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华)追寻铜鼓之路_第1页
(周丽华)追寻铜鼓之路_第2页
(周丽华)追寻铜鼓之路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追寻铜鼓之路 周丽华铜鼓是一种神秘的器物,在中国大西南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民族地区已流传了2700多年。它曾经被许多民族首领视为权力重器和财富的象征,也被当作通神法器,因而舍生忘死地追求和占有。但在更多的场合铜鼓是作为乐器来使用,常出现于年节、喜庆的民俗生活中。铜鼓贯穿了一大片古老民族地区的历史长河,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铜鼓自身的历史也是迷雾重重,人们为追寻铜鼓的来龙去脉,演绎过许多有趣的故事。只有铜鼓的声音才能传到天庭 在广西红水河两岸的壮族民俗里有个青蛙节,它是壮族通过祭祀青蛙来预测年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传统节庆。青蛙节从大年初一开始直到月底结束。自始至终的每一项活动,

2、都有铜鼓伴随。我有幸参加过这样的青蛙节,在铿锵的铜鼓声中,随着满田满垌的人们狂歌劲舞。我曾问当地人:“青蛙节为什么要敲铜鼓呢?”一位老人告诉我:“青蛙是天上雷公的儿子,青蛙节是为了祭祀青蛙、讨好雷公才举办的。敲响铜鼓就是要让雷公知道我们在祭祀青蛙。”他还说:“只有铜鼓的声音才能传到天庭,没有铜鼓就不能举办青蛙节。”在红水河两岸,村村寨寨都有铜鼓。至于铜鼓的来历,大家都说:“是祖宗传下来的。”“是始祖密洛陀造的。密洛陀造了天,造了地,造了人间万事万物后,发现人间没有星星,就造了一大批铜鼓留下来。你看,每一面铜鼓上都有一颗星星。”但是也有人告诉我:铜鼓是三国时蜀国军师诸葛孔明造的。那时孔明带兵打仗

3、,走到西南夷地区,发现这里雨水太多,军中用的牛皮鼓受潮,打不响了,就用铜来造鼓,这样就发明了铜鼓。所以老百姓至今还把铜鼓叫作“孔明鼓”。我在南丹县六寨镇雅陇村塘么屯还亲眼见过一面刻有“孔明置造”铭文的铜鼓。回来翻查二十四史,发现最早记载铜鼓的史书是后汉书马援列传:东汉建武年间(1世纪中叶),南方交趾地区骆将之女征侧、征贰两姐妹反叛,汉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兵南征。马援是一位相马专家,在骆越地区缴获到铜鼓后,把铜鼓熔化了来铸马。战事结束后,他把这些马模型带回长安,献给光武帝,光武帝下令将它陈列在宣德殿下,供大家相马参考。从记载来看,在马援(伏波)以前,世上就早有铜鼓了,至少当时活跃在中国岭

4、南地区的强大部族骆越就有,因此铜鼓不是马伏波的发明。诸葛亮比马援晚出近200年,铜鼓更不会是诸葛孔明的发明。但是,由于有这一段文字记载,却引来不少误会。因为马援南征到过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他们把这个地区出土的铜鼓都称为“伏波鼓”。而大西南是诸葛亮南征到过的地区,把那里出土的铜鼓称为“诸葛鼓”。清朝乾隆年间皇家编修的西清古鉴一书也持有同样的论断,更助长了这种错误观点的流传。西方人知晓铜鼓的时间较晚,却有较早的研究成果。那是1880年,奥地利伯爵韦尔泽(Wilgek)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古董商手中买到一面铜鼓,1883年他把这面铜鼓送到维也纳奥地利艺术与工业博物馆青铜器展览会上参展。当时欧洲学者尚不

5、知晓这种器物的名称和用途,竟将它倒放在架子上。但是铜鼓罕见的形状,宏大的体态,斑斓的铜彩和华美的纹饰,轰动了整个考古学界和艺术鉴赏界,“这是什么?有什么用途?”“这家伙从何而来?”人们议论纷纷并对它的来历和用途作了各种猜测。后来,一位长期在暹罗(今泰国)任职的奥地利人知道了,一语道破天机,说这是铜鼓,暹罗国王每逢上朝都要敲击它,在曼谷的一些佛教寺庙里也可以看到,这才使大家恍然大悟。奥地利有位学者叫弗朗西黑格尔(Frang Heger),当时在皇家博物馆供职,对这种东方来的怪物产生了研究兴趣。于是广肆搜罗。他通过奥地利帝国驻上海总领事J哈斯(Josep Haas)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收购铜鼓,再转运到欧洲。在不长的时间内,黑格尔就为奥地利皇家博物馆征集到22面铜鼓。通过调查,他还了解到,铜鼓在当时已流传到世界各地,在柏林、巴黎、伦敦、基辅、斯德哥尔摩、罗马、纽约、加尔各答等大城市的博物馆里都有收藏。于是他四处写信联络,通过各方朋友的帮助,搜集到大量铜鼓照片、拓片及其相关资料;还依靠汉学家夏德(FHirth)等人的帮助,研究了许多中国文献,包括中国皇家编纂的、著录有铜鼓图像的西清古鉴,并在1902年完成了他的铜鼓巨著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用德文在莱比锡出版。黑格尔把当时所知的165面铜鼓划分为4个基本类型和3个过渡类型,分别探讨了它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