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_第1页
第四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_第2页
第四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_第3页
第四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_第4页
第四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第四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第一节 民事诉讼送法律关系的概念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 (一) 概念: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发生于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于民事诉讼参加者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关系。 要区别不同的法律关系,要从主体、客体、内容来区别。社会关系决定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决定了不同法律关系的不同。 (二) 这一概念表明:与其它法律关系的不同 1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受民诉法调整的一种社会关系; 2 它存在于民事诉讼参加者之间; 3 其内容,是民事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二、有关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学说的争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一)

2、当事人之间关系说,又被称为“一面关系说”(二) 当事人与法院关系说,又被称为“两面关系说”(三) “三面关系说” ,代理人、当事人、法院三者关系(四) 法院与诉讼参与人关系说 通说国家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有限参与) 诉讼参加人 原告、被告 共同诉讼人(共同原告、共同被告)诉讼参与人: 当事人 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诉讼代表人 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其他诉讼参与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有以下两个特征: 1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不是一个单一的法律关系,而是一个由法院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相互之间存在的法律关系所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的法律关系。

3、在多个法律关系中,法院与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是最重要的。 2 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占有核心的地位。第四节 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正确认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对掌握民事诉讼法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把握住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就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内容,从而对民事诉讼立法也有个全面的认识,进而也有利于对民事诉讼立法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3 正确认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对于正确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有重要作用。 4 正确认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对正确认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地位有重要意义。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4、的要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一样,也是由主体、内容、客体三大要素构成的。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 概念: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参加诉讼, 并在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的机关、法人、公民或其他非法人团体。 在我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诉讼参加人、其他诉讼参与人都是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二) 诉讼主体 Vs 诉讼法律关系主体1 共同:在许多情况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诉讼主体。2 区别:但诉讼主体又有一些不同于法律关系主体的一些特征:诉讼主体是诉讼活动的主要行为人,他们的诉讼行为,对诉讼程序的发生、进行乃至终结起着决定性或重要的作用;诉讼主体一定是

5、诉讼法律关系主体, 但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不一定是诉讼主体。 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大于诉讼主体, 有些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 对诉讼的进程并不起决定性影响, 如诉讼代理人等。 在民事诉讼中居于诉讼主体地位同时又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有:人民法院、当事人、人民检察院等。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 ? 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诉讼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

6、,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也就有所差异。检察院只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而非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的客体人民法院与诉讼当事人之间案件事实和实体权利的请求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之间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人民法院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 案件事实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案件事实和诉讼秩序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 一、概述 1 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是诉讼上的法律事实。 2 诉讼上的法律事实,是指在诉讼上存在并能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客观事实。 3 诉讼上的法律事实包括两类:一是诉讼上的法律行为,

7、一是诉讼上的事件。 二、诉讼上的法律行为 1 概念: 诉讼上的法律行为,是指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上所进行的有意识的诉讼活动,即通常所说的诉讼行为。严格意义上是指合法的诉讼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2 分类: 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是指对诉讼的指挥行为和对案件的裁判行为。 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具体的就表现为进行一定的诉讼行为。 如行使起诉权起诉行为,行使上诉权上诉行为,行使撤诉权撤诉行为 三、诉讼上的事件 1 概念: 诉讼上的事件,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发生的,不以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件。 2 内容: 诉讼上的事件主要包括:当事人死亡、法人消灭、

8、非法人团体被撤销或消灭,等 当事人死亡,若身份关系,则诉讼终结;若财产关系,则暂时停止诉讼,等待继承人承继法律地位。 相对诉讼上的法律行为而言, 诉讼上事件居于次要地位, 往往是在诉讼中偶然发生。第五章 民诉的特点 任务和适用范围 第一节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特点 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体现“两便”精神 既注意了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有保证了人民法院审判权的有效行使 动用社会力量参与和协助民事诉讼,保证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体例结构较为完整 第二节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保护当事人刑事诉讼权利 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

9、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第三节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效力一、对人的效力 1、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外国企业和组织 3、不在我国境内居住但要求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外国企业和组织 4、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但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有关规定其民事案件应受我国法院管辖的外国人二、对事的效力 1、平等主体之间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争议 2、法律规定适用民诉法审理的其他案件三、时间效力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期间四、空间效力 中国领域:领土、领海、领空,以及领土的自然延伸部分第六章 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民事

10、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是指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 或者某个重要阶段起指导作用的准则。它是民事诉讼法中的核心,体现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精神。 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不设基本原则? 法律是一种实践性的学科,法律发展时间越长,经验就越丰富,法治水平就越高。这种规定是基于社会事件的经验而来的,因此法律有其滞后性。我国的法律条文的不够丰富,就很难穷尽社会中的相关情况,于是就要通过基本原则来概括,作为一种一般性、普遍性的评价。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候直接适用基本原则。 一、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与意义 (一) 概念: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或者某个重要阶段起指导作用的准则。它是民事诉讼法中的

11、核心,体现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精神 (二) 民事诉讼法的特征: 1 基础性。 2 概括性。 (三)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1 有利于民事诉讼法各项具体制度的制定以及相互间的协调。 2 有利于对民事诉讼法具体制度的正确理解和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 3 在特殊的情况下,能为法院处理案件提供法律上的根据。 4 有利于协调民事诉讼法与其它相关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第一编第一章中规定了 19 个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但是,若按照学理上对基本原则的理解,就会发现在这 19 个基本原则中,有些不应属于基本原则的范畴: 情形之一: 将应列为民事审判基本制度的内容列入了基本原则的范畴。 如基

12、本原则中规定的合议制度等。 情形之二: 为了在立法上协调好有关问题, 而将立法上应当遵循的原则规定到民事诉讼法中来。如民族自制地方制定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的原则。这其实是一个立法原则,可以在附则中规定。 情形之三: 为了强调某项制度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而将其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中。如人民调解原则。 情形之四: 为了表明国家在民事诉讼中对某种行为的倡导, 而将有关制度规定到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中。如支持起诉原则。所谓支持,指个人不敢起诉相关的团体、机构,则国家支持其提起诉讼。 情形之五: 为了强调某些在民事诉讼某个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一般原则的重要性, 而将一般原则上升为基本原则

13、。 如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是指在处理涉外民事纠纷时所贯彻的原则。 规定为基本原则是强调这两个在处理涉外案件的重要地位。 同等原则也可认为是互惠原则,对等原则是相互限制的原则。 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 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原则、调解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民族语言文字原则、检察监督原则基本原则的分类 1 概念: 基本原则的分类,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 将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划分为不

14、同的类别。 2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以基本原则是由民事诉讼法特别规定还是民事诉讼法与有关的法律都作了规定为标准,划分为特有原则和共有原则两大类。 共有原则要考虑和其他法律部门相关规定的联系,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发挥作用。特有原则要考虑其在民诉中突出的特色为何。 以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为标准, 分为诉讼原则和审判原则两大类: 把主要对民事诉讼的诉讼活动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归为诉讼原则, 主要对审判活动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归为审判原则。第三节 基本原则中的诉讼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一) 概念: 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是指规范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 享有同

15、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对等的诉讼义务, 人民法院应当为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提供保障和便利的行为准则。 (二) 平等原则的设立根据: 1 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与民事实体法的平等原则有密切的关系 2 诉讼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是司法公正对民事诉讼的要求二、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的内容1 民事诉讼当事人不分身份、诉讼中的地位、民事实体上有无过失,在诉讼上地位一律平等:身份指社会地位,诉讼中的地位为原告被告等,有无过失可指,秦香莲与陈世美在诉讼地位上是平等的2 民事诉讼当事人各方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承担对等的诉讼义务:诉讼权利、义务相对等。有些是相同的权利,如请代理律师权,辩护权

16、。有些是相对的,原告起诉,被告反诉;原告提出诉讼请求,被告反驳诉讼请求。3. 人民法院应当为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提供便利和保障要求人民法院在诉讼中应当:告知当事人他们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保证当事人能知晓他们能采用什么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提供便利条件和机会, 包括当事人正当行使诉讼权利在时间、场合、方式上有相当的保障; 在诉讼中应当对各方当事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二、辩论原则 (一) 含义 辩论原则, 是指民事诉讼法规范在民事诉讼中, 双方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在法院的主持下,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的行为准则。 (二)辩论原则的内

17、容 1 民事诉讼中的辩论,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参加者是当事人双方及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 2 辩论的内容,是案件事实及争议的问题,包括案件实体性问题、程序性问题和证据问题。 3 辩论的形式,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 4 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全过程,而不仅仅是限于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最主要集中在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当然在开庭审理后,经过法院允许可以提起补充材料、证据。答辩书本身也是种辩论。 (三)人民法院对辩论原则贯彻的保障 1 人民法院应为当事人行使辩论权提供机会和条件,不可任意限制或剥夺当事人的辩论权,以保障双方当事人都有机会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案情以及对对方的主张进行反驳。平等

18、原则和辩论原则的要求 2 人民法院应当主持好辩论,引导当事人按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辩论权,对当事人滥用辩论权的行为,如在辩论中对对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或谈论与本案无关的事项,应及时地予以制止。显示审判人员的水平,要从陈述中归纳出争论的焦点。 3 人民法院应当充分重视辩论的作用,未在法庭上辩论和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法院裁判的根据。三、处分原则 (一) 含义 处分原则, 是指民事诉讼法规范的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有权对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依法予以支配,决定是否行使或如何行使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行为准则。处分就是对权利的支配。民诉中才有处分原则,刑诉中没有。 (二)处分原则的内容 1 处分权为

19、双方当事人都享有,当事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都可依法行使处分权。一般看来,原告行使处分权更积极,被告行使处分权稍显被动。 2 当事人处分的内容,是自己享有的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诉讼中有些处分对实体权利无影响,如委托代理人、申请回避等,也有些处分对实体权利有影响, 如诉讼请求的变更, 是否决定上诉等。 原告撤诉直接影响的是程序权利,但也对实体权利有影响,虽然不意味着对实体权利的放弃(当时不以裁判形式满足实体权利的主张,可以回去重新准备证据) 。 3 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应符合法律规定,不能危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一般情况下不会,但也存在,如有些人恶意诉讼,合谋损害第三方利益,

20、不向法院说清楚案件事实,达成一些不利于第三方的协议。如房屋出租,本来原来承租人有优先承租权,但出租人想租给别人,就打官司,把这间房屋“补偿”给新的承租人。有证据证明调解书损害了国家第三人的利益,检察院可以抗诉。否则不能抗诉。 (三)人民法院对处分原则的保障 人民法院对处分原则的贯彻应当提供保障,这种保障要求人民法院:支持、保障、监督 1 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 2 保障当事人处分权的实现。 3 依法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进行监督。四、诉讼调解原则 (一) 含义: 诉讼调解原则,是指规范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组织双方当事人依法定程序对争议的问题进行协商,并通过协商达成协议的行为准

21、则。 (二)法院调解原则的内容 根据法律的规定规定,法院调解原则的基本内容是: 1 法院调解活动贯穿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 2 法院主持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则。 3 对调解不成的案件,法院应当及时做出判决。五、支持起诉原则 (一)概念 支持起诉原则,是指在受害人不敢或不能起诉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倡导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但是公民个人不能支持起诉。 (二)条件 1 加害人的行为必须是侵权行为,该行为侵犯了国家、社会或者公民的民事权益。 2 支持起诉者应是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不能支持他人起诉

22、。 3 被支持的受害人没有向人民法院起诉,即受害人限于自己的能力或出于某种顾虑,没有向人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 4 支持的形式:一般是道义上的支持或物质上的援助,以及法律知识上的帮助。支持起诉者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第四节 基本原则中的审判原则 一、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二、法院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的原则 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四、对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五、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六、同等原则 七、对等原则 八、检察监督原则第七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 基本制度概述 一、基本制度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是指在民事诉讼某个阶段或某

23、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制度。 基本制度是从基本原则中分割出来的,在立法例中规定于基本制度中。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一定的差别。 基本原则反映于民事诉讼的方方面面,而基本制度只作用于某个阶段或方面。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与民事诉讼的一般制度既有一定的联系, 也有相当的区别。 一般制度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贯彻某项基本原则、基本制度而设定的某项制度。 制度设计都是为了公正和效率。我们要关注该制度是从哪个方面和角度保证公正审理的第二节 合议制度 一、合议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一) 概念 合议制度, 是指由三名以上审判人员组成审判组织, 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

24、集体审理和裁判的制度。 对外集体负责, 即任何一个人实施的行为就代表合议庭全体的行为, 不管是审判长还是审判员。对内民主集中,少数服从多数。 (二) 意义: 1 利用集体智慧,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实体公正角度 2 体现审判民主,防止个人擅权,在审判组织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案件审理的客观公正性。程序公正角度 二、合议制度的内容和适用 (一) 合议制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一是实行合议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构成:3 个以上审判人员(陪审员)组成。 一般由 3 个以上单数人员组成,但几乎全部为 3 人,极少数为 5 人、7 人。 2 一是合议制度组织的权限:共同负责

25、制;内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对外集体负责, 即任何一个人实施的行为就代表合议庭全体的行为, 不管是审判长还是一般审判员。 对内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案例分析 案情原告张某诉被告韩某合伙纠纷一案,原告方请求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其与被告方合伙经营饭馆的合同的关系。此案经某县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判决解除原告之间的合伙关系。被告方不服,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人民法院指定审判员沈某处理此案。沈某经过调查审理,判决维持原判。 问题人民法院对此案的处理在程序上是否正确?第三节 回避制度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与意义 (一) 概念 回避制度, 是指审判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参加

26、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而退出案件审理活动或有关诉讼活动的制度。 (二) 意义 回避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保证法官中立和公正, 确保裁判者在当事人之间没有利益上的偏向,以保证案件裁判的公正性。 二、法定的回避情形和回避适用的对象 (一) 回避情形: 民事诉讼法第 45 条 1 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2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 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 涉及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潘认为只要是涉及可能影响公正就应当被考虑。Eg:美国的一个交通肇事案件, 被申请回避的陪审员的弟弟在半年前死于另一起交通事故, 虽然这个因素看似与此案无关,但还是有可能影响陪审员的判

27、断。要看是否符合立法目的和相关法律精神。 (二) 回避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 、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将审判人员之外的一些人员也作为回避适用的对象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在诉讼中虽然不对案件做出裁判,但他们在诉讼中的行为,也有可能影响裁判的公正性。 证人不存在回避问题。 若证人与案件结果有利害关系是否存在伪证可能?因为对证人证言的取舍要依靠审判人员的判断。 为何鉴定人需要回避?因为证人是不可以替代的, 鉴定人可以替代。 三、回避的 1 提起人: 回避的提出,可以依当事人申请,也可以是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主动自行提出。

28、 程序不公正可能在实体上产生影响, 同时, 不知晓案件情况的人也会倾向性地认为案件判决不公正,从而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结果。 回避制度的适用不仅是案件公正审理的要求,也是对于被申请回避者的一个有效的保护。首先有一个思想上的斗争,进而产生精神上的折磨, 2 当事人提出申请: 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时间。 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 回避申请提出后,是否准许申请,由人民法院决定。程序 3 具体程序为: 审判人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院长担任审 判长被申请回避的,由审判委员会决定。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 3 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做 出决定,申请人对决

29、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四、回避的法律后果 1 在人民法院做出是否同意申请的决定期间内,除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之外,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原则上应暂时停止执行有关本案的职务。特殊情况如保全,先予执行等 2 人民法院决定同意申请人回避申请的,被申请回避的人退出本案的审判或诉讼;之前的活动,要看是否和当事人实体权利有关,而决定是否有效。这方面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3 人民法院决定驳回回避申请的,被申请回避的人员恢复案件的审理职务或参加案件的有关诉讼活动; 4 当事人对决定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审判或诉讼。第四节 公开审判制度 一、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 (一)

30、 概念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 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 (二) 意义 1 公开审判制度的设立,是审判民主化的一个基本表现。 2 公开审判制度的设立,服务于民事审判公正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这一民事诉讼目的。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一) 公开审判是将审判活动向群众和社会公开。 所谓向群众公开,是指允许群众旁听案件审判过程(主要是庭审过程和宣判过程) ; (群众监督) 所谓向社会公开, 是指允许新闻记者对庭审过程作采访, 允许其对案件审理过程作报道,将案件的审判情况向社会披露。 (社会监督) (二) 公开审理与开庭审理的关系 公开审理的

31、案件,都必须开庭审理。但是,开庭审理不等于就是公开审判,因为,一些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需要开庭审理。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审理之前公告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开庭的时间和地点,以方便群众参加旁听。 (三) 公开审判制度中的公开,包括案件的审理公开和案件的审判结果公开。但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某些案件不公开审理: 1 是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2 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3 是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不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总结:法定不公开,就是不公开。申请不公开,当事人申请,法院最后决定是否公开。 未成年人案件刑诉中属于法定不公开,民诉中属于当事人申请。

32、 (四) 法院审理的所有案件,裁判的结果都应当向社会公开,裁判结果的公开可以采取宣告或公告的方式。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一律公开。 主要公开的应该是程序性过程,最终的裁判结果(谁胜谁败) 。涉及双方当事人真实的信息以及法院认定的问题,公开到何种程度,值得思考。案例分析 案情原告甲公司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告乙及丙公司。起诉状中称,被告乙原是其营销部经理,被丙公司高薪挖去,在丙公司负责市场推销工作。乙利用其在甲公司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将甲公司的销售与进货渠道几乎全部提供给了丙公司,甲公司因而损失严重,请求乙和丙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同时申请不公开审理,保护商业秘密。 问题人民法院能否同意原告不公开审理的要

33、求?第五节 两审终审制度 一、两审终审制度的概念 (一) 概念: 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二) 现行制度设计 我国现行的审级制度是四级两审,原因: 1 我国的两个审级法院都是事实兼法律审,而国外的三审以上法院一般不审理事实问题,其作用十分有限,同时还降低了诉讼的效率和加大了诉讼成本; 2 我国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审级过多,易形成讼累,拖延诉讼的时日; 3 我国再审制度的设立,可以弥补两审终审中存在的某些不足,经两审审结的案件,如果仍然有错误,可以通过再审程序纠正。 二、两审终审制度的内容 两审终审,表明一个案件的审理可以通过两个审级的法院,适用两个

34、不同的审判程序,做出在效力上有差别的两种裁判。 两审终审意味着两个审级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审级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上诉制度来表现。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第八章 人民法院的审判权 第一节 民事审判权概述 一、民事审判权的概念 (一) 概念 民事审判权, 是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通过审理对案件做出裁判的权力。 它是国家司法权的组成部分,属于国家基本权力之一,是国家管理国民和治理社会的一种权力。 (二) 意义 1 从作用上讲,民事审判权是国家用以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国家权利; 2 从形式上讲,它源于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35、 3 从本质上讲,民事审判权是民众赋予国家通过法院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是服务于当事人诉权服务于当事人诉权的一种权力,是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得以实现的手段。 二、民事审判权的特征 (一) 本质 民事审判权的本质, 是通过民事审判权的特征来体现的。 要正确认识民事审判权的本质,就有必要全面了解民事审判权的基本特征。 (二) 特征 1 民事审判权的主体的唯一性 只属于法院 2 民事审判权对象的特定性 民事纠纷 3 民事审判权启动的被动性 “不告不理原则” 民事审判权的被动性与释明权的关系 主动服务或送法上门都会对法院的中立性产生影响。 4 民事审判权运行的程序性 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形式本身

36、就展现程序的公正 5 民事审判权行使的独立性。 法官应该与商业活动和党派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法官在处理案件时也应该独立于法院内部的其他人。我国是法院独立还是法官独立?我国是法院独立(审判委员会的存在) ,西方是法官独立。 6 民事审判权对双方当事人作用的中立性(中立性与独立性的关系) 为保障案件的公正审理。 形式上表现为不能有任何的偏向。 审判人员不能对案件有成见 7 民事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结果的终局性(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再审制度的完善) 三、民事审判权的功能 民事审判权的功能是指民事审判权的设立与行使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和对诉讼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1 是法院参加民事诉讼的根据。从形式上来

37、看,根据是宪法和民诉赋予的民事审判权 2 是法院在民事诉讼中进行审判行为的基础。诉权和审判权。诉权是当事人参加诉讼的基础 3 与当事人的诉权共同构成完整的民事诉讼机制。 4 保障诉讼的有序进行,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保障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的贯彻执行。第二节 人民法院在审判中的职权 民事审判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进行民事审判的基本权能, 该权能在民事审判中表现为一系列的审判权力,这些权力构成了民事审判权的基本内容。 法院对程序的影响和当事人诉权的作用。 一、受理起诉权 受理起诉权, 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的权力。 具体内容: 1 对起诉的审查权。 2 决定是

38、否立案权。 二、调查证据权 调查证据权,是指法院依法对案件的有关证据进行调查的权力。主要表现为: 1 自行调查权。 是不是所有的证据都有法院调查?过去强调法院主动全面客观的收集证据, 但不能主动调查证据。这涉及法院的中立性。如涉及到第三方利益、程序性事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因客观事由无法调查,法院可以搜集。 2 委托其他法院行使调查权。 委托送达也只能是委托外地法院,不能委托其他机构,而其他机构只能是转交 三、诉讼指挥权 诉讼指挥权,是指法院对民事诉讼活动的指导和控制的权力。具体内容如下: 1 确定有关诉讼参加人参加诉讼。有些案件比较复杂,涉及到相关利害关系人,要求增加被告人,就需要法院来确定。 2 指挥整个诉讼按法定程序和法定方式进行。如何选任鉴定机构?双方背对背填写三个鉴定机构,选择相同的。如果仍然不同,由法院决定。 3 指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 四、特定事项处分权 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