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Soil Science课程编号180120220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2.5学分/2学分课程学时48课时/32学时适用专业农学、农学(食用菌方向)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植物学后修课程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负责人课程团队、二、课程性质与定位土壤学是一门农学类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农业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理生化、微生物学、农业气象密切相关,又于耕作学、农田水利、作物栽培学等其他课程有相互关联。本课程的学习首先可以为专业其他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认识土壤,学习如何改良利用土壤,提高土壤肥料,减少化肥滥施也有效的保证了在未

2、来指导和引领农业生产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课程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基本内容包括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明确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了解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以、生物特性以及其养分调控过程。掌握土壤的形成于发育过程,了解土壤的分类情况。能够正确的评价土壤肥力并了解土壤的综合治理措施;掌握土壤质量和土壤退化的意义以及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和现状。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土壤和土壤圈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性质以及土壤水肥热气等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并了解土壤的分类以及我国主要的土

3、类特性。2.能力目标学习土壤学让学生切实明白什么事土壤,能够独立的认知各种土壤,并对不同土壤进行物理、化学等性质分析,增强学生学习农学其他专业课程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素质目标土壤作为农业的基础,学习土壤学在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知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户进行合理的生产,并能够选取适宜植物、合理施肥,有效改良土壤,为今后在土壤、土地、生态、地理、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工作打基础。使学生了解土壤资源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保护土壤、涵养水源的意识,为保护我国的土壤资源奠定基础。四、主要内容和要

4、求第一章 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土壤的概念、基本特性以及重要性。2、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一般研究内容、方法和任务。【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教学结合文献介绍什么是土壤以及土壤学研究的发展历史。【讲授内容】1、土壤的概念。2、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3、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研究内容。4、让学生充分了解土壤学研究的现状,土壤学面临的危机、土壤环境的日趋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土壤、涵养水源的意识。第二章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过程【目的要求】1、掌握土壤颗粒、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土壤基质的物理特性。2、掌握土壤水分、气体以及热量的状况以及它们的运动过程。【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教学结合计算专题进行本章节教学。【讲

5、授内容】1、土壤质地与土壤结构。分为土壤三相关系、土壤颗粒、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五部分。2、土壤水。分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分运动、土壤水分平衡、土壤水的有效性五部分。3、土壤气体。分为土壤气体组成、土壤气体运动两部分。4、土壤热量。分为土壤热性质、土壤热平衡两部分。5、简述土壤力学及其他性质第三章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过程【目的要求】1、掌握土壤胶体和表面化学特性。2、掌握土壤胶体离子交换作用,明确CEC的概念和基本规律。3、掌握土壤酸碱性、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土壤缓冲性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教学。【讲授内容】1、土壤胶体的类型与性质,分析胶体表面类型与特征,

6、阐述土壤胶体双电层结构,分析土壤可变电荷和永久电荷的来源及性质和土壤胶体的吸附特性、凝聚特性等特征。2、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反应讲述土壤胶体的交换作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概念,掌握其基本规律,分析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和意义。3、土壤酸碱性。讲述土壤酸碱性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重点讲述土壤酸性和碱性的类型和指标。4、土壤氧化还原反应。重点介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讲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表达式及氧化还原电位与Pe、pH的关系,着重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因素。5、土壤缓冲性。介绍土壤狭义和广义的缓冲性以及缓冲曲线的概念,重点讲述土壤缓冲体系和缓冲机制,分析土壤缓冲性的影响因素。第四章 土壤的生物

7、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目的要求】1、了解土壤生物的种类、数量表示方法以及土壤生物活性的概念。2、掌握土壤有机质组成、特性与土壤碳素循环过程。3、掌握土壤主要营养元素的转化过程。【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教学以及土壤动物专题讨论【讲授内容】1、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和特点;讲述土壤动物的分类方法和主要作用,着重讲述蚯蚓;讲述土壤生物数量表示方法,并评价各方法优缺点;简述土壤中的酶的分类和作用;小组讨论土壤食物网的概念、层级以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讲述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性质;重点讲述腐殖质的组成与特性;分析土壤有机碳的转化过程和其影响因素。3、重点讲述土壤氮素生物转化过程的主要环节;分析土壤磷

8、的无效化过程的途径,并类比讲述土壤钾的固定现象;整体分析土壤生物在土壤碳、氮、磷循环中的作用;简述土壤钙、镁、硫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形态及其主要转化过程。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目的要求】1、了解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2、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3、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4、了解土壤的发育过程。【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教学结合文献介绍土壤的形成【讲授内容】1、介绍常见的成土矿物和岩石种类,着重强调风化作用的类型以及几种重要的土壤母质沉积体和特征,进而明确土壤的起源。2、简介土壤发生学理论,着重讲述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土壤形成的动力。3、介绍常见的土壤成

9、土过程,并分析不同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反应,着重讲述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概念,并强调土壤的形成时两者矛盾统一的结果,从而揭示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机制。4、讲解土壤刨面的构形以及土壤发生学层次的特征及专用编号。第六章 土壤分类【目的要求】1、了解土壤分类系统。2、了解中国土壤分布规律。3、了解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的特性【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教学【讲授内容】1、介绍土壤分类的原则,着重介绍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美国系统分类以及中国系统分类等分类系统特点。2、简介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了解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对于农业区划和因地制宜开发土壤资源有重要指导意义。3、讲述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

10、、面积、主要成土过程以及理化特性等方面,从而分析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第七章 土壤管理与肥力调控【目的要求】1、掌握土壤肥力的概念,了解其分类和评价方法。2、了解土壤耕作和耕性调控。3、掌握农业生产中质地和结构不良土壤的改良方法。4、掌握土壤水、气、热状况的综合调控方法。5、了解土壤生物活性与土传病害的防治。6、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的原则和管理措施,了解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7、掌握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调控。【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教学【讲授内容】1、明确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管理的目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观点。2、简述土壤的耕性和耕作概念。着重讲述土壤耕性改良方法。3、

11、举例说明不良土壤质地的生产性状,着重强调团粒结构的重要性以及结构不良土壤的改良方法。4、分析改良土壤水、热、气状况的根本措施是改变土壤结构的物理性状,而条件土壤水分是条件土壤水、热、气状况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5、图例土传病害的种类与防治以及连作障碍的治理方法。6、重点讲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作物品质、环境保护的影响;分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和途径,并强调增施有机肥以培肥土壤的科学道理。简述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多方面影响。7、讲述土壤养分的概念以及有效养分的表示方法,并简述土壤养分循环和平衡施肥的原理;着重强调土壤养分综合调控的措施。图例精准农业与土壤养分管理的关系;论述资源宏观关系的内容

12、、途径和策略。第八章 土壤质量与退化【目的要求】1、掌握土壤质量的概念。2、掌握土壤退化的概念和分类。3、了解我国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4、掌握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教学结合小组讨论分析土壤退化【讲授内容】1、讲述土壤质量的概念,并分析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介绍其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2、强调土壤退化的概念,并区分土地退化和土壤退化的异同;讲述土壤退化的分类以及分类依据。3、小组讨论家乡土壤退化现状,进而评述我国土壤退化现状;分析我国土壤退化的成因和趋势。小组讨论应对策略。4、着重讲述土壤退化的五种类型:沙化和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潜育化、土壤污染

13、,讲述他们的概念、特点,在我国目前的退化现状以及成因,以及目前以后的防治措施;并统筹分析我国土壤养分退化现状并讲述防治措施。五、教学条件为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验室面积及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内容的要求,并且有设施完全的试验田,可以保证学生野外实验安全顺利进行,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符合本学科的认知规律和满足主要技能训练的需要。六、学时分配建议表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 绪论2第二章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过程6第三章土壤的化学性质与过程6第四章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6第五

14、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2第六章 土壤分类2第七章 土壤管理与肥力调控4第八章 土壤质量与退化4合计32七、实施建议1、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将课程内容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方法为主要手段,适当结合课堂练习、讨论等形式,采用实物演示、具体案例分析、动画及视频资源将本课程知识具体而直观的传授给学生。课后的习题和思考题可根据具体学时数和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以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为主,教师适当批改。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验室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讲解最新的文献,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最前沿的科研进展介绍给学生,开拓其国际化视野、培养

15、其具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并其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选编选用教材应该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要求按需选用最新及最佳教材。并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能够反映科学研究和产业前沿的最新教材。教材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具有代表性,前沿性、科学性。理论教材主要选用吕贻忠和李保国主编的土壤学,按照与实践相结合以及适度的原则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全面的阐述了土壤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添加进来,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3、教学团队教师团队成员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并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团队成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4、教学评价本课程根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期末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课后的习题和思考题可根据具体学时数和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成绩评定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日成绩占30的比例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期中考核成绩等各环节综合考评。5、教学资源为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包含有课内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一些本学科经典的实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土壤,并且能够独立的对土壤特性进行检测与分析。同时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