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背景下“增效”的生物教学案例_第1页
“减负”背景下“增效”的生物教学案例_第2页
“减负”背景下“增效”的生物教学案例_第3页
“减负”背景下“增效”的生物教学案例_第4页
“减负”背景下“增效”的生物教学案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减负”背景下“增效”的生物教学案例 “减负”后,原来充裕的授课时间大大减少了。其实,只是将原来不合理的授课时间去除。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已经约定俗成,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陡然的变化,学生固然欣喜,欣喜之余也有空虚;教师固然高兴,高兴之后也有茫然。在这种“减负”的背景下,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尝试,希望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生学习的效率,迈出探索的一步。一、课本内容的合并教学 教学时间的缩短,若沿用原有的授课模式绝对无法完成高中生物五本书的教学任务。在教研活动时,教研员建议学习省常中模式,将部分教学内容合并教学。讲时容易,操作难。具体到底怎么做,既能合并内容,学生又能掌握好

2、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细细考察课本的内容后,笔者和组内教师一起开展了初步尝试。就以必修一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原来教学中,本章内容加上习题讲评至少需要4到5课时,现在想来真是“奢侈”。组内教师经过讨论,准备将本章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内完成。开始,大家感到困难重重。分析原因是大家都还是想用原有的教学思路完成压缩工作,这的确不可能。所以合并的关键一步就要“舍得”,舍去原来额外和不合理的内容。比如原先进行本章中细胞器的教学时,介绍叶绿体、线粒体,教师恨不能将后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全部要求学生接受。但是通过对课本再次细细品读,发现在提到这两个细胞器时,只轻描淡写,甚至连线粒体内膜形成嵴,

3、叶绿体内膜形成基粒都没有提到。教材为什么这样处理?以前没有想过,只是凭着经验把一些内容想当然的添加进去,无视教材的处理。现在想来,教材的处理其实十分有道理,在这里的教学,只需要学生达到这些细胞器识别、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就行,教师不要再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详细的内容完全可以等学到第5章再介绍。于是对本章内容进行了重新定位,将细胞作为一个整体来介绍,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从基本结构的特点和识别入手,了解各个部分的基本功能。教学过程中使用生动直观的教具,完成学习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图形识别、表格归纳等方法来巩固知识,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实际操作下来,学生的负担明显减轻,本章课堂效果通过相应习题

4、的检测并不差,可见原来的做法中不合理的部分被拉长的教学时间掩盖,无限加深的难度让学生苦不堪言,教师有时还洋洋自得在自身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叹!可悲!二、课内内容部分向课外延伸双休日的真正施行,夜课的正式取消,学生的时间充裕了,他们要怎么处理呢?与学生交流后发现,虽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娱乐,但是,总是玩乐,时间一长终究感到无趣。此刻学习又不知从何处着手,作业完成后,就不知所措了。长期教师主导的学习模式被打破,但是这种模式的后遗症还存在,虽然不完全是教师的问题,但教师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回失去的自我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时间紧,除去通过合并相关内容外,是否还有其他

5、途径?笔者尝试将部分的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作为学生课余生活的组成部分。以最近高二学生学习的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该章内容经过合并,打算用2课时的时间。在这一章中,提到使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利用血球计数板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两个内容,前者在过去的教学中一带而过,后一个内容基本“纸上谈兵”。笔者思考完全可以将这两个内容延伸到课外进行学习。学生们本来就组成了合作学习小组,现在可以启用这个组织。在周末前,教师先布置好课题“调查校园4号楼前草地上石蒜的种群密度”和“用血球计数板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另外针对后一个实验,联系好实验室老师,为学生

6、准备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这两项工作,教师事先准备相应的学案,将学生要做的工作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课外的探究活动。学案如下:例1:调查校园4号楼前草地上石蒜的种群密度探究问题:调查校园4号楼前草地上石蒜的种群密度行动前准备:什么是种群密度?怎样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时有哪些注意点来保证调查的成功?(提示:安全方面、使用方法方面)制定计划:1、调查时间2、请讨论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并列出清单3、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实施计划1、观察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和地形,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取样的方法2、请设计表格来记录植物的数量3、计算出该种群

7、的密度例2:用血球计数板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前资料:关于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说明(略)实验前结合课本思考并讨论:1、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2、计数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你也可以不震荡,实验后将不同做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再思考教师建议震荡的原因。3、该实验需要对照吗?需要重复吗?4、如果观察时,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怎么办?5、设计怎样的表格来记录结果?进行实验并记录结果三、部分分组实验转化成演示实验原先教学过程中,总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所以基本上实验的组织形式都是分组实验。但是,过去的教学时间充足的前提下尚且不能全部完成,现在教学时间

8、紧张,如果还是抱着原有的想法一定行不通。所以,本学期开始对于实验的处理,考虑使用过去一直忽略的学生演示实验。首先确定需要转化方式实验的选择原则。原则一:不涉及最基本的实验技能的培养。不是所有实验都合适转化成演示实验,比如必修1课本第7页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经过组内讨论,这个实验是很多实验的基础,必须每个学生都过关,只适合分组进行。原则二:不涉及重要概念的形成。比如必修1课本40页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组内讨论感到它不涉及到重要的概念形成,完全可以成为演示实验。原则三:不影响科学实验思想的培养。比如必修1课本61页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不合适演示,因为它可

9、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思想。在这些原则下,我们尝试将必修1中部分实验从分组改为演示。具体操作是,组织部分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通过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达到教育其他学生的目的。比如由学生演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尝试后,我和组内教师对尝试的开展进行了总结、反思并形成进一步改进的思路。这些教学尝试中,对教材内容的合并尝试初步是成功的,的确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也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两方面思考:一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效果会不会打上折扣;二是教材中的合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问题。先来看

10、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内容合并教学实行一个月的今天,通过随堂的检测发现,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有的部分效果好,有的部分效果普通甚至糟糕;有的学生学的很好,也有学生学得更糟。仔细分析发现,在合并教材的过程中,有的课堂容量对于部分学生来讲,显得过大了,不容易接受,产生目不暇接的感觉。同时也就带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合并教学时选择的内容从内容本身的量、结构、关系等方面是否合理。究竟怎样才是合适的“度”?或许直接回答很困难,但是经过讨论,组内形成这样的一种共识,绝不放弃这样的教学尝试,但是随时进行学生掌握程度的测量,以调整我们合并的范围、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再来看课内内容部分向课外延伸这个做法。值得肯定的是,在实

11、行这项操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也是高涨的。但是在初步进行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对教师的学案呈现出高度依赖;二是活动内容设计太单一,几个班级的学生都去对同一地点同一内容调查时出现“撞车”;三是使用血球计数板过程中,不少学生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先看学生对教师的学案的依赖性,在“用血球计数板观察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由于教师对于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考,仅仅是一次观察,根本无法了解酵母菌种群数量如何变化。但学生往往就按部就班根据教师的设计完成相关的实验,至于是否达到实验的目的根本不加考虑。这个问题上,固然有教师设计学案

12、的不严密问题存在,但是学生缺乏质疑和发现的精神也令人担忧。第二个问题关于活动内容的设计单一,在尝试中也凸显出来,几个班级,若干小组都去调查小小的一块草地,不“撞车”才怪,而“撞车”往往会打消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这两个问题在接下来的改进中,首先思考教师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案设计,但是,有时是不是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设计一些有瑕疵的学案,然后明确的告诉学生,请他们结合课本自学和实际操作两方面思考改进,这样是否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质疑和发现的精神。这当然还是一种想法,至于实施的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另外关于内容设计上,就上面提到的内容,组内讨论后感到完全可以设计几个课题让学生去选择,比如再

13、设计到民政部门或上网调查我市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等情况,除去石蒜再寻找几种合适调查的植物等,这样有效分散学生,恐怕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关于第三个问题,由于血球计数板的使用的确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先是演示它的使用,再放手让学生探究,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更好吧。最后来看看将分组实验转化成演示实验的尝试。这种尝试节约了时间不容怀疑,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思考:一是选择怎样的学生演示实验;二是选择演示实验的原则制定的恰当吗;三是如何让这样的演示更卓有成效。就第一点思考是出现在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引发的,高一组织了两次演示实验,但是选择的学生有差异。教师原先的预设是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演示实验,真正操作时,学生资质的差异导致有的课堂效率变低。组内讨论下来,是不是让好学生来演示。随即又否定,不可以忽视教育的公平,所以又设想是否可以让资质较差的学生先熟悉实验,再通过拍摄录像的方式来展示,避开课堂上的不熟练和表达不到位带来的问题。至于选择实验的原则,暂时还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但要常留一份心在这里。最后如何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组内教师都认为可以借鉴上面第一点的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