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成药学》第一章-绪论_第1页
十四五《中成药学》第一章-绪论_第2页
十四五《中成药学》第一章-绪论_第3页
十四五《中成药学》第一章-绪论_第4页
十四五《中成药学》第一章-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成药学主讲人:XXX日期:第一章

绪论01第二章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与治则治法02第三章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03第四章

影响中成药疗效的因素04第五章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05第六章

已上市中药的变更与再评价06总论各论第七章

解表中成药第八章

表里双解中成药第九章

泻下中成药第十章

清热中成药第十一章

祛暑中成药第十二章

温里中成药第十三章

止咳化痰平喘中成药第十四章

开窍中成药第十五章

补益中成药第十六章

固涩中成药第十七章

安神中成药第十八章

活血类中成药第十九章

理气中成药第二十章

止血中成药第二十一章

消食中成药第二十二章

治风中成药第二十三章

祛湿中成药第二十四章

外科常用中成药第二十五章

妇科常用中成药第二十六章

儿科常用中成药第二十七章

眼科常用中成药第二十八章

耳鼻喉口腔科常用中成药第二十九章

骨伤科常用中成药第三十章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中成药学主讲人:日

期:第一章绪论中成药学的概念01中成药的发展简史02中成药的命名03中成药的分类04目录CONTENTS中成药相关概念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提取物或制成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材可作为中药原料使用,符合药品标准,但未经加工炮制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的天然产物。中药饮片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药品。其临床应用形式有散装中药饮片、小包装中药饮片等。农副产品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初加工炮制中成药相关概念中成药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和阐述中成药的基本理论、组方原理、剂型工艺、功能主治、药理毒理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中成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获得国家药品管理部门的批准,按照规定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可以在市场以商品出售的中药制成品,简称成药,又称为中药成方制剂。中成药学的概念01中成药的发展简史02中成药的命名03中成药的分类04目录CONTENTS中成药的发展简史朝代古籍剂型战国

《五十二病方》记载医方283个,包括汤、丸、饮、散等《黄帝内经》有9种成药,包括丸,散、膏、丹、药酒等剂型汉代《伤寒杂病论》收载有60余种成药,如膏剂、丸剂、散剂,以及栓剂、洗剂等唐代

《备急千金要方》分别收载医方5300余首和2200余首,有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等剂型《千金翼方》中成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后分别在汉代、宋代及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高潮,在现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第一个高潮中成药的发展简史朝代古籍剂型宋代《太平圣惠方》收载的成方众多,并有膏药、丹剂等的专篇介绍《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国家刊行的成药药典,载方788首,如至宝丹、藿香正气散明、清时期

《本草纲目》收载中成药剂型近40种,方剂13000首《外科正宗》收载了200余种成药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中成药达1607种第二个高潮第三个高潮中成药学的概念01中成药的发展简史02中成药的命名03中成药的分类04目录CONTENTS一、以药物组成命名以处方中主药名称命名以处方中两味药名称命名以处方中全部组成命名如三七片、天麻丸、首乌丸等如银翘散如香连丸、麻杏甘石颗粒二、以主要功用命名以直接功能命名以间接功能命名以中成药药效的相关性而命名如补中益气丸、生脉饮、通宣理肺丸、补阳还五颗粒如生化颗粒、归脾丸、逍遥丸、保和丸如大、小活络丸,大、小柴胡颗粒等三、以主治命名以主治病症命名以主治脏腑命名以主治病症的科属命名止咳散主治咳嗽冷哮丸主治寒哮百日咳片主治百日咳迁肝片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

泻青丸:肝导赤散:心泻黄散:脾泻白散:肺清胃散:胃治疗小儿疳积证的成药肥儿丸治疗小儿惊风证之小儿回春丹等四、以组成、用法、制剂等特点命名1.以处方组成药味数命名如四君子丸4.以处方中药味数加其特点命名以处方中药味数加其用药部位命名:如三子养亲汤。以处方中药味数加采集特点命名:如二至丸。1如六味地黄丸2.以处方组成药味数与功能相结合命名如十全大补丸3.以处方组成的药味数与方中主药相结合命名四、以组成、用法、制剂等特点命名5.以中成药炮制方法、方药百分比、服用剂量及服用方法及制剂等特点命名按制剂特点命名:如五行丸。按炮制方法命名:如十灰散。以中成药性状命名:如云南白药。按服用时间命名:如鸡鸣散。按服用方法命名:如川芎茶调散。按服用药量或按处方中药量之比命名:如十滴水。以裱褙材料而命名:如狗皮膏。五、以取类比象法命名古代哲理、寓意或夸张命名:借用自然界的一些事物,或神话、传说、典故形象地表达出来,使人望文生义,自然心领神会。如舟车丸,说明其祛除水湿之功犹如顺流之舟、下坡之车,顺势而下,畅通无阻,使水患一举可平。六、以处方来源命名(一)以处方来源命名如局方至宝丹(二)以制剂创始人命名如史国公药酒、季德胜蛇药、王氏保济丸等(三)以产地或厂家命名如云南白药、山东东阿阿胶、都梁丸等七、中药新药的命名1.基本原则

无论单味制剂还是复方制剂的命名,一般均应写明剂型的类别。2.单味制剂

单味制剂(含提取物),一般可采用药材名与剂型名结合。如三七片。3.复方制剂

复方制剂不应采用主药名加剂型名,避免与单味药制剂混淆。如天麻丸由10味药组成,苏合香丸由10味药组成,应命名为复方×××丸,古代有个别中成药与此不符,但为了与古代文献一致,现仍然采用了古代文献记载的名称。4.不应采用人名、代号命名七、中药新药的命名5.复方制剂可参照下列几种方式命名(1)采用处方内主要药材名称的缩写结合剂型命名:如香连丸、参苓白术散。(2)采用主要药材和功能结合并加剂型命名:如金花清感胶囊、金芪降糖片。(3)采用药味数与主要药材或药味数与功能加剂型命名:如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4)采用方内药物剂量比例加剂型命名:如六一散。(5)采用功能加剂型命名:如解郁安神颗粒。中成药学的概念01中成药的发展简史02中成药的命名03中成药的分类04目录CONTENTS一、按功效分类解表类泻下类和解类清热类祛暑类温里类补益类固涩类安神类开窍类理气类治风类治燥类祛湿类祛痰类消食类驱虫类等二、按剂型分类(一)按其存在形式分类(1)固体制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剂、片剂、胶剂、栓剂、丹剂、贴膏剂、膜剂等。(2)半固体制剂:煎膏剂、软膏剂、凝胶剂等。(3)液体制剂:合剂、口服液、酒剂、酊剂、糖浆剂、注射剂等。(4)气体制剂:气雾剂等。(二)按其给药途径和服用方法分类

按给药途径分类有口服给药、经直肠给药、注射给药等。按服用方法分类,可分为内服制剂和外用制剂等。三、按病证分类以病证分类中成药,是以病证分类方剂的沿用,《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等都按病证分类。我国第一部中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中成药分为:治诸风、治伤寒、治一切气、治痰饮等10类。优点:便于临床以病索药;有利于现代中药新药开发的方向选择和新药研发。缺点:“病”与“证”存在差异,使中成药的使用范围可能缩小;“证”与“药”很难对应,会出现一药多证的现象。四、按临床各科分类按临床各科分类,方便医学临床和患者双方。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等。内科按脏腑辨证分为心系、肺系、肝系、脾系、肾系、气血津液、经络肢体及其他等。外科即按传统分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