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经济法学概述_第1页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学概述_第2页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学概述_第3页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学概述_第4页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guj)经济法专题吴美田共十九页总论(zn ln)一、国际经济法的涵义和调整对象(一)国际经济法的涵义:狭义说和广义说1、狭义说认为,传统的国际法主要(zhyo)是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忽略了对它们相互间经济关系的调整。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而形成了专门用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新分支,即国际经济法。这是原有国际法体系内部的一种新发展,也是国际法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它与外交法、条约法、海洋法、战争法一样,是国际法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支。 狭义说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施瓦曾伯格(G.Schwarzenberger)、布朗里(lan Brownlie),法国的

2、卡罗(D.carreau)、朱亚尔(P.Julliard)、弗洛里(T.Flory),德国的艾尔勒,日本的金泽良雄等。实际上,他们都简单地把国际经济法理解为“经济的国际法”。2、广义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范围内一切跨越国境而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既包括国际法规范(双边、多边条约和国际惯例)又包括国内法规范(各国的涉外经济法规)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法律部门”(an entirely distinct body of law)或“一种独立的法律秩序”(an independent legal order)。绝不等同于所谓“经济的国际法”。 广义说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哈姆斯(B.Ha

3、rms),日本的田中耕太郎、佐藤和男、小原喜雄,美国的杰克逊(Jackson)、洛文费尔德(A.Lowenfeld)等。 目前,从西方国家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现状来看,已几乎没有人主张国际经济法狭义说,因为他们都承认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个人及其他社团组织为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并将其国内法视为国际经济法的一部分。在我国,持广义说的学者越来越多,然持狭义说者也仍有人在。 共十九页 我国学者对国际经济法的含义、性质或概念一直存在分歧。某些从事国际公法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持狭义说,而那些从事国际经济法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则多持广义说。长期以来持广义说的陈安教授则在不懈探索的基础上得出“国际经济法确实是一个涉及国际

4、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国际商法与各国涉外经济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的边缘性综合体”;而国际经济法学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法学学科的结论。国内其他国际经济法学者关于国际经济法概念的观点多与陈安教授的观点相一致。他们都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综合性的法律部门。 (二)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当事人之间以等价有偿为基础的横向经济关系,国家(guji)对法人和自然人的国际经济交易活动进行管理和管制的纵向经济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平等当事人之间的国际经济交往关系,如国际货物买卖、运输、保险、支付、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2)国家

5、对国际经济交往关系的当事人及其有关活动实施管理或管制关系。在此项关系中,国家与其所管制的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不是平等的,其相互之间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3)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之间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公约或协定确立的国际经济关系,如贸易、投资、税收等方面的关系。 据此,有些学者将“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横向经济关系和纵向经济关系分别称为“国际经济流转关系”和“国际经济管制(或统制)关系”。共十九页所谓“国际统制(管制)关系”是指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依据国际条约或国内立法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所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而“国际经济流转关系”则是指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经济组织相互之间发生的、超越一

6、国国境的经济交往关系,它是建立在当事人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关系。超越一国国境的经济交往关系是指经济关系所指向的对象如货物、货币、技术、服务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发生转移或国际经济关系的参与者与不同的国家有关的情形。因此也有学者主张用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来分别指称调整国家间经济管制关系的法律和调整跨国私人商事交易关系的法律。 二、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资格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能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根据对广义说关于国际经济法含义和性质的分析可以得知,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和国家。 (一)个人(grn) 各国法律都规定,自然人成为国际经

7、济法主体,必须符合有关条件或要求,一般地说,都必须符合如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行为能力;第二,必须拥有一定财产;第三,必须按照法定形式并经过一定法定程序。 自然人(含本国自然人和外国自然人)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除了应符合上述条件外,还应同时具备从事国际经济交往的权利能力或资格,这种权利能力或资格通常由双边条约或国内法赋予或确认。然而某些国家对本国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有所限制,即不允许本国自然人从事某些国际经济交往活动。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受属人法支配的原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即自然人只要依照属人法具有行为能力,就意味着无论他到哪一个国家,都应视为有行为能力;反之,如果其依照属人法不具有行为能力

8、,则被视为无行为能力。但是这一原则如果严格地适用于国际经济法领域,则可能给国际经济交往带来困难,甚至成为障碍,因为内国自然人或法人在同外国自然人进行经济交往之前,需要了解对方的属人法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这一原则有一定的例外 。 共十九页(二)法人 法人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财产、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集合体(社会组织)。根据我国的法律与实践,能充当我国国际经济法主体的法人包括中国法人和外国法人。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中国法人必须是企业法人,他们主要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这些法人之所以能充当国际经济法的主体,是因为它们具

9、备了其他法人所没有的条件,即有从事对外经济交往活动的权利能力。这种权利来源于法律,如我国外贸法规定,对外贸易只能由那些经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许可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营。 作为我国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外国法人必须是外国企业法人,包括本身为企业、公司或其他经济组织的法人。这些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都是在外国成立的法人,具有外国国籍,因而法律上称之为外国法人。按国际习惯,外国法人要到他国从事经营活动,成为他国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其法人资格必须得到他国的认可,确认其具有参加某种国际经济关系的权利能力,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外国法人认可制度。至于认可的方式,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1)相互认可制,即通过

10、缔结双边条约相互认可; (2)一般认可制,即对于所有依其属人法具有法人资格的外国企业法人,均给予认可,这些国家(guji)有:英、美、瑞士、日本、意大利等;(3)特别认可制,即对外国法人一一加以审核,如东欧某些国家、奥地利、比利时等。 共十九页(三)跨国公司1、跨国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跨国公司的产生始于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是国际经济关系中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随着国际投资活动的发展,大大加深了各国在生产领域里的相互渗透和依赖。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j z qng zhng)的地位。国际上对跨国公司的称谓有多种,如“多国公司”、“多国企业”、“国际企业”

11、、“世界企业”、“全球公司”等等,现在最常用的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和“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两种。在联合国的正式文件中基本使用“跨国公司”这一概念。但有些学者则仍使用“多国企业”的概念,因为他们认为多国企业是由许多法人或非法人实体组成的集团,是企业,而不是公司。 什么是跨国公司?目前尚无一个被各国普遍认同的权威性的定义。一种源于联合国的综合性定义,虽然仍有争议,但被广泛应用,即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在特别会议上就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中的定义和适用范围提交的案中所拟定的定义。该案文指出:本守则所

12、用跨国公司一词,是指这样的一种企业,该企业由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实体组成,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可以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策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相联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是可以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 从以上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草拟的行为守则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具有以下基本法律特征:(1)规模性;(2)跨国性; (3)战略的全球性和管理的集中性;(4)公司内部的相互联系性。 共十九页2、跨国公司的法律地位 典型的跨国公司

13、一般由设立于不同国家的母公司、子公司和分公司三类实体组成。母公司是通过股权占有或其他方式对子公司和分公司实行控制的公司,具有母国的法人资格。子公司通常是指由母公司拥有全部或多数股份的企业(qy),一般根据东道国法律设立,采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分公司是母公司设立的办事机构。分公司,包括海外分公司都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母公司对分公司的行为直接负责。在国内法上,跨国公司诸实体没有特殊地位,它们与所在国的商业组织具有相同的地位。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或总公司在其母国,与其他企业(qy)一样,是根据母国的法律成立的,其权利能力也是由母国的法律决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实体,与东道国其他公司处于

14、相同的地位,或是作为分公司在东道国登记注册,其地位仍属于外国公司。根据一般法学理论,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要想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众所周知,国际上并不存在国际公司法之类的法律,因此,跨国公司是依国内法规定设立的企业组织或法人,不是国际法的产物。无论是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还是其子公司都必须根据母国或东道国的法律设立,这就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国内企业法人的性质,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只能取决于有关国家国内法的规定。由于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中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它们常常可以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特许协议享有原本专属于东道

15、国政府的某些权利,从事大规模的投资开发活动。在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的特许协议和其他投资贸易协议中,往往规定不受东道国法律和法院的管辖。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跨国公司是国际法主体。无论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必须根据本国或东道国的法律设立,作为本国或东道国的盈利性法人,它不是政府、不是国际组织,也不是国际法人,只是国内法人。跨国公司没有根据自己的意思独立参与国际关系的能力,也没有直接承受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虽然跨国公司不是国际法主体,但这并不妨碍国际法对其活动予以规范。国际上早已存在规定个人和公司行为的国际法规则,而且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的增多,此类规则会越来越多。这并非意味着

16、个人和公司就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共十九页3、跨国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责任问题 关于跨国公司母公司对其子公司的债务责任问题,目前各国的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还存在不同的做法和观点:主要包括有限责任说,单一企业说或特殊情况下的直接责任说。 有限责任说主张,根据法人有限责任原则,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都是各自独立的法人,在内部关系上,股东(gdng)的责任仅以其各自的出资额为限;在对外关系上,股东(gdng)则以公司的全部资产承担责任,从而导致法人的责任与股东(gdng)的责任相分离,也即是说,母公司对其子公司的债务责任概不负责。 与有限责任说相对应,单一企业说主张,母公司与子公司虽然在法律上是

17、各自独立的法人,但在子公司不具有经营自主权的情况下,母公司与子公司构成了单一企业,母公司就应对其子公司的债务负责。而特殊情况下的直接责任说则主张以传统的有限责任原则的某些例外(如代理、法律形式的滥用、公司投资的不足等)为根据来“揭开法人面纱”,或通过公司法作出直接规定,追究母公司的责任。 分析以上三种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所具有的优点与不足:第一种理论明确划分了股东之间、母子公司之间的责任,故为各国公司法普遍接受。但由于它严守有限责任原则而常被母公司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第二种理论注重实际,根据公司对子公司享有决策控制权这一特征,强调母公司应对子公司承担债务责任。但它过于强调母子公司之间存在的内

18、部控制关系而否认了有限责任原则,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第三种理论则显得更为合理,即在一般情况下适用有限责任原则,而在特殊情况下则可追究母公司的直接责任。但哪些情况属特殊情况,如何认定,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 总之,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债务责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各国的立法来讲,已多接受有限责任原则,但从一些实例如“博帕尔”案等来说,完全适用有限责任原则则为母公司逃避应负的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我们认为,有限责任原则只有在子公司具有足够自主权的情况下才适用,债务责任完全由子公司承担;相反,当子公司完全受控于母公司而不享有自主权时,债务责任应由母公司承担;然而,当子公司的某些事项受制于

19、母公司,并因母公司指示不当、决策错误而给子公司或其债权人造成损害时,母公司应对该项损害负赔偿责任。 共十九页4、跨国公司(ku u n s)的管辖权问题 至于跨国公司的管辖权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这也是跨国公司所具有的跨国性与多国籍特征所决定的。首先,母公司与设立在东道国的子公司,一般都具有不同的国籍,母公司具有其所在国国籍;而子公司则具有东道国的法人资格和国籍。其次,总公司与设立在海外的分公司和某些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虽具有同一国籍,即具有总公司所在国国籍,但它们分处于不同国家境内。根据国际法原则,国家对其境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发生的事件均享有属地和属人管辖权,因此,跨国公司设立在海外的

20、分公司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显然要接受双重管辖,即既要服从东道国的属地管辖,又要服从其总公司所在国的属人管辖;而设立在海外的子公司本仅应接受东道国的属地和属人管辖即可,但某些国家却要求海外子公司还应服从母公司的商业规则和指示,这样,子公司就间接地受母公司所在国的管辖。显然,无论子公司还是分公司都受双重管辖而产生冲突。在解决管辖权冲突时,国际社会普遍实行属地管辖权优先原则。共十九页(四)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 国家是国际法的主要主体(zht)。在国际法上,凡是以国家名义参加与管理国际经济管理活动的国家代表、国家机关、政府部门或代理机构,都被视为国家。然而,国家由于管理、干预、参加对外经济活动

21、并加强发展本国与他国间的经济关系而当然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主体(zht),任何主权国家均具有独立参加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能力。国家作为国际经济法的主体(zht),其经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国家有权缔结国际经贸条约和协定,这是国家作为主权者所具有的专属权;其次,国家有权管理、干预和监督对外经济活动,这些权力须通过国家立法并赋予有关国家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再次,国家有权直接参与国际经贸活动,这项权利既可以政府名义行使,也可由授权机关行使。 此外,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国家还自然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例如我国外资法第5条规定:“国家对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

22、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据此,一旦发生对资企业的征收情况,我国国家就当然成为这种对外经济关系的主体。 国家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地位与自然人、法人是有区别的,因为国家享有豁免权。豁免权是指一国有不受另一国管辖的权利。从司法的角度讲,一国不得对另一国起诉,或对其财产加以扣押或执行。 共十九页(五)国际(经济)组织1、国际(经济)的概念和法律地位: 广义的国际经济组织包括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两大类,而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通常仅指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本书所探讨的仅为政府间的国际经济组织。 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国际经济组织首先必须具备法律人格,

23、而这种法律人格是成员国授予的,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来自成员国的授权,并明确规定在成员国间缔结的条约中。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主要体现为有签订契约;取得与处置动产与不动产和进行法律诉讼等能力,并享有特权和豁免权。 国际经济法组织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具有与其他主体不同的几个方面:首先,就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所涉及的范围而言,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严格限定在有关条约和组织章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凡其中没有明确规定的职责,国际经济组织均不得履行。而同样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国家,由于它是主权者,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遍及各个领域。其次,就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来源而言,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利能力和

24、行为能力是其成员国赋予的,其范围与程序(chngx)的大小也取决于成员国的协调意志;而作为主权者的国家,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再次,就享有特权与豁免的根据而言,国际经济组织享有的特权与豁免的根据是“职能需要说”;而国家享有的特权与豁免的根据则是主权平等原则。最后,就其宗旨或目的而言,国际经济组织的宗旨一般是为了促进政府职能的实现;而同样作为主体的法人则以盈利为目的。由于两者的目的不同。其预算方法或管理的结构和方式也就有所区别了。共十九页2、国际经济组织的类型A、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b、世界银行

25、集团(World Bank Group, WBG),包括:(a)国际复兴开发(kif)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1945,12,27成立。(b)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rporation, IFC),1955,5成立。(c)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1960,1成立。c、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

26、lopment,UNCTAD)d、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B、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a、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c、安第斯条约组织(Andean Pact Organization)d、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C、其他国际经济组织a、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b、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c、国际商会(ICC)共十

27、九页3、国际(经济)组织的主要制度(1)国际经济组织表决制度:一国一票制;集团表决制和加权表决制。 (2)国际经济组织组织机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构。(3)国际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也称会员资格或成员地位,是指一国(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非(shfi)主权的政治实体)作为特定国际经济组织中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一员,而隶属于该组织的一种法律地位。具有某一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意味着该成员与其参加的国际经济组织间形成了特别的法律关系,即其在该组织内享有一定的权利,如代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决策权和受益权等,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义务,如遵守该组织协议、缴纳会费等。三

28、、 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 法的渊源通常指法的实质渊源和法的形式渊源。前者是指法的效力产生的根据,而后者是指法的规范的表现形式。法学家们研究的通常是法的形式渊源。 国际经济法是既含有国际法渊源又含有国内法渊源的法律部门。关于国际法渊源问题,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第1款已确立了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为国际法的渊源,但对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和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等是否为国际法的渊源,学者有不同看法。我国学者一般不认为其为国际法的渊源。该项规定为确认一国某一特定权利和义务的主张是否为一项有效的国际法规则提供了基本标准,因而被视为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规定。尽管学者们对国际法渊源有不同的主张或认为其范围应当

29、更广泛,但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作为国际法的重要渊源则被学者们普遍认同。这些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属于经济内容者或含有经济内容的规范都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国际法渊源。至于国际经济法的国内法渊源问题,我国的国际经济法教科书几乎都认为各国制定的用以调整涉外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际经济法的国内法渊源,包括涉外经济法和相关冲突规范。由此可见,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应当包括如下各项:共十九页(一)国际经济条约:包括双边经济条约、多边经济条约和政治性条约中的经济条款。 就普遍性条约而言、依其调整具体领域不同,可分为: 1、国际贸易领域国际条约,最具代表性的是WTO所辖大部分协定,如1994年GATT、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及

30、其他贸易措施协议等。此外,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关系的国际经济条约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1980年),国际货物买卖时效期限公约(1974年)等。 2、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条约,仅缔约国超过100个国家的国际条约有: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1883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1886),世界版权公约(1952年)等。 3、投资领域国际条约,主要有: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1985)。 4、国际金融货币支付国际条约,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944年),国际复兴开发(kif)银行协定(1944年),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

31、准的协议(1988年),统一汇票本票的国际公约(1930年)、统一支票的国际公约(1931年)等。 5、国际运输国际条约,包括:关于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1924年),修改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的议定书(196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1978年),关于统一国际航空运输运输某些规则的国际公约(1929年),统一非缔约承办人所办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以补充华沙公约的公约(1961年),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公约(1975年),国际铁路货物联合运输协定(1951年)等。 6、解决国际经济争端国际条约,包括: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1965年),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

32、程序的谅解等。 共十九页(二)国际经贸惯例 我国国际法学家王铁崖教授认为惯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惯例专指习惯,而广义的惯例则包括习惯和尚未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惯例”。国际著名国际法学者也认为,“习惯”(custom)与“惯例”(usage)这两个词常相互为用,严格地说,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惯例是习惯的过度阶段,习惯的开始意味着惯例的结束,惯例是一种尚未接受充分法律证明的国际惯行。惯例可能产生冲突,而习惯是统一的且自始至终的。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国际习惯是具有拘束力的国际惯行,属强行规范;而国际惯例则是尚不具有拘束力的国际惯行,属任意性规范。在国际经贸惯例中既包括调整国际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

33、国际习惯(称习惯国际经济法),也包括调整国家与他国私人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或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商务惯例。 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国际惯例任意性规范较多,人们普遍将其称之为“国际经贸惯例”或“国际商业惯例”。20世纪初以后,一些国际组织或学术团体对国际经贸惯例进行了成文编纂,如,国际商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国际海事委员会的约克安特卫普规则,国际法协会的华沙牛津规则等。 对于国际经贸惯例的效力,一些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予以了肯定,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9条规定:“(1)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所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对双方当事人均有拘

34、束力。(2)除非另有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默示地同意对他们的合同或合同的订立适用双方当事人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惯例,而这种惯例,在国际贸易上,已为有关特定贸易所涉及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为他们所经常遵守。”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cnji)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共十九页(三)重要国际组织的决议/软法: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议有规范性决议和非规范性决议。规范性决议是指此类国际组织依据其设立条约或组织章程规定的程序制定通过的旨在确立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根据某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据以设立的章程性文件,该国际

35、经济组织或其特定机构有权制定发布各成员方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则对于该国际组织的成员方而言,这种规范性文件无疑属于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如欧盟条约规定,欧盟部长理事会可以基于欧盟条约的授权,欧盟委员会可以基于欧盟部长理事会的授权,制定具有约束力的称为“条例”的规范性文件。 但是如果某国际组织章程没有明确规定其决议的法律效力,此类决议是否能够构成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成为有争议的问题。对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法律效力应视决议本身的内容和性质来区别对待。如1962年联合国关于天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宣言、1974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文件是否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存在争议。这些文件的内容多为“

36、建议性”软法义务,因而不是(b shi)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渊源。这些决议不同于条约,条约的通过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而决议则是按照国际组织议事规则作出,经常是多数或绝对多数的意见形成决议,除非一致通过,决议一般会构成对少数成员意志的否定,除非成员已经在组织章程中事先放弃权利。决议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和条约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是有区别的,两者的法律地位也有差别。但是那些不能直接执行的决议可能为国际经济关系各方的交易提供一定的指导原则,并能够通过自愿接受的方式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特别是国家之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这些软法性质的决议的存在代表了国际社会多数国家对某些经济问题的立场和观点,为这些国家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原则和磋商的基础或标准。共十九页(四)国内立法和判例: 各国立法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际经济法法律渊源的各国国内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