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_第1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_第2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_第3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篇一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理科夫把自己包裹 得严严实实,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 极力掩藏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 悲。然而,掩卷沉思: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呢?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 生互动,并且我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 与,豉励他们去主动地发现和积极地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结果呢,差不多还是被那些“我们教师想要讲给学生的东西” 给“套”着。看起来好像是告别了 “填鸭式”教学,重视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终于学会了主动学习,他们的创 新能力被激发和培养由来了。其实,这是换

2、了一种较为隐蔽 的方式来灌输和填鸭,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话, 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算了,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未尝不 可,何必煞费苦心拐弯抹角地把它们放进学生嘴里然后诱骗 他们用自己的话说由来呢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是自欺 欺人。那么,小说究竟应该怎么教呢 ?如果我们把教参上的那 些本来可以藏藏掩掩后再一一道来的“家珍”弃之不顾或干 脆一古脑儿倒给学生,那语文教师还有什么正经事儿可做呢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 心理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可能存在着 误区,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

3、,做着 特定的事情,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 么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 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 庸俗化的理解。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 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 由来而已。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可并不是跟今 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在别里科夫身 上、祥林嫂身上应该看到自己!教学这一单元,我们讲 19世 纪末的俄国,讲 20世纪初的中国,讲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祥林嫂、翠翠、别里科夫的命运。我们或鄙视或同情或叹息 或愤怒让学生明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体

4、 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说看成是历史或政 治读物,也不能当作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精神 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 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 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应该或只配得到什么样的命运, 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一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 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已经摆脱了封建枷锁和专制暴政,但是现代人 在社会管理更为严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润驱动的金钱世 界中,在消费时潮挟裹的欲望放纵中,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反 驭人身的威胁中,不要以为我们比祥林嫂幸运多少,比别里 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

5、还没有也 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 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我们 应当互相信托,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 否则,人类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 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小说的价值,也是 小说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语文就是生活,这是我们常常桂在嘴边的一句话。语言 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 ;文学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 这就是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我们不能搞得语文是语文,生活 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 生活的实质,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自由地、真实地、有尊 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语文

6、教学应该教人为什么生活和如 何生活,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把 自己“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否则,我们比别里科 夫也好不了多少。篇二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 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 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 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 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 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 课的两个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

7、,由点 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 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 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的风采, 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 的教学中找生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 列举的:1、紧扣目标,突由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 熟就新。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 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 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 现的结果。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 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 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 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 方。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 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生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