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史发展_第1页
欧洲音乐史发展_第2页
欧洲音乐史发展_第3页
欧洲音乐史发展_第4页
欧洲音乐史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欧洲音乐史发展音乐在人类艺术文化的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辩的重要一席。聆听美妙的音乐能陶冶情操,使人心情舒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然而欣赏音乐也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其中,感官层次的欣赏是最表面、最肤浅的。我们欣赏音乐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是很不够的。要想真正地理解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的深刻内涵;领会作曲家融会在音乐作品中的伟大精神;上升到感情的、理智的高度去真正的欣赏音乐就必须要对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谓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不是说,在听到一首乐曲后能够说出曲名和作者就可以了。因为曾经有一段时期,我就是处于这种状态虽然我能够听出这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2、也能说出那段旋律出自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再多一点的,至于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属于什么派别,在什么社会背景下创作出的这些音乐,我就一概不知了。所以,在这个阶段,贝多芬也好、肖邦也罢在我头脑中只不过是一个个孤立的名词罢了。因此,这里所说的背景知识,应该是更广泛的指音乐家的生活年代,进行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个性,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音乐创作中的一些民族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可能真正听懂音乐(这里主要指古典音乐),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音乐的内涵,才能真正地感情地、理智地欣赏音乐。我的这篇文章题目是欧洲音乐发展简介,希望能让大家略微知道一些音乐发展历史!第

3、一章 巴洛克前期的欧洲音乐欧洲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时代。从那个时代到巴洛克时期之间,大致可划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三个阶段。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文明的哲学、美学及各种艺术形式从这里开始,西方的音乐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这个时期最早出现过基于口头传唱的希腊长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揭示了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公元前4世纪前后,古希腊悲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音乐家,在他们的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此时期音乐的特点是:第一,音乐的含义比现在的更为宽广;第

4、二,音乐与其他艺术尚未分离,并且音乐被认为是与其他科学门类如:天文、数学等有密切联系;第三,音乐是单音音乐,且音域较狭窄;第四,已经出现多样的音乐体裁及音阶调式。古罗马的音乐是从古希腊借鉴过来的,罗马人在古希腊音乐的原有基础上扩大了音乐的演奏规模,使音乐在古罗马时期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文化是指公元5世纪至13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内的欧洲音乐文化。在中世纪最大的音乐文化中心罗马出现了以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哥利圣咏。在这之后出现了带花腔的“散文诗”,“填词”圣咏调。从11世纪开始,西欧文化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城市,教会音乐因此有了新发展产生了复调音乐。第三节 文

5、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各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新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即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平等、博爱等要求。这些主张主要反映在建筑、雕塑、绘画及文学中,并扩展到了这两百年间的音乐文化中。于是,复调音乐迎来了第三个发展高峰,世俗音乐中更多的反映了现实生活,音乐文化呈现出越来越世俗、明朗和感情化的倾向.第二章 巴洛克时期第一节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概述欧洲音乐史中的17世纪初叶至18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更准确的说是始于1600年而结束于巴赫逝世的1750年。这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中的第一个伟大时期。“巴洛克”

6、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 一词。它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规则的珍珠”;二是“荒谬的思想”。显然,用这一词语来概括16001750年这一段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是带有贬义的。当时人们确实认为“巴洛克”的音乐是“怪异”、“夸张”甚至是“畸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一时期音乐的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也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贬义,而成为专门指代这一时期音乐风格特点的专有名词了。巴洛克时期是欧洲音乐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要的声乐、器乐以及综合的音乐体裁如歌剧(包括正歌剧、喜歌剧)、大型声乐套曲(包括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协奏曲(包括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

7、奏鸣曲(包括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及独奏奏鸣曲)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第二节巴洛克时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简述蒙特威尔第蒙特威尔第(15671643),意大利音乐家,与1607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代表作品:奥菲欧(歌剧);波佩阿的加冕(歌剧)。威瓦尔第安东尼奥威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代表作品: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四个乐章:春、夏、秋、冬)。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臣,创作了无以数计的优秀的巴洛克作品,被称为音乐的里程碑。代表作品:

8、G弦上的咏叹调(出自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b小调弥散曲;马太受难曲;d小调托塔卡与赋格;布兰登堡协奏曲(共6首)。亨德尔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ederic Handel,16851759),出生于德国的著名英籍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水上音乐(交响组曲);焰火音乐(交响组曲);弥塞亚(清唱剧);哈雷路亚协奏曲。第三节巴洛克时期重要音乐家及其经典作品介绍一、威瓦尔第安东尼奥威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于1678年出生于意大利。自幼随父学习音乐。1693年成为神父,1703年至威尼斯,任教于音乐专门学校。1718年只曼图亚,任菲利普亲王宫廷乐长

9、。1727年至维也纳,任理查六世宫廷乐长。早期作品以歌剧为主,中后期写作大量协奏曲及其他器乐曲。在音乐史上,其成就长久不被重视,直至二十世纪中叶,其作品的价值才逐渐被认识。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四个乐章:春、夏、秋、冬):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出版的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由于维瓦

10、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二、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

11、n Bach,16851750)是德国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臣,创作了无以数计的优秀的巴洛克作品,被称为音乐的里程碑。但在生前,巴哈却被作为一位管风琴大师而享有盛名,作为作曲家,却很少有人认可。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应该说是在他逝世的80年后,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重新指挥公演了他的马太受难曲后,才日益被人发掘。用瓦格纳的评价,就是:“巴赫所创作的音乐,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d小调托塔卡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

12、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这里选用的是作品的管风琴演奏版。本作品曾被现代“情调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引用,使之广为流传。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

13、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第三章 古典主义时期第一节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概述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中,从巴洛克时期结束到19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了。古典主义音乐与巴洛克音乐相较而言,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对称美,而非巴洛克时期的非对称;巴洛克音乐更注重表现宗教题材而古典主

14、义音乐则偏向于用音乐来表现重大社会题材以及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风貌;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和声乐还未完全分离,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已经完全独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分之;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有了很大发展,而进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却进入了从复调织体向主调织体转变的过程;另外,古典主义较之巴洛克音乐而言,其对器乐色彩的变化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了。此时期中,德国出现曼海姆乐派,为古典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首先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同时对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及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创新。他们的这些成就为其后出现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定了基础。此外,法国的指挥家、作曲家戈塞克以及法国歌剧作家格鲁克在音

15、乐艺术中的实践活动也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接下来要提到的就是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在古典主义时期具有最高艺术成就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年代正值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启蒙运动提倡理性、科学、经验、个性解放、权利均等、反对神权、封建特权及封建等级制度。这些进步的思想对三位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还给贝多芬的思想和创作带来了深刻的转变。概括的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的题材重大、崇尚理性、气势雄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第二节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简述一、古典主义萌发阶

16、段格鲁克克里斯托福威利巴尔德旺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1),德国著名歌剧改革家,作曲家。代表作品:阿尔西斯特(歌剧)。戈塞克弗兰克斯约瑟夫戈塞克(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代表作品:第一交响乐。二、维也纳古典主义学派海顿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代表作品:伦敦交响乐(共12部);第94(惊愕)交响曲。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

17、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唐璜(歌剧);后宫诱逃(歌剧);魔笛(歌剧);G小调弦乐小夜曲。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代表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一(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二十六(告别

18、)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哀格蒙特序曲。第三节 古典主义时期三巨臣及其经典作品介绍一、海顿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

19、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第94(惊愕)交响曲:本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

20、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著名的“惊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第三乐章,小步舞

21、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二、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

22、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莫扎特作于1788年。该曲以“朱庇特交响曲”而著称(据说是钢琴家坷拉玛所起)。朱庇特是古罗马神话里最高的造物之神,正是因为这部交响曲具有雄伟的史诗性与非凡的创造力,才被冠此美名。第一乐章是没有引子的快板奏鸣曲式,它的主部主题与十多年后出现的贝多芬第一交响曲非常相象。副部主题幽雅典美,展开部是由它的主部主题发展构成。第二乐章也用奏鸣曲式写成,行板,乐曲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为音乐里增添了悲壮的戏剧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