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日夫鲁小国而有战胜 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 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 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 流,顾而谓吴起日:美哉乎山河之固,此

2、魏国之宝也!”起对日: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 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日:靖与子论功,可乎?”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 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

3、作乱而攻吴 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_史;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而君用起/则是弃卫/而君用起/则是弃卫/而君用起则是/弃卫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4、/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 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

5、.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答案】( 1 ) B( 2)

6、 C( 3) C( 4)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 尸体上。【解析】【分析】(1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有战胜之名 ”中的 “名 ”(名声)与“之 ”(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 项。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 则是”前面要停顿,与 弃卫”不能断开。排除 C项。

7、疑之”的主语是 鲁君"不是 君"。排除A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 B。( 2) C 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C。( 3) C 项, “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故选C。(4)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所以”,的原因。第一处 乃”,就是。第二处“乃 ”,才。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 及 ”,等到。“作乱 ”,发生骚乱。“走 ”,逃跑。“之 ”,到。故答案为:B;C;C;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等悼王一死,王室大

8、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 体上。【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

9、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 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 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 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

10、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 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 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 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 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 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11、。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 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饼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 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

12、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 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 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 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 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 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 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 处死。由于射

13、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叔敖者,楚之处土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 曰:布乱,民奠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 如此几何顷乎? "市令曰: 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癖 车,王以为癖车不便 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冷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

14、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子产者,郑之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 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 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日: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

15、人傅其罪下 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日: 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 剑而死。(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释】癖:bi,矮小。桃I: kun,门槛。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 一尺长的竹板上,称 尺籍”。(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离日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 非所闻也/B.李离日/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 非所闻也/C.李离日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

16、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 所闻也/D.李离日/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 /非所闻也/(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与隐士 ”的含义完全相同。B.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一般为平民居住的地方。借指平民或邻居。 C.大夫,古代官阶。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 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敖宽政教民,社会和美。孙叔敖

17、执政宽缓,注重教化,使官民和睦同心,社会风俗和 谐淳美。B.子产执政为民,深受爱戴。子产为相,百姓安居乐业;子产去世,举国悲痛,仿佛失去 主心骨。C.李离执法公平,以身作则。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自己有失察之罪,便自 刎而死。D.循吏勤政爱民,恪尽职守。文中三位先贤都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守初心, 担使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市令言之相日:“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答案】( 1 ) D( 2) A( 3) C( 4) 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

18、很不稳定。” 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解析】【分析】(1)提示语“曰 ”,是动词“说 ”,因为整个句子都是李离说的话,故“曰 ”字应管到句子末尾,故“曰 ”都断句,故排除A、 C 两项。再看后边,“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这个地方的断句,根据上文意思可知,李离是说自己因为审判有误,导致错杀了人,不该把责任推卸到下属身上。这就可知“今过听杀人博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这样断句才是正确的,于是可排除B、C两项。故选Do(2) A 项, “与 隐士 的含义完全相同”错误。 “处士 ”,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

19、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而“隐士 ”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A 项混淆概念,故选A。(3) C 项, “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错误。根据第三段“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 可知,是晋文公认为是李离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李离的罪责,但李离不愿把罪责推诿于下级。C项曲解文意,故选 a(4) 言:名词作动词,说,报告;莫:没有人,无

20、人;安其处:安于其处,省略句,在那个地方安心“做买卖 ”;次行:秩序。 以:认为,意为;微:微情,形容词作名词;疑:疑案,难案,形容词作名词;使:让,任命;为理:担任司法官;过听:错断案情;当:应当判处;死:死罪。故答案为:D;A;C; 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 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

21、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22、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窃事件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

23、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多次颁发政令,百姓无所适从,这样做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

24、百姓都自动把车子造高了。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两年之后,市场买卖公平,随行就市定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号啕痛哭,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

25、“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责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 “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

26、罪。 ”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落、相饥 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 日: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 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技以为不可,宰相主拉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 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

27、, 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源,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 ,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 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津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

28、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 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节选自宋史虞奕传)(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B.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C.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D.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9、()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 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 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

30、上报朝廷。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答案】( 1 ) C(2) D(3) D(4) 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 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

31、这个职守。【解析】【分析】(1)句中 “诸夏本 ”的意思是“国家的表率”,不要断开;“非情 ”的意思是“禁止任情”,不要断开。故选C。(2) D 项,应该是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故选D。(3) D 项,朝廷派出的使者并未阻拦虞奕上疏,只是他们调查后都不敢对此直言。虞奕亲自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才下令取消屯田。故选D。(4)此题注意,退:退下后;行:出发;以时:按时;则,假如,连词;耕桑:农耕桑种;计:考虑;易:换;侵:侵占;其:这,代词。故答案为:C;D;D; 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 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

32、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个职守。【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

33、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虞奕字纯臣。进士及第。崇宁时期,为河北西路常平提举,洺、相地区发生饥荒,他被调往河北东路。入宫对答,徽宗问他出发日期,回答道:“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皇帝很高兴。不久西部出现盗贼,他又调任提点

34、刑狱。当时朝廷准备派兵追捕,虞奕逐条呈上策略,请求不要用兵,而要自己设定计谋讨伐盗贼,认为不过一个月就可平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行,宰相同意张抟的策略,但好几个月没有成效,最终采用了虞奕的建议,全部降服了盗贼。被提拔为监察御史。皇帝亲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赵良嗣担任秘书丞陪同祭祀,虞奕禀报自己的长官:如今亲近卫兵不用三路人,而赵良嗣以外国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参预郊祠的事情, 可以吗? ”长官采纳了他的建议,详尽地把这个情况向朝廷请示,没有得到回复。阳武有个 平民在一个富豪家做佣工,这个平民的妻子貌美,富家的儿子想占有她,没有得逞,恼羞 成怒地杀了她,又贿赂她的丈夫让他不要说出去。事情被发觉后,府县

35、长官以及大理寺官 员又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再审案件,涉案的人员都伏罪了。自何承矩首创在 边地设立池沟,国境有了定界。宦官主管边防后,就以屯田开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 姓上诉,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调查处治,这些使者都不敢据实处理。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 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下令取消屯田。加官为直秘阁、淮南转运副 使。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开封少尹。过去大理寺、开封府审理案件,能够凭实证判罪,后来 就都听凭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抛弃不用。虞奕进言说:廷尉维持天下的公平,京师是国家的表率,法律尚且不能执行,凭什么做万国的示范。请求从现在起禁止任情,如果判罪跟证据不相符的,不得立

36、即上报。”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迁任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出现叛乱,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级。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内侍官总领宫内库房,予取予夺专执己见,把户部视如僚属。虞奕禀告宰相:考虑到臣下没有才能,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了这个职守。”就自我弹劾不称职。诏命把虞奕调任工部。袭庆太守张津派郡里的人到皇宫 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荒年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当权的 人不高兴,准备治罪王靓,虞奕说:主靓忧民爱君,理所当然应当奖励,为什么要对他治罪呢? ”王靓获得免罪。不久虞奕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为龙图阁学士。4.阅读

37、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仙碑,字灵敌,扶风眉人也。仙碑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瘠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 柏。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萧东面。缅卒,事明帝永元中,萧遥 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出为龙骥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会寿阳新 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碑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叫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碑于军斩仲宾以徇。义师至新 林,仙理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理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 日:射钩斩祛,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绝也。”仙理谢日:小人如失主,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

38、之。俄而仙叫母卒,高祖知其贫,贿给甚厚。仙碑号泣,谓弟 仲艾日: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碑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 尝功。人问其故,仙碑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授辅国将军、宋安、安蛮二郡太守,迁南义阳太守累破山蛮,郡境清谧。以功封海县伯, 邑四百户,仍迁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辅国将军如故。俄进号贞威将军。十年,胸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断,以城降魏,诏假仙碑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 余万赴焉。仙碑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理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 迁

39、太子左卫率。初,仙碑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 玉代女”因成碑”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 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曰刚。(梁书港七)【注释】“射钩斩祛”是关于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朗i:谢绝,拒绝假:授予,给予A.仙理于军斩仲宾以徇徇:示众B.仙叫谢日C.今复有殊泽荷:蒙受,受到D.诏假仙碑节,讨之(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40、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 者同/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B.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 者同/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C.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 者同/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D.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 者同/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起家”就A.起家”有起之于家而任官职之意。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本文中的 是此意。B.卿”可以指古代阶名,如土公九卿”也可以指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如荀卿”还可以用于君对臣的称谓

41、和夫、朋友间的爱称。C.天监”是梁武帝的年号。年号除了用于纪年以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先秦 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出现年号。D.隘”是古代君主等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他们的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有表扬的,如文“武”等;有批评的,如 厉“怀”等;也有同情的,如 倬“幽”等。(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仙理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亲去世他表现出超出常礼的悲痛,亲自背土堆成坟墓, 高祖派姚仲宾去劝他归顺自己,他将姚仲宾斩首。B.马仙碑归降高祖,竭诚效力。都城失陷后马仙理才放下武器投降,高祖抚慰他并在他母 亲去世后赠送丧礼,让他大为感动,决意报答高祖。

42、C.马仙理勇猛善战,谦逊内敛。天监四年,王师北伐,马仙碑征战沙场,颇有勇力,屡立 战功,但在各位将领面前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D.马仙碑战功显赫,深得信任。在外征战时,常单身潜入敌境暗中了解敌人所处的悬崖峭壁、村庄及险要之地,所以常打胜仗,备受高祖器重。(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仙碑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建康城陷,仙叫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仙碑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答案】(1) B( 2) C( 3) D( 4) D(5) 仙碑还在江西领兵,每天夺取义师漕运的粮米。建康城陷落,马仙碑哭了整整一宿,随后便解散部队前去请罪。 仙理发兵乘胜追击,魏军兵

43、得以幸免的十分之一二,马仙理整顿军队返回京师,升迁为太子左卫率。【解析】【分析】(1) B 项, “谢 :谢绝,拒绝”错误。谢,谢罪。故选B。( 2) “自为将 ”“ 及居州郡”并列关系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B。 “身衣不过布帛”主谓宾结构齐全,句意完整,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 Q (3) D项,幽”不是表同情的。年轻丧父,登基患病,政令不通,祸乱纲纪、不明礼仪都称作幽。故选D。( 4) D 项, “常单身潜入敌境暗中了解敌人所处的悬崖峭壁”错误,从文中来看,选项把文中的 “壁垒 ”理解为 “悬崖峭壁”,这是错误的,“壁垒 ”是 “军营 ”的意思。故选D。( 5) 持,率领;陷,陷落;解,解

44、散;罪,请罪。 纵,发动;乘,乘胜追击;振,整顿;迁,升迁。故答案为:B;C;D;D; 仙碑还在江西领兵,每天夺取义师漕运的粮米。建康城陷落,马仙碑哭了整整一宿,随后便解散部队前去请罪。仙理发兵乘胜追击,魏军兵得以幸免的十分之一二,马仙理整顿军队返回京师,升迁为太子左卫率。【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

45、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46、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参考译文】马仙碑字灵馥,扶风眉县人。马仙理少年时以果敢闻名远近,遭受丧父之痛时,他因哀 伤过度而消瘦,超过了礼法的规定,他背土堆坟,亲手种植松柏在坟边。马仙碑开始做官出任郢州主簿,迁任武骑常侍,为小将,跟随齐朝的安陆王萧缅。萧缅去世后,仙碑就事奉齐明帝。永元年间,萧遥光、崔慧景作乱,仙碑平乱作战,屡有战功,因功劳升为前将 军。出任龙骥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那时正当寿阳刚刚沦陷,魏将王肃侵犯边境, 仙碑奋力作战,以少胜多,魏人非常害怕他。仙碑又因战功而升迁为宁朔将军、豫州刺 史。

47、梁高祖义师兴起之后,四面八方很多人来响应,梁高祖派仙叫的老朋友姚仲宾去劝说仙 碑投靠高祖,仙碑在军营中将姚仲宾斩首示众。起义队伍到了新林,仙碑仍带兵守在长江 西岸,每天抢夺义师从水路运输的粮食。建康城被攻陷后,仙碑号啕大哭了一个通宵,这 才解散队伍,到高祖跟前谢罪。高祖慰劳他说:管仲箭射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寺人披割断重耳的衣袖,前人都不计旧怨。卿不要因为杀了使者、切断粮食运输这些事情痛恨自己而 与我有隔阂。”仙理道谢说:小人我如同丧家之犬,只要有人喂养,就会为后来的主人效力。”高祖笑着赞美他。不久,仙碑的母亲去世,高祖知道他很贫穷,送给他很多财物帮助 他办理丧事。仙理失声大哭,他对弟弟仲艾说:我

48、们已经蒙受了再造之恩,还未报答。今天又受到特殊照顾,今后我当和你共同全心全意为高祖效力啊。”天监四年,梁武帝率师北伐,仙碑每次作战,都勇冠三军,他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 靡。但到与各位将领评论功过时,他却绝口不提自已的功劳。有人问他原因,仙理说:大丈夫被时代所知用,应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这是我一生的愿望。有什么功劳可说呢!'之后,仙碑被授予辅国将军,宋安、安蛮二郡太守,迁任南义阳太守。仙碑屡次打败山里 的蛮人,郡内变得清静安谧。仙碑因功被封为洽讴县伯,食邑四百户,又迁任都督司州诸 军事、司州刺史,并仍旧任辅国将军。不久进号为贞威将军。天监十年,胸山百姓杀死琅邪郡太守刘斯,把城献给魏国投

49、降了,梁武帝命令仙碑持符 节前往征讨。魏国的徐州刺史卢昶率领十多万大军赶到那里。仙碑与卢昶军作战,多次打 败魏军,卢昶逃走。仙碑派兵乘胜追击,魏军逃脱者仅十分之一二,收缴魏军的兵器、军 粮、牛马、器械等等,不可胜数。仙理整顿部队,回到京师,迁任太子左卫率。最初,仙碑年幼时名叫仙婢,长大后,认为婢”字作名不好听,就用 玉”旁代替 女”旁,因而成了 碑”。自从他当上将军并官居州郡长官后,仙理能够舆士兵们同甘苦,共劳逸。 他身上所穿不过是布帛做的衣服,所住的地方没有帷幕衾屏,行军打仗时,饮食与最低层 的士兵相同。他在边境时,经常孤身一人潜入敌人的庭帐,偷偷侦察壁垒村落险要处所, 所以每次作战大多能够

50、获胜,士兵们也心甘情愿地听他指挥,为他所用,高祖非常喜爱和 器重他。仙理在州上任事四年后去世。被追赠为左卫将军。谧号刚。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 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 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 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 ,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

51、于口,不见于 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先王不约束,不结纽。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 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第使也。时也,利也,士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官职亦然。时_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取材于管子)【注释】胥:从。 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士:事。 容:指天子圣德。(二)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毂於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52、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取材于左传)【注释】随:国名。 斗毂於菟:人名。(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恃与国,幸名利与:结交B人佚亦佚佚:安逸C.故先王贵当,贵周一 周:周密D.以为天下以为:认为(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则边竟安则知

53、明而行无过矣,B.随之见伐哀吾生之须臾C.宋其亡乎其皆出于此乎D.会王薄以释之而君幸壬赵王(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B.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C.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D.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5)依据短文(一)管子关于主制”的论说,推断短文(二)楚人许之”的意图。(6)请结

54、合短文(一)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注释】 如其仁:就是仁。【答案】( 1 ) D(2) D(3) B( 4)答案示例: 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5)答案示例:楚人深谙管子“制国 ”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 “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 ”是为了“制人 ”;其次,公子

55、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 ”的背后意图。(6)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解析】【分析】(1) D 选项, “以为: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译文为:以此来治理天下。故选D。(2) A 选项,两个“则 ”都是 “副词 ”, “那么 ”的意思。B 选项,两个“之 ”都是 “助词 ”,用在主谓

56、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 选项,两个“其 ”都是 “副词 ”,都表揣测,大概。D 选项,第一个“于 ”,介词,“在 ”的意思。第二个“于 ”,介词,表被动,“被 ”的意思。故选D。(3) B 选项, “如果是这样的话”和 “制造 ”错误,如此:像这样的国家;制:被控制;译文为: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故选B。(4)赋分点: 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 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5)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 “后发制人 ”。根据后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