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训练题一、选择题1.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2.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北方人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至此江南地区的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其直接后果是( )A.北方经济困难重重B.南方经济日显重要C.国家统一成为趋势D.封建生产方式建立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

2、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上述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B.洛阳古都的地理优势明显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D.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4.史载,武则天创造了一种组字舞,使舞蹈队通过变换队形组成“皇帝万岁、天下太平”等字样;在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欢送庆典上,唐中宗令皇宫马球队与吐蕃使者进行马球比赛。据此可知,唐代体育活动( )A.仅限于皇族成员参与B.成为朝廷的外交手段C.影响了当时社会风俗D.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5.旧唐书舆服志云:“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帏帽之制,绝不

3、行用。”据此可知,唐朝(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等级秩序受到冲击D.封建经济高度繁荣6.由于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曲辕犁由江东扩展至关中B.江淮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C.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D.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7.唐代幽州藩镇容纳了大量少数民族势力,他们融入幽州社会的主要方式是经商或者从军。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选择经商的人并未形成较大的商人群体,但选择从军的人却在军队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这表明( )A.藩镇重视军事功能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

4、松动D.边疆地区得到开发8.唐朝政府设鸿胪寺负责少数民族首领或国外使者来京朝见事宜,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贸易。这充分说明唐朝( )A.重农抑商政策已遭到废弃B.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治理体系C.具有繁荣开放的历史特征D.中外文明交流具有制度保障9.唐代科举状元有百余人,其家世背景统计如下表。据此,可推知唐朝( )家世背景宗室孔家宰辅亲属高官亲属一般官员寒门子弟信息缺失人数9202510566比重6.3%14.2%17.7%7.1%3.6%46.8%A.科举录取十分重视门第出生B.宗室参与政治受到抑制C.经济与科技对教育支撑不足D.状元普遍得到高度重用10.唐开元

5、十九年(731年)敕:“尚书省诸司,有敕后起请及敕付所司商量事,并录所请及商量状,送门下及中书省,各连于元(原)敕后,所申仍于元(原)敕年月前云起请及商量如后。”这表明尚书省( )A.发挥了较强的监察职能B.能对政务处置提出意见C.是中枢行政决策的中心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11.宋代资治通鉴的编著之一刘恕说:“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刘恕认为唐朝废除均田制的原因是( )A.战乱不休缺乏社会条件B.太平盛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D.官员玩忽职守均田成为空文12.唐代天台宗为了提高小教派

6、地位,有意识地把玉泉寺的兴建与关羽这位历史名将联系在一起。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面相丰腴、形貌秀丽、含睇若笑、温雅敦厚,这是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密切联系的。这反映出唐代( )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B.佛教的本土化发展趋势C.三教之间斗争激烈D.佛教盛行影响社会稳定13.南北朝晚期,“入北诗人在北方生根,并与北地经世致用、积极上进的士风融会在一起”,但北朝文人以及南朝入北诗人的新的人生精神在南北文风融合的过程中与南方的士风文风分庭抗礼。由此可知,在南北文化融合中( )A.“北风南渐”占据主导地位B.南朝文学逐步走向衰落C.北方文学保持着地区特色D.政府政策起了重要作用14.齐民要术中提到,“任情(随心所

7、欲)返道,劳而无获”,“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阴阳易位则难生”。这反映出( )A.政府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重视B.中国古代农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C.阴阳学说主导了农业技术的发展D.农耕要遵循天道和天理的重要性15.据吐鲁番出土的墓志来看,进入唐朝后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逐渐与中原趋同,开始出现“大唐启运,泽被西州”等措辞。这体现出( )A.民族融合促进了唐朝的统一B.西域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C.西域与中原的文化逐渐趋同D.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地传播二、综合题16.“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

8、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材料三 长江流城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

9、展研究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摘编自洛阳伽蓝记材料五(1)根据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府兵之制起于周。籍民为兵,蠲其租调,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分为百府,每府以一郎将主之,而分属于二十四军。其众合计不满五万。隋、唐皆沿其制而分属于诸卫将军。唐制,诸府皆称折冲府。各置折冲都尉,而左右果毅校尉副之。上府兵一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

10、百人。民年二十服兵役,六十而免。全国六百三十四府,在关中的有二百六十一府,以为强干弱枝之计。府兵之制:平时耕以自养。战时调集,命将统之。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还其府。(一)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二)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可归之弊。(三)将帅又不能拥兵自重。但兵不惟其名,当有其实。唐朝府兵制度存在之时,得其用者甚少。此固由于唐时征讨,多用蕃兵,然府兵恐亦未足大用。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战乱频繁加剧了农民逃亡、土地兼并的程度,封建政府所掌控的户数下降,失去了大量的纳税户,租庸调制也随之崩溃。唐朝政府为了维持冗滥的官僚机构所需要的庞大俸钱和行政经费,导致了“兵冗官滥,为之大蠹

11、”的被动局面。随着政治的黑暗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吐蕃、回纥、党项等少数民族也借此频繁侵扰唐朝边境。公元805年宪宗即位,他励精求治、全面变革,其中变革的核心就是财政制度。为了增加唐政府财政收入、重振朝纲,国家财政大权便逐渐由尚书省户部四司转向中央三使。将两税使分为三人,国家赋税划分为江淮以南、荆南以东及三川三部分,并在西北度支使辖区设置榷盐使。改革中严厉打击贪污不法官员,如中书省堂后主书涓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招权纳贿,被刺死。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摘编自马慧芳浅析唐朝元和年间财政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府兵制改革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

12、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宪宗进行财政制度改革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

13、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的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唐代中国与各

14、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节选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请对上述材料的主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孙权封孙奋为齐王,封孙休为琅琊王,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据此可知,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统一南北方,C项正确。齐王孙奋的居所在武昌,琅琊王孙休的居所在虎林,都处于东吴的

15、统治区域之内,也就无所谓“瓦解分化曹魏政”之说,排除A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割据一方,其政权的存在都是世势之必然,并且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孙权所封的两个儿子,与东吴政权是否合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孙权封其儿子为“齐王”、“琅琊王”,这是其实际行为,不属于“舆论(公众的言论)”的范畴,排除D项。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方经济日显重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民南迁对南方经济的影响,北方经济困难重重主要是北方战乱造成的,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民南迁与国家统一

16、无关,排除C项;封建生产方式建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3.答案:C解析: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以华夏自居,学习汉文化,这些现象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北齐、西魏都城不在中原地区,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武则天通过舞蹈表演强化皇权意识,唐中宗通过马球比赛加强与吐蕃的友好交往,这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政治功能,D项正确。体育活动不仅仅是皇族成员参与,下层普通民众也会参与,排除A项;武则天的组字舞蹈不是朝廷的外交手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体育活动影响社会风俗,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根据

17、题干材料“开元初期,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用胡帽”可知,当时胡服盛行,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兼容并蓄,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可知,表述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情况,并不是强调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根据材料“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帏帽之制,绝不行用”可知材料主旨强调当时胡服盛行,并没有涉及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排除C项;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是材料中胡风盛行的原因,不是材料现象的反映,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资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办公。后由于江准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困乏变为丰富宽

18、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B项正确。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与曲辕犁的推广无关,排除A项;开元二十四年为736年,正值开元盛世时期,“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无关,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交通的改善,排除D项。7.答案:A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藩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藩镇,增强其军事功能,所以唐代幽州藩镇所容纳的少数民族从军之人备受重视,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藩镇军事功能的加强,没有体现其商品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区开发的情况,排除B项、D项;重

19、农抑商政策松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8.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长安城是国际大都市,同时带有明显的开放性,这是繁荣开放的历史特征,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经济政策,并未废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制度性内容,而且显示的是单向交流而非双向交流,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状元多数出身于宗室、宰辅亲属、高官亲属、一般官员等亲属,说明唐代状元的家世大都非常显赫,寒门子弟考上进士、成为状元非常艰难,说明科举录取十分重视门第出生,A项正确。B项只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得不出“支撑不

20、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用状元的情况,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尚书省诸司,有敕后起请及敕付所司商量事送门下及中书省,各连于元(原)敕后,所申仍于元(原)敕年月前云起请及商量如后”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尚书省可以对其他部门发来的诏敕提出不同意见,再发回门下省及中书省商定,可见尚书省能对政务处置提出不同意见,B项正确。材料说明尚书省能对政务处置提出不同意见,并体现出它具有监察职能,排除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并不是唐代中枢行政决策的中心,排除C项;材料说明尚书省能对政务处置提出不同意见,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矛盾,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关键词“丁口

21、滋众,官无闲田”可知,唐朝废除均田制的主要原因是无地可分,B项正确。A项不符合唐初史实,唐初社会稳定,排除A项;C项与废除均田制无逻辑关系,排除;D与材料无关,理解有误,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唐代佛教流派天台宗借助中国民间流行的三国名将关羽的形象来宣扬佛教,提高本教派的地位和影响力,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也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密切关联,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儒家思想遭到冲击、三教之间斗争激烈及佛教盛行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故排除A、C、D三项。13.答案:C解析:材料“入北诗人在北方生根,并与北地经世致用、积极上进的士风融会在一起”强调的是当时北方文学保持着北方地区的特色,C项正确

22、。A项说法与材料“与南方的士风文风分庭抗礼”说法相矛盾,排除;当时南朝文学并未衰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阴阳易位则难生”可知齐民要术中对于树木的栽种都要符合阴阳,说明中国古代农学中蕴含着哲学思想,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齐民要术的观点,不是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农学中蕴含哲学思想,而非阴阳学说主导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中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1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唐朝后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逐渐与中原趋同”说明这一时期边疆民族对唐政权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

23、政治认同,排除A项;“趋同”表述错误,排除C项;“广泛传播”表述错误,排除D项。16.答案:(1)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衡。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2)因素政治:为实现统一进行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南北差距缩小;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17.答案:(1)特征: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贯彻“兵农合一”“强干弱枝”的改革思路。(2)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社会矛盾激化,军费的增加;战乱导致政府财政收人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严重;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唐宪宗即位及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