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比例教学设计_第1页
六年级比例教学设计_第2页
六年级比例教学设计_第3页
六年级比例教学设计_第4页
六年级比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比例教学设计篇一: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 比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

2、维的过程和结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比例的意义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教学重难点比例的意义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正确计算比的比值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什么是比?(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300:560:1(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

3、高的比1.2:1.412:146:7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12:16 3/4:1/8二、探索新知教学(例1)(1)看课文的情境图(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6)什么是比例?(7)找比例: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三、练习1、练习六的13题2、全班交流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的教学,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基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大部分学生学

4、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巩固作用。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难点比例的基本

5、性质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和0.2:0.41/5:1/2和5:23/4:5/8和5/8:3/4二、探索新知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三、练习1、完成练习六的46题2、班上交流教学反思上了本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6、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但是,批改作业本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3.2:4=4:5”改写成“3.211=4”,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45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

7、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解比例教 学目 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解比例2、解比例的方法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2填空:3:815:(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二导入:如果把3:815:( )写成3:815:X你能

8、解出这个比例吗?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三、探索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5)汇报解答情况3、教学(例3)(1)独立解出未知项(2)同桌相互交流(3)请学生板演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教学反思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

9、)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成正比例的量教 学目 的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1、正比例意义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3、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3、:板书课题:二、

10、探索新知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2出示表格问:你有什么发现?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二)、教学(例2)1、出示表格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三、练习1、练习七的15题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成反比例的量教 学目 的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的意义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3、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篇二:六

11、年级比和比例教案比的意义和性质及比例尺比的意义教学时间:3月19日教学内容: P47 C 49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2、使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比值。教学过程:一、 复习准备:1、 列式计算。、 甲数是50,乙数是35,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数比甲数少几?、 计算机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数量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采用减法计算,如(1),有时采用除法计算,如(2)、(3)。采用除法进行两数比较时,我们还用“比”

12、来表示两数间的关系。(揭题)二、教学新课:1、 比的意义。刚才说用除法计算两数量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怎样用比来表两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座这个问题:、 看书自学:课本第48 C 49页,思考:什么叫做“比”?、 自学反馈:、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归纳意义;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比的意义)、 巩固练习:、某四间有男工32人。女工1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女工人数

13、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女工人数是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练一练 第1题2、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比的读法、写法又是怎样的?请继续自学。5: 4读作 5比4前项 比号 后项问: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1 5 : = 1?比值 43、 试一试根据题意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A写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B写出张明和李强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写出圆珠笔总价和支数的比,比值是多少?这里的比值表示什么?反馈小结:1 前两个比的结果所表示的都是倍数关系:李强植树棵数是张明的1 倍,张

14、明植5 5 树棵数是李强的 ;而一个比的结果是一个新的量,即圆珠笔的单价,想一想,你也6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三、练习读出下面各个比,并求出比值:1 2 120 :71 :11.6:1.8 55四、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一、 作业:P4935教学反思:“比”的这部分知识虽说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但对其认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只是从中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反馈调查,或起到加深理解的“画龙点睛”之笔。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学明白这部分内容,但个别学生没有弄懂。上课之前我对这几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是有所关注的,把最容易回答

15、的问题留给他们,甚至让他们在课堂上“拾人牙慧”,但还是有两名学生连别人刚说过的话也复述不出,对她们的学习得采用低难度、多重复的方法。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时间:3月20日教学内容:P50 C51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2、 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一性质化简比。教学过程:一、 准备练习:1、 求下列各比的比值。1 5 2 12 :201 :1 : 1.5 :2.5 2123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3 = ( )( ) = ( ) :( ) 4 ( ) 34 15( ) 3 6 = 412( )4( )205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6、第2题:2、 引入: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二、教学新课:1、 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比和除法的关系。除法分数比 被除数 除 号() 除数 商 分 子 前 项 分数线() 比 号(:) 分母 后项 分数值 比 值、 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启发学生填写表中“分数”一栏中各空格,观察此表,得到比和分数的关系;、 比、分数、除法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是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不是同一种概念,所以讲三者的关系时,只能用“相当于”,不能用“等于”。)、 板演:把下面各比化成分数形式,并读出来

17、。( ) ( ) 15 :4 = ( )( ) ( ) ( ) 16 :125 = 7 :1 =( )( )、 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都不能为“0”,为什么? 6 :5 =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为什么?2、 比的基本性质。、 回答:求比值:36 12 :4 =3 =3 6 :2=3 1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这三道题什么地方相同?、 第2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与第1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比有什么变化?、 第3 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与第1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比有什么变化?、 比值有没有变化?后前项又是怎样变化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揭题),请同学们阅读P52红框中字,读后问:、 什么是比的

18、基本性质?在比的基本性质里面哪几个词最重要?为什么?(都、相同、比值、不变)、 “零除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都乘以或除以0?(都乘以或除以0后比的后项就为0了。)3、 化简比。、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 什么叫整数比?、 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单?为什么?6 :10 12 :210.3 :0.4 0.25 :11 1 3 :54 :7 3 :4 : 45教师小结:像3 :5 、4 :7 、3 :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怎样化简比呢?(自学课本P52例1、例2)小结: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三、 巩固练习:化简下面各个比:3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