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 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诗圣”。他是谁他是谁?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濮阳市清丰县瓦屋头镇第一初级中学 罗永刚杜甫诗三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曾任左拾遗、检
2、校(jio)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他本人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吏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和李白并称“李杜”;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唐代三大诗人。走进作者望岳 泰山号称五岳之首,它神奇秀丽、巍峨雄伟,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大诗人杜甫就曾经登临泰山,并写上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岳。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中国书法名山的魅力吧!望岳朗读欣赏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
3、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n )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虽然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那么,诗人“望”见的泰山有何特点,诗人是怎样“望”?站在哪几个角度望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
4、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这是诗人远望泰山时看到的景象,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
5、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句子中有一个字用的非常巧妙,是哪一个字呢? 是“钟”字。 “钟”有“聚集”的意思。诗人觉得大自然也有情有义,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一身,足见其秀美。这实质上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造化钟神秀”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呢? 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阴阳割昏晓”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
6、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那么句中的哪字最能突出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呢? “割”字。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这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决眦”的意思是眼角几乎要裂开了,这流露出诗人对泰山是情有独钟,特别想看清泰山的那种朦胧美,一刻也不想错过啊! 这两句是诗人细望泰山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诗人心底的愿望。诗句化
7、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誓言。 诗人为什么会由登山而产生这样的人生感慨呢? 我们都知道当时杜甫写这首诗时只有多大? 25岁! 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对生活对人生是满怀憧憬,充满信心。而且当时唐朝处于鼎盛时期,就是历史上经常提到开元盛世。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太平。再来看看,杜甫的家世 杜甫的十三世祖为西晋著名的大将军兼大学者杜预,杜预堪称中国儒将中的奇才,一生居将帅行列。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当过一段县尉,便入朝为官,为唐初著名大诗人,后官至宰相。 杜甫的父亲杜
8、闲声名不甚显著,但史书记载也是长期在京城长安附近做官。 杜甫出生在官宦家庭,当时可以说是家世显赫。综上所述,诗人生活的时代太平,生活的家境富裕,又处于人生最有朝气的时期,所以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积极,充满向往的!而且呈现在面前的又是如此神奇秀丽的名山美景,诗人的内心当然是激情澎湃,于是信誓旦旦:我一定要登上人生的顶峰,趁着大好年华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于是便挥毫泼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诗人直抒胸臆。 同时,这两句诗还富含人生哲理,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包含哪些人生哲理呢? 可以有下面几种表述: 站得高,看得远 。 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
9、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最易使人浮想联翩,仿佛我们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 也许正因为此,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一样永垂不朽。 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这里的杜陵人就是指杜甫。春望写作背景 我们都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
10、,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录音朗读春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字词正音 请注意诗中的“搔”和“簪”的声调都是阴平,分别读作soso、znzn。整体感知 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题目的意思,“春望” 是诗人杜甫在国都
11、长安春天来临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这里,“国”是指国都。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我们想象一下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 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要么被叛军给捉走了,要么逃难去了,要么被杀掉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
12、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作者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作者是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流下的是什么泪呢? 这是伤感之泪、痛苦之泪、愤怒之泪、叹息之泪啊! 这里的“别”仅仅是一般的离别吗? 不,有可能是生离死别,也有可能是永别呀! 当然,此联还有一种解释。这种解释认为“流泪”“惊心”的不是诗人,而是“花、鸟”。你觉得这种解释能够成立吗? 当然能能够成立。说 “花、鸟” “流泪”“惊心”,实质上
13、是一种拟人手法,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 是亲人的信息,是亲人的团聚。哪怕是关于亲人的只言片语都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诗人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
14、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那么,诗人当时是不是已经人到暮年了呢?非也,杜甫当时只有45岁,正处壮年。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这首诗写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春天景象,写了他的所望,所感、所盼、所忧,充分地表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诗歌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石壕吏石壕吏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
15、乱后的故乡。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石壕吏课文朗读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大家读了这首诗后,首先感觉到这首诗与前两首诗有何不同? 前两首重在抒情,而这首诗则主要是讲述
16、一个悲惨的故事。 那么,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是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如果让你排演一出戏石壕吏,你会把剧中的吏、老妪、诗人安排成怎样一种形象呢? 吏:凶神恶煞 老妪:既遭遇悲惨又深明大义,可怜而又可敬。 诗人:忧国忧民而又无力回天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寥寥五字,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经在如实描
17、绘之中蕴含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
18、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 “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县吏前来捉人,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哭着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了”哭诉的时候
19、,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
20、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
21、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由此可见,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那么作者在写作时为什么不直接把“吏”的问话写出来呢? 不写出这些话,读者也能猜想出。不仅简洁,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就象国画中的“留白”,更体现构思上的艺术性。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详略得当,虚实结合,力求言简意明。 这首诗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究,就是关于作者的态度问题。在这首诗中,老妇人是被战争戕害的人民中的一员,是应该同情的正面对象,那么,“吏”是不是一定是应该完全否定的反面形象?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想一想,这些吏是谁派出来的?是郭子仪、李光弼等节度使。在战争中,郭子
22、仪、李光弼是正义的的一方,是大唐王朝的功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人。所以说,这两个“吏”也不能说是坏人,至少他们还是为战争中正义方服务的,只是态度凶恶横暴了些罢了。 也正为如此,所以老妇人才主动提出“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去应征入伍。也正因为老妪如此深明大义,才不仅值得同情,而且值得尊敬。 从这一点来说,杜甫在这首诗中思想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痛恨暴力,痛恨战争,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该也必须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同情应征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的予以揭露。在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等诗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来。 这使我想起了顾言武的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有陆游的一句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3课时 善用法律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合六篇
- 保险公司内勤个人工作总结(热)
- 毕业生感恩母校演讲稿13篇
- 高级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2021
- 清明节小学作文
-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一次函数12.2 一次函数第3课时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实录 (新版)沪科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2 登高教学实录(2)部编版必修上册
- 创意婚礼策划方案集合15篇
-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口语交际 请教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2024年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六上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保安项目人员替换方案
- 国外合同协议书
- 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C30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标准
- 7.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课件)-【中职专用】高二数学(高教版2021·拓展模块一下册)
- TDT 1015.2-2024 地籍数据库 第2部分:自然资源(正式版)
- 关于大数据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课件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电子化文件与信息管理制度
- 2024年高考地理试卷(浙江)(1月)(解析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