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九篇_第1页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九篇_第2页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九篇_第3页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九篇_第4页
【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华】数学说课稿初中九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初中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一、 教学内容“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

2、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

3、概括能力的培养。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二、 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3、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布鲁纳说过

4、:“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发现教学手段上,一开始借用道具“纸带”引出问题,从而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边启发引导,边巡视,随时收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直观展示教

5、学内容,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加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教学过程1、 复习旧知,承前启后如图,直线L1与直线L2、L3相交,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继续提问:如果1=5,直线L1与L3又有何位置关系?此问题旨在复习原来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作好铺垫。2、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因此在复习好旧的知识后马上提出新问题。问题:如何判断一条纸带的边沿是否平行?要求:1、小组合作(每组4人,确定组长、纪录员、汇报员等进行明确分工);2、对工具使用不做限制。对于要求一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希

6、望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而在最后当汇报员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而在要求二中明确了对工具不做任何限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会使我们的方法多样。最后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罗列,问其根据,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总结学生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推二画三折。.推平行线法。经过下边沿的一点作上边沿的平行线,若所画平行线与下边沿重合,则可判断上下两边沿平行;其实我们知道这种画法的依据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而除这样的推法外学生也会想到用画同位角的方法来说明。就比如第2种情况中。将纸带画在练习本上,作一条直线相交于两边,如图所

7、示,用量角器量出1,2,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纸带上下边缘平行;而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纸带上画,直接在纸带上作一条相交于两边缘的直线,因为纸带局限了作图,因而可以利用的只有2、3、4。用量角器度量学生会发现3=2,4+2=1800。折的方法。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和归纳,学生就对平行线的新的两种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可以请学生模仿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形式请学生给出总结。应该说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会很高,通过自己的动手发现了平行线判定的其他方法,此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利用动态再来演示这两种判定方法。同时在黑板上给出板书。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达,而在板书时,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8、只简单地记为: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其实在教材中对这两种判定方法的编排里,它是先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教学,然后再经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巩固加深,然后再从开始的引题里让学生寻找同旁内角的关系,从而引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种判定方法。而我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则是直接利用“纸带问题”引导学生先得到这两种方法,而后再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巩固、应用。3、 初步应用,熟悉新知“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出以下两个小练习,意在对平行线的两种判定方法的

9、理解。找一找,说一说:1.课本练习: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若1=750,2=7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若2=750,3=10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2.根据下列条件,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图(1)1=1210,2=1200,3=1200;图(2)1=1200,2=600,3=620。对这2个练习可直接由学生抢答,并说明理由,因为题目简单又由这样抢答的方式,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此时马上推出范例教学。例2、如图C+A=AEC,判断AB和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确定例题是难点,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 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无法解决问题时,要添加辅助线。2、 将推理

10、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因此在本例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的三种判定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本题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三种判定方法的条件?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辅助线。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说一说,写一写:1. 如图,1=2=3。填空: 1=2( ) ( ) 2=3( ) ( )2.如图,已知直线L1、L2被直线L3所截,1+2=1800。请说明L1与L2平行的理由。练习的安排遵循

11、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后再动手。说明:练习1由学生个别回答,其他学生更正,教师作注意点补充;练习2由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同练,对于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在巡视时可做提示,最后集体批阅。因为我所面向的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总体的素养相比较市直属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我在对练习的选取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课内练习,我想教材之所以为教材总是有他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取性。当然对于好的学校或者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提高,数学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反过来它又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编排题目的时候我也特意找了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在一种实际的背景中去应用所学

12、的知识。那么对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授课的情况随机来定,课内有时间,可以让同桌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假使时间不够的话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思索,但是不作强制要求。附加题:小明和小刚分别在河两岸,每人手中各有两根表杠和一个侧角仪,他们应该怎样判断两岸是否平行(设河岸是两条直线)?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一个合格的弯行管道,当 C=600,B= 时,才能在经历两次拐弯后保持平行(ABCD)。请写出理由。5.知识整理,归纳小结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索本节课的收获提醒学生在这两方面思考:在实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如果要判定两直线平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6.布置作业 :结合教材上的课外练习与浙教版作业

13、本,选择适当的作业题,避免重复。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2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 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

14、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重要性。3、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4、教学

15、难点: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二、说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三、说学法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四、说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3一、设计理念“总结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二、设计思路(一)关于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本课例

16、基于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实践操作,进一步营造和激发学习过程积极的心理氛围。例题选取,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着以生活色彩,附以社会背景。德育渗透,丝丝缕缕,潜移默化,不失时机。整个教学活动: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小组合作,活动开放,成果共享。旨在让学生放飞思维,寻找替代物的乐趣,感受数学之美,切身体会,了解替代物的意义,体验数学价值。教学中,应以合作探索为主,利用集体的力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二)关于教学目标根据

17、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可以用替代物模拟实验的意义与方法。2、会选用适当的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3、培养实验习惯,掌握实验方法,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理解合作共享和支援帮助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养成观察,探究事物的习惯.(三)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回顾-情景引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1、回顾:对前几节知识的复习与辨析。2、情景导入: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3、引导探索.:注重对学生

18、合作交流过程的指导帮助,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不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解决问题:通过实验以后,学生心中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如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尽相同?任何图钉的钉尖触地的机会都是一样吗?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答案,给出圆满的解释。5、总结提高: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会>总结一节课的要点并随堂巩固,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数学习惯。6、交流评价:要求学生课外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法,相互借鉴补充,进行课外拓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以上是我的简要思路,由于水平局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4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

19、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 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

20、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班级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班级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班级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三)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班级学生能

21、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学情1.班级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2.八年级的班级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班级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班级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

22、解决为主线,倡导班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让班级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二)说学法从认知状况来说,班级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

23、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班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班级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班级学生理解、接受,让班级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班级学生"学会"还要让班级学生"会学"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班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班级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

24、学过程安排:(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班级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班级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班级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从班级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1) (2)解后总结概括:(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

25、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班级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班级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用式子表示为: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班级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班级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P11

26、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班级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班级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班级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班级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班级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班级学生的解题过程。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班级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27、(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引导班级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3.你有什么收获呢?师生活动:班级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班级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六)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6.2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五、说板书设计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

28、于班级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5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数轴。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背景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

29、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 教材的处理1)通过观察温度计及师生互动表示课本第10页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2)通过讲解数轴的概念,概括出数轴三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出数轴。3)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4)通过课本第11页的归纳,使学生深化对数轴概念的理解。二、教学目标设计

30、1. 知识技能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2.数学思考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3.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4.情感态度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课堂结构和教学媒体设计1.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

31、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 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方法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

32、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2.学法指导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才能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习方式。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

33、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四.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观察温度计,并填空: 师生行为: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举手发言。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习数轴概念做好铺垫。2)课本第10页问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师生行为:老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方向、距离)?”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画出图形

34、。老师巡堂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请最先做好的两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3)再次观察课本图1.2-1、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组内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评议。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活动2学习数轴的概念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

35、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并提醒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活动3数轴概念的应用1)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师生行为: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的三要素。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2)画数轴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

36、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师生行为: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0.5 +2 -0.3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点D表示-1。师生行为:观看课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完成,再由老师演示答案。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活动4数轴概念的深化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

37、,距原点的距离是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右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左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a 个单位长度。师生行为: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活动5巩固数轴的概念课堂练习: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2)强化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师生行为: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

38、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五、教学评价设计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新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联系实际,数学

39、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数学,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我相信,有了快乐,数学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谢谢大家!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6一、教材分析1、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基础上的拓展和创造性应用;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种归纳、总结;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范例。它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更是今后学习因式公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变形的重要基础。2、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看: 学生刚学过多项式的乘法,已经具

40、备学习和运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识结构; 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乘法公式,认清公式结构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情感都是本节课较好的教学资源。3、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2)过程与方法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

41、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教学关键:“认清结构,找准a、b”。二、教学程序分析教学流程安排:活动1: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活动2:自主探究 归纳发现活动3:解释运用 解决问题活动4:反馈练习 拓展应用活动5: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三、教法学法分析1、学情透视:(1)有利因素:学生已经具备了导出平方差公式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有了对整式运算“快”,“准”的积极心理;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正逐渐养成。(2)不利因素:两个多项式相乘的形式复杂多变,学生较易被假象所迷惑;部分学生对多项式相乘还不够熟练和细心,学生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2

42、、学法指导:对于数与代数的学习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模式、发现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懂得公式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而且通过探究公式的活动,可以提高探索能力,也有利于掌握数与代数的运算和规律。因此通过创设“速算”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自主探究: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大胆发现得出平方差公式,学会探索,学会学习。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2)合作交流: 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中构建和谐,民主的气氛。3、教学构思:(1)教学方法:

43、我采用的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探索归纳出平方差公式,领会a,b 的含义,从操作活动中探索公式的几何背景,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这样不仅能够理解、归纳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而且充分感受到数学演绎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学会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使教法、学法和谐统一,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设计说明与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

44、。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家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探究、举一反三、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始终注意:(1)以问题为活动的核心。在组织活动前,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更好地使用教科书,创设问题情境。(2)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在对比中学,在对比中用,在对比

45、中再进行比较,从基本类型的题目到变化多端的题目,从单一题型到复杂题型,从式中的位置、符号、系数、指数、项数等逐一对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公式、法则的实质,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让学生认知内化,形成能力。(3)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的目的。数学教育要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出发点。因此,本节课组织上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意让学生在参与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导、归纳证明、解释应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

46、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通过这节课我认为今后的教学还需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要深挖),设计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数学想方法,把握好知识的发生过程,不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叠加,而要做到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符合认知规律的重新构建,设计时注意要有阶梯,且要适度,提高自己的点拨技巧,为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懈努力。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7一、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矩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边形、平行四边

47、形,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既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特殊平行四边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也为今后学习其它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及本课内容的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技能:1.理解矩形有关概念,根据定义探究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2.了解矩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根据矩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思考:1.经历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8、2.根据矩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进一步体会类比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情感态度: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三、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

49、点:理解矩形的特殊性,探究矩形特殊性质。四、教法及手段: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PowerPoint,几何画板)、实物投影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本课的设计环节如下: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动手操作 得出定义、引导探究 得出性质、运用新知 解决问题、归纳小节 巩固新知、分层作业 学有所得。在本课各个环节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问题生活化设计中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标要求。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1我展示给同学们一张校园门口的照片,让同学们感受生

50、活中到处传递着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搜集并分析熟悉的.图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引出活动2 ; 性质应用中计算电视屏幕的大小,也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不知道电视的大小是指的对角线的长短,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的常识,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2、创设自主探究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矩形定义的探究,学生拿出自制平行四边形学具,分组活动,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把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的概念与性质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及数

51、学与生活的联系。矩形性质的探究是让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证明等手段,()让矩形的性质在活动中"浮出水面".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在评价中对活动积极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性质1是学生小组交流完成的证明。而性质2要求学生认真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在此基础上请一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余学生观察其板书正确与否。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化转化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同时也积累了良好的学习经验。

52、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本节课新知应用环节,我设计了3个题目。练习1是性质的定义的直接应用,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与矩形中所包含的基本图形,从而让学生感受矩形与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有密切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性质应用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和格式,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练习2是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热情和情趣。4、教学活动中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首先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能力、基础不一,把学生编排成探究小组

53、,在探究中注重组内帮带,以互帮互助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其分组的原则是:数学成绩优秀的,组织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强的、成绩中等的、基础差的。 其次是作业的设计体现的是层次性。我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必做题较基础,可以发现和弥补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备选题则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另外数学日记是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5、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节课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表述、归纳的能力。 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以上,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数学说课稿初

54、中 篇8【教材分析】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数学思考: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

55、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所以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学过程设计】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1、课题导入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篱笆、小棒等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