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_第1页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_第2页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_第3页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_第4页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的关系看早期儒道关系摘要学界对于儒家和道家关系的重新认识,不应该始于郭店楚简的出土。在定州竹简?文子?中就已经有了可以证明这种“儒道相谋关系的蛛丝马迹。本文通过对竹简?文子?中“道与“德两个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认为“德是早期儒道之间互相联络的结合点。关键词“道“德“道德儒道关系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郭店楚简出土以前,学术界根本上都认为是对立的。但“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郭店楚简的出土使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场探究儒家和道家的某些联络。但笔者以为,学者们对于儒家和道家的这种联络的认识,不应该由郭店楚简开场。其实

2、早在1973年河北定县今定州市所出土的竹简?文子?中,就已经有了可以证明这种“儒道相谋关系的蛛丝马迹。以下笔者就以竹简?文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道与“德及其关系为例说明之,并请教于方家。一?文子?之始成书,实际上是为?老子?思想作进一步阐发。?老子?的根本思想是“道,这也是竹简?文子?的核心。在竹简?文子?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首推“道。据笔者粗略统计,在竹简?文子?总共277枚竹简、2790字中,共有73枚竹简的简文中有“道字87处,而且贯穿始终。由此可见“道在竹简?文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假设仔细看来,那么竹简?文子?的道论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天道天道是竹简?文子?中一个根本的概

3、念,是竹简?文子?道论体系的基矗竹简中记载了文子和平王之间的一段对话:道。平王曰:“请问天道?文子曰:“天之2119,天之道何如?文子曰:“难言于天1184,故天刑形其物各不同,能文其2371胡象于天道?文子曰:“天之道,高0585大者,损有损之;持高者,下有下之。0926曰:“何谓损有损之,下有下之?文0813曰:“此不生而喜,不而,0822道。平王曰:“此天道也。0887乎是。平王曰:“吾不能尽学道,能学人,2470法天道。平王曰:“人法天道奈何?0689以上所引简文在今本?文子?中没有对应的文字,为佚文。但这段文字的重要性却不能无视。当平王向文子请教天道时,文子认为很难讲“难言于天,因为

4、天道是抽象的规律,无法说出它的形状,而且事物的开展规律也因物而异,很难描绘“故天刑形其物各不同。平王请文子描绘时,文子笼统地概括为“高和“大。“高说明天道与详细的人事有很远的间隔 ,“大那么说明了天道对人事的重要影响。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因人事的变化而喜怒无常“不生而喜,不而,而只是发挥其规律性的作用。因此,人必须按照天道来办事,是谓“法天道。至于如何做法,那么因人而异,因为“道之于人也,亦有所不2439。对于君王与下民来说,也就有不同的做法。2、王道王道是君主治理国家和人民的理论工具,其涵义也有深浅之别。深层次的王道即以君主为首的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浅层次的王道那么指对于理论的详

5、细施行,即以理论为根底的理论。不管是在深层次上,还是在浅层次上,王道都是文子道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表达。在竹简?文子?中,文子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君主推行王道的重要性:子有道,那么天下皆服,长有0590社稷。公侯0629道,那么人民和陆睦,长有其国。士庶有,2218身,葆其亲,必强大,有道那么不战0619。弱小有道,那么不诤得识。举事有2462那么功成得福。是以君臣之间有道,那么0625间有道,那么慈孝。士庶有道,那么2445之,通之于人也,1179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0937那么帝王之功成矣。故帝者,天下之0929者,天住也,天下不适不住,0990由上引文可见,王道对君主等统治者的重要

6、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下皆服。对于周天子来说,可以“长有社稷,对于诸侯来说,那么可以协调国内人民之间的关系,“长有其国。而对于实力强弱不同的国家来说,行王道可使大国“不战而克,小国也可“不诤得识。君主在多大程度上推行王道,他所获得的利益也就有多大。此即所谓“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帝王之功。也只有这样,君主才能获得天下臣民的拥护。即所谓“帝者,天下之适也,王者,天下之住往也。甚至农业消费也能有好收成。说明了以王道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文子又指出了推行王道的做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推行“德政。“德既是君主治理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君主在推行“王道中所必须采取

7、的策略。竹简?文子?云:王曰:“古者有0829以道王者,有以兵0850以一道也?文子曰:“古之以道王者,2210以兵王者1035者,谓之贪兵。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0572众。欲见贤于适敌者,谓之骄兵。义兵2217故王道唯德乎!臣故曰一道。平王2385这里,文子明确提出了“王道唯德,由此“德在君主行王道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被突出了出来。这是竹简?文子?中“道与“德关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契合点。3、人道人道思想在竹简?文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比拟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文子的人道思想可以包容王道思想。竹简?文子?云:之,道之于人也,1179,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0937那么帝王之功成矣。故帝者,天

8、下之0929者,天住也,天下不适不住,0990矣。是故,帝王者不得人不成,得人0798徒暴,广奢骄洫,谩裾陵降,见余11941195为兵,始为乱首,小人行之,身受大秧殃,大人行2437竹简?文子?又有下面的话:为下那么守节,循道宽缓,穷0582那么亲爱、损退、辞让、守服之以0615生者道也,养2466不嬨(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0600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也。此四2259踰节谓之无礼。毋德者那么下怨,无0591那么下诤,无义那么下暴,无礼那么下乱。四0895立,谓之无道,而国不0811在上面所引用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子所说的“人道,是通行于天下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社会秩序和伦理标准。简

9、文中有“道之于人,无所不宜也,可以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它可以是指“帝王之道,也就是我们前面阐述的王道,也可以是指一般民众的生活规那么。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由于竹简?文子?内容残缺比拟严重,我们在其中可以见到的,只有师徒之道、君子之道等少数情况。师徒之道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君子之道那么是强调个人修养。竹简?文子?云:子自爱也,小人自气也。2322故天孰不乐,那么天下2353,是以圣人周徵谁举过2359人喜,故者毋毋行,过喜那么2366上面这段文字,是今本?文子?所没有的。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子的眼里,作为社会上的人,就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即“自爱。要擅长发现自己

10、的弱点,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成为君子11、圣人,否那么就可能成为小人。在这些话中,文子也提到了“德。可以说,“德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尺。二以上,笔者简单阐述了竹简?文子?中的“道,其中也涉及到了“德。“德是竹简?文子?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在竹简?文子?中一共有31个句子中出现了34个“德字,其中“道、“德连用者即“道德作为一个词组出现者也有7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德在文子思想中的地位。王道思想是竹简?文子?的核心,但是文子的王道思想的实行却始终离不开一个“德字。竹简?文子?云:毋德者那么下怨,无0591那么下诤,无义那么下暴,无礼那么下乱。四08950960立,

11、谓之无道,而国不081112从上面所引用的简文来看,文子似乎认为推行王道要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条件,“德只是其中之一,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德在文子思想中所处的地位就远远比不上“道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前面在讨论推行王道的方法的时候就已经说过,“德是君主推行王道的行为标准,是法天道的详细表达。.上面所引简文中行王道的其它三个方面的条件,实际上是文子德政思想的延伸。13文子所说的“德,终究该如何定义,由于简文的残缺,我们已经无法探究其深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竹简中的平王曾经向文子请教过这个问题,文子也对他进展了答复。14而且,文子对“德是非常重视的,这从我们前面所阐述的“王道唯德就可见一斑

12、。除了王道需要以“德作为根本准那么以外,“德与天道也有很亲密的关系。竹简?文子?云:天道,德之行也,自天地分畔至今,未2216积之乃能适之,此言多积之谓也。尧2249在这句话中,理解“行字是关键。?说文?云:“行,人之步趋也。这是解释其本义。窃以为,在这里“行字应该是指行为的标准或根据。15那么在文子看来,“德就是以天道为指导的,而且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德就一直和天道严密地联络在一起,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之乃能适之,“德的出现和开展是和社会开展相适应的。二者具有统一性。竹简?文子?在下面的阐述中更是明白地表现出这一思想。观之古之天子以下,至于王侯,无2376欲自活也,其活各有簿薄厚,人

13、生亦有贤0877使桀纣修道德,汤武唯虽贤,毋所建。2252以相生养,所以2213相畜长也,相2206这段简文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就是给道与德的关系进展了定位。文子以为,道与德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道是德的理论根据,德是道的表现形式,二者互为表里,又有所分工。竹简?文子?又云:子曰:“道产之,德畜之,道有博0722无为信,缺乏以其心,故胃谓0735者,得失之胃谓也,故斯人得失者,0984上文中的“之终究指代什么,如今已经难以考证,但是这并不影响在这里所讨论的道与德的关系。从“道产之、德畜之就可以看出,道和德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分工。道是其产生的根源,德是其存在与开展的根底,二者之间是一种源与流的

14、关系。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竹简?文子?中,道与德是一种很和谐的共存关系,二者互相补充、各司其责,不可偏废。因此,作为社会上的人,不管是统治阶层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在遵从道的同时注意修德。由于每个人的详细情况不同,就有了不同的修德方法,也就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竹简?文子?云:修德非一听,故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2482学在肌月肉;以听者,0756不深者知不远,而不能尽其功,不能2500上面的简文在今本?文子道德?中有对应的文字:文子平王问道,老子文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

15、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专精积稸,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在文子看来,要修德,就要听道。而听道的方法的不同就决定了效果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修德层次的差异。以耳听机械地听只能学到道的外在的皮毛,用心听会考虑者可以学到道的比拟深层次的含义,而听道的最高境界那么是用神听,可以把自己放到详细的社会环境当中体会出道的最深层次的内涵和存在价值。16由于每个详细的人的学习态度的不同,对道的理解上有差异,也就产生了修德效果的差异。在上面所引用的

16、两段文字中,从外表上看,竹简?文子?说的是修德的方法,而今本?文子?那么是大谈听道的方法,二者似乎是两回事;但是考虑到道与德的严密关系,尽管今本?文子?比竹简本有所变化,其根本意义和阐述目的还是统一的。17三我们都知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和道家一直是对立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观点和主要主张都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自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以来,人们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郭店竹简本?老子?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与今本、帛书本都有一些明显的差异,而与儒家所提倡的一些思想观点根本接近。再者,郭店竹简中不仅有道家的?老子?和?太一生水?,更多的是一些不很常见的儒

17、家典籍如?缁衣?、?穷达以时?、?忠信之道?、?性自命出?等。18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使得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早期的儒家和道家儒家和道家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派,具有各自的思想体系,但是他们也是有一样或者相通的地方的。可以说,儒家和道家是具有共同的渊源、在后来的开展中又发生了分野的、既有一样思想观点又有不同主张的两个学派。19而把这两个学派联络在一起的,就是“德。20“德是一个具有特殊性内涵的概念,它的产生应该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时代,起初是划分氏族的一种特殊标准,为全体氏族成员所共有。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德成为上层统治者所特有的行为标准,但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构造的变化,“德也逐渐从上层向下转移,打

18、破了君主垄断的场面,具有了更加普遍的意义,成为群众的一般行为标准。21在郭店楚墓竹简中,说明早期儒家和道家思想并非水火不容的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在于对竹简中“绝智弃辩和“绝伪弃诈的理解。学者们一般认为,这是竹简本?老子?与今本、帛书本?老子?的一个重要区别,改变了以前学术界对儒家和道家道德价值伦理观念的认识,它证明早期的道家与儒家思想是互补互济的。22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这样认为。1998年5月美国达慕思大学主办的一次郭店楚简?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裘锡圭先生和高明先生曾经就这个问题发生了剧烈的争论。高明先生以为竹简本的“绝伪弃诈和帛书的“绝仁弃义并没有什么区别。“伪和“诈可以通假为“仁和“义。而裘锡圭先生反对滥用通假来处理问题。陈鼓应先生也对这个区别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