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6.《芣苢》(教案) - 副本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6.《芣苢》(教案) - 副本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6.《芣苢》(教案) - 副本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6.《芣苢》(教案) - 副本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6.《芣苢》(教案) - 副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芣苢教案【教材定位】芣苢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特点,感受其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的意境美和画面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概括诗经的艺术特点。【素养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

2、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3.概括诗歌的主旨,积累诗经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和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用语言为我们描绘的美妙意境,从小便萦绕在我们心头,培育着我们的民族心,文化根。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朴素而浪漫的时代,一起感悟这首芣苢诗歌。二、文化常识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

3、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2.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1)体例风:土风、民谣。

4、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2)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了解四言诗: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

5、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4.了解时代背景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5.解题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

6、检查:1.明确字音芣苢(f y) 掇(du) 捋(lu)袺(ji) 襭(xi)(二)初读课文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四、文本研究【思考1】感受“韵律美”(一)这首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明确 通过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回环往复,产生了明快的音乐感。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

7、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i)和第二句中的“有”(y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第四句中的“捋”(lu),第五句中的“袺”(ji),第六句中的“襭”(xi),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思

8、考2】感受“画面美”(一)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采采:茂盛的样子。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有:取得,获得。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译文: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二)这首诗歌描写了几个画面?明确 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

9、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思考3】感受“艺术美”和“情感美”(一)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明确 艺术特色: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句;四言句式,节奏感强;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二)拓展练习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

10、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问题:分析概括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明确 艺术特色:用词丰富,富于变化。四言为主,间或杂言,错落有致。情感:写青年男女幽会,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问题:分析概括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明确 艺术特色:四言句式、重章叠句,更富有韵律感。用词富于变化,名词、动词多样性。情感: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思考4】对比阅读任务活动:

11、十亩之间与芣苢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明确 呈现诗经时代女子劳动场面的窗口芣苢写的是周地妇女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季外出采集芣苢的场景。芣苢,即车前子,在各地方言中又称车轮菜、车前草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食用,实可作药,有清热、明目、止泻、祛痰之效。整首诗直接用首句重复的手法,大量突出妇女们在采集芣苢时的动作,让人透过那些既简单又丰富且步步递进的动作,来看出劳动的紧张、热烈与心情的欣喜、欢快。十亩之间妇女们的采桑劳动似将结束,在疲劳与满足之中,自有一种悠闲与宽缓的闲情。当辛勤劳动的一天结束后,她们以

12、平静而满足的心情呼唤同伴回家作息。在桑林中,她们闲闲地归还,在桑林外的田野上,她们背篓携筐,迟缓地消逝在田野的深处,留给我们后代读诗者一个闲淡的背影。展示女子情感世界的舞台芣苢在毛诗序中,被说成是彰显“后妃之美”的诗篇,而诗三家义集疏更是讲出一个血肉丰满、情感充溢的爱情故事。十亩之间显现的是一种夫唱妇随、夫妇偕隐的幸福爱情世界。清代文学家方玉润认为,十亩之间其实是一首隐者之歌,是隐者携带家眷隐于桑林,其妻与“妇女之勤于蚕事者相为邻里,然后能妥其家室,以成一代淳风” 。省略与留白的典范芣苢一诗,省略了时间、地点、人物,甚至省略了劳动者除了手之外的其他部分,而只突出了采集劳动中手的丰富动作,但就是

13、这一系列丰富、准确、互为关联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诗经时代的劳动场景,同时把我们的思绪自由地引向了奇妙之境。十亩之间虽有人物,但没有明显的动作,没有具体的活动,只突出了一种宽闲而迟缓的情状,以及一种归还家园的向往与抒情。但就这寥寥四句虽无关具体的哼唱,却勾画出一个阔大的情感的存在,两情相悦者在其间自有天地,得大欢喜。【思考5】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袁枚曾经说:“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同意袁枚的观点吗?明确 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

14、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观点二: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

15、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五、技巧点拨如何读懂诗经的作品【任务引导】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要想真正读懂诗经中的作品,既要对其艺术特色有准确的把握,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艺术特色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生动对客观事物有充分认识;掌握了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或杂言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即铺陈、打比方、兴起。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诗经

16、作品大多能够反应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方法指导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六、明晰主旨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七、当堂巩固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

17、_。(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采采芣苢,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采采芣苢,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2)薄言掇之,薄言捋之(3)薄言袺之,薄言襭之八、拓展阅读从源头领略中国文学之美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少之又少。我们常常以为学过了“关关雎鸠”或“蒹葭苍苍”就是学过了诗经,我们以为吟唱被改编过的“我愿逆流而上,寻找她的方向”就是在亲近诗经,我们甚至以为读一些作家对诗经的纯美解读就感受到了诗经之美。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去深入诗经,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呢?诗经是

18、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国文学之“祖”。读诗经,你会有一波又一波的惊喜,你会发现,你学过的那么多唐诗宋词,你用过的那么多词语典故,原来是出自这里。诗经里最美的送别。“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燕),诗中那上上下下飞来飞去的燕子,使一幅“劳燕纷飞”的悲伤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而“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又让我们看到一个伫立在那里的人,看着被送之人,一直看到看不见为止。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应该就是这“瞻望弗及”场景的延续吧。明代学者称这首诗为“万古送别之祖”,确实一点儿都不过分。诗经里有最美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名句,同样出自诗经。整首诗的名字是硕人。“硕人”就是“高大的人”,古代以高大健硕为美。这是诗经305首中写得最美的一首诗,后世那些描写美人之美的词汇,与这首诗相比,都显得大为逊色。诗中写到,这美人,她的手像嫩嫩的白茅草,她的皮肤像润肤膏凝聚起来那样。最关键的,是她笑起来是那么优雅,她的眼睛是那么顾盼生姿。如此华丽丽的比喻,出现在上古时代,你是不是会觉得惊讶?诗经里还有最美的男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淇奥),这位绝世男子性情稳重儒雅,举止庸容高华。古人打磨骨叫“切”,打磨象牙叫“磋”,打磨玉叫“琢”,打磨石叫“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