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弄懂文章。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比喻论证方式和排比、对偶手法。3、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4、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学法指导1、借助资料和参考书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给文中出现的生字注音;勾画、圈点文中关键词句,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作解释、翻译全文;勾画出疑难之处。3、思考:本文中梁惠王和孟子谈论的话题是什么?孟子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孟子在文中阐述了哪些具体的措施?知识储备先秦散文中国古
2、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叙事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说理散文)。历史散文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
3、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
4、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
5、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
6、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主要学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
7、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主要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
8、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文风上,诸子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
9、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孟子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为“亚圣”,后世并称“孔孟”。 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罚,薄税敛”,以仁爱之心对待
10、人民。“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曾游说各国, 讲“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因此他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七章传世。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第一句中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孟子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孟子的主要思想以“民本”、“仁政”、
11、“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一、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要“保民”,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12、”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三、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
13、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 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五、尽心知性 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
14、”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是前提条件。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上下功夫,就可能实现“尽心知性”。六、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明人伦。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教育方法:“存养式”,即保持并发展人的善性。背景透视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
15、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16、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
17、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次是雄辩。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
18、现出来。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第四是语言明白晓畅,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明快畅达,精炼准确。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对比法。一、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事例列举之后
19、要简短分析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简洁,不宜过多。、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精剖喻体,丝丝入扣。四、类比和对比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
20、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课前预习一、自主阅读“知识储备”并填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给下列
21、加粗的字注音。王好(hào )战 弃甲曳(yè )兵而走 谷不可胜( shng )食也数罟(cùg )不入洿(w )池 养生丧(sng )死无憾鸡豚( 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 庠序( xiáng ) 孝悌( tì )然而不王( wàng )者 涂有饿莩( pio )三、一词多义1)数1、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
22、2; 屡次5、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计算2)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3、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3)发1、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2、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4、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5、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3、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4)兵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2、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4、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5)胜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四、古今异义词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2、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3、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
24、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5、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6、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7、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五、识记本文通假字 直只 颁斑 无毋 涂途六、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2、树之以桑(树,名
25、词带宾语,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4、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5、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七、掌握本课文言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
26、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结构后置)课前检测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A )A.养生丧()死不可胜(è)食庠(á)序之教B.饿莩()龟玉毁于犊(ú)中孝悌(ì)之义C.数(ù)罟不入污()池然而不王(á)者D.鸡豚(ó)狗彘之畜(ù)数罟()明确A(B.莩;犊椟;悌ì C.数ù;污洿;王à D.豚ú)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C )A.河内凶(荒年)曳(拖着)兵谷(稻谷)不可胜(尽)食B.庠序(学校)
27、孝悌(孝顺父母)斧斤(砍伐树木)洿(浊水不流)池C.饿莩(死人)王无罪岁(年岁)狗彘(母狗)鸡豚(养猪)D.勿夺(抢夺)其时移粟(泛指谷物)涂(通“途”,道路)有饿莩明确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DE)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8、5、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D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C)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课堂讨论展示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
29、多。” 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提出问题:提出“民不如多”的疑问。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分析问题:分析“民不如多”的原因。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解决问题: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小结:这些语句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孟子是怎样解达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明确:以战设喻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这样
30、便于启发对方,让他领悟 “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虐民暴政,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他的“仁政”思想包含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王道之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成
3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随堂检测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
32、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方 诸 犹 之 如 宜 2、 (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4、翻译这篇文章。参考答案:1、(1)方,见方 (2)诸,相当于“之乎” (3)犹,还 (4)之,它,指文王之囿 (5)如,如同 (6)
33、宜,合适、适宜2、(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3、“阱”是捕兽的陷坑。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4、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 (孟子)说:“
34、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 (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场。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 课后巩固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取妻非为养也,而有
35、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孟子·万章下注:抱关击柝:抱关,看门的小官;柝,夜里打更发声用的木器。委吏:主管粮仓进出货的小官。乘田:主管苑囿、牧放牲畜的小官。本朝:朝廷。(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3分)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3分)(2)孟子如何认识做官与致富的关系的?(4分)参考答案:(1)为了摆脱贫穷而做官的,就该拒绝做大官而只做小官,拒绝丰厚俸禄只接受薄禄。(3分
36、,“为”,为了;“辞”,拒绝;“居”就,处。)在朝廷上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就是耻辱了。(3分,而:却,表转折;行:推行,实行;判断句。)(2)孟子认为做官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自己致富,但有时家里贫穷不得已出来做官,就去做那些地位低,俸禄少的职位好了。因为身居要职,就要考虑推行大道,实行正确的政治主张,否则就成为尸位素餐的禄蠹了。(4分)【译文】孟子说:“做官不是为了摆脱贫穷,但有时却是为了摆脱贫穷;娶妻不是为了奉养父母,但有时却是为了奉养父母。为了摆脱贫穷而做官,就该拒绝做大官而只做小官,拒绝丰厚俸禄只接受薄禄。而拒绝做高官只做小官,拒绝丰厚俸禄只接受薄禄,到底要怎么做才合适呢?做一个守门打更
37、的小官就行了。孔子曾经做过管仓库的小吏,说道:账目对头就行了。又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说道:牛羊长得肥壮就行了。地位低下而议论朝政,这就是罪过了;在朝廷上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就是耻辱了。”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
38、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2)孟子认为判断臣子的贤与不贤的标准是什么? 说说它的现实意义。参考答案 (1)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2)孟子认为判断臣子的贤与不贤的标准是倾听国人的意见。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要听听“国人”的意见,而由“人大”任命政府各级干部
39、正是选拔任用人才听“国人”意见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坚持的干部考查制度也就是听取群众意见。【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机构保安工作内容详解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宠物安全救生衣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顶底包装盒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落地式拆码盘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厨房家用电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智能电梯紫外线消毒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商用储水式热水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耐高温硅胶电缆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夹具零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磁参数测量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英语期末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防滑链行业竞争格局展望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新版
- 2025年上海用人单位劳动合同(4篇)
-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卫生服务个人基本信息表
-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全册单词表(按单元编排)
- 苗圃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范本
-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学校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处理制度
- 2025年生物安全年度工作计划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