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授课人:XX XX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中国史学史精品课程导 言一、中国史学史的源起和现状1、史学史的源起 中国史学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史学史”这个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他就怎样研究和撰写中国史学史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有创见性的见解。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无情地剖析了“中国之旧史”,力倡建立“新史学”。率先提出“史学史”作为一种文化专史进行研究及如何研究的问题,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这一思想对史学史
2、的创建、发展有重要意义。 2、史学史研究的现状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以1949年为界可分为新、旧两个阶段。 旧阶段的史学史以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为指导,以史官、史家、史学的发展及当前史学的趋势为学科框架。(金毓黻按照梁启超设计的蓝图写出了第一部系统的史学史著作中国史学史); 2、史学史研究的现状 新阶段的史学史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撰学及史家活动等为研究内容。(白寿彝丰富和发展了史学史研究的内容。)史学史研究的内容丰富 瞿林东在其中国史学史纲中将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归结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
3、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等。 史学史著作琳琅满目二十世纪史学名著金毓黻著白寿彝 主编六卷本史学史研究的新趋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史学思想进行自觉研究20世纪史学成为研究热点中西史学比较研究二、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 所谓中国史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研究范围: 1、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 2、探讨史学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
4、中国史学发展的时代特点 4、史学的社会影响三、中国史学史的分期 依据六卷本中国史学史:1.先秦时期古代史学的产生;2.秦汉时期古代史学的成长;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古代史学的发展4.辽宋金元时期古代史学的继续发展;5.明清时期古代史学的嬗变;6.近代时期(1840-1919年)中国近代史学。 1、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产生中国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多少可以窥见我们的先祖生活斗争的情况,如居住情况、饮食情况、 生产工具、婚姻状况、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军事战争等,这些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滥觞。 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 (2)历法的产生:史学是以
5、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一部真正的史书,必须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四者有机地结合。(3)史学意识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需要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于是便产生了史学意识。 殷周时期有甲骨文、金文记载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史,我国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诞生。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1、发展速度渐次加快2、文字记载由简单片段逐步形成正式的史书3、编年史发展的同时逐渐出现多种史书体裁4、史观由神权的看法向人为的看法转换2、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出现了两部史学巨著: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史学成长的表现:体例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典范;史观上,奠定了以
6、儒家思想为指导,史学与政治密切结合的史学正统思想;史学成就虽大,但史著成果不多,史学从属于经学。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1)私家修史成风(2)史书成果丰富,门类众多(3)专职史官、政府修史机构出现(4)史学渐自独立隋唐时期史学成熟的表现:(1)设史馆修史成为制度,同时禁止私修国史(2)史学成果丰富 官修史书成效显著;史学理论总结性著作史通出现;典志体政书成就斐然;私人著史成就依然突出(3)史学完全独立4、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 史学继续发展的表现:史书编撰、史学领域的拓展都取得新的成就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更深入新史学体裁的出现史家辈出、史书数
7、量空前修史机构完备,分工更为明细史学继续发展的特点:编年体史书兴盛典志体史书编撰影响深远通史地位突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深入史学思想异彩纷呈5、明清时期中国史学的嬗变 史学嬗变的三个阶段:(1)明代史学:史学发展的苍白阶段 史书数量不少,但创新之作、好著作不多。体例上没有创造没有很精深的史家几乎没有出色的史学著作(2)明末清初史学的复兴 在“穷则思变”的背景下,以“经世致用”思 想指导史学的发展 对传统的揭露和批判经史关系的变化治当代史成为显著的时代特点(3)清代乾嘉考据史学 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史学在专制文化高压政策下,史学转向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考证,在文献目录学、版本校勘学、辨伪和辑佚、注解和考
8、证等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史学进入到乾嘉考据史学时代。6、近代史学史学重振时期史学重振的表现:(1)内忧外患的时代危机激发史家重振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面对外强入侵,为拯救国家需要知己知彼,而重视域外史、边疆史研究。加强本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历史”(元、明和朝“当代史”)的研究。(2)新史学的萌芽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掀起史界革命,对传统旧史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批判。新史学也取得成果: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编著方法上第一次突破传统史学的编撰方法,而采用章节体;史观也是具有首创性的,采用历史进化论、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7、现代史学史学改造时期史学领域改造的表现:(1)史学内容发生
9、很大变化(2)历史观发生较大变化(3)史料范围扩大(4)研究方法上发生较大变化(5)史学体裁发生根本变化史学发展的三条道路:(1)以梁启超、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史学(2)以王国维、陈寅恪、陈垣为代表的新考据史学(3)以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实现了从传统到近代实证史学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反映在理论上、方法上、史料上、内容上、体例上的转变。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史学的发展尤为迅速和曲折。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指导地位确立,极大地促进了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但教条主义、将历史简单化、公式化的
10、倾向在“文革”期间发展到极致,严重阻挠了史学的发展。20世纪最后20年,史学呈现空前活跃的新局面: 对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存在的失误和弊端进行探索、反思和纠正 借鉴和吸收西方现当代史学理论和方法 研究领域拓展,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是过去不曾达到的,而文化史、社会史和世界史研究更是以前无法企及的。专题一:史官与史馆一、“史”字释义史 sh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
11、其官长所自辟除。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5)史籍 记载史事的典籍二、“史”:官与籍在汉末以前,“史”仅为官称,/辞海.html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从汉末魏晋以来,“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书名,指史籍。如史记,原名太史公书,直到汉末荀悦以后,才开始称史记。此前“史记” 仅仅是指“史官所记”,隋书经籍志正式以史记为名著录此书,从此以后,史记一称才被广泛接受。这一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史官的设置由来已久,且史籍造自史官。三、史官系统设置的发展
12、演变1、先秦史官系统完备,有一定分工,各司其职,职责有三:记录;起草文书;收藏、保管文书2、秦汉时期的太史令:史官历官合二为一,东汉后史官历官职责开始分离,但没有专职固定的史官系统3、魏晋时期,专职史官正式设立,以后史官系统渐渐完备,内部分工日益明确,如著作郎撰国史,起居令史负责起居注。4、唐代设立史馆修国史,史馆的馆臣由史官或他官兼任,但史官基本上沿袭记录类(起居注史官)和编纂类(史馆史官)两大系统。四、史籍撰自史官的原因1、设置史官以记载历史大事的任务长期由政府负责,这对史籍撰自史官有组织上的保证2、史籍撰自史官与古代国家图书秘籍的收藏、保管制度有关五、史馆设立的原因1、统治者强化对历史撰
13、述控制的需要/news/?cateid=95&id=1180因诸葛亮害怕言行被记载 蜀汉政权不设史官 2、资料积累日益丰富,个人毕生精力无力驾驭,需要集中人力进行分工,以保证史书的质量3、唐代正式设立史馆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现实需要(以史资治的需要和史书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4、政治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重视,直接推动了史馆的设立史馆的设立使修史工作更系统化、组织化,是对史官工作的强化和统一。 六、设立史官与史馆的作用1、促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和发展 史官和史馆的设立,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人力上、经济上的保障。2、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历史编撰中发掘史学“以史鉴
14、今”的生命和价值、传承了“秉笔直书”的编撰精神。七、私人修史和史馆修史的利弊私人修史:首尾一人完成,体例统一、结构严密有序,能一气呵成,首尾连贯。但史家个人的价值判断、史学素养直接影响史书的质量,有时可能流入史家个人宣泄私愤、任情褒贬的局面。史馆修史: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能有效保证史书的修撰;史馆修史由宰相监修,在价值判断上从“以史为鉴”考虑,能比较客观的评判问题,避免个人狭隘之见或以偏概全。但弊病也多:集体撰述各自分工,整个结构体系不够严密,内容上也会出现矛盾;集体意见难统一,耗费时间,拖延编撰工作进程;集体修史,十羊九牧、意见不一、无所适从,互相推诿,争学苟且。史通 忤时篇专题二:史书的
15、体裁一、编年体1、编年体的特点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本位,按照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原则,逐年编次而成。优点:史事与时间紧密结合,给人明确、清晰的时间观念,同时可以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事件联系在一起,易于把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不同事件间的相互关系。不足之处:不能集中叙述一个事件的全过程,对同一史事分割在前后好多年记载范围内,史事记载有支离破碎的缺陷,同时这种体裁很难记载那些时间记录不详的史事,记载详于时政大事,而略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2、编年体的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孔子编修春秋左传丰富和发展了编年体纪传体兴起后,编年体沉
16、寂下去,直至东汉末荀悦仿左传体例改编汉书,写成汉纪,编年体重新引起史家的注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编年体和纪传体争奇斗艳,但因纪传体正史地位影响,编年体始终没有大的起色,直至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大放异彩。二、纪传体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为主,还可以包括表、志等部分,是多种体裁融合为一体的混合型史学体裁。战国时世本包括帝系、记、世家、传、作,已呈现纪传体的雏形。司马迁史记把这种体例明确化、规范化。纪传体的特点优点:混合型史学体裁,容量大,内容丰富可根据需要,结合历史时代特点灵活地增减、变通类目,具有灵活性和适时性不足之处: 记事分散,割裂史事 内容易重复,给人纷繁复杂之感从史记以
17、来,特别是汉书后,纪传体史书被视为历朝史书编撰的规范体例,被称为“正史”,由此纪传体也是中国史学最基本的体裁,成果也最为丰富。纪传体和编年体互有得失,能互相补充:史通二体篇:“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已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 三、典志体典志体又叫政书体,以典章制度为中心,分门立目、以类相从,叙其终始沿革的史书体裁。杜佑的通典开创了典志体史书体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发展了典志体,增加了“献”的部分,不仅丰富了典章制度的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对典章制度的理解。通史性质的典志体:通典、续通典、清通典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此外还有记断代典章制度的会要,唐末苏冕创立,历代
18、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汇编。如:唐会要、宋会要辑稿、元经世大典、明会典、清会典四、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记载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特点是每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反映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补充纪传体、编年体割裂史事的缺陷,但不能反映同一时期不同事件的相互联系。(南宋)袁枢清康熙时,出现了纪事本末体的一种别体叫方略或纪略,主要记军事行动,宣扬武功。清代专设方略馆编方略。清方略分两类: 平叛性质:平定三逆方略 镇压起义:兰州纪略、台湾纪略 五、纲目体纲目体创始于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以编年记事为主,纲为提要,目为叙事。“明正统、斥窜贼,立纲常、扶名教,除史弊、法春
19、秋。”六、学案体 学案体:专门记录学术源流和流派的史书体裁。 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首创学案体,此书主要记“北宋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事迹。 黄宗羲编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七、章节体章节体:分章分节叙述历史事迹的史书体裁,始于夏曾佑所著中国古代史(1904年出版)。章节体既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又能分门别类叙述 多方面的史迹,兼有编年体、 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长处, 而又能弥补其不足。 专题三:春秋经和“春秋三传”春秋经1、孔子修春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周游列国,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被采用,最后将其政治主张寄之于春
20、秋的编撰中。“春秋”:东周列国史官所写编年体国史的统称。墨子曾言:“吾见百国春秋”。“春秋”作为历史记载之别名,秦汉以后仍在使用。孔子以鲁国史春秋为基础,以鲁国君主纪年为纲,参考列国国史及他周游列国所闻、所见的资料,加工整理而成。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共242年史事,严格按照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原则编排史事,即使无事可记,也要书出“夏四月”、“秋七月”等,以示天时变化和人事的关系。2、春秋的属辞比事属辞:遣词造句,缀辑文辞,重视言辞、文采。 如同是记战争,有伐、侵、入、战、围、救、取、执、溃、灭、败等不同的写法。同是记杀人
21、,有杀、弑、尽杀、诱杀、歼等不同写法。同是记人的死亡,有崩、薨、卒、死等不同写法。比事:指排比史事。处理好史事和空间的关系(汇集、编次同一时间段里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史事);对诸多史事要比其大小、轻重而有所取舍、详略,以便“约其文辞而指博”。以史事与文辞相结合,是春秋时期的政治活动中人们长于辞令的一个特点。春秋的属辞比事,是这个特点在史学上的反映。左丘明:“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含蓄而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3、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指孔子首创
22、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 4、春秋尊王道重人事尊王道: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尊王道,维护周礼所规范的社会秩序。孔子要通过春秋来伸展“王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斥责“邪说暴行”。重人事:“不语怪、力、乱、神”,认真记载政治上的得失成败,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春秋是最早摆脱天神羁绊的史书。5、春秋在史学史上的贡献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有利于历史撰述的发展保存了春秋时期列国的相关资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史书编撰上,以时间为中心和属辞比事的编撰方法,都对后世史学编撰产生
23、了深远影响。是我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史书。在史书编撰中寓含鲜明的政治意义,缔造了史学的生命源泉。春秋三传春秋记事简略,加之文辞又是“微而显,志而晦”,由此产生了问题: 记事太简略,日久不知所言何指 意旨隐晦,由此可派生多种解释。史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春秋内传,上限同春秋,下限比春秋延长了13年,至鲁哀公27年(公元前468),共40卷,十九万六千八百多字,是春秋的11倍余。主要是将春秋所记的史事具体化、详细化。(1)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史记汉书 吴起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刘歆伪造 康有为“左氏
24、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 顾炎武左丘明吴起(2)左传的史学价值从内容上看,左传记事清晰、完整,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几乎囊括了所有列国,重点放在晋和楚,而晋楚正是春秋时期的核心国家,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春秋的时代特点。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编写方法上,左传发展和完善了春秋所开创的编年体,弥补了春秋记事简略,叙述不完整的缺陷。 左传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史评方法,开创了史评的先河。 左传的文辞优美,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产物,既是史学名著,又是文学名著。特别是关于战争和辞令的叙述。从历史观看,左传对春秋时代的历史大变动采取肯定的态度。2、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11卷,4万4千余字,谷梁传11卷,4万
25、1千余字,两书开始均以口耳相传,至西汉初才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下来,形成文字记载,并为之立博士官教授弟子,称为今文经学。公羊传作者公羊高,齐国人。谷梁传作者有谷梁喜、谷梁赤、谷梁俶三种说法,一般认为是谷梁赤,鲁国人。(1)公羊传谷梁传的史学价值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说经,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但二传也有史学价值: 补充史事,增广史料 二传把春秋所讳之事一一说明,揭示史事真相 继承春秋记事认真,用辞准确、凝练的文风 二传中有不少史论,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经传结合的说经方法,对史注的发展有借鉴作用(2)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的兴替公羊、谷梁二传在西汉被立为官学,其中特别是公羊传,经董仲舒的发挥,地位非同
26、一般。在西汉,公羊传具有最高理论权威,甚至法律标准的双重作用: 决定朝廷大事用春秋决狱大臣奏章要引春秋作为立论依据用春秋理论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汉宣帝时曾一度扶植谷梁传替代公羊传,原因:公羊传所宣扬的“以德化民”与汉武帝的政治风格相悖,致使统治阶层中出现对汉武帝乃至西汉统治的质疑,宣帝企图压制“公羊学”,以转移、化解矛盾。 宣帝为戾太子孙,戾太子善“谷梁学”的“以礼为治”,以宽大仁厚转变汉武帝的严厉政治。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通过论辩形式让谷梁传压倒公羊传。王莽时,左传被立为官学,东汉以后公羊传又重新占领导地位。左传一度废止。自西晋以后,因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出现和汲冢书的发现,左传从此盛行,而公
27、羊、谷梁二传荒废。(3)公羊传、谷梁传所阐发的“义”二传所阐发的“义”,最重要的就是大一统思想。公羊传围绕大一统提出的政治理论:等级理论:长贵之辨,贵高于长。君臣理论:臣对君要忠、仁、贤维护君统是巩固大一统的前提华夷之辨:大一统的理论支柱,尊王攘夷,强调文化征服。(4)史通对三传的评价史通申左篇:“盖左氏之义有三长,而二传之义有五短。”左传三长: 左传凡例皆得周公、孔子之义 记事广包它国,每事皆详博采众闻,实广闻见公羊、谷梁二传的五短: 二传系传闻之说记言论文琐碎不实,不可征信编撰草率考事没有左传明晰失孔子编书之旨意专题四:史记与汉书史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28、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他的一生大约与汉武帝一朝(前140-前87在位)相始终。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 ,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宏细兼收,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时空经界第一次扩大到了时人所知的实际范围。时间上自黄帝,下至汉武;空间伸出至中亚、越南。记载的人物:涉及皇帝、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
29、、经学家、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医士、占卜者、俳优、妇女等社会各个阶层。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建筑、军事、道德、宗教、民族、民俗、交通、水利、地理、姓氏、文字、艺术等,是研究古代各类专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史记自问世以来,研究代不乏人,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 论文总数是3704篇,论著293部, 字数一亿一千余万, 作者2028人。 安平秋等编 史记教程(华文 出版社,2002年)二、史记编撰的背景1、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1)武帝一朝正值西汉国力充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宏伟气象是史记成书的直接背景。 (2)汉武帝后期,阶级矛盾尖锐,有“亡秦之弊”,为司马迁“原
30、始察终,见盛观衰” 的方法论提供了现实依据。如何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做出学术的综合。(3)对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由“非古颂今”到 “知古鉴今”的转变 秦时有焚书坑儒 刻石颂功 西汉初有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4)文景之世开明政治的流风余韵,启迪了司马迁自成“一家之言”。汉武帝也能继承先辈,吸取“雍蔽伤国”的历史教训,政治、学术氛围比较宽松。2、司马迁的家学渊源 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有感于汉武帝统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史书灭绝的现状,决心要效法孔子编撰一部通贯史书。司马迁自幼就受父亲的影响,自觉的形成一种编写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幼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受父亲的影响接受了诸子学说,后
31、来又师从今文经大师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古文经大师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司马迁在学问修养上形成思想开发,兼收并蓄的特点,他的博学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说的厚实基础。 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而“(汉兴以来)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令。”这为司马迁博览古今,搜罗丰富历史资料提供了条件。而且以太史令身份著史也是其分内职责之一。3、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 司马迁的青年时代非常灿烂,他游学长安、壮游天下、入仕郎中,奉使西征,继父为太史令,扈从武帝。特别是壮游使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
32、,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苏辙:“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杰交游,故其文疏宕颇有奇气。”司马迁史记 “草创未就”之时,突然飞来横祸,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受宫刑,司马迁经受着生死煎熬,发愤著述。他的不幸,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强烈地表达他的是非观点和爱恨感情。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三、史记的内容概况本纪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起提纲挚领的作用。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
33、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国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诸如晋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对本纪起了充实和具体化的作用。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别为世表、年表、月表。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观,便于观览,可补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记载免于繁冗。书,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
34、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部分,诸如礼书、乐书、历书、河渠书、平准书等等。四、史记编撰的目的司马迁报任安书:“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即寻找天道与人道之间的会合点,使之相沟通。一方面天象与人事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神秘的感应关系。但另一方面,司马迁又发现了大量天人之间无法一一对应的事实,所以他向天道发出了大胆的疑问。.通古今之变:探究古今历史的演变。古和今代表司马迁要囊括的全部的历史,也说明
35、今天是由历史演进而来,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变是强调历史长河中治乱盛衰的局面不断变化;通则是把历史的变化贯通起来考察,总结出发展变化的道理。古今之变:一是时势之变。二是兴亡之变,朝代国家的兴亡变化三是成败之变,由胜而败,反败为胜四是穷达之变,由穷而达,由达而穷只有变革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变化的法则是“承弊通变”和“见盛观衰”。 .成一家之言:像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一样,自成一家。“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也是“成一家之言”的组成部分。司马迁写史记的核心目的,正是勇于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五、史记在历史编撰学上的贡献 司马迁在历史编撰学上的贡献,也使史记在史书编撰方法和思想
36、上实现了“成一家之言”。1史书编撰方法上,创立了较完备的纪传体 司马迁要“成一家之言”,要创新,体例的创新是一个重要方面。创立五体融合为一体的纪传体。历史编排的互见法。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篇章中相互照应、互为补充。设立丰富的史论。包括:篇前序论,篇后赞论和夹叙夹议的论传。 史记在体例的创新方面除了立例外,还有破例的灵活性。郑樵:“使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赵翼:“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梁启超:“诸体虽非迁自创, 而迁实集其大成,兼综诸体而 调和之,使互相补充而各尽其 用,此足证组织力之强,而文章 技术之妙也。” 2史记的材
37、料收集和取舍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史记作为历史名著,言有所据、事有所托,字字句句、均有来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广泛的材料来源,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历史,也是史记能成为百科全书的前提。史记的材料来源十分广泛:皇家藏书、档案。金石、文物、图像、建筑。游历访问、实地调查收集的资料。当事人和他人的口述材料。采集歌谣、诗赋和俚语、俗谚。搜求古诸侯国史记。在材料取舍标准上,史记也是自成一家:“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太史公自序)选择真实可靠的记载、对虚妄荒诞之说不书。区分删汰史事的主次之分;世传其书者,论其轶事。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3 扩大史书记事的范围,编撰上体现详近略远
38、的编撰原则 百科全书式的史记,所记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史记记春秋以前二千余年事,仅居全书十之二三,叙汉初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仅百年,乃居全书过半。史记一百三十卷,专记汉代为62卷,兼记秦汉11卷。 4.史记的历史文学成就 文学与史学统一的典范。不仅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秉笔直书,如实反映历史。 六、史记的史学思想1.在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中,重视人为的作用 体例上开创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的纪传体,这一方面促进历史哲学思考从神主宰历史向人的历史的转变,表现出了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以人为中心
39、,带来历史观的转变,必然引发历史记载内容的全新变革。全方位记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类型人物,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惩恶劝善,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准则。司马迁天人关系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从人事的角度总结成败兴亡的经验,并特别重视人心向背在历史上的作用。2.对历史变化规律的探讨 他以贯通的、变化的观点考察全部历史,提出对历史演进的阶段性看法,对于时势变化的条件有精到的分析,尤其重视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变革,从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承弊通变”和“见盛观衰”两种变化法则。3.以直书、实录的精神反映历史七、史记的续补和注释1.续补史记 司马迁卒后,他的外甥杨恽对史记有传布之功。汉书司马迁传:“十篇缺,
40、有录无书”。加之司马迁太史公书巨大成就的吸引,许多学者参与到对司马迁书的续补。到东汉初班彪以前的百余年间,为太史公书续补的共有十六人(史通古今正史)。2.史记的注释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有:刘宋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到北宋始把三家注文散列于正文下,与史记合为一个整体。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汉书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班固(公元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九岁能文,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公元54,其父班彪卒,返乡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明帝永平五年(63)因人告发“私修国
41、史” 而入狱,弟班超上书明帝,地方也将书稿送至,明帝很欣赏班固的史才,诏班固至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参与修撰东观汉纪,并使其继续著汉书。章帝时,班固深受青睐,“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建初四年(79),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议。 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92),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班固被借机罗织罪名,被捕入狱。
42、同年死于狱中。汉书:班固写汉书经历了20余年,全书记刘邦起义至王莽失败230年的史事,共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四部分共100篇,80余万言。但班固死时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由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二、汉书编撰的背景1.班固所处的时代背景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确立班固认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社会风气盛行“尊古卑今”俗儒迷信古代到了是非颠倒的地步:“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而造成这种社会风气的原因是因为儒生们自生下来读的就是记述和颂扬三代的书
43、:“朝夕讲习,不见汉书,谓汉劣不若。”王充论衡为扭转“尊古卑今”的不良风气,突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就不应该将汉家天子“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主张“大汉当可独立一史”。专门撰写一部首尾完备且“是非合于圣人”的“汉史”,是时代的需要。2班固撰写汉书的家学渊源班固的博学为他撰写汉书提供了知识贮备自幼接受儒学教育,16岁到太学读书,但班固“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谨遵父亲遗愿完成汉书两汉之际掀起续补史记的热潮,班彪认为此前的续补之作多鄙俗不堪,自己续写成“后传”数十篇,未完而身先卒,遗命班固完成他的未遂之愿。三、汉书的史学地位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为史的体例
44、 它是在史记基础上的创造,解决了历史编撰上的难题,适应了中国古代皇朝更迭的周期性特点,由此纪传体断代史相继沿用近2000年,成为历朝“正史”的标准体例。2奠定了志书的规模 在史记“八书”基础上创立“十志”,其中地理志、五行志刑法志、艺文志都是汉书首创,其他诸志也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和丰富了内容。汉书十志奠定了纪传体书志部分的基础,以后的书志基本不出汉书十志的范围。3.奠定了纪传体的正统史学地位从形式和内容设置上规范纪传体史书体例,使其更符合专制统治的正统思想要求。0/net25/queryframe.htm如:内容上汉书增立惠帝纪并与高后纪形成尊和谴的对比;将项羽本纪、陈涉世家改为陈胜
45、项籍传。形式上更规整。4.在资料的取舍上有独立见解汉书保存了丰富的汉代文献资料,在搜集和保存文献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和贡献。凡重要的学术、政治、经济方面的文献,班固都是原文抄录,不加删改,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限民名田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除了史料价值外,也是对纪传体的一个完善,便于了解事件的始末和背景。5.丰富了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汉书在史记基础上扩大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的记载,在大宛列传基础上扩充成西域传,并专设了张骞传、另外匈奴、南越、西南夷等传都增加了许多内容。6.汉书历史文学上的特点汉书多古字古义,因而东汉末就出现汉书训诂之学。汉书保存了多种文体的文章诗赋,富于辞藻,为后来文章家所取资。四
46、、班固的史学思想1.强调天人感应的神秘观点,宣扬皇权神授 把五行灾异学说作为社会现象一永恒规律来宣传,五行志是集中体现。律历志按五德终始说序列把从传说中的太昊直至刘秀都进行编排。2.班固是专制王朝下的正统史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等级制度不可逾越 从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及汉书依据史记改写的五十多篇中最能反映出班固的正统思想。3.班固敢于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西汉前期的历史秉承史记,并补充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郑樵通志总序批评汉书武帝以前“尽窃迁书”,这个批评虽不妥,但正说明了汉书的实录精神。
47、从土地兼并严重、诸侯外戚的骄奢、仕宦中为利禄奔竞之风等方面对弊政进行揭露。五、汉书的注解汉书成书后就受普遍推重:“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但由于汉书多古字古义,艰涩难懂,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传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所以在东汉末就有服虔、应劭等家注解。魏晋南北朝作汉书注解的更多,史通古今正史篇:“始自汉末,讫于陈世,为其注解者凡二十五家,至于专门受业,遂与五经相亚。”唐初有颜师古作注,所征引的注本有二十三家。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刊行,被征引和参订者多至六十七家,可谓集大成之作。六、对史记汉书的评价史汉两部史学巨著历来评价不一,要
48、么“抑马扬班”、要么“抑班扬马”。 在资治通鉴之前,评价的主流是“抑马扬班”。 主要是因为汉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使纪传体更规整,而且也解决了历史编撰的难题,适应了朝代更迭的需要。资治通鉴出来后,在史书编撰上掀起“通史”热, “抑班扬马”成为新的评价主流。当然期间具体的评价也不是完全随主流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对史、汉的评价当然不会再是简单的“抑马扬班”或“抑班扬马”,重在充分认识、挖掘和利用二书的史学价值。专题五:私人修史及设馆修史一、魏晋南北朝私人修史兴盛的原因1.经学衰落,史学独立,著史成名的马、班影响极大,寄情史部成为一时好尚,著述由解经、注经转向撰史、注史。2.纸发明和改进后
49、,文献资料、文化典籍的传抄流通更为广泛,加之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能力使私人有条件接触、收集、保存大量图书秘籍,为私人撰史提供了物质条件。3.政治分裂,需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但更迭频繁的政权又无力组织和保障史官撰史,加之皇权相对衰落,对思想的钳制较弱,为私人撰史提供了宽松的政治、思想氛围。二、魏晋南北朝私人撰史的成就和特点1皇朝史的撰述,出现“一代之 史,至数十家”的盛况2私人撰史的门类众多,数量可观3私人撰史内容驳杂,体制不一4私家注史取得巨大成就三、史馆设立后私人撰史的特点1类书的编撰: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许敬宗文馆词林2注史: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注汉书李
50、贤注后汉书李善等六臣注文选3历史笔记的撰述:刘餗隋唐嘉话、刘肃大唐新语、封演封氏闻见记、赵璘因话录4地理、谱系等方面的著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林宝元和姓纂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四、唐朝设立史馆的原因1统治者强化对历史撰述控制的需要2资料积累日益丰富,个人毕生精力无力驾驭,需要集中人力进行分工,以保证史书的质量3唐代正式设立史馆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现实需要(以史资治的需要和史书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4政治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重视,直接推动了史馆的设立 五、设馆修史的成就1前朝正史的编撰: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2本朝国史的撰写:编年体实录纪传体国史官撰政典书:唐
51、六典、唐律疏义、大唐开元礼专题六:资治通鉴和“通鉴学”一、司马光和通鉴简介1.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初入仕途,以后历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一生仕途坦荡,最后官至宰相。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
52、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 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 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shibu/zztj/zztjml.htm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
53、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政策措施进行总结,以为现实统治服务。二、司马光编通鉴的背景1.学术上的原因:革除纪传体断代史长期流传的弊病。“春秋之后,讫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不能竟其篇第,毕世不能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之言。”刘恕通鉴外纪后序司马光语2.司马光自身的原因:司马光的知识素养司马光的政治责任感,想通过写历史为现实提供“资治”的借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专取关国
54、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3.宋朝现实政治的需要及皇帝的重视:司马光的政治生涯,正值北宋统治危机四伏的时期(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帝),希望通过编史为现实统治服务;司马光先编成历年图、通志进奏,受到英宗重视,专门设立史局,诏其编历代君臣事迹,神宗继位后,司马光进讲通志,神宗极为赞赏,赐书名,写书序,并特许司马光自选馆阁英才,以编修此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三、资治通鉴的编修过程1.延揽人才,组织分工 协助司马光编通鉴的主要有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刘攽担任两汉部分;范祖禹担任
55、唐代部分;刘恕是全局副手,具体担任三国至隋;司马光总其成。司马光最仰赖刘恕,“馆阁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未得而知,所识者,惟和川刘恕一人而已。”通鉴外纪序2.通鉴编修的步骤收集史料,按年月顺序编丛目,只求资料完备。整理丛目,对材料选择编排,润饰文字,写成长编,原则“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经不断的删繁、润色和考证,最后定稿。而在这个环节,司马光用力最深,“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由此使得通鉴虽“众手修书”,但始终如出一手。四、通鉴的史学价值1.在编撰体例上,通鉴创立了编年体通史巨著的规模。(清)浦起龙:“上起三国,下终五季,弃编年而行纪传,史体偏缺者五百余年,至宋司马氏光始有通鉴之作,而后史家
56、之体至今两行,坠绪复续,厥功伟哉!”2.史料价值,可以用通鉴征考正史及正史以外的史实。通鉴所采用的资料,除正史以外,杂史有三百余种,而所用之书,大多亡佚。两汉近5%、魏晋15%-20%、隋唐五代部分近50%不见正史,从这些数字中也能见其史料价值。另外通鉴对材料的取舍和考订都非常严谨,可订正正史中的错误。3.通鉴有明确的社会功用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音注序为了发挥通鉴资治的社会功用,在选材上“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总
57、结历史经验,为现实统治服务。司马光认为“稽古”是为了“资治”,从“稽古”中司马光得出名分等级礼制的维持,是封建统治能够长治久安的关键,即维持君尊臣卑的等级制度。司马光认为“君心”,即人君的修养、素质、才干是治乱安危存亡之本。君心内在体现是仁、明、武;外化为手段是用人、赏功、罚罪,而落脚点是“用人”。治史正要发掘其社会功用,史学才具有生命力,这种精神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变的只是时代不同,功用不同而已。所以我们不能以今非古,用今天的社会功用去批判、责难司马光时期的社会功用。4.通鉴的历史文学价值通鉴的笔削润色之功和统筹驾驭史料的能力极强通鉴记事时间跨度大,史事众多,又由众人分工协作完成,但却做到博
58、而得要,简而不遗,始终如出一手。语言至为精炼,叙事更生动、准确。 在语言上自行熔铸创新,产生了“无一语不出史汉,而无一处全袭史汉”的特色。评论历史,折中至当,思绪明晰。通鉴学通鉴问世后,享有很高声誉,好评如云。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 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 不读之书也。”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问世后,对撰史求“会通”和编年体史书的重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成为宋元时期史学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与通鉴的推动不无关系。通鉴的编撰及通鉴问世后,产生了一系列补充、改编、续补、研究通鉴的著作,称之为专门研讨通鉴的“通鉴学”。“通鉴学”指研究通鉴的专门学问。
59、“通鉴学”的具体内容:1司马光编撰通鉴的附产品为便省览,撰通鉴目录30卷,相当于大事年表一事有数说,撰通鉴考异30卷,以明异同弃取之准晚年又病目录太简,著通鉴举要历80卷,而未成稽古录20卷,简明历史(自上古至英宗朝)大事记读本.对通鉴的注释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注音、名物训诂外,还补充众多史事。陈垣因之作通鉴胡注表微,以阐明胡注的背景、旨意,宣扬民族精神。史炤通鉴释文,胡三省为校正史炤错误,而撰通鉴释文辨误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通鉴答问王夫之读通鉴论,假通鉴所述历史阐发自己的见解3.对通鉴的续补补通鉴记事上限以前:刘恕通鉴外纪、(元)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仿通鉴体例续写通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6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明)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夏燮明通鉴4.用新的体裁改编资治通鉴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由此开创了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编年体鼎立而三,成为史书编写的重要体裁。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由此开创了纲目体,由于纲目能使史书更好的“明道”,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纲目体史书在明清流传相当广泛。专题七:乾嘉考据史学一、乾嘉史学特点和概况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总而言之,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生物生成性课堂特征的实践初探
- 续签合同工作计划
- 2024年创业团队合伙协议
- 设备采购合同二范本设备
- 课后对地球的重新认识
- 财务咨询服务委托协议
- 质量守护信誉保证
- 购销合同中的鱼质量问题
- 购销合同取消协议格式
- 购销合同解除协议文本
- DB32∕T 4111-2021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基础技术规程
- 地铁运营车站保洁
- 小学 主题班会:中国民间故事(11张PPT)
- 全球各主要股指期权市场做市商制度比较研究
- 《口腔修复学(一)》教学大纲
- 砌体结构知识讲解
- 佛山纺织调查报告
- 六年级趣味数学活动课堂(课堂PPT)
- 液压破碎锤液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百灵达X1622USB - X2222USB - X2442USB - 中文说明书 - 图文-
- 植物中淀粉含量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