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_第1页
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_第2页
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_第3页
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_第4页
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摘要】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历观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空间认识范式的变化,文学空间经历了从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理解文学,再现文学空间,并见出文学与文化之复杂关联,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文学空间理论构建中,必须避免将“文学空间”缩减为“文本再现空间”以及忽视文本审美纬度而一味趋向大文化研究等研究取向,多元性、开放性、异质性等必将成为文学空间理论必然的文学空间观。【关键词】空间认识论;文学空间转向;文学理论【作者简介】郭辉

2、,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2)07 - 0185 -05卡西尔说:“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框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人和真实的事物。”文学艺术作为客观存在不可能丧失空间之维。但相比时间,文学研究对空间的关注要晚得多,在20世纪文学空间才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主要原因在于对空间认识的局限。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不同时期的空间认识论必然制约影响着各个时期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当代空间认识论在社会批判理论和后现代文化地理学推动下已发生结构性转换,空间摆

3、脱历史决定论的霸权,取得本体论地位,具有自我成长能力和自我主体性,呈现出异质性、能动性、开放性的丰富内涵。面对当前空间认识论范式转换、当代社会生活空间化重组加剧以及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空间化倾向等语境变革,历时性地重审空间认识论与文学的关系,对积极建构当下文学空间理论和批评话语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总体而言,文学空间在不同空间认识论制约下经历了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一、空间认识论与文学空间人们最早对空间的理解仅限于身体感知所占据的物理场所和活动的某个区域,进入理性认知阶段后,空间才开始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认识对象,柏拉图将空间视为一个广大无边的容器,包容万事万

4、物的认知框架而非认知本身,他说空间是永恒的,给所有被创造万物提供了家园。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空间观,认为某一时刻某一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当物体离开,又有新的物体占据这个空间,空间不是物质,不是形式,也非目的和动因,空间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为此,亚里士多德将空间领入形而上学领域,成为一个物体处于其间的背景空间。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空间说统辖着西方近代空间话语,人们将空间视为一个预设的、静态的,被动的容器思考其间展开的各种事物,如此,文学研究中空间问题的失语也便不难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重点谈论的是文类、情节、人物、动作等问题,确立了他的模仿说理论,并未涉及艺术空间,但正是空间问题的失语

5、和格外强调空间中展开的情节、人物、动作等,说明空间是作为在场的人物、行动、情节得以展开的不言而喻的一个预设、背景和舞台存在着,自身并无任何意义。此观念根深蒂固,也体现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对空间的认识。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演员”的空间隐喻,说明空间被看作一个空荡荡的容器,其本身了无生趣,里面上演着历史和人类情欲的真实戏剧。文艺评论领域中达·芬奇曾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因为两者都意在模仿自然。18世纪莱辛在拉奥孔中区别诗画艺术,判定绘画是空间艺术只能表现静态美,诗歌是时间艺术,可以渲染美的效果产生动态美,从而暗示诗歌优于绘画。两人的

6、诗画对比说代表了18世纪前西方文艺理论对于文学空间问题的看法,诗画之所以有可比性的基础源于两者都意在模仿自然,诗歌是时间艺术而非空间艺术,尤其在莱辛那里艺术的时间比起空间更具有优越性。由此可知文学领域中对于空间的认识如同西方哲学空间认识论一样,时间处于决定优先地位,空间是个预设的、被动的、无任何意义的空洞容器和背景而已。此后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对空间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深深影响文学领域。牛顿在亚里士多德基础上提出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观,“绝对空间,因其性质且无关乎外物,恒为等的,且不动的,相对空间为前者之度量或其动的一部分。”绝对空间是抽象的、普遍必然的、独存在的,相对空间是经验的,是可感觉的度量。康

7、德继承牛顿空间观普遍必然性观点,并吸收莱布尼兹空间非实体而是关系的思想,把形而上空间概念引入认识论领域,看到了空间与人的主观感知认识关系,他将时间和空间视为先验性的纯粹知觉和条件而存在,空间是内在于认识主体的感性直观形式,是主体认识世界无法摘除的有色眼镜和认识论的出发点。康德将人的主观感知和空间联系起来,空间概念就此获得主体性的感知纬度,这种认识对文学的影响极大,因为文学作为一门情感的、审美的语言艺术,它所包蕴的空间必然具有主体的感情体验,康德自己在历史上最先将空间概念与文学联系起来“主观空间与物体的关系,如同诗人的想象方式:两者都通过创造性的力量显示自身”。在此,康德将主观空间比作诗人想象方

8、式,强调空间具有想象性和情感力量。我们都知道18世纪末期出现的浪漫主义与康德的哲学美学观不无直接关系,康德与浪漫主义文学一起强调艺术的主体性、想象性、情感性使得文学文本中的场所和空间描写也无不浸淫着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浪漫主义作家笔下的空间如华兹华斯的丁登寺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事件、人物展开的背景和舞台,它们还是充满想象和情感的空间和场域,如同雨果自己说的巴黎圣母院的每个石头都会说话。如此,文学空间在物理现实空间含义之外(作为背景和舞台),又指向了情感空间、想象空间的含义,这种认识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文学领域。西方科学和哲学空间概念继康德之后日趋复杂:欧几里德的心理空间、爱因斯坦的时空一体

9、观、科学主义的逻辑抽象的形式空间、现象学的具体存在空间等等不一而足。而精神空间却将空间一词隐喻化,其中无任何空间实在存在,仅指空间性在精神和心理的体现。空间概念既意味着“逻辑的一致性,实践的连贯性,自组织性,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系列场所中相似性的形成,形式的逻辑和内容的逻辑等等”,也意味着一个无所不包,囊括万有的隐喻性概念,如意识形态空间、梦的空间、拓扑学空间空间概念在20世纪已成为众声喧哗,歧义难辨的话语场域,以致有人喟叹“从以往的资料可以看出,有多少种不同的尺度方法和文化,就会有多少种空间以及在空间中展开的人类生活。”空间概念一方面歧义难辨,似乎囊括万有,但另一方面被严格区分为精神物理二元对

10、立状态,它虽然囊括万有,却依然是静态、被动、同质的容器,依附于时间而自身并无意义,列斐伏尔说:“我们总是听到这种那种空间在所谓最基本的认识论研究层面上,所缺席的不仅仅是人的概念,而且还有空间的概念。”对空间如此认识,多少影响到20世纪人们文学空间的认识和表述,文学空间一方面歧义难辨,一方面是一个隐喻性话语而无所不是,如写作空间、阅读空间、意象空间、文学的心理空间、文学的表现空间等等,却独独没有对“文学空间”的认识和概念。这一局面在20世纪中叶巴赫金等人那里有所突破。20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空间化重组日益凸现,空间化成为社会经验事实,人们的空间意识也随之愈来愈强,艺术和文学创作也日趋空间化,2

11、0世纪初期立体主义和(文学)艺术的评贴艺术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逃避不再重要的历史进步观,表达现代生活经验中占主宰地位的碎片化情绪,立体主义和拼贴既是手法又是表达,显示了现代社会日益明显的空间化碎片化的体验。二、当代文学研究域下的文学空间空间叙事研究的起点是具有叙事功能的空间,而非静态的被叙述空间。文学研究中巴赫金最早真正注意到文学空间问题,他在20世纪初就提出小说的时空体概念,后又在小说理论(1941年)进一步系统阐明时空体含义,巴赫金吸收了新康德主义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强调文学中“空间和时间不可分割”,他以时空体为基点分析了从古希腊到现实主义小说,指出时空体是区分叙事类型特征的基础,它经历了从公

12、共空间(狂欢广场)到私人空间领域的演变。巴赫金站在历史诗学的角度,于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学审美纬度中洞察文学空间问题,提出文学的空间时间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文学空间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研究框架。同时,弗兰克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1945)在对乔伊斯、庞德等现代小说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空间形式”概念,它是现代小说中使用并置、主题重复、多重故事、夸大反讽等的艺术手段,用以说明现代小说文本中出现的空间化倾向,弗兰克似乎继承了西方诗画对比说的古老传统,在形式美学角度考虑文学空间问题,把现代小说中出现的碎片化、拼贴等形式美学技巧视为现代小说的新趋向,使文本形式呈现出绘画一样的空间效果。弗兰克对文学的空间形

13、式的关注激起人们从文学形式美学纬度来探讨文学空间问题以及对文本的空间化效果的研究,埃里克S雷比肯、吉洛姆科林柯维支等人先后属探讨文学的“空间形式”问题。巴什拉独树一帜,在空间的诗学中运用现象学和精神分析法专门研究文学文本中具有诗意的空间意象和其间蕴含的存在论哲理意蕴,对于巴什拉而言,文学文本中的诗意空间“并非物理空间和抽象逻辑空间图示,它是想象的,体验的,印证人此在的内部空间文学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文学空间问题已逐渐进入文学研究视阈,人们对文学空间的探讨角度多样,既有形式纬度也有社会文化和生存哲理纬度,文学空间含义不断扩大,从背景的、想像的、形式的、

14、情感的、时空一体的到隐喻的、诗意的、哲理的,但对文学空间注意还只限于文本某个层面范围而非在整体和本体意义上追问“文学空间”概念和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古伦、米切尔、佐伦等人对文学空间研究进一步深化,直接谈论“文学空间”概念和整体构成上。古伦在论小说的空间提出文学空间是文本的空间,认为在文本中具有操纵力量创作,它产生了文学艺术品这一文学空间,它是文字语言的,具有时间纬度,又是精神的、情感的、心理的、人格化的、认知的,总之要将文学空间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要和时间、人物、叙述者和读者联系起来而非分割开来理解。古伦首次正面论述了“文学空间”概念,文学空间含义突破了以往片面单一性,趋于多元化倾向,他

15、要求将作者、读者和文本空间联系起来考察,这一认识对于目前当代文学空间研究仍有启迪。W-T-J米切尔将重点放在文本空间的整体构成上,他以“空间形式”指代文本整体空间,认为文本本身极为复杂,它是多层的,有着重的空间维度,为此,他将文本空间分为字面层、描述层、结构形式层、意蕴层来考察文本整体空间。加百列·佐伦在朝向空间的叙事理论一文意在阐明文本空间结构一般模型,他将文学空间严格限定在“模仿真实空间存在于作品中重塑的空间维度”,进一步细化文本空间整体构成,在垂直和水平维度上分析空间整体结构模式。相比前人,佐伦对文本空间结构分析最为严谨和细致,但是佐伦的空间模型是以物理空间为参照的静态模型,为

16、科学理性地建构他的文本空间模型,基本排斥了文学空间的想象性、情感性、隐喻性、动态性等多元内涵。21世纪初,文学研究和理论出现文化转向浪潮,对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强调影响到文学空间研究,以弗里德曼和玛丽·拉热瑞尔等为代表的叙事学家试图突破叙事理论封闭自足、过多强调时间忽视空间的缺陷,试图将社会文化语境与文本空间结合起来,这是文化层面观照下的文学现代性之结果。弗里德曼重点放在文本再现空间(叙事)层面,为凸现文本再现空间的动态性和社会文化语境,引入作者和读者两极,格外强调读者阅读的心理建构,认为叙事文本空间结构是在阅读中逐渐建构起的,“阅读行为沿着互文性的水平和垂直轴上的空间化话语上进行着”

17、,提出叙述横纵轴空间化阅读和阐释策略,水平轴是虚构人物在文本时空体的运动,纵轴是作者书写读者阐释,如此,文本与文学、社会与历史形成互文对话。弗里德曼引入作者、读者、社会历史语境等因素将文本空间构成指向一个动态形态,突破了前人将文学文本空间视为静态、同质、被动的狭隘观点,但是他立足于文本再现世界而悬置了文本空间其它层面,忽视了文本本身复杂性、多重的空间层面,且将文本叙事空间构成完全转移到读者心理建构上的做法也未必完全妥当。玛丽·拉热瑞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弗里德曼的疏漏,指出“叙事学的空间概念不应仅局限于承载事件和场所容器样的再现世界中,”应包括文本各个层面。他将叙事文本空间划分为叙述空

18、间、文本的空间延伸、文本载体的空间,文本的空间形式,提出要结合叙述视角对文本再现空间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分析。纵观文学空间研究历程,对“文学空间”的认识不断深化拓展,对它的表述也不断丰富,人们从注意文本局部空间层面到追问“文学空间”概念,再延伸到文学文本空间整体构成,研究方法从封闭的内部研究到有意识地与社会文化语境融合的努力,“文学空间”的问题逐渐明朗化,其概念由无意义的背景容器到想象的、情感的、心理的、语言的、认知的形式的多重涵义。三、文学空间转向下的文学理论生成与此同时,当代另有一条从社会文化路径格外关注文学再现世界中的地理、场所,它以跨学科的视域,融合后现代地理学、社会批判理论洞悉文本再现

19、空间中的身体、身份、性别、知识、控制等意识形态元语言,形成目前极为热门的当代文学空间理论。文学空间理论是社会空间理论的产物,而社会空间理论根源于当代空间认识论结构性的转换。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列斐伏尔、福柯为代表的社会理论思想家对传统的空间观发起挑战,赋予空间和时间一样的本体论地位,强调空间的社会生成力量和异质性、多元性、能动性,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空间的生产,将空间视为他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石。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地理学和社会批判理论进一步推波助澜,声称“在当代语境里,藏匿着各种结果使我们无法看见的,是空间而非时间,”它们在对传统历史决定论的清算和颠覆时,意欲建构历史空间社会

20、的三维辩证法,以形成充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人文地理批判话语,实现社会批判功能。在社会理论和后现代地理学重申空间的推动下,人文知识领域各学科(包括文学)纷纷参与空间问题的探讨上,共同积极建构空间理论,探讨空间问题,以完成从时间意识向空间意识的转向。跨学科的空间理论与文学理论和研究形成互动策应关系:各学科从不同角度切人文学领域,对空间的分析多少涉及到文学艺术,文学理论和研究也积极参与空间理论的建构,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在吸收跨学科空间研究丰富的理论资源基础上,积极构筑出文学空间理论和批评话语。它以文学文本再现世界中的地理、场景、地点等再现空间为主要对象,从文化、社会角度切人,关注文本再现空间的指涉系统,挖掘其间隐藏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意旨在实现其社会批判功能,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批评成果。文学空间理论和批评的兴趣并不在于追寻“文学空间”概念和“文学”本身,对它们而言,文学空间便是“文学景观”,是文学表述层面中的地理、地点、场景等再现空间和其背后的文化、社会等指涉,“文学景观最好看作文学和景观的两相结合,而不是视文学为孤立的镜子文学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