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简论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摘要 : 中医学带有鲜亮得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 中国本土得心理学思想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 , 传统得精神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更是息息相关, 儒道释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得精神医学观念. 受中国古代哲学妨碍 , 中医精神医学对心得认识、对形神观得论述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得独特视角 . 儒、道、释哲学提供了对人格得干预技术和调节心理平衡得手段, 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防治精神疾病得良药 .关键词 : 中医 精神医学 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得差不多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得精神医学理论, 不存在现代意义上得精神医学 . 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能够明白
2、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得记载, 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得认识, 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 中医精神医学得差不多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 , “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得核心内容. 内经强调整体观念 , 建立了唯物得形神一体观, 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紧密相关, 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 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得主体 . 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得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 “血脉和利 , 精神乃居 . ”此后 , 中医对精神疾病得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讲来辨证论治 , 推断气血、脏腑得病理变化对形与神得妨碍.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得妨碍人得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
3、双重特性 ,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得异常表现, 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得社会文化得折射 , 患者得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紧密 1.Wc 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得决定性条件 , 在相同得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妨碍得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得心理特征 , 形成了独特得民族心理. 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 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 . 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得意识形态领域之中 , 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得方式方法. 中国文化中得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得理论讲明 , 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地得修养方式2.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引
4、下, 中国人对挫折、逆境有着天然得承受力和消化力 . 但文化本身也能够成为应激源, 导致各种心理障碍 , 譬如儒学中一些压抑、束缚人性及苛求完美得东西又是导致精神疾病得病因 .本文仅讨论儒道佛对心理世界得积极妨碍.中国古代哲学对精神医学体系得两点妨碍31 中国古代哲学语境下得“心主神明”论 中国哲学中得心有多重意义,或以心为思维器官 , 或指思想、性情、本性 . 而西方人所谓之心, 与灵魂离为两物 ,只指肉体心之一种机能而言 . 西方人认为超肉体者只有灵魂, 中国人所谓之心, 则已包容西方人灵魂观念之一部分. 中国人舍弃人得灵魂而直言心, 便舍弃了人一辈子之前世与来生 , 而就此现实世界, 从
5、人类心理之本原与终极得大同处来建立一切人一辈子观与宇宙观3. 战国时期得哲学家模拟社会政治礼制秩序建构了 “心主神明” 得特别理论, 荀子曰: “心者 , 形之君也 , 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点被中医学吸纳并进展, 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类经藏象类中讲 : “心为一身之主 , 禀虚灵而含造化 , 具一理而应万机, 脏腑百骸 , 唯所是命 , 聪慧智慧, 莫不由是 , 故曰神明出焉”.32 中国哲学一元人一辈子观对心身观得妨碍 东方人认为心身不对立, 对世界并无精神界与物质界之分. 中国得人一辈子观是“人心”本位得一元人一辈子观 . 心虽为人身肉体之一机能 , 而
6、其境地则能够超乎肉体. 中医理论认为心与身是相互妨碍得 , 是统一得 , 从未对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进行严格区分 , 自黄帝内经以落得中国古代医学 , 其生理上得五脏五志讲、病理上得内伤七情讲等都表现了心身一元观. 这种相沿至今得中医学得心身理论 , 并没有通过二元得分裂, 而是由对早期心身朴素同一得认识直截了当深化而来 , 因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对心身混沌同一得完全分化 4. 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传统中始终贯穿着形神合一、形质神用得心身一元论思想 , 没有以二元论得思想把生理同心理得东西区不开来 . 而西方人对世界和人一辈子得认识总体讲是二元得 , 即认为在肉体生命之外另有一个灵魂生命, 因此有所谓
7、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分不. 尽管古典二元论带有贬低肉体、抬高心灵得错误倾向 , 但却因为有了二元分立得思想基础 , 才有了对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明确得区不对待, 因此西方慢慢产生了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 , 而中医对心理及精神疾病始终没有产生区不于脏腑病证得系统认识 .lunwennet4 儒道释安抚心灵得良药传统文化得主干儒、道、释学讲中蕴藏着丰富得调节心身得方法 .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以提高人得精神境地为全然任务 , 在三松堂自序中将其称之为“意义”哲学 . 儒家通过发挥个人主体性来正面应对心理冲突或困惑, 用“命”来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得人一辈子境遇; 道家采纳退让、弃智守朴来处理遇到得困境;
8、 佛教则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 以超脱轮回来解决人得困境和咨询题5.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中有句诗讲得 好: “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 心. ”儒家得修身正心之道 和谐得人际关系是社会人保持心态平和、幸免心理冲突得必要条件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即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得关键原则 . 儒家提倡得中庸是一种在严酷现实中得安身立命之道 , 要求把握住自己得内心世界, 使心理平衡、适中 , 做人不狂不狷 , 处事无过亦无不及,态度温而不厉, 情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还给予“心”以伦理和道德得色彩,孔子把心看作主体得道德修养讲 : “欲先修其身者, 先正
9、其心” . “尽心知性”是儒家得重要修养方法 . 孟子得“存心、养性”、大学得“正心”、中庸得“慎独”以及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得“惩忿窒欲”等, 无不强调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对情感得调节 6. 理学思想被宋以后医家用以讨论养生学 , 朱丹溪主张养生要正心、收心、养心. 张介宾认为养生必寡欲保精 , 才能气盛神全. 李 认为“心静则万病息 , 心动则万病生, 延年不老 , 心静而已” . 这些养生法则往往与养德并论 , 可见中国古代医学中之伦理色调正如医源所讲: “如能清心寡欲, 则情不妄发 , 致中致和 , 不但可却病延年, 而圣贤正心 , 诚意 , 修身俟命亦在于此. ”道家得修心养性之术道家崇尚幽
10、居得田园生活, 以求抛弃一切俗念和争吵 , 超旷出世、知足保和等思想提供了在命运多舛得现实中自我调节得方法 . 林语堂讲过 : “道家学讲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得退路”“ , 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难过灵得止痛药膏” .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 少思寡欲 , 知足知止 ; 知和处下 , 以柔克刚 ; 清静无为 , 顺其自然”是道家得养生处世之道7. 不争就要知足, 庄子反对心为物役 , 金丹大要也提出寡欲得养心之术 : “夫圣人之养心, 莫善于寡欲. ”道家追求心灵得安静、祥和 ,庄子天道讲过 :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 故静也 .道家哲学提倡得“清静无为 , 顺其自然”力图把情感从现实束缚中解放
11、出来, 使人超脱世俗之纠缠.素咨询上古天真论中讲 :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 道教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三十七道林养性中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愁则心摄, 多乐则意溢, 多喜则志错昏乱” , 均是对道家追求心灵宁静得践行.极私多欲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与躯体劳累 , 使人得精神高度紧张, 甚者导致精神崩溃 , 而儒道思想倡导得清心寡欲确实是保持平稳得心态, 使内心不受外界干扰得精神疾病防范术.禅宗对尘世困惑得超越禅学是一门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得人一辈子艺术 , 它始终不渝追求完整得个性化人格,能够讲是一门近乎心理分析和治疗得学咨询 8. 禅学是生命
12、哲学、心灵超越法 .精神病学者贝诺瓦讲: “禅非宗教, 而是一种为实践而成立得睿智 , 一种当代文明可用作范例 , 以摆脱焦虑而达到和谐平静生活得体系 . ”佛教思想及修持方法得心理治疗作用要紧有破我执 , 除妄念 , 破法执 , 空世界 . 我执即对我得执著 , 佛教认为我执是万恶之本, 痛苦之源 . 只有破除我执 , 人才能消除苦恼, 达到解脱 . 佛教宣扬“三界唯心” , “一切皆空” . 佛教认为 ,只有认识空性 , 达成空观 , 才可不能产生种种贪爱执著情感, 才能超越生死轮回 ,得到解脱 9. 禅宗亦重视心得修持, 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见性”得心性修养命题 . 佛家教人们面对
13、大千世界, 做到心净、心空、目空一切 , 从而得到心灵得平静 . 解脱与超越是禅学得最高境地和终极果报 . 佛教认为苦是人一辈子得本质人得生命过程确实是苦 , 生存确实是苦.因此 , 佛教得人一辈子理想就在于断除现实生活中得种种痛苦, 以求得解脱, 即所谓成佛 . 尽管它是虚妄得 , 但填补了人们得精神空虚, 构筑了对来世得企盼. 冷庐医话卷一慎疾记载了一个以佛家“静”、“空”治愈心病得例子 : “真空寺僧能治邝子元心疾, 令独处一室 , 扫空万缘,静坐月余,诸病如失.观此知保身却病之方 , 莫要于怡养性真, 慎调饮食 ,不得仅乞灵于药饵也. ”5 小结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 将“心”确
14、立为精神活动得主体. 受心身一元哲学观得妨碍, “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成为中医心理学得核心思想 . 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得“心”得概念在中医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几乎无处不在 ,深深妨碍着中国人得生存观和疾病观. 中医养生学即强调养心、养性、修身 , 在临床治疗上也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得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得心灵产生了深远得妨碍,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得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 .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得内省方式来引导人得内心生活 , 促进人得心灵成长, 提升人得心灵境地 . 心理治疗得目得是改变患者得认知和生活态度 , 而传统文化强调得内省即指出了个体内求超越得心灵进展道路及个体
15、与世界相和谐得心理生活道路10. 杨德森等创立得精神超脱心理治疗即以道家处世养生原则为指导思想 , 日本森田正马受中国禅宗文化理论妨碍, 开创了“顺其自然 , 为所当为”得治疗方法 . 能够讲 , 中 国传统文化模塑下得本土心理学在现代 有着重要得应用价值, 中医精神医学尽管先天薄弱 , 但其对疾病得认识和治疗有着 鲜亮得特别性 , 其与文化得相关性也值得 人们去探究和研究.参考文献张慰丰 1 开展医学文化史得研究j1中华医史杂志,1997,27(4):193194葛鲁嘉 , 周宁 1 从文化与人格到文化与自我j1求是学刊,1996,1:2731钞票穆 1 灵魂与心 m1 广西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19张福利 , 车离 1 古典二元论与心身分立j1 医学与哲学,1992,2:34 35景怀斌 1 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 咨询题得三种 思路 j1 心理学报,2002,34(3):32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小学教务管理聘用协议书
- 教育培训中心箱涵施工合同
- 临时销售电脑租赁合同范本
- 超市卖场租赁续约协议
- 幼教中心电路改造合同
- 历史建筑三方施工合同
- 幼儿园保安人员招聘协议
- 电子产品组装厂房租赁合同
- 生态修复模板工程施工合同
- 学校春游巴士租赁协议
- 《预防为主生命至上》119消防安全日主题班会课件
- 《输卵管绝育术》课件
- 城管行政执法培训讲义
- 智慧城市数字孪生解决方案
- 建信融通数字证书使用承诺函范本
- 胺碘酮在急诊合理应用
- 离港系统技术培训
- 跨境电商交际英语(修订版) 课件 UNIT-2-Asking-about-Products
- 非暴力沟通(完整版)
- 天翼云认证开发工程师必备考试复习题库(高分版)-下(多选、判断题)
- 系统谐振及过电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