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慈矿讲解小学语文古诗文学习_第1页
丁慈矿讲解小学语文古诗文学习_第2页
丁慈矿讲解小学语文古诗文学习_第3页
丁慈矿讲解小学语文古诗文学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丁慈矿 :小学对课与古诗教学转贴案语:丁慈矿老师对传统语文教育颇多研究与心得,他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的对联教学,诗词教学,有颇多实践。曾在本网转贴过另一篇关于丁老师的文章,见丁慈矿 :小学对课与古诗教学ZT编者注:本刊第10 期力作多多,富有重量和质量的文章还有河北石家庄市桥西实验小学赵晓玲老师写的长达2 万多字的教育叙事 守护童心我与琪琪的成长手记(附专家点评)、南京特级教师郭学萍回忆名师袁浩的叙事因为有阳光,内心总有歌声以及大型专题策划他们是中国教育的未来80 后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 等,欢迎广大读者关注!守护优雅的汉语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路上海 丁慈矿丁慈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

2、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理事,上海写作学会理事。从教以来,致力于传统语文教育教材研究。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出版专著小学对课。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读书人17 年前我初中毕业,从一个偏僻的小城来到上海师专读书。一个人在外,感到十分孤单,对未来的日子更是迷茫。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 ” 黄仲则的这句诗正是我当时的心态。一天,我从学校橱窗边走过,不经意中看到 “教师著作展 ”,陈列的都是本校教师编的书,大多是些上课的教材。忽然,一本小开本的山情水韵映入我的眼帘,还有一本装祯精美的中国旅情放在它的旁边,封面上是一幅淡淡的古画,竟然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们从小用的新华字

3、典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顿时对书的作者产生了敬意,仔细一看,作者是商友敬老师。一周以后,学校请商老师给我们新入校的学生作了一个报告,题目大概是 “漫议师范生的形象 ”。我早早地来到会场, 第一次见到了商老师。商老师时而娓娓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日光映照在他的萧萧白发上,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他的话语似一股清泉流入我心底,最后他说:“我们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读书人! ”从此, “读书人 ”这三个字成了我心目中最有分量的词语。那时,商老师还不上我们年级的课,我想,要是能成为商老师的学生,该有多好啊!后来,经学长刘建忠兄介绍,我有缘向商老师多次当面请教。每每与老师相对,我感到如沐春风。他总是微笑地

4、看着我,告诉我许多美妙的故事。与老师聊天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聊天中我获得的教益要远远大于课堂上的收获。老师爱书,整日读书、教书、编书、写书,聊起关于书的话题,老师总是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向我推荐好书。商老师退休前给我们上的最后一门课是中国文化概论,他要求我们做笔记,考核的内容也就是检查笔记。笔记本发下来,我看到上面有商老师的一纸留言:“爱默生说,世界上最光辉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立起来;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谨以此意书赠即将走上讲台的丁慈矿君。”这张纸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仅包含老师对我的期望,也蕴含着老师的教育理想。商老师以海一样的胸怀包容了我这异乡少年的幼稚与无知,教会我读书

5、,教会我独立思考,教会我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我从他那里受益最多的,还是一种由于家学渊源而形成的学者型语文教师的气度和修养,这是我一生要努力的目标。“甲骨文老师 ”为了留在上海,毕业分配时,我经历了一点波折。1998年 9 月 10日,我终于成了一名教师。那天正是教师节,我去小学报到,校长见到我大吃一惊,说: “我们以为你不会来了呢,新学期的人事早已安排好了,让你教什么好呢? ”后来他们开了一个短会,决定让我教七个班级的写字课,我就成为了一名专职写字教师。写字该怎么教呢?我很茫然。好在收集了许多字帖,读过许多书法家的故事,还是先给孩子讲故事,再给他们看各种各样的字帖,引导他们发现汉字的美,激发他们

6、写字的兴趣吧!每节课我都给孩子们讲故事,然后和他们一起欣赏我收藏的字帖,渐渐地孩子们都喜欢上了我的课。 我发现在各种字体当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甲骨文,每每我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甲骨文字, 孩子们便情绪高昂,开始辨认这些字的前世今生。 他们每周都盼望上我的课,课间更是有学生追到办公室要我讲汉字的故事。他们还送给了我一个雅号 “甲骨文老师 ”。现在想来真是受之有愧,对于甲骨文这门学问,我连门框也没有摸到,哪里敢称 “甲骨文老师 ”!就这样教了半年写字,学生的字也没有什么起色,但是许多孩子喜欢上了汉字,尤其是甲骨文,这是我的一点小小收获! 1999 年放寒假前,校长找我谈话,告诉我下学期开始教三年级的语

7、文课。语文该怎么教,我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虽说实习时上过几堂语文课,但都是拿着教案依葫芦画瓢。 这门课究竟要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呢?究竟怎么上才好?我还从没想过。 怎么办?我想到了读书, 读关于语文教育的书。于是,我找来了学校图书馆中大量关于语文教育的图书,节假日又到书店淘来了很多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从教学论、教材论、教学法到名师授课录、名师教学实录。不多久,我就收罗了一大堆语文教育的书籍。每天放学后,我匆匆到校外找了点东西填饱肚子,然后又回办公室看书。看到兴会的地方,我就在书上划几笔,看到和我正在教学的课文相关的内容,我就在书上折个角,第二天带到课堂上去试。那段时间,我最喜欢读名师教学实录,许多

8、名师的教学都是艺术,我借着书本模仿他们。有一次,校长借给我一盘于永正老师的金色的细雨教学录像带,我连看了三遍, 深深折服,把他在课堂上说的每句话都记在本子上,后来我照着于老师的教法上了一遍,效果很不错。后来,我又读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钦佩不已,从那以后我又开始模仿李老师的课。 一次我看到李老师的学生施建平老师上泊船瓜州一课的教案,受到很大启发,便根据施老师的教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改动,然后在学区开了一堂古诗课绝句,没想到很受欢迎。一个师姐把我的教案交给吴小莲老师, 吴老师对我这个后学晚辈给予了热情的鼓励,至今仍让我感动。回首初登讲台那段日子,读书是我的生活,模仿是我的功课。每晚从办

9、公室出来,已是夜色沉沉,万籁俱静,小学的宿舍斜对着一家肿瘤医院的太平间,萧疏的树影映在我的窗子上。我在橘黄色的台灯光下,借着书本,送走了一个个夜晚。第一篇文章发表我对山西师范大学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编辑部始终怀有感激之心,我的第一篇文章于 2002 年 5 月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远离家乡,在小学里教书,我觉得太寂寞了,于是写写文章,主要是一些教学反思类的东西,写了就希望有人能看到,于是就投稿。从教之初的几年时间里,我大约投了 20 多次稿,但是很不幸,投出去的文章全部石沉大海。2001 年底,我在学校的门房看了新创刊的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觉得很有新意,就抄下地址, 选了一篇自认为写得不

10、错却屡投屡败的文章寄了出去。 2002 年 1 月,我调离了上南二村小学, 也渐渐把这件事忘记了。4 月的一天,原单位的同事打电话给我, 叫我回去取信。 当我从同事手中拿到这封来自山西的信件时十分激动,颤颤地打开, 竟是一张用稿通知单,上面还盖着杂志社鲜红的公章!我欣喜若狂,那一刹那间的感受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这篇文章的发表,我也许不会再写文章了,后面所做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后来,我又投了许多次稿,先后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发表。这些教育期刊给我的鼓励是巨大的,是她们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使我逐渐摆脱了心灵深处的自卑和胆怯。每一个汉字都是那么好玩有一天,在一堂语文活动

11、课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对联故事,没想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要我再讲一个。于是,我又讲了一个,这次我没有告诉他们故事中的下联,要他们自己去想。几分钟后,孩子们在黑板上写出了五花八门的下联,有的对得还不错,这使我欣喜异常!于是乎,我每天抽空给孩子们讲一个对联故事,获得了他们的热烈欢迎。但是,没过多久,少年时代储存在脑海中的故事就讲完了,孩子们的热情依旧不减,我该怎么办呢?我把这个困惑告诉我的老师商友敬, 老师告诉我对联教学古已有之,在他小的时候,祖父就曾教过他对对子。 我说我想在小学开一门对联课,老师说: “好啊!王尚文先生最近出了一本书对韵新编,你拿去参考吧。 ”捧读着王尚文教授亲笔签名的对韵

12、新编,我走进了对联教学的世界。我参考了对韵新编,出些对子给学生对,字数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比如 “鹤舞千年树 ”,一个三年级学生对 “龙游万里天 ”,比古人的 “凤鸣百尺楼 ”的下联境界似乎还要阔大一些;陶渊明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 ”,有个叫阮静宜的小姑娘当即对出下联 “插花南窗前 ”,真是妙不可言。 “假山石上栽真树 ”,有小朋友对 “高楼房中住矮人 ”,另一小朋友得到启发,对 “矮楼房中住高人 ”,还有学生对 “死海水中睡活人 ”,全班一阵哄堂大笑在对对子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那么好玩,每一个字音都是那么好听, 每一个字形都是那么好看,搭配起来又那么精致优美,变化万千,我自

13、己深深地沉迷于其中, 孩子们也渐渐喜欢上了汉语。想来,也难怪蔡元培、陈寅恪、张志公、周汝昌等学界泰斗都推崇对课教学。从 2000 年到 2005 年,我坚定地走在这条道路上,在对课教材建设上花了真功夫:几年时间里,我收集了 150 余种对联书籍, 200 多篇有关对联的论文,仅对韵我就收集了 25 种。幸福生活源于自我陶醉我这个人不聪明,取得这一点小小的成绩完全是下笨功夫的结果。为了搜集传统蒙学中关于对课的资料, 我每天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交大图书馆或上海图书馆里,复印的各种资料有一尺多高。此外我每周去福州路逛书店,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寻寻觅觅。我有个野心,想穷尽这个领域已出版的所有著作。我每天看啊

14、,读啊,圈啊,划啊,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我深深陶醉在中国语言的美好韵味中。你瞧这副西湖花神庙的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短短20 个字把春天的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以及风雨晨昏、年华流逝写尽了!而且还可以变换位置,组合成多副对联。除了汉语,世界上恐怕没有这么美妙的语言了吧?最幸福的时间是 2005 年的暑假,资料已经收集得差不多了, 时间也有了,我便开始全书的编写。我每天下午两点钟开始工作,宿舍的地上铺满了报纸, 报纸上摊着各种参考资料, 我踮起脚在这些对联书籍中穿梭。我先从近千则对联故事中选取了50 则,然后根据我的理解和认识进行改写。再把古往今来流传的25 种对韵

15、反复品味,依照诗韵新编进行重新编排。另外,我根据几年来在课堂上实践的材料,一课一课地设计练习。陶渊明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就常常是在夜幕四合之际才想起吃饭,到食堂吃了一碗面,然后在校园中散散步,逛到校外的大超市,买上一大袋桃子,便回房继续工作。桃子成了我的夜宵,在书香与桃香弥漫的斗室里,我继续往下写,写到深夜一两点钟就寝,第二天中午起床继续工作。2005 年的暑假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中走过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感到莫名的兴奋。五年来,我也没感到什么苦,顶多就是有点孤独,王国维诗云: “欲语此怀谁与共,鼾声四起斗离离。 ”通过编写这本小册子,我把古今名联梳理了一遍。 因为各地风景名胜地

16、的楹联我读了许多,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到名川大山旅游时,就有了与古人对话的机会。通过对课教学的实践,我对汉语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香港大学陈耀南先生在中国文化对谈录一书中写到: “形式上,对联是中文特有的艺术体裁; 运用上,对联可做实际应酬, 也可以做文学写作;内容上,对联可以关涉所有生活层面,表现文化精神。”对联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师生可以一起领略汉语的妙趣,感悟汉语的深情 我觉得我有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我还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杨浦教育学院的吴敏兄对联作得比我好,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刘德隆教授对古代文学如数家珍;陈琴老师对传统文化学养深厚这些朋友都是我通过对联教学结识的,和

17、他们交流是愉快的事情,极大地开拓了我的人文视野。总得做一些事情12 年前,师范毕业的前夕,我的老师朱子锐先生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去,郑重地取出一本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对我说: “我知道你喜欢书法,这本卜辞通纂是郭沫若先生早年编纂的,印制精良,书中的甲骨文字很有意思,你到小学后可给小朋友讲一讲,他们也许会喜欢。临别了,也没有什么可以赠给你的,这本书就作为分别的纪念吧。 ”我捧着这本书走出了办公室,心中充溢着温暖。初登讲台时,我曾选取这本书中的一些甲骨文字和小孩子一起辨认,没想到他们真的很喜欢, 我当时就想着把甲骨文字进行整理归纳, 加入现代的元素,编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汉字读本。后来,由于忙于研究对联

18、教学,这件事也就搁置了。2008 年 9 月,中文自修(小学版)杂志约我开个专栏,我就开始了甲骨文中的世界的撰写,已陆续编写了十篇,目前仍在进行之中。我一边搜集资料,一边进行编写。我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方面是汉字教学方面的专著。 许多大学者都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陈独秀先生的小学识字教本,傅东华先生的字源等。另一方面是甲骨文研究。虽然甲骨文发现至今只有 111 年,但是这方面的专著已汗牛充栋,我知道这辈子恐怕都无法读完这些著作,我要选取最主要的三五种,读懂读透。然后,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要编一本通俗、好玩、有情趣的小册子。我想这件事至少要做五年,也许还会更

19、长一些。另外,我觉得现行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选得不尽如人意,缺乏趣味性。自 2008 年 6 月起,我开始搜集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教材(也就是文言文课本),并对其进行整理。我想编出一本老语文读本,和孩子们一起读读老课文,重温优雅的旧时光,这是我的一大心愿。但是,目前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私人藏家的书太贵,财力不济,难以购置;某些图书馆虽藏有这些课本,但他们宁可放着发霉,也不愿外借,就是看看也不行。这件事可能做不了,我已决定放弃。总之,人生太短,我总想找一点好玩的事情来做做守护优雅的汉语这些年来,教育新理念像竹笋,一个一个冒出来,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小学语文教师,我曾经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

20、好,到处都是专家,听听都有道理,我该听哪一位的呢?一个冬日的黄昏,我读了陈寅恪先生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先生掷地有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念及此句,顿生高山仰止之感,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深信这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教育是为了立人,立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要使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我必须先成这样的人!有了这个精神的支点,对一切教育理念我都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辨别,用自己的心灵去吸收。 这两句话足以廓清迷雾,支撑我继续前行。说到教育教学观,我还真没有考虑过。寻思这十多年来走过的路,试着归纳一下,我对语文教学有如下两点认识:一要注重语文情趣。情趣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小学语文教学

21、要着重传递这种情趣。王尚文先生说: “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实践的原动力,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的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它,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满足这一要求,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鉴赏口味,不断进入新的接受境界。语文情趣基于爱美的天性,是形成于后天的对语文之美的爱好和追求。 ” 说得真好!钱理群先生也曾谈到这一点,他说: “人在自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样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精神成长,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十余年来, 除了完成语文课本的教学任务外, 我还和学生一起背诗、对对子,一起收集门票、明

22、信片,整理 “我的游踪 ”,化名 “土豆大哥 ”带学生去学校小花园里偷偷地种土豆、种葫芦,带学生们溜到室外踏青,把小鸡装在鞋盒里带到语文课上, 让孩子们尽情观察 这些作为,无非是想传递一种语文情趣。许多年后,课本上的东西也许他们会忘记,但这些事情一定会留在他们童年的记忆里,我相信。二要挖掘汉语特色。汉语文特色、汉语言之美多年来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被忽视,一个孩子读了几年语文,却对汉语汉字没有任何感觉,更谈不上喜欢。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汉语中可爱的元素, 排列组合成为鲜活的读物,和学生一道沉浸其中,含英咀华。胡河清先生说,他要做中国文化的守灵人, “文学对于我来说

23、,就像这座坐落在大运河侧的古老房子, 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我爱这座房子中散发出来的线装旧书的淡淡幽香, 也为其中青花瓷器在烛光下映出的奇幻光晕而沉醉, 更爱那断壁颓垣上开出的无名野花。我愿意终生守在这样一间屋子里,听潺潺远去的江声,遐想人生的神秘 ”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有一点梦想,在全球化、网络化冲击的当下,在粗鄙日益流行的今日,我们更要守护优雅的汉语!按:一位朋友听丁慈矿老师上开的实录。很有意思。课堂实录(对课)前不久,我们听了丁慈矿老师上的一堂课“对对子 ”。在 40 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不仅是学生,全体听课的同行也分享了母语教学的乐趣。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这堂

24、课的剖析,看看丁老师是怎样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对对子 ”即 “对课 ”,是我国旧时私塾教师教学生练习做诗的一种方式。教学时,丁老师首先引用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两副对联导入课题,继而简单介绍了 “读书、写字、对对子 ”式的旧式私塾教学方式,接着从对一字联人手,然后是对两字联、三字联,再逐渐上升到对七字联,以此逐步展开教学步骤。例如:“风 ”对:雨、云“海 ”对:水、湖、山、空、陆“竹 ”对:梅、草、菊、花初学一个字的对联,丁老师以 “对联没有标准答案 ”小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多找答案。“春风 ”对:秋雨、冬雪、秋霜、秋叶“北海 ”对:西湖、南洋、西山、东湖“河马 ”对:山羊、

25、天鹅“文竹 ”对:武松通过一字对和两字对,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丁老师让学生体会对对子应该如何寻找对应的字词, 从对联中学会对联。 然后以 “文竹 ”对“武松”,一是植物名,一是人物名,这两个本身没有关系的词语作对,提出“对联中, 最有趣的就是这样的无情对 ”,让学生在增加对联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对联中蕴含的妙趣。“水帘洞 ”对:火焰山、天安门、天门山、石窟门三字对的题来源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 ,学生更是来劲,轻而易举地说出了许多答案。“望梅止渴 ”对:画饼充饥“精卫填海 ”对: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四字对联,丁老师让学生懂得了成语中的对仗,在学对联的同时,温习了不少四字

26、成语。“远看山有色 ”对:近听水无声“白日依山尽 ”对:黄河入海流“野火烧不尽 ”对:春风吹又生“接天莲叶无穷碧 ”对:映日荷花别样红“两个黄鹂鸣翠柳 ”对: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五字对、 七字对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古诗中的对仗。不难发现,学习对对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并且为学生寻找到了跨人古诗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下课前,丁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兴趣题:为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对下联,并指出,这是 2004 年广东省高考的一道语文试题。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让每一位听课者都享用了一顿中国语言文字美妙而丰盛的大餐。下课后,学生们个个流连忘返,每位听课教师久久回昧。笔者

27、认为这堂课之所以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认识传统文化样式,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对课 ”,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中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子充分利用了汉字音、形、义的特点,虽然篇幅短小,但充分展现了汉语对仗工整、声调和谐之美。 学习对对子,能够让学生了解汉语的语法规律,训练语感和思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力等。因此,对对子训练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语言能力大有裨益。课堂上,丁老师通过一些对仗的成语,指导学生自己发现汉语言的组词规律;通过古诗词中精彩的对句, 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对句蕴含的诗的精妙;通过 “无情对 ”,将

28、汉语中最有情趣的东西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限奥妙。 你瞧:“文对武 ”,“竹对松 ”,“文竹对武松 ”,两样毫不相干的事物形成了无情对, 汉语言文字多么有趣。还有 “远看山有色 ”和“近听水无声 ”,虽然这两句诗学生早已烂熟于心,但知道这两句诗竟然是一副工整的对联,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新的发现,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瑰丽多姿和无穷韵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会打心底里激发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后教师留下的这份课外作业,尽管是高考语文试题,相信有不少学生会去尝试, 因为他们有兴趣。 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这样一堂课,如果以后在某种场合看到对联,

29、就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他们中的一部分就有可能会去阅读,去积累,去欣赏,甚至会去评头论足一番。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够燃起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火苗, 那就意味着这堂语文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二、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丁老师的整堂教学,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春节对联说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由易到难,从一字联逐步上升到二字联、三字联,直至增加到古诗中的五个字、七个字的对句。首先,丁老师在引导学生对对子的同时, 让学生明白 “对联没有标准答案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30、力和创造力, 寻找多种答案。 学生在被允许 “胡思乱想 ”的前提下,在比谁找的对子多的挑战中, 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小脑袋自然积极思考,结果生成了缤纷多彩的富有创意的答案。其次,挑战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丁老师设计的教学难度是逐步加大的。 学生在对出一组对联、登上一级台阶之后, 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教师逐渐加大难度。随着出示对联字数的增加,学生非但没有畏惧,反而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乐意接受新的挑战。 再次,虽然教师出示的对对子的形式是全新的,但是对子中的内容多是学生已经熟悉的事物, 包括四字对的成语, 五字对、七字对的诗句。因此,学生开动脑筋,完全能够应对新的挑战。在对对子的同时,学生不

31、知不觉地学习了新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三、展示教师的学识修养,吸引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有效、最持久的因素还有语文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 一位语文教师, 如果具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力,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教师的言行所吸引,从而引起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这堂课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丁老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丁老师是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研究对课已有六年多,因此在课堂上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对对子的特长,。另一方面,丁老师还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在教学中,一串串成语、一句句古诗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让学生感到由衷的钦佩。

32、丁老师还利用结构相近的成语、对仗巧妙的古诗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感悟、 理解它们的意义,不仅消除了学生学习成语和古诗的畏惧心理,还帮助学生熟悉并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和古诗。 当然,这堂课的成功还在于丁老师的语言魅力。如学生误读 “靓”为 “qian(倩) ”时,丁老师一边板书一边更正道:“青春看得见,是不是 liang 帅?哥靓仔, 就是这个 靓 字。”听了如此幽默的解释,学生还会犯类似的错误吗?从丁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正说明他们确实带着高涨的、 激动的情绪上课; 对课中的无情对、成语、诗句等的精妙,无不让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瑰丽多姿。教师

33、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挑战,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开动脑筋, 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独创的答案以及成功的体验, 感受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丁慈矿老师个人的学识修养和教学魅力,使得这堂课着实 “上得有趣 ”。可见丁老师掌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按:丁慈矿, 全国优秀青年名师,对课、古诗文教学专家。全国首届经典诗文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丁老师以他的博学和独创性的“对课 ”研究蜚声教坛,他的小学对课一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广受欢迎。最新的研究成果情趣是怎样炼成的我的 “每周一诗 ”教学探索在小语界再掀波澜。小学语文教师多次对其古诗文教学进行报道,还将丁

34、老师的课多次作为全国经典诗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样板课。丁老师先后应邀到山东、广州和上海等地上示范课和作专题报告,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许和一线教师的欢迎。推薦丁老師的小學對課 ,他的小学对课和古诗教学对父母们在家教子也很有启发。我的读诗经历文 /丁慈矿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孔子曾说: “不学诗,无以言。 ”他认为诗教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温柔敦厚。很遗憾,我小时候却没有接受过诗教。我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煤矿工人,他不识字每天在漆黑的矿井下辛苦劳作。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可我偏偏不争气,一年级下学期我就开始逃学,我们校园的围墙上有一个洞,墙洞的外面便是青翠的乡村。每天下午,

35、我和几个顽皮的孩子从那里钻出去,掏鸟窝、钓青蛙、抓知了 现在想想,倒也充满了诗意。但是很不幸,因为语文考试不及格,我留级了。当我第二次渎一年级时, 姐姐买了一本少儿古诗一百首 送给我,一诗一画,画是工笔线描,美极了 ! 作为留级生。十分不光彩,自然没有人跟我玩,我便拿出少儿古诗一百首自己翻看,照着上面的图画乱涂乱描,也读读上面的诗,我至今还记得一首王昌龄的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大概是我生命中最初接触的诗歌,图画上有一大片的云,云影罩着高耸的山峰, 一个穿着铠甲的人横刀立马, 好不威武,他的面前飞沙走石。我描着画,并给这将军加了两撇胡子,诗

36、也就记住了。虽然不明白诗意,但这首诗、这幅画却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许多年后,我去了青海,看到那岿然屹立的群山,那巨大的云团映在雪峰上的影子,我才知道了什么是“青海长云暗雪山 ”;这句诗真是神来之笔啊 ! 由此,我觉得没有必要把每句诗歌都给孩子讲透,对诗歌的理解,真的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尤其是对古诗的理解是要由人生经历去印证的,先让诗沉淀在你的生命中, 某一年某一天,某一朵花的开放,某一阵风的吹过,唤醒你心头的诗意与诗情,你也就会恍然大悟,这才是人生的幸福体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先生 15 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3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他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他自己的背影啊, 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生命中有诗歌为伴,是多么好啊 !我开始自觉读诗歌,是进入初中以后。那时我们的语文教材,除了课文以外,书末还附有古诗文,这些诗选得太好了,初中第一篇古诗就打动了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读上去好听,想一想很美 !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就更美了,在水一方啊 !我们那里有一个大湖,烟波浩淼,每次来到湖边,我都会念起这苜诗。后来的几册还选了李后主的词、 苏东坡的词、辛稼轩的词、李易安的词 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豪放派,什

38、么是婉约派,但这些词我都喜欢,无论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还是 “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我都喜欢 ! 课堂上,老师在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玩意, 我就抄书后的古诗词, 抄得是如痴如醉,这些诗词也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我的生命。进入了师范,教我们阅读与写作的是展望之老师,展老师是陆小曼的人室弟子,徐志摩的崇拜者,曾撰写了飞去的诗人 徐志摩传。他上课一激动就大讲徐志摩,并为我们朗诵徐志摩的诗歌,听着他深情地朗诵,我也喜欢上了徐志摩,买来徐志摩的诗集抄读。后来,一位师兄介绍我去见了商友敬老师,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商老师并不教我们课,我每天放学后到他

39、办公室去和他聊天,向他借书,并把自己读书时的困惑向他请教。坐在老师对面的椅子上听老师谈掌故,说诗词,娓娓道来,我感到如沐春风。最难忘的是毕业前一次的春游,在富春江上,老师给我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解,弥漫在山水的氤氲之中,我由此进入古人所描绘的意境,终生难忘 !回首读诗的经历,我觉得最好的读诗方法是抄读,边抄边读,抄抄读读,当古人的诗句在你的笔尖流淌的时候, 它也就悄悄地进入了你的心间。最好的教诗方法就是聊天,从自己对诗的感受聊起,聊着聊着,大家一起融人了诗境。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曾说: “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 ”这个 “化”字用得太好

40、了 ! 我觉得在抄读的过程中,可以 “化经典为血肉,化经典为灵魂 ”,我们生命的质量便得到了提升。从此告别粗鄙和庸俗。我怎么教古诗文/ 丁慈矿1998 年登上讲台,我开始教学生读古诗。为什么教古诗,原因有二:一、阅读经历告诉我,古典诗词是好东西,可以帮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二、当时团中央发起的 “中华古诗文诵读 ”工程正在开展,我很想参与进去,获得个人的成长。从那时起,我先后换了两所学校, 但这件事一直坚持了下来。 起初,我还带有一点功利心,想申报一个“诗文诵读 ”的区级科研课题,但是我申报了两次都失败了。我的功利心也就消失了,全凭兴趣教诗,越教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想教得好一些, 于是收

41、罗了一大堆的诗词书籍资料,这些年一直在读,怎么也读不完。我每一届学生都是从三年级开始接班,然后教到五年级毕业。 孩子们有三年的时间是和我一起度过的。这三年中,我平均每周教他们读一首诗,到五年级时还增加一些宋词和古文阅读。刚开始是我教,后来便组织孩子们自学, 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教大家。 起初是每周一首,后来是每周两首甚至三首。 三年下来,一般孩子背诵量都在二百首左右。我具体的做法是:一、从好玩出发,从趣味诗入手,从浅的诗开始我教诗没有固定教材,起初是从有趣的、浅显的诗开始教的,如数字诗:一去三五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朝学者邵雍的一首小诗。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一片叉一

42、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首诗曾被选人民国年问的小学教材,汪曾祺先生小学时读到这首诗,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美,他说自己的写作方法是从 “飞入芦花总不见 ”悟出的。再如纪晓岚的秋江晚钓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这首诗被台湾的小学国语教材选人了,我们的孩子也很喜欢它。中国文字富有游戏精神,有一种诗叫 “神智诗 ”,充分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画出来的,如下面这首:日圆山高路口长,云横雨细倒斜阳。扁舟横渡无人过,风卷残花半日香。太好玩了,小孩子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诗我是不作讲解的,只是和学生一起读,读完了让孩子描述诗中的画面,然后说:

43、 “这诗好玩吗 ?哪里好玩 ?好玩就应该记住,后面还有更好玩的呢 ! ”为什么要从最简单、有趣的诗人手呢?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 “从什么读起不成问题,最初但从有兴味的着手就可以。其实,除了有兴味的着手也没有别的办法。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也曾说: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由此可见,要使所学的诗歌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可爱, 起码是在教师的启发、指点后学生觉得可爱, 因此 “每周一诗 ”最初的选择不可不慎。二、沿中国地图教起我常常想: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从来就不曾离去,当我们涉足他们的游踪,高声诵读他们的诗的时候, 他们就在我们的生命中复活了。和诗人同行,我们

44、不再孤单、不再胆怯,我们便在凡庸和琐碎之中获得了诗意的人生。我在教室里贴了张中国地图, 告诉孩子们诗人最爱游山玩水, 凡诗人涉足之地,都有诗的存在。然后对照地图,先教大阴山下的敕勒川,再教南朝民歌江南可采莲 ,这是为了强调塞北江南的时空差异。接着教枫桥夜泊,再教钱塘湖春行,这也是我们学生经常去旅游的地方。然后沿着长江溯流而上,题金陵渡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岳阳楼早发白帝城等,接连教了下来,孩子学得很有兴趣。 我告诉他们这些诗都是诗人所见所感,如果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定要大声背诵古人的诗,周围的游客会刮目相看的。一个孩子在暑期去黄鹤楼旅游时,就在那儿背诵崔颢的黄鹤楼,回来得意洋洋告诉

45、我,有人对他翘起了大拇指。这种自得是多么好啊 !地图可以让孩子们找到诗歌的时空坐标, 可以激活它们的生命,可以让孩子们穿越悠长的时空和诗人相会。我从小爱收集火花、邮票、门票、明信片,这些小纸片也在教学中派上了用场,山水风光展现在方寸之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借此和孩子们一起走近诗人。 我要求他们把旅游时的门票收集起来,贴在本子上,我还把自己收集的明信片奖给诗背得好的孩子,郑重地说:“这个地方李白没去过, 因此没有名句流传, 你去了一定要写两句寄给我看看。 这个地方杜甫去过, 他写下了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你去了要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孩子们深受鼓舞,在外出旅游前常常来找

46、我,问我“某某地方李白去过吗,写了什么诗”。三、风吹哪页读哪页春光明媚时,我教 “黄四娘家花满蹊 人间四月芳菲尽 ”,春雨淅沥时我教 “天阶小雨润如酥 好雨知时节 ” 夏天来了,我教 “毕竟西湖六月中 ”;秋雨潇潇时, 我教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04 年 12 月 30 日,上海好不容易下了场大雪,我马上抓住机会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写道:“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我觉得学诗一定得切合具体情境,这样才能把握诗的意象

47、,一年四季,风花雪月,总有与诗、与诗人邂逅的机会,我们可要紧紧抓住! 在把握了诗歌的意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感受诗歌的情趣,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境界。四、教诗时间哪里来俗话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挤总归还是有的。我主要利用三块时问,一是晨读课,二是午会课,三是晚管理。甚至是春游秋游的车上逮到机会我就大讲古诗。有老师生病,有老师请假只要我去代课,就去讲古诗故事。我讲古诗故事,一般会跑题,讲大风歌,又扯到垓下歌,从项羽、刘邦一直讲到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小孩子爱听我讲,一讲和古诗有关的故事,教室里就会鸦雀无声。毕业好几年的学生,见面了还会提起我讲的古诗故事。五、教诗的方法是简单的1和学生一起读,和学生

48、一起背。所有教过的诗,我基本上都能背,这是我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背的结果。和学生一起读诗是我教学生活的一大快乐。早晨,我走进教室,环顾四周,手指窗外高远的天空,大声喊道: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孩子们立刻心领神会,齐声回应: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然后,我们师生一唱一和地背下去,当背到 “与尔同销万古愁 ”的时候,我们都用手做杯子状,然后相互碰 “杯”了!每教一首诗,我都要先带孩子们读,然后师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连接着读,最后我们一起背,背的时候,我很兴奋,手舞足蹈。孩子们自然大受感染,也开始手舞足蹈,我们都沉到诗里面去了。2单刀直入,抄读积累。

49、我上课没有精巧的构思,我的导入很简单: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先请把它抄在你的诗歌本上 一抄完了同桌相互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 好,跟我读 ! ”三年级伊始,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本厚厚的本子,然后。让孩子把所学的诗,全部抄在这个本子上。我不推荐他们去买古诗词书籍,当然后来很多孩子都买了这方面的书,那完全是出于自愿。我们抄一首学一首,三年下来,就积累了厚厚的一本,我相信这对于孩子是一笔财富。我国著名史学家胡道静对此深有体会,他说: “抄书的作业,是读书学习的奇妙绝伦的方法。”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孩子的古诗本上除了我教的诗,他们也抄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诗。养成了一个自觉积累的习惯,终身受益13长诗分

50、句教。在九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教过几首长诗,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效果非常好。 首先我告诉孩子们这些诗很长,能背下来是个挑战,愿意接受挑战吗 ?如五年级上学期我说要用一首长诗挑战他们,一直到五年级下学期才教,吊足了孩子们胃口,孩子兴趣高涨。然后每天教几句,一首蜀道难足足教了四个礼拜,每个人都背得滚瓜烂熟,我相信他们这辈子是忘不了了。4适当地讲解古诗知识 (对仗、押韵、平仄 )。汉语的形式美在古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美在我们现代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了。清代的一本小册子声律启蒙 ,作为私塾教材曾经风靡全国, 300 年来,私塾学童几乎人手一册, 、我把

51、声律启蒙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对仗和押韵,进而学习作诗、作对联。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这种需要,但是让学生感受汉语的形式美,仍然有必要,为此,我在教诗的同时花 r 五年左右的时间,收集了 150 余种诗词、对联书籍,编写 J 一本小册子小学对课 (此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和垓于们一起读读背背,感悟汉语的对仗和押韵:干对百,两对三,塞北对江南。 山村对海岛, 旷野对平原。 花烂漫,月婵娟。草木对山川。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点水蜻蜓争款款;浮波莲叶自田田。这是其中的一则对韵,总共 32 则,孩子们喜欢背,没用多久,就都记住了。这时我读到了刘永翔教授的蓬山舟影 ,里面有一篇谈姓名的文章很有意思, 我便利用姓名的读音和孩子们讲解平仄的搭配。我说我的名字叫丁慈矿,代号 “平平仄 ”,有谁是 “平平仄 ”的?哗啦一下,站起来七八名同学。看来 “平平仄 ”还不少啊 !接着问 “仄仄平 ”有没有 ?又站起来五六个同学。还有 “平平平 仄仄仄 ”“平仄仄 仄平平 ” 去找和自己姓名相同平仄的朋友吧,教室里乱作一团。待大伙儿平静下来,我又让他们去找和自己姓名平仄相对的朋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