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三)鉴赏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三)鉴赏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三)鉴赏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三)鉴赏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三)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1.2.3.4.5.7.9.1.01.21.31.41.62.02.22.4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写的是在寂寞的夜里思念家乡的情感。夜深寒气袭人,月光照在床前十分明亮。因思乡而难以入睡的李白看到床前一片水银似的白色,骤然间以为是秋霜降落。这一“霜”字用得很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暗示了思乡的情感。如果不是大半夜还未入睡,怎会在床上感觉寒冷。诗人索性起来,抬头隔窗而望,夜空上一轮孤光。这孤寂的寒月自然引起无限惆怅, 使诗人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 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而黯然神 伤。望月思乡,是古人旅居外地时所常有的感情。此诗即

2、景生情,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将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首诗寥寥数语便将如此一个千人吟、 万人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水芙蓉, 没有半句修饰,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一切都从心底自然流出,宛如天籁,以致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

3、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为劝酒而唱的歌谱。唐玄宗天宝十一年( 752 )诗人与友人岑征君在嵩山友人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吃酒时, 因感叹时光的飞速流逝, 自己却一事无成,悲愤填膺,借将进酒之调抒发了自己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充分表现出李白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本诗的情感起于“悲”:时光飞速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 看朝暮间青丝白雪; 生命的渺小, 人生的短促,似乎是无法挽救的悲剧让人叹息感伤。 但诗人毕竟是豪放之人, 紧接着便逆

4、转为 “乐” : 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 当纵情欢乐,且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因为只有美酒才能够排解忧愁。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 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面是在感叹人生易老,内里却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由社会黑暗造成的, 李白无力改变, 于是只能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 排解忧愁。 消极的外衣下裹着的是一颗渴望积极用世而怀才不遇的壮士热心。 所 以李白由悲愤转狂放,转高歌。 “天生我材必有用”,既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复杂之情。以酒会友,乃是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李白借题发挥, 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 他

5、放声高歌:既然人生富贵不能长保,那就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 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 但愿永远沉醉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 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 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唱到兴头上,他要牵来名贵的五花马, 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 统统用来换美酒, 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诗人的这首诗虽运用了旧题, 却能跳出前人窠臼, 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联系起来。情感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 让人不由得佩服诗人的放诞与豪壮。 但豪壮的酒话背

6、后是如波涛汹涌般的情感。 诗的开始虽有慨叹时光飞逝之意, 但整首句式长短参差, 节奏奔放跌宕, 纵横捭阖, 将对酒诗情,挥洒得淋漓尽致。诗中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豪情万丈,千古流传。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作者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带回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他身陷长安,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泪,写下此诗。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色满城,但草木深

7、深,没人修葺,一片荒败画面。一个“破”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正如司马光在续诗话中所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在“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的对照中,充满了伤国感时的悲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离乱之感。 春天的花、 鸟本是娱人之物, 但想到国破的时事, 家离的悲哀, 花也为之 “溅泪” 鸟也为之“惊心”,自己更加伤怀落泪了!这是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情景交融的悲痛欲绝的境界。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想见家人。天宝十五年( 756 )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

8、军进攻潼关,后陷长安,诗人带着妻子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 肃宗即位后, 杜甫于八月离家北上延州 (今延安) , 拟去灵武为平叛效力。 不久,他被叛军抓获押回沦陷的长安, 直到次年三月作此诗时, 他离家已半年多, 家书渺茫, 音讯全无。所以,他慨叹在这烽烟不断的战乱时期,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这联的“烽火”与首联的“国破”,“抵万金”与颔联的“恨别”相照应,层层深化悲愤之感。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具体写搔头忧思的惨戚之状。眼看烽火遍地,家书不通,忧国思家,重重愁绪袭上心头,愁生白发,一“搔”便断,发“短”愁长,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国破”、“恨别”之忧思,更

9、添一层!本诗忧伤国事,想念家人,殷殷情切,真挚感人。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不浅露,意脉贯通而不平直。诗以“感时”承“春”,以“恨别”承“国破”,以“烽火”承“时”,以“家书”承“别”,连环承转,可谓“惊心”、“溅泪”,故而成为千百年来的绝唱!登高 (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秋时,作者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写他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感受。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寥寥数语,便画出了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独特的深秋风貌

10、。 “风急” 再现了三峡地区山高峡陡风急之势, “天高”为秋高气爽之态, “猿啸哀”展现了三峡地区特色,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接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向长江水面,只见“渚清沙白”,群群水鸟迎风飞翔,不住回旋。这既是一幅精美的秋景,又透露了丝丝悲秋哀婉的意味。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者远见群山,无边无际的树丛,落叶飘飘,萧萧落下,一派肃杀景象; 俯视长江, 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 作者抓着 “落木” 和“长江” 两个意象,以 “无边”、“不尽”加以修饰,使之气势雄浑,境界旷远。但“萧萧下”与“滚滚来”中也暗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颈联: “万里悲秋常

11、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由萧萧落木联想到自身,多少年来流落漂泊,奔波“万里”,“作客”他乡,如今年过半百,已到暮年。身体多病,且独自登高,这是多么孤独的境况。真是年老、多病、流落、孤独,集于一身, “悲秋”之感油然而生。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回顾一生,艰难苦恨, 潦倒备尝, 国难家愁, 不离己怀, 因而白发日多, 加之因病戒酒, 悲愁更难排遣。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自然溢出。 作者在本诗中借重阳登高之际, 把在夔州期间思国、 念家、怀友、谋食的种种艰辛、愁苦齐集于笔下,回旋顿挫,沉郁悲凉。全诗紧扣夔州独特秋色,四联八句,一一对仗,句句警策。本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2、南宋时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赤壁 (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 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 作为主力, 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 自己将它磨洗后认

13、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 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 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 锈迹斑斑的 “折戟”, 使得诗人思绪万千, 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 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

14、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一一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一一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 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临漳

15、西)。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 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 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 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

16、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 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 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 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 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 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

17、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 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

18、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 “比兴”方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诗的首联以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借助对形象的联想来显现诗人内心深处难于直抒的千般情怀以及诗人沧海一世所有不能明言的万种体验,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这是对传统比兴手法创造性的发展。“庄生晓梦迷

19、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间两联,最能体现李商隐引典精辟、譬喻精深的持点。李商隐以“庄生梦蝶”的典故人诗,又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字:“晓”与“迷”,深层喜悦譬喻溢于言表。“晓”早晨也,喻人的一生则是青年时代。“晓梦”:青春美梦,年轻时立下的宏伟大志,色彩斑斓的喜悦理想。“迷”迷恋,沉溺也不放弃,不可割舍,不懈地追求喜悦。诗人设字绝妙精巧,赋予典故以新的喜悦哲理,让读者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使诗句产生了影视效应,再现了诗人为不可割舍的理想进行了不懈追求,无奈却挣扎于权势争夺之中,左右为难受尽欺凌终不得志, 到头来只是一场悲苦的梦幻而已。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

20、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鲸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 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镒

21、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镒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对于诗人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

22、”之会,就写出了 “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鲸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 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可

23、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

24、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一一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 “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

25、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 “故国”的一一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 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 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 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一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26、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 “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

27、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鹏鹊。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 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 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

28、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 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 “日”全无着落,章 法脉络亦不可寻矣。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 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

29、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 则欲度腮香,一一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 十分别致。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一一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一一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 “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

30、眼目。一 “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 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 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一一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 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 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

31、一双一双的的鹏鹊图纹。闺中之人,见 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 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 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 过程。结构亦循此次序作直线型之描叙,极清晰明了。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 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 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 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鹏鹊”,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 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在格律上,词作采用了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

32、后镜,花面交相映”二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声字:“照” “后” “镜” “面” “映”,置于换头之处,吟唱时,就更加显得跌宕飞动,抑扬顿挫。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阕本词是作者的代表之作, 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恋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感情。首句点明送别的场景:在秋风阵阵,蝉鸣凄切的傍晚,潇潇雨歇之后,于长亭告别自己心爱的人。诗人有

33、意捕捉冷落的秋景来酝酿一种足以打动人心的、充满离情别绪的环境气氛。“都门”三句写离别情形,“帐饮”是别筵,“无绪”表明心绪错乱不安。“催”字勾出情侣被迫分离之状。正在留恋难舍之时,不解人意的舟子在催促出发了。“执手”两句,不仅写出了分开的情侣当时的情状,而且暗示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离别在即,本来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便愈见心情的“无绪”,也愈见彼此情意的深切。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此同是意境深沉, 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体现了率真、自然的艺术风格。下句用一 “念”字,急转直下,引出了对别后情景的设想。“烟波”以“千里”形容,“暮霭”

34、以“沉沉”形容,“楚天”以“阔”形容,都与“凝噎”的心情相契合。作者用融情入景、烘托点染的手法,达到了一般抒情语言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下阕宕开一笔,泛说离愁别恨,自古皆然。紧接着便转至眼前,自己在这冷落的清秋时节和恋人别离,内心的悲愁更甚。“今宵”两句,属虚景实写,是宋词中传婉约之神的千古名句。但设想今宵酒醒时,已不知在何处了,抬眼望去,也只有那拂晓时穿过岸边依依杨柳的袭人寒风和一弯残月相伴而已。作者借物抒怀,词、 画、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营造了一个凄清境界,历来备受推崇。“此去”四句,从别后长年落寞,相会难期到无人可说风情, 既照应前文,又总结全词。词意始终回环往复,言有尽而情意无穷。可

35、谓“余恨无穷,余味无尽”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外出遇到下雨,本来是十分平常的事,但诗人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述,抒发了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上阕起句直抒面对风雨的态度。穿透 树林、 击打树叶沙沙成声的雨, 堪可令人惊慌失措, 或者狼狈不堪。 但作者的态度不但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将外界风雨置之度外,甚至可以在风雨中安步行走,吟诗作啸,其从容泰然,他人难及。 “莫听”、 “何妨”相互呼应,随口道出,更见超然态度。后三句承前细

36、写。竹杖芒鞋本粗陋无以抗风雨, 可在面对风云变幻安然处之的作者看来, 比之高头大马甚至更加轻便。 一句反问 “谁怕” , 不但超然, 更见傲然之态。 最后一句收束上阕, 言作者直欲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何况偶然途中遇雨?此一超旷论说,使此前的雨中行走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作者基本人生态度的表现。下阕一转,以料峭春风吹得酒醒转出另一境界。 “酒醒”,意味着前述傲然行动、超旷议论带有一此醉意。此时风之料峭,雨之冷洌,使作者在“微冷”中醉意顿消,前此态度似乎也颇值得怀疑。但诗人以“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描述另推新境,产生柳暗花明之效果, 作者也在自然风雨的阴晴变幻中获得更深沉的领悟, 而非一时的醉中壮语。

37、 “回首”以下,表面写自然风物,实际写更深沉的人生态度。这时,作者心境已进入一个更为高妙的境界:不是傲然从容面对风雨,而是根本无风雨一念。 人世浮沉荣辱, 俱已不在作者的心灵范围内了。超然至此,已至极致。这首词构思巧妙,平中见奇,从遇雨之吟啸徐行升华为超然世外, 不以物喜, 不因己悲, 从而使人在沉浮荣辱中以人格的超旷消解所遇到的挫折磨难,立意高远,非常人能匹。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3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本首千古绝唱之词为作者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七月,作者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 本词即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借景怀古抒感而写。 上阕侧重写景。 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将浩荡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会到诗人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笔力超凡。面对眼前恢弘奇伟的江山景色,作者不禁联想到曾经发生的千古赤壁廛战。紧接着“故垒”两句,

39、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当年周瑜以弱胜强大败曹兵的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向来各说不一,苏轼在此不过是借景怀古的抒感而已。可见“人道是”下得极有分寸,而“周郎赤壁”也契合词题,并 为下阕缅怀公瑾埋下伏笔。 接下来“乱石”三句,集中描绘赤壁风景: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翻滚的江流卷起万千堆澎湃的雪浪。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述,一扫平庸萎靡的氛围,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动魄惊心的奇险境界,使人豁然开朗,精神抖擞。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阕。“江山如画”,这冲口而出的精绝赞美, 是诗人和读者从前面艺术地摹写大自然的壮丽画卷中自然获 得的感悟。

40、如此多骄的锦绣山河,怎不孕育和吸引无数英雄。三国正是“风流人物”辈出的 时代,真是“一时多少豪杰”。下阕由“遥想”领起,用五句集中笔力塑造卓异不凡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前贤的追慕之情。 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经过艺术的提 炼和加工,将周瑜的雄才伟略风流儒雅刻画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 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妙龄美人辉映英俊将军,更显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述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这 样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恰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抓住火攻

41、水战的特点,精当地概括了整个战争场景。作者仅以“灰飞烟灰”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这是何等的气势!然而作者“故国神游”后猛跌入现实,联系自己的遭际:仕路蹭蹬,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白发早生,功名未就。因而顿生感慨,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人间如梦,一尊还好江月消极,实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和自我安慰,可谓慷慨豪迈之情归于潇洒旷达之语,言近而意远,耐人寻味。本词在对江山的激情赞美和对英雄的倾心颂扬之中,饱含了作者指点江山、品评人物的豪迈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本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词境廓大,荡尽北宋词坛仍然盛行的缠绵俳恻之调和萎靡无骨之风,为用词体表达重大

42、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后。靖康之难后,诗人夫妇逃到南方,不久,赵明诚因染疾而死,孤 苦无依的诗人辗转于金华、杭州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亡国之痛,丧夫之伤,使这位 知识女性完全改变了年轻时那种优雅闲适的生活,她由一位贵族妇女沦落为孤苦伶仃的孀 妇。那时她已五十二岁了。本首词所抒发的,就是她后半生饱经忧

43、患的身世之感。本词的上阕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处境,寻觅 无所获;冷清是写心情; 凄惨是遭遇;戚戚是忧伤已极。营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愁惨的气氛。起势逼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样的凄惨景况中,又逢着“乍暖还寒”的深秋,自然连 身体都难以调养,即使是喝上几杯淡酒,也抵不住从早到晚的寒风? 一个“淡”字,非言酒 不够浓,而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喟。就在这时,她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 于是想起了自己青年时期安宁温馨的北方生活。 那时虽然也有夫妻分别的离愁, 但尚有鸿雁可以传书, 聊寄相思

44、; 而现在大雁如故,人却不在了,作者不禁悲从中生,既有家国之恨,也有个人之愁。下阕由回忆转到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满地将要凋谢的菊花, 作者以花写人,感叹自己的处境胜似黄花, 正饱受着无情风雨的打击,还有谁前来关爱? “如 今有谁堪摘,丈夫去世,还有谁值得她摘戴鲜花呢!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苦苦煎熬,好不容易盼到天黑,想不到又下起潇潇细雨,点点伤心;而雨打梧桐的凄凉之声,声声催情!国破家亡,更遇惨淡雨夜,作者怎经得这样的伤悲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句呼号有声,这是作者绝望的悲鸣,是无助的呻吟,哀哀欲绝,让人

45、感到撕心裂肺之痛,催人泪下。彭孙通说此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金粟词话)。本首词意境凄绝,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语言的新奇和清丽已让人匪夷所思,情感的悲凉愁惨亦到极致,然而在表现技巧上作者更是匠心独运,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境界。上下阕浑然一体,以家常语,写心中事;以 个人情,写家国恨,意蕴深厚。全词无一字提到国家的沦亡,但作者的不幸皆由亡国而引起。全词也没有提丧夫的感伤, 然而字里行间溢出的孤独绝望, 正是作者丧夫后无依无靠无处诉 说的“寻觅”之态。 本词更没有写一滴眼泪, 却让人感到无比酸楚,悲到尽点,皆是不写之 写。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

46、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 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 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 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 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 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

47、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 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 那种 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 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 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

48、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 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这时看见那些菊花, 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 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 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 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 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

49、?漫长使 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 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 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

50、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C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

51、难点之一。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泛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 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

52、“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 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 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 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 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 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 又透露了

53、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要深远多了。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 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鹏鹊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 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

54、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 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 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淋漓尽致了。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永遇乐(李清照): 落日铭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

55、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本首词是诗人晚年寓居杭州时所写。此时宋、金两国已经议和。南宋的首都临安也渐渐繁荣起来。但作者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并未减少,所以后期词中常常流露出去国怀乡、思念亡人的寂寞心情。本词的上阕浓墨重彩描述元宵灯节的景色。“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夕阳如熔化了的金子,光华灿烂;暮云如无缝的璧玉,色彩极其艳丽耀目。这 美丽的黄昏时分,正是离人归来时,可是我等的人在哪里呢?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又 是孀

56、居独处,怎不怀念死去的丈夫呢?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但见眼前绿 柳如烟,朦朦胧胧,平添了许多春意;然而盛开的春梅却使作者想起了小梅花的哀怨笛 音。“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虽然元宵天气尚好,但谁敢说不会风云突变 呢?这句话看似突兀,实则是有感而发。靖康之难,丈夫病故,不都是事先难料的吗? “来 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尽管酒朋诗友们以香车宝马邀她出 去赏灯散心,她都谢绝了。上阕以乐境写悲情。下阕交代谢绝的原因:“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 去。”虽然谢绝朋友的邀请,但作

57、者的心情却难以平静,她回想起汴京昌盛时节,姑娘们都 爱看元宵灯会,那时她与女伴们插金戴翠, 装扮得整整齐齐,游得何等尽兴,如今风烛残年, 面容憔悴,头发花白,鬟髻蓬松,害怕在这繁华之夜出去让人见笑。作者通过今昔对比抒发 了盛景不再、往事难追的感伤情怀。“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还不如呆在家里,透过窗帘听他人的欢声笑语。这一句以他人之乐写自己之苦,虽是寻常话语,娓娓道来,却有说不尽的情怀,蕴涵的况味:“只恐双溪昨朦舟,载不动许多愁”。本词通过今昔对比,既是对个人遭遇的感伤,也是对国家盛衰的慨叹,把诗人饱经沧桑后的敏感、孤独、自悲、哀 怨等种种心态尽现笔端。 既有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处境,也有

58、人乐我悲、老无所归的心境, 更有作者经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渐趋于平静的无奈心境, 一层层细腻地展现出来。 出语清淡,用情极苦。本词在艺术上已经炉火纯青,词风清丽隽永。作者的情绪十分含蓄温婉,通过个人身世际遇的抒写, 表达了国家沦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长久的精神创伤, 十分感人。刘辰翁说:“余自辛亥( 1275 )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永遇乐璧月初晴)。可见这首词蕴涵的爱国精神感人之深,影响很大。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59、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本篇作于淳熙六年( 1179 )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 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 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 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

60、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 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上片写惜春、 怨春、 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 “更能消” 三字起笔, 在读者心头提出了 “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 更能消 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 宋室南渡以后, 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 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 结果均以签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