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德化佛教瓷塑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浅谈明代德化佛教瓷塑目录摘要…………………1关键词………………1引言…………………3第一章德化佛教瓷塑概述………3德化佛教瓷塑工艺和明代瓷塑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4工艺材料…………4明代瓷塑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5第三章佛教陶瓷雕塑的影响……7第一节社会精神文化传承………………7第二节对现代陶瓷艺术审美的启发……7结语………………10参考书目…………11PAGE11摘要兴盛于8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的现代陶艺运动的兴起,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塑形陶瓷艺术的兴起,雕塑语言的介入,使现代陶艺的面貌大大改观和丰富。然而陶瓷塑形艺术并非无本之木,中国古代传统瓷塑当中,佛教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本文从德化瓷塑入手,从中国传统佛教陶瓷雕塑在明代时期德化的艺术表现风格,制作技法形式为切入点研究比较。总结佛教艺术与陶瓷塑形艺术以及其形成发展的社会人文大背景之间的各种关联,以图对于现代陶艺的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对于加深我对于陶瓷造型创作的深入理解无疑是一种精神要素的营养补充。关键词德化瓷工艺文化精神AbstractFlourishedinthelate80'sinmainlandChinatheriseofthemodernpotterymovement,inasenseisalsoshapingtheriseofceramicart,sculpture,languageintervention,somuchchangedthefaceofmodernceramicartandtherich.However,shapingofceramicartisnotwithouttrees,theancientChinesetraditionCisuamongthefar-reachinginfluenceofBuddhism,thispaperfromJingdezhen,DehuaCisustart,fromthetraditionalChineseBuddhistsculptureintheperiodofJingdezhenKeywordscomparativeculturalspiritoftheproductionprocess引言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佛教,起源在印度,而印度的佛教艺术却是一种由东西方文化与思想的融合的产物。佛教艺术兴起时期,是在当时的印度与波斯、希腊文化交流的孔雀王朝时代。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诏令凿窟建塔,其中著名的有桑奇大塔的塔门雕刻、优美的药义女、野鹿苑的狮子柱头、帕鲁德围栏浮雕等,基本上聚集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经典。同时波斯的装饰图形艺术、希腊的人体性征表现手法都已可以找到传承方向。至从汉代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开始,佛的图像及有关符号、文字便在我国广为流传、快速的扩散。中国传统佛教雕塑艺术是在键陀罗雕刻艺术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云冈、龙门和响堂山这三种不同的线路进行了融合后发展出唐代风格。同时作为佛教象征的佛像,制作题材是很多的,有如来佛、观世音、布袋和尚、达摩、降龙罗汉等佛像。他们的形态各异,如释加牟尼法相庄严、观世音慈眉善目、四大天王狰狞凶恶、十八罗汉仪态丰盈、大肚弥勒达观开朗,给欣赏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佛像的这些造型艺术给中国的陶瓷艺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事陶瓷制作的匠师们模仿寺庙里的彩雕神像生产出不少瓷雕作品。第一章德化佛教瓷塑概述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德化瓷的制作起于新石器时代,唐宋兴旺发展,明清走向繁盛时期,技艺独特,至今传承任然在延续。在宋代,德化瓷器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到了明代,德化瓷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德化瓷圣———何朝宗发明创造的象牙白瓷雕,釉色乳白,似脂似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故有“中国白”之称。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图1】何朝宗明代观音像【图2】林朝景明代观音卧石像瓷塑观音,以德化称最,在历史发展中,至今不衰。其中何朝宗的杰作———“何来观音”【图1】,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其造型丰满,面相俊俏,神态慈祥,衣纹深而又洗练,线条潇洒且流畅,形神具备,既保留着神秘的宗教色彩,又包含了美好的意境。除何朝宗外,当时民间能工巧匠比较著名的还有林朝景【图2】、张寿山【图3】、陈伟等人。清朝时期德化的瓷雕观音仍很盛行,朱琰《陶雅》中谈到:德化观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其素衣而蓝风兜者。向以似美女者为劣,似美男者为贵”。①《泉州古物编》中也有说过:“观音佛高一尺,趺坐,面如美男子,丰而且丽,不可多得之品也。”②晚清至民国初年,德化瓷雕艺术又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制瓷名家如苏学金、许友义、游长子等人都擅长雕塑,颇有何朝宗遗风。【图1】何朝宗明代观音像【图2】林朝景明代观音卧石像德化佛教瓷塑工艺和明代瓷塑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第一节工艺材料【图3】张寿山明代白瓷达摩立像创烧于宋代的德化窑,宋元时期,当时是烧青白瓷,其釉色偏向于白。明代进入繁盛时期又烧制白瓷,制作时胎质致密度高,作品透光度高,釉面偏纯白,但是在光下可以投出粉红或者乳白色的感觉。在清代德化窑又在进一步发展,在除烧制白瓷外,同时期还烧制青花与一些彩绘瓷器,在与明代相比下清代的釉面给人的感觉较硬质,同时在釉面的层面中有点泛青的感觉。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有“中国白”“象牙白”“猪油白”“中国瓷中的上品”【图3】张寿山明代白瓷达摩立像【图4】明代玩偶米勒德化瓷塑以粗胎体白釉较多,由于德化的瓷塑历史传承长远,形成了一种地方性的历史流派,其中何朝中为代表的流派最为著名。在制作作品中运用印花、贴花、堆塑、刻花、浮雕、透雕等装饰工艺手法最为突出如【图4】。尤其善于在刻画人物的时候运用对比的手法制作,但是主次分明,人物的面部有刻画细腻圆润,衣纹刻画深而简练明快,在布局上合理运用,再加以精工细刻而成。【图4】明代玩偶米勒第二节 明代瓷塑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德化瓷塑发展时间较长,但是任然在瓷塑方面以艺术品发展,保持着青胎白釉的风格,没有过多的装饰手法,相对与景德镇的雕塑瓷艺术它更加的注重于技艺手法的运用,布局的合理性人物的圆润细腻与衣纹的深刻,神态更加的逼真生动,带有崇拜性质的风格在明代时期德化当时佛教瓷塑主要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何朝宗和明代中期的张寿山与林朝景。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生于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乡隆泰后所村人。早年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岩的观音、下尾宫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形象逼真。这些泥塑有的保留至清末和民国时代。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划,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善于瓷塑佛教人物,其观音像有大小、坐立及旁有童男童女等多种形式,而达摩像仅有坐立两种形式。有《渡海达摩》【图5】,塑像表现了达摩渡海时身着长袍,拱手胸前,双目圆睁,长耳下垂,赤足,立于海浪之上,形象准确,生动传神。是明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图5】何朝宗明代渡海达摩明代中期两位瓷塑大家张寿山【图5】何朝宗明代渡海达摩【图6】林朝景明代观音坐像张寿山作品与何朝宗作品风格相近,制作工艺也有不少共同点,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应该是互相借鉴的,故作品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所以也可以说是“何派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其传世作品发现较多,多被国外收藏,在中国只有2件,分别是白瓷负书和尚像(广东)和白瓷普贤菩萨坐像【图6】林朝景明代观音坐像第三章佛教陶瓷雕塑的影响第一节社会精神文化传承作为佛教象征的佛教陶瓷雕塑既是宗教宣传品,也是宗教艺术的意念所在,虽然这些造像的宗教气氛很浓,但其形象必须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即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这样才容易被人们接受。这也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汉化、世俗化的特点。如魏晋的“秀骨清像”和唐代的“丰腴端庄”,莫不与当时的世风相符。佛像的世俗化表明佛教陶瓷艺术不再受佛经的束缚,而是佛经艺术的表现形式。这种更具人情味的佛教陶瓷雕塑,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人们所需要的精神文化也在传承与寄托,同时佛教陶瓷雕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第二节对现代陶瓷艺术审美的启发随着佛教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佛教精神与陶瓷艺术之间也潜移默化的联系。形成了佛教中的“自然包容”、“求缺成圆”、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体现。③一.“自然包容”中国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强调的是“圆融之境”,讲求“自然”二字。在陶艺中同样离不开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将传统上艺材料和现代意识相连接的天衣无缝。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现代陶瓷艺术由于陶艺自身的特点,常使作品具有内在语言的自然表现而构成特殊的视觉艺术效果。陶质不同而产生的色泽、斑点与纹理、以及含沙量较多的粗陶表面的那种颗粒状结晶,烟熏引起的焦躁感,微微干裂甚至翘皮,以及细陶、瓷土加釉产生的润和与滑腻感等等都是陶艺所呈现的外在质感。现代陶瓷艺术中这种自然本性的流露通常表现于对泥性和烧成方式选择的随意性上。如陶艺家常用的“乐烧”方式,利用木柴刨花、稻草等在瓷坯表面形成自然纹理,通过冷水激化后在器物表面形成不规则的金属色装饰,每一次烧造的结果都是无法预知的,陶艺家们在这种烧成方式中获得的是一种纯自然的偶发性美感体会,如【图7】乐烧作品展示。佛教教义就教导信众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间万物,要包容所有不能容忍的事件,因此收到佛教影响的现代陶瓷艺术也开始尝试使用任何一种看似与佛教格格不入的材质来表现内涵,比如用粗糙的沙石、坑洼不平的釉面或者残缺不全的造型,实际上,佛教教义的宽容使得几乎所有的造型、装饰方法都可以被运用于陶瓷艺术的创作中来。这种表现在日本的陶瓷茶道茶具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图7】中国美术学院乐烧作品当然,现代陶瓷艺术对于佛教的吸收并不仅限于意识层面,当今陶艺家也善于选择和利运用于陶瓷艺术上,也就是说,佛教在今天的陶瓷艺术中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具有绝对的精神传承影响,而是作为一种视觉传达的表现形态被现代陶艺家们使用。【图7】中国美术学院乐烧作品二.“求缺成圆”在陶瓷艺术的审美表现中,造型是除装饰纹样之外用以表达禅宗理念的又一个载体。在传统陶瓷造型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圆满、融合,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喜欢上了以不太完整的造型方式去创作的方法。例如青年陶艺家覃福勇在作品《飞天》【图8】与青年陶艺家刘伟的作品《佛》。【图8】覃福勇《飞天》伍彬曾说过:“当你细细品味这种不完整的、质朴的、天然去雕琢之美的器皿时,反倒觉得其更接近人性化,从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似乎蕴涵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佛教理念”。可以从佛教的宗教思想中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精神与想象往往并不能完成统一,这就是不足,因为不足,所以才有增进的空间。同时佛教的美学是不完整形态,是凭借残缺、古拙来体现美。因而当代陶艺家学会利用残缺形态,让欣赏者去联想、。不完整的残缺造型,常常因留有一个无限的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所以,在造型设计中的缺与不缺,就成为了现代陶瓷造型对传统陶瓷造型在结合佛教文化时最明显的发展与充实。【图8】覃福勇《飞天》注释①朱琰《陶雅》上卷②林忠平《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③胡珺鲁瑜《佛山陶瓷》结语从各至今佛教文化的发展,佛教宗教思想深入人心,同时由佛教的传播带来的佛教艺术也深深的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艺术文化发展,其中特别表现在了雕塑瓷塑中。作为佛教传播的意念象征佛教的雕塑瓷塑,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汉化后,让这些佛教雕塑瓷塑更加的贴近生活化,影响了艺术创作家的审美与作品制作技艺手法。从论文研究中使我补充了对于陶瓷雕塑运用在创作的知识营养。参考文献【1】《中国白德化白瓷鉴赏》黄春淮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1【2】《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胡照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1.3【3】《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2002.9【4】《德化瓷》陈建中浙江人民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