蓄这个角度来说,公平性表示人们得到的利益与他们的付出应该相对应。政府为推行社会养老保险计划而开征的税收,具有一种“强迫储蓄”的功能。人们在年轻时被迫进行的储蓄,如果能在年老退休后,可以以养老保险金的形式全部收回,那么,其结果则是公平的;反之,则不公平。从保险项目来看,保险项目有可能使一些人得到的利益比他们的付出要多。如果人们的退休年龄、寿命是一致的,那么其结果就较为公平。如果人们的寿命、退休年龄不一致,那么寿命长的人或早退休的人得到的利益有可能比他们的付出要多。这里所说的公平表示人们的付出与其获得的平均收益相对应。如果从再分配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公平意味着一部分财富要转移给福利少的人,穷人得到的利益将比他们付出的多。即如果养老保险能有效地缩小人们退休后的贫富悬殊的差距,那么其结果则是公平的;反之,则不公平。第4页/共74页5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公平的影响第4页/共74页806.4.1.社会救助计划6.4.2.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6.4.3.社会保险支出第5页/共74页66.4.1.社会救助计划第5页/共74页816.4.1.社会救助计划6.4.1.1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6.4.1.2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项目6.4.1.3农村反贫困计划6.4.1.4城市反贫困计划6.4.1.5救济救灾计划第6页/共74页76.4.1.社会救助计划6.4.1.1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821.1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贫困的衡量贫困线(povertyline)一般以收入或消费支出为标准确定,那些收入水平低于收入标准,或者消费水平低于消费支出标准的人被界定为“穷人”。每年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调整,且取决于家庭规模。贫困率(povertyrate)指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常被用以衡量一国收入分配状况。第7页/共74页81.1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贫困的衡量第7页/共74页83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状况:表9-1中国标准(约0.66美元/天)国际标准(1美元/天)第8页/共74页9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状况:表9-1第8页/共74页84表9-1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年
份
中国政府估计
国际标准(1美元/天)
贫困线(元/年·人)
农村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率
乡村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率
1978
100
25000
30.7%
—
—
1985
200
12500
14.8%
—
—
1990
300
8500
9.5%
28000
31.3%
1995
530
6500
7.1%
20000
21.8%
1998
635
4210
4.6%
10600
11.5%
2000
625
3412
3.7%
—
—
2002
627
2820
3.0%
—
—
第9页/共74页10表9-1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年份中国政府85中国城镇贫困人口规模按亚行专家组(2001)估计采用人均收入贫困指标,1998年城镇贫困人口1470万,贫困率为4.73%;采用人均支出贫困指标,1998年城镇贫困人口3707万,贫困率为11.87%。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人口估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为2140.3万。第10页/共74页11中国城镇贫困人口规模第10页/共74页86中国贫困人口规模按国际贫困线标准——1美元/天·人,贫困人口总量约为15000-21000万人;贫困率约在11%-17%之间。第11页/共74页12中国贫困人口规模第11页/共74页871.2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项目农村扶贫资金其中:扶贫贷款发展资金
以工代赈264.50148.5069.0047.00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34.50
传统社会救济支出59.71
自然灾害救济支出47.50
累计额406.21
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2.56%
第12页/共74页131.2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项目农村扶贫资金264.50城881.3农村反贫困计划中国反贫困进程1978-1985年间,主要借助经济增长推进;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农村反贫困计划第13页/共74页141.3农村反贫困计划中国反贫困进程第13页/共74页891986-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支出计划:表9扶贫贷款发展资金以工代赈第14页/共74页151986-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支出计划:表9第14页/90农村扶贫支出计划(1986-2000年)单位:亿元
年份总计扶贫贷款以工代赈发展资金1986422391019874223910198839290101989413011019904630610199163351810199267411610第15页/共74页16农村扶贫支出计划(1986-2000年)单位:亿元91续表1993763530111994974540121995984540131996108554013199715385402819981831005033199925815065432000264.5148.56947合计1313726364223第16页/共74页17续表199376353011199497492扶贫贷款最大的农村扶贫项目;资金投向种植业养殖业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发展进程早期:信贷到户1990年代初期,支持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农户小额信贷:指是由金融机构实施的、以农户的信用为基础、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第17页/共74页18扶贫贷款第17页/共74页93发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资金投向贫困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条件项目。资金使用状况缺乏系统评估;可能存在一系列问题。第18页/共74页19发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第18页/共74页94以工代赈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项目逐渐多样化。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物质基础;为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缓解贫困人口的食物短缺问题。第19页/共74页20以工代赈第19页/共74页952000年后扶贫开发的战略由解决温饱转向缩小差距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财政投入,占财政扶贫资金70%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占财政扶贫资金10%产业化扶贫第20页/共74页212000年后扶贫开发的战略由解决温饱转向缩小差距第20页961.4城市反贫困计划城市贫困问题的大量出现直到1990年代初期,城镇贫困的严重性都远远小于农村;1994年以后,国有部门的大幅缩减,导致大规模的城镇失业问题。第21页/共74页221.4城市反贫困计划城市贫困问题的大量出现第21页/共9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8月,经试点推广之后,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制度正式确立;第22页/共74页2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第22页/共74页98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以收入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采取补差机制给付方式一般采取现金救助方式;有些地区实行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结合的方式。第23页/共74页24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第23页/共74页99表9-4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
(1997-2002)单位:亿元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1.51219.729.654.2112.6第24页/共74页25表9-4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
(11001.5救济救灾计划项目传统救济项目既覆盖城镇也覆盖农村面向真正的穷人“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居民“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或保教自然灾害救济第25页/共74页261.5救济救灾计划项目第25页/共74页1011986-2000年间中国政府用于社会救济和救灾的财政支出
第26页/共74页271986-2000年间中国政府用于社会救济和救灾的财政支1022.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2.1概述2.2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2.3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2.4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第27页/共74页282.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2.1概述第27页/共74页1032.1概述社会救助计划的途径市场途径在农村实施的以项目开发为基础的各种扶贫计划;一般被认为具有“造血”功能,而不只是“输血”功能。转移支付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和救灾救济项目;除现金补助外,还提供实物救助方式。第28页/共74页292.1概述社会救助计划的途径第28页/共74页1042.2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差机制等同于对受助者增加的收入以100%税率课税。经济效应分析张三的工作决策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第29页/共74页302.2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差机制第2105举例—获得补助前张三的工作决策
张三在这有限的时间长度T内,工作时间用l表示,闲暇时间用L表示,小时工资用w表示,则张三每个月得到的收入m满足等式:
假定:张三的效用最大化公式:第30页/共74页31举例—获得补助前张三的工作决策张106图形表示
图9-2效用最大化时的闲暇和收入选择
结论:张三在E1点实现效用最大化。此时,张三的闲暇时间是OF,收入是OG,工作时间是FT。第31页/共74页32图形表示图9-2效用最大化时的闲暇和收入选107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不工作
假定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每月人均200元则张三的预算约束线的变化为DRP,如右图,但他有两种反映:工作或不工作图9-3在救助制度下选择不工作
不工作时,张三在P点实现效用最大化。第32页/共74页33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不工作假定当地的最108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工作
在救助制度下选择工作
工作时,张三的效用最大化可能在E2点。
比较张三在救助制度的反映,工作或不工作两种情况,可以得出结论:救助制度可能对工作激励产生负面影响
第33页/共74页34获得救助后张三的工作决策:选择工作在救助制度下选择工109证据表明:救助制度对工作产生负激励。福利依赖问题指社会救助改变某些人的行为习惯,使之养成以获得补助为生。第34页/共74页35证据表明:救助制度对工作产生负激励。第34页/共74页1102.3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负所得税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基本设想:低于贫困线的人可获得现金补助,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须缴税。第35页/共74页362.3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负所得税第35页/共74页111负所得税的基本原理在收入达到B元之前,个人收入是免税的,此后以税率t对个人收入课税,即B为起征点。图9-5第36页/共74页37负所得税的基本原理第36页/共74页112负所得税方案图9-5负所得税方案
负所得税方案的实质:首先给予个人一次性转移支付或基本补助金,然后对个人的其他所有收入课税。而从净税额看,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第37页/共74页38负所得税方案图9-5负所得税方案负所得税方案的实质:113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同,在负所得税方案下,受助者得到的补助只减少其劳动所得税的一部分而不是100%。负所得税方案下的劳动供给决策:图9-6第38页/共74页39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第38页/共74页114图9-6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
假定月基本补助额是100元,负所得税方案对增加的劳动所得课以20%的税收,工资率为5元/小时。图9-6负所得税方案下的劳动供给决策
第39页/共74页40图9-6负所得税方案的劳动供给效应假定月基115有关负所得税方案的争议赞成的声音与实物补助相比,现金补助能够给予低收入者以自由选择购物的空间;该方案将所有人一视同仁地处在一个保护伞下,保证所有人都获得基本的收入保障。不赞成的声音实施该方案的成本高昂:它意味着税率的大幅提高,对劳动供给产生严重的负激励。第40页/共74页41有关负所得税方案的争议第40页/共74页1162.4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食品券(foodstamp)一种凭证,获得该凭证的低收入者有权借助该凭证每月购买一定数量的食物。一种实物转移形式。第41页/共74页422.4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食品券(foodstamp)117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与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相同:图9-7(a);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图9-7(b)。第42页/共74页43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第42页/共74页118图9-7(a):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向低收入者的实物转移是一种提供固定数量实物的补贴计划。对接受实物转移的多数穷人来说,实物转移相当于现金补贴。结果导致预算约束线AI变为。实物转移与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相同
均衡点由E1变为E2,结论:实物转移和现金补贴对张三消费决策的影响是一致的
第43页/共74页44图9-7(a):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向低收入者的实119
图9-7(b):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实物转移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
实物转移无法体现现金补助的全部效用,如E3,结论:实物转移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第44页/共74页45图9-7(b):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1203.社会保险支出3.1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3.2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3.3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3.4养老金的给付3.5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问题3.6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3.7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3.8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第45页/共74页463.社会保险支出3.1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第45页/共71213.1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由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得到补偿。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一种制度。
第46页/共74页473.1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第46页/共122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农村居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覆盖多数城镇劳动者。我国城镇社会保险项目:表9-5第47页/共74页48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第47页/共74页123表9-5我国城镇社会保险项目(2002年)
项目
基金支出(亿元)
养老保险
2842.9
医疗保险
409.4
失业保险
186.6
工伤保险
19.9
生育保险
12.8
累计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15.8%
资料来源:劳动和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2003);项怀诚(2003)
第48页/共74页49表9-5我国城镇社会保险项目(2002年)项目124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共同特征参加的强制性;它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保险制度。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劳动者,都必须参加。受益资格和受益水平部分取决于职工以往的缴款;只有在某些可确认的事件,如失业、疾病和退休等发生时才能获得给付。领取福利时无须接受收入状况调查。第49页/共74页50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共同特征第49页/共74页1253.2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特征可分性:保险面向个人提供;排他性:先尽交费义务,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该服务;竞争性:增加一个人的保险会带来额外的成本。第50页/共74页513.2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特征第50126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弥补保险市场的市场残缺问题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贫困保险不存在;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特别长寿者工作期间的积累可能不足以维持晚年生活;因意外事故而导致的提前退休问题令个人福利状况大大下降社会保险是优值品个人缺乏远见,政府介入体现父爱主义(paternalism)观念相对于商业保险的其他优势节约交易成本更有利于分散风险可以实行指数化,以抵御物价上涨风险第51页/共74页52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第51页/共74页1273.3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养老保险的含义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即认定其进入老年,解除其劳动义务。而在劳动者进入老年后由社会给予工资补偿的制度。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项目。第52页/共74页533.3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养老保险的含义第52页128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第53页/共74页54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第53页/共74页129现收现付制
原理
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具体做法如图:图9-8现收现付制第54页/共74页55现收现付制原理现收现付制(pay-as130完全积累制
原理
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工学院《工程结构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旅游饭店住宿服务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植物稳态营养肥料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硬质材料加工机床及其零件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苏教版数学二下《分米和毫米》教案
- 公共交通电梯安装及后续服务方案
- 高校校园充电桩建设与运维方案
- 2024年医疗机构:食堂管理委托合同
- 农场灌溉设备供货安装方案
- 2024年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合同
- 教师教学述评管理制度
- 建立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安全工作职责和责任
- 安徽省工伤职停工留薪分类目录
- 30题南昌轨道交通集团供电技术类岗位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农贸市场摊位招商方案
- 医疗设备采购 投标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
- 《化学课程思政元素》
- 2024继续教育《医学科研诚信与医学了研究伦理》答案
- 门诊品管圈课件:提高门诊治疗患者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 职业生涯报告六篇
- 作业本印制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