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2)这首诗歌采用 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 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 的感慨。【答案】(1)无同类能比;可惜(2)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解析】【分析】(1)无伦“,伦”,意为 类“,无伦”意为 无同类能比“;可怜”,古今 异义,今义为 怜悯”,古义为 可惜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

2、真分析,确认词义。(2)。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贾生才调更无伦”,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意思是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通过讽刺 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 庸,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故答案为:无同类能比;可惜; 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 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分析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形式好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就是读懂诗歌,理 解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进行。2.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释】 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 落梅花(1)第二句中的 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1)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

4、绪。【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关键字”望”, 结合前后诗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 “西望长安 ” ,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综

5、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诗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作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 “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

6、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故答案为: 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想象 (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

7、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3 诗歌鉴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 2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 ( 1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

8、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 2)本题在默写的时候注意要写好每一个汉字,不能写错别字。( 3 )本题考查诗歌所蕴含的哲理,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故答案为:( 1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

9、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点评】( 1 )本题考查对“浮云 ”意象的理解。所谓 “意象 ”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 “象 ”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 “物 ” 。( 2 )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10、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蝶恋花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 “”和 “”。( 2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B.柳词借景抒情,苏词多用典故。C柳词委婉含蓄,苏词豪放激越。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答案】 (

11、 1 )愁;狂(2) D【解析】【分析】( 1)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 “狂字贯穿全篇。蝶恋花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紧扣一个 “愁 ”字,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2) D.两首词的名句都出现在最后,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故选D。故答案为: 愁;狂; D【点评】 本题考查文眼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

1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参考译文】蝶恋花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江城子密州出猎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兴时,

13、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如梦令春思(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 , 惊起五更春睡。居士 , 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百舌儿:鸟【注】 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名。 居士:苏轼自号 “东坡居士 ” ,这是作者的自成。( 1 )第二句 “无限 ”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 )你从 “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答案】 ( 1 )繁茂、生机盎然的特

14、点。( 2 )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解析】 【分析】( 1)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其中 “无限 ”一词修饰 “绿 阴 ” ,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由此抒发了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的情怀。( 2) “莫忘小桥流水” 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故答案为: 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

15、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6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霁夜 (北宋孔平仲)寂历 帘栊 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 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注释】 霁:雨雪停止,天放晴。霁夜:雨过天晴之夜。 孔平仲:北宋

16、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 )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 帘栊:窗帘和窗牖。 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南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从帘板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因戍墙铃响而梦醒。B.颔联先实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虚写 淡月笼云”的夏夜景色。C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D.尾联由今夜推想到明朝,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

17、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夜色,在夜深人静之时尤显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冷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颔联实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虚实对比。C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静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 欣悦的意趣。D.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 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答案】 ( 1 ) B(2) C【解析】 【分析】( 1) B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18、。 B 项表述错误,颔联 “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是虚写,眼前 “淡月笼云 ” 的景色是实写。( 2)理解诗歌内容,辨析四个选项可知, C 项 “表现出 ”表述错误,颈联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诗人的清秋逸兴,很有艺术效果。故答案为:B;C【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19、村。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 )请结合: “无时 ”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案】 ( 1)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2)“无时 ”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惬意生活的思想感情。【解析】 【分析】 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颔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这是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

20、颈联 “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这是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特别提出要结合 “无时 ”一词来分析。这也是在考查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艺术表现力。 “拄杖无时夜叩门” :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诗人已 “游 ” 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于是别有一番情趣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

21、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更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过惬意生活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 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惬意生活的思想感情。【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词的及句子包含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要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找出两个体

22、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 2 )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 “羡 ”“醉 ”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答案】 ( 1 )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2) 选 “羡 ”。 “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 “无事 ”“烂醉 ”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选 “醉”。 “醉 ”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 【分析】 整体感知诗歌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题干要求的这两个物象,应在前两句

23、诗中提取,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 “羡 ”,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故答案为: 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选 “羡”。 “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 “无事 ”“烂醉 ”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选 “醉 ” 。 “醉 ”字运

24、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象。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从诗句中筛选找出春季春季这一季节特征的事物,有 “麦陇、翠浪、草根、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 。 本题考查筛选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9 古诗阅读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 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

25、照泪痕干。【注释】 背景: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困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长安。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1 )理解此诗时,小淇翻阅了明代王右仲在杜臆中对 “云鬓 ”、 “玉臂 ”二词的点评,王右仲认为其 “语丽而情更悲”。小淇联系了颈联的描写,认为从和两字中能读出杜甫想象妻子独自望月的时间之长,更有助于理解王右仲所言的 “悲情 ” 。( 2)本诗题为 “月夜” ,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 ” 、 “双照 ”为一诗之眼。试结合诗句,通过诗眼揣摩作者情感。【答案】 ( 1 )湿;寒( 2) “独看

26、”写的是妻子 “独看 ”鄜州之月而 “忆长安 ”。 “双照 ”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解析】 【分析】( 1)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在这样雾气凝重,寒气逼人的情境之下,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故 “湿 ”“寒 ”更加体现了作者思念家人,而又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 2) “独看 ”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 “独看 ”鄜州之月而

27、“忆长安 ”,而自己的 “独看 ”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 ”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 “今夜 ” 的 “独看 ” ,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 “虚幌 ”、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 “何时 ”的未来,既写出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内心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为: 湿;寒; “独看 ”写的是妻子 “独看 ”鄜州之月而 “忆长安 ”。 “双照 ”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点评】 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28、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0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岳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描述颈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呈现的画面。(2)品味颔联中“钟 ”或 “割 ”字的妙处。【答案】 ( 1)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2)示例一:“钟 ”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

29、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示例二: “割 ”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云”“鸟”的动态画面;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 “曾(层) ”“归 ”,最后

30、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2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钟 ”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 “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 ,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割 ”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故答案为: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

31、 示例一: “钟 ”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示例二: “割 ”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点评】( 1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述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景物,即意象。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然后分析景物(意象)的特点,用流畅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 2 )此题考查诗歌中

32、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11 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

33、深处。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旁批 1:作者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旁批 2:伫立和驻立的区别:伫立: 长时间站着,没有动作。 泛指站立。驻立:停立,站立(短时间停留)。旁批3:作者为什么认为“荒草萋萋 ”、 “十分幽寂 ”的路 “更诱人、更美丽”?旁批 4:此句点题,开

34、始写未选择的路。旁批5:结尾两段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给人以启示。( 1 )请你帮这位同学解答旁批3 中的疑问。( 2 )请补全旁批5 中的内容,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 ( 1 )(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 )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解析】 【分析】( 1)从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可以看出 “荒草萋萋”、 “十分幽寂 ”的路是很少有人来的,是人迹罕至的,这样的路是给人更多的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少有人去那么这里的景色必将是原生态的,没有破坏的,更有神秘感。( 2)景物:落叶、树林、路、荒草。启示:“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启发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