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教案设计_第1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教案设计_第2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教案设计_第3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教案设计_第4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9PAGE9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过程与方法:(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三)情感与

2、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课程实施:课前的指导1、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3、给陶渊明画肖像。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3、一、导语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

4、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

5、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12下一页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明确:(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3)坦然恬淡的心情:“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巅。”(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

7、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七、写作特色:1、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3、诗话的农村生活。八、拓展讨论: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明确:略九、课程小结:“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

8、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十、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十一、结束语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十二、作业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

9、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

10、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

11、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

12、观的选择啊.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13、.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