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照愚的看法,一切的宗教也不过是欲望的升华,为什么它偏否认并拒绝厌恶那些异己的欲望呢?2.佛教只是向往来世而不重视现实的消极宗教吗?3.歧路指归中载:‘玉皇大帝等到天福享尽,也非死不可,死后仍然可以到畜生道里去受罪’云云。按玉皇大帝,虽属六道轮回,岂非因生生世世,所行合乎天道,积功累德,则有享受天堂至尊之果位,生在天堂,岂有再造应堕畜生道之恶因?是说有无根据?抑或属于警众语言?4.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5.僧道怎样区分?今台湾各地和亡人做斋的人称和尚,他吃酒肉吸菸,怎样拜佛与亡人追荐功德呢?是和尚或道士?6.若世界人类各皆修行成道,此后世界将何似?是否如圣经内云变成极乐呢?7.什么叫引业,什么叫满业?引业和满业有哪四种不同情况?请举例说明。8.修行的动力怎样产生?9.有了名声赞誉之后,会带来哪些过患?10.善根11.今愿为略说在家学佛范围?12.佛教弟子各有何特长?13.内心起嗔恨要以什么观对治?14.现在的修行人有哪两大违缘?你平时是如何对治的?15.佛陀与诸天尊均不是作者的现量境,作者凭什么说佛陀的功德超胜一切天尊?16.有些人认为,佛菩萨感受果报只是显现,并不是真实的,故无法证明因果不虚。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17.有人说:“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这话有道理吗?18.怎样叫做真理呢?19.“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此处的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20.我们嘴说出来的话都有经过心想才能说出来。而我们念经时有时候心向外跑为何经还能诵的清清楚楚?21.什么是止观双运?22.佛教的「万法唯识」,这是()的主要思想。A、华严宗B、法相宗C、天台宗23.释迦世尊二千多年前应化来此世界,后分四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灭法。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么时期,众生有佛法可闻乎?24.二十五神25.有些人看到佛像就马上磕头,看到怨恨的敌人就咬牙切齿,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四十二章经言,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夫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人,最高亦不能超过于佛,何以饭千亿三世诸佛,还不如饭他一人耶?2.据说扶鸾亦有佛祖降旨,我想扶鸾亦属佛教错否?3.结合实例说明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4.经上云:‘佛前佛以及盲聋喑哑„精神失常等’,皆不能接受佛法,皆是‘八难之一’,而一切畜生皆是聪根不具愚痴暗昧之辈,当然亦是不接受佛法了,假使在路碰上了它,代它‘作愿想念三皈依及佛号’是否可得佛菩萨的慈悲感应的利益呢?5.少年时常梦飞行但离地仅数丈高,中年以后常梦行泥途险境,时虞跌倒。此为何因?6.怎样理解修行过程点、线、面、虚空?7.一乘圆教8.《宝箧经》中讲了哪四种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对境?9.无相忏悔10.据医诊断,学生肝火旺盛,故耳鸣心跳剧烈。以此观之,皆是宿世多嗔之故。今一默念佛,则肝火更剧烈,观察其因,则是以阿弥陀佛音念的不当。今易以喉咙默念阿弥陀佛则可免其障碍,用此方法是不是正确,或须改进?请启示。11.昔佛祖因机施教,故易引弟子入道,今世众生如何能了悟己身性之所近?若不契机则难入道也,是否?12.佛教中认为“名”、“实”有什么关系?13.八大奈落14.八正道的解释?15.怎么理解“要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句话?16.怎样把说实相与批判区别开?17.什么叫“双运”?18.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19.一心20.六神通其中有‘宿命通,漏尽通’此处尚不明,请示!21.修多罗22.“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这句话出自:()。A、顺治皇帝B、康熙皇帝C、雍正皇帝D、乾隆皇帝23.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菩提心在相续中如何生起、护持,以至失坏后如何恢复等过程。24.佛教中将六根与六尘称之为()。A、三十六处B、十二处C、三十六界D、十二界25.佛家戒定慧三学与儒家定,静,安,虑得功夫相同否?第3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在修行过程中,为什么要时时提起正知正念,将一切分别邪思转为道用?有时候的一念之差,会导致什么样的可怕后果?请引用公案加以剖析。2.祈老居士表现个佛教根本之思想,实末学幸甚众生幸甚。后学信佛有年在拜佛,打坐也有小可经验,奈此句‘正信’与净信未的‘实’得,所以每每生疑,障碍莫大也。3.“空”是建立在“有”上吗?4.我们在守持菩萨戒时,什么情况下是堕罪形象、在什么情况下是无堕形象?对此,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具体分析。5.內熏外熏6.佛陀成道的地方,因何名为金刚座?空劫时,三千大千世界毁于一旦,为什么金刚座还能悬挂空中?既然如此,它是不是变成常法了?7.为什么说四念处是必修课?8.静坐与命终时,如遇地藏经所云,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引接亡人令落恶道,到时不辨真伪,更或有佛菩萨现前,如作其真则恐误前程,如作其伪又失大机会,究竟以何方法应付之乞示?9.在家人如何依师?在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如何调伏身心相续?10.放下万缘人人都懂,为什么放不下呢?11.宗教不能离开仪式,然观今日佛法之衰,大皆出于自身教内由仪式而演成之形式流弊,致与神道者混杂无异,诸如法会瞎凑热闹,游街求福等,而为有识者之垢病,虽曰其亦为有所结缘功德,然坏佛法者,大皆尽在此事,是乃末法众生根器如此,今欲弘佛法,又恐误佛法,是仪式既不可废,又厌其坏正法之流弊,于此敬请师尊详为开示。12.观世音菩萨是食素,普通一般人用鸡用肉来敬菩萨,有无关系,有无罪恶呢?是不是会对不起菩萨呢?13.供养14.十六特胜15.佛经论中之偈文,通常为何事而作?是否像五言律诗一样,有一定之规格和押韵之限制?若读诵佛经论,有心得以作偈文表心意可以吗?16.凡夫被业牵引流转,故有六道轮回,菩萨被悲心牵引流转,悲心所到处,就是菩萨所到之处,如悲心驱使你到地狱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狱度生不可。否则,你将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萨有隔阴之迷,以何法保持来生再修行乎,抑或再变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轮回乎?17.如果有人遇到假上师,形成了师徒关系,将来如何对待这位上师?18.什么是恶名恐怖?19.二解脱20.佛门中的「四大」皆空是指()A、地、水、火、风B、酒、色、财、气21.在讲到各宗教所指时,我们应转变哪些观念呢?22.徐文明老师认为“无欲之爱”是指慈悲地,平等地,面向众生有定力之大爱。23.佛陀的法身即是诸法的自性。佛陀说:「见()即见法,见法即见()。」24.应无所住25.世间有句话“能死在亲人的身边,这是一种幸福”,你觉得这样死真的很幸福吗?为什么?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欲望是爱好希求某事某理之总名,但一切事理,自有善恶之不同;众生性质,亦有贤愚之区别。贤者喜善恶恶,愚者喜恶恶善,如火炎上,水就下,自然之势。各人拒绝厌恶异己之欲望,又奚足怪?宗教家与杀人魔王之欲望,既各异趣,当处反对地位,又何须诧异?2.参考答案: 这是外人对佛教缺乏了解的不适当的评价。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教是“立足现实,追求长远”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的目标体系有世间和出世两类。世间目标是脱离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争取转世人天二道和人天之中的富贵、快乐的人天之身。出世目标又分无苦涅槃和成佛两种。佛教是因果论者,任何一种目标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因缘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来世的优胜转世和解脱成佛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 信教徒的一切行善利众的道德行为目的虽然是为了来世的幸福和永远离苦得乐,但善行本身影响到今生今世的生活行为。如利众行为,目的虽然是来世的幸福,但行为本身对现实社会和众生有利,也对行为人本身有利,如行善利众之人,在生活中备受人们的尊敬爱戴。 只关心眼前利益的“近视眼”,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目标,因此也处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疯狂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带来长远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后的善恶报应而肆无忌惮地进行危害人类社会的犯罪行为等,都是愚昧短见的现实例子。 目光远大的人,为长远利益着想,会放弃眼前利益,佛教徒为来世和永世的幸福,为众生的幸福,淡化和放弃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价值观的体现。3.参考答案:天道既属六凡,是尚未曾断惑。此惑未断,便是三途之因,一段福尽,当然堕落。并非在天新造恶因所致。至云享受天果,因生生世世所行合乎天道,也不尽然。众生能一念一行合乎天道,亦必受生天之报。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歧路指归所言之事,出于法句譬喻经。4.参考答案: 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非人的四种: 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 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 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 4)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机会修法。 人中的四种: 1)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作神学,甚至有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 2)佛不出世:虽然没有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也没有修法的机会; 3)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 4)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听经闻法也没有思维能力,这种人也没有机会修法。5.参考答案:论形式,出家圆顶受戒,而著袈裟者为僧,此佛教徒也。带发结髻,而披对襟敞者为道,是道教之徒也。两者真修行者,皆不茹菸酒诸肉。台俗丧家,所请之过桥担经舞火之种种游戏之人,名曰坛门,非僧亦非道也。6.参考答案:居士所问,不过假设之言耳,兹就姑问姑答。须知万法心造,若全世界众生俱证佛道,此界即是清净佛土。但与极乐有别,因彼土乃弥陀因地,四八宏愿所成,种种殊胜,皆与其愿合也,倘此土修众之愿与弥陀合者,亦能如西方所现也。7.参考答案: 引业:牵引有情转生至某处的决定业。 满业:引生这一过程所感受苦乐的业。 在《俱舍论》中,引业、满业有四种不同情况:1)引业善,满业善:转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乐,如帝释天王等;2)引业恶、满业恶:转生到三恶趣中,感受恶趣的各种痛苦,如地狱的众生;3)引业善、满业恶: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贫穷、他人威胁等痛苦,诸如欲界中具有痛苦的人天;4)引业恶、满业善:转生到三恶趣中,但在那里享受快乐,诸如阎罗法王以及财丰龙王之子等。8.参考答案: 唯有接触死亡,深观生死大事,才能产生修行的动力。9.参考答案: 赞美称誉会使自心掉举散乱,琐事应酬不断,且损坏自己的厌离心,嫉妒具有福德才学之人,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10.参考答案: 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善以树根为喻,故名“善根”。如依《俱舍论》所说,则善根是指行者入见道位时,能生无漏智的根本。 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贪、嗔、痴三者则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所以称为“善根”。11.参考答案:只就学研教义一方面说,并无在家出家范围,若论礼仪及受戒,则有出家在家之分。12.参考答案:佛教弟子之教字,界线不清,佛教垂今二千数百年,其代代弟子数如恒沙,何能各言其长,但论佛在世之弟子,数亦万千,如问其长,应提出几人,方著边际。兹即广泛问之,只有广泛答之,无量世界,无所不见,众生心念,无所不知,过去未来,如现眼前,飞行自在,化身无量。能将须弥山纳芥子中,四王忉利诸天入内而不觉,四大海入一毛孔,诸龙鬼神而无娆,能促一劫为七日,能演七日为一劫,能将三千大千世界,安置掌中,飞往十方,且能掷过恒沙世界,而使一切众生不动,一口吸尽十方世界所有有诸风,一腹藏尽十方世界劫尽之火,诸如此类,不胜枚举。13.参考答案: 慈悲观。14.参考答案: 现在的修行人有两大违缘:一是散乱,另一个就是娇弱。15.参考答案: 作者说虽然没有亲见,但有十分确凿的依据,通过教证理证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差别,可以推出佛陀的功德胜过任何天尊。 有关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经》、《阿含经》、《俱舍论》等大小乘经论中都详细的描述;而诸天尊的功德,从印度婆罗门教、原始教的教义及民间故事中,也可了知他们是什么样的。对二者的色身、威力、行为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知道谁具功德、谁不具功行,从而抉择出所应依止的对象。 而以智慧反复观察,最终可以得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找不出任何过失,以法称论师《释量论》中的丰富比量可以证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16.参考答案: 不对。课本中引用了众多公案,在提醒我们:连伟大的阿罗汉、菩萨、佛陀,显现上也会感受果报,何况我们凡夫。尽管一切法是空的,但对我们而言,根本没目犍连那样境界,既然目犍连都难脱因果,那么我们也应当受因果支配。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是由于世间众生愚昧,不知造恶业会招致普通痛苦,或者说对于因果认识不深,表面知道但明知故犯,这是相当可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因果正见。 个人认为:可以加入从世俗谛和胜义谛进行分析。17.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是全对,也不是全错。如果把“宗教”理解为纯粹的信仰组织,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汉语“宗教”一词,从佛教的“教门”和“宗门”而来。佛教称“圣教”,从“佛教”的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思想教育体系,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了它的性质和全部内容。如果从纯思辨哲学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学。但说“佛教不是哲学”也不对,因为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学基础上的,与思辨哲学无法分开,但佛教思辨哲学是从世俗智的角度解释事理二谛的一种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认识到的东西变成直觉经验。思辨只起到认识事理的媒介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不全是哲学,哲学只是佛教的一种认识工具。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学,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学。18.参考答案:佛门各了义经,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真理在此,舍此即非。19.参考答案: 指世俗菩提心。因为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来比喻菩提心,金刚宝虽然可以被毁坏,但毁后能立即可以恢复,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质。如果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萨才有的胜义菩提心,那是不能毁坏的,用金刚宝比喻很不恰当。20.参考答案:心念经是心缘经,心向外跑是缘外境,此二缘同时而起,应分强弱,缘经力强,则经文尚能不乱,若缘外力强,经文即不清楚矣。21.参考答案: 止:心宁静下来,如同一面镜子。 观:看到实相,看得深广、准确。观是体悟,是用心眼来看。22.参考答案:B23.参考答案:每尊佛现,其法皆有此四期,不独释迦为然。一个世界,同时并无二佛,然一佛灭一佛现,其间相距,须经百千万亿年,前佛法运,亦分‘正像末灭’,后佛法运,亦分正像未灭,是知灭后起正,正前是灭也。据上推断,释尊未降以前,便是前佛灭法时期,时既灭法,众生安得有法可闻耶。24.参考答案: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25.参考答案: 不对。恭敬佛像可以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而敌人也是一样,依靠他的损害,自己才有机会修安忍,才能圆满安忍波罗蜜多的功德。二者都是修行所缘,故应平等恭敬。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教义有藏通别圆,其功藏不及圆,三世诸佛,此处是言藏教,无修无证,是言圆教。再有一义,要居士体参,无念无住无修无证,是个什么?2.参考答案:鸾坛是神道设教之一种,与佛教无关,所谓佛旨者,皆系鸾坛中人假造,或属灵鬼伪托,其所出鸾语,少明佛学者,类能辨之,居士切勿皂白不分。3.参考答案: 百姓在遇到天灾时拜菩萨以求消灾。 如湖南湘西地区逢大旱人们举行打醮的活动设神坛请僧道做道场,对天念经祷告还要抬菩萨游行求雨这种习俗遍及各省。4.参考答案:畜生道中无组织,无文化,无机会遇佛法,亦无其类常作宣传者,不得心开解脱,故谓之难。所遇之人,又多为宰屠图利之侩,或为饕餮嗜味之辈,逢佛教放生咒愿者,千不得一,故谓之难。汝为念佛,又作观想,按经义所示,彼当获得功德,七分之一云。5.参考答案:按中医有云,阳气浮越,则多梦火或身飞;阴气凝重,则多梦水或身堕。少年时阳气盛故常浮越;老年时阳气渐衰,故或凝滞。此系生理之关系。若多静心念佛,力避情感,久之,当另换境界,甚或无梦。6.参考答案: 修行从自己开始,个人是点,家庭是线,社会是面,法界是空间。7.参考答案: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8.参考答案: 佛陀、菩萨、佛菩萨的行为、菩提果。9.参考答案: 忏,乃“忍”的意思,即请求他人忍罪。悔,追悔,悔过,即追悔过去之罪。禅宗主张不注重忏悔的形式和仪式,强调个人的心性明净,称之为“无相忏悔”。10.参考答案:念佛之法,以身心调畅,方能静能定,故方式不一。默念亦是其中一种,能治散乱,用之安适,不必再改。11.参考答案:此在施教之人,能观众生根器,因机说法耳。非谓众生自知契合何种法门,而能自选法门也。然众生倘能与诸法门得一轮廓,必有其一合乎心理,是时亦可自选也。12.参考答案: 名和实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名称和事物若有必然的联系,那么: (1)没有名称就该没有事物,没有名称的概念,就该没有事物的概念,但事实恰恰相反,世界上有许多无名之物,幼儿和聋哑人的意识中没有名称的概念,却有事物的概念。 (2)一物名称应该只有一种,一物不应有多种名称(含义不同的名)。既然一物可以有多种名称,其物与名称就没有本质的联系。 (3)一名应该只代表一种事物,不应该有一名多物的现象,既然一名可指多种事物,其名称就没有确定的内容。例如“张秀兰”这个名字,全国有多少?学术上确定的名称也很难说。名称的随意性很大。13.参考答案: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14.参考答案: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15.参考答案: 要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印顺长老的一句话。因为佛法讲的就是无常,要以无常的法印来看待佛教与佛法的流传与演变。当你能够站在这样的立场,当你有一天体悟到原始佛法、法味的珍贵,这时也能够以无限的胸襟,来包容一切的宗派、宗教。大家能够以佛法来研究佛法,了悟整个世间的常态,就是无常与变异、演变。那么佛法当一讲出来就落入文字相,就没办法不受世间的影响,因此经典有经典的好处,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病,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因为世间就是这样无常变异啊!16.参考答案: 说实相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是自我消失,无明永尽,是溶入一体世界的展现,是慈悲与智慧的展现。因此佛陀很感慨的讲,不是我跟众生争,是世间人与我争,我只是如实叙述真理实相而已,我没有跟众生对立,我没有批判的那种意味。批判是仍然处在二元对立当中,是我是、我能、我慢的展现,是自我的展现,是烦恼众生所为。如果说实话、说真理、说实相的人,跟你原来预先所了解的观念不同,就认为人家在批判,就认他是错的,你就随缘吗,那就任他诽、任他谤,把火烧天徒自累。17.参考答案: “双运”是“两种法合修”之义。这个名词不是密宗的发明,在显宗经论中也用得很广泛,如悲智双运、色身和法身双运、止观双运、智慧方便双运、见行双运等等。 在密法中,“双运”一词也有多种含义,如在《密集金刚续》中,把宇宙和生命阴阳二极现象共分为25类,如无形的空间和有形的大地,太阳和月亮,白昼和黑夜,流动之物如水风和静止不动之物如山岳,有和空,肉体和意识,精和血,气和脉,体内和体外,粗分肉身和粗分意识,细分肉身和细分意识等等都是两两相对、彼此相依相合的双运现象; 世俗胜义二谛称为根双运,大悲心和见空智慧称为道双运,色身和法身称为果双运,大乐心和见空智慧称为乐空双运,幻身和光明心称为二谛双运,佛的有形色身和无形智慧法身称为果地双运,还有破断双运,证悟双运等等。而密法“双运成就”指的就是幻身和光明心双运成就。18.参考答案: 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佛陀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样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样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著的《释尊广传》中佛陀因地时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19.参考答案: 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 2.专心。20.参考答案:通晓过去若干世之生死来去,曰宿命通。烦恼已尽,不在漏落轮回,曰漏尽通。21.参考答案: 指佛教经典。所指有二: (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 (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22.参考答案:C23.参考答案: 比如说买空调,我们先要觉得它对日常生活有用,才会想买,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要买的话,肯定要弄清它的质量,这相当于菩提心的“本体”。空调有多少种类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标价,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适当的价格,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买价格高的也许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菩提心的分类中,讲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为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价钱,想“买”胜义菩提心,自己的资粮暂时不够。 知道了质量和价格以后,下一步就要开始买了,买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从对境上讲,空调的厂家信誉度怎么样、资金实力是否雄厚,这相当于受菩提心对境的善知识;考虑买了空调后,自己的住宅或身体能不能适应,这相当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种别解脱戒为基础,还是一般众生都可以接受,这是对自身的考虑。 一旦自己和对方的条件已经具足了,购买的方式有几种选择——可以打电话让厂家送货,可以亲自去公司挑选,可以托别人的关系购买,同样,我们受持菩提心的时候,可以依靠善知识传授仪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想,这是受持的方法。 空调买到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这相当于我们获得了菩萨戒以后,怎样在日常行为中护持。 最后,如果空调坏了,是要重新买、还是维修,同样,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失毁了,是重新受持还是通过忏悔来“维修”,这些我们也必须要了解。24.参考答案:B25.参考答案:在用功行程上,可云大致相似。佛家之慧云何,儒家之得何指,则有别矣。第3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正法。 有时候一念之差,便堕落,造成生生世世的痛苦、遗憾。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初的一念之差。崇祯皇帝的公案也莫不是如此。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经常观察自己,尽量把心转为道用。如今依靠良师益友的助缘,我们暂时拥有了修法的时机,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修法,活到才,修到老。2.参考答案:三藏十二分教,昭昭在世,尚不足耶?禅净密律,古今依而成就者,何止万千,非根本乎?应知现下纵一齐出现万佛,说法还是如此,若离此而说其他,便是魔语!大德,大德,区区冒昧而进一言,心性之学,必经宗匠指点,否则亦可向文字中研讨,或能正正知见,思得几分受用,尚靠几分功夫。若以无友寡闻,文义不达,自在暗中摸索,井底捞月,不但明心见性,即讨少分消息,也恐要在驴年。3.参考答案: 不是。 因为“空”不容易看到,只好通过“有”来体会,“有”是在“空”的里面。4.参考答案: 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只是堕罪的形象;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为上显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是无堕的形象。5.参考答案: 內熏:众生心中,皆有本觉之真如,此本觉之真如熏习无明,使妄心厌恶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乐,此情形谓之“內熏”。 至于佛菩萨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熏”。6.参考答案: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贤劫千佛在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于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即使在空劫时,此地也不毁坏,像悬桶般挂在空中,犹如金刚一样坚固,因而叫做金刚座。 空劫时,三千大千世界毁于一旦,金刚座仍能悬挂空中的原因有二: 一、因为它是金刚所成,坚硬无比。 二、是仙人不可思议的发愿力所致。 不会变成常法,此处所说的意思,并不是它永远不毁坏,只不过是长时间长久,或许数劫中不坏,而不是说一直常有。如果是常有,它最初就不可能由因缘而成,最终也将永远存留于世。当然,金刚座的坚固,确实超过世间其他的坚硬物体,不会几百年、几千年就毁坏了。7.参考答案: 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都是导向四念处,它是闻、思、修、证的总结。要开悟证果,必须修四念处。8.参考答案:命终接引,其事非一;有接引往佛国者,来接者为佛及菩萨。有接引往天道者,来接者则为天众,有接往神鬼道任职者,来接者定属神鬼。各人父母来接,须先晓父母现在何道,方能定其升堕。然父母来接,可决其非佛国,既如是矣,何必问其真伪,因真伪总是堕落也。后段之间,修净业者,如是因,如是果,则真者十之八九,伪者或偶有之耳。修他法者,果非其因,则真伪大须辨矣。9.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菩提道次里,第一个就是亲近善知识,也就是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因为佛法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样,我在梦中,佛给我传了法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我们藏传佛教不承认这种说法。必须是真正有传承的老师,藏传佛教里皈依论中的老师,是放在三宝之首的。有些人说藏传佛教是四皈依,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三皈依。自己的上师是代表佛、代表佛法、代表僧人的,他是汇集三宝于一身的。为什么把皈依上师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佛陀圆寂2500多年了,在此期间,佛法就是靠大善知识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就离不开善知识。 如何皈依师?按菩提道次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也分好几个方面。首先,要寻找一个合格的上师,一个上师的戒行、品德必须是能够作为自己师傅的;其次就是要懂得佛法的,有传承的。所以过去藏传佛教里面讲,老师要传法时,需要考察学生十二年,学生也要用十二年的时间来考察老师,考察他的品德、他的证量、他的学问、他的传承、他的慈悲心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考察。如果弄错了上师,就如同走路第一步就走错了,一步错就是步步错,所以非常重要。亲近善知识在菩提道次里是入道之门,这个决不能弄错,一定要慎重地来寻找上师,如法皈依上师。 佛陀在圆寂时,弟子们问:“佛陀您圆寂了以后,我们以何为师?”佛陀说:“以佛法为师。”佛陀是这样说的,佛法就是老师。我们有三藏佛经,一代一代许多善知识的著作。这也可以作为师来学习、皈依。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可信的书来学习,这样也可以。因为大乘佛教里的菩萨戒,没必要一定有人来传,可以在佛像前发心受戒。菩萨戒这样是可以的,但僧人戒和密戒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作为人身的老师来传授。希望大家多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我翻译的《菩提道次心传录》里,二分之一的篇幅就是在介绍亲近上师。10.参考答案: 一般人是放下自己所能放下的,很多放不下的还是放不下。在未体证真理实相之前,就放下了,那是嘴上说说,在自欺欺人。尤其是对生命的抓取,对自我的执著,只有借助法界大自然的力量才能消除。11.参考答案:自必先通佛法,始有所弘,所弘者法,无法何由弘。生所举者,只仪式与形式,是弘法范围之一节目。如商店之广告,戏剧开首之锣鼓。广告背后须有货品,锣鼓以后须有歌舞。如无货品而发广告,无歌舞空敲锣鼓,乃是欺人,而又破坏自己。是故两者,今日有相需必要,惟人才高低不一,如手与足,有工作者,有走路者,要量才自取一途而已,果有真法矣,不宣传亦自兴盛。12.参考答案:观音大慈大悲,视六道众生,皆同己子,杀生既违观音之心,自然是对不起,杀生如不是罪恶,放生便是罪恶矣。13.参考答案: 供给资养之义,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等。即以饮食、衣服等物供给佛法僧“三宝”、父母、师长、亡者等。总括供养物之种类、供养方法、供养对象等,有各种不同之分类。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甲乙双方云计算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合同标的金额调整补充协议3篇
- 2025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含影视音乐)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协议认证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公司分包合同5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培训项目合作与授权合同3篇
- 羽毛球发球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分销与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影视制作场地租赁协议书2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与转让合同
- 2023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邻近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监测技术规程 (TB 10314-2021)
- Exchange配置与规划方案专项方案V
- 三年级上册脱式计算练习200题及答案
- 新生儿腭裂护理查房课件
- 二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纲要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
- 河南近10年中考真题数学含答案(2023-2014)
-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家长会课件
- 软件项目服务外包工作管理办法
- 红薯系列产品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