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第六章、鸟纲课件_第1页
新编第六章、鸟纲课件_第2页
新编第六章、鸟纲课件_第3页
新编第六章、鸟纲课件_第4页
新编第六章、鸟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鸟纲短尾贼 鸥(skua)在南极海鸥中有一种褐色海鸥叫贼鸥,听其名,就会知道它大概不是什么好东西,有人把它称为空中强盗,一点也不过分。尽管它的长相并不十分难看,褐色洁净的羽毛,黑得发亮的粗嘴喙,目光炯炯有神的、圆眼睛,但其惯于偷盗抢劫,给人一种讨厌之感。 贼鸥是企鹅的大敌。在企鹅的繁殖季节,贼鸥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企鹅的栖息地,叼食企鹅的蛋和雏企鹅,闹得鸟飞蛋打,四邻不安。 贼鸥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它从来不自己垒窝筑巢,而是采取霸道手段,抢占他鸟的巢窝,驱散他鸟的家庭,有时,甚至穷凶极恶地从他鸟、兽的口中抢夺食物。一旦填饱肚皮,就蹲伏不动,消磨时光。 懒惰成性的贼鸥,对食物的选择并不十分

2、严格,不管好坏,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除鱼、虾等海洋生物外,鸟蛋、幼鸟、海豹的尸体和鸟兽的粪便等都是它的美餐。考察队员丢弃的剩余饭菜和垃圾也可以成为它的美味佳看。在饥饿之时,它甚至钻进考察站的食品库,像老鼠一样,吃饱喝足,临走时再捞上一把。 更可恶的是,贼鸥给科学考察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在野外考察时,如果不加提防,随身所带的野餐食品,会被贼鸥叼走,碰到这种情况,人们只能望空而叹。当人们不知不觉地走近它的巢地时,它便不顾一切地袭来,唧唧喳喳地在头顶上乱飞,甚至向人们俯冲,又是抓,又是叨,有时还向人们头上拉屎,大有赶走考察队员,摧毁-科学考察站之势。 贼鸥的飞行能力较强。或许是由于长期行盗锻炼出来

3、的吧,据说,南极的贼鸥也能飞到北极,并在那里生活。 北 极 燕 鸥在北极,令人肃然起敬的却并非北极熊,而是北极燕鸥。虽然北极燕鸥小巧玲珑,但却矫健有力,往往能给人以激情。它瘦小如燕,在北极出生。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它开始飞越重洋,一直向南,朝南飞,飞到地球的尽头,在南极的浮冰上越冬。冬去春来,它又展开双翅向北飞,一直向北,飞到地球的尽头,到北极去繁衍自己的下一代。一年一度,北极燕鸥就这样往返于两极之间,南飞4万里以上,又北飞4万里以上,就这样往返于地之尽头。一群群,一队队,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第一节、鸟类的主要特征鸟: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体温高而恒定,卵生的脊椎动物一、鸟类与爬行类相似

4、的特征: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趾的末端具爪身体的某些部位(后肢)仍保留鳞片头骨仅具一枚枕骨髁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睫状肌为横纹肌二、鸟类的进步性特征: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体温高而恒定的动物恒温动物,自然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恒温动物的代谢特征:新陈代谢水平高而恒定神经系统具备体温调节中枢恒温的意义:恒温是脊椎动物在演化过程中由低等上升为高等的重要标志,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高而恒定的体温使机体细胞,尤其是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收缩快速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机体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

5、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了夜间以及寒冷地区积极活动的能力。变温动物的代谢特征:新陈代谢水平低缺乏体温调节中枢,体温随外界环境而发生变化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强2、鸟类善飞翔:鸟类是能在空中飞行的脊椎动物,其身体的框架结构及功能等均是围绕着减轻体重,有利于飞翔而变化。有适于飞翔的器官翼和羽毛,能借主动的迁徙来适应外界多变的环境。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较完善的生殖方式(求偶、造巢、孵卵、育雏等),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所有这些进步性特征加上完善的飞翔能力,使得鸟的分布遍及全球,甚至比哺乳动物的分布还要广泛。迁徙中的鸟(主要为

6、天鹅等体型较大的鸟)能飞跃喜马拉雅山。聪 明 的 乌 鸦鸟1.rm第二节、鸟类躯体结构概述一、外形:体呈纺锤形,体外被羽毛,具有流线 型外廓,减少飞行中的阻力。二、皮肤:特点是薄、松并且缺乏腺体。1、薄而松的皮肤有利于飞翔过程中的肌肉剧烈运动,适于飞翔。2、皮肤干燥,缺乏腺体;但鸟类尾部具一尾脂腺,分泌油脂润滑整理羽毛,使之不致变形并防止水浸湿羽毛。水禽的尾脂腺特别发达。3、皮肤衍生物:有角质喙、羽毛、爪和鳞片等。角质喙:由上、下颌组成的喙外包有的皮肤特化而来,构成尖厉的角质喙,食性不同的鸟类,角质喙的形状不同。角质喙的形状以及后肢上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是鸟类分类的依据。鸟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羽毛:

7、虽然羽毛覆盖于身体表面,构成完整的羽衣,但羽毛并不是均匀分布于体表。羽毛只是着生于身体表面的一定区域内,这些着生羽毛的区域羽区,没有羽毛着生的区域裸区。羽毛的这种着生方式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羽毛的类型: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不同分为一下几种类型正羽:又称翮羽,为覆盖于体表的大型羽片,由羽轴和羽片所组成。翅膀及尾部着生的一系列强大的正羽分别称为飞羽和尾羽,其形态和数目为鸟类分类的依据之一。绒羽:覆于正羽的下方,羽轴柔软,其羽枝散开成棉花状,羽小枝上钩突不发达,不形成坚实的羽片。绒羽构成松软的隔热层,水禽的绒羽特别发达。纤羽:又叫毛羽,外形如毛发,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间,拔掉正羽与绒羽后即可看到。其

8、羽轴很细,羽枝只分布于羽轴的顶端,无羽小枝,其基本功能为触觉羽毛的发生:皮肤由表皮和真皮共同组成,不同部位的真皮增生,形成真皮乳头,由于该处表皮供养料丰富,角质化的表皮生长加快并向外延伸,外段纵裂成角质化的羽柱,外包以角质化的羽鞘,鞘破裂后,羽柱散开形成绒毛状的羽枝绒羽的发生。若背方的羽柱发育迅速成为未来的羽茎,羽茎两侧的羽柱随其生长排于羽茎的两侧即成为羽枝,构成羽片正羽的发生。羽毛的作用:(1)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通过皮肤肌改变羽毛的位置,从而调节体温)。(2)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飞羽及尾羽。(3)使身体更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4)保护皮肤不受损伤。(5)羽毛颜色具有多重功能(伪装、

9、交流、种间识别、求偶、警告等)换羽及其生物学意义:冬羽和夏羽:换羽的意义:有利于完成迁徙、越冬及繁殖过程;甲状腺的活动是引起换羽的基础。 换羽过程:逐渐更替(大多数鸟类)和一次性换羽(雁鸭类 )。 三、骨骼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在骨骼方面有显著特化,主要表现在: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充气,头骨、脊柱及骨盆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1、头骨:鸟类头骨的一般结构与爬行类相似,具一枚枕髁,听骨由单一的耳柱骨所构成等。适应于飞翔生活引起的特化主要表现在:头骨薄而轻,幼体骨骼各骨块间的骨缝可见,而成体的各骨片已完全愈合为一整体,骨缝消失。头骨内具蜂窝状的小孔,内充满气体,使得头骨轻便而坚实。

10、上下颌极度前伸,形成鸟类所特有的鸟喙。喙外具角质鞘,构成锐利的切缘或钩,为鸟的取食器官。现代鸟类不具牙齿,通常认为是减轻体重,适于飞翔生活。脑颅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颅腔膨大,头骨顶部呈拱形,枕骨大孔移至腹面,眼眶增大,眶间隔更发达。2、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颈椎:数目变异较大(825枚不等),但每一种鸟类颈椎的数目固定(家鸽14枚、天鹅25枚、鸡1617枚),椎体和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异凹型椎体,颈部结实而且灵活性大。第一枚颈椎为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相关节。第二枚颈椎为枢椎,头骨与寰椎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颈椎的数目多,颈部特长,颈部活动特别灵活,以弥补前肢变为翼以及其

11、它部分愈合后造成的活动不足。胸椎:一般56枚,每一胸椎横突的末端都附有肋骨,其肋骨不具软骨,肋骨由背面向腹面延伸,与胸骨相连接。每一肋骨都伸出钩状突,前一肋骨的钩状突与后一肋骨相连,构成一完整而发达的胸廓,保护位于胸腔内的脏器不致因剧烈的飞翔运动而损伤胸骨:位于胸部,绝大多数的鸟类其胸骨从腹中线伸出一板状突起龙骨突,为飞翔肌肉的附着处(飞翔肌肉的起点),不飞翔的鸟类无龙骨突鸵鸟。愈合荐骨:鸟类的最后一枚胸椎、全部的腰椎和荐椎以及一部分的尾椎愈合成一块鸟类所特有的愈合荐骨,位于身体的背部。此愈合荐骨又和鸟类宽大的骨盆相愈合,使得鸟类在地面上行走活的稳固的支持,飞行时的重心集中。尾椎退化:除了其中

12、的一部分参与愈合荐骨的形成,其余的后面几枚愈合而成一块尾综骨,用以支持扇形的尾羽。对控制飞行动作起主要作用,也是鸟类特有的适于飞翔的结构。鸟类的中轴骨骼趋于愈合,骨块数目减少,其中躯干部的中轴部分全部固着,尾椎退化,使躯体的重心集中于中央,有助于飞行中保持平衡。3、带骨和肢骨:与飞翔生活相适应,鸟类的带骨和肢骨也有愈合及变形现象。前肢:变为翼,其特化主要表现在腕骨骨块数目减少。指骨和掌骨的骨块数目也减少,指端无爪。鸟类手部着生的一系列飞羽初级飞羽着生于前臂部的飞羽次级飞羽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组成,三骨相连处形成肩臼,与前肢的肱骨相关节。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变化:左右锁骨在腹中线愈合成“V

13、”形的叉骨,为鸟类所特有的结构,叉骨有弹性,用以支撑左右肩带,防止鸟翼因剧烈扇动而使左右肩带相互碰撞。肩胛骨与脊柱平行,有利于肌肉附着。乌喙骨起主要的支撑作用。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与支撑身体和产大型具硬壳的羊膜卵相关,其腰带也有变形。腰带的各骨愈合成为薄而完整的骨架。髂骨向前后扩展与愈合荐骨相愈合,使后肢获得强有力的支撑。耻骨退化,左右坐耻骨不在腹中线处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后方伸展,形成“开放式骨盆”,与产大型的羊膜卵相适应。后肢:鸟类的后肢强健,股骨与腰带的髋臼相关节,与飞翔生活相适应,后肢有一下特化:腓骨退化成刺状,贴于胫骨的外侧。胫骨与一部分跗骨愈合成胫跗骨,另一部分跗骨与跖骨

14、愈合而成跗跖骨,因而出现跗间关节,这种简化而成的单一骨块关节(胫跗骨及跗跖骨)及两块骨骼的延长,能增加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延长了的跗跖骨外形似小腿。大多数鸟类具四趾,一般是三前一后(拇指向后)。四、肌肉鸟类的肌肉同其它脊椎动物一样,也是由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所组成。适应于飞翔生活,鸟类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具体表现如下:1、由于胸椎以后的脊柱愈合,活动性小,导致背部肌肉退化,而颈部肌肉相应发达。2、牵引翅膀上下运动的肌肉十分发达(主要为胸大肌和胸小肌),其重量可达体重的1/5,极善于飞行的鸟类可达1/3。3、后肢具有适于树栖握枝的肌肉栖肌:其肌肉的肌腹靠近身体的近端,以长的肌腱止于趾端

15、,这些与树栖相关的肌肉能借肌腱、肌腱鞘以及骨骼关节三者之间的巧妙配合,使鸟栖止于树枝上时,由于体重压迫和腿关节的弯曲,导致与曲趾相关的肌肉和肌腱拉紧,足趾自然地随之弯曲而抓紧树枝。栖肌见于鸟的低等类群及爬行类,而在鸟的高等种类(雨燕目和雀形目)消失。哦4、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附着于鸣管上,收缩可改变鸣管的形状而发出多变的声音或鸣啭。鸟在呼气和吸气时均能发声。鸣肌在雀形目鸟类特别发达(因而称之为鸣禽)。鸟类的前后肢肌肉、颌肌及鸣肌常作为分类的依据。5、皮肤肌肉发达:皮下肌肉是分布于皮下层的一些小的肌束,止于皮下,在羽根的基部有不同方向的皮下肌。皮下肌收缩可牵引羽毛向各个方向运动。孔雀开屏就是由皮

16、下肌运动引起五、消化系统鸟类在消化生理方面的特点是:代谢旺盛,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十分迅速。这是与其飞翔过程中的强体力消耗相适应的。鸟类消化系统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1、具有角质喙以及相应轻便的颌骨和咀嚼肌群。喙的形状因食性和生活方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2、舌:绝大多数鸟类的舌外覆有角质套,舌的形状和结构与食性和生活方式有关:取食花蜜的蜂鸟舌呈吸管状啄木鸟的舌具倒钩,能把树皮下的小虫钩出。3、口腔内唾液腺发达:主要分泌物为黏液,仅在食谷的燕雀类唾液腺分泌物中才含有消化酶。鸟类中以雨燕目种类的唾液腺最发达,其中的金丝燕唾液腺异常发达,唾液内含有丰富的糖蛋白,由它们粘合海藻而造的巢,即为我国著名的滋补

17、品“燕窝”。4、口腔之后接食道,因颈部加长,食道也长。鸟类的食道具有较大的延展性,以利于整吞食物。食谷及食鱼鸟类的食道下端膨大为嗉囊,用以暂时贮存并软化食物。鸽和一些鹦鹉(无论雌雄)在繁殖期间,嗉囊能分泌一种液体鸽乳,用以育雏,内含有比牛奶还要丰富的营养。食鱼鸟类以于嗉囊内制成的食糜饲喂幼鸟。嗉囊下接腺胃和肌胃胃之后接小肠和大肠大肠与小肠交界处有盲肠泄殖腔背方有一特殊腺体腔上囊,为幼鸟与成鸟的鉴别标志鸟类主要的消化腺肝脏和胰脏六、呼吸系统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其特点如下:1、气管上有完整的软骨性气管环:支持气管成一通畅的管道。由于颈部长,气管也相应加长。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有鸣管,为鸟类的发声

18、器官,比其它任何脊椎动物的发声器官都靠下。2、肺:紧贴于胸腔的背侧,被一膜状的斜隔将其与腹腔分开,其体积不大,左右各一,不分叶,为弹性较小的海绵状组织,其结构也不同于两栖、爬行类的空心囊状肺,它是一些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肺的结构:支气管入肺后,首先形成一主干中支气管,直达f肺的后部,其末端膨大形成腹气囊和后胸气囊。中支气管在肺内分出几组次级支气管,主要有:背支气管、腹支气管和侧支气管。背、腹支气管之间有平行支气管相连,平行支气管间又发出许多微支气管,微支气管相互连接成网状,气体交换就是在微支气管网上进行。因此,鸟类的肺虽然没有像哺乳类那样呈盲端的肺泡,但作为气体交换部位的微支气管网是

19、彼此吻合相通的管道系统,肺的体积不大,但和气体的接触面积大,及其交换的效率高。3、气囊:为中支气管及某些大的次级支气管末端膨大形成的囊状构造,伸出肺外,分布于内脏及骨骼中。鸟类共有9个气囊:腹气囊一对 后气囊 后胸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颈气囊一对 前气囊锁间气囊1个气囊的作用:参与呼吸(辅助呼吸)调节身体的密度减少肌肉器官间的摩擦为鸟类强代谢的有效冷却系统散热4、肺呼吸:吸气时,有中支气管入肺的新鲜气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贮存,后期囊扩张;另一部分入背支气管 平行支气管,在平行支气管分支的微支气管网上进行气体交换。此时的前气囊也扩张,它不接受吸入的新鲜气体,而是接受由肺而来的经交换以

20、后的气体。因此,吸气时,前后气囊同时扩张。呼气时,前后气囊同时压缩,后气囊贮存的新鲜气体排入肺中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后的气体入前气囊;前气囊中的气体经腹支气管到中支气管排出。气流的方向:气体在肺内总是沿着-d-p-v-的方向,是不可逆的单向流动,因为各级气管内均有防止气体倒流的瓣膜由此可见,鸟类气体交换的部位平行支气管分支的微支气管网上,无论是呼吸还是吸气时,都有新鲜气体通过,并在此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气和吸气时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双重呼吸。双重呼吸:鸟肺是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其中支气管和大的次级支气管末端膨大形成气囊,这种结构的肺无论是呼气还是吸气时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

21、为双重呼吸。这是与其飞翔生活的高耗氧代谢相适应。鸟类的呼吸方式:鸟类栖止时,主要靠胸骨和肋骨运动来改变胸腔的容积,引起肺和气囊的扩大和缩小,以完成气体代谢。当飞翔时,胸骨作为飞翔肌肉的起点趋于固定,主要靠气囊的伸缩来协助肺完成呼吸。扬翼时,气囊扩张,空气经肺而吸入。煽翼时气囊压缩,空气经肺而排出。因而鸟飞翔越快,煽翼越猛烈,气体交换也越快,从而保证了氧气的充分供应。进入肺的为冷气,出肺的为热气,气体交换加快的同时也冷却了身体。七、循环系统鸟类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在其循环系统上得到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现在:动、静脉血液已经完全分开,为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血压高,血液循环迅速。1

22、、心脏:鸟类的心脏相对于其它脊椎动物是最大的,占体重的0.42.37%(鸽占1.71%),其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完全退化,心室完全分隔,整个心脏已分为完整的四腔,肺循环和体循环已经完全分开,大大提高了循环系统的机能。动脉压高:麻雀为140180mmHg柱, 母鸡163mmHg 公鸡188mmHg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血液循环十分迅速 麻雀心跳460次/分 蜂鸟616次/分2、动脉:鸟类的动脉系统基本上继承了较高等的爬行动物的特点,但相当于爬行动物的左体动脉弓消失,由右体动脉弓将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右体动脉弓弯向身体背方形成背大动脉,沿途发出分支输送动脉血到全身各部分。3、静脉:鸟类的

23、静脉系统基本上和爬行类相似,但有两点重要不同:肾门静脉进一步退化,大的血管仅通过肾脏的表面,不再经肾分支成微血管网(肾门静脉腔内具有一种独特的含有平滑肌的瓣膜,可以根据需要把静脉血送入或绕过肾脏),血液回心的速度加快。具尾肠系膜静脉(为鸟类所特有),收集内脏血液入肝门静脉。4、血液及淋巴:红血细胞具核,含量较哺乳类少。具有一对大的胸导管,收集躯体的淋巴液,然后注入前大静脉;小肠绒毛中不具乳糜管;淋巴结不能过滤淋巴;少数种类在身体后方具有能搏动的淋巴心。八、排泄系统鸟类的排泄系统与爬行类相似,胚胎时期为中肾,成体则以构造复杂的后肾行使泌尿功能。鸟类的肾脏特别大(相对重量),约占体重的2%以上(兔

24、为0.4% 鼠0.7%),这与其旺盛的新陈代谢有关。鸟类排泄系统特点:1、肾脏一对,紧贴在身体背部愈合荐骨的深窝内,为暗红色的长形扁平体,所含肾单位数目为同体积哺乳动物的2倍。2、肾脏的分泌物主要为尿酸:其溶解度极小,再加上肾小管和泄殖腔具有重吸收水分的能力,故尿中所含水分极少,呈白色的浓浆糊状。3、鸟类无膀胱(仅鸵鸟例外):肾脏分泌的尿直接入泄殖腔,随粪便随时排出,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4、盐腺:许多海鸟还发展出了肾外排盐的器官,用以排出体内过多的盐分盐腺,又叫鼻腺,是一对大的腺体,位于眼眶上部,有一长管在接近鼻孔处开口,由此开口有一沟通到喙端,含盐液体顺沟流到喙端滴下或甩掉。其滴下的

25、液体含盐5%,比海水高出近一倍(3%)。所以,当看到这些海鸟流“清水鼻涕”时,不要以为它们生了病。九、生殖系统鸟类为体内受精,产大型的羊膜卵,无外生殖器,受精乃为泄殖腔的吻合。1、雄性生殖系统: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具有一对精巢和一对输精管,输精管开口于泄殖腔。绝大多数的鸟类无交配器,借雌雄鸟泄殖腔的吻合而受精。鸵鸟和雁鸭类有泄殖腔腹壁向外突起而形成的交配器。鸡形目的某些种类还残存有交配器的痕迹,常以此作为鉴别雌雄的依据(公鸡没有明显的交配器,仅有残存的阴茎乳头,是泄殖腔腹壁正中的卵圆形突起)。2、雌性生殖系统:在绝大多数种类,成对的卵巢和输卵管仅左侧的发育成为具有功能卵巢和输卵管,而右侧的虽然

26、在胚胎期也出现,但随着发育过程的进行而退化。可能与其产大型的卵有关。鸟类生殖腺的特点:发育有季节性,在生殖季节发达,体积增大,非生殖季节则进入静止期,不发育:椋鸟:精巢在繁殖期重量达静止期的1500倍。生殖腺的发育受激素控制,一般认为是与其飞翔生活有关。鸟类产大型的羊膜卵,并且在繁殖期出现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如占椐巢区、筑巢、孵卵、育雏等,以此减少不良环境对胚胎和雏鸟的影响,提高子代成活率。“母鸡司晨”的原因:在正常的情况下,母鸡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处于退化状态,但由于某些原因(疾病或人工手术),使左侧已经发育的卵巢萎缩,则右侧原本退化了的卵巢发生性分化,但不是形成卵巢,而是形成精巢。这时的母鸡停止

27、产卵,因体内雄性激素的急剧增加而出现公鸡的第二性征,发出类似公鸡的啼叫,这种现象称为性逆转。这种发生了性逆转的公鸡无生殖能力。 十、神经系统和感官(一)神经系统:1、大脑:鸟类的大脑很发达,但这种发发达与哺乳动物的发达有不同之处。哺乳动物有极其发达的大脑皮层,而鸟类大脑的发达则是纹状体的发达,即大脑底墙的加厚,其顶壁很薄,表面光滑,新脑皮仍然停留在爬行类的水平上,大脑皮层仍以原脑皮为主,功能为嗅觉。鸟类复杂本能活动的“学习中枢”纹状体:2、间脑:鸟类间脑背面被大脑半球掩盖,它已经发展出了上丘脑、丘脑及丘脑下部。丘脑下部(下丘脑)构成间脑的底壁,内有体温调节中枢,并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对脑垂体的

28、活动有直接影响。3、中脑:发展出发达的视叶,这与其视觉的发达相关。中脑除了有一些和视觉直接相关的神经中枢外,还有许多与比较复杂的行为有关的中枢,例如:啄食、恐惧等行为的中枢。4、小脑:鸟类的小脑也非常发达,与其飞翔时复杂运动的协调和平衡有关。5、脑神经:12对(二)感觉器官:鸟类的各种感官中,以视觉最为发达,听觉次之,嗅觉最差。这与其飞翔生活密切相关。视觉:是鸟类飞翔定向的主要器官,异常发达,眼球的相对大小是脊椎动物中最大的。具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瞬膜非常发达,可从眼角处拉开覆盖眼球,起到湿润和洁净眼球的作用,飞翔时覆盖眼球以保护角膜。 栉膜:眼后房内有一富有色素细胞的折叠梳状结构,从视

29、网膜后壁伸入玻璃体中,参与眼球内部的代谢并可在视网膜上投下阴影,有助于辨别眼前物体的移动。瞬膜:除眼睑外还有发达的瞬膜,飞翔时以覆盖眼球以湿润和保护角膜。 * 双重调节:鸟类的眼具有精巧而迅速的调节机制,在调节视觉时不仅能调节晶体凸度,还能改变角膜凸度,可在瞬间将眼的视力由远视调节为近视,称为双重调节。 阿德听觉器官:鸟类具有发达的听觉器官,耳的基本结构和爬行类相似,但出现了雏形的外耳道,因此其耳由三部分组成:外耳:没有耳廓,仅具一耳孔,其向内通一短的外耳道,底部为鼓膜中耳:形成鼓室,内具单一的听骨(耳柱骨),连于鼓膜与内耳之间内耳:具有传导和感受声波的功能,其能感知的声波范围在4029000

30、Hz之间,而人仅为2020000Hz。夜间活动的鸟类听觉尤为发达。嗅觉器官:大多数鸟类的嗅觉器官退化与飞翔生活相适应。少数鸟类(秃鹫)嗅觉相当发达,成为嗅觉寻食的定向器官。第三节、鸟纲分类世界上现存鸟类9000余种,包括化石鸟类在内,鸟纲分为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两个亚纲:古鸟亚纲:为早已灭绝了的化石种类,迄今为止在全世界仅获得7例标本,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的印板石石灰岩内,即闻名的始祖鸟,其主要特征如下:具牙齿肋骨无钩状突起胸骨不具龙骨突起掌骨不并和前肢指端具爪有极发达的尾骨今鸟亚纲:除少数已经灭绝的化石种类外,包括现存的全部鸟类。化石鸟类以黄昏鸟目Hesperornithiforme

31、s和鱼鸟目Ichthyornithiformes为代表。我过近年来发现的大量早白垩纪鸟类化石:中国鸟Sinornis santensis: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会飞的鸟。甘肃鸟Gansus yumenensis:是海岸和水鸟的原始类群。华夏鸟Cathayornis yandica:是除始祖鸟以外的最原始的鸟类化石。鸳鸯 鸳鸯,最有趣的特性是“止则相偶,飞则成双”,因其拥有华美艳丽的外表引起人们的关注,被当作甜蜜爱情的象征。真正的鸳鸯绝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忠贞,它们只在繁殖期间成双成对,形影不离,一旦交配结束,雄鸳鸯就去另觅新欢。 * 猛禽类:喙和爪强健有力且呈钩状;翼强健善飞翔;体大型,性凶猛。如鸮(

32、猫头鹰)、隼(鹰隼)、秃鷲等。让美国人忏悔的旅鸽l生态类群 所包括的鸟类目别 l l走禽类:鸵形目、几维目、共鸟 形目、美洲鸵目和鹤鸵目 l游禽类:潜鸟目、鸊鷉目、鸌形目、企鹅目、鹈形目、雁形目、 鸥形目 l涉禽类: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 l鸠鸽类:鸽形目 l鹑鸡类:鸡形目 l猛禽类:隼形目、鸮形目 l攀禽类:鹃形目、夜鹰目、雨燕目、鹦形目、咬鹃目、佛法僧目 鴷形目 l鸣禽类:雀形目 中国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中国是世界鸟类分布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世界上现存的鸟类有27目175科9 200种(Howard, Moore 1991),其中在中国分布的鸟类共有21目、83科约1253种(郑作新,200

33、0年),约占世界现存鸟类种数的13.6%左右。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中国地处古北、东洋两界,既包含古北种,也包含东洋种,由此扩展了鸟类的物种多样性。 第四节、鸟类的起源和演化鸟类是从中生代古爬行类的一支假鳄类中的某些种类分化进化而来。但其直接的祖先因缺少化石证据而难以查明(因为鸟类骨骼脆弱,薄而充气,以及飞翔生活,形成化石的机会少)。迄今为止发现的七例始祖鸟化石代表着由爬行类过渡到鸟类的中间类型,它们既有爬行类的特征,同时又有很多鸟类的特点: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无喙,具槽生齿,长而灵活的尾。椎体双凹型,不具气质骨,掌骨彼此分离,具三个完全带爪的指,肋骨不具钩状突,腰带各骨不愈合;与鸟类相似的特征

34、:全身被羽,羽毛已分为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具V型锁骨,耻骨向后伸长,跗骨与跖骨愈合为跗跖骨,脚具四趾,第一趾向后,其余三趾向前,具开放式骨盆。由此可看出鸟类与爬行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鸟类的起源: 目前多认为从兽脚类恐龙起源,与鸟类共有特征为:长颈,双颞窝。 认为从蜥龙目恐龙中的肉食性兽脚类中,于晚白垩纪和侏罗纪发展出体型小、骨骼轻、以后足行走的腔骨龙类。腔骨龙出现年代与始祖鸟相同,且除羽毛外的特征都可在腔骨龙中找到。 1986年在北美晚三叠纪陆相沉积中发现原鸟化石,早于始祖鸟7,500万年,是迄今最早的鸟类。在很多方面证实鸟类是爬行动物的后代。如果这一发现被正式肯定,鸟类起源将提前7

35、,500万年至三叠纪。2019年在中国辽宁出土了1.3-1.4亿年前(晚侏罗纪或早白垩纪)的孔子鸟化石,接近始祖鸟的年代。鸟类真正的祖先比我们以往所了解的更加原始。 鸟类在白垩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更强的飞翔能力,但还保留牙齿,而新生代开始,已与现代鸟类的结构无明显差别。* 鸟类飞行的起源a. 爬行类的翼龙、鸟类和哺乳类的蝙蝠翼的比较b. 飞行起源的学说树栖起源学说 论点:鸟翼起源于攀爬上树的爬行动物。 论据:始祖鸟具弯曲的爪,趾型3趾向前,1趾向后,被认为是营树栖生活的。 奔跑起源学说 论点:鸟类的祖先可能是具有长尾、双足行走、能快速奔跑的爬行动物,前肢因辅助奔跑而逐渐演变为翼,其上鳞片加大

36、成为羽毛,由此。 论据:快速奔跑对捕食和避敌中有利。第五节、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一、鸟类的繁殖: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如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婚配制度:临时性配偶关系和终生配偶关系;一雄多雌、一雌多雄和一雄一雌。1. 占区现象: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它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有的一块领地称为领域。占区、求偶炫耀和配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领域的大小:独巢、松散的群巢、群巢。2. 占区的生物学意义:(1)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2)调

37、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便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分布不过分密集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布。(3)减少其它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4)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3. 求偶炫耀:雄鸟在交配前或交配期发出各种鸣叫或表现出各种动作,以吸引雌鸟,达到交配的目的,称为求偶炫耀。 求偶炫耀包括鸣叫、展示体色、彼此身体的接触、特定姿势、特殊动作如舞蹈和婚飞、以及装饰求偶场地等;这些行为在种间变化很大。如孔雀开屏、雄性欧洲翠鸟Alcedo atthis给雌鸟喂鱼以达到交配目的。* 雄性企鹅在雌鸟面前舞蹈。* 雄性红腹角雉色彩鲜艳的肉垂。凤

38、头鸊鷉* 一对凤头鸊鷉在表演“企鹅舞”,立在水面上彼此赠送筑巢材料。1. 鸟巢的功能:(1)使卵不致滚散,能同时被亲鸟孵化。(2)保温。(3)使孵卵成鸟、卵及雏鸟免遭天敌伤害。2. 鸟类营巢方式:* 独巢和群巢:(二)筑巢* 鸟类集群营巢的因素: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雏的需要。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3. 鸟巢的类型:(1)地面巢:(2)水面巢:(3)洞巢:(4)编织巢:(三)产卵egg-laying与孵卵incubation(四)育雏parental care* 早成雏precocial和晚成雏altricial 大多数美洲鸣禽产卵36枚,但每窝的卵数不等,由

39、1或2(有些鹰和鸽子)到18或20(鹌鹑)。某些鸟类有一定的产卵数,在一个季节只产一个固定数目的卵。假如在这一批中任何蛋被取掉,不会再产蛋来补上这亏空的蛋(大西洋鸥)。若第一批所产的卵继续被取去,不定产卵数的鸟(啄木鸟、鸭和家禽)将继续长时间产卵。大多数鸟是一定产卵鸟。许多鸟如鸣禽每天产一卵,直到完整的一窝,其它的延长产卵期大约隔日产一次。家养鹅经常隔日产一次,这可能是大猛禽的产卵型。寄生的欧洲杜鹃倾向于所产卵的大小和式样与其寄主的卵相仿。 大多数鸣禽的卵约需十四天孵卵;鸭鹅至少需要两倍的时间。孵卵的责任绝大多数是在雌鸟,虽然有好多例是双亲身共同负担此任务,而偶然也只有雄鸟执行此工作。许多鸟孵

40、卵育推的成功率极低,特别是晚成鸟种类。研究者的调查情况不同,但有一调查是170个晚成雏巢。至少成活一个幼鸟的只有21。孵卵育雏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无疑的,被蛇、臭鼬、金花鼠、乌鸦等等捕捉去,这是。主要因素。猛禽繁殖成功率的百分比可能是比较高些。 具有迅速飞翔能力,能借助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1 迁徒的意义迁徒这个名词是指鸟类在其夏天繁殖区和过冬区之间所进行的有规律的、广泛的、季节性的运动。迁徙的主要好处:显然是能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的气候里,并有丰富无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迁徒还能为养育后代创造最适合的条件,因为养育后代需要特别大量的食物。在遥远的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化。那里夏

41、季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短暂的一年一度的脆弱幼鸟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迁徒能大大扩大活动的空间,有利于繁殖和减少争夺占区的行为。2 迁徒的起源 迁徒在鸟类已形成一固定的行为,长期以来变成了遗传的本能。但是什么激发迁徒的起源呢?无疑的,这是生态压力。我们应该想象得到,鸟类正如其他动物一样,仅仅是被迫时才移动的。一个迁徙理论指出:当北半球是暖和的,而且整年食物条件又是良好时,鸟类是分散在北半球的。当冰期来到了,鸟类为了生存就被迫迁到南方。当冰期过去,春天它们就回到北方。由于冬季和夏季急剧的变化,冬天只好又被迫到南方去。这样长久了,形成了稳定的固定

42、习惯。另一理论的观点集中于鸟类的祖先在热带,某些鸟类在繁殖季节,为了避免拥挤和竞争到了北方。在养育完后代后又回去。3 迁徙航线大多数候鸟很好地建立一个南北航线。因为大多数鸟类(和其他动物)住在北半球,在那里集中了大部分陆地,大部分候鸟冬天在南方,夏天在北方。在4,000或更多候鸟种类中(比鸟类总数一半稍低一些),大多数在北半球的北方繁殖;例如加拿大的候鸟比墨西哥的候鸟百分率高得多。有的在秋季和春季使用不同的航线。有些,尤其是某些水生种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它们的迁徒航程。然而有些在悠闲状态进行旅行,经常在各处停留取食。有些莺它们从中美的过冬到加拿大的夏天繁殖区要用5060天。并非一种鸟的所有成员都

43、同时迁徙;有不少掉队的,直到其他成员已很好地进行营巢才到达夏季繁殖地区。有些鸟例如知更鸟是“气象候鸟”,随着冬天的过去而向北移。它们到达夏天繁殖地点也是按不同气候决定的。其他如燕和紫啸鸫是“本能候鸟”,不受连年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在美国东部某州有紫啸鸫的记载,指出该鸟约在四月中旬到达某一特定地点,五年中其到达的时间前后相差不超过一天。许多观察家也揭示该鸟同样的个体不但回到同样地方,而且是回到以前季节所占领的同样的占区。许多个体小的种类在夜间过徙,白天进食,其他的主要是白天迁徙;许多游禽与涉禽则不分日夜。它们飞行的高空大不一样。虽然用雷达测高仪观察到有些雀形目能飞高达6,400米,但大多数(90)在1,500米以下飞。候鸟在水面上比在陆地上飞得更高,在晚上也比白天飞得高。 许多鸟类能沿着陆上明显的标志如河流和海岸线迁飞,但有些其他的鸟,在其航程中它们毫不犹豫地飞过的水域。有些鸟类迁徙的航道极宽,而另外的,如某种鹞则限制在极狭的航道。由于食物的关系,它们坚持沿海岸线飞行。 有些种类是以长距离迁徙闻名的。北极燕鸥是最大的全球跨跃者,在北极圈的北部繁殖,冬天就远离18000公里以外到南极去。这种也是有名的进行一个绕行的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