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1页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2页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3页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4页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主讲教师:罗兴文联系方式E-mail :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变态心理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周数教学内容学时第2周变态心理学概论(一) 2第3周变态心理学概论(二)2第4周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2第5周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2第6周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2第7周精神分裂症2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第8周心境障碍与自杀(I)2第9周心境障碍与自杀II 2第10周焦虑障碍I:恐怖症 2第11周焦虑障碍II:强迫症2第12周焦虑障碍

2、III:创伤后应激障碍2第13周人格障碍2第14周性及性身份识别障碍 2第15周考查2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 第一章 变态心理学概论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及工作重点变态心理学的评价标准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一、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及工作重点一)概念 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二、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与其他相关概

3、念的比较(1)神经病(neuropathy):属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疾病。(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属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内容包括了精神障碍的所有内容,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3)精神病(psychoses):属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广义的精神病类似于精神疾病的概念。狭义的精神病是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的要求并保持与现实

4、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和某些心境障碍。(4)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s):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心理学研究范畴。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第二节 变态行为的评价标准一、社会标准 根据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判断心理是否异常的标准。 心理异常者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差,与养育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格格不入。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应用社会文化标准时:首先,是将个体的行为与相应的

5、社会文化常模进行比较;其次,是注意个体的自身变化,看是否有反常态的现象发生。社会文化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变化。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二、统计标准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社会人文科学中的问题。心理异常的判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即认为健康人的心理状态呈一种正态分布曲线,距均值较近的为大多数,称为正常,远离均值的就可能存在异常,常常把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作为正常值范围,偏离此范围者为异常。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评价各标准均不完美,常需要结合使用目前常常以病因与症状的

6、诊断标准来判定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1、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1958年第一次制定分类方案,即精神疾病分类(试行草案)1989年公布了CCMD-219962000年,完成了CCMD-3的编写工作,于2001年正式出版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2、 DSM-(美国精神障碍和统计手册第4版) 1952年出版DSM- 1968年DSM-, 198

7、0年DSM-,1987年DSM-R,1994年DSM-DSM-系统将所有精神障碍分为17大类: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2、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4、与物质有关的障碍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6、心境障碍 7、焦虑障碍8、躯体形式障碍 9、扮演障碍10、解离障碍 11、性及性身份障碍12、进食障碍 13、睡眠障碍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15、适应障碍16、人格障碍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

8、tem3、 ICD-10(1992年出版)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Problems, ICD)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ICD-10的分类1、器质性精神障碍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型障碍 4、心境障碍5、神经症性、应激性躯体形式障碍6、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症7、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9、心理发育障碍10、通常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1

9、1、待分类的精神障碍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变态心理学在国外的历史(一)神秘主义的解释1、头盖骨钻洞术2、巫师公园前2000年就已出现3、鬼神附体4、巫术5、神秘主义在当今的影响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二)躯体的解释1、古希腊和罗马人的解释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的观点: 否认鬼神是心理障碍的原因,认为这些障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希波克拉底还对异常现象作了划分:癫痫、躁狂症、忧郁症、神经炎、痴呆等。他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中影响最大的是体液病理学说。 An Int

10、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3、脑的研究与神经病学的发现F.J. Gall(加尔,1758-1828)的颅相学说 认为人的头脑可划分为37个区域,每个区域与一种心灵的器官相联系,如果某些器官发展便会使相应的头脑区域增大,而人与之相关的“心能”便较发展。 对于心理异常, Gall等人也予以定位,如我们称之为幻觉、焦虑、遗忘的症状,被认为是视觉可见的大脑的某些区域的特异发造成的。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 颅相学说的提出促进了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19世纪研究者们相继发现了大脑的言语中枢、运动中枢。这些科学的进展使医学的治疗

11、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神经病学。一些以前被认为是魔鬼附体的人,开始被当做真正的病人对待,那是一些行为异常的人被称为“神经病”,是认为这些人的神经系统可能存在问题。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5、医学模式克雷培林,实验变态心理学的创立者,同时也是将生物起源论置于欧洲精神病学最前沿的人。在他的精神病理学课本中,提到大脑病变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 并且根据生物论的观点来给精神病理学分类。他认为心理疾病像躯体疾病一样,可以根据病变区不同来分类,每一种疾病都有一个不同的器质性原因,并能通过一组明显

12、的症状识别出来,被叫做综合征。一旦综合征表现出来,就能根据分类来诊断疾病类型。一旦疾病被确诊,那么它的原因和发展结果可以根据其他相似的案例来预测。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克雷培林的贡献:1)明确的区分了两种精神病:躁狂忧郁性精神病和早发性痴呆。这与现代的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分类基本一致。2)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真正的自然基本单位是具有同一病因、同一心理结构、同一病程、同一病理解剖所见的分类原则。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其他人的观点: Eugen Bleuler进一步扩展了克雷培林关于早发性痴呆的概念并第一次

13、提出了精神分裂症一词。他将精神分裂症区分为以遗传和体质因素所致的原发性和以心理因素所致的继发性两类。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三)心因性解释1、催眠术2、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认为,人所出现的心理异常的表现均来源于无意识中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则与性欲有关,许多与早期的性经历有关。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人们无法直接表达这种冲突,因此内心冲突需要采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修饰后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3、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1)行为治疗2)认知治疗 在2

14、0世纪6070年代,贝克根据对抑郁症病人的治疗创立了认知疗法。埃利斯也在同一时期发展了理性情绪疗法。各种认知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均认为人的思维对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作用,人的情绪困扰、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均与人的认知和认知过程有关,强调以改变人的认知为主的方式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二、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一)超自然的解释(二)中医的解释与医学治疗(三)中医的心理治疗思想 情志相胜治疗原理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第四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 采用实验法进行的实验是在良好控

15、制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研究包括实验组、对照组,并通过控制其他无关变量,使得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因变量的改变。二、单被试实验设计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最常见的方法是ABAB设计。这种设计通常在开始的几天对被试进行观察,称为基线阶段(A),所得到的被试的某种行为结果称作基线数据;第二阶段对被试实行特定治疗(B),此时如果被试的行为如果发生改变,即被认为是治疗干预的结果;第三阶段撤销治疗(A),观察被试的行为改变,是否又回复到第一阶段的水平;第四阶段恢复治疗干预(B),如果在第三阶段被试的行为回复到基线水平,而第四阶段又发生改变时,则认为这一行为变化确实是由于治疗干预引起的。An Introductio

16、n to Database System三、流行病学方法 以流行病学方法(epidemiological method)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在不同人群中各种心理障碍发生的概率。其中一种方法是调查法,通常采用会谈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会注重某一人群中各种障碍发生的总的比例,以及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比例,例如民族、性别、社会阶层等。各种不同的统计内容涉及: 发病率(incidence):一定时间内(例如1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概率。 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某种疾病或障碍患病人数(包括新旧病例)占总人数的百分率(梁保勇,2002)。 An Intro

17、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四、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既是对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大量的资料,如个体的家庭、成长的历史、早期的生活环境、重要生活事件,患病的历史及发展情况,个人报告、日记、作品、他人(家庭成员、朋友、邻居等)印象及描述,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来自个人的报告。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本章参考书目1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劳伦 B阿洛伊.约翰 H雷斯金德.玛格丽特 J玛诺斯著汤震宇,丘鹤飞,杨茜泽.变态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An Introduction

18、to Database System情志相胜治疗原理 情志相胜的原理以赃象与五行配合,将人体归纳为5个体系: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他们是依次相生的关系,同时以金木水火土的关系依次相胜(相克,即依次制约的关系)。这5个系统也依次包括了情志的因素,即悲属肺金、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恐属肾水、喜属心火。情志相胜的原理就是根据五行这种制约关系,以一种情志去校正相应的另一种情志,以调节由某种情志所引起的疾病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具体而言,即恐胜喜,怒胜思,悲胜怒,喜胜悲,思胜恐。这种以心理的方式而非药物的方式对因心理原因造成的病症的治疗原理,因此被称之为中医中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的治疗案例 张子和(号戴人)的一个案例可以说明情志相胜的治疗原理:“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复怀,大痛不任,药皆无功,乃求于戴人。戴人到时正好巫者也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两天心下硬结皆散。” An Introduction to D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