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复习笔记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
2、产过程中的分 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 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 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3、。.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 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二、所有制与产权.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4、。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 所有制关系的主要内容。.产权和产权制度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 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1)收益分享权能;(2)收益支配权能。产权的基本特征是:(1)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2)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3)产 权体系具有可分性。(2)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
5、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 关系。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三、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 方式。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3)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
6、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1)分工形式:各种社会劳动的分工;劳动职能的分工;机器体系中的分工。作用:分工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分工使生产工具专门化。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 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2)协作含义:协
7、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协作的优越性:协作能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 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协作能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 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在很大空间上同时进行劳动。协作的负效应:集体成员偷懒。因此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3)机器大生产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结果是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即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力被自然力 所代替,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 生了以下影响:机
8、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前景和可能带给社会、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影响至今还很难全面准确地估计,但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肯定将超过前几次科技革命。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
9、形式。(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 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 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当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之前,它就不会灭亡;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成熟时,它也不会出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 能
10、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 步,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 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两者的关系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经济
11、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但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2)制度创新在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是指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随着生 产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任何社会的制度发展过程都将是一个从制度创新, 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创新的连续不断的过程。(3)制度均衡制度均衡是指一种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此时无论怎么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会给从事改
12、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于是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而一旦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 如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或有了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的新发明,或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变化,这时又出现了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制度创新又可能重新出现。一、概念题.生产力答:生产力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运用和改造生产资料所形成的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为生产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它体现着社会的人影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 能力。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生产力
13、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劳动者起着启动者、调整者、控制者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要素的作用更 加突出。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充当人的劳动的传导体,生产工具是基本的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是人们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劳动对象的质量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重要的影响。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力 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发展,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量与性能,从而推动生产
14、力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利用数学方 法,构造生产函数,可以将劳动者、物质资本、技术进步作为三个变量来测度它们对产出的 影响。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 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 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 经
15、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所有制答:所有制主要指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 产资料所有制体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在生产中通过人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性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
16、展变化的,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从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从一种形式的公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公有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所有权答: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者对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即法律上确认的经济主体对自身所拥有的财产的权利,是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首先,资本主义私人所有权是一种以私人间排他性来界定“所有”的,可以进行市场交易并在交易运动中不断增殖的财产权。 其次,所有权和所有制不同,对所有权的解释建立在 对所有制的系统分析基础上, 即所有制是一个事实, 是一种经济存在,而所有权作为一种权 利属于上
17、层建筑范畴, 是所有制这一经济基础在法律范畴上的表现。再次,所有权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所有权,狭义的所有权是指资产的排他性的占有、归属、领有关系。广义的所有权除包括刻画财产隶属关系的狭义所有权外,还包括其他内容。.产权答: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 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1)收益分享权能,即分享财产营运所带来的部分收益的 权利。只有通过分享财产经营收益才能证明产权的经济存在,而且产权的经济意义也就在于收益。(2)收益支配权能,即在合法范围内,产
18、权主体不受任何干扰,自主支配财产的权利,特别是对收益的支配权利。产权的基本特征是:(1)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作为经济实体一般必须具有这样三个特征:必须有一定的财产作为参与社会再生产的前提,这项财产在法定的最终归属上并不一定必须为该实体所有; 必须直接参加社会再生产活动;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并且参与社会营利性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2)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即产权一经确定,产权主体就可以在合法范围内自主地运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受同一财产上其他财产主体的随意干扰。一个主体可以拥有多项产权,但一项特定产权只能归属一个主体。(3)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在现代市
19、场经济中,财产的价值形态 运动与使用价值形态运动因信用制度等的发展而分离,不同的主体以财产不同形态的运动为控制对象,使得单一的财产所有权分离开来,并落在不同的产权主体手中。.产权制度答: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为基础形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组 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 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 的典型特征。.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 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答:生产方式是指
20、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 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会庞大的上层 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经济制度答: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行为规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
21、度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经济制度有以下几个层次和几个方面的含义。(1)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人类社会共有五种社会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制度。(2)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主要的组织 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3)经济制度亦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4)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的总和,可称为“经济体制”。按照资源配置方式
22、来看,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5)经济制度还可指在一定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或一定的经济组织内所规 定或形成的种种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经济体制答:经济体制是指是一个经济机体为了配置资源和对其成员分配利益所必然具有的、织协调内部各种经济要素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研究的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主要包括一定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经济决策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 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等基本要素,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的有机整体。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
23、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按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划分,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创新答:制度创新是指对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各种具体规则及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变革,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一般不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往往会受到许多制度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冲破这
24、些制约,实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能够获得新的经济利益,是制度创新的动机和推动力量。由于新技术革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许多制度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属于制度范畴的习惯、习俗、法律、规章、管理方式及有关的组织形式等都必然发生变革。制度创新的过程表 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均衡和新的创新的不断演进。二、问答题.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了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 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
25、用。(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 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 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
26、的结构。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 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 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 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影响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产品的实现和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生产必须以社会消费需求及其变化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
27、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 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2)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 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及其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3)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行为和权利界限。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
28、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答:(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为了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相互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人们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物质资料和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它必须
29、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表现在: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关 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被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冲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不仅提出变革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且规定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
30、方向和程度。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 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不能长期地落后于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所代替。(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一种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掌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
31、关系的原理,自觉遵循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答: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基本关系如下:(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 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
32、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表现在:第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要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第二,经济体制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还受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要为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服务,合理的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将阻碍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第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系统的范畴。经济制度属于本质关系层次,它是某一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关系本质属性
33、的结合。经济体制属于经济运行关系的层次,它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表现在:第一,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经济制度强调经济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组织关系。第二,二者反映的层次不同。经济制度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的所有制关系,而经济体制反映的是社会经济中较为浅层次的关系。 按照经济制度的规定性,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 制度区分为封建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等;按照经济体制 的规定性,可以把同一社会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区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等等。第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 度。在一定
34、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 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有不同样的经 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第2章商品和价值复习笔记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商品经济(1)含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 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剩余
35、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3)商品经济的特征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 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 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
36、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市场经济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 它的用途、性质等并 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
37、产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交换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3)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
38、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 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
39、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3)两者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
40、、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1)个别劳动个别劳动是指由于商品经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们的个别行为或私人行为。(2)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 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3)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 认。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1、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二、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 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
42、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1)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可以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 二劳动时
43、间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2)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3)二者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 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因此,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
44、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1)技术与价值创造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包括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2)管理与价值创造管理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劳动,因
45、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可见,管理劳 动是一种与生产使用价值有直接关系的有用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 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1)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 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计划配制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指以计划为基础进行
46、资源配置方式,它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 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实现资源配置的。(2)几种主要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水平的变化,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动。价格水平上升,既会增加供给,又会抑制需求;价格水平下降,则会增加需求,同时减 少供给。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 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会低于 价值;供小于求的商品价格会高于价值。 由此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又一个重要机
47、制。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在适应市场和提高效率上展开竞争,努力提高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由此便推动整个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 进行商品等价交换。(2 )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
48、下波动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 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一、概念题.商品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根据这一定义,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2)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 产的粮食,不是商品。现代经济学对商品的定义更为宽泛,认为凡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和服务都是商品。依据这一定义,商品可以是自然界现有的资源,如原始森林、土地、矿
49、藏,也可 以是劳动产品,即作为生产过程结果的产品。 从形态上看,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即物品和服务。从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上看,商品可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商品经济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使用价值答: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作为交换 的物品,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用物品,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使用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的商品,因其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同一商品,如有多种自然属性, 就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电力既可用于生活,又可用于生产。虽然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交换价值答:交换价
50、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 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 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它构成商品的价值。 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 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价值(武汉大学2003研;四川大学2006研)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
51、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 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持,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
52、因素, 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具体劳动答: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 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具体劳 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53、展的永恒条件。.抽象劳动答:抽象劳动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 行考察。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因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 自然物质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 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 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
54、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价值量答: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商品的 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于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 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个别劳动时间答:个别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
55、间”的对称,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 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交换是在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则这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可以得到完全的补偿;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这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不仅可以得到完全补偿,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盈利;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这个商品生产者就会因为有一部分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而亏损。商品生产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更多盈利,就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
56、率, 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这将在客观上促进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的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一定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其中,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社会现有的平均生产条件,一定量使用价值是指一定数量的质量相同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量使
57、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等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 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越多,凝结在等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大。.简单劳动答:简单劳动是“复杂劳动”的对称,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 练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分标准,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个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昨天的复杂劳动在今天可能就是简单劳动。由于复杂劳动本身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是较高级的劳动,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 高。复杂劳动折
58、合为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复杂劳动答: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对称,是指经过专门培训、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 者所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本身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是较高级的劳动,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高。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答: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 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 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
59、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 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 的综合表现。.价值规律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市场经济答: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运行体制。即以 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市场机制来实现的,通过市场机体内的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 风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1)生产对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规律来决定生产对象。(2)生产方式。产品构成确定以后,随后的协调工作就是确定
60、如何生产这些产品。在这里,仍是价格机制来分配各个生产者所需 要的生产要素。(3)消费对象。生产物品的最终消费者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要素市场决定了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即工资率、地租、利息率和利润的大小,从而也就决定了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或收入。.资源配置答: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 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资源配置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某种资源由于存在稀缺性, 它被用于甲种用途就不能用于乙种用途,因此各种用途在使用资源上具有排斥性。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在现代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商铺租赁合同样本:包含8%递增条款的规范租赁合同3篇
- 采购合同解除协议书写要点3篇
- 采购合同评审表评分制度3篇
- 采购合同框架指南3篇
- 采购合同管理对企业的成本控制3篇
- 采购合同的绩效评估与管理3篇
- 采购合同编码的规范解读3篇
- 采购合同管理的绩效评估3篇
- 采购合同格式样式3篇
- 采购合同的战略思考3篇
- 外研社初中英语初三上教材单词表
- JavaScript教案课程设计
- 2022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11
- T∕ZZB 2665-2022 免洗手消毒凝胶
- 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教练技术一阶段讲义
- 班主任工作记录手册.doc
- 《工艺流程题的解题指导》教学设计(教案)
- 山东建设工程施工机械台班单价表
- 平凡之路歌词
- 整理富怡服装CAD的键盘快捷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