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学数学课堂提问与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大有益处提出的问题大致有二个级别五种类型:一是低级认知提问:1、 判断型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2、 叙述型问题,其典型形式为“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出回答这类问题训练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可是这两类问题都难以激发创造性思维、论理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为什么”,要求讲出道理,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训练思维,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过这类问题的答案多属维一的
2、,它训练的主要是辐合思维能力二是高级认知提问:、独创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请你提出与众不同答案”,“请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知识推断和确定自己认为可以成立的答案,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智慧的翅膀,向未知作创造性的跃进;要求学生主动运用和寻求,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赐予、探索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解决方案?”,提出这类问题,追求目标不是唯一答案,而是使学生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前三类问题的比重很高,为
3、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就要大大提高后两类问题的比重为此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一、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起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所学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了兴起,才有求知欲,才能质疑好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学生在办公室不小心将老师压书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打成如图所示的两块,他俩决定在老师未到之前去配一块,其中学生甲要两块都带去做样,而学生乙则说带一块就行了学生乙的话对吗? -1- 若对的话,带哪一块去呢?又如,教学“
4、直线和圆的位置”时,提问:你看到过早晨的第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的美妙景色吗?这景观中涉及到哪些事物?抽象成几何图形是什么?这些几何图形有哪些位置关系?你能在纸上画出这些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吗?通过这些情景教学,变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为形象、生动、有血有肉,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情景问题往往运用在导入新课中二、提出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参与变题,开拓知识领域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常常会走“题海战术”的重负担途径,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反之,当解决了一个问题以后,从原来的问题出发,通过引伸、推广、对照、类比而提出新问题如条件改变一下,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也可以保持原
5、来的条件,探讨能否得到更深刻的结论等等这类问题特别有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各种变式中发现解题过程结构的特征,深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增加进行创造性解题活动的经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教学的效果如:当复习初中数学第四册四边形一章时,重新回顾33例题:已知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接着问题1:此题是否可以变换对角线的条件来变题?让学生通过画图变题,结果学生变出三种题型:(1)、对角线垂直下的四边形;(2)、对角线相等下的四边形;(3)、对角线相等且垂直下的四边形问题2:同学们可否通过变换其它条件?如四边形的形状课堂
6、上出现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五种变题类型问题:()当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会是梯形吗?()你认为决定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的形状的要素是什么?问题4:在证明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一个定理?证明过程中的共同点是什么?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收敛。经过这样的不断变化问题,纵横变通,正逆呼应的变题教学使学生在发现、认识掌握数学知识间的变与不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提出的问题能便于学生观察、猜想和探索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
7、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而猜想又离不开敏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而且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敢于猜想、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教学韦达定理这节课中探索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采用下面的办法;以下四组题分别由四个小组学生完成 -2- 第一组第二组 (1) x2+3x=0 (1) x2 17x+30=0(2)6x2-5x+1=0 (2) 3x2 9x=0第三组第四组(1)x2-4x-5=0 (1)x2 +5x-6=0(2)2x2+3x-2=0 (2)-1/2x2+x-1/2=0 解答后首先提问:你所解的这组第(1)
8、小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其它三组的第(1)小题有否同样结论?让学生去观察、猜想、探索、讨论,他们会发现“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的规律;接着问:当二次项系数不为的一元二次方程有怎样的规律?再问:请同学们猜想,对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根与系数关系是否具有这种性质?学生猜测得出x1+x2=-b/a,x1x2=c/a.最后问:你能证明其正确性吗?请证明又如: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D、E、F分别是AB、BC、CA上的点,且AD:DB=BE:EC=CF:FA,求证:ABCDEF.做完此题,提问:命题是在等边三角形中发生的,与等边三角形有
9、着十分相似性质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在正方形的背景下是否有相似的命题呢?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猜想得到以下命题:如图: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别为AB、BC、CD、DA边上的点,且AE:EB=BF:FC=CG:GD=DH:HA,则四边形EFGH与四边形ABCD相似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猜想,在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背景下,是否有相似的命题.这正是数学家获得真理的思维过程. 可见,猜想对于学生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么重要.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应留有余地让学生先思考和猜一猜问题的规律、解题的方法、问题的结论、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和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等,最终使学生获得创造
10、性思维的培养四、提出的问题能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理论、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勇于提出批判性和发展性的意见,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个勇于发现的精神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多布设一些“陷阱”或有怀疑之处例如:已知方程(m-1)x2-2mx+m=0有一个正根和负根,求m的取值范围解此题学生顾得了这头却顾不得那头,此时教师应带着满怀期望的语气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我的解题有问题吗?我有没有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等接着让学生议论,最后总结m应满足不等式组:
11、 =(-2m)2-4(m-1)m>0 M/(m-1)<0 m-10 -3- 又如:如图,在RtABC中,C=Rt,BC+AC=5,半径为2的O与BC、AC分别切于点D、E,圆心O在斜边AB上,连接OD、OE求RtABC的面积.学生只是从求面积的角度思考连接OC,则 ABC= AOC+ BOC=1/2ACOE+1/2BCOD=1/2OD(AC+BC)=5.但教师就得打破学生的定趋思维,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接着问:你对此题有怀疑吗?提示:如果把BD、AE看作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此方程有无实数解这是学生的思维就冲动起来了,跃跃欲试,归纳得出以下解题过
12、程:BDOOEA, BD/OE=OD/AE, BDAE=OEOD=4 又AC+BC=5, CE=CD=2, BD+AE=1. 可以把BD、AE看作是一元二次方程x2-x+4=0的两根,但此方程无实数根,则说明原题有误.有时当讲到学生解题常错处,教师也有意解错,略作停顿,让学生思考、质疑,在质疑中澄清老师的解题错误五、提出的问题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且还能发展求同思维创新过程实际上是求异到求同再到求异的多次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求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创新的触发剂,但离开求同创新最终可能一无所有在解题教学中,一般比较重视启导学生去发现同一题的不同解法,或者改变条件,或是延伸结论,培养和发
13、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更困难的是启导学生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发现相似之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对后者我作了一些尝试,当学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关于质量百分比应用题这节课中,首先引导学生解决以下三题:(1)、把盐加入盐水中,加浓成所需质量分数的盐水;(2)、把水加入盐水中,稀释成所需质量分数的盐水;(3)、把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盐水混和,配制成所需质量分数的盐水。解决之后,我问:解决这类问题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有的学生说,都是根据溶质(盐)相等列方程,有的学生说,也可以根据溶剂(水)相等列方程,别的他们实在想不出来了,此时我肯定了大家正确的一面,接着问:盐能不能看成质量分数是100盐水?
14、水能不能看成质量分数是0的盐水?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发现原来三个例题都可以视为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盐水的混和问题,因此所列的三个方程从形式上得到统一,使貌似不同的问题得到融会贯通,消除了知识间的混淆和矛盾,这类设问和启导在培养辩证思想、启迪智慧方面有很高价值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设问多么需要教师的独具匠心,它是教学艺术性与创造性的结晶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常熟市唐市中学 黄健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过程中,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等,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其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5、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正如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所说的那样:"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作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刻研究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看法。一、培育学生的定势思维能力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实行了新课程的改革,由于新数学课程过于理想化,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模式,老师的教,学生的学,相对老的教材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
16、、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扎实的数学“双基”是探究能力发展的基础,“双基”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还包括“创新”这一部分。没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笔者在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注意到一般学生遇到难题时,都或多或少表现出畏难情绪,学困生尤其突出。进一步了解发现,除了主观上的要求和努力不够外,更主要的表现为思维的障碍,即思维的目的性不强。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线段的和差,角的和差等的应用,在解题的时候就不知道怎样书写。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于有关上面这些概念的题目(填空、选择),我都要求学生用“因为”和
17、“所以”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书写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养成定向的思维二、培育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在平时的练习中,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老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后,在练习中安排了下面一道题: 如图所示,已知ABCD,分别探索下列四个图形中
18、P与A,C的关系,请你分别加以说明.我们都知道这道题对于刚学证明的初一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首先对学生进行启发,平行线的知识是指几条线八个角的关系?而学生都知道三线八角。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是否符合?不符合。要添辅助线。证明:过点P画PEABBAP +APE =180°ABCDPECDCPE +PCD =180°A +APC+C =360°通过第一张图我们得到A +APC+C =360°,下面的2、3、4就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2)A +C =APC (3) A +APC=C (4) APC +C =A通过上面的题目,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有利于培
19、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三、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所谓扩散思维,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的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是指想象、推测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教育中,必须充分强调扩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在学习中,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的对待“同”与“异”,把在学习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从常规方面进行扩散性思考,通过不断更换思路,反复变通,产生思维的更多的新异性成分。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了线段的中点和角的平分线以后,举例如下:(1)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D,E分别是AC,BC的中点,且AB=16,求线段DE
20、的长。通过分析我们很快可以得到DE=8(1/2AB).变式:如果点C是直线AB上一点,其它条件不变,还求线段DE的长。这时,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观察与上题的异同。猜想结论:DE=8(1/2AB).进而证明。变式:如图,已知OC是A OB内的一条射线,OD,OE分别是A OC,C OB的平分线,且A OB=80°,求DOE的度数。变式:如果OC是A OB外的一条射线呢?这时,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出两者的“异”和“同”,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很快找到答案。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学习,可培养学生变更解题的意识,训练学生“多题一解”。从比较中发现不同题目、不同概念之
21、间的统一性。使学生的思维从原有的一点、一面向四周扩散出去、辐射出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掌握“双基”,多方位的平衡发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的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使学生轻松学习,鼓励学生有尝试新经验、新发现的勇气,学生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 陈月珍 发表时间:2010-4-2 9:15:59 来源:华安县教育局 访问
22、次数:750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动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师的脑海中逐步确立和巩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随着转变。新课程教育教学重点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将成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课堂教学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 激起创新欲望 营造自然放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没有生理的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造需要心
23、灵的自然放松,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造。 课堂上要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景观,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践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把学生这种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创新的欲望。例
24、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报出一些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258、528、825、582、285、852让学生检验变换后还能否被3整除,学生检验变换后还能否被3整除,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各个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已成为一种“自我需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二、提倡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往往会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我们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发现问题时开始的,质疑是
25、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并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十分幼稚,甚至有些可笑,作为教师不能嘲笑、讽刺他,这样就会吓得学生不敢提问题,或者在老师面前不懂装懂,那样只能适得其反。作为老师要正确引导,耐心释疑,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追求“教学效果”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这样只能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充分发发展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学生在新授课前就知道了圆的面积是由长方
26、形面积推导的得来的(书本上有推导过程)。这时教师启发谈话:“今天,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动手剪拼,看看除了能拼成长方形之外,还能不能拼成其它的图形?”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他们把圆剪成十六等分后,分别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并通过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学生对于自己推导出的公式,不易忘记,并且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形象思维,更推动了发散思维的展开。 三、创设求异情境 迸发创新火花 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
27、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思维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分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如“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如下两种解答: 1、(5×4-8×2)÷2 2、 5×4÷2-8 经过教师的努力点拨,有学生根据围成正方形的两条边的和相当于围成的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减去长,就是宽,即5×4
28、7;2-8。 还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长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条边拉来3分米,另一条剩下的长度5-3等于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 这样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四、引导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29、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例如,计算898998999899998?若采用逐项累加法,结果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猜想将8分解成2222,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原式222298998999899998(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00,很快就得出计算结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
30、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浅谈运用数学猜想培养创新思维品质摘 要: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肯定了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调动他们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运用“类比式猜想”,实现知识迁移;运用“归纳式猜想”,激发创造思维;运用“探究式猜想”,养成创新品质。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关键词:猜想 思维 类比 归纳 探究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
31、:“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数学猜想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觉试探,从而形成某种假设的一种抽象思维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明的方法或举出反例,发展推理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调动他们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剩余11
32、07字)重视“猜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武原镇中学:叶祥宝摘要:一个完整的教学,应把“教思考”、“教猜想”融合于“教知识”中。目前,教学对“教猜想重视不够。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直觉猜想的愿望,培养学生进行猜想的能力。使学生在提出猜想,检验猜想的过程中把外感知识转为内化并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潜移默化一种勇于新知识挑战的精神。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应具有创造性,认为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这种思维以它的效果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与真理性为检验标准。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
33、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的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点初步尝试。一、 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在讲铝这一章Al(OH)3一节时,课本强调Al(OH)3具有两性,在制备Al(OH)3时加入适量NaOH,若过量则得不到Al(OH)3,如何体会好适量的含义,及在什么环境下
34、Al(OH)3能稳定存在呢?选择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甲、乙两人都欲制Al(OH)3,所用的试剂相同,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Al2(SO4)3,乙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NaOH溶液。问最后谁能得到Al(OH)3?对这道题学生的答案开始都是一样的,乙能得到Al(OH)3,对学生的答案,不急于肯定,也不否定,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到甲的现象是这样的:先出现白色沉淀,振荡试管沉淀消失,当这种现象重复数次后,再加入Al2(SO4)3溶液出现的沉淀无论怎样振荡试管都不消
35、失了,而且随着Al2(SO4)3溶液的继续加入,出现的沉淀越来越多。观察到乙的操作现象是这样的: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出现沉淀且振荡试管不消失,但随着NaOH的增加,沉淀逐渐溶解,且NaOH越多,沉淀溶解的就多。直到最后沉淀全部溶解,再也无白色沉淀,毫无疑问,实验现象与原有答案相反,每个人的大脑都出现了一个问号,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甲、乙开始出现的沉淀是因为:Al3+3OH=Al(OH)3,但甲的试管中盛有NaOH,为强碱性环境,故生成的Al(OH)3沉淀又溶解即发生了;Al(OH)3+OH =AlO2+2H2O的反应;乙的试管中盛的是Al2(SO4)3溶液,故Al(OH
36、)3不消失,当甲的试管里的所有的NaOH都与生成的Al(OH)3反应变成AlO2之后,再往试管中加入Al2(SO4)3溶液就发生水解反应3AlO2+AL3+6H2O=4Al(OH)3,而乙试管中所有的Al2(SO4)3都变成了Al(OH)3之后,再加NaOH就发生Al(OH)3+OH=AlO2+2H2O,NaOH加入的越多,Al(OH)3溶解的越多,直至Al(OH)3全部溶解,通过分析发现:原先的答案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即用可溶性的碱与盐反应制不溶碱,又因为Al(OH)3的两性,因而试剂的用量也做了限制,即NaOH不得过量,这条思考路线的结果当然只能是乙能得到Al(OH)3,实验设疑的思考方
37、式显然与原答案的思考方式不同,用Al3+和AlO2的水解反应来制Al(OH)3,因而貌似不能得到Al(OH)3的甲得到了,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
38、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例:某题“有Na2CO3、NaCl、NaBr、KI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方案,由于学生已具有鉴别物质的方法,根据四种物质的个性,设计不同方案,经过教师汇总,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通过列举一个体育循环赛程序的编制例子加以启发,结果发现了不同鉴别方案的内在联系是:都运用了被鉴别物质的个性,在方法上则是将数学中排列组合原
39、理实行了一次正迁移,经过实际练习和探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散。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讨论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除杂质题中有这样一题,除去KCl含有少量的K2CO3杂质,按照常规方法都选择BaCl2将K2CO3转化成BaCO3过滤,班上有一位同学不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加BaCl2,CO32是除去了可Ba2+不好除。这样又引进新的杂质,他采取的方法是先加KCl+;K2CO3+2HCl=2KCl+H2O+CO3,当没有气体产生时证明CO32已除尽,然后加入KOH调PH值至中性,此法虽然复杂了一点,但他毕竟动了脑筋,解题思路
40、宽,知识用的活,解法与众不同,实属有创见,我向全班同学介绍并肯定了这一解法,不仅提高了该同学的学习兴趣,对大多数同学也有启发和教育作用。接着又引导同学思考还有无其它方法,从而把学生思路引向高潮,对同学提供的不同解法均加以肯定,并告诉他们还要善于从多种解法中找出最佳方法,从而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其目的就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三、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每章知识学习完,教师总要归纳、小结,若总是由教师一人归纳,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能否变换一下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小结整理,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写小
41、论文的方法如:在讲完铝这一章知识后,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写法将铝的知识概括小结,不仅要求知识完整,且文章要生动有独到之处.论文:以猜想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收藏 分享 2010-12-29 11:18| 发布者: bruce| 查看数: 30| 评论数: 0|来自: 阿尔法互动教育网摘要: 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是相对于传统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提出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符合现代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探究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理论,提出了以猜想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点, .【摘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是相对于传统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提出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符
42、合现代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探究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理论,提出了以猜想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同时探讨了一些具体做法,以纠正目前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的探究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培养重形式而轻实效的弊端。【关键词】科学教育 探究式学习 创造性思维 科学猜想初中科学新课标把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并且第一次把科学探究放在与科学内容同样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学的主旨是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系统提供最有利的学习条件,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像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究那样来学习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养成科
43、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高层次学习方式。在探究式学习中进行创造思维训练能够使初中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蕴藏其中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综观当前开展的科学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实际的教学效果大多不理想,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没有抓住科学猜想这个核心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导致热闹有余,内涵缺乏,从而大大降低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科学探究性学习中以猜想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一、借助情景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情景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
44、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景:意外的情景,不对应的情景,选择的情景,冲突的情景和反驳的情景等。在探究压强概念时,提供这样的情景:某学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却有明显的差别。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该学生感到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体重相当”,然后进行自主猜想,各抒己见。在争鸣中,学生的猜想会逐渐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入,由个别猜想到形成集体意见,最后大家形成共识“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
45、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的原因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作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有关的假设。明确实验探究的目标,合作猜想所作出的结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有效指导科学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数学中的费尔玛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目前的教学形式和环境下,许多学生形成不“不敢想”或“不会想”,甚至“不愿想”的情况。要解决“不敢想”,就必须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树立其信心;就必须弄清是知识上的断层,还是思维上的缺陷,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要解决“不愿想”,就必须根除内在的根本原因。1.积极做好铺垫,指导学生猜想。猜测和想象是科学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
46、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猜想。当然,放手让学生猜想时,会遇到三种情况:一是学生胡乱猜想;二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三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几种情况的发生呢?笔者认为,对于猜想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先做好铺垫,以便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方向上进行猜想。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学生提出“光在水中和空气中都是直线传播的,在水面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问题后,如果马上让学生猜测光线应怎样偏折,学生就可能不知从何下手,对猜想产生畏惧,从而不利于猜想能力的培养。于是,笔者就先让学生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光从空气射向水中的传播情况,总结出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然后,再提出一个
47、问题,“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折射光线会向哪儿偏折呢?”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之前的经验,作出科学猜想:“向法线偏折”;“向水面偏折”;“垂直水面射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猜想不是乱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科学研究的方向上进行的猜想。2.依托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猜想。在学生为“猜想”与实际相符而感到了极大的满足,增强了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时,可以针对其学习中有可能出现的疑惑进一步提出问题。比如,在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不难猜想出“电流越大产生热量越多”这一关系,至于与电阻的关系,因为学生知道电炉丝的电阻大于导线的电阻,可以让他们先看一看“电炉丝热得发
48、红,而连接的导线却不怎么发热”的生活情景,再让他们进行猜想。再如,引导学生研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就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他们进行猜想的出发点,启发他们联系“井里提水”和“游泳”等生活经验进行“科学猜想”,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里的体积有关;浮力既然由液体施加,其大小还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进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去获得有关浮力的定性规律。又如,在探究电功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想家中额定功率60W和40W的两盏灯哪盏亮?然后提出“灯泡亮暗取决于什么?”在这种情景下,有的学生就可能得出“灯泡亮暗取决于灯泡的额定功率”,也有学生得出“
49、灯泡亮暗取决于电流”等错误结论。教师将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做简要记录,再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要设计的实验验证方案。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盲点所在,又可以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当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了额定功率60W和40W两灯串联后的亮暗现象后,自然就会得出正确的认识,并记忆长久。 3.开展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猜想。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在学科学习或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以合作小组成员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精神和能力的
50、目的,使他们在尝试、探索中去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由学生自己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对此,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笔者采用了合作探究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在探究氧气的制法时,先进行课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并告诉他们在实验室里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介绍并出示KClO3和MnO2,请学生设想实验室制氧气有几种方法,经讨论后认为有3种:加热KClO3;加热MnO2;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接着分组让学生对课本演示实验进行探究实验,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这样将科学实验作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动脑想”
51、、“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然后播放MnO2质量在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反应前后不变的实验录像,学生自然得出催化剂的定义,并一致选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听、动手、思考,对MnO2是KClO3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就有了深刻的认识。4.尝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猜想。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中国学生犹如厚实的木板,掌握了较多的所接受的知识,但是就其个性和创造能力而言,就不如美国学生像个箱子,有很大的空间。”初中自然科学中的知识、定律、规律都是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得来的,有些自然规律的发现过程还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不知到
52、知,增加知识量,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探索情趣和探索能力。不仅要通过实例的分析、规律的提出和公式的形成,使学生记住规律和公式,并能用规律和公式解题,更要在教学中通过猜想活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增强“研究性”的氛围,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何测量一个小灯泡的电阻?”“不用电流表能测量通过一个定值电阻的电流吗?”来引入一个研究性课题:“一段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研究”,再围绕这一课题,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讨论、思考,最终确定这三个量的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在一段电路中设法使一个量保持不变,改变另两个量中的一个量,观察第三个量随之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学生经过猜想和讨论,一般都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实验思路:保持R不变,改变U或者I,观察记录I或U的变化规律;保持I不变,改变R或U,观察记录U或R的变化规律;保持U不变,改变R或I,观察并记录I或R的变化规律。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猜想分别设计出三种记录数据的表格和能够实现上述三种思路的电路图(如图1、图2、图3),并让学生分组动手连接实验电路。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先从定性的角度了解三种量的变化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优良大棚租赁合同范例
- 小程序使用合同模板
- 劳保工具物资合同范例
- 店面房东出租合同模板
- 德惠网红民宿加盟合同范例
- 劳务分包安全合同模板
- 恒茂商铺租赁合同模板
- 上海买房购房合同模板
- 甲醇制氢转化塔课程设计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图设计方案
- 2023年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第七章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综合测试卷(新高考专用)(教师版) 2025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练(新高考专用)
- 2024年普通考研-学校体育学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生产流程(线)外包服务规范 -DB13-T 5224-2020 河北
- 矿山转让合同15篇
-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6校园里的号令教学设计(2课时)
- (新版)云南水利安全员(B证)考试题及答案
- 劳动关系协调员测试题及答案
- 三秦思语(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 贵州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6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