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CCAA年度确认 试题与答案_第1页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CCAA年度确认 试题与答案_第2页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CCAA年度确认 试题与答案_第3页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CCAA年度确认 试题与答案_第4页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CCAA年度确认 试题与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CAA年度确认-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培训材料精品资源I.E.S编辑校对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2024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培训材料I.E.S试题与答案单选题

共25题,共25分1质量认证的本质属性是()。A传递信任,服务发展B体检证C信用证D通行证2“十四五”质量认证工作,要坚持()的发展要求,以提升从业机构及人员能力为根本,着力提高服务发展水平;A专业化B规范化C集约化D市场化3认证人员未按照()要求,应当进入现场而未进入现场进行审核、检查或者审查的,属于出具虚假或者严重失实的认证结论。A认证方案B审核方案C认证规则D认证程序4注册认证人员错误使用、宣传注册证书及注册资格的,暂停相应领域注册资格()个月,并责令改正。A3B6C9D125()实施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已成为对产品、服务、管理建立质量信心的国际通行做法。A第一方B第二方C第三方D认可6国推自愿性认证制度共()个认证领域。A21B22C23D247()统筹建立和完善认证失信“黑名单”制度、信用修复制度,依法对严重失信的认证从业机构、从业人员、获证组织实施联合惩戒。A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B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地方市场监管部门D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8“十四五”质量认证工作,要坚持()的发展路径,以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提高行业发展质量A专业化B规范化C集约化D市场化9出具的认证及相关工作记录、报告等虚假、失实或违反规定程序从事相关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所有领域注册资格。A暂停B撤销C注销D冻结10产品质量应当(),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A设计合格B生产合格C评估合格D检验合格112003年11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该法规建立了既适应国际通行规则、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认证认可管理制度。A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12认证机构违反《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增加、减少、遗漏程序要求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罚。认证机构被责令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期限为()个月,期间不得从事认证活动。A3B6C9D1213获得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获得认证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向认证机构申请变更,未变更或者经认证机构调查发现不符合认证要求的,()继续使用该认证证书。A暂停B不得C撤销D注销142018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职责划入市场监管总局,对外保留牌子。。A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B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国家认监委D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15办公场所为租赁性质的,应当提交租赁合同,租赁合同期限应当长于()年。A一B二C三D四16认证机构出具虚假的认证结论,或者出具的认证结论严重失实的,撤销批准文件,并予公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负有直接责任的认证人员,()其执业资格。A冻结B暂停C注销D撤销17()负责制订与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相关的国际标准及政策。A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B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央秘书处C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D国际标准化组织理事会18认证监管中获证组织是否被列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认证机构要对相应证书进行处理。A行政处罚信息B经营异常名录信息C一般违法失信企业名单D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19根据GB/T27065,认证要求是作为获得或保持认证条件,客户所要满足的规定要求,包括()。A审核要求B质量要求C产品要求D市场需求20产品认证参照国家标准GB/T7635.1《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一部分可运输产品》和GB/T7635.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二部分不可运输产品》划分为()个认证领域。A20B21C22D2321()是世界各国的王牌认证机构组成的最权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认证机构联盟组织。A国际认可论坛B国际认证联盟C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D全球食品安全倡议组织22申请从事产品和服务认证资质的,申请者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AGB/T27020BGB/T27021CGB/T27025DGB/T27065232001年8月,为了适应我国“入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认监委,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A合格评定B认证认可C检验检测D市场监管24我国建立了以()为基础,行政法规与技术法规紧密衔接的认证法律法规体系。A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C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5正确使用产品认证标志,()利用产品认证标志误导公众认为其服务、管理体系通过认证。A可以B不得C产品上D包装上多选题

共22题,共22分26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含派出机构)的认证监管职能主要包括开展()的监督检查,负责查处认证从业机构的违法行为。A认证机构B强制性产品指定认证机构C检查机构D和指定实验室27认证监管中查组织是否收到了机构传递的以下材料并核实相关信息,包括()。A是否有合同或受理通知B合同或受理通知是否有签字盖章C组织是否有最近一次的审核/评价计划D是否有最近一次审核的审核/评价报告28认证监管中对认证人员行为规范的调查,包括()。A是否有收受财物B是否参与娱乐活动C是否旅游D是否乱报发票29《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必须遵守本法。A产品生产B产品展览C产品科研D销售活动30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为了加强认证监管能力建设,健全认可约束机制,建立了()、社会监督等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A法律规范B行政监管C认可约束D行业自律31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方面,质量认证可以向市场提供()的评价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错配,形成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起到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A独立公正B公平公正C专业可靠D专业可信32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将()并称为国家质量基础的支柱。A计量B标准化C合格评定D质量认证33合格评定的结果通常以()等书面形式向社会公示,通过这种公示性证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A证书B报告C广告D标志34质量认证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向()等传递信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A消费者B企业C政府D社会35认证监管中查组织基本情况与认证档案中信息是否相符,包括()。A组织的注册和运营地址与审核报告及认证证书中信息是否相符。B组织的法人代表是否与认证记录相符C组织获证范围内实际人数是否与认证档案中组织人数是否相符D组织的质量负责人是否与认证档案相符36认证质量体系包括()。A法律体系B组织体系C制度体系D标准体系37认证机构申请者应制定认证人员管理制度,对影响认证活动的各类人员的()和能力评价准则及评价考核方法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认证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符合要求。A选择条件B聘用程序C培训程序D能力准则38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不得出具虚假或者严重失实的认证结论。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出具虚假或者严重失实的认证结论()。A冒名顶替其他认证人员实施审核、检查或者审查的B伪造认证档案、记录和资料的C认证证书载明的事项内容严重失实的D向未通过认证的认证对象出卖或者转让认证证书的39国家规定相关产品必须经过认证的,应当经过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A生产B出厂C销售D进口40认证行政监管主要由()负责,形成了国家和地方统一分级的认证监管体系。A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B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地方市场监管部门D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41《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A产品B过程C服务D管理体系42认证监管中对组织法定资质证书审查,包括()。A是否具有法规要求的资质文件及行政许可B资质文件及行政许可是否有效C认证范围是否超出资质文件及行政许可范围D获证组织是否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43服务认证可以分为()等类别。A商品售后服务认证B养老服务认证C健康服务认证D教育服务认证44认证机构资质审批的审查要求取得()等法人资格证明文件。A个人工商户B工商营业执照C事业单位法人证书D海外注册文件45CCAA注册资格或确认资格的注册认证人员的资格处置有()和冻结等形式。A警告B暂停C撤销D注销46申请者应当制定程序文件对认证活动实施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认证活动的()。A有效性B公正性C公平性D保密性47产品认证可以分为()等类别。A强制性产品认证B有机产品认证C节能节水产品认证D绿色产品认证判断题

共16题,共16分48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标志。()对错49个别机构存在原证书已失效的情况下仍延续证书或缩短原转换期是产品认证中常见的问题。是服务认证中常见的问题。()对错50认证机构法人资格证明文件中的注册资本/开办资金,实缴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以其他币种注册的,按汇率换算可以少于人民币300万元。()对错51下级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案件属于上级市场监管部门管辖的,可以不将案件移交上级市场监管部门。()对错52部分机构现场检查活动未安排在产品生产或易发生质量安全风险的阶段,是产品认证中常见的问题。()对错53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未依法要求其改正或者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资格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对错54“十四五”质量认证工作,要坚持规范化的改革方向,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对错55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对错56认证档案中缺少产品检测或环境(土壤、水)的检测,是农食产品认证中常见的问题。()对错57认证机构的资质审批至项目。()对错58在我国认证人员认证也称为认证人员注册。对错59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重视和加强认证监管信息报送工作,每季度至少向上级市场监管部门报告一次认证监管工作情况。()对错60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要提高产品质量,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同,就需要采用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手段。()对错61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质量认证大国,正在向质量认证强国行列迈进。()对错62认证机构的文件管理人员不需要知道产品认证标准和审核的知识。()对错63质量认证作为对产品、服务质量的信用证明,伴随着计划经济而产生和发展。()对

错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培训材料课程培训依据与培训对象 11培训依据 11培训对象 11课程目标 11第一章法律法规要求 11认证监管: 11认证监管具体形式 15注册认证人员资格处置规则(第6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26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 32第二章认证分类及要求 35场监管总局关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认证机构资质审批“证照分离”改革的公告 35附件1 36实行告知承诺及优化审批服务的认证领域目录 36附件2 39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条件及材料要求 39附件3 44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告知承诺管理规定 44第三章认证监管要求 46对自愿性认证活动的监管要求 46认证监管中对认证及认证活动监管主要包括4个方面 47产品认证及认证活动中常见问题 49质量认证综述 50起源与发展 55功能及作用 59主要国际组织 62中国质量认证四十年(四个阶段) 66认证体系 68新质生产力 72

课程培训依据与培训对象培训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1、3C完善制度保底线作用2、创新自愿性制度拉高线作用3、优化审批制度”加强认证活动的中、后监管:

1、完善监管制度;2、创新监管、激励约束机制;3、加大查处认证过程的违规行为;4、严格落实从业机构人员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培训对象所有取得CCAA注册资格的认证人员。同时,欢迎关注认证的其他人员,如咨询师、内审员、企业和机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参加本课程的学习。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员能够:国家对认证及认证人员的监管要求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认证分类及要求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服务认证监管要求课程介绍法律法规要求认证分类及要求认证监管要求第一章法律法规要求认证监管: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含派出机构)对认证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处理投诉举报、查处认证违法行为。(不仅限于现场活动、制度、流程、记录、文件标志;申请-决定)国家-省-地、市州-县(所)认证监管主体: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建立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加强认证监管能力建设,健全认可约束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推进部门联动监管,形成了多元共治格局,认证行政监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主要由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和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形成了国家和地方统一分级的认证监管体系。认证行政监管的主体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国家层级,即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二是地方层级,即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其又分三个层次,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区)三级。国家层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地方层级市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县(区)级市场监督管理部(含派出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为进一步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切实履行市场监管部门认证监管职责,不断增强认证公正性和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有关规定,现就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含派出机构)认证监管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认证监管职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含派出机构)的认证监管职能主要包括:(一)开展认证机构、强制性产品指定认证机构和指定实验室(以下简称认证从业机构)的监督检查,负责查处认证从业机构的违法行为;(管机构)(二)开展认证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负责查处认证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管人员)(三)开展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监督检查,负责查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违法行为;(管证书和标志)(四)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以下简称CCC认证)活动的监督检查,负责查处CCC认证违法行为;(管企业)(五)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的监督检查,负责查处有机产品认证的违法行为;(六)受理对认证活动的投诉举报并依法处理:(七)负责其他认证活动监管和认证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二、认证监管机制(一)市场监管总局负责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监管工作组织总局层面的监督检查,指导全国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组织查办、督查督办全国范围认证大案要案、典型案件,协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认证重大案件查处,管辖或授权管辖对认证从业机构实施暂停或撤销资质等能力罚、警告等中诚罚的违法案件,管辖或授权管辖认证从业人员违法案件。(二)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以下简称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管理、监督和协调辖区内认证监管工作。组织省级层面的监督检查,指导辖区内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组织查办、督查督办辖区内认证大案要案、典型案件协调辖区内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认证案件查处管辖总局交办的认证违法案件。(三)市、县(区)级市场监管部门(含派出机构)负责辖区范围内认证活动监督检查工作。管辖除上级市场监管部门管辖外的认证违法案件。(四)加强上下协作上级市场监管部门在组织本级检查时,可以将检查任务交由下级市场监管部门承担,或由下级市场监管部门配合开展。上级市场监管部门在进行案件调查时,可委托下级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调查工作。上级市场监管部门认为必要时,也可依据《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市场监管总局令第2号),将本部门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市场监管部门管辖。下级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案件属于上级市场监管部门管辖的应及时将案件移交上级市场监管部门。对案件管辖权有异议的,报请上级市场监管部门决定。三、严格依法履职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履职尽责,突出重点,不断加强认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认证违法行为。(一)管机构。在对认证从业机构进行监督时,可采用对认证活动和认证结果进行抽查等方式。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采用从业机构现场检查、档案检查、获证组织查验、获证产品抽查等形式单独或组合进行检查。重点查处:虚假认证,超出批准范围从事认证活动,增加、减少、遗漏认证程序,未对其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有效跟踪调查,或发现其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不及时暂停使用或者撤销认证证书并予以公布等行为。同时,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的行为进行查处。(二)管人员。在对认证从业人员进行监督时,可采用到认证机构现场检查、到获证组织查验等方式。可结合对认证机构监督一并开展。重点查处:审核员、检查员编造虚假、失实的文件和记录,收取企业礼金等行为。(三)管证书和标志。在对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进行监督时,可采用对相关企业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使用情况实施检查等方式。重点查处:伪造、冒用、买卖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等行为。(四)管企业。在对列入CCC目录内产品进行监督时可采取对CCC目录内产品生产、销售、进口和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行为进行检查等方式。重点查处:列入目录内的产品未经CCC认证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伪造、冒用、买卖CCC证书,以及CCC证书撤销之日起或暂停期间不符合认证要求的产品继续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等行为。(五)管有机。在对有机产品进行监督时,可采取对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进口、销售行为进行检查和对有机产品进行抽查等方式。重点查处:伪造、冒用、买卖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未获认证但标注含有“有机”、“ORGANIC”等字样且可能误导公众认为该产品为有机产品的文字表述和图案,证书暂停期间或者被注销、撤销后仍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等行为。四、创新监管手段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在新时期“放管服”政策引导下不断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一)实行分类监管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被监管对象的风险等级和随机抽查、行政处罚、投诉举报、失信名录以及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对认证从业机构、获证产品及组织等实行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效能。(二)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认证监管的基本手段,取代日常监管原有的巡查制。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将认证监管事项纳入统一的省级抽查事项清单,依托“认证行政监管系统”(原“认证综合监管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省级认证检查对象名录库,检查对象包括认证从业机构、获证产品及组织等并实施动态更新,做到“底数清”。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本辖区认证检查人员名录库,可吸纳相关行业专家参与,满足认证专业性抽查要求。检查对象和检查方式相近的,尽量合并安排。(三)建立信用监管机制推进各类检查结果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政府部门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公示。总局统筹建立和完善认证失信“黑名单”制度、信用修复制度,依法对严重失信的认证从业机构、从业人员、获证组织实施联合惩戒。(四)建立认证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以“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由总局统筹建立对各类认证活动、认证结果关键信息的收集、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机制,基于对认证异常活动和认证风险的监测结果,建立预警通报和结果共享的机制,推动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鼓励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大数据监管的优势,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五、加强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认证监管工作的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人力、资金和技术装备保障。要结合本通知和各地实际,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监管措施,稳步有序推进认证监管工作。(二)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认证监管队伍建设,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不断强化、优化和稳定认证监管队伍。要将认证监管人员的法制、业务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努力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认证监管队伍。(三)加强社会宣传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播渠道,大力宣传认证市场监管工作进展和成效,及时发布预警提示,提高认证监管的影响力和震慑力。(四)加强信息报送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重视和加强认证监管信息报送工作,每年至少向上级市场监管部门报告一次认证监管工作情况(包括进展成效、存在问题、意见建议、案件查处和典型案例等),便于上级市场监管部门及时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相关情况应于每年12月1日前报送总局。认证监管具体形式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常见的行政监管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投诉举报调查处理违法行为查处日常监督检查是指认证监管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分工,对所辖区域内的认证活动、认证结果开展日常性监督检查活动,应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采用认证机构现场检查、档案检查、获证组织查验、获证产品抽查等监管方式。专项监督检查是指对通过监测途径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风险开展的针对性检查,应贯彻“双随机、一公开”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抽查行业、抽查区域及抽查比例。投诉举报调查处理是指对通过投诉举报、转办交办发现的违法违规个案线索及时进行检查、处置。违法行为查处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立案查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执法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时,必须主动出示执法证件,向当事人和相关人员表明身份,同时要出具执法文书,主动告知当事人执法事由、执法依据、权利义务等内容。认证法律体系我国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基础,行政法规与技术法规紧密街接的认证法律法规体系。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等。部门规章《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强制性产品加施管理要求》、《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关于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合格评定制度实施安排》、《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绿色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国家认监委2016年第24号公告《国家认监委关于自愿性认证领域目录和资质审批要求的公告》、《实验室能力验证实施办法》、《认证认可中诉投诉处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关于印发《注册认证人员资格处置规则(第6版》》的道知注册认证人员资格处置规则(第6版)1.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件的目的是规范注册认证人员资格处置工作,确保CCAA人员注册工作有效性。本文件适用于所有依据CCAA注册(确认)规范取得CCAA注册资格或确认资格的注册认证人员(包括管理体系审核员、产品认证检查员、服务认证审查员、认证咨询师等)的资格处置。2.引用文件CCAA相关人员注册(确认)规范《注册认证人员投诉处理规则》《注册认证人员申诉处理规则》3.定义3.1警告以书面方式,对具有性质轻微违规行为的注册认证人员给予告诫,并责令改正。3.2暂停因违反注册(确认)规范要求或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禁止注册认证人员使用已有的注册资格。3.3撤销因违反注册(确认)规范要求或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注册期满前取消注册认证人员已有的注册资格。3.4注销注册期内根据注册认证人员本人的申请,终止原有的注册资格;或在注册期满前因不再符合注册条件,由CCAA终止原有注册资格。3.5冻结对机构的认证人员注册资格状态实施特殊措施,禁止推荐机构、注册认证人员使用注册认证人员已有的注册资格。4.注册认证人员资格处置4.1警告注册认证人员违反注册(确认)规范要求或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情节轻微的,给予警告处置。4.2暂停4.2.1注册认证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暂停注册资格处置:1)出具的认证及相关工作记录、报告等出现明显疏漏、错误和误判,或明显违反规定程序从事相关工作,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暂停相应领域注册资格3-6个月;2)违反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情节一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暂停所有领域注册资格6-12个月(多家机构执业,但未实质在两家机构同时实施审核,情节轻微的,适用本条款;因注册认证人员原因导致认证机构被行政监管部门认定为增加、减少、遗漏认证基本规范、基本规则的,适用本条款);3)注册认证人员参与存在利益冲突和认证公正性的审核任务,情节一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暂停所有领域6-12个月;4)注册认证人员未严格遵守经确认的计划时间,现场缩减时间超过总人天1/3(含)不足1/2的,暂停所有领域注册资格6-12个月,不足1/3的按4.2.1条1)条款规定处理;5)所担保的注册申请人的专业状况、主要工作经历或基本个人素质方面的注册信息失实(以下简称担保信息失实),暂停注册担保人相应领域注册资格3个月;累计发生3人次及以上担保信息失实的,暂停注册担保人所有领域注册资格6个月;6)错误使用、宣传注册证书及注册资格的,暂停相应领域注册资格3个月,并责令改正;7)其他违反CCAA注册(确认)规范中认证人员行为要求,情节一般的,暂停所有领域注册资格3-6个月;8)构成上述暂停注册资格条件,认证注册人员不予配合调查的,依据违规情况暂停所有领域注册资格6-12个月;9)被行政机关依法暂停认证人员执业资格的,按照行政处罚决定规定的时间段暂停所有领域注册资格。4.2.2在暂停期内,注册认证人员不得使用相关注册资格,不得从事相关的认证活动,违反者将适用4.3.1条5)款,撤销相应领域注册资格。4.2.3对于首次暂停注册资格的人员,应在暂停期内采取相应纠正、整改措施,适用时报CCAA验证合格,暂停期满注册资格自动恢复;对于非首次暂停注册资格的人员,应在暂停期内采取相应纠正、整改措施,并报CCAA验证合格后,恢复注册资格;如验证不合格,则延长暂停期且一年内不得进行恢复注册资格的申请。4.3撤销4.3.1注册认证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撤销注册资格处置:1)出具的认证及相关工作记录、报告等虚假、失实或违反规定程序从事相关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2)违反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基本规则,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多家机构执业,情节严重的适用此条款);被国家认证认可行政主管部门撤销执业资格的,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且5年内不再受理其所有领域注册申请;3)冒用他人名义从事相关工作或签署相关文件,或未实际参与相关工作而编造现场记录、报告或签署相关文件,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被冒用人知情不报(默许或有意配合)的,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4)提供虚假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本人身份、学历、工作经历、审核经历、培训经历、考试成绩及认证活动经历等),伪造他人担保签署,伪造推荐机构签署,以骗取注册资格、保持注册资格、扩展专业领域的,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公务人员隐瞒身份注册认证人员资格或身份变更为公务人员未及时注销资格的适用该条款;对替考人员处置适用该条款;使用非全日制工作经历/兼职经历充当工作经历的适用该条款);5)经CCAA验证,被暂停注册资格的人员未能按要求采取有效的纠正、整改措施的,撤销相应领域注册资格;6)注册认证人员参与存在利益冲突和认证公正性的审核任务,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撤销领域所有注册资格(受审核/检查/审查方为两年内本人或家庭主要成员的受聘单位或关联组织高级管理人员,认证咨询、认证相关培训对象的;兼职人员与受审核/审查/检查方存在同行业竞争关系的适用该条款)7)注册认证人员未严格遵守经确认的计划时间,现场实施缩减时间超过总人天1/2(含)的,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8)3年内,累计6次受到警告处置的,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3年内,累计3次受到暂停处置的,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9)其他违反CCAA注册(确认)规范中人员行为要求、认证基本规则,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撤销所有领域注册资格。4.3.2人员资格撤销后,注册资格不再有效,相关人员不得声称具有资格并从事认证活动。4.3.3被CCAA撤销注册资格的人员,3年内不再受理其所有领域注册申请。4.4注销4.4.1注册期内根据注册认证人员本人的意愿,机构代为提交申请终止原有的注册资格。4.4.2注册期内根据注册认证人员本人的意愿,本人提交申请终止原有的注册资格。4.4.3注册期内经CCAA复核,学历、经历年限、专业背景等不再符合注册条件要求的(不包括伪造学历、工作经历、审核经历等主观违规行为),在注册期满前终止原有注册资格。4.5冻结4.5.1行政监管部门对机构做出行政处罚后向CCAA移交人员违规信息,CCAA核实确认过程中,冻结涉事人员所有注册资格,正式处理后变更相应状态。4.5.2注册期内因推荐机构在认证人员注册、认证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系统性违规行为,冻结涉事人员所有注册资格,正式处理后变更相应状态。4.5.3冻结期限原则上不超过90天,因情况复杂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正式处理的,经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如处理结果为暂停注册资格,则冻结时间段计入暂停注册资格时间内。5.推荐机构/从业机构责任推荐机构应对申请人资格经历的真实性进行核实。推荐机构推荐的注册申请人的注册信息失实,半年内累计超过3人次,或超过当年累计申报数量1%时,对推荐机构予以警告,机构应进行整改;警告后半年内再次发生推荐失实的,暂停该机构推荐注册权限,该机构应对推荐失实情况采取必要纠正措施后方可申请恢复推荐资格。6.工作程序及信息通报6.1确认反馈基于掌握的客观证据,CCAA向执业机构及当事人发放告知通知,要求10个工作日内核实确认并就异议提交答辩证据,如有特殊情况无法按期完成,应向CCAA申请延期,延期原则不超过10个工作日。6.2质证及证据认定6.2.1非客观性证据、间接证据(补充证言、证明、录音、通话记录、即时交流软件聊天记录),需对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进行质证,质证包括书面交换或现场质证。6.2.2告知通知发放视为书面质证过程。对于告知通知中描述违规行为不正面回应,或以不知道、不知情、记不清为由不予反馈,或仅否认却无证据证实或证伪、以及反馈超期的,均认定为放弃质证。6.2.3现场质证需至少包含2名工作人员,当事人可以向协会要求质证过程中包含3名以下行业自律与诚信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6.2.4可通过公共客观证据(包括但不限于认证业务信息系统信息、人员注册信息、证书信息、职业资格信息、学历查询信息、第三方公共渠道可验证的航空、铁路、住宿等信息)或直接证据证实或证伪的,无需质证。非客观性证据、间接证据经质证后形成的认定结果,可以作为认定违规的事实依据。6.2.5认证行政监管部门在案件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笔录、记录、材料等证据信息,CCAA直接采信。6.2.6认证行政监管部门做出的撤销、暂停执业资格的处罚,CCAA不再对相关违规事实进行重复调查,直接根据认证行政监管部门处置决定对当事人进行对等的注册资格处置。6.2.7认证行政监管部门及CCAA认定的在调查过程中配合调查、对案件处理有立功表现的,酌情从轻处置或减轻处置。从轻处置是指在对应的处置规则同档限度内降低或减少处置幅度而做出处置决定。减轻处置是指在对应的处置规则档次下,降档做出处置决定。6.3处置结果的通报及公开经对违规事实及处置意见审批确认,CCAA对认证人员注册资格做出正式处置。CCAA将以通知、内部通报、公开通报、公告、信函等适当的方式对注册认证人员资格处置、推荐机构处置、执业机构处置情况向相关方进行通报。7.申诉注册认证人员对CCAA的相关决定有异议或不满的,可依据《注册认证人员申诉处理规则》提出申诉,CCAA将依据规则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三章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一节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二节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四章损害赔偿

第五章罚则

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

第三条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第四条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五条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第六条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品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引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各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措施,制止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保障本法的施行。

第八条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包庇、放纵本地区、本系统发生的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或者阻挠、干预依法对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有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排斥非本地区或者非本系统企业生产的质量合格产品进入本地区、本系统。第二章

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十二条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十三条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四条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国家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第十五条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抽查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不得另行重复抽查;上级监督抽查的产品,下级不得另行重复抽查。

根据监督抽查的需要,可以对产品进行检验。检验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并不得向被检查人收取检验费用。监督抽查所需检验费用按照国务院规定列支。

生产者、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上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复检,由受理复检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复检结论。

第十六条对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生产者、销售者不得拒绝。

第十七条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由实施监督抽查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生产者、销售者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予以公告;公告后经复查仍不合格的,责令停业,限期整顿;整顿期满后经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吊销营业执照。

监督抽查的产品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依照本法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当事人涉嫌从事违反本法的生产、销售活动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向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涉嫌从事违反本法的生产、销售活动有关的情况;

(三)查阅、复制当事人有关的合同、发票、帐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以及直接用于生产、销售该项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第十九条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从事产品质量检验、认证的社会中介机构必须依法设立,不得与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第二十一条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必须依法按照有关标准,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或者认证证明。

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对准许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进行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要求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的资格。

第二十二条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接受申诉的部门应当负责处理。

第二十三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其监督抽查的产品的质量状况公告。

第二十五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以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得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不得以对产品进行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第三章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第一节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第二十六条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三)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第二十七条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第二十八条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

第二十九条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第三十条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第三十一条生产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第三十二条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第二节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三十三条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第三十四条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

第三十五条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第三十六条销售者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第三十七条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第三十八条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第三十九条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第四章损害赔偿

第四十条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一)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二)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

(三)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以下简称供货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

销售者未按照第一款规定给予修理、更换、退货或者赔偿损失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生产者之间,销售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承揽合同有不同约定的,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第四十二条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第四十四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第四十五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第四十七条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当事人各方的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各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八条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有关产品质量进行检验。第五章罚则

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的,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二条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四条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有包装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五条销售者销售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五十六条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七条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检验资格、认证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或者证明不实,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撤销其检验资格、认证资格。

产品质量认证机构违反本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未依法要求其改正或者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资格的,对因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认证资格。

第五十八条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对产品质量作出承诺、保证,而该产品又不符合其承诺、保证的质量要求,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九条在广告中对产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对生产者专门用于生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所列的产品或者以假充真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应当予以没收。

第六十一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法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而为其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的,或者为以假充真的产品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没收全部运输、保管、仓储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收入,并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服务业的经营者将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二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用于经营性服务的,责令停止使用;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使用的产品属于本法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的,按照违法使用的产品(包括已使用和尚未使用的产品)的货值金额,依照本法对销售者的处罚规定处罚。

第六十三条隐匿、转移、变卖、损毁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封、扣押的物品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

(二)向从事违反本法规定的生产、销售活动的当事人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三)阻挠、干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十六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超过规定的数量索取样品或者向被检查人收取检验费用的,由上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还;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七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或者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消除影响,有违法收入的予以没收;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消除影响,有违法收入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收入一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质量检验资格。

第六十八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九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条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七条、第六十条至第六十三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十一条对依照本法规定没收的产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销毁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处理。

第七十二条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四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所规定的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第六章附则

第七十三条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

因核设施、核产品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七十四条本法自199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2020年修订版)》,条例根据2020年11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进行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认证认可活动,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本条例所称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认证认可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国家实行统一的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制度。国家对认证认可工作实行在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第五条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认证培训机构、认证咨询机构的活动加强监督管理。第六条认证认可活动应当遵循客观独立、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七条国家鼓励平等互利地开展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活动。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活动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第八条从事认证认可活动的机构及其人员,对其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第二章认证机构第九条取得认证机构资质,应当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在批准范围内从事认证活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认证活动。第十条取得认证机构资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取得法人资格;(二)有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三)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管理制度;(四)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五)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从事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还应当具备与从事相关产品认证活动相适应的检测、检查等技术能力。第十一条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和批准程序:(一)认证机构资质的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文件;(二)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自受理认证机构资质申请之日起45日内,应当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的,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依法取得认证机构资质的企业名录。第十二条境外认证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须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与所从属机构的业务范围相关的推广活动,但不得从事认证活动。境外认证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的登记,按照有关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十三条认证机构不得与行政机关存在利益关系。认证机构不得接受任何可能对认证活动的客观公正产生影响的资助;不得从事任何可能对认证活动的客观公正产生影响的产品开发、营销等活动。认证机构不得与认证委托人存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利益关系。第十四条认证人员从事认证活动,应当在一个认证机构执业,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认证机构执业。第十五条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查机构、实验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并依法经认定后,方可从事相应活动,认定结果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公布。

第三章认证第十六条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行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第十七条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从事认证活动。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的,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属于认证新领域,前款规定的部门尚未制定认证规则的,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规则,并报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第十八条任何法人、组织和个人可以自愿委托依法设立的认证机构进行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第十九条认证机构不得以委托人未参加认证咨询或者认证培训等为理由,拒绝提供本认证机构业务范围内的认证服务,也不得向委托人提出与认证活动无关的要求或者限制条件。第二十条认证机构应当公开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收费标准等信息。第二十一条认证机构以及与认证有关的检查机构、实验室从事认证以及与认证有关的检查、检测活动,应当完成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的程序,确保认证、检查、检测的完整、客观、真实,不得增加、减少、遗漏程序。认证机构以及与认证有关的检查机构、实验室应当对认证、检查、检测过程作出完整记录,归档留存。第二十二条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应当及时作出认证结论,并保证认证结论的客观、真实。认证结论经认证人员签字后,由认证机构负责人签署。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对认证结果负责。第二十三条认证结论为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及时向委托人出具认证证书。第二十四条获得认证证书的,应当在认证范围内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不得利用产品、服务认证证书、认证标志和相关文字、符号,误导公众认为其管理体系已通过认证,也不得利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认证标志和相关文字、符号,误导公众认为其产品、服务已通过认证。第二十五条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标志。认证机构自行制定的认证标志的式样、文字和名称,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与国家推行的认证标志相同或者近似,不得妨碍社会管理,不得有损社会道德风尚。第二十六条认证机构应当对其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跟踪调查,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暂停其使用直至撤销认证证书,并予公布。第二十七条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体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国家规定相关产品必须经过认证的,应当经过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第二十八条国家对必须经过认证的产品,统一产品目录,统一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标志,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的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发布,并会同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第二十九条列入目录的产品,必须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列入目录产品的认证标志,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规定。第三十条列入目录的产品,涉及进出口商品检验目录的,应当在进出口商品检验时简化检验手续。第三十一条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从事列入目录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以及与认证有关的实验室(以下简称指定的认证机构、实验室),应当是长期从事相关业务、无不良记录,且已经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认可、具备从事相关认证活动能力的机构。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指定从事列入目录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应当确保在每一列入目录产品领域至少指定两家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机构。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指定前款规定的认证机构、实验室,应当事先公布有关信息,并组织在相关领域公认的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符合前款规定要求的认证机构、实验室进行评审;经评审并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后,按照资源合理利用、公平竞争和便利、有效的原则,在公布的时间内作出决定。第三十二条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指定的认证机构、实验室名录及指定的业务范围。未经指定的认证机构、实验室不得从事列入目录产品的认证以及与认证有关的检查、检测活动。第三十三条列入目录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进口商,均可自行委托指定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第三十四条指定的认证机构、实验室应当在指定业务范围内,为委托人提供方便、及时的认证、检查、检测服务,不得拖延,不得歧视、刁难委托人,不得牟取不当利益。指定的认证机构不得向其他机构转让指定的认证业务。第三十五条指定的认证机构、实验室开展国际互认活动,应当在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经授权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外签署的国际互认协议框架内进行。

第四章认可第三十六条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的认可机构(以下简称认可机构),独立开展认可活动。除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的认可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不得直接或者变相从事认可活动。其他单位直接或者变相从事认可活动的,其认可结果无效。第三十七条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可以通过认可机构的认可,以保证其认证、检查、检测能力持续、稳定地符合认可条件。第三十八条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的人员,应当经认可机构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的认证活动。第三十九条认可机构应当具有与其认可范围相适应的质量体系,并建立内部审核制度,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实施。第四十条认可机构根据认可的需要,可以选聘从事认可评审活动的人员。从事认可评审活动的人员应当是相关领域公认的专家,熟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认可规则和程序,具有评审所需要的良好品德、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第四十一条认可机构委托他人完成与认可有关的具体评审业务的,由认可机构对评审结论负责。第四十二条认可机构应当公开认可条件、认可程序、收费标准等信息。认可机构受理认可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提出与认可活动无关的要求或者限制条件。第四十三条认可机构应当在公布的时间内,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完成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的评审,作出是否给予认可的决定,并对认可过程作出完整记录,归档留存。认可机构应当确保认可的客观公正和完整有效,并对认可结论负责。认可机构应当向取得认可的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颁发认可证书,并公布取得认可的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名录。第四十四条认可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对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予以注册。第四十五条认可证书应当包括认可范围、认可标准、认可领域和有效期限。第四十六条取得认可的机构应当在取得认可的范围内使用认可证书和认可标志。取得认可的机构不当使用认可证书和认可标志的,认可机构应当暂停其使用直至撤销认可证书,并予公布。第四十七条认可机构应当对取得认可的机构和人员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定期对取得认可的机构进行复评审,以验证其是否持续符合认可条件。取得认可的机构和人员不再符合认可条件的,认可机构应当撤销认可证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