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与沟通(8049)自学考试大纲_第1页
农业传播与沟通(8049)自学考试大纲_第2页
农业传播与沟通(8049)自学考试大纲_第3页
农业传播与沟通(8049)自学考试大纲_第4页
农业传播与沟通(8049)自学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农业传播与沟通(8049)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农业传播与沟通是以农民和与农民进行信息传递的有关人员为对象,研究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以及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过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学科的交叉性强,内容涉及传播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等;较强的理论性,概念、原理较多,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广泛的应用性,本课程的知识、理论、方法、技巧可以在农业推广和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广泛应用。(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应考者通过学习并掌

2、握本课程的知识、理论、方法、技巧,认识和理解传播在农业推广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应考者在农业推广和其它社会工作中进行有效宣传和说服的能力、驾驭传播过程的能力、开展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识记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能对知识点进行正确判断和定位;理解农业传播与沟通的基本理论,能运用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和表述;掌握农业传播与沟通的基本技能,能在理论指导下运用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农业推广中的传播与沟通问题。(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在农业推广专业课程设置中,本课程与多门课程具有相关性。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在“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有所介绍,但本课内容更加全面、集中、深入,基础性理论性更强

3、。因此,本课是“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相关内容的扩展和深化。本课程有关组织传播与沟通的内容,在“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课中有所涉及,但本课侧重于从传播类型介绍组织传播与沟通的功能和特征。本课程有关信息收集、传播与受传双向互动等内容,在“农村社会调查”课中有所涉及。本课程有关传播与沟通内在机制和受传者行为特征等内容涉及到行为学、行为心理学,与“农民行为分析的原理与方法”课有所联系,但本课着眼于传播效果,侧重从传播心理学角度介绍相关知识。本课程有关沟通的知识和方法在“市场营销学”中有所涉及,但本课从传播学角度介绍,其立足点在人而不在物、在传播情境而不在市场。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导言(一)学习目的与

4、要求通过导言的学习,了解农业传播与沟通的起源和发展,理解传播、沟通的概念,认识农业传播与沟通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重点:农业传播的概念;沟通的概念;农业传播与沟通的区别与联系。一般了解:人类传播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传播与沟通同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一般掌握:农业传播与沟通的定义;传播与沟通是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特征和职业技能;农业传播与沟通的五大作用。熟练掌握:农业传播与沟通过程的五要素;农业传播与沟通的三种类型;传者和受传者的关系。(二)课程内容一、农业传播与沟通的起源二、农业传播与沟通的概念三、农业传播与沟通在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传播与沟通的研究对象五、本教材的内容和

5、结构体系(三)考核知识点1人类传播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农业传播的含义3沟通的定义4沟通的普遍性、情境性、认知性5互动的含义6农业传播与沟通的定义7农业传播与沟通过程的五要素8农业传播与沟通的三种类型9农业传播与沟通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四)考核要求1识记:农业传播的含义;沟通的定义;互动的含义;农业传播与沟通的定义;农业传播与沟通过程的五要素;农业传播与沟通的三种类型。2领会:人类传播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沟通的普遍性、情境性、认知性;传播、农业传播、沟通、农业传播与沟通四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异同;在不同传播与沟通类型中传受双方的关系;农业传播与沟通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农业传播与沟通的五

6、大作用。3简单应用:分析农业传播与沟通同一般传播与沟通的区别和联系;分析单向传播、双向沟通、对话的特点。4综合应用:阐述农业传播与沟通在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在农业推广中如何处理单向传播、双向沟通、对话的关系以及传与受传的关系。第一章传播与沟通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符号的概念;信息、信息量、冗余信息的概念;认知结构;认知的选择性;内向沟通过程。一般了解:人类社会信息发展的三个阶段;自我内向沟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自我表露的要点;内向沟通中的信息传递特点、反馈机制、障碍机制;知觉的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一般掌握:信息的作用和特点;信息量、冗余信息的概念;内向沟通的概念

7、、特点;内向沟通过程的四个步骤;信息的差异性、传递性。熟练掌握:符号的概念和分类;信息的概念和分类;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含义和在认知中的作用;“约哈里之窗”分析模型的含义。(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符号语言和信息第二节传播与沟通的内在机制第三节内向沟通(三)考核知识点1符号的含义及分类2信息的含义及分类3信息量的含义4冗余信息的含义5信息的作用和特点6社会信息发展的四个阶段7感觉的含义8知觉的含义9.知觉的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10认知结构的指导作用11先天认知结构与后天认知结构的关系12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13内向沟通的特点14内向沟通的过程15传递、反馈、障碍16自

8、我表露的含义17“约哈里之窗”(四)考核要求1识记:符号的含义;信息的含义;信息量的含义;冗余信息的含义;信息的特点;感觉的含义;知觉的含义。2领会:信息的作用;知觉的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认知结构的指导作用;先天认知结构与后天认知结构的关系;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内向沟通的过程;传递、反馈、障碍机制;自我表露的含义;“约哈里之窗”。3简单应用:分析信息与沟通的关系;阐述提高自我沟通能力的途径。4综合应用:阐述如何利用认知结构和认知选择性向农民进行有效传播与沟通。第二章传播与沟通过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传播与沟通过程的要素;传播与沟通过程的特点和特征;传者、受者、行为

9、变革者、把关人的概念;传者、受者行为的影响因素。一般了解: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传者的影响;受者的特点;沟通过程的性质。一般掌握:沟通过程的要素;行为变革者、把关人的概念;传播与沟通过程的特点和特征;社会关系、群体压力与模仿行为、媒介、传者等因素对受传者的影响。熟练掌握:传者、受者、讯息、渠道、效果、反馈、阻碍因子、关系、环境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第二节传者第三节受传者(三)考核知识点1传者的含义2受者的含义3讯息的含义4渠道的含义5效果的含义6反馈的含义7阻碍因子的含义8关系的含义9环境的含义10传播与沟通过程的特点11传播与沟通过程的基本

10、特征12行为变革者的含义13把关人的含义14影响传者行为的因素15受者的特点16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17模仿的三个阶段18媒介(四)考核要求1识记:传者;受者;行为变革者;把关人。2领会:传播与沟通过程的特点和特征;传播与沟通过程要素之间的关系;传者受者行为的影响因素。3简单应用:分析农业沟通与传播活动中传者、受传者、行为变革者、把关人的特点;分析群体压力在农民接受农业传播中的作用;分析示范与模仿在农业传播中的作用。4综合应用:运用本章知识和理论阐述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的意义;论述农村受众的特点。第三章传播与沟通模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单向传递型模式中的噪声的产生及其对传播过程的影响;环

11、型模式的特点;感知过程的动态性;和谐模式中的受者心理;趋同模式中参与者的理解与沟通;中介模式中中介角色的重要性;中介模式的特点和意义。一般了解:趋同模式中参与者如何相互理解;编码和译码的关系;沟通是动态过程;沟通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外因素;和谐与不和谐的影响过程;仪式型模式与工具型模式的区别。一般掌握:传播与沟通的区别;单向传递型模式与双向对话型模式的区别;噪声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中介模式的基本观点;认知选择性、团体规范、自我评价等要素对减少不和谐的作用;仪式型模式的特点;仪式型模式与展示型模式的区别。熟练掌握:中介角色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单向传递型模式第二节双向对话型模式第三节表现

12、型仪式与展示型模式(三)考核知识点1.直线模式中的5W2.噪声的含义3.编码、译码、释码4.感知模式中的三组关系5.团体规范与自我评价6.趋同模式中的相互理解7.中介模式8.中介角色(四)考核要求识记:5W;噪声;编码;译码;团体规范;中介角色。2领会:单向传递型模式的特点;双向对话型模式的特点;团体规范和自我评价对传播与沟通的影响;中介模式的基本观点;中介角色的重要性和作用;仪式型模式与工具型模式的区别;仪式型模式与展示型模式的区别。简单应用:分析媒介在传播与沟通中的作用;分析两个个体之间对共同客体的认知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变化;分析反馈的作用。综合应用:阐述中介角色在农业传播与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13、;论述中立模式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运用。第四章人际沟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人际沟通的过程和原理;人际沟通的交往规则;人际沟通的符号互动;人际沟通的反馈;人际沟通的障碍。一般了解: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人际沟通的要素;人际沟通环境及其影响;接触了解对人际沟通的意义;人际沟通中的障碍表现;克服沟通障碍的途径。一般掌握:人际沟通的概念;人际沟通的三个功能、三个特征;人际沟通的互动关系;人际沟通的过程;语境的含义;人际沟通的认知特性、加深理解的途径;文化间距对沟通的障碍。熟练掌握:人际关系的交往规则和符号互动原理;人际沟通中反馈的意义;反馈的类型;提高有效反馈的基本途径。(二)课程内容第一

14、节人际沟通的过程第二节人际沟通关系第三节人际沟通中的反馈和障碍(三)考核知识点1人际沟通2语境3认知特性4自我表露5人际沟通环境6控制关系7交往规则8符号互动9反馈类型10文化间距(四)考核要求1识记:人际沟通;语境;自我表露;人际沟通环境;控制关系;符号互动;文化间距。2领会:人际沟通的主要功能;人际沟通的主要特征;人际沟通要素;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人际沟通过程的四种含义;认知的特性;环境对人际沟通的影响;人际沟通的互动关系;人际沟通的交往规则;人际沟通的符号互动;反馈的意义;文化间距对人际沟通的影响。3简单应用:分析人际沟通中提高反馈有效性的途径;分析如何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分析人际

15、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4综合应用:阐述在农业传播与沟通中如何加深理解;论述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沟通。第五章大众传播(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大众传播的特征和特性;媒介的延伸;大众媒介的应用。一般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演化;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一般掌握:大众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的特征和特性;推广写作和视听辅助设备应用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媒介的特性和基本功能;麦克鲁汉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的特征和特性第二节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应用(三)考核知识点1大众传播2大众传播媒介3大众传播特征4大众传播特性5媒介演化的五个阶段6不同大众传媒的特点7媒介的基本功能8

16、自然媒介9麦克鲁汉媒介理论(四)考核要求1识记:大众传播;媒介演化的五个阶段;自然媒介。2领会: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大众传播特性;“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3简单应用:分析把关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分析大众传播的平等性对传播与沟通的影响。4综合应用:论述如何将大众传播媒介有效地应用在农业传播与沟通中;阐述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如何将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相结合。第六章组织沟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小群体沟通类别和特征;小群体沟通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沟通的特征和形式;组织沟通的管理功能;组织沟通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一般了解:小群体的类别、特点和参与;小群体的有效沟通

17、策略;组织沟通中信息流的特点;学习型组织的发展阶段。一般掌握:小群体沟通的概念;小群体沟通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式;组织沟通的特征和形式;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熟练掌握:小群体沟通的特征;组织沟通的五大管理功能;组织沟通中问题解决的方式;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基本原则(“五项修炼”)。(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小群体沟通第二节组织沟通第三节建立学习型组织(三)考核知识点1群体与小群体2小群体沟通3基本群和讨论群4小群体决策过程5小群体特征6积极角色和消极角色7内聚力8组织沟通的特征9组织沟通的形式10组织沟通的信息流11组织沟通的管理功能12组织沟通的问题解决方式13学习型组织及特征14学习型组织发展阶段1

18、5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四)考核要求1识记:小群体沟通;基本群和讨论群;问题解决过程;学习型组织特征;“五项修炼”。2领会:小群体与群体的区别;小群体沟通与组织沟通的区别与联系;功能角色及其在小群体沟通中的作用;不同信息流对沟通的影响;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意义。3简单应用:分析在组织沟通中如何发挥管理功能;分析在组织内如何利用沟通解决问题和矛盾。4综合应用:论述如何组织沟通在农业推广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论述如何在农村建立学习型组织。第七章非言语沟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和特点;非言语沟通的功能;目光语、体态语、时空环境在非言语沟通中的作用。一般了解:非言语沟通的功能;非言语沟

19、通的概念。一般掌握:辅助性言语沟通、类语言沟通的作用。熟练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特点;目光语、体态语、装饰语、时空环境在非言语沟通中的作用。(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非言语沟通的功能第三节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三)考核知识点1非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的特点3目光语4体态语5人际沟通的空间距离6辅助性言语沟通7类语言沟通(四)考核要求1识记:非言语沟通;目光语的作用;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类语言。2领会:非言语沟通的特点;目光语的调节互动功能;目光语的四种注视部位;手势的类型和作用;座位安排的沟通作用。3简单应用:分析目光语在沟通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体态语在沟通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时空

20、环境对沟通的影响。4综合应用:阐述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如何运用非言语沟通。第八章倾听与交谈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倾听的类型;倾听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有效倾听的技巧;交谈的准备、过程和结束。一般了解:倾听的概念;交谈的方式;影响倾听的因素。一般掌握:倾听的类别;提高有效倾听能力的主要途径。熟练掌握:倾听的过程;倾听技巧;交谈准备的方法和交谈的过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倾听的概念和类别第二节倾听过程第三节有效倾听第四节交谈(三)考核知识点1倾听的概念2倾听的类别3四步联系过程4五步阶梯过程5有效倾听6保持和控制倾听7倾听技巧8交谈方式9交谈准备10交谈过程(四)考核要求1识记:倾听的类别;四步联系

21、过程;五步阶梯过程;交谈过程的三阶段。2领会:相互影响的倾听;倾听行为的三个层次;四步联系过程的线性联系;五步阶梯过程的递进联系;交谈准备应考虑的问题;交谈过程三阶段的联系。3简单应用:分析影响倾听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何提高倾听的有效性;分析交谈过程中怎样管住对方的心理状态。4综合应用:阐述在农村采访或与农民座谈时如何倾听和交谈。第九章演讲与主持(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演讲准备;演讲技巧;主持与主持人概念;主持的准备与操作;主持方法;主持的技术要点;演讲与主持中的难点及其克服。一般了解:即席演讲的特点和要求;演讲中的非语言技巧;主持的准备工作。一般掌握:演讲前的准备;主持的概念和主持人的角

22、色;演讲和主持中的难点及其对策。熟练掌握:演讲结构;演讲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常用的主持方法和技术;主持和演讲的技术要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演讲第二节主持第三节主持和演讲的技术要点和常见难点(三)考核知识点1演讲结构2提问和回答3非语言技巧4主持概念5主持人概念6主持的准备7主持阶段8主持方法技术9主持原则10主持的技术要点11演讲的操作步骤12演讲的技术要点13常见难点及其克服的对策和办法(四)考核要求1识记:演讲结构;提问的作用;演讲的操作步骤;主持的概念。2领会:演讲中非语言技巧的作用;主持人的角色和职能;主持过程中如何保持中立立场;主持和演讲过程中直观化显示内容的意义和作用。3简单应用

23、:分析怎样获得有效的演讲效果;分析主持过程中如何协调冲突;分析如何在演讲和主持中控制现场、引导听众。4综合应用:按照演讲的操作步骤撰写一篇演讲稿;根据会议主题撰写一篇主持词。第十章写作与阅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分析读者;确定写作目的和主题;收集和组织材料;精读和略读。一般了解:常见的写作障碍及其克服技巧;写作目的;不同文体的表达技巧;阅读准备工作的要求。一般掌握:读者分析方法;写作对主题的要求;收集材料的途径和组织材料的方法;选择读物和制定阅读计划的一般方法。熟练掌握:确定写作提纲和写作结构的要求和步骤;精读和略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写作第二节阅读(三)考核知识点1读

24、者分析2写作主题3确定提纲和结构4收集和组织材料5常用表达方式6议论和论证7引述8精读9略读(四)考核要求1识记:收集材料的途径;表达方式;议论类型;论证方法。2领会:分析读者的方法;构建提纲和结构的步骤;常见写作障碍及其处理方法;精读与略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3简单应用:就一个话题确定写作主题;分析一份提纲存在的问题并修改;快速阅读一篇文章并归纳其要点。4综合应用:针对特定写作目的,分析读者,确定主题和文体,拟定提纲,完成写作任务。第十一章传播与沟通的一般策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发送者策略;接收者策略;渠道策略。一般了解:接收者的构成;信息结构对有效沟通的意义和作用;渠道选择和整合的

25、作用;文化策略对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一般掌握:沟通形式整合的做法以及影响发送者可信度的主要因素;记忆曲线和策略化信息;常用的沟通激励技巧。熟练掌握:理解接收者策略的运用方法;掌握不同信息传播渠道(媒介)的特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发送者策略第二节接收者策略第三节信息策略第四节渠道策略第五节文化策略(三)考核知识点1多种沟通形式的整合2发送者可信度的影响因素3接收者构成4激励技巧5记忆曲线6策略化信息7沟通渠道比较8文化策略(四)考核要求1识记:记忆曲线;策略化信息。2领会:发送者可信度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接收者策略的运用步骤;信息组合方式对传播的影响;沟通渠道整合的意义。3简单应用:分析沟

26、通方式选择和整合的重要性;从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内容三方面比较分析不同沟通渠道的特点。4综合应用:以向农民推广某个新品种为例,制定一份综合的传播沟通策略方案。第十二章支配型农业传播与沟通策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重点:效果策略;创新扩散策略;两级传播。一般了解:“枪弹论”、“皮下注射论”、诱导论、说服理论;大众传媒与现代化的关系;大众传媒策略的缺陷。一般掌握:创新扩散的概念;创新扩散理论的缺陷;两级传播模式的特点。熟练掌握:创新扩散过程;扩散曲线;意见领袖的特征和作用。(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传播与沟通效果策略第二节创新扩散策略第三节大众传媒策略(三)考核知识点1“枪弹论”2“皮下注射论”3诱导

27、论4“两面理”说服5恐惧感说服6内容说服7个性说服8市场营销模式9农业技术推广模式10创新扩散11外源变化论12发展13个体采纳过程14创新扩散过程15采纳者群体16采纳率及影响因素17采纳曲线18扩散曲线19创新扩散策略的四种偏见20意见领袖21两级传播22大众传媒与现代化的关系23使用与满足理论24传受双方互动与大众传媒依赖25知识间距(四)考核要求1识记:“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创新扩散;外源变化论;发展;意见领袖;两级传播。2领会:“两面理”说服效果;大众传媒与现代化的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3简单应用:分析意见领袖的特点;比较分析大众传播传统模式与两级传播模式的特点;分析大众传播策

28、略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分析知识间距对农业传播与沟通的障碍。4综合应用:论述意见领袖在农村科技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支配型农业传播与沟通策略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第十三章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策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学习重点: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参与式培训。一般了解: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策略产生的背景;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的发展趋势。一般掌握: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的概念;参与式与支配型模式的区别;发展支持型沟通的基本技术。熟练掌握: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参与式培训的特征和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的概念第二节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策略的实践第三节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的发展

29、(三)考核知识点1参与2参与式发展3作为手段的参与和作为目的的参与4参与式与支配型模式比较5参与式研究6参与式推广7参与式培训8发展支持型沟通9发展启动型沟通(四)考核要求1识记:参与式研究的特征;发展启动型沟通;发展支持型沟通。2领会: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策略产生的背景;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的特点。3简单应用:比较分析参与式与支配型模式;分析发展启动型沟通与发展支持型沟通的区别;指出常用的发展型沟通技术及其运用方法。4综合运用:论述在农业传播与沟通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传者、媒介、受者的关系;运用参与式农业传播与沟通策略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对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参与式培训案例进行分析;论述在农业

30、传播与沟通中如何扮演发展支持型沟通角色。三、有关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一)编写本大纲的目的与作用本课程考试大纲是根据自学考试计划,结合自学考试特点而编写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本课程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本课程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选用或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社会助学、自学、命题的依据。(二)本大纲与教材的关系本大纲与所选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完全一致。教材知识内容是大纲的扩展与发挥。故自学、助学、命题应以本大纲为依据,以自学教材为范围。选用的参考教材是学习本课程的辅助读物,其内容比自学教材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化。参考教材不是命题依据

31、,仅供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参考。在学习自学教材基础上阅读参考教材,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三)自学教材与参考教材1自学教材王德海、周圣坤主编传播与沟通,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2参考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中文第一版(四)自学要求与自学方法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应掌握的程度。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知

32、识点不是仅指某个概念或观点,而是指围绕该概念或观点的相关知识。在自学要求中,对自学教材各章、节内容掌握的程度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熟练(重点)掌握。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本大纲对各章节指明了重点和难点。本课程为5学分。本课程是应用性课程,但涉及到较多理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传播学原理,其中,以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为主。此外,还涉及到农业推广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发展经济学、应用语言学、写作学等,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建议在自学中加强传播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同时,注意收集并运用本课程知识分析农业传播与沟通实践中的案例,加

33、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自学时要重视理解、领会和应用。(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应在学员全面自学并了解课程基本内容基础上进行社会助学。以50学时为度。助学中主要辅导考核知识点。辅导时要注意扣紧考核知识点,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多以实例启发学员。对教材中一些比较零散的知识点要注意整合,对一些比较分散的知识要注意提炼和概括。对大纲中规定的应用内容要加强示范、指导;有条件的助学单位可适当布置作业并披阅或讲评,以提高学员的应用技能。(六)对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的说明本课程以学员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都作为考试内容,体现在各章节的考核知识点中。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特点不同,故分别按四个认识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从低到高依次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