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_第1页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_第2页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_第3页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_第4页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追求转型升级。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实现更为绿色、环保、创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助力建筑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相较于以往传统建筑的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因其更为精简、高效的施工方式逐渐成为建筑业的新星。装配式建筑主要通过先行预制建筑构件、部品、材料,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最后通过浆锚或后浇混凝土的方式连接。这样的建筑施工技术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建筑施工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更能进一步提升建筑的质量保障。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装配机械化程度、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建筑企业总体的建设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

2、一步优化。本文以装配式建筑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法与访谈法探究其对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进一步剖析具体的影响要素,最后针对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优化路径,以期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出谋献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从现有的施工总体情况反馈来看,装配式技术在整体的施工过程中的表现又遇以往传统的现浇技术。本文结合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研究,较为全面地比较了二者在工程项目中各方面的表现,进一步探究了造成这些表现差异的原因。2)本文对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目前现有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创新型地提出了EPC五位一体+并

3、行+BIM。相较于以往传统的承包模式,这种创新模式将并行思想理论与BIM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可以促进项目工程更为高效地展开。3)文章从多个层面较为全面地对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短板与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优化方案,认为政府应当从政策层面来进一步引导行业发展,推动行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建筑效率,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管理模式;影响因素;发展问题AbstractAssembly architecture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com

4、ponents, parts and materials prefabricated in the factory, then transported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for installation, and finally connected to the building products through the way of pulp anchor or post pouring concret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ast-in-place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fabricat

5、ed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n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reducing the on-site labor force and improving the building quality. A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day,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6、not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ssembly architecture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wa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7、ssembly architecture. It also need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chanization, establish a perfect technical standard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assembly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on the management of modern engineering project. It

8、 combines the actual case with the expert interview,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opinions of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embly architecture in our country,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

9、velopment of the assembly architecture.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1) in actu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embly technology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cast-in-place technolog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assembly architecture tech

10、nology and cast-in-place technology on the cost, progress, quality, safe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ject,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factors respectively, and combines the related case analysis to conclude that the cost of the assembly building is higher than the cast-in-place project. The diffe

11、r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he advantages of fabricated building technology is highlighted.2) of EPC + +BIM in parallel five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on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management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

12、e improvement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 assembly architecture. It should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contract mode, adopt the EPC five in one model, and use the parallel thought theory and BIM letter J coupon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e assembly architecture, and maximize th

13、e advantages of the assembly development.3) summarize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fabricated buildings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reasons for the slow implementation of assembly architecture in China are discuss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

14、he polic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support and guide, accelerat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ssembly architecture, establish relevant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should also join the market,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reduce costs.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

15、f prefabricated building.Key words: assembly project management, management mod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512562627 第一章 绪论 PAGEREF _Toc512562627 h 5 HYPERLINK l _Toc512562628 1.1选题背景 PAGEREF _Toc512562628 h 5 HYPERLINK l _Toc512562629 1.2装配式建筑国

16、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综述 PAGEREF _Toc512562629 h 6 HYPERLINK l _Toc512562630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PAGEREF _Toc512562630 h 10 HYPERLINK l _Toc512562631 1.4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PAGEREF _Toc512562631 h 11 HYPERLINK l _Toc512562633 1.5研究方法 PAGEREF _Toc512562633 h 13 HYPERLINK l _Toc512562634 1.6本章小结 PAGEREF _Toc512562634 h 14 HYPERLINK

17、l _Toc512562635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特征及必要性分析 PAGEREF _Toc512562635 h 15 HYPERLINK l _Toc512562636 2.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PAGEREF _Toc512562636 h 15 HYPERLINK l _Toc512562637 2.2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特点 PAGEREF _Toc512562637 h 18 HYPERLINK l _Toc512562638 2.3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征 PAGEREF _Toc512562638 h 18 HYPERLINK l _Toc512562639 2.4发展推广装配式

18、建筑的必要性 PAGEREF _Toc512562639 h 20 HYPERLINK l _Toc512562640 第三章 装配式建筑技术对现代工程管理的影响 PAGEREF _Toc512562640 h 22 HYPERLINK l _Toc512562641 3.1装配式建筑技术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PAGEREF _Toc512562641 h 23 HYPERLINK l _Toc512562642 3.2装配式建筑技术对质量控制的影响 PAGEREF _Toc512562642 h 25 HYPERLINK l _Toc512562643 3.3装配式建筑技术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PA

19、GEREF _Toc512562643 h 29 HYPERLINK l _Toc512562644 3.4装配式建筑技术对进度管理的影响 PAGEREF _Toc512562644 h 30 HYPERLINK l _Toc512562645 3.5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分析 PAGEREF _Toc512562645 h 34 HYPERLINK l _Toc512562646 3.6案例分析 PAGEREF _Toc512562646 h 35 HYPERLINK l _Toc512562647 3.7本章小结 PAGEREF _Toc512562647 h 39 HYPERLINK l _T

20、oc512562648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管理模式研究 PAGEREF _Toc512562648 h 39 HYPERLINK l _Toc512562649 4.1传统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管理模式弊端 PAGEREF _Toc512562649 h 39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0 4.2工程总承包模式 PAGEREF _Toc512562650 h 42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1 4.3并行工程理论 PAGEREF _Toc512562651 h 46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2 4.4基于BIM的精细化管理 P

21、AGEREF _Toc512562652 h 48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3 4.5 EPC管理模式+并行思想+BIM信息管理的运用 PAGEREF _Toc512562653 h 50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4 4.6案例分析 PAGEREF _Toc512562654 h 51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5 4.7本章小结 PAGEREF _Toc512562655 h 57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6 第五章 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分析 PAGEREF _Toc512562656 h

22、58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7 5.1政策因素 PAGEREF _Toc512562657 h 58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8 5.2技术因素 PAGEREF _Toc512562658 h 60 HYPERLINK l _Toc512562659 5.3经济因素 PAGEREF _Toc512562659 h 62 HYPERLINK l _Toc512562660 5.4本章小结 PAGEREF _Toc512562660 h 63 HYPERLINK l _Toc512562661 第六章 改善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措施建议 PAGERE

23、F _Toc512562661 h 64 HYPERLINK l _Toc512562662 6.1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PAGEREF _Toc512562662 h 64 HYPERLINK l _Toc512562663 6.2创新装配式建筑技术,设立相关标准 PAGEREF _Toc512562663 h 66 HYPERLINK l _Toc512562664 6.3整合市场资源 PAGEREF _Toc512562664 h 69 HYPERLINK l _Toc512562665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PAGEREF _Toc512562665 h 73 HYPERLINK

24、l _Toc512562666 7.1总结 PAGEREF _Toc512562666 h 73 HYPERLINK l _Toc512562667 7.2论文的不足 PAGEREF _Toc512562667 h 73 HYPERLINK l _Toc512562668 7.3展望 PAGEREF _Toc512562668 h 74 HYPERLINK l _Toc512562669 致 谢 PAGEREF _Toc512562669 h 75第一章 绪论1.1选题背景建筑行业对我国的经济贡献十分突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离不开建筑行业的重要助力。建筑行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25、贡献率长期保持在6%左右,近几年来更是呈现逐年攀升的势头,2010年至2015年,建筑行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由6.64%提升至6.86%。尽管如此,建筑行业的发展却一直存在着一些短板,特别是行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了近年来最大的考验。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周期较长且整体的施工质量不稳定,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性的施工现象。此外,行业发展模式不够精细化也是制约建筑行业发展的短板。相较于以往传统建筑的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因其更为精简、高效的施工方式逐渐成为建筑业的新星。装配式建筑主要通过先行预制建筑构件、部品、材料,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最后通过浆锚或后浇混凝土的方式连接。装配式建筑的

26、发展前景良好,这样的建筑施工技术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建筑施工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更能进一步提升建筑的质量保障。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实现更为绿色、环保、创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助力建筑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但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装配式建筑总体比例不足10%,绝大部分的新建筑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建筑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学界和业界已经有部分学者对装配饰建筑做出研究,并且分析了目前装配饰建筑行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造成行业发展缓慢地原因。现有的研究未对装配式建筑对工程项目管理究竟会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这一问题有更

27、加深入的探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期望能进一步加快装配饰建筑的发展进程,助力建筑行业的进步。1.2装配式建筑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综述1.2.1装配式建筑国外发展现状装配饰建筑起源于国外,最初运用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装配饰建筑的身影。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境内均有大量的装配饰建筑。新加坡十分注重对住房的建设规划,结合其具体的人口和土地情况,该国政府积极利用了装配式建筑来更好地规划城市用地,为城市人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该国的建屋发展局积极推动了装配式建筑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极大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同时,十分注重在技术层面上对该行业进行创

28、新升级。比较著名的是图2的公租房项目,该楼仅有6%左右的建筑没有通过预制装配,剩下的绝大部分的建筑组成部分均是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起来的。该住房为当地居民带去了十分理想的住所。美国是全球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领头羊,其拥有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十分先进,自动化与机械化水平很高。该国的装配式建筑不仅拥有交稿的房屋建筑质量,更能同时兼顾房屋的特色与个性化设计。目前,装配式建筑在美国的应用十分广泛,相关的建筑数量繁多,行业的发展标准与准则也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图3是该国比较具有典型性的装配式建筑帕拉西奥德尔里奥酒店,该酒店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世博会所设计建造的,整体建筑的总公工时仅为202个工作日,其中,建筑的预装时

29、间仅为40余天。该建筑兼具实用与美观的双重优点,目前依旧深受人们的喜爱。西方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的关键在于其掌握了先进的装配式技术,技术该行业发展的核心所在。目前,装配式技术在这些国家的建筑行业得到广泛运用,不论是居民住宅还是公共建筑,无论建筑的体积规模大小,均能看到装配式建筑的身影。装配式建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产值,更为建设环保型国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1.2.2装配式建筑国内发展现状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还是以传统的建筑形式为主。现浇建筑方式目前依旧是国内建筑行业的主流方式。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对于住房有着非常巨大的需求,但我国的建筑行业

30、长久以来存在着施工时间较长、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曾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尝试进一步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开始重视对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与装配工艺等方面的发展与研究,更出现了多层框架建筑、简单工业厂房建筑、大板建筑这样的新式建筑。后因为十年动荡等原因,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步伐停滞不前,未能取得更为革命性的进步。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再一次受到了重视,截止到2015年年底为止,我国共有近80个国际级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基地内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先的建筑企业,且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装配式建筑,目前,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建筑

31、行业的重视。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实现更为绿色、环保、创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助力建筑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但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装配式建筑总体比例不足总体建筑总量的一成。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还需进一步的努力。1.2.3装配式建筑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装配饰建筑在国外发展的时间较长,行业体系和标准比较成熟。国外学姐和业界对装配饰建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虽然预制装配饰建筑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方式更加节约成本、也更为环保。但这类建筑的施工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国外学者针对这一点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例如Li等人15通过对该建筑技术的研究发现装配饰建筑模块受限于预制组成部分的

32、体积等原因,在安全性能方面还不够稳定,垂直运输是其操作的短板所在。Jaillon和Poon13则重点对装配饰建筑的循环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Marasini等人则强调装配饰建筑元件不能妥善保存而带来的种种问题。目前我国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装配饰建筑展开了相关研究。王佳琪等将其与传统的建筑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比价,认为其在成本上具有突出的优势。苏扬月等则主要侧重于研究目前装配饰建筑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并且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赵林等人用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了我国的装配饰建筑行业的发现现状,并且强调了大力发展装配饰建筑行业重要性。另外一部分学者对装配饰建筑的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例

33、如李呈蔚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装配饰建筑的具体项目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翟鹏也在此基础上对装配饰建筑项目管理做了更为细致的剖析。叶浩文则强调装配饰建筑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大力发展与之适配的,例如EPC模式这样的工程管理模式,这类具备先进性、科学性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装配饰建筑行业的精细化发展。综上,目前国内外针对装配饰建筑展开的相关理论成果比较丰富,但大多数的研究视角还比较局限,主要集中在对装配饰建筑行业目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而对装配饰建筑的模式化研究则还比较欠缺。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对装配式建筑技术对现代管理模式的影响问题展开系统研究。1.3研究目的及意义1. 3. 1研究

34、目的本文主要对装配饰建筑目前现有的理论基础做深化与补充,对比传统的现浇管理模式与装配饰建筑管理模式二者之间的特点,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模式,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行业发展短板,进一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装配饰建筑项目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助力装配饰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1.3.2研究意义 (1)丰富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尽管国内学界已有相关针对装配饰建筑的理论研究,但整体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完善,且研究的视角都较为局限。本文积极参考国外先进的行业发展理念与动向,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来进一步装配饰建筑

35、对工程项目管理产生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剖析具体的影响要素。 (2)针对现浇管理模式弊端,提出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改进思路文章对比传统现浇建筑管理方式与装配饰建筑管理方式,分析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多个层面对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短板与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针对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优化路径,以期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出谋献策 (3)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装配饰建筑一方面能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更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期望能够进一步促进相关建筑企业提升建筑效率,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进一

36、步促进行业的成熟化与规范化发展,最终促进装配饰建筑的长远发展。1.4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装配式建筑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法与访谈法探究其对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进一步剖析具体的影响要素,最后针对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优化路径,以期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出谋献策。主要提出的方案有以下几点: 1)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阐述,介绍目前装配饰建筑国内外的发展与研究现状,通过现状的梳理与分析来进一步总结目前该行业的管理问题,进一步引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2)从基础概念层面对装配饰建筑进行界定,阐述其主要的内涵,重点

37、分析装配饰建筑具有的特点以及突出的优势以及其为我国建筑行业可能带来的贡献。 3)结合项目管理的理论,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装配饰建筑对项目管理造成的影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比传统的现浇管理模式与装配饰建筑管理模式二者之间的特点,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模式,4)在分析目前现有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创新型地提出了EPC五位一体+并行+BIM模式,并且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进一步证明该模式的创新型与科学性。5)通过案例分析法与访谈法探究其对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进一步剖析具体的影响要素,最后针对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优化路径,以期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

38、出谋献策。1 .4. 2研究技术路线本文以装配式建筑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对比传统的现浇管理模式与装配饰建筑管理模式二者之间的特点,结合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研究,较为全面地比较了二者在工程项目中各方面的表现,进一步探究了造成这些表现差异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法与访谈法探究其对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进一步剖析其造成相应作用效果的具体影响要素。通过对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从多个层面较为全面地对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短板与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针对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优化路径,以期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出谋

39、献策。主要的研究思路见图7。图7本文的主要研究路线1.5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搜集国内外有关装配饰建筑的现有的理论成果,梳理目前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总结目前我国装配饰建筑发展的短板与不足。 (2)专家调查法 通过实地对装配饰建筑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其提供的一些专业性的见解来促进文章的研究,同时积极调研考察实地装配饰建筑项目,从实际项目中获取具有价值的信息。 (3)对比分析法 文章采用对比的分析方法,首先对比国内外的装配饰建筑行业发展状况,为我国的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同时,对比传统的现浇管理模式与装配饰建筑管理模式二者之间的特点,突出装配饰建筑施工方式的优势所在。 (4

40、)案例分析法 通过结合国内的具体的装配饰建筑工程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数据量化的分析加以深入的剖析与总结。1. 6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侧重于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对研究对象装配饰建筑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介绍文章的总体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特征及必要性分析2.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装配式的建筑方式与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并未有事先组装建筑组成部分的环节,而是直接将所有原材料运输到现场,到现场进行建筑的建造。与之不同的是,装配饰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预制场就将所有能够进行事先预制的部分进行加工生产,通过机械吊装的方式,把零散的预制构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建筑,

41、后运输到现场直接进行安装,无需再经过现场加工的过程。这类建筑目前比较常见于大工业厂房、标准办公楼及标准住宅。但这类建筑成本较为高昂,且十分考验预装技术,因此目前装配饰建筑在我国现阶段的普及还比较困难。主要的对比详情见图8。图8传统生产方式和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2.1.1装配式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我国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建筑业革新口号,这些口号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斗鱼现在的装配饰建筑的理念相类似,例如建筑业工业化、住宅业产业化、建筑业现代化、新建筑现代化”等等。 “建筑业现代化”是在2013年出现的一个理念,主要强调是现代化的生产建设理念。其后的“新型建筑现代化”关注的重点则是建筑本身的

42、结构和装潢的现代化。“装配式建筑”设计一词诞生于2015年,其侧重于强调建筑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同时更加关注建筑的耗能与环保问题。充分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的理念。 以上几个概念出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是不同社会语境下的产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倡导与强调装配饰建筑的建筑方式和理念。它们都被纳入为装配饰建筑行业语境进行解释。 2.1.2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2.1.2.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预制混凝土建筑是一种预制混凝土结构(也称为PC部件)为主要部件,主要成分是混凝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主要有几种不同的组成: (1)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 此种类型的框架结构体系重点在于建筑的梁和柱,建筑的总体

43、框架采用预制装配的方式来生产,其他类的例如承重等部件则用传统的现浇形式来施工。此种结构的优点在于操作难度低,施工效率高,能够节约大量现场施工时间。进一步把握了建筑的总体框架的稳定性,大大提升施工效率。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比较适合大型的开放式的空间建筑,例如停车场、办公楼、工厂、仓库等等,且建筑的高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此类建筑一般建设不超过60米。图9所示的是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的示意图,图10所示的是南京万科上坊项目。 (2)预制装配式剪力墙体系 此种体系预制的重点是建筑的剪力墙、梁等部分,当施工现场将这些已经与装好的剪力墙施工安装后,墙面空袭用浇筑或者钢筋予以填充,最终

44、完成一个整体的建筑形态。采用预制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的建筑预制率达到建筑本身的七成,整体的技术要求不高,耗资较低,适用于一些楼层较高的房屋。当然,这类建筑也存在着一点缺陷,如果没有采取合适的操作,很容易造成接缝不当,带来一定的质量问题。如图11所示是装配式剪力墙体系,在如图10所示的沈阳万科春河里项目是具体实例。2.1.2.2预制装配钢结构体系此类预制装配体系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采取的预制材料为钢,一般预制的建筑部位主要是柱和梁。钢因其材料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具有高强度、高稳定性、低重量的优点。运用在建筑行业,能够使得建筑具备更加出色的抗风抗震能力。同时,钢制柱和梁具有更为出色的延展性与灵活性。

45、从实际的施工层面来看,采用此种结构体系的建筑施工过程受季节天气干扰行低,适用范围更广,更加环保轻便。与此同时,此类结构体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钢材料的导热与易腐蚀特性,此类建筑隔热效果较差,房屋使用寿命也相较于其他材料稍低一些,需要施工方投入更多的其他材料和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尽管预制装配钢结构体系有很多优点,但其目前在我国的使用范围还不够广泛,相关的建筑数量也比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未充分掌握对于钢结构的预装建筑技术,缺乏相关的预装以及施工经验,对该种材料的利用还不够成熟,劳动转化率低。 2.2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特点装配式施工方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将一个完整的建筑产品进行精细化的分

46、解,通过预先生产装配其中的各个建筑部分,最终进行吊装拼合。这样的施工方式十分考验预装的设计与生产水平,各个组成部件的设计越精细,生产效率就越高,建筑最终的整体成本就会进一步降低。与传统的现浇方式相比,装配饰建筑从长远来看,具有物美价廉的相对优势。装配饰建筑施工方式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段当中生产不同的建筑组成部件,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建筑完成时间,而传统的现浇建筑则只能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某一具体部件的施工生产。 此外,在建筑材料方面,装配饰建筑也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特点。装配饰建筑能够运用更为环保绿色的新型建筑材料,在生产和装配环节也更加节能。2.3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征2. 3.1工地变工厂 以往传统的现

47、场施工通常都是在一个既定的工地上进行的,所有的建筑材料运输到这个工地上进行统一的施工。而装配饰建筑则不然,包括柱、板梁、阳台、外墙、阳台等在内的各个建筑有机组成部分均可以在预装工厂内进行生产拼装,到了工地之后只需完成吊装工作即可,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2.3.2施工变总装 现浇施工模式需要在完成立体的交叉作业,施工过程不具备更多的灵活性,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施工项目。而装配饰建筑则不同,其现场施工可以将房屋建造与房屋装潢同时进行,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施工步骤,具有更高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特征。2. 3. 3农民工变产业工人 装配饰建筑从人力资本利用的角度上也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一方面, 该种建筑的施

48、工大大降低了人员需要,工人施工的环境也更加安全可靠,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此外,对相关施工工人的技能要求也转变为更具有技术性的专业要求而非传统的体力要求。2.3.4污染施工变绿色施工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性的施工环境是制约传统建筑行业发展的短板。而装配饰建筑施工则更加环保、更加绿色。其不仅能够为社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更能带来极高的社会效益。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装配式施工具有更加节水、节能、低耗、低噪音等优势,同时还能有效节约土地消耗。图15某住宅建筑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施工工序2.4发展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必要性 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周期较长且整体的施工质量不稳定,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高耗能、高污

49、染、高危险性的施工现象。装配式建筑因其更为精简、高效的施工方式逐渐成为建筑业的新星。其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有效减少建筑施工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更能进一步提升建筑的质量保障。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装配饰建筑能够推动建筑行业实现更加绿色、环保、创新的发展目标,能够更好地助力建筑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 5本章小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装配饰建筑的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同时与传统施工方式进行对比,梳理目前存在主要的四种结构体系,分析了装配饰建筑的突出特点与优势,最后对我国发展装配饰建筑的必要性进行了总结。第三章 装配式建筑技术对现代工程管理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一次性的过程,这一

50、过程为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服务,这样的无法割裂、无法重复的项目管理不同于流水生产线各节点的管理也不同于行政管理的过程,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并被发现的时候整个项目流程已经结束,此时的后果和造成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以建筑工程项目为例,它包含的是涉及、规划、施工、完工整个过程,整体性非常强,并且就其管理事项而言也相当复杂,包含了项目协调、合同管理、进度管理、质量和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表1装配式建筑成本因素分类直接成本分类因素预制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安装费措施费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劳动力和电力消耗),模具费,维护费,税收和其他费用,工厂摊销用;从工厂到现场施工现场,以及施工现场的二次搬运两个处理费和运费,

51、以及在施工现场的堆垛费:安装预制人工成本,专用工具摊销等;脚手架,模具等费用; 本章内容主要是探究装配式建筑的全新理念如何影响项目管理的具体事项和过程,从项目设计、部件生产、吊装拼接三个阶段分别研究其对项目成本控制、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质量和风险管理各个环节的影响并进一步找出其内在的影响因素。3.1装配式建筑技术对成本控制的影响3.1.1设计阶段建筑的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起点,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后续的规划施工、成本核算等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装配式建筑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组件设计和装配、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现浇结构的建筑项目有着非常成熟的设计理念和项目管理模式

52、,设计施工人员只要根据相关的行业标准和以往的项目经验基本上就能够实现成本控制。与传统建筑项目不同的是,当前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标准尚未统一,从业人员的工作单独依靠不多的经验难以应对诸多复杂设计事项。装配式建筑的特点要求预制件的设计必须要有详细图纸和相关细节的支撑并充分考虑后续的装配施工事项,因为涉及到孔位、管线的预留,不是单独的结构设计就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有水电等部门的积极配合,相比传统建筑设计而言整个过程要复杂得多,也就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设计成本。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估计,装配式建筑的单位设计成本要比传统建筑设计高出30%左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的是,装配式建筑

53、设计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装配式建筑涉及的预制件结构复杂,涉及的设计事项多、范围广、深度深。但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在预制件设计程序和具体事项是会更加科学,整体的设计成本会有所下降。3. 1. 2部件生产阶段 (1)模具的设计和损耗 部件生产阶段的成本首先产生于模具的设计/采购成本、折旧损耗和其他方面产生的费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决定该种建筑方式高度依赖于预制件的制作并对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外观、尺寸精确的预制件才能保证后续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就需要在模具设计上下大量的功夫,模具采购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有数据显示,国内外预制混凝土(PC)组件的

54、设备价值已分别高达1.06和1.32亿元。预制件生产过程中对模具会产生较大的损耗,其耐用性和精确性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产生高额的折旧、维修和设备更换费用。除此之外,预制件模具的通常具有较大的体量,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高昂的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和土地成本。 (2)预制件的制作 装配式建筑所需的预制件种类繁多,样式、大小各有不同,所涉及的制作工艺也是五花八门,在进行质量管控的时候所需要遵循的标准也不统一,有一些大型预制件的制造难度较大,以上种种特点决定预制件制造的难度和成本相较于传统建筑有所提升。但是,相比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的预制件生产因为采取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在生产线维护和质量

55、把控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适当降低成本。另外,集中统一的预制件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电和其他通用材料的消耗,并且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来降低成本。3.1.3施工阶段 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产生的成本与传统建筑施工有诸多不同之处,成本结构和费用产生也有一定的区别。装配式建筑涉及的装配技术、工艺、施工方法等都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于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通常需要进行培训才能胜任。例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一JGJ1-2014)中相关材料技术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另外,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还有一处成本较高的地方在于工程机械和起重设备的成本,这类设备大量依赖进口,产生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较高。下面对这两类成本做进

56、一步阐述: (1)预制件的吊装以及机械费用 预制件吊装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由于对预制件进行吊装作业过程中吊装难度和设备操作专业化而产生的专业人才的使用成本以及工程机械的损耗、折旧成本,这方面的成本通常直接表现在账面,直观性强;另一方面的成本隐蔽性较强,主要是由于施工专业化程度不够、施工方案不成熟、施工程序等引起的工期延误,表现为时间成本,不易被察觉。 (2)预制件的安装费用 预制件的安装费用相比传统建筑施工来说具有较大的优势。首先,装配式建筑预制件生产过程中对尺寸、样式等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不需要传统建筑浇筑后的找平、休整工作,节约了后续加工的时间、人力成本以及后续工程的材料使

57、用成本;其次,装配式预制件的涉及、生产过程中对孔位的预留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方案,后续的装修方面不需要进行穿凿作业,降低了装修难度、简化装修程序、节约装修成本;在现场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施工不需要传统建筑施工中大量的支撑结构和辅助工具,程序相对简单,并且不像传统建筑工程这类费用会随着楼层的增加而大量增加,相对而言能够节约不少的费用;另外,因为大量使用装配式预制件,所需要的浇筑程序和辅助工具较少,流转较快,期间涉及的购买、租赁费用会因此大大降低,优势比较明显。 3.2装配式建筑技术对质量控制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整体性强,大量工序无法返工,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因此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质

58、量控制应当更加严格,需要形成涵盖预制件生产、运输、安装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保证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质量和安全。3. 2.1部件的设计生产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起点是预制件质量的管理,符合质量要求的预制件才能保证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当中涉及的质量管理项目比较复杂,包含材料、模具、工艺等多个方面。从材料方面来看,为保证预制件的尺寸、性能指标符合工程的总体要求,需要对预制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钢筋、水泥、砂石等进行全面的检查、核验工作并形成相应的记录文件;为保证生产出的预制件在力学指标如刚度和精度上与标准保持一致,应当确保模具符合要求,选取尺寸准确、专用性强的模具,对于特殊部件比如PC保护层应当

59、选用特殊支架;对于需要预留孔位、设置嵌入式零部件的预制墙等部件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连接器、孔位、线缆等位置精确;针对结构复杂或有特殊用途的预制件,应根据需要选择相应工艺,如通过小型震动设备、延长震动时间等方式加强混凝土结构。 在预制部件生产完毕后要对相关部件进行全面的检查检验,确认相关预制件在外观上不存在明显瑕疵,没有松动等质量问题,对相关预制件尺寸精确把控,多维度尺寸精确。3. 2. 2施工组装质量控制施工组装即对装配式预制件在预定区域和位置进行安装和连接,这是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的主要内容,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据核心地位,事关整个项目最终的质量呈现。为了保证安装、连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应选择

60、与预制件外形、尺寸、安装位置相匹配的吊装设备,在吊装到原定位置后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预制件安装的水平和垂直精度,确保预制件之间的衔接顺畅,外观平整。 预制件吊装、连接到位后还需要与现场浇筑结构连接起来,这个过程更加复杂,并且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最终的质量与结构,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工程质量,对这一工序的质量管理应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不同连接点的属性和特征确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手段。装配施工部分与现浇施工部分连接时要根据相应的结构和标准要求确认锚入深度,需要参照的常见标准有抗震等级标准等。对与承力结构与非承力结构接头的浇筑标准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承力结构应使用混凝土浇筑并要求结构强度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