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策略_第1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策略_第2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策略_第3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策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策略云安县云安中学黄泽池离开课堂教学去谈思辨能力的培养,就算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大语文观”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从目前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不但能使语文课堂凸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1、创造平等的对话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上、课堂的调度上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引导学生阅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曾见过一些教师把这个过程安排得十

2、分详尽,但到课堂操作中就原形毕露了。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并不会乖乖地顺着教师的引导思路走,于是教师为了导向最终目标,强横地阻断学生的思路,把学生规范到预先设定的思路上,得出完美”的结论。尽管教师的设计目的很明确,结论也很深刻、高明。但由于课堂操作缺乏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潜意识里的权威心理、以我为主的心理作怪,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一个平等对话的空间,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意识到,思辨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作前提。思辨的目的,本来就不是对与错,而是通过思考、分析、辨别来理解或说明是什么。说简单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能用充足的理由和清晰的条理来支

3、撑。对课堂上提供的教材,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上蹴,研究,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保持探索的欲望,保持思维的兴奋,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的权威、问题的“救世主”的身份出现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宗旨是格格不入的。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产生依赖性。学生会形成这样的意识:反正老师会给我们答案的。我们还应关心一个问题,学生的心理是很脆弱的。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见解随意横加阻断,势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教师才是创造平等对话空间的主角。为此教师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甘当学生,以学生的角色来引导学生,化有形的指导为无

4、形的规范。2、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正是这种内心状态驱使看学生积极地思考,不断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所以,问题意识是思维力,特别是思辨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特殊能力。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且更要的是倡导学生提出问题。爰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

5、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3、构建论辩平台。论辩的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思辨欲望,有利于对概念的把握,理清思路层次,逐步辩明事物本质差别,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掌握更多的说理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论辩的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展开争辩,各抒己见,陈述矛盾,挖掘潜能;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课本、教参、老师进行质疑性提问。即使在课堂设计之外,当学生认识出现矛盾

6、分歧的时候,不要轻易放过任可一次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机会,适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论辩,论辩能使学生思维火花燃烧达到高潮。如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笔者把推敲的典故一说,学生们兴趣高昂,各持己见,争辩不休,笔者适时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纷纷从词的内涵、诗的意境、诗人的心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辩。尽管这次意外破坏了教学进程,但学生不经意间运用了所学到的诗词鉴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段思辨能力的练习。4、强化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是一种理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技能和品质。它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精神两方面。高中阶段是思维成长的活跃期,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海绵式

7、”和模仿式,在学习中像海绵一样大量地吸收信息、知识,对榜样或参照物进行模仿,不能对事物的概念、本质进行探究、辨析,对事理进行审视、论证,也就是说没有具备思辨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具有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批判性思维具有分析性、独立性和反思性的特征,它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不受情境暗示的、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活动,是思维之再思维。它不仅审视、分析、判断别人的认知、思考过程,还审视自身的认知、思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批判思维的培养,本质上就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批判精神。批判精神包括:求真的精神、思想的开放性、思想的独立性,对否定的自信性和乐观性;认知的坚持性和成熟性;对事物的探究性与好奇心

8、等。语文课堂要成为一个探索的空间,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探索的引导者,从本质上改变身份,改造课堂教学设计。以平等的身份、开放的思想、宽容的心态,以巧妙的问题、适当的点拨、恰当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甚至在课堂上的学习探索中,允许学生的冒犯无知荒谬,因为批判精神从来就不是循规蹈矩的。许多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坏孩子往往就是具有批判精神的先行者。如笔者在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讲到了造成焦仲卿夫妇悲剧的原因,有学生提出悲剧的根源是他们自己,他们为什么不私奔或者把刘兰芝像包二奶一样藏起来。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像是周星驰的无厘头版式的,这时教师的评价、引导就一个关键转折点了。如果一棍子把他打杀,学生批判精神也许从

9、此消失。但如果能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辩证,那么学生对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意图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助长学生的批判精神,也有利于其批判思维的锻炼。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具体内容包括:解析能力,即把事物、知识、理论分解成它们的组成部分,要发现它们的不足和错误;评价能力,是指评价事物的意义,推理的正确性与逻辑性、陈述的可靠性、信息的关联性、证据的正确性、前提的正确性等内容,觉察出己经表明和未表明的立场、意图和观点,形成疑问等,评价与判断是批判性思维建设性反映;推测与假设能力,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资料,运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推测与假设;检验推测与假设的能力,通过演绎方法征

10、实或者否认提出的新取设或者推测。用好课文续写。在课堂教学中,借教材中的悬念或关节点激发学生大胆进行推测、设想,锻炼他们的推测与假设能力。笔者曾在一节观摩课中见到一位教师上失街亭,他大胆地提出假设:在众人的苦苦求情之下,诸葛亮饶了马谡一命,让他戴罪立功。他让学生接看把故事写下去。结果学生们的思维大放异彩,其中不乏写得合乎背景又符合人物性格的作品。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续写或扩写历史类题材的优秀作文,都是一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极佳的代表。巧妙构设陷阱。教师通过构设陷阱,让学生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认识到推理与判断的错误,从这个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例如在讲季氏将伐顺臾中,孔子有句不患寡而患不均

11、,教师可结合历朝历代因贫富悬殊”引发农民起义暴动的史实,以此推理去分析当今社会。学生可能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消灭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这就陷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教师这时就要把学生从陷阱中拉出来,教会他们用批判的观点对待历史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自相矛盾的陷阱里,促使他们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在对现有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便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倡导反向立论。学生在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析、判断、推测的过程中,常常无法确定其正确性。面对这种情形,可以倡导学生学会反向立论。人们在确立一个观点时往往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朝一个方向集中,忽视自身存在的错误。如果能设立一个反向的观点,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两个相反的观点,就更容易发现隐蔽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反向立论不一定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安排另一组学生来完成。例如在祥林嫂一课中,直接去找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很难的。我们可以从浅层的理解先假定导致全羊林嫂惨死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和柳妈,再假设一个反的观点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凶手不是鲁四老爷和柳妈。然后把同学分成两部分,各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通过两种观点的交锋激辩,发现两种观点都存在不足,当然更为合理的根源也就呼之欲出了。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内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检验推测与假设能力,自然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用心培养法官前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