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第一节 语文教学原则概述第二节 语文教学原则的内容第一节 语文教学原则概述一、语文教学原则的概念(一)教学规律、教学原理和教学原则(一)教学规律、教学原理和教学原则 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诸矛盾的本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学原理是客观阐明教学规律的,解答“为什么”的问题。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认识,经过总结以后制定出来的行为准则,因而带有主观性,解答“怎么办”的问题。例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这是一条语文教育规律,阐明这条规律的语言是教学原理,而根据这条原理概括出来的行为准则就是教学原则。由于人们对规律认识的差异,主观导向差异以及言语组织的差异,因而 对教学原则的表述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对于语文教育中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有不同的表述:“文道统一原则”或“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统一原则”。 语文教学经验往往带有偶然性和个性色彩,教学原则是从经验教训里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制定出 的符合规律的教育准则。 (二)语文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三)教学论中的教学原则和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论中的教学原则是针对一般教学而言,具有普遍性。语文教学原则和它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教学论中的一些原则:
3、全面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等。这些原则具有普遍意义。而语文学科作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的独特学科,又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些特殊的教学规律,因而必须制定出特有的教学原则,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工作。例如:文道统一的原则,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配合的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等。二、语文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一)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 明确制定原则的依据,是为了使语文教学原则的内容更科学。(一)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述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
4、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目的也须有所变化。这些目的同时也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它制约着语文原则的制定。如:1978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因此,教学原则中相应规定了“读写关系”的原则。1986年的教学大纲中除规定了读写能力的教学目的外,还增加了提高听说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听说读写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便成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二)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 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都对心理和教育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如:学记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
5、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原则更是直接强调直觉思维、内部动机、兴趣爱好的作用。从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决定学习效果。必须根据学生 的学习心理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原则,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过程并使之达到最优化。 在语文科目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有三个特点:矛盾的渐进过程;多方面多角度的系统过程;学习过程的层次性。例如:学生学习语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输入、输出、反馈的可调控系统,其中听读是输入渠道,说写是输出渠道。这个系统中听说读写四种心理状态都是相通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学习语
6、文的这一心理特点制定的。(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 科学的语文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真实反映。教学规律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由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从而也就决定了教学原则的不断发展。例如:古人在文章作法上就有“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的说法,精辟地道出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根据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本质联系,我们制定了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以思想内容为指导,思想教育根据语文科特点渗透在语文训练中的“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来处理语文教学中“文”与“道”的矛盾。 第二节 语文教学原则的内容 语文教学原则是根据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制定、必须
7、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遵守的基本规则。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育原则要对教学过程的一切组成部分规定一定的要求,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取舍,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3.6)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对照以上标准,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应遵循文道
8、统一、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互相促进、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等原则。一、文道统一的原则(一)这一原则的内容(一)这一原则的内容 文道关系本来说的是文章形式与内容二者之间的关系。后来,人们把文道关系用在语文教育的原则上,专指语文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思想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文道关系中的“文”,本是指文章形式,这里指语文教育中的语文训练。具体说,就是指语文教育中全部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及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道”本是指文章的内容,这里指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很久以来,人们就把文章写作上的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用于文章教学方面,就是说在教学
9、方法上也应坚持文道统一。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即文通道存,道以文显。(二)这一原则制定的依据 1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语文学科的性质(二)这一原则制定的依据 1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语文学科的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3.6)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另外 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
10、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同时,还要“学会汉语拼音;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语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历史上孔子提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约”的是圣贤之“礼”,“传”的是孔孟之“道”;现在我们要求语文教学要“适应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培养善读善写的“四有”新人。这里“约”的是社会主义之“礼”,“传”的是人文精神之“道”。2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2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 语文教材是教师、学生教与学
11、的凭借,它由一篇篇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多样的选文组成,是“语言文字的结合体”。因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马恩全集3卷525页)所以,语文教材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语文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帮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文道统一”。(三)这一原则的实施1在备课过程中贯彻1在备课过程中贯彻 备课主要内容为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和学法。 钻研教材。教材
12、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从初中到高中,选文约有300400篇,内容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色,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历史巨变,小到昆虫鸟兽,既有人生哲理的探讨,又有自然奥秘的窥察。它为人们 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活思维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钻研这些材料,做到“披文入情”,发掘教材中语文训练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 了解学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会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道德心理和认知心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心理,使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因素的魅力产生深深的“信服”感
13、,这样学生才能将信服了的某种观点、信念,纳入自己已有的思维体系中。 设计教法和学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在组织教材,确定课的类型,安排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课外活动和作业方面寻找“文道统一”的契合点。2在教学中贯彻2在教学中贯彻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它不能孤立地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而不进行思想教育;也不能丢开语言文字教学,空洞地进行思想说教。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各学科教学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学生的各种学科能力。” 听、说、读、写是中学生
14、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学生正是通过习“文”来提高这四种能力的;在提高能力的同时,“道”的教育渗透其中,教师应选择思想正确、语言规范的材料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学会理清思路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评价。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借用语感和语法修辞尝试做到文从字顺;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有鲜明的思想
15、性。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文章形式,又要考虑思想内容,做到“文道统一”。(四)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道统一”原则的实行具有全程性 (四)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道统一”原则的实行具有全程性 在语文课中,思想教育不是独立于语文训练过程之外的特殊过程,而是同语文训练融为一体的统一过程。从教学论的原理看,整个教学过程都具有教学因素。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不是纯技能训练,不论听话说话、阅读、写作都包括思想性,学生都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语文训练同思想教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语文训练自始至终都有思想教育因素,思想教育 2实行文道统一原则要注意情理结合2实行文道统一原则要注意情理结合 语
16、文课本中选了大量的课文,它们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凭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披文入情”过程,就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去理解形象,体验作品感情的过程。因为“披文入情”的阅读过程,既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又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形象思维同感情活动的这种必然联系,决定了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诉诸感情。二、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原则 (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一)这一原则的内容(一)这一原则的内容 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就是交流,而听说读写则是交流的基本方式,同时它们也构成了中学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 这一原则反映了四种语文能力的本质联系,反映了它们相辅相成的发展规律。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听和读是信息
17、的输入,说写是信息的输出,它们两两之间不是孤立的心理过程,而是相互促进的。听读能力的提高,为说写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典范的语言表达方式,说写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思维品质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听读能力的发展。顺应这条规律,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应贯彻四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原则。(二)这一原则制定的依据 1根据学生听说读写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二)这一原则制定的依据 1根据学生听说读写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说话活动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说,包括“编码传码”。编码,形成比较完整的内部语言。传码,将内部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外部语言,传达给听话人。 听话,是人类基本的交际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交际方式。从心理活动过程来说,
18、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说,它包括了“接码译码”这样一个过程。 读,感知,理解:掌握阅读技能的重要标志。把感知的文字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经过思维加工,把握文章的本质。运用:根据需要,将理解后贮存的知识灵活地提取出来。 写。 A“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即从现实生活到作者写作意识的转化(观察、感受、分析、加工排练)。 B“意”到“物”的第二重转化,即有了写作冲动之后,将材料提取出来,以文章的形式写出来。心理过程是选材、剪裁、谋篇、表达。 由此可见,听读是语言的感知,必然会迁移为说写,形成表达能力;说写是语言的运用,必然会迁移为听读,形成理解能力。听说读写是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都培养了人的思维品质,推
19、动语文能力的螺旋式提高。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高效率化、高信息化和高社会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不仅使人们生活内容、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对人类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更要迅速、准确、简明、清晰。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在人们日常的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会听、能说、善写、多读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筹码。日本1976年10月通过的教育课程审议会文件中明确提出:在校学生应“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和国际上所谓表达世纪的趋势”。联邦德国的中学德语教科书前言指出
20、:“中学德语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阅读和说写训练,让学生掌握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具体任务是指导学生会读、会写、会说、会交际,并具有对文学欣赏的能力。”(三)这一原则的实施(三)这一原则的实施 1转变观念,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听说读写是一个完整的语文能力系统,听说的偏废必然导致这个系统的失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语文能力总体的提高,眼睛不 能仅仅盯着“升学”“高分”。 2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重在有计划有序列地科学训练,且要持之以恒 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听说读写训练也不能零敲碎打,随意安排,应该有序化、科学化。训练的计划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训练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21、、语文能力水平等科学进行,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的原则排定。3积极开展各种课外语文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教学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才华,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文学社,编演话剧,采访,写读书笔记等课外语文活动,一般不受人数多少、时间长短、地点环境等限制,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而且大多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了学用脱节的弊端。(四) 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听说读写材料的选择应突出目的性、思想性、趣味性、量力性。 2抓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2、三、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一)这一原则的内容(一)这一原则的内容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语文教学最贴近思维这个智力核心,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具有全程性和全息性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与重要原则。也就是说,语文的思维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在大脑中,要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思维的结果即思想,也要以语言为工具表达出来。可以说,离开了语言,便不称其为语文的思维。因此,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必然是语言性质的思维训练。,是同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的思维训练。在语言训练中,每当学生
23、理解和掌握了一个新的词语,一种新的句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他就寻求到了一个能够反映相应事物的词的标志,增加了一种能够反映自己思维内容的表达方式,他的思维也就向前发展了一步。正因为如此,我们进行思维训练必须紧密的结合着语言的训练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既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又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才会真正形成语言意义上的思维能力。(二)这一原则制定的依据(二)这一原则制定的依据 1根据语言和思维的不可分割 叶圣陶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为重要。”又说:“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
24、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为重要。” 乌申斯基说得好:“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与思维:“从两者发展的起源说,总是先有认知而后有语言。认知是个体的和种系的语言发展基础,没有通过感知动作对事物特性和事物关系的认识,不可能有这些特性和关系的语句。” 2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语文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聚敛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批判思维等有独特作用。为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加强语言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力度。(三)这一原则的实施 1在听说读写中进行思维训练(三)这一原则的实
25、施 1在听说读写中进行思维训练 听话训练。听话能力是指对一切有声语言的听知能力。 听话过程中,话语具有多向性、随机性、松散性、临场性,因此,培养良好的听话能力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听话训练中,针对听话的多向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对语意的理解中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概括能力,在对语意信息进行评价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说话训练。说话训练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灵活性等也就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改正说话毛病时,思维品质也得到改进。 阅读训练。阅读写作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思维品质。 锻炼形象思维:阅读教学中训练“想象和联想”可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作文教学中的联想
26、与想象的训练可以挖掘立意的深度,开拓思想的内涵。具体做法:写联想作文;鼓励学生运用“意识流”“浪漫主义”等手法写作。 锻炼抽象思维:让学生练习对文章的整体做分解理解或将文章的各个部分概括成有机整体,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对文章进行求异比较、求同比较或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文章的观点、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锻炼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形式、 风格作出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的多向评价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2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科学训练思维智力品质2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科学训练思维智力品质 从幼儿到高中,学生思维发展大体分四个阶段:
27、A动作思维:三岁以前的儿童最多能说800-1000个词,主要是常见的人与物的名称,缺乏连贯性。 B形象思维:3-6岁能说2500-3000个词,口语初步具有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 C抽象逻辑思维:小学生。能掌握3700个词,内部语言能力得到发展。D辨证思维:到高中阶段初步形成。能通过想象将已有的表象分解、组合,创造审美形象,同时能与辨证思维互补,会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我们要在教学中科学地培养其思维品质。 A思维的敏捷性:如限时听说读写练习。 B思维的灵活性:经常做一词多解、一题多做、一文多写练习,举一反三。 C思维的深刻性:阅读教学从语言入手,研究内容
28、,揭示思想,即:“因文析象悟道”,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D思维的独创性:中学生的模仿性强,可以让他们突破题材、体裁、表现形式的局限,加强立意的深度。(四)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四)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是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动力;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具有积极的情感,就会愉快地学习,可以消除紧张,抑制疲劳,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使内心世界变得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感知、记
29、忆、想象 、思维等能力;坚强的意志力是漫漫学习长路的支撑点。可见,教师在进行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时,应鼓励自由的表达,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把问题留给学生,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增强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四、课内、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一)这一原则的内容(一)这一原则的内容 课外语文活动指除课堂之外的校内、家庭、社会语文活动。课外与课内语文活动相结合,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原则有了明确的规定:“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0、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二)制定这一原则的依据1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2根据语文学科社会性强的特点(二)制定这一原则的依据 1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2根据语文学科社会性强的特点 社会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认为“教育”一词指的是“成年人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他主张:“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将个体我转化为
31、社会我”。3根据课外语文活动自身的长处3根据课外语文活动自身的长处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相比,具有显著优点: 语文课外活动是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自愿参加的,没有考试压力,能自由自在地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使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才华得到充分发展,克服了“一刀切,齐步走”的缺点。 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开展读写听说活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能更好地主动学习,培养敢于探索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语文课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硬性限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正实行了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重在知识的运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综上所
32、述,认真开展课外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它能从思想认识、能力结构、心理习惯上促进师生更好地适应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三)这一原则的实施1加强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指导(三)这一原则的实施 1加强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指导 (1)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态,校内语文学习最丰要的活动都在课堂上进行。课堂学习是获取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主要途径,会对课外的听说读写起指导作用。课堂教学的要求由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统一规定。从而保证学生按一定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2)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获得自学能力的门径。“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学
33、生如果不会自学,没有课外阅读能力,他的知识领域就很狭窄,智力也很难发展。而正是由于有了语文课堂学习,才能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因此课外活动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单独进行,课外活动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和延伸,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若不搞好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没有办法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课外语文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了。2抓住语文课程本质,配合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语文活动2抓住语文课程本质,配合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语文活动 (1)校内其它语文活动。 在校内,除了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语文学习活动,诸如语文竞赛、办报、组织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综合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3年眼镜类产品及其零部件和眼镜盒资金需求报告
- 第41章 氨基甙类抗生素课件
- 社区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工作总结
- 运动会入场式方案
- 2024年拍卖交易协议模板集锦
- 2024年设计师服务结束协议模板
- 2024年度防洪排水项目施工协议
- 2024年劳动协议格式与条款汇编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期末知识点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江苏省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试卷》
-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
- 废旧风机叶片循环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中医脑病科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分析总结
- 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白皮书一元宇宙技术(2024 版)
- 《甘肃省中医康复中心建设标准(2021版)》
- 高中英语外刊-小猫钓鱼50篇
- PowerPoint培训教程课件
- 医疗绿色通道医联体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