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及其对应导学案_第1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及其对应导学案_第2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及其对应导学案_第3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及其对应导学案_第4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及其对应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及其对应导学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及其对应导学案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文题背景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博山寺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 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

2、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 了万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博山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朗读课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朗读课文译文【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

3、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译文【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

4、,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3、“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有什么作用?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3、“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有什么作用?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4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

5、自己的豪情壮志。5、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5、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两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

6、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6、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7、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

7、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7、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8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 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8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总结概括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 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

8、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 情韵。 总结概括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学案制作人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 1、理解两首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2、体会词作豪放开阔、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3、背诵这首词。【预习导航】1、文题背景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2、博山寺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

9、间(923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 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 了万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3、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问题探究】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10、?(结合“强”字分析)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3、“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有什么作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导学案4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5、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6、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7、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8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总结概括】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