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师培”――教师研修的“成都模式”_第1页
“微师培”――教师研修的“成都模式”_第2页
“微师培”――教师研修的“成都模式”_第3页
“微师培”――教师研修的“成都模式”_第4页
“微师培”――教师研修的“成都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师培”教师研修的“成都模式”烟波浩渺的海洋,偶遇冰山一角,浮在海面上的可见部分与潜藏在海面下的不可见部分,体积之比为 1: 7,海面下庞大的支撑体,我们看不见;辽阔无垠的宇宙,有形物质占5%,主宰宇宙膨胀的暗物质、暗能量占95%,我们看不见;大数据时代,可供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占10%,图片、声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占90%,我们知之甚少,人工智能开发更多地依赖于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挖掘与分析。人类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显性知识可通过讲授传达,缄默知识则需要模仿与感应。在大象训练中有一种“连轭”现象,即让没有驯化的野象跟驯化的大象 “连在一起”, 让它们朝夕相处,野象在模仿中会很快

2、学会各种技能。这就像是徒弟跟着师傅学习,有样学样,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成长。教师的成长更需要缄默知识,需要现实场景,需要常态化伴随式的感应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信息化有效地开展教师研修?随身随堂的 “微师培”, 探索出了教师研修的“成都模式”。有一次,我到成都郊区一所农村学校听课调研。一位 50 多岁的物理教师,很认真地用翻页器把教学内容以 ppt 形式讲了一节课。这堂课,我看不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看不到学生的接受与反馈。这个班 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一方面是即将退休的教师,还在努力地使用信息技术试图改进教学,其专业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是为什么直到要退休

3、的年龄,教师的专业水平依然还游走在学科的低端?至少,该区域教师的专业研修方式是值得反思的。留守儿童原本就缺失父母的关爱,如果他们长期只能接受低品质的教育,自然会形成教育的代际贫困传递。在与教研员交流中我得知,像这样的课在郊区县并不是个别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群教师在入职后的最初几年,往往缺乏优秀教师(师傅)伴随式全方位的示范和引领。以往的集中培训存在着先天不足:固定时间,固定地点, 培训内容有限;针对性缺乏,学习方式单一。而真正有效的培训需要打破时空限制,满足教师随时、随地、随需、伴随式地开展学习。由此,我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一如果聚集起区域内优秀的学科专家,让他们针对课堂教学录制微视频

4、,重点体现对这节课“重点难点”的解析, “怎么讲、怎么练”的学法指导,每节课 5-8 分钟,然后上传到云端平台,供区域内教师免费观看,岂不正好解决了教师培训的最大“痛点”?因此,“微师培”平台应运而生。“微师培”平台集中体现了 “四随”的特点。随 身:培训内容不离身,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等智能设备 接收培训内容。随堂:以学科知识点教学为对象,以 教学进度为时点,以教学课时为基本单位组织课程内 容,为教师备课和课堂设计提供指导与参考。随时、 随地:不论在哪里都能随时接收、学习微视频,打破 一次性、集中培训,实现碎片时间的学习。在合作方式上,由公司搭建平台,为区域内教师 观看学习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区域

5、外授权公司合理运 营;教科院负责专家团队的管理以及视频的制作、审 核与发布;市财政以项目方式支付教师视频制作的劳 务费。由教科院主导,整合区域学科专家组成团队,团 队成员以每节课为单元,制作小视频,以一周为限, 一周一推送。为实现此目的,专家团队首先要制定计 划,然后制作微课、提交审核、组织评审、提交推送。 一个新入职教师如果能每天跟着微视频学习,学完后 再备课,一节一节、一周一周地坚持学,一定有助于 个人的专业成长。在制作微课与推送的关系上,有的学科出现了新情况。该学科为了省事,让教师一次性地把一学期的课程在短时间内全部录制完成,然后准备一次性地推送到平台上。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及时给予纠正与

6、指导。教学是一节一节进行的,课是一周一周上的,一节课与另一节课是怎么切割的,这周的课程与下一周的课程是怎么衔接的,都蕴含了教师对课程的专业理解,而这样的理解所展示出来的课程节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有裨益的。如果仅仅为了完成任务,短时间集中录制出一学期的课程,这本身就有悖于教学过程的实效性指导,势必与实际的教学进度出现较大的错位,这也有违于“跟师学艺”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我的指导与坚持下,该学科放弃了原有的想法,实现了一课一节,一周一推。2015 年 9 月高中九个学科上线,2016 年 9 月初中语数外三个学科和小学的语数外及美术学科上线,2017 年 9 月初二的物理及职业教育9 个学科上线

7、,至此,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共计26 门课程同时上线,实现了常态化,每周定时向区域内教师免费推送微视频。通过“微师培”平台的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掌握各区(市、 县) 教师上线学习的整体情况,可以“下钻”到区域内的学校层面,甚至了解到每一位教师的学习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将“微师培”平台与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继教网)实现账号和学时数据互通,教师可以获得继续教育规范性学时。当今教育,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更需要 “下钻”的细粒度研究,仅凭借模糊判断,很难透见教育的本质。 教育需要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也许, “细粒度”可以带给我们对教育研究的哲学思考。教育真正

8、的变革一定发生在细小、细微的细节,因为“细”更“真“和“实”,因为“细”才可以积沙成塔,水滴石穿。专家点评闫寒冰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什么是 “互联网 +” ?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的名词、概念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就是原来的互联网加上移动网,加上大数据,加上物联网,加上人工智能。那么,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样式是什么样的?个性、灵活、优质、精准,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而这要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第一,敏捷迭代。我们要对课程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优化课程。第二, 颗粒度更细。以前评课是40 分钟课堂结束以后评,现在,每分每秒

9、都可以发表观点,而且可以对观点进行收集、分析,精准到每分每秒。第三, 专家规则更多地嵌入。专家的投入度越高,教师的反响就会越好,收获越大。但是,?页杀臼潜冉细叩模?如果我们能够把专家的规则、观点进行一定的解析,形成一些稳定成熟的工具,就可以让这些工具代替专家做一些事。这件事情是大有可为的。第四,分析更具智能。当前,数据分析已经比较普遍,未来,数据分析应该更智能化,帮我们做出一些判断,比如什么方面有问题,应该在什么方面给教师提供支持。第五,在“互联网+”背景下,非正式学习怎么样被认可。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现在普遍的评估方式是,课程学完了,拿到了学分就算合格了。但是,可能一些教师并不需要课程学习

10、就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课程中所有的观察、监测对教师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这种非正式学习怎么被认可,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微认证。“互联网 +” 时代, 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 +”上,如加上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例如,现在很多专家在研究视频扫脸,在课堂教学中,摄像头可以扫描并分析多少人在认真听,多少人在打瞌睡,它可以对情绪进行识别,这种识别的监控,其实是在诊断这个内容受不受欢迎。这些东西离我们可能只有一步之遥,绝不是我们以前想像的那么遥远。我们针对 “互联网+” 的所有探索,是为了使教师专业发展更符合成人学习的规律。成人学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721 法则,美国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了100位成功人士,调查他们是怎么成长的,什么事情让他们得到了成长。调查显示,44%是因为高挑战的任务,20%是因为遇到有影响力的人,20%多是因为遇到了困境, 只有7%是因为培训。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仅仅依靠培训是无法使教师实现足够的专业成长的。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靠 “互联网+” 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在现在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我们从关注个人能力到支持实践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