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篇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篇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篇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推断成反比例的量。培育学生观看概括的力量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力量。

2、过程与方法:经受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争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进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看比拟,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拟。

难点:正确推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忆: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肯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肯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肯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日我们连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肯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试验,在试验之前,提出试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看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试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试验记录单,答复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一样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肯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现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答复推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争论得出推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肯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肯定,只有积肯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稳固练习。

(一)、根底练习

1、推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肯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肯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肯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和()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拟大小。

(3)、这个积表示()。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推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不是“×”。

(1)煤的量肯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肯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拟,正、反比例的一样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争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推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肯定,它的长和宽。()

(2)、轮船行驶的速度肯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肯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肯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7)、铺地面积肯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仔细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学问进展概括,建立学问构造;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力量及解决问题的力量;

4、积极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胜利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学问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冲突,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学问应用实际,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冲突,引入课题

猜一猜:教师今年多少岁了?

[投影]教师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数型质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你们说教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学问呢?

说得有理,我们学过有关数的学问许多,就像刚刚我们在猜谜时就用到了数的整除中的一些学问。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复习数的整除,板书:数的整除复习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头复习。

二、梳理学问,形成脉络

1、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根据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的整除这局部学问整理在下发的纸上。(请大家仔细争论商议,并由组长记录)待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完整,又科学合理。巡察

2、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沟通(依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便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学问构造

在数的整除这局部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争论一下,再推举代表发言。(巡察,参加学生争论。)

组织学生汇报沟通、争论。

提示:整除是根底,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学问之间是有亲密联系的。

对于今日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局部学问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晰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个奇数,有()个偶数,有()个质数,有()个合数,奇数中的()是合数,偶数中的()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假如a和b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B)bC)abD)1

4、推断题

(1)整除肯定是除尽,除尽不肯定整除。()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肯定互质。()

(3)全部偶数都是合数。()

(4)24分解质因数24=22231。()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肯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5、把下面的数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15817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今日我们共同上了一节数的整除的整理与复习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大家特殊聪慧、好学,教师很快乐与大家共同渡过了这美妙的40分钟,而且我们已经是屡次合作,所以我想与大家做好朋友,你们情愿吗?

教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知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教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7的数;

10)全部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教师帮助,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计算公式。

2、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育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看、操作、分析和概括力量,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感受探究数学神秘的乐趣,培育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非常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测。

(一)猜测。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学问的迁移。]

3、引发思索: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假如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提醒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争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舞)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认真观看: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依据学生的观看、分析、推想,教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测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稳固,敏捷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应。

闯关2.想一想:假如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假如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假如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争论、沟通、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很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高就是()的高,由于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乘(),用字母表示是()。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应。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5、假如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2、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外表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假如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怀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例5表达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觉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洁的状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拟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争论怎样分两步找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