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_第1页
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 1 单元 第 3 课宋明理学1 / 6第 3 课宋明理学第一课时学案一、 学习目标1. 概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和特点并比较二者异同,体会宋明理学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需求。2. 能够分析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 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理解。三、 核心概念理学: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 来解释儒家的义理,把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在一起,从而建 立了

2、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它融合了儒、释、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又称道学。此处 的“理”,既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理学家把维护 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他们用“天人一理”表达出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哲学_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 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 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四、 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I (一)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儒学:挑战和新发展1儒学面临挑战:_在民间广为传播,_ 的盛行,冲击了 _的正统地位。2儒学的

3、新发展:(1 )内容方面:儒学吸收了 _精神。(2)传播范围: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3)影响方面: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3三教合一的趋势:(1)三教:儒教、佛教、道教。(2)魏晋南北朝:三教相互影响和融合。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_ 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道教:受_影响,主张“贵儒”“尊道”。(3)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融汇。隋朝:儒学家提出 _、“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 _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佛、道发展,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大师 _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二)两宋

4、:程朱理学1背景:政治: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理学适应了宋朝统治者 稳定社会秩序、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学术活跃。儒 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2)经济:宋代农业、手工业大发展,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理学兴起与宋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也与思想史自身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文化进步促进了当时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科举制度发展与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对道德文化修养的重视和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汉唐儒学思辨性和理论性不足,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唐宋时期儒家学者不断丰富、更新 儒学体系,发展

5、成宋明理学。2程朱理学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北宋)“天理”是,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 后有物。“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朱熹(南宋)理之源在于,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 的, 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主张a。深化“格物致知”的理论:“物”, 指。“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程朱理学影响:(1)适应了 _,南宋以后长期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_成为后世

6、科举考试教科书。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界的 _地位。(3)朱喜的学术思想流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日本形成了 _学派。(4)程朱理学的纲常名教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四)宋明:陆王心学1兴起背景:(1)程朱理学日益功利化,逐渐掩盖了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2)学者们对程朱理学的探究方式逐渐不满,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统治。; ( 3 ) 佛 教 禅 宗 思 想 的 影 响 日 益 加 深 。2陆王心学的主要主张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陆九渊“心”是,将人心与认为穷理,提出以求理的方法,即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 1 单元 第 3 课宋明理学2 / 6丿 3传播概况: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

7、传播。(五)对宋明理学的评价1. 历史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 _,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影响:(1)积极:重视 _ 力量,注重 _ 、_ 等;讲求_ 、_和_ ,强调人的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J( 2)消极:强调 _ 和_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课堂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8、,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 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二“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心之良知,是谓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然致之者,圣人也;勉强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 致者,愚不孝也。愚不孝者,虽具蔽昧之极,良知又未

9、尝不在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大学问)(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王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案:(1)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2)“穷理”,朱熹把“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随堂检测】1.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

10、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2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 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 一。材料说明理学()A 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B 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C 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

11、创新能力D 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3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南 宋)“心”就是“理”, “吾心即是”,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外无物”联系起来。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厂王阳明(明 朝)吸取佛教“心外无佛, 即心是佛”思想,宣 扬将人心与伦 理道德联系 起来: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易被侵蚀。主张加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本性(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用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但没

12、有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 1 单元 第 3 课宋明理学3 / 6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5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 孔子B 董仲舒C.朱熹D 王阳明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 1 单元 第 3 课宋明理学4 / 6C.探求天理的途径相同D.认为人性良知的起源相同10 .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

13、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使儒家学说发展到顶峰D.探索到了世界的真正本原11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儒家思想有关于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书院注重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理学的伪善和欺骗

14、性第 3 课 宋明理学基础知识测评第一课时练习姓名_ 班级_ (建议用时:20 分钟)、选择题1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C. 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2. 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

15、正统为己任C. 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3“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4.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该皆此理之流得,无所适而不在。”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 “理”是世界的本原B.“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C. “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D .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5.朱熹说:“存天理,去人欲,不仅是臣民的事,首先皇帝要明

16、察天理与人欲之辩,以裁处事务。”这段话反映出()A. “存天理,去人欲”的合理性B.“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C.压制人欲,迫害百姓D.要皇帝带头修养,以身作则6. 朱子曰:“天下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之寻时,先从自已身上寻起。”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A. “理”是一种客观物质B.人性与天理一致C.主张“知行合一”D.格物致知是探究“理”的根本手段7. 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书院的指导思想是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

17、、“学思并进”、“慎思审择”等原则,由此可知()A.该书院的理念倾向朱熹的理学B.该书院受陆九渊的影响最大C.该书院的宗旨有与朝廷对抗的内容D.该书院的教学方法完全独创&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学者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9.朱熹在过分水岭有感中写道:“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了他与陆九渊既有分歧又有相通之处。这里的“合处同”是指两人()A.对

18、万物本原的看法相同B .对封建纲纪伦常的态度相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 1 单元 第 3 课宋明理学5 / 6小理, 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 现在有人做了坏事, 仍被称为“伤天害理”或“天理难容” 道“天理”何在,必须()A.内心反省 B .考察事物C.消灭私欲 D .遵守三纲五常14 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 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 “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C. “存天理,灭人欲”15 现在人们在谈到一些人和事的时候,仍然在说“天理难容”A. 这里的“天理”和程朱理学所说的“天理”含义是一致的B. 今天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程朱理学的束缚C. 即使是在今天,程朱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生活仍有影响D. 剔除封建糟粕仍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非选择题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 “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