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程师建筑防火知识总结 第一篇_第1页
消防工程师建筑防火知识总结 第一篇_第2页
消防工程师建筑防火知识总结 第一篇_第3页
消防工程师建筑防火知识总结 第一篇_第4页
消防工程师建筑防火知识总结 第一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特别注意: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如: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1.1燃烧条件必要条件可燃物(按所处状态):气、液、固助燃物(氧化剂):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引火源(温度):明火、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链式反应1.2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一、 燃烧发生的瞬间的特点分类L点燃着火」 「化学自燃L自燃-濒y L热自燃爆炸1) 着火:可燃物与空气共存,当达到某一温度,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点燃:使用外部热源使混合气体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着火。又称引燃,强迫着火。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分为热自燃和化学自燃。2)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爆炸也可视为气体或蒸气在瞬间剧烈膨胀的现象。二、 燃烧形态分类1) 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可燃性气体与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预混燃烧可燃气体预先同氧化剂混合后的燃烧。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从管口喷出燃烧,流速过大会脱火,流速过小会回火(灶)2) 液体燃烧液体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蒸发出来的蒸气燃烧。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产生碳烟。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碳烟。某些醚类燃烧时,液体表面伴有明显的沸腾状含有水分、粘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燃烧时,有可能产生沸溢现象和喷溅现象。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3)固体燃烧蒸发燃烧:某些可燃固体在受热时,先熔融蒸发(如: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或升华(如:樟脑、萘)),再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某些可燃固体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称为表面燃烧,这是一种无火焰燃烧。(如:木炭、焦炭、铁、铜)分解燃烧:某些可燃固体在受热时,先发生热分解,再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阴燃(熏烟燃烧):是发生在气固交界面的一种缓慢、低温的无焰燃烧。(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胶乳橡胶)爆炸(动力燃烧):可燃固体或其分解析出的可燃挥发分遇火源所发生的爆炸式燃烧,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燃等。(如:赛璐珞、聚氨酯)燃烧的耦合,同时存在多种形式。 李氏原创记忆:发烟分面包三、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1) 闪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意义:闪点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在消防上的应用: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闪点V28°C的为甲类;闪点A28C至V60C的为乙类;闪点N60C的为丙类。2) 燃点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燃点与闪点的关系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C,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固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自燃点来衡量。3) 自燃点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可燃物种类,自燃点越低,危险性就越大液体、气体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等因素的影响;固体自燃点,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1.3燃烧产物一、 燃烧产物的概念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CO2(气)、H-H2O(液)、S-SO2(气)等;CO、NH3、醇、醛、醚等是不完全燃烧产物。烟主要是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直径一般在10-7至10-4cm之间的极小的碳黑粒子。二、 几类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1)高聚物的燃烧产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CO、CO2、NOx、HX、SO2、COC12(光气)、HCN等,危害性较大。2) 木材的燃烧产物主要元素为碳、氢、氧、氮等元素,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一氧化碳等。木材的燃烧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一是有焰燃烧阶段,二是无焰燃烧阶段。随着炭化深度的增加,裂缝逐渐加宽,结果产生“龟裂”现象。木材燃烧现象。3) 煤的燃烧产物煤主要由C、H、O、N和S等元素组成,主要燃烧产物为CO、CO2、NOx、SO2、H2O。煤的燃烧过程几乎同时存在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4) 金属的燃烧产物挥发金属在空气中容易着火燃烧,熔融成金属液体,沸点一般低于其氧化物的熔点,因此在其表面能够生成固体氧化物,金属蒸气通过多孔的固体氧化物扩散进入空气。挥发金属(如Li、Na、K、Mg、Ca等)不挥发金属因其氧化物的熔点低于金属的沸点,则在燃烧时熔融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从而减缓了金属的氧化。不挥发金属(如Al、Ti、Zr等)铝、钛、锆一一驴太高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1) 烟气的毒性:燃烧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一氧化碳(CO)、氤化氢(HCN)、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2) 烟气的遮光性: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辩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2.1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一、火灾的定义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为六类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火灾分类》GB/T4968-2008A类:固体。木材、棉、毛、麻、纸张等B类液体或可熔化固体。汽油、煤油、沥青、蜡烛等C类:气体。煤气、天然气、甲烷、氢气、乙炔等D类:金属。钾、钠、镁、钛、错、锂等E类:物体带电燃烧。变压器等F类: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动植物油脂等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类别死亡重伤直接财产损失特别重大[30,-)[100,-)[1亿,-)重大[10,29][50,100)[5千万,1亿)较大[3,9][10,50)[1千万,5千万)一般[1,2][0,10)[0,1千万)2.2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32.2%居于首位 第一2.3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一、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传热基础原理消防应用热传导接触传热,连续介质就地传热,各部分之间设有相对位移。【钢结构建筑】防火分区面积控制;绝热材料保护;可燃物与供热管道,排烟管道之间的距离等。热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自然排烟窗的面积和设置高度,对初期火灾的发展期重要作用。【单多525】热辐射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防火间距,罐体的防护冷却等。二、 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一般,500°C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1) 烟气的扩散路线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在火灾初期为0.1〜0.3m/s,在火灾中期为0.5〜0.8m/s。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1〜5m/s。在楼梯间或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产生的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很大,可达6〜8m/s,甚至更大。高层建筑三条路线:第一条,也是最主要的一条是起火房间一一走廊一一楼梯间一一上部各楼层一一室外;第二条是着火房间f室外;第三条是着火房间f相邻上层房间f室外。2)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烟囱效应当建筑物内外的温度不同时,室内外空气的密度随之出现差别,这将引发浮力驱动的流动。如果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则室内空气将发生向上运动,建筑物越高,这种流动越强。竖井是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场合,在竖井中,由于浮力作用产生的气体运动十分显著,通常称这种现象为烟囱效应。在火灾过程中,烟囱效应是造成烟气向上蔓延的主要因素。火风压火风压是指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起火房间内,由于温度上升,气体迅速膨胀,对楼板和四壁形成的压力。火风压的影响主要在起火房间,如果火风压大于进风口的压力,则大量的烟火将通过外墙窗口,由室外向上蔓延;若火风压等于或小于进风口的压力,则烟火便全部从内部蔓延,当它进入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等竖向孔道以后,会大大加强烟囱效应。烟囱效应和火风压不同,它能影响全楼。外界风的作用风的存在可在建筑物的周围产生压力分布,而这种压力分布能够影响建筑物内的烟气流动。建筑物外部的压力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风的速度和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和几何形状等。风的影响往往可以超过其他驱动烟气运动的力(自然和人工)。一般来说,风朝着建筑物吹过来会在建筑物的迎风侧产生较高正压力,这可增强建筑物内的烟气向下风方向的流动。3) 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蔓延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闷顶内蔓延外墙面蔓延三、 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一) 初期增长阶段初期增长阶段从出现明火算起,燃烧的发展大多比较缓慢,可能形成火灾,也可能熄灭。(二) 充分发展阶段当房间内温度达到400〜600°C时,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在限定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即为轰燃。(三)衰减阶段2.4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一破坏燃烧4要素一、 冷却灭火【水、水喷雾、液氮】二、 隔离灭火【泡沫】三、 窒息灭火【水喷雾、CO2、N2】四、 化学抑制灭火(干粉与七氟丙烷)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3.1爆炸的概念及分类一、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具有声响的现象叫做爆炸。爆炸也可视为气体或蒸气在瞬间剧烈膨胀的现象。二、 爆炸的分类厂物理爆炸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造成火灾(蒸汽锅炉、压力容器)爆炸---核爆炸 炸药爆炸(高温高压高能量、冲击波、「 外壳破片的分散)r混合气体一化学爆炸可燃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粉尘爆炸1) 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不改变,可直接或间接产生火灾2) 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能直接造成火灾。3) 核爆炸其中2)化学爆炸炸药爆炸: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绝大多数炸药不需外界供氧,但需要外界点火源引起。可燃气体爆炸: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的爆炸。气体爆炸由于受体积能量密度的制约,爆炸威力相对较小。混合气体爆炸:指可燃气(或液体蒸汽)和助燃性气体的混合物在点火源作用下发生的爆炸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气体单分解爆炸: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物膨胀而引起的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压力和分解热(80kJ/mol)的要求。能使单一气体发生爆炸的最低压力值称为临界压力。可燃粉尘爆炸: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粉尘爆炸的条件:一是粉尘本身是可燃的;二是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且其浓度处于一定的范围;三是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引火源。粉尘爆炸的特点: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可燃气体和粉尘在空气中的最小点火能量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因素影响粉尘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颗粒越细小其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险性越大。粉尘浓度爆炸极限范围环境条件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环境温度和压力升高,爆炸危险性相应增加。可燃气体和惰性气体的含量1、 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的爆炸危险性2、 加入一定量的惰性气体,随着含氧量的下降,爆炸浓度范围会缩小。其他引火源强度和点火方式3.2爆炸极限一、 气体和液体蒸汽的爆炸极限1) 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百分比(%)表示。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同。爆炸下限;爆炸上限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2)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火源能量的影响:火源能量越大,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初始压力的影响: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干燥的CO除外);初始温度的影响:初始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惰性气体的影响:加入惰性气体,爆炸极限范围变窄。原创记忆口诀:温惰能压三正一负一除外二、 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3)表示。通常只考虑粉尘的爆炸下限。预警值是爆炸下限的25%。爆炸下限越低的粉尘,爆炸的危险性越大。此外,爆炸压力、悬浮状态下的粉尘自燃点等也是衡量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三、 爆炸混合物浓度与危险性的关系可燃物质的浓度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最大。3.3爆炸危险源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两者缺一不可。一、 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人机料法少一环1) 物料原因:生产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体和产品大多是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可燃物。2) 作业行为原因:违反操作规程、违章作业,生产和生活用火不慎,判断失误、操作不当,盲目施工等。3) 生产设备原因:设备材料或结构缺陷;由于腐蚀、超温、超压等而致出现破损、失灵、机械强度下降、运转摩擦部件过热等。4) 生产工艺原因:物料的加热方式方法不当;对工艺性火花控制不力;对化学反应型工艺控制不当;对工艺参数的控制失灵。二、 常见爆炸点火源火源类别火源举例机械火源撞击、摩擦热火源高温热表面、日光照射并聚焦电火源电火花、静电火花、雷电化学火源明火、化学反应热、发热自燃三、最小点火能量每一种气体爆炸混合物,都有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爆炸,采用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4.1爆炸品爆炸品系指在外界作用下,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导致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的物品。一、 爆炸品的分类1) 整体爆炸危险:雷管、炸药、火药…2) 迸射危险:火箭、闪光弹、燃烧弹…3) 燃烧并有局部爆炸或迸射危险:速燃导火索、点火管、礼花弹…4) 不呈现重大危险:导火索、手持信号弹、鞭炮…5) 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铵油炸药、铵沥蜡炸药…6) 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质二、 爆炸品的特性及参数1) 爆炸性。化学不稳定性2) 敏感度: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影响敏感度的因素:爆炸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温度、杂质、结晶、密度等。4.2易燃气体温度在20°C、标准大气压时,爆炸下限<13%(体积),或燃烧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的气体。一、 易燃气体的分级I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N12个百分点;II级: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爆炸下限<10%甲类,爆炸下限N10%乙类二、 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1) 易燃易爆性通常比液体、固体易燃,并且燃烧速度快。一般来说,由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比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易燃,燃速快,火焰温度高,着火爆炸危险性大。价键不饱和的易燃气体比相对应价键饱和的火灾危险性大。2) 扩散性比空气轻的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地扩散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能够借风势迅速蔓延和扩展;比空气重的气体泄漏出来时,往往飘浮于地表、沟渠、厂房死角等处,长时间聚集不散,易与空气在局部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3) 可缩性和膨胀性体积不变时,气体压力与温度成正比对应瓶装压缩气体。4) 带电性分子间的相互摩擦,气体中的固体颗粒或液体杂质在与喷嘴产生的摩擦等因素产生静电。影响气体静电荷产生的主要因素是杂质和流速。5) 腐蚀性、毒害性易燃气体火危5,燃爆缩涨带电扩散腐毒害4.3易燃液体闭杯试验闪点<60C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一、 易燃液体的分类易燃液体分为三级(1) 1级:初沸点<35Co(如:汽油、正戊烷、环戊烷、环戊烯、乙醛、丙酮、乙醚、甲胺水溶液、二硫化碳等)(2) 11级:闪点<23C,并且初沸点〉35Co(如:石油醚、石油原油、石脑油、正庚烷及其异构体、辛烷及其异辛烷、苯、粗苯、甲醇、乙醇、噻吩、吡啶、香蕉水、显影液、镜头水、封口胶等。)(3) 111级:23CW闪点W60C,且初沸点〉35Co(如:煤油、磺化煤油、浸在煤油中的金属镧、铷、铈、壬烷及其异构体、癸烷、樟脑油、乳香油、松节油、松香水、癣药水、刹车油、影印油墨、照相用清除液、涂底液、医用碘酒等。)二、 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1) 易燃性:火灾危险的大小,取决于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大小。2) 爆炸性:易燃液体的挥发性越强,爆炸危险就越大。3) 受热膨胀性:储存于密闭容器中的易燃液体受热后,本身体积膨胀的同时蒸气压力增加。4) 流动性:易燃液体的流动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防火堤。5) 带电性:多数易燃液体在灌注、输送、喷流过程中能够产生静电。6) 毒害性:易燃液体大都本身或其蒸气具有毒害性,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易燃液体火危6,燃爆热胀带电流动有毒害4.4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一、易燃固体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1)易燃固体的分类与分级根据燃点的高低,燃烧物质可分为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燃点高于300°C的称为可燃固体,燃点低于300°C的称为易燃固体。易燃固体按其燃点的高低、燃烧速度的快慢、放出气体的毒害性的大小通常还分成甲乙两级。表1-4-4 易燃固体的分级分类级别分类举例一级(甲)燃点低、易燃烧、燃烧迅速和猛烈,并放出有毒气体赤磷及含磷化合物赤磷、三硫化四磷、五硫化二磷等硝基化合物二硝基甲苯、二硝基萘、硝化棉等其他闪光粉、氨基化钠、重氮氨基苯等二级(乙)燃点较高、燃烧较慢、燃烧产物毒性也较小硝基化合物硝基芳烃、二硝基丙烷等易燃金属粉铝粉、镁粉、锰粉等萘及其衍生物萘、甲基萘等碱金属氨基化合物氨基化钠、氨基化钙硝化棉制品硝化纤维漆布、赛璐珞板等其他硫磺、生松香、聚甲醛等丙类燃点V300C天然纤维棉、麻、谷草、纸张等2) 易燃固体包括的范围固态退敏爆炸品指为抑制爆炸性物质的爆炸性能,用水或酒精湿润爆炸性物质,或用其他物质稀释爆炸性物质后,而形成的均匀固态混合物,有时也称湿爆炸品。苦味酸铵、二硝基苯酚盐、硝化淀粉等均属此类。自反应物质即使没有氧气(空气)存在,也容易发生激烈放热分解的热不稳定物质。在无火焰分解情况下,某些可能散发毒性蒸气或其它气体。脂肪族偶氮化合物、芳香族硫代酰肼化合物、亚硝基类化合物和重氮盐类化合物等固体物质3) 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燃点低、易点燃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二、易于自燃的物质1)分类发火物质:指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与空气接触,在不到5min内便会燃烧的物质,包括混合物和溶液(液体和固体)。如白磷、三氯化钛等。自热物质:指发火物质以外的与空气接触便能自己发热的物质,如赛璐珞碎屑、潮湿的棉花等。2)火灾危险性遇空气自燃性:这类物质非常活泼,具有极强的还原性,接触空气后能迅速与空气中的氧化合,产生大量的热,达到其自燃点而着火。如白磷遇湿易燃火灾危险性:硼、锌、锑、铝的烷基化合物类自燃物品,除在空气中能自燃外,遇水或受潮还能分解自燃或爆炸。积热自燃性:硝化纤维胶片、废影片、X光片等,在常温下就能缓慢分解,产生的热量,自动升温,达到其自燃点而引起自燃。三、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1) 分类一是遇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的热量能把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加热到自燃点,如金属钠、碳化钙等;另一种是遇水能发生化学反应,但释放出的热量较少,但当可燃气体一旦接触火源也会立即着火燃烧,如氢化钙、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等。2) 火灾危险性:遇水或遇酸燃烧性:着火时,不能用水及泡沫灭火剂扑救。干沙、干粉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等进行扑救。自燃性:如金属碳化物、硼氢化合物,放置于空气中即具有自燃性;如氢化钾,贮存必须与水及潮气隔离爆炸性,如碳化钙(电石)其他,磷化物除有易燃性外,还有毒性。4.5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一、 氧化性物质1) 氧化性物质的分类氧化性物质按物质形态,可分为固体氧化性物质和液体氧化性物质。根据氧化性能强弱,无机氧化性物质分为两级:一级主要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和盐类,例如过氧化钠、高氯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等。二级氧化性物质虽然也容易分解,但较一级稳定,是较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除一级外的所有无机氧化剂均属此类,例如亚硝酸钠、亚氯酸钠、连二硫酸钠,重铬酸钠、氧化银等。2) 氧化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受热、被撞分解性:受热、被撞击或摩擦时易分解出氧;可燃性:少数具有可燃性,主要是有机硝酸盐类;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有些氧化性物质与可燃液体接触能引起燃烧;与酸作用分解性:氧化性物质遇酸后,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反应剧烈,甚至引起爆炸。与水作用分解性:有些氧化性物质,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遇水或吸收空气中的水和002能分解放出原子氧,致使可燃物质爆燃;强氧化性物质与弱氧化性物质作用分解性: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相互之间接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高热而引起着火或爆炸;腐蚀毒害性:不少氧化性物质还具有一定的毒性腐蚀性,能毒害人体,烧伤皮肤。二、 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是热稳定性较差的物质。火灾危险特性可归纳以下两点:1) 分解爆炸性。由于含有极不稳定的过氧基,对热、震动、冲击和摩擦都极为敏感,所以当受到轻微的外力作用时即分解。有机过氧化物对温度和压力作用十分敏感,危险性更大。如,过氧化二乙酰;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乙酸(过氧乙酸)2) 易燃性。有机过氧化物不仅极易分解爆炸,而且特别易燃,有的非常易燃。如,过氧化叔丁醇。有机过氧化物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过氧基含量和分解温度。有机过氧化物的过氧含量越多,其热分解温度越低,则火灾危险性就越大。第二篇第七章建筑电气防火7.1电气线路防火(二) 电线电缆导体材料的选择固定敷设的供电线路宜选用铜芯线缆。对铜有腐蚀而对铝腐蚀相对较轻的环境、氨压缩机房等场所应选用铝芯线缆。(三) 电线电缆绝缘材料及护套的选择普通电线电缆阻燃电线电缆阻燃电缆是指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被燃烧,能使火焰蔓延仅在限定范围内,撤去火源后,残焰和残灼能在限定时间内自行熄灭的电缆。阻燃电缆的性能主要用氧指数和发烟性两指标来评定。耐火电线电缆耐火电线电缆是指规定试验条件下,在火焰中被燃烧一定时间内能保持正常运行特性的电缆。耐火电缆按绝缘材质可分为有机型和无机型两种。有机型主要是采用耐800^高温的云母带以50%的重叠搭盖率包覆两层作为耐火层;外部采用聚氯乙烯或交联聚乙烯为绝缘。无机型是矿物绝缘电缆。它是采用氧化镁作为绝缘材料,铜管作为护套的电缆,国际上称为MI电缆。二、电气线路的保护措施为有效预防由于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的火灾,除了合理地进行电线电缆的选型,还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线路的敷设方式,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线路的敷设及连接环节,保证线路的施工质量。此外低压配电线路还应按照等相关标准要求设置短路保护、过负载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5.3.3除本质安全电路外,爆炸性环境的电气线路和设备应装设过载、短路和接地保护,不可能产生过载的电气设备可不装设过载保护。爆炸性环境的电动机除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装设必要的保护之外,均应装设断相保护。如果电气设备的自动断电可能引起比引燃危险造成的危险更大时,应采用报警装置代替自动断电装置。TN系统接地保护方式:三相集线制当灵敏性符合要求时,采用短路保护兼做接地故障保护;零序电流保护模式适用于TN-C、TN-C-S、TN-S系统,不适用于谐波电流大的配电系统;剩余电流保护模式适用于TN-S(PE线和N线分开的)系统,不适用于TN-C系统。T:接地N:接零C:零线(PE)和保护线合二为一5.5.1当爆炸性环境电力系统接地设计时,1000V交流/1500V直流以下的电源系统的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爆炸性环境中的TN系统应采用TN-S型;2危险区中的TT型电源系统应采用剩余电流动作的保护电器;3爆炸性环境中的IT型电源系统应设置绝缘监测装置。7.2用电设备防火一、照明器具防火(一)电气照明灯具的选型爆炸危险场所应选用防爆型、隔爆型灯具,灯具的选型如表2-7-2所示。

表2-7-2爆炸危险场所照明装置的选型等级场所有可燃气体、液体的场所有可燃粉尘、纤维的场所选型电气设备及其使用条件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气体混合物的场所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间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场所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场所照明灯具固定安装移动式防爆型、防爆通风充气型任意一种防爆类型密闭型任意一级隔爆型密闭型携带式隔爆型隔爆型隔爆型、防爆安全型任意一级隔爆型配电装置防爆型、防爆通风充气型任意一种防爆类型密闭型任意一级隔爆型、防爆通风充气型有腐蚀性气体及特别潮湿的场所,应采用密闭型灯具,灯具的各种部件还应进行防腐处理。潮湿的厂房内和户外可采用封闭型灯具,亦可采用有防水灯座的开启型灯具。8.人防工程内的潮湿场所应采用防潮型灯具;柴油发电机房的储油间、蓄电池室等房间应采用密闭型灯具;可燃物品库房不应设置卤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二)照明灯具的设置要求照明与动力合用一电源时,应有各自的分支回路,所有照明线路均应有短路保护装置。配电盘盘后接线要尽量减少接头;接头应采用锡焊焊接并应用绝缘布包好。金属盘面还应有良好接地。照明电压一般采用220V;携带式照明灯具(俗称行灯)的供电电压不应超过36V;如在金属容器内及特别潮湿场所内作业,行灯电压不得超过12V,36V以下照明供电变压器严禁使用自耦变压器。插座不宜和照明灯接在同一分支回路。各种零件必须符合电压、电流等级,不得过电压、过电流使用。明装吸顶灯具采用木制底台时,应在灯具与底台中间铺垫石板或石棉布。附带镇流器的各式荧光吸顶灯,应在灯具与可燃材料之间加垫瓷夹板隔热,禁止直接安装在可燃吊顶上。可燃吊顶上所有暗装、明装灯具、舞台暗装彩灯、舞池脚灯的电源导线,均应穿钢管敷设。舞台暗装彩灯泡,舞池脚灯彩灯灯泡,其功率均宜在40W以下,最大不应超过60W。彩灯之间导线应焊接,所有导线不应与可燃材料直接接触。各种零件必须符合电压、电流等级,不得过电压、过电流使用。第八章建筑防爆8.1建筑防爆原则和措施一、 防爆原则根据物质燃烧爆炸原理,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原则是:控制可燃物和助燃物浓度、温度、压力及混触条件,避免物料处于燃爆的危险状态;消除一切足以引起起火爆炸的点火源;采取各种阻隔手段,阻止火灾爆炸事故的扩大。二、 防爆措施建筑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分为预防性技术措施和减轻性技术措施。(一) 预防性技术措施(主动措施)排除能引起爆炸的各类可燃物质消除或控制能引起爆炸的各种火源(二)减轻性技术措施 (被动措施)采取泄压措施在建筑围护构件设计中设置一些薄弱构件,即泄压构件(面积),当爆炸发生时,这些泄压构件首先破坏,使高温高压气体得以泄放,从而降低爆炸压力,使主体结构不发生破坏。采用抗爆性能良好的建筑结构体系强化建筑结构主体的强度和刚度,使其在爆炸中足以抵抗爆炸压力而不倒塌。采取合理的建筑布置8.2爆炸危险性厂房、库房的布置一、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1) 爆炸性气体环境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规定,爆炸性气体、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以下3个区域等级。0级区域(简称0区)。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的场所。1级区域(简称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2级区域(简称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或即使出现也是短时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2) 爆炸性粉尘环境《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力装置设计)第4.2.2条规定,爆炸性危险区域应根据爆炸性粉尘环境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20区、21区、22区,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20区。应为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21区。应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22区。应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的区域,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按通风条件调整区域。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原则(通风良好时应降低,通风不良时应提高)a当通风良好时,应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爆炸危险区域内的通风,其空气流量能使易燃物质很快稀释到爆炸下限值的25%以下时,可定为通风良好);当通风不良时应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b局部机械通风在降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浓度方面比自然通风和一般机械通风更为有效时,可采用局部机械通风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c在障碍物、凹坑和死角处,应局部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d利用堤或墙等障碍物,限制比空气重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扩散,可缩小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二、爆炸危险性厂房、库房的布置(1) 总平面布局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库房宜独立设置,并宜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式,其承重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排架结构。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库房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应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如甲类厂房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与高层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m。甲类库房与高层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平面布置最好采用矩形,与主导风向应垂直或夹角不小于45°。(2) 平面和空间布置①、甲、乙类生产场所(仓库)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防爆墙的具体设计,应根据生产部位可能产生的爆炸超压值、泄压面积大小、爆炸的概率与建造成本等情况综合考虑进行。防爆墙的通常做法有几种:钢筋混凝土墙、砖墙配筋、夹砂钢木板。变、配电所(1) 甲、乙类厂房属易燃、易爆场所,运行中的变压器存在燃烧或爆裂的可能,不应将变电所、配电所设在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内或贴邻建造,以提高厂房的安全程度。如果生产上确有需要,允许专为一个甲类或乙类厂房服务的10kV及以下的变电所、配电所在厂房的一面外墙贴邻建造,并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隔开。(2) 对乙类厂房的配电所,如氨压缩机房的配电所,为观察设备、仪表运转情况,需要设观察窗,故作了适当放宽,允许在配电所的防火墙上设置不燃烧体的密封固定甲级窗。【甲乙厂房变配电,专用限10贴邻建。防火墙上无洞口,乙厂配电甲窗见】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总控制室应独立设置【甲乙总控应独设,25m相距隔,分控可以贴邻建,3h隔墙夹中间】有爆炸危险的部位1) 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部位,宜设置在单层厂房靠外墙的泄压设施或多层厂房顶层靠外墙的泄压设施附近。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宜避开厂房的梁、柱等主要承重构件布置。易产生爆炸的设备,应尽量放在靠近外墙靠窗的位置或设置在露天,减弱其破坏力。2) 单层厂房中如某一部分为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为防止或减少爆炸事故对其他生产部分的破坏、减少人员伤亡,要求甲、乙类生产部位靠外墙设置。防爆房间,尽量靠外墙布置,这样泄压面积容易解决,也便于灭火救援。3) 多层厂房中某一部分或某一层为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时,为避免因该类生产设置在底层及其中间各层,爆炸时结构破坏严重而影响上层建筑结构的安全,故将其设置在最上一层靠外墙的部位。4) 在厂房中,危险性大的车间和危险性小的车间之间,应用坚固的防火墙隔开。为了车间之间的联系,宜在外墙上开门,利用外廊或阳台联系;或在防火墙作双门斗,尽量使两个门错开,用门斗来减弱爆炸冲击波的威力,缩小爆炸影响范围。考虑到对疏散楼梯的保护,设置在有爆炸危险场所内的疏散楼梯也要考虑设置门斗,以此缓冲爆炸冲击波的作用,降低爆炸对疏散楼梯间的影响。此外,门斗还可以限制爆

m-麟炒艘,炸性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混合物的扩散。_附火■极PH gn的5)生产、使用或储存相同爆炸物品的房间,应尽量集中在一个区域,这样便于对防火墙等防爆建筑结构的处理。性质不同的危险物品的生产,应分开设置,如乙炔与氧气必须分开。其他平面和空间布置1) 厂房内不宜设置地沟,确需设置时,其盖板应严密,地沟应采取防止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和粉尘、纤维在地沟积聚的有效措施,且应在与相邻厂房连通处采用防火材料密封。2) 使用和生产甲、乙、丙类液体的厂房,其管、沟不应与相邻厂房的管、沟相通,下水道应设置隔油设施。3) 甲、乙、丙类液体仓库应设置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8.3爆炸危险性建筑的构造防爆一、泄压(1)泄压面积计算厂房的泄压面积宜按下式计算,但厂房的长径比大于3倍时,宜将建筑划分为长径比不大于3的多个计算段,各计算段中的公共截面不得作为泄压面积。A=10CV2/3式中:A 泄压面积(m2);V——厂房的容积(m,);

C——泄压比,可按表3.6.4选取(tf/m3)0已知:厂房畤厦(V)13-dm,量度<L1泌中¥律Lll=L*IHE]«2]i〔4***・l},M4;L&建锐平面几何蚌形尺寸止朝景件尺寸,N为建机的宜成:LJ的建航的iT均荀度*长径比=Lx[(W+H)x2]/(4xWxH),(建筑长边与横截面周长之积除以4倍的横截面积)其中:L为建筑平面几何外形尺寸中的最长尺寸;W为建筑的宽度;H为建筑的平均高度。已知:长房跨度(W)12.0m,长度(L)36.0m,平均高度(H)6.5m。解答:表3.6.4 厂房内爆炸性危险物质的类别与泄压比规定值(小7皿3)厂房内爆炸性危险物质的类别C值氤根食、纸、皮革、铅、铝,铜等K生<1。康的粉尘 _部.030本屑,演屑】勰粉、铢、锡等1成PamsT 的粉尘次豚丙酮、汽油、甲醇、液化石油气、甲烷、喷漆间或干燥室,苯酚树脂、铝、镁、错等K^>3OMFa^-s-3的粉尘 _^0.110乙烯 ,…_^0.160(乙焕 MU.200_\芸 三U.2_1) 查表3.6.4得C=0.1102) 计算厂房的长径比:36.0X(12.0+6.5)X2/(4X12.0X6.5)=1332/312=4.3〉33) (判定长径比是否满足要求)以上计算结果不满足本条文的要求,因此将该厂房分为两段再进行长径比计算(视情况分成多个计算段):(0,3]满足要求;(3,6]分2段;(6,9]分3段;(9,12]分4段; 18.0x(12.0+6.5)x2/(4x12.0x6.5)=666/312=2.1V3(满足长径比的要求)(分段后L即便小于厂房跨度W,也不能用W替换分段后的L)4) 计算每段厂房的容积:V=18.0x12.0x6.5=1404m35) 代入公式(计算分段后其中一段的泄压面积)(3.6.4):A1=10x0.110x14042/31.1x125.4=137.9m2(每段的泄压面积)6)整个厂房需要泄压面积:(分几段乘以几)A=A1x2=137.9x2=275.8m2(2)泄压设施泄压设施的选择泄压是减轻爆炸事故危害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属于“抗爆”的一种。对泄压构件和泄压面积及其设置的要求如下。作为泄压设施的轻质屋面板和墙体的质量不宜大于60kg/^。屋顶上的泄压设施应采取防冰雪积聚措施。泄压设施宜采用轻质屋面板、轻质墙体和易于泄压的门、窗等,应采用安全玻璃等在爆炸时不产生尖锐碎片的材料。散发较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库房)宜采用全部或局部轻质屋面板作为泄压设施。顶棚应尽量平整、避免死角,厂房上部空问应通风良好。泄压设施应避开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并宜靠近有爆炸危险的部位。二、抗爆(1)防爆结构形式的选择对于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和库房,选择正确的结构形式,再选用耐火性能好、抗爆能力强的框架结构。耐爆框架结构一般有3种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框架、钢排架结构。8.4爆炸危险环境电气防爆一、电气防爆的原理与措施1) 基本概念爆炸性危险环境,含有爆炸性混合物的环境。爆炸性混合物:是指在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薄雾、粉尘或纤维状的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点燃后,燃烧将在整个范围内迅速传播的混合物。(1)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对可燃气体、易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物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2) 爆炸性粉尘混合物:悬浮状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2) 燃爆条件1、 电气设备周围存在有一定数量的易燃易爆物质。2、 这些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其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并具有与电气设备的危险因素相接触的可能性。3、 电气设备产生的火花、电弧或高温热量足以点燃爆炸性混合物。3) 防爆措施要把燃爆的三个条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减到最小程度火源(1)远离和隔离(2)使用防爆电气-减少数量(3)接地-消除火源(4)警报和断电-消除火源爆炸性物质: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1) 当厂房内具有比空气重(相对密度大于1.2)的可燃物质时,厂房内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少于2次/h,且换气不受阻碍,厂房地面上高度1m以内容积的空气与释放至厂房内的可燃物质所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浓度应小于爆炸下限;(2) 当厂房内具有比空气轻(相对密度小于0.8)的可燃物质时,厂房平屋顶平面以下1m高度内,或圆顶、斜顶的最高点以下2m高度内的容积的空气与释放至厂房内的可燃物质所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浓度应小于爆炸下限;二、爆炸性危险环境区域划分爆炸危险环境类别区域等级场所特征爆炸性气体环境0区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1区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是短时间存在的场所爆炸性粉尘环境20区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21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22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的区域,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三、爆炸性混合物的分类、分级和分组(1)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可分为以下3类。I类:矿井甲烷。II类: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含蒸气、薄雾)。III类:爆炸性粉尘(含纤维)。(2)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分级分组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性是由它的爆炸极限、传爆能力、引燃温度和最小点燃电流决定的。①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分级。方法: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壳内所有浓度的被试验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通过25mm长的接合面均不能点燃壳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外壳空腔两部分之间的最大间隙。安全间隙的大小反映了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传爆能力。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的大小分为IIA、IIB、IIC(氢气)三级。IIA安全间隙最大,危险性最小,(数值:IIA>IIB>IIC)IIC安全间隙最小,危险性最大(危险性:IIA〈IIB〈IIC)级别c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mm)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IIAN0.9>0.8IIB0.5<MESG<0.90.45WMICRW0.8IICW0.5<0.45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为各种可燃物质的最小点燃电流值与实验室甲烷的最小点燃电流值之比。②按最小点燃电流(MIC)分级。方法:在温度为20~40°C,大气压力为0.1MPa,电压为24V,电感为95mH的试验条件下,采用IEC标准火花发生器对空气电感组成的直流电路进行3000次火花发生试验,能够点燃最易点燃混合物的最小电流。II类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照最小点燃电流的大小分为IIA、IIB、IIC三级。最小点燃电流越小,危险性就越大。(数值:IIA>IIB>IIC)(危险性:IIA〈IIB〈IIC)按引燃温度分组爆炸性混合物不需要用明火即能引燃的最低温度,称为引燃温度。引燃温度越低的物质,越容易引燃。T1引燃温度最高,T6引燃温度最低(危险性最大)。组别引燃温度t(°C)组别引燃温度t(C)T1450<tT4135<tW200T2300<tW450T5100<tW200T3200<tW300T685<tW100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分级IIIA级:可燃性飞絮。如棉花纤维、麻纤维、丝纤维、毛纤维、木质纤维、人造纤维等。(New)IIIB级:非导电性粉尘。如聚乙烯、苯酚树脂、小麦、玉米、砂糖、染料、可可、木质、米糠、硫磺等粉尘。IIIC级:导电性粉尘。如石墨、炭黑、焦炭、煤、铁、锌、钛等粉尘。导电性粉尘导致电火花的危险性较非导电性粉尘高。 (危险性:IIIA〈IIIB〈IIIC)逐个试验,粉尘防爆电气不具有通用性。四、电器防爆设备电器设备的基本防爆类别:隔爆型(d):把设备可能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部件全部封闭在一个外壳内,其外壳能够承受通过外壳任何接合面或结构间隙渗透到外壳内部的可燃性混合物在内部爆炸而不损坏,并且不会引起外部由一种、多种气体或蒸汽形成的爆炸性环境的点燃。该类型设备适用于1区、2区危险环境增安型(e):主要用于2区危险环境,部分种类可以用于1区。本质安全型(i):ia适用于0区、1区、2区危险环境,ib适用于1区、2区危险环境。正压型(p):1区、2区危险环境。油浸型(o):适用于1区、2区危险环境。充砂型(q):在外壳内充填沙砾或其他规定特性的粉末材料,使之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壳内产生的电孤或高温均不能点燃周围爆炸性气体环境。适用于1区、2区危险环境。无火花型(n):仅适用于2区危险环境。浇封型(m):适用于1区、2区危险环境。特殊型(s):该类型设备根据实际使用开发研制,可适用于相应危险环境。粉尘防爆型:用于20区、21区或22区危险环境。防爆电气设备类别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设备分为I类、II类和III类两种。I类:煤矿用电气设备。(煤矿甲烷)II类:除煤矿外的其他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设备。其中,II类隔爆型“d”和本质安全型“i”电气设备又分为IIA、IIB、IIC类。I类无火花型“n”电气设备如果包括密封断路装置、非故障元件或限能设备或电路,该设备应是IIA、IIB、IIC类,并按下表选型。(IIC适用IIA、IIB;IIB适用IIA,不适用IIC)Ba■心 C|Bfile = 1 11IF4IC|GIt.耻■cI类:可燃性粉尘电气用设备。

(4)防爆标志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内容包括:防爆形式+设备类别+温度。电气设备的仿攫桥志左临牌上,设假清晰的永久性凸纹悻志^Ex"*晤尊里式一用一冲或寥种用字母表示』如Le电气设备的仿攫桥志左临牌上,设假清晰的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