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1页
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2页
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3页
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4页
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作者: 佚名     来源:      发布时间: 2011年01月20日     字体: 大  中  小桑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桑花叶病症状:桑花叶病的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环斑花叶型,病叶上有大小不等的中间绿色、周围淡黄色的同心圆状环斑。二是褶皱花叶型,病叶除有黄绿相间斑驳处,还产生严重褶皱。三是线叶花叶型,病顺开始是顶瑞变窄,形成矛状,病叶

2、常产生叶脉两侧加绿,叶脉间退色的网状退绿斑,越往上长的病叶越窄小,严重时叶肉消失,仅剩主叶脉呈线状。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病毒,由多种病毒侵染引起。桑花叶病的病原主要在田间病桑植株里越冬,通过嫁接及昆虫传染。而磨擦传染难以成功,且病桑种籽不传病。温度、桑树品种及收获形式影响桑花叶病的发生。在广西、广东每年3月初病害出现,4-5月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温度再升高,病状消失,具有高温隐症的特点。桑树品种间抗病力差异很大。沙二×伦109较易感病,伦教40号则较抗病。冬根刈桑园发病重,冬伐留枝干40-60厘米的桑园则发病较轻。防治方法:(1)发病严重的桑园可采用冬伐留枝干40-60厘米的方

3、式,避过病害发生的高峰期。(2)进行无性繁殖进,应严格选取无病苗木作砧木和接穗。(3)重病区选栽伦教 40号等抗病的桑品种。2、桑萎缩病症状:桑萎缩病有黄化、萎缩、花叶(花叶卷叶病)三种类型。黄化型发病初期少数枝梢嫩叶皱缩、发黄、向背面卷曲。随病势加重,腋芽萌发,侧枝细弱,叶形瘦小,节间特短。尔后逐渐由几根枝条发病扩展到全株。病重的桑树夏伐后发生新枝弱小丛生,密生猫耳状瘦小叶片,逐渐枯死。萎缩型多在桑树夏伐后发生。发病初期,枝条中部或项部腋芽早发,生成许多侧枝,叶片黄化、质粗,秋顺早落,春芽早发。发病末期,枝条生长明显不良,叶片更小,重病桑枝如扫帚状。花叶型主要在春夏季和晚秋发生。发病一般先由

4、少数枝条开始,然后蔓延至全株。发病初期,叶片侧脉上有小瘤状突起,细脉 变褐,有的叶片半边无缺刻。病情进一步发展后,叶片缩小,向上卷缩,叶片叶脉变褐,瘤状突起明显,枝条细短,腋芽早发,生出侧枝,病树极易遭受冻害。病原及发病规律:黄化型和萎缩型的病原均为类菌原体。花叶型病原为线状病毒。病原主要在桑树体内越冬。通过嫁接和媒介昆虫传播。的发生与桑树品种的抗病力、田间病原数量、媒介昆虫密度、桑树栽培技术(采叶、伐条、施肥)、温度、湿度等有关。防治方法:(1)袈裟强苗木检疫,禁止将带病苗木、接穗、砧木运入无病区。(2)加强桑园管理,合理采伐,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配合施用,增加树势,提高抗病力。(3)选栽

5、抗病品种。(4)搞好媒介昆虫凹缘蕶菱纹叶蝉和拟菱纹叶蝉的防治,方法是药杀和冬季剪梢除卵。3、桑青枯病症状:此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原菌侵染桑树根部导管,妨碍水分运输,使叶片凋萎。新植桑一般全株叶片同时出现失水凋萎,但叶片仍保持绿色呈青枯状;老桑往往枝条中上部叶片的叶尖、尖缘先失水,变褐干 枯,逐渐扩展到全株,死亡速度较慢。初发病时根的皮层外观正常,但根的木质部出现褐色条纹,随病势发展褐色条纹向上延伸至茎枝,严重时整个根的木质部全部变褐、变黑,久后腐烂脱落。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病原菌在病根、病枝残体以及混有病株残体的肥料里越冬,翌年春暖开始生长繁殖,侵染桑树。病菌传

6、播途径主要有带病苗林的种植、嫁接,以及土壤、流水、采桑工具的传播。该病通常在4-11月发生,7-9月为害。幼龄桑发病较老桑重;高温季节不摘顶降枝可减少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桑地较地势高的桑地发病重。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工作。严禁带病苗林进入无病区,无病区栽桑应自繁自栽,不到病区购买桑苗。(2)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刨除,集中烧毁,对病穴及周围土壤要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消毒。(3)发病严重的桑园实行与水稻、甘蔗轮作。病地改种水稻2年可达到灭菌效果,改种甘蔗5年可达无病。4、桑疫病症状:此病症状有黑枯型和缩叶型等。黑枯型: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叶片上呈现点状褐斑;病菌从叶柄、叶脉等伤口侵入

7、维管束时,叶片上呈现不规则 的多角形褐斑,常连成一片,叶片变黄脱落;病菌从嫩梢侵入时,嫩梢和嫩叶变黑腐烂;病菌侵入枝条表皮,木栓层组织枝条表面出稍隆起、粗细不等的黑褐色纵列点状条斑。缩叶型:叶片感病初期出现近圆形褐色斑点,周围稍退绿,病斑后期穿孔,叶缘变褐,叶片腐烂;叶脉受害时变褐,叶片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易脱落;新梢受害时出现黑色龟裂状梭形大病斑,顶芽变黑枯萎,下部腋芽秋发成新梢。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病原细菌在枝条、冬芽及土中越冬,翌年春暖后增殖,使芽叶发病成为初次侵染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病斑部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及枝叶接触等不断引起再侵染。多风雨的气象因子

8、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侵入和蔓延。地势低洼的桑园易发病。防治方法:(1)选栽抗病品种。(2)冬季剪去病梢,春季发芽及夏伐后为发病季节,应及时剪去病芽、病枝。(3)在发病早期,用300-500单位土霉素,或100单位农用链霉素,或15%链霉素与1.5%土霉素混合液的500倍稀释液,用喷雾法对嫩梢叶进行防治,隔7-10天再喷1次可控制病情扩展。(4)加强桑园管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桑园不气候,不偏施氮肥,防止桑叶徒长。5、桑赤锈病症状:桑叶被侵染后在叶片的正背两面散生圆形有光泽的小点,逐渐肥厚隆起成青泡状,颜色转黄,最后橙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突破表皮而散生于桑叶表面。叶脉、叶柄、新梢被害,其病斑顺着维

9、管束作纵向发展,患处肥肿弯曲,表皮破裂后也布满橙黄色粉末。枝梢遗留下来的病斑呈褐色,稍凹陷,内有菌丝体。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担子菌亚门,单孢锈菌履属。菌丝在枝条,特别是冬芽组织内越冬,翌年 早春随着芽叶开展形成锈子器,散出锈孢子,锈孢子随风雨传播,是当年的初次侵染源,以后在病叶上不形成锈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病原喜欢低温和冷湿天气,多雨多湿的条件能促进该病的蔓延,高温干燥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桑品种间抗病力差异很大。收获方法与发病密切相关,因为病菌只侵染绿色的幼嫩组织,所以当桑叶全部采伐后便可控制为害。留枝留芽法因桑树生长期幼嫩组织常在,为病原菌越夏提供了良好场所,致使此病发生严重。

10、防治方法:(1)人工摘除病芽。在桑芽脱苞到开叶期,锈孢子成熟飞散前经常巡视桑园,发现病芽及时摘除、烧毁,每7-8天1次,直至不再出现病芽为止。此法防治效果达80%。(2)药剂防治。用25%粉锈宁1000倍稀释液喷洒桑芽,春季防治效果为90%,夏季防治效果为80%。6、桑褐斑病症状:嫩桑叶较易发本病,病斑初期呈褐色、水渍状、芝麻粒大小的斑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因受叶脉限制成多角体。病斑轮廓明显,边缘为暗褐色,内部淡褐色,其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的粉质块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雨水冲落后露出黑褐色的小疹状的分生孢子盘。病斑周围叶色稍退绿变黄,同一病斑可发生在叶片正背两面,病斑吸水后易腐烂穿孔,病情严

11、重时病斑互相连接 ,叶片枯黄易脱落。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粘隔孢属。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盘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翌年春暖时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到幼嫩叶片上,引起初次侵染。如条件适宜,会多次循环侵染,短期内流行成灾。低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因此雨水多的年份常流行。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四周为河港、池塘等多湿环境的桑园发病较重。叶面光滑,叶肉厚,叶面不易积水,透光性好的品种较少发病。防治方法:(1)选栽抗病品种。(2)清除病原。晚秋落叶后彻底清除病叶,深埋或作堆肥。(3)低湿桑园注意开沟排水,降低湿度;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4)药剂防治。发现20%-

12、30%叶片上有2-3个芝麻粒大小的斑点时,立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加0.2-0.5%洗衣粉作粘着剂)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稀释液喷洒,相隔10-15天再喷次,效果较好。7、桑卷叶枯病症状:此病菌为害桑叶,以嫩叶发生较多。春季发病时,桑叶边缘呈深褐连片病斑,随着叶片生长,叶身向叶面卷缩。夏秋发病时,枝条顶端叶片的叶尖和附近叶缘变褐,逐渐扩大使叶片的前半部呈黄褐色大病斑,下部叶片的叶缘及叶脉 间发生梭形大病斑,病、健组织界限明显。病斑吸水后腐烂,干燥时裂开。病叶易脱落。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半知菌亚六,单孢枝霉属。病菌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

13、暖后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继续传播,引起再次侵染。此病病菌为高湿菌,在夏秋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最重。病菌在发芽和侵入桑叶时不能缺水,一旦侵染后,即使天气十分干燥,也能形成大病斑。病斑在天气干燥时产生分生孢子极少,阴雨天则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引起本病的流行。不同桑树品种感病性有显著差异。防治方法:(1)消灭病原。晚秋落叶后收集病叶烧毁。春季初见病叶及时摘除烧毁。(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稀释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0倍稀释液。夏伐后用波美度4-5度的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800倍稀释液进行树体消毒。8、桑里白粉病症状:此病菌主要为

14、害枝条中下部较老的桑叶。开始时在叶背出现白色分散的浅淡霉斑,逐渐增白扩大,甚至连接成片。霉斑表面呈粉状,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国。后期在白色霉斑上出黄色小粒状物(闭囊壳),当小粒状物由黄转橙红再变褐,最后成黑色时,白色粉霉消失。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球针壳属。病原菌以闭囊壳黏附在桑树 冬芽附近的枝条上或随病叶遗落在地面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散出子囊孢子,随风雨飞落到桑叶上,成为初次侵染源。后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此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发病的最适温度是22-24度,最适温湿度是70-80%,但在相对湿度30%的极为干燥条件下或在100%的极度潮湿的环境中

15、,中要温度适宜,孢子也能发芽,病害就能流行。桑叶硬化早的品种易发病。过于密植、透风透光差或缺钾的桑地发病较重。枝条中下部老叶比枝条上部嫩叶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栽硬化迟的桑树品种。(2)及时采叶,采叶时自下而上,防止桑叶老化。(3)加强培肥管理,注意抗旱,推迟桑叶硬化。(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全面喷洒0.3-0.5%多菌灵;采叶期喷70%甲基托布津1500倍稀释液,隔10-15天再喷1次;冬季喷波美度2-4度的石硫合剂,杀灭枝条和地面上的越冬病菌。9、桑污叶病症状:此病多发生在较老桑叶的背面,秋季为害较重。开始发病时,叶背面发生煤粉状圆形小病斑,随着病势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黑色愈深。在叶

16、表面相应位置也呈现同样大小的黄褐色病斑。病斑继续扩大后,往往互相连接,布满叶背。与桑里白粉病并发时,常在叶背形成黑白相间的混生斑。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半知菌来门,穿孢霉属。病菌主要以菌丝状态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落在地表上越冬,翌年夏秋越冬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引起初次侵染,随后新的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越冬的分生孢子翌年发芽率很低,形不成主要的初次侵染源。在一般情况下,当年晚秋雨水偏多时,病叶上的霉层易被雨水冲刷或叶子霉烂,越冬病原少,翌年病害发生亦少,反之则多。桑树品种间抗病力有很大差异。通风透光的桑园发病轻,反之则重。防治方法:(1)清除越冬病原。晚秋落叶

17、前摘除桑树上的残叶。(2)选栽抗病品种。(3)合理采叶,采叶时由下往上采,防止叶片老化。(4)加强培肥管理。秋季干旱及时灌溉,延迟桑叶硬化。(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65%的化森锌500倍稀释液。10、桑炭疽病症状:此病在秋季为害枝条中下部的叶片,实生苗受害较重。病斑初为小点,褐色或淡褐色,后逐渐扩大成圆形,周缘暗褐色,中部灰色或淡褐色。阴雨连绵时病斑吸水膨胀,腐败穿孔。遇干燥天气病斑中部往往裂开。发生在叶脉、叶柄和实生幼苗根颈部的短线条状病斑呈鲜红色或褐色。许多病斑相连后,叶片易枯焦脱落。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半知菌门,毛盘孢属。病原菌以上菌丝体在病叶和土壤内越冬。存在病叶上的

18、病原翌年随着病叶的腐烂也进入土中,土中的病原经雨水冲溅和气流传播到叶面上,是初次侵染的主要侵染源。低洼积水和地下水位高的桑园发病率高,反之则低。多湿条件下发病重,反之则轻。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发病季节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稀释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发病初期喷洒效果更佳。(2)桑园由下而上合理采叶。(3)加强桑园培肥管理,及时排灌,增施肥料,防止桑叶老化。(4)落叶前将病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5)苗地轮作。发病严重的苗地轮作水稻,对炭疽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11、桑轮纹病症状:此病病斑多在中下部叶片出现。叶片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大小不等的病斑,病斑从叶面看有淡黄色和

19、红褐色鲜明的同心轮纹,轮纹数有1-5道;叶背病斑的同心轮纹不太明显,淡褐色,中心紫褐色,密生着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边缘有白色菌丝。病斑扩大后会产生龟裂、穿孔。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病原菌在病叶和土壤中越冬,翌年随风雨冲溅到桑叶上进行初次侵染。在广西,病害发生的高峰期为5-6月。荫蔽潮湿的桑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1)加强桑园管理,合理安排采叶,增加桑园的透光度。(2)合理施肥,氮、磷、钾结合,避免偏施氮肥。(3)药剂防治。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稀释液喷洒。12、桑枝枯菌核病症状:此病病菌主要为害桑树春发枝条的下部,受害部位先出现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大,当病斑环

20、绕枝条后,枝叶即凋萎枯死。发病时,病斑表面布满白色菌丝,菌丝后期形成黑色菌核。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囊菌亚门,核盘属。病原菌以菌核在土中越夏越冬,当是春气温回升到15后,菌核即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发出的子囊孢子是初次侵染源。在广西,发病的高峰期是2月中下旬。当气温上升到25后,发病受到抑制。开雄花的桑树品种易感病,。种植密度大及冬季间种绿肥、蔬菜等作物的桑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1)选栽抗病品种。一般开雌花的品种较抗病。(2)强桑园管理,清除杂草,开沟排湿,冬耕翻晒土壤。(3)药剂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稀释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稀释液喷洒。喷洒。1

21、3、桑膏药病症状:桑膏药病有灰色膏药病和褐色膏药病两种,大都在桑树主干的上中部和枝干基部表面为害。桑枝干被害后形成菌膜。菌膜是由菌丝密集交错而成,圆形,表面平滑,外观似膏药。灰色膏药病一般在丘陵山区桑园发生较多,菌苔中央灰褐色,边缘暗褐色,最外缘有一圈灰白色老菌膜,表面有龟裂现象,整个菌膜有轮纹,但比较平滑。褐色膏色药病多发生在平原桑园,一般寄生在树枝上,菌苔栗褐色,边缘有一圈细白线,菌膜表面呈天鹅绒状,较厚,老化时不龟裂。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担子菌亚门,卷担菌属。病原以菌膜 在枝干上越冬,翌年春暖发育,梅雨季节产生担孢子随风雨冲溅传播。担孢子常随介壳虫体传播,故本病常随介壳虫发

22、生。此病一般发生在两年生以上枝干上。桑园土壤潮湿、通风透光不良时病害发生较多。防治方法:(1)防治桑白蚧。(2)用竹片刮除菌膜,后涂20%石灰浆或波美度5度的石硫合剂。(3注意桑园排水,改善桑园通风透光条件。14、桑紫纹羽病症状:此病病菌侵染桑树根部。发病初期,根皮失去光泽,逐渐变黑褐色。严重时皮层腐烂,只剩下相互脱离的栓皮和木质部。桑根的表面缠有紫色的根状菌索,以后在露出地面的树干基部及土面相集成一层紫红色的绒状菌膜,于5-6月生出子实层。在腐朽的根部除菌索外,并生紫红色菌核。桑根受害后,树势衰弱,叶形变小,叶色发黄,生长缓慢,病情加重后全株死亡。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担子菌亚门

23、,卷担菌属。病菌以菌索和菌核在病根和土中越冬越夏,长期存活,当环境适宜时便产生营养菌丝侵入桑根。此病主要是病根接触、水流及农具接触等传染。多发生在土壤湿重及排水不良的桑园。有病桑苗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防治方法:(1)苗木消毒。病苗用25%多菌灵500倍稀释液浸根30分钟,可彻底杀灭根组织内外寄生菌丝。(2)轮作。发病严重的桑园、苗圃,在彻底挖除病株、拾净病根的基础上改种水稻、麦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经4-5年后再种桑。轮作1-2年,不但没有防治效果,反而会因耕作助长病菌扩散、蔓延。(3)加强桑园培肥管理。低洼桑园及时排水。酸性较重的土壤每667平方米施石灰125-150千克,可起到降低

24、土壤酸性和消毒作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同石灰氮(每公顷750千克)混合施入可杀死病原菌及增加土壤肥力。15、桑根结线虫病症状:此病受害桑的侧根和细根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瘤状物。根瘤形成初期较坚实,黄白色,逐渐变褐、变黑而腐烂。剖开根瘤,可见乳白色、半透明的梨形雌线虫。发病后桑树须根减少、脱落难以发出新根。严重时水分和养料的输送受阻,生长不良,芽叶枯萎,枝条干枯,以致整株死亡。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根结线虫以成虫、幼虫、卵在病根残体和病土中越冬。地温11.3时卵孵化,2龄后侵入桑根,形成根瘤。南方根结线虫在广东一年发生7代,每代一般40-49天;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一般每年发生3-4代。各种

25、线虫往往世代重叠,桑园一旦感染,难以消灭。防治方法:(1)用无虫地育苗,新栽桑要严格选用无病苗木。(2)土壤消毒。每公顷用2250千克石灰,均匀散布翻耕,或每公顷施氨水1500-2250千克,开沟施后覆土压实,隔10天后播种。(3)实行与甘蔗、水稻、玉米等作物轮作。经3-4年后再种桑树。16、桑白绢病症状:此病主要为害我国南方温暖潮湿地区的桑树嫁接苗、扦插苗和苗圃地的幼苗。 被害幼苗一般在接近地表的茎部表皮上出现初为淡褐色后为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点,并在病组织上长出辐射状的白色小粒团,随后小粒团变为淡黄色,最后成为茶褐色的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形成后白色菌丝便 逐渐消失,而病部皮层腐烂,易于脱离,

26、最后仅剩下一丝丝纤维。病苗叶片发黄、凋萎,终至全株枯死。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病原为真菌,属担子菌亚门,薄膜菌属。桑白娟病以菌核在地表和含有病残物的肥料中越冬,当温度、湿度适宜时,从菌核长出菌丝,侵害桑苗近地面茎部,成为每一次侵染,以后在病部长出菌丝,沿着土隙匍匐蔓延至邻近植株,或病、健株相互接触,引起再次侵染。最适宜本病发生的温度为30-35,因此用塑料薄膜保温保湿的沙藏预措插条发病最重。苗圃地连作也易发病。防治方法:(1)净沙预措插条。用洁净河边沙预措插条可控制或减少本病发生。(2)药剂消毒或插休处理。先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稀释液或500倍稀释液将沙消毒,用塑料薄膜将沙覆

27、盖一周后再进行沙藏预措插条,或将沙藏后的插条用上述农药浸20-30分钟,就可控制此病的发生。 桑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1、桑象虫桑象虫属鞘翅目,象虫科,船象属。成虫初春为害桑树冬芽及萌发后的嫩芽,降低发芽率。夏伐后为害剪口以下的定芽和新梢,严重时可将整株桑芽吃光。6月间在嫩梢基部钻孔产卵,使新梢易被风吹折。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毫米,宽1.8-2毫米,黑色,头小,口喙管状弯曲向下,触角膝形,由管状喙中部两侧伸出,鞘翅上有10条纵沟和刻点。卵椭圆形,乳白色,近孵化前变灰黄色。成长幼虫6毫米左右,圆筒形,稍弯曲呈新月形,头部咖啡色。蛹纺锤形,乳白色,羽化前转黄褐色,腹部末端有2个小突起分别位

28、于左右两侧。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桑树夏伐后,可用50%甲胺磷乳剂1500倍稀释液喷洒。(2)修剪半枯桩。冬季彻底修去枯桩、枯枝和死苗,收集烧毁。2、桑芽瘿蚊桑芽瘿蚊有桑芽吸浆瘿蚊和桑橙瘿蚊两种,均属双翅目,瘿蚊科。桑芽吸浆瘿蚊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桑橙瘿蚊主要分布于山东、浙江等省。成虫在桑芽上产卵,幼虫吸食嫩芽汁液,轻者造成桑芽扭曲变形,重者造成顶芽凋萎、腐烂,枝条封顶,腋芽萌芽,侧枝丛生,成扫帚状,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防治方法:(1)土壤撒药。桑树夏伐后,每1000平方米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5-6千克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0.5千克,拌土或细沙撒于桑园,中耕翻于土中。(2)顶

29、芽喷药。各代幼虫发生盛期,用敌敌畏或辛硫磷的800-1000倍稀释液喷顶梢。(3)春叶摘芯。在早春第一代幼虫发生为害时期,全面摘除桑芯,运出桑园烧毁。3、象甲类象甲属鞘翅目,象虫科或象鼻虫科。为害桑树的象甲有桑大象甲、桑小灰象甲、大粉绿象甲、小粉绿象甲和蒙古土象等。其成虫食害桑芽和桑叶,致使桑叶缺刻或穿孔。防治方法:(1)人工捕捉成虫。可利用其成虫的假死习性,援树技,在地下捡虫集中处理。(2)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剂1000-1500倍稀释液或50%甲胺磷乳剂1000-1500倍稀释液喷洒。4、桑尺蠖桑尺蠖属鳞翅目,尺蠖蛾科。各地普遍发生,桑园中幼虫终年可见。越冬幼虫在早春桑芽萌发时,常将

30、桑芽内部吃空,仅留苞叶,严重时可将整桑芽吃尽,使桑树不能发芽,桑树开叶后为害叶片,将叶片吃成大缺刻。防治方法:(1)早春捕捉幼虫。(2)药剂防治。早春冬芽现青,尚未脱苞前以及伐条后喷洒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倍稀释液。夏伐前或秋蚕结束后可喷施甲胺磷1000-1500倍稀释液,压低幼虫虫口基数。5、桑毛虫   桑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各蚕区均有分布,在部分省区常猖獗成灾。幼虫食性杂,除为害桑外,还为害桃、苹果等多种果树。桑毛虫幼虫身上的毒毛能使家蚕中毒患黑斑病,致使结薄皮茧。毒毛触及人体,引起红肿疼痛,大量吸入可致中毒。防治方法:(1)人工摘除“窝头毛虫”叶片,在幼

31、虫集中一片叶为害期连摘2-3次。(2)药剂防治。在秋蚕结束和4月上中旬害虫出蛰后,可喷洒甲胺磷1000-1500倍稀释液防治。6、桑螟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全国蚕区都有分布。低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取食,3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将两张叶片重叠,在内取食叶肉,留下上表皮,形成黄褐色透明薄膜。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在幼虫2龄末,即尚未卷叶前喷洒80%敌敌畏1000倍稀释液或60%双效磷乳油1500倍稀释液。(2)打好关门虫。秋蚕后用甲胺磷1000-1500倍稀释液喷洒,对桑螟易潜 树干裂隙、蛀孔等处要喷湿透。(3)人工捕杀幼虫。(4)提倡桑树统一时间成片夏伐,消除桑螟幼虫的过度桥梁。7、斜纹夜蛾斜

32、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全国各蚕区。幼龄幼虫啃食桑叶的下表皮和叶肉,仅留上表皮。4龄以后咬食叶成缺刻或留主脉。食性杂。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可用90%晶体敌百虫,60%双效磷或50%辛硫磷乳剂1000-1500倍稀释液。(2)采桑时随时摘取卵块。8、桑蟥桑蟥属鳞翅目,农蚕蛾科。是国内苗木检疫对象。在山东,桑蟥是临朐县一带乔木桑的大敌。太湖流域则发生在湖桑上。幼虫在叶背食叶肉,留下叶脉,受害严重时叶片成网状,影响秋蚕饲养。防治方法:(1)加强防疫。发现带蟥卵的桑苗或穗条,用90%敌百虫1000倍稀释液浸渍1-2分钟。(2)药剂防治。幼虫盛孵高峰后2-5天,以村为单位,用80%敌敌畏10

33、00倍稀释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稀释液喷洒。(3)人工刮卵。冬季或春季刮除树干上的越冬卵块,效果很好。许多蟥卵内有桑蟥黑卵蜂等寄生蜂,可将卵块置于寄生蜂保护器,待翌年春寄生蜂羽化时放回桑园。9、金龟子类金龟子属鞘翅目,金龟子科。种类很多,为害桑树的主要有黑绒金龟子、褐金龟子(暗黑鳃金龟)、铜绿金龟子等。成虫啮食桑芽、嫩梢及桑叶,对苗木嫩芽为害尤重。北方黑绒金龟子发生普遍,江苏、浙江一带以褐金龟子和铜绿金龟子为主。防治方法:(1)捕捉成虫。黄昏成虫交尾取食时打落捕杀。(2)诱杀成虫。将浸泡过药液的榆树及菊科杂草嫩叶晾干后撒于桑园中可诱杀成虫,基其活动高峰期用黑光灯诱杀,效果也很好。(3)

34、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于傍晚喷洒80%敌敌畏1000倍稀释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1500倍稀释液。10、叶虫类叶虫类又称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为害桑树的有黄叶虫、桑叶虫、蓝叶虫、夏叶虫等。黄叶虫、夏叶虫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均有分布,桑叶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叶甲的成虫均为害桑树的春叶和夏叶,食成缺刻,严重时仅留叶脉。同时排出粪便污染下层梢叶。成虫食性杂。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于清晨摇动桑条,使叶虫落于盛肥皀水的脸盆或盛石灰的簸箕中。(2)晨露未干时用敌敌畏1000倍稀释液喷洒。(3)夏伐时留少量条叶不采不剪,进行诱杀。11、灰蜗牛灰蜗牛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蜗牛科

35、。颁较广。幼体、成体春季食害桑芽、桑叶及嫁接苗叶。所经之处留下的白色粘质物与粪便污染桑叶。食性杂,为害植物种类很多,如棉、麻、油菜、大豆、小麦、玉米等。防治方法:(1)改变潮湿环境。(2)清除桑园地头、沟边杂草,撒上石灰粉。秋冬深翻桑园,暴露越冬成体、幼体,使其被蚕敌啄食或冻死。(3)用蜗牛敌配制成含2.5%-6%有效成分的豆饼毒饵诱杀或用8%来蜗灵药杀,每平方米1.5克。(4)保护天敌步行虫、蛙、蜥蜴等。12、桑蓟马桑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全国各蚕区均有分布。成虫、若虫都以锉吸口器刺破叶背或法柄表皮吸取汁液。被害部位因失去叶绿素而显白色透明小凹点,不久变褐色,被害叶因失水而提早硬化。夏秋季高

36、温干旱时,虫口密度大,能使整个桑园枝条中上部叶片呈犭褐色,叶质下降,养蚕效果极差。防治方法:根据虫口密度与气象休条件,确定防治适期,及时喷药。常用药剂有40%乐果乳油1000倍稀释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稀释液,50%辛硫磷乳剂1000-1500倍稀释液,60%双效磷乳剂1500倍稀释液和80%敌敌畏乳油1000倍稀释液。13、叶蝉类为害桑树的叶蝉有桑斑叶蝉、青叶蝉、凹缘菱纹叶蝉和拟菱纹叶蝉等,同属同翅目,叶蝉科。叶蝉的成虫和若虫均吸食桑树新梢及叶片的汁液,造成白色小点,使桑叶产量降低,叶质变劣。叶蝉食性较杂,除为害桑树处,还为害多种植物。防治方法:(1)加强桑园管理。冬季清除落叶、杂草,剪除有虫卵枝条,消灭越冬虫源。(2)药剂防治。发生期用80%敌敌畏乳剂或50%马拉松乳剂1000倍稀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